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崛起而读书.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796747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26.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docx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为中华崛起而读书.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docx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学目标

一、会认“崛、铿、锵”等3个生字,会写“惩、振、租、巡、范”等12个生字。

二、使用联系生活实际、引述资料和对比促悟等方法,引导学会体会少年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志向的不凡,领悟产生这种志向的原因,了解“立志”与“成长”的关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了解对比的写法;结合对周恩来志向和志向产生的领悟,揣摩“如此”“一振”“谁知”“不但不……反而”等语言文字使用的精妙。

四、能使用一段书面文字表达少年周恩来看到“中华不振”现象后的内心活动;用形象化的语言表达对“中华不振”含义的领会。

教学过程

课前热身:

同学们,喜欢玩游戏吗?

那么,我们来玩个游戏——“猜猜他是谁”。

这有几位名人小时候的照片,看哪位同学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猜出他是谁。

(先出示名人小时候的照片,再揭开谜底出示其成人时的照片。

最后出示老师自己小时候的照片,让学生猜后,出示现在的照片。

同学们,“猜猜他是谁”的游戏虽然有趣,但凭借名人小时候的模样要猜出他是谁,可不是轻而易举的事!

有一位网友,在网络上发了一组与父亲的合影。

这是她三十岁的时候——

 

你能想象出1岁、5岁、10岁、15岁的时候,她是什么摸样吗?

看——

 

【采用游戏的方式实行课前热身并很多见,其目的主要是为了调节学生的情绪和注意力,为上课做好准备。

但这里的游戏目的却不单纯——不但借助游戏热身,还让学生直观感受一个人成人与小时候的变化,暗示着“成长”的主题。

一、话聊“成长”,单元主题入课

(一)揭单元主题

大家都知道,每个人的模样都不相同。

通过刚才的照片对比中,我们还发现,同一个人小时候和成人时的摸样也不同!

因为人都会变化,人都会成长。

每一张照片,都是一个脚印,一个成长的脚印;每一张照片,都是一个故事,一个成长的故事。

从这节课开始,我们要学习第七组课文,这组课文讲的就是关于成长的故事。

希望我们通过学习,在成长的故事中体验成长的快乐,思考成长中的问题,留下成长的足迹。

(二)揭本课课题

1.引述资料

老师这还有一张照片,看——

 

他是谁?

能猜出来吗?

(估计没有学生会理解)几十年后,他就变成——

 

现在你知道他是谁了吗?

是的,他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任总理,一代伟人周恩来。

课件出示——

二十世纪只有少数人比得上周总理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在过去二十五年里我有幸会见过的一百多位政府首脑中,没有一个人在敏锐的才智、哲理的通达和阅历带来的智慧方面超过他,这些使他成为一位伟大的领导人。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

指名读。

2.提问揭题

看到这,你有什么疑问呢?

(估计学生会问:

周恩来为什么会得到这么高的评价?

他是怎样成长为一代伟人的?

……)

是啊,周恩来是怎样成长为一代伟人的呢?

(指少年时期的那张照片)这张照片是周恩来1912年在沈阳东关模范学校读书时拍摄的,那一年他12岁。

12岁的少年周恩来怎样度过在沈阳的读书岁月?

他那幼小的心灵深处都在想些什么?

与他后来成长为一代伟人有着怎样的关系?

让我们走进课文《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走进一个12岁的孩子——少年周恩来。

齐读课题。

【课始揭示单元主题,与课前无痕对接,不生硬,不唐突,自热而然。

引进周恩来不同时期两张照片的做法与课前一脉相承,进一步营造轻松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主要的是凸显了“成长”的主题。

从2001年新课程以来,所有版本教材都以主题组元。

单元的主题,是连结本组课文的纽带,也是整个导学系统的“魂”,集中地体现了编者的意图,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取舍有着引导和制约的作用。

罔顾单元主题,将导致教学目标制定或教学内容取舍,或多或少背离编者的编写意图,单元内部各篇课文的教学将各自为阵而不能形成合力。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个环节的设计,目的是在学习本组课文之初,就让学生明了整组课文的共同主题,使学习有明确的方向。

在导入课题之前,反复渲染多次强调“12岁”,实际上是反复渲染“成长”的主题,让“12岁”与一代伟人之间造成悬念:

他是如何成长为一代伟人?

