成唯识论直解2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967184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68 大小:100.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唯识论直解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成唯识论直解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成唯识论直解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成唯识论直解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成唯识论直解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成唯识论直解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8页
成唯识论直解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8页
成唯识论直解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8页
成唯识论直解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8页
成唯识论直解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8页
成唯识论直解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8页
成唯识论直解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8页
成唯识论直解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8页
成唯识论直解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8页
成唯识论直解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8页
成唯识论直解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8页
成唯识论直解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8页
成唯识论直解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8页
成唯识论直解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8页
成唯识论直解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8页
亲,该文档总共6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成唯识论直解2Word文档格式.docx

《成唯识论直解2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唯识论直解2Word文档格式.docx(6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成唯识论直解2Word文档格式.docx

恒转如暴流,阿罗汉位舍。

论曰:

初能变识,大、小乘教名阿赖耶1,此识具有能藏、所藏、执藏义故。

谓与杂染互为缘故,有情执为自内我2故。

此即显示初能变识所有自相3,摄持因果为自相故。

此识自相,分位虽多4,藏初5过重,是故偏说。

【今译】虽然已经简略地说了三类能变识的名称,但还未详细辨析三类能变识的性状。

且说第一能变识,它的性状如何呢?

颂云:

“第一能变识即阿赖耶识,

也称异熟识和一切种识。

它的〔认取对象〕‘执受’和‘处’

以及〔现行活动的作用〕‘了’,凡夫都难以知道;

与它始终相应的心所有触、作意、受、想、思;

〔而受心所中,〕与它相应的只有舍受;

此识的伦理属性是无覆无记性。

触等五种遍行心所〔与阿赖耶识一样,〕

也具有上述各种性质〔但不是一切种〕。

阿赖耶识如暴流,始终不断地生起而又前后不同地转变,

只有到阿罗汉位才舍弃。

论云:

第一能变识〔即第八识〕,大乘与小乘都称之为阿赖耶识,因为此识具有能藏、所藏、执藏三种含义。

即此识与一切有漏事物相互作为缘,众生将它执着为内在的自我。

这些特点就显示了第一能变识所具有的自身性状,因为它是以保持因果作为其自身性状。

第八识的自身性状,形态虽然很多,但藏识的名称在证果时最先舍弃,且执藏的作用过失最重,所以偏重藏的含义而说第八识为阿赖耶识。

【注释】1阿赖耶:

意思是藏。

阿赖耶识或藏识,是第八识众多名称中的一个重要名称。

2“杂染”:

“染”,指烦恼;

“杂染”,则指包括善、恶、无记一切性质的事物,是一切有漏事物的总称。

3自相:

即自身性状。

4分位:

即表现形态。

5初:

《藏要》作“识”,《观心法要》作“初”,而《述记》释此句时,也说了“最初舍”与“过失重”二义,故本书从《观心法要》。

【评析】此处以下是论述第八识的性状,此处论述阿赖耶识的自相。

“相”,在唯识学中有时与“性”通用,此处的“相”,既指性质,也指表现状况。

所以,“自相”,即自身性状,或特性。

第八识的自相表现在阿赖耶识的名称中。

第八识有众多的名称,其中最重要的有三种名称:

阿赖耶识,异熟识,一切种识。

阿赖耶是藏的意思,具有能藏、所藏、执藏三义。

其中,能藏和所藏是相对成立的。

阿赖耶识能保持一切有漏事物的种子,就此种情况来说,阿赖耶识是能藏,种子是所藏。

另一方面,阿赖耶识是一切有漏事物的“所熏”和“所依”,即有漏事物在阿赖耶识中熏成自己的种子,并以此识为根本依托对象,就此种情况来说,有漏事物是能藏,阿赖耶识是所藏。