与“12岁”有什么关系?

于是自然地引出课题上来。

二、初读课文,感知“立志”故事

学习生字新词,读准、读顺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等。

(过程略)

三、层层剥笋,悟“志向”之不凡

(一)过渡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知道12岁的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出示——

1.快速浏览课文,找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在课文中多次出现的段落。

2.默读课文,画出让你感受深刻的词语。

想一想,少年周恩来的所思所想与一般的孩子有什么不同?

(二)拎出“志向”

1.指名读。

从“那天修身课上”至“有志者当效周生啊”。

2.同学们,“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出现了几次?

(两次)在修身课上,面对校长“为什么读书”的问题,少年周恩来做出这样的回答——

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出示)

谁来读?

(生读)

若学生读得清晰而坚定,这样评价:

他(她)用声音告诉我们,这就是清晰而坚定。

我一起读,读出少年周恩来的语气。

若学生不能读出清楚而坚定,这样评价:

他(她)读出清晰而坚定了吗?

谁能读出清晰而坚定?

若学生读得清晰而不够坚定,则这样评价:

他(她)的声音很清晰,太棒了!

还可以坚定些。

再来一次试一试。

3.面对校长再次追问,他又一次回答——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魏校长的喝彩……(出示)

谁知道“铿锵”的意思?

(“铿锵”是象声词,也就是模拟声音的词。

俩字都是金字旁,最初是模拟金玉、乐器等响亮的声音。

课文指什么声音响亮?

)是的,指周恩来的回答声音响亮。

周恩来的第一次回答“清晰而坚定”,这一次回答“铿锵有力”。

谁来读?

注意,要读出与第一次的区别,要读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三)领悟“志向”

1.从魏校长的话中领悟

听了周恩来清晰而坚定的话。

魏校长的反应是——

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

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有如此的抱负和胸怀!

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

“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

”(出示)

一起读。

(齐读)

请问,“睁大眼睛”的外部表情体现了魏校长怎样的内心反应?

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吗?

(震惊、震撼、吃惊、意外……)。

这句话里还有哪些词语也写出了魏校长内心的震惊和意外?

(怎么也没有想到、竟)

那么,魏校长为什么会这样震惊和意外?

(生述)是的,是因为——“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有如此的抱负和胸怀!

谁能为“抱负”换个词?

(志向)“抱负”就是“志向”,跟“胸怀”的意思相近。

请大家把目光投到“抱负”前边的“如此”俩字上。

你觉得,“如此的抱负和胸怀”,是怎样志向?

2.与12岁孩子对比中领悟

同学们,我们班同学,有的10岁,有的已经11岁,距离12并不远。

对于许多人来说,12岁都是天真烂漫、幼稚迷茫的季节。

你平时都想着什么?

(生述)

老师有个邻居,今年正好12岁,他呀,经常想着美食、想着游玩,迷糊而快乐地过着日子。

而12岁的周恩来跟在座的同学、跟老师的邻居不一样,他一心想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学生接读)

对于一个只有12岁的孩子,你觉得,这个志向是怎样的志向?

(生述。

领悟其志向之远大。

3.与其他同学对比中领悟

(1)小小的年纪,就一心想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那么,少年周恩来的同学们又是为什么而读书呢——

同学们踊跃回答。

有的说:

“为明理而读书”有的说:

“为做官而读书。

”也有的说:

“为挣钱而读书。

”“为吃饭而读书”……(出示)

(2)这些同学虽然读书的目的五花八门,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都是为了谁?

(生答)是的,都是为了他们自己。

与他们相比,周恩来读书的目的有什么不同?

(生述)

(3)学到这,老师有一个问题:

这部分作者分明要写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却用了这些笔墨写其他同学,在写作上,这叫什么方法?

有什么好处?

(生述)

(4)通过对比告诉我们,在人人都为自己而读书的环境中,少年周恩来如此与众不同:

他读书不为自己当官发财,不为个人发展,而为中华民族的振兴;他小小的心里,装的不是他自己,而是整个中华民族。

通过对比,我们明白“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又是怎样的志向?

(生述)

4.小结。

是的,这是远大的志向!

这是伟大的志向!

这是崇高的志向!

难怪,听到周恩来的回答,魏校长会——

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

(出示)

注意,这里用的是提手旁的“振”而不是雨字头的“震”。

(在“振”字旁出示或板书“震”)课文为什么用“一振”而不用“一震”?

(生述)

学生谈不清楚时,可以这样点拨:

请大家用“振”组组词,再用“震”组组词。

组完词,相信大家会有新的发现。

出示——

振动振兴振奋精神一振

震动震撼震惊震怒

读了这两组词,你有什么新发现?

(生述)

小结:

“一震”表示震惊、震撼;“一振”除了表示震惊、震撼外,还表示振奋、高兴。

少年周恩来的回答如同寂静中的响雷,如同暗夜中的亮光,给魏校长带来了巨大的震撼、振奋和惊喜!

全体女生们,让我们“清晰而坚定”读——

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出示)

全体男生们,让我们“铿锵有力”地读——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魏校长的喝彩……(出示)

【反复出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段落,在课文中不占主要篇幅。

但本设计却将这部分作为教学重点。

为什么?

这部分是课文的点题部分,也是重要部分,更主要的是,这样选择是服从于单元主题——“成长”。

反之,假如淡化或弱化这个部分的教学,一味在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中华不振”上着力,徒增学生对旧中国积贫积弱的认知而已,教学就会偏离“成长”的主题。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虽然振聋发聩,但在四年级孩子的心里未必会自然激起涟漪,未必有深切的感受。

本环节通过层层剥笋的方式,让学生领悟其非同凡响:

第一层次,拎出周恩来的两次回答,了解“铿锵”词义等。

第二层次,从魏校长强烈反应入手,将少年周恩来与其他“12岁”花季少年的所思所想进行对比,领悟其志向之远大。

第三层次,通过周恩来与他的同学读书目的对比,领悟其志向、怀抱的伟大、崇高之处。

层层剥笋,意在有效地突破重点。

四、解“中华不振”,悟“志向”之由来

(一)初步了解立志原因

1.过渡。

同学们,学到这,你有什么疑问吗?

(预设:

为什么周恩来小小的年纪就会树立起这么远大、崇高的志向?

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默读课文:

“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这时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

一边读,一边把你感受最深的词语或句子圈画下来,然后自己试着用一句话来回答刚才的问题。

2.反馈。

为什么周恩来小小的年纪就会树立这么远大、崇高的志向?

谁能用一句话来说一说。

(预设:

因为中华不振,所以,少年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二)形象解读“中华不振”

1.过渡。

周恩来初来乍到沈阳,就听伯父说“中华不振”,他迷惑不解。

这一次亲眼目睹,他才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

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亲眼目睹的事——

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一旁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的站在一旁。

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替他撑腰,惩处这个洋人。

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顿。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

但是,在外国的租借地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这时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

(出示。

指名读)

2.引导。

这段话,作者写了哪些人?

生答后,板书——

妇女巡警

洋人围观者

3.妇女和巡警在做什么?

生答后,板书——

妇女哭诉巡警不但不……反而

4.追问。

这时,这位衣裳褴褛的妇女会哭诉什么?

请你发挥想象,仔细想一想,再和同桌交流交流。

(同桌交流后,全班反馈交流。

预设:

可能哭诉,自己的亲人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可是一下子就失去了生命,离开他深爱的家人。

可能哭诉,死去的亲人,是家里唯一的经济来源,亲人的离去,让家里陷入了绝境。

可能哭诉,亲人死得非常凄惨,现在家里连安葬的钱都没有。

可能哭诉,亲人的离去,给家人带来的悲痛……)

5.设疑。

(1)同学们,一个鲜活的生命去了,给家人带来如此巨大的悲痛,让他的家陷入了绝境。

这一家人的遭遇是多么悲惨,多么令人同情!

此时此刻,中国的巡警本应公平执法,伸张正义。

你知道吗?

“法”字左边是“水”,表示法律、法度公平如水。

但我们看到的却是——

“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顿。

”(学生接读)

老师把这句话改了一改——“中国巡警不惩处肇事的洋人,把她训斥了一顿。

”这两句话意思差不多,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作者为什么要运用“谁知”和“不但……反而”?

(生述)

是的。

“谁知”说明巡警的行为出人意料。

“不但……反而”说明巡警的行为违背常理。

有冤无处申,有苦无处诉,法律的天平向帝国主义、向洋人倾斜,这何等不公平!