这就是论中所说的“与杂染互为缘”。

最后,阿赖耶识始终被第七识执着为内在自我的本体,这是其执藏的含义。

由于阿赖耶识中的种子能生起一切事物,而一切事物在现行活动时又在阿赖耶识中熏成了自己的种子,所以,阿赖耶识是以保持因果作为其自身性状、即自相。

阿赖耶识的性状除自相外,还有果相(作为果的性状)与因相(作为因的性状)。

三相中,自相是总体,果相与因相是自相的两侧面,自相包含果相与因相,或者说自相就表现为果相与因相。

下文将对果相和因相详加论述。

此是能引诸界、趣、生1善、不善业异熟果2故,说名异熟。

离此,命根、众同分等恒时相续胜异熟果,不可得故。

此即显示初能变识所有果相。

此识果相虽多位多种,异熟宽、不共,故偏说之。

此能执持诸法种子令不失故,名一切种。

离此,余法能遍执持诸法种子不可得故。

此即显示初能变识所有因相。

此识因相虽有多种,持种不共,是故偏说。

初能变识,体相虽多,略说唯有如是三相。

【今译】这第一能变识,是由能引导众生生于三界、六道、四生的种种善业与不善业所引生的异熟果,所以称为异熟识。

离开这异熟识,众生的寿命、各类众生的共性等始终连续的殊胜的异熟果,就不可能有。

这异熟识的名称,就表明了第一能变识所具有的作为果的性状。

此识的作为果的性状虽有许多形态许多种类,但异熟果的含义最宽并且不用于表示其它事物,所以偏重这些特点而称此识为异熟识。

这第一能变识能保持一切事物的种子,使之不丧失,所以称为一切种识。

离开这一切种识,要想再找到其它的东西能普遍地保持一切事物的种子,就不可能找到了。

这一切种识的名称,就表明了第一能变识所具有的作为因的性状。

此识的作为因的性状虽有许多种类,保持种子是它与前七识的不同之处,所以偏重这一特点而称此识为一切种识。

第一能变识的主体性状虽然很多,但简略地说只有这样三种性状。

【注释】1界、趣、生:

即三界、五趣、四生,详见第一章注。

2异熟果:

指由先前世的善恶业所感招的、作为报应的后世的果。

【评析】此处论述第八识的果相与因相。

根据果相说,第八识也称异熟识。

所谓异熟,早期译为果报,玄奘译为异熟,指根据过去善恶业而得的总报(指果报的总体状况,如是生而为人,还是为畜生等),不同于别报(指果报的具体状况,如人的贫富、智愚等),别报只是异熟生。

具体地说,第八识是异熟,前六识是异熟生。

异熟有三种含义:

一是异时熟,即由因至果必隔世而成熟。

二是变异熟,即由因至果必经变异而成熟。

如造杀业而堕地狱,地狱果报成熟时,杀业已变异而不存在,此众生已不能再造杀业而是纯受苦。

所以杀业变异消失而地狱报成熟。

三是异类熟,即果报与业因的性质属不同类型,业因有善、恶、无记性,而果报只是无记性。

在这三种含义中,唯识学取第三种含义。

第八识的果相有“多位多种”。

“多位”指三位或五位。

三位:

一是我爱执藏位,此位的对象包括凡夫、二乘有学、从初地到七地的菩萨,此位中的第八识称为阿赖耶识。

二是善恶业果位,此位的对象包括以上众生再加二乘的无学和从八地到十地的菩萨,即除佛之外的一切众生。

此位中的第八识称为异熟识。

三是相续执持位,此位的对象包括从凡夫到佛,从无穷的过去到无尽的未来,此位中的第八识称为阿陀那识。

五位则指凡夫位,二乘有学位,二乘无学位,菩萨位,如来位。

“多种”指四果或三果。

四果包括异熟果,等流果,士用果,增上果。

三果是上述四果除士用果。

第八识的果相,用异熟识表示最为恰当,因为上述诸位中,善恶业果位可包括我爱执藏位,二乘有学位可归入凡夫位,所以阿赖耶识可以归入异熟识,故而异熟识这一名称的范围最宽。

此外,上述四果中,异熟果外的其余三果可通用于其它事物,异熟果则只能表示第八识,这是其“不共”的意义。

根据这些特点,第八识被称为异熟识。

根据因相看,第八识也称为一切种识,因为第八识能保持各种事物的种子,这是其余识所不具有的功能。

第八识的因相也有多种,在六因中,第八识有同类因、俱有因、相应因、能作因四种因。

2种子的含义

一切种相,应更分别。

此中何法名为种子?

谓本识中亲生自果功能差别。

此与本识及所生果,不一不异。

体用因果,理应尔故。

虽非一、异,而是实有;

假法如无,非因缘故。

“此与诸法,既非一、异,应如瓶等,是假非实。

若尔,真如应是假有,许则便无真胜义谛。

然诸种子,唯依世俗说为实有,不同真如。

种子虽依第八识体,而是此识相分,非余,见分恒取此为境故。

诸有漏1种与异熟识,体无别故,无记性摄;

因果俱有善等性故,亦名善等。

诸无漏种,非异熟识性所摄故,因果俱是善性摄故,唯名为善。

“若尔,何故《决择分》说:

‘二十二根2,一切皆有异熟种子,皆异熟生。

’”

虽名异熟,而非无记,依异熟故,名异熟种。

异性相依,如眼等识。

或无漏种,由熏习力,转变成熟,立异熟名,非无记性所摄异熟。

【今译】对一切种识的性状,应作进一步分析。

这里究竟是什么东西称作种子?

这就是第八识中能直接生起各自果的各种功能。

种子〔即功能〕与第八识及所生的果,既非同一也不相异。

因为第八识是主体,种子是功用;

种子是因,所生是果;

理应既非同一也不相异。

种子与上述二者虽然既非同一也不相异,但种子是具有实体的存在,〔能作为生起一切事物的真实原因;

而有为法的生、住、异、灭四种现象中的生,虽与所生的事物非一非异,但它们是没有实体的〕假象性存在,如同虚无,不具有因缘的性质。

〔责难:

〕“〔生这种现象与所生事物不具有因果关系,所以与种子不一样,但〕种子与一切事物既然非同一非相异,那它们应该象瓶等物体,是假象性的存在而非具有实体的存在。

如果是这样,那真如〔与一切事物也是非同一非相异,〕也应是假象的存在,而如果同意这种说法,那就没有真胜义谛了。

但一切种子,只是依据世俗谛说是真实的存在,所以与真如不同。

种子虽然依赖第八识的主体,但只是第八识的相分,而不是其它“三分”,第八识的见分始终将这种子相分作为认取对象。

一切有漏的种子与异熟识,它们的主体并无区别,性质也都属无记性;

但因为产生种子的因和种子所生的果都具有善、恶、无记三性,所以也可说种子具有善等三性。

一切无漏种子,其主体并不就是异熟识的主体,由于其生起的因与所生的果都属善的性质,所以无漏种子只说是善性的。

〔问:

〕“如果是这样,为什么《瑜伽师地论·

决择分》说:

‘二十二根,每一根都有异熟的种子,都是异熟生。

虽然二十二根的种子都称异熟,但不是无记性的,〔因为它们的主体不是异熟性的,〕只是所依托的识是异熟识,所以称异熟种子。

〔问:

“如果这样的话,它们虽不是无记性的,但依托的识是无记性的,那它们也应是无记性的。

”〕这是性质不同的事物的相依托的关系,就象眼识等前六识与异熟识也是性质不同的事物的相依托关系一样,〔但眼识等也是有善恶性的。

〕此外,无漏种子由于熏习的力量而转变成熟,所以建立异熟的名称,但不是无记性范畴的异熟,〔只是善性的。

【注释】1有漏:

与无漏相对。

漏即烦恼,众生处在生死苦海之中,不断除烦恼,都属有漏;

进入圣位,断尽烦恼,称为无漏。

2二十二根:

“根”取“能生”的含义。

“二十二根”指(眼、耳、鼻、舌、身)五净色根,男女二根,命根,意根,(忧、喜、苦、乐、舍)五受根,(信、精进、念、定、慧)五善根,以及(未知当知根、已知根、具知根)三无漏根。

【评析】此处以下详论种子,此处首先论述种子的含义、性质等。

种子是指第八识中能直接生起各种果的功能,所以种子只是一种比喻,精确地说,不但物质世界中的植物种子是现行,不是唯识学所说的种子;

就是佛教所说的四大种(地、水、火、风)也是现行,也不是第八识中的种子。

另一方面,种子是第八识的相分,因此,根据心识结构的“四分说”,作为相分的种子,就是第八识的一部分,是由第八识变现的。

有漏种子本质上是无记性的,其主体与异熟第八识的主体并无差别。

无漏种子只是善性,它们只是依托异熟识而存在,其主体并不是异熟识的主体。

那么,这样的种子是否实有呢?