我们不禁要问:

这到底是为了什么?

(引发思考,但不求学生答案)

(2)现在,我们继续来从这段话中找出文字或者自己用一个词语来说明洋人和围观者做什么。

生答,板书——

洋人得意扬扬站在围观者敢怒不敢言

(写围观者课文用的词语是“紧握着拳头”“又敢怎么样”“只好”等词。

可以这样引导:

“紧握拳头”,说明了什么?

——说明围观者很愤怒。

但是他们敢跟巡警和洋人论理吗?

——不敢。

用上一个成语,就是?

——敢怒不敢言)

本来轧死了人,犯了罪,就必须受到处罚,可是洋人却可以逍遥法外,所以得意扬扬;围观者本应仗义执言,可是因为是在租界地只能敢怒不敢言。

请大家把目光投到“只好”这个词。

你从中体会围观者这样的心情?

(无奈)是的,正义不能伸张,何等无奈!

我们不禁还要问:

这到底是为了什么?

(引发思考,但不求学生答案)

【抓住“中华不振”理解立志的原因,想象妇女哭诉的内容,都是一般的做法。

但不同的是,本设计通过两次层次“为什么”的设疑,制造出强烈的张力,凸显租借地里发生的事件中的极端不合常理、常情,从而将“中华不振”具体化、形象化,给学生以强烈的内心刺激和震撼,也为下面小结出“中华不振”的意涵打下基础。

而这种不合情理不是单纯的内容分析的结果,而是通过对“谁知”“不但不……反而”“只好”等语言文字运用揣摩而凸显出来,从而内容的理解和语言文字运用的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营造出“语文味”。

6.释疑。

一个又一个的“为什么”!

从下面这段资料中我们可以找到它们的答案。

出示——

近代,在中国,帝国主义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行获取租借地。

租借国的公民,在租借地里内享有各种特权,即使触犯中国的法律,也不受中国法律的制裁。

租借地的存在严重侵犯了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租借地内的种种特权也严重侵犯了中国的司法主权。

指名读。

谁来说说,巡警为什么不处罚洋人?

洋人为什么得意扬扬?

围观者为什么无奈?

(生述)

【这里引述的资料客观性强,排除了一些民族主义的情绪化内容。

巡警为什么不处罚洋人?

洋人为什么得意扬扬?

围观者为什么无奈?

从这里可以得到具有更深层背景的合理解释,避免了学生对巡警等的情绪化的人身攻击或谩骂,又可以让学生认识旧中国屈辱的历史。

7.小结。

(1)帝国主义可以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行获取中国的土地,中国的领土完整被侵犯;洋人可以在租借地享有特权,逍遥法外,中国的司法主权被侵犯。

这一切,归根结底,都是因为——用四个字来形容就是——中华不振。

看到了这一幕,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怎样?

(生述)

是的,此时此刻,我们的心情如同五味杂陈。

让我们带着几分愤怒,带着几分沉痛,也带着几分无奈,一起来读这段话——

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一旁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的站在一旁。

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替他撑腰,惩处这个洋人。

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顿。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

但是,在外国的租借地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这时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

(2)透过这段话,你读懂了什么是“中华不振”了吗?

出示——

“中华不振”就是                      。

(预设:

“中华不振”就是亲人被车压死,却有冤无处申,有苦无处诉;“中华不振”就是洋人在中国犯了罪还可以逍遥法外,不受处罚;“中华不振”就是中国巡警不但不为受害的中国人撑腰,反而训斥中国人;“中华不振”就是人们面对不平的事情深感气愤,却敢怒不敢言……)

【“中华不振”内涵极其丰富。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而言,全面、理性地揭示其内涵,不必要也不可能。

本设计让学生将“中华不振”给自己留下的感受或印记表达出来,既形象化把握其内涵,又是一次实实在在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训练机会。

8.想象练笔。

(1)从租借地回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

从租借地回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知道他在想什么。

(齐读)年少的周恩来到底在想什么?

请你发挥想象,把他的所思所想写下来.。

出示——

从租借地回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

学生动笔。

交流。

(2)在少年周恩来寡言的外表下,在他那幼小的心灵上,一颗种子在发芽,一个志向在生长!