论中说:

“然诸种子,唯依世俗说为实有,不同真如。

”但根据对世俗谛和胜义谛的不同说法,这里的种子是否实有,也有多种说法。

如果将世俗谛和胜义谛都分为四层,则据《述记》,此处文字的意思是:

种子实际上既是胜义,也是世俗,是道理世俗。

为了表示与真如的不同,所以论中说种子只是世俗谛实有。

但如果象《瑜伽师地论》那样,将胜义谛只理解为非安立谛,而不是四层胜义谛,这样胜义谛与世俗谛就截然分开,这时真如只是胜义谛,而种子只是世俗谛。

此外还有一种理解:

真如无论在胜义谛还是世俗谛都是真,而种子只是在世俗谛中真,推入胜义谛则属虚妄假法。

3种子起因的三种观点

此中有义:

一切种子,皆本性有,不从熏生,由熏习力,但可增长。

如契经说:

“一切有情无始时来有种种界,如恶叉聚1,法尔而有。

”“界”即种子差别名故。

又契经说:

“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

”“界”是因义。

《瑜伽》亦说:

“诸种子体,无始时来,性虽本有,而由染净新所熏发。

诸有情类,无始时来,若般涅pan法者,一切种子皆悉具足;

不般涅pan法者,便阙三种菩提2种子。

”如是等文,诚证非一。

又诸有情,既说本有五种性别3,故应定有法尔种子,不由熏生。

又《瑜伽》说:

“地狱成就三无漏根,是种非现,又从无始展转传来,法尔所得,本性住性。

”由此等证,无漏种子,法尔本有,不从熏生;

有漏亦应法尔有种,由熏增长,不别熏生。

如是建立,因果不乱。

有义:

种子皆熏故生,所熏、能熏俱无始有,故诸种子无始成就。

种子既是习气异名,习气必由熏习而有,如麻香气,华熏故生。

“诸有情心,染、净诸法所熏习故,无量种子之所积集。

”论说:

“内种定有熏习,外种熏习或有或无。

”又名言等三种熏习4,总摄一切有漏法种,彼三既由熏习而有,故有漏种必藉熏生。

无漏种生亦由熏习,说:

“闻熏习,闻净法界等流正法而熏起故,是出世心种子性故。

有情本来种性差别,不由无漏种子有无,但依有障、无障建立。

如《瑜伽》说:

“于真如境,若有毕竟二障种者,立为不般涅pan法性;

若有毕竟所知障种非烦恼者,一分立为声闻种性,一分立为独觉种性。

若无毕竟二障种者,即立彼为如来种性。

”故知本来种性差别,依障建立,非无漏种。

所说成就无漏种言,依当可生,非已有体。

【今译】关于种子的起因〔有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

一切种子都是第八识本性中本来就存在的功能,不是从熏习而生;

靠熏习的力量,只能使其增长。

就象《无尽意经》中说的:

“一切众生无量时间来有种种界,就象密集相聚的果实,这是自然而有的。

”其中的“界”就是各类种子的名称。

此外,《阿毗达磨经》中说:

“无量时间来的界,一切事物都是依它而生起。

”其中的“界”是因的含义。

《瑜伽师地论》中也说:

“一切种子的主体,虽无量时间来在第八识本性中本来就存在,但依靠污染的或清净的事物的新近的熏习而生长。

各类众生无量时间来,如果能证入涅pan的,那是一切种子〔包括无漏种子〕都已完全具备;

不能证入涅pan的,则缺少了三种菩提种子。

”类似的文字,可以引证的决不在少数。

此外,一切众生,既然已经说他们本来具有五类种性的差别,所以应该必定存在自然而有的〔相应的〕种子,它们不是由熏习而生的。

此外,《瑜伽师地论》说:

“地狱的众生也具有三种无漏根,但它们只是种子,不是现行,它们又是从无量时间中展转传来,自然而有的,是本性中长住不变的种性。

”由这类引文可以证明,无漏的种子是自然具备、本来存在的,不是从熏习而生。

因此,有漏法也应该自然就有种子,由熏习使其增长,但不是熏习能使其产生。

这样建立种子的理论,方可因果不乱。

第二种观点认为:

种子都由熏习而生,所熏成的种子与能熏种子的一切事物在无量时间中都一直存在,所以一切种子无量时间来早就形成。

种子既然是习气的不同名称,那习气必定是由熏习而产生,就象麻的香气是由花的熏染而产生的一样。

如《多界经》中说:

“一切众生的心,由于被污染的和清净的一切事物所熏习,因此是无量种子的积集之处。

”《摄大乘论》中说:

“第八识内的种子必定有熏习,物质世界中的种子或许有熏习或许没有熏习。

”此外,对名言种子等三类种子的熏习,囊括了一切有漏法的种子,那三类种子既然是依赖熏习而产生,所以一切有漏种子必定是凭借熏习而产生。

无漏种子的产生也依赖熏习,就象《摄大乘论》中所说的:

“所谓闻熏习,就是听闻与清净法界相应的正法,而熏习生起种子,此类种子的性质属出世心种子。

众生本来具有的种性差别,不是依据有没有无漏种子,而是依据有没有烦恼障与所知障的种子而建立。

如《瑜伽师地论》中说:

“对于真如境界,如果有根本性的二障种子,则立为不能证入涅pan种性;

如果有根本性的所知障的种子但没有根本性的烦恼障的种子,则一部分立为声闻种性,一部分立为独觉种性。

如果没有根本性的二障种子,就立为如来种性。

”所以可知本来具有的种性差别,是依据二障的种子而建立,不是依据无漏种子而建立。

上文所引的地狱众生具有无漏种子的说法,是依据将来可以产生而说的,不是说这些无漏种子在地狱众生中已经具有实体。

【注释】1恶叉聚:

《藏要》本“叉”作“义”,可能为印刷错误。

“恶叉聚”是树名或果实名,此果实也称金刚子,其果核可作念珠之用。

此果实都是三粒一蒂,且落地后多聚集在一处。

故“恶叉聚”常作“众多”之譬喻。

2三种菩提:

菩提就是觉悟或智慧,三种菩提指声闻菩提、独觉菩提和无上(即佛)菩提。

3种性:

《藏要》本作“种姓”,《观心法要》作“种性”,此处“姓”、“性”通用。

4名言等三种熏习:

(1)名言习气,也称等流种子,是直接产生各种事物的因缘;

(2)我执习气,是使众生产生自己与他人有差别的观念(即产生我执)的种子;

(3)有支习气,也称异熟种子、业种子,是产生来世善恶果报的种子。

详见后文。

【评析】此处以下讨论种子的起因,有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是护月的种子本有说,认为一切种子始终存在于第八识中。

第二种观点是难陀的种子新熏说,认为一切种子都是由熏习而新生。

这两种观点都属偏颇之见,下文将对他们进行批驳。

这两种观点都引用五种性理论来证明自己的正确性,五种性理论是唯识学特有的一种理论。

唯识学认为一切众生先天具有的种性(即由阿赖耶识中所具有的种子决定的本性)可分为五类,每一众生所具有的种性决定了他在修行中将来能证得的果位,并且是无可改变的。

这五类种性是:

(1)声闻乘定性,只能证得阿罗汉果位;

(2)缘觉乘定性,只能证得辟支佛果位;

(3)如来乘定性,能证得菩萨和佛的果位;

以上三种称为三乘定性。

(4)不定性,即此类众生具有上述三乘的种子,但能修成何种果位则不确定,要看所遇到的条件。

(5)无种性,也称一阐提种性,即此类众生不具有三乘种子,不能修成三乘果位,即上文所说的不能入涅pan者。

五种性理论与中国佛学的各学派产生了严重分歧,中国佛学的各学派基本上都不同意众生的本性有差别、有一类众生不能成佛的观点,而是主张一切众生都具有佛性,都有成佛的可能,乃至从本性上说,一切众生都是佛。

种子各有二类。

一者本有,谓无始来异熟识中,法尔而有生蕴、处、界功能差别,世尊依此说诸有情无始时来有种种界,如恶叉聚,法尔而有。

余所引证,广说如初。

此即名为本性住种。

二者始起,谓无始来,数数现行熏习而有,世尊依此说有情心,染净诸法所熏习故,无量种子之所积集。

诸论亦说染净种子,由染净法熏习故生,此即名为习所成种。

若唯本有,转识不应与阿赖耶为因缘性,如契经说:

“诸法于识藏,识于法也尔,更互为果性,亦常为因性。

”此颂意言阿赖耶识与诸转识,于一切时,展转相生,互为因果。

《摄大乘》说:

“阿赖耶识与杂染法,互为因缘,如炷与焰,展转生烧;

又如束芦,互相依住。

唯依此二,建立因缘,所余因缘,不可得故。

”若诸种子,不由熏生,如何转识与阿赖耶有因缘义?