于是我们听到了修身课上那清晰坚定、铿锵有力的声音。

五、重读“志向”,悟“立志”与“成长”

(一)分角色读

来,我们分角色读“那天修身课上”至“有志者当效周生啊”。

老师读魏校长的话,请一位男生读周恩来的话,其他全体同学读旁白和周恩来同学说的话。

(二)领悟“志向”坚定不移

1.引述资料。

周恩来的回答,清晰坚定、铿锵有力。

谁能为“坚定”找个意思相反的词?

(动摇、改变……)“坚定”经常跟哪个词连用?

(不移)“坚定不移”就是坚定不改变。

下面有两则资料,清楚地告诉我们,周恩来的志向是怎样坚定不移的。

大家知道吗?

1913年,周恩来15岁,考上了天津南开中学。

有一次,大家讨论为什么上中学。

有的同学说,南开很有名,在这里毕了业,就能有个好前途。

周恩来说:

“我们生活在20世纪列强竞争的时代,国家贫弱不振,外国侵略者一天天紧逼,眼看中国就要灭亡,青年人怎么能只想个人的前途呢?

只有国家独立富强了,个人才能有前途。

”(出示加粗部分。

齐读)

1917年,周恩来19岁,中学毕业,要到日本留学。

他给同学写下的临别赠言是——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

(出示赠言。

齐读)

乘船东渡日本前夕,他又写下一首抒(shū)发救国怀抱的著名诗篇: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suì)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出示诗句,教师读后,略作解释,学生齐读)

2.述说感受。

看到这连个资料,你有什么感受?

(生述)

3.小结。

看到了吧!

12岁,周恩来的志向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学生接)

15岁,周恩来的志向还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学生接)

19岁,周恩来的志向依然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学生接)

这是一个伟大、崇高的志向,这还是一个——坚定不移的志向!

【两次教“志向”部分,但侧重点不同,前一次重在领悟志向之不凡,这一次重在领悟志向之坚定不移。

这里的资料引述绝不仅仅是为了显示开发利用资源的新理念,更是为了将“坚定不移”具体化。

(三)领悟“立志”与“成长”

学到这,还记得课刚开始的时老师提出的问题吗?

12岁的少年周恩来所思所想与他后来成长为一代伟人有着怎样的关系?

(生述)

是的。

正因为,周恩来从小心里就装着整个国家、整个民族,正因为他具有伟大的胸怀,崇高不凡的志向,才让他最终成长为二十世纪对世界历史具有重大影响的伟人!

【至此,不仅完满地回答了课始时提出全部问题,而且照应并升华了“成长”主题。

这样,不仅将本单元的主题,贯穿于教学的始终,而且使课堂显现出结构之美感。

附课文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2岁那年,周恩来离开家乡,来到了东北。

当时的东北,是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争夺的焦点。

他在沈阳下了车,前来接他的伯父指着一片繁华、热闹的地方,对他说:

“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啊!

“为什么?

”周恩来不解地问。

“那是外国的租借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

“那又是为什么呢?

”周恩来打破砂锅问到底。

“为什么?

中华不振啊!

”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不久,周恩来进了东关模范学校读书。

他始终忘不了大伯接他时说的话,经常想:

“租借地是什么样的?

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

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迷惑不解,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去看个究竟。

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背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借地。

嘿!

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

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的、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正当周恩来和同学左顾右盼时,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正大声吵嚷着什么。

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一旁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的站在一旁。

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替他撑腰,惩处这个洋人。

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顿。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

但是,在外国的租借地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这时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

从租借地回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知道他在想什么。

直到在一次修身课上,听了周恩来的发言才解开了这个谜。

那天修身课上,魏校长向同学们提出了一个问题:

“请问诸生为什么读书?

同学们踊跃回答。

有的说:

“为明理而读书”有的说:

“为做官而读书。

”也有的说:

“为挣钱而读书。

”“为吃饭而读书”……

周恩来一直静静的坐在那里,没有抢着发言。

魏校长注意到了,打手势让大家静下来,点名让他回答。

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的回答: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

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有如此的抱负和胸怀!

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

“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魏校长的喝彩:

“好啊!

为中华之崛起!

有志者当效周生啊!

是的,少年周恩来在那时就已经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到帝国主义的欺凌,就要振兴中华。

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