非熏令长,可名因缘。

勿善恶业与异熟果为因缘故。

又诸圣教说有种子由熏习生,皆违彼义。

故唯本有,理教相违。

【今译】第三种观点〔即正确的观点〕认为:

种子可分二类。

一类是本来就存在的种子,即无量时间来在异熟识中自然而有的、能生起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的不同功能,世尊据此说一切众生无量时间来有各种各样的种子,就象密集相聚的果实,这是自然而有的。

其它的引证,也可如此进行详尽分析。

这类种子可称为在第八识本性中存在的种子。

另一类是新生的种子,即无量时间来由于经常受现行的熏习而产生的,世尊据此说众生的心,由于被污染的和清净的事物所熏习,是无量种子的积集之处。

各种论中也说:

污染的或清净的种子是由污染的或清净的事物熏习才生起的,这类种子可称为由熏习而成的种子。

如果种子只是本来就存在的,那前七转识就不应与阿赖耶识相互形成因缘关系,就象《阿毗达磨经》中所说的:

“一切事物对于阿赖耶识,以及阿赖耶识对于一切事物,都有互为果的性质,也始终有互为因的性质。

”此颂的意思是说:

阿赖耶识与一切转识,在一切时间中,都是展转相生,互为因果的。

《摄大乘论》也说:

“阿赖耶识与一切有漏的事物,互为因缘,就象灯芯与火焰,灯芯产生火焰,火焰燃烧灯芯,循环不已;

又象直立的芦苇束,互相支撑。

只有依据种子与现行的事物这二者,才能建立因缘,其它的因缘是找不到的。

”如果一切种子不是由熏习而产生,那前七转识怎么能与阿赖耶识形成因缘的关系?

并非熏习使其增长,就可称为因缘。

否则的话,〔善恶业的现行熏异熟果的种子使之增长时,〕善恶业与异熟果的关系也可称为因缘了。

此外,各种佛典中都说有种子由熏习而生,所以都与他们的观点不相同。

因此,说种子只是本来就存在,是违背正理与佛典的。

【评析】此处论述种子起因的第三种观点、即护法的种子本新说。

此说认为种子既有本有,也有新熏。

本论在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后,对上述两种观点的偏颇之处进行了批驳,此处首先对种子唯本有论进行了批驳,批驳的依据是大乘经论的有关说法。

其中的核心思想是:

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这本是唯识学的根本理论之一。

如果种子只是本有的,那就要否定现行熏种子,从而使唯识学的理论体系瓦解。

故而种子应该也有由熏习而新生的。

若唯始起,有为无漏1无因缘故,应不得生。

有漏不应为无漏种,勿无漏种生有漏故。

许应诸佛有漏复生,善等应为不善等种。

分别论者2,虽作是说:

“心性本净,客尘烦恼所染污故3,名为杂染;

离烦恼时,转成无漏。

故无漏法非无因生。

”而心性言,彼说何义?

若说空理,空非心因,常法定非诸法种子,以体前后无转变故。

若即说心,应同数论,相虽转变,而体常一,恶、无记心,又应是善。

许则应与信等相应,不许便应非善心体,尚不名善,况是无漏?

有漏善心,既称杂染,如恶心等,性非无漏,故不应与无漏为因,勿善恶等互为因故。

若有漏心,性是无漏,应无漏心,性是有漏。

差别因缘,不可得故。

又异生心,若是无漏,则异生位,无漏现行,应名圣者。

若异生心,性虽无漏,而相有染,不名无漏,无斯过者,则心种子,亦非无漏,何故汝论说有异生唯得成就无漏种子?

种子现行性相同故。

然契经说心性净者,说心空理所显真如,真如是心真实性故;

或说心体非烦恼故,名性本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