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21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967730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5.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2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2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2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2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2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2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2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2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2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2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2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2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2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2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2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2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2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2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2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2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21Word文件下载.docx

《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21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21Word文件下载.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21Word文件下载.docx

上海全面推进以搞活国有企业为中心环节的综合配套改革,市场体系更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政府职能加快转变,“两级政府、两级管理”体制不断完善,经济运行的市场化程度大幅度提高。

健全完善了以证券、外汇、期货、技术产权、人才等一批要素市场为核心的大市场体系。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农村养老保险覆盖面达到92%。

顺利完成了政府机构改革的阶段性任务,咨询、审计、会计、法律等一大批中介服务机构迅速发展。

  对内对外开放不断深化,城市集聚辐射功能进一步增强。

上海外贸进出口快速增长,五年累计进出口商品总额达到1717亿美元。

引进外资质量不断提高,一批超过10亿美元的大项目落户申城,五年累计实际吸收外资金额突破300亿美元。

到20XX年底各地在沪企业已达万家,上海在外省市投资的企业达到4200个。

浦东开发开放进入形态开发和功能开发并举的新阶段,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的新城区初步形成。

  现代化城市基础设施框架基本形成,生态环境建设加速推进。

上海按照“建管并举、重在管理”的要求,大胆探索城市建设投融资新机制,进一步强化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初步还清了历史欠帐。

集中力量建成了信息港“1520”工程、浦东机场一期工程、沪宁与沪杭高速公路上海段等对外交通通信设施。

初步形成由“申”字形高架道路、“十字加半环”轨道交通和“三横三纵”地面骨干道路构成的立体综合交通体系。

如期完成原定“365”危棚简屋改造任务。

苏州河治理取得重大进展,新增公共绿地面积2891公顷。

环保绿化投入逐年加大,生态环境逐年改善,20XX年环保投入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比例接近3%。

积极推进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各项社会事业在改革中发展,人民生活持续改善。

上海加快推进科技教育和各项社会事业改革,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依托市场机制发展各项社会事业。

科教兴市战略得到进一步落实,初步建立了科技开发和高技术产业化新机制,科技整体实力显著提高;

教育资源得

  到优化调整,教育投入增长速度高于经济增长速度,办学条件显著改善,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年。

20XX年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达到11718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达到5565元,市区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占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达到19%,市区人均居住面积超过11平方米。

  社区建设稳步推进,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

上海加强社区建设与管理,社区在凝聚人心、促进就业、方便生活、维护稳定等方面的作用进一步强化。

几年来,全市各街道(镇)通过发展社区服务项目安置了30多万下岗待业人员,社区服务志愿者队伍达到20XX多个,创建了57个市级文明社区及一大批市、区级文明小区。

  二、基本经验与存在问题

  90年代尤其是“九五”期间,上海人民坚持以改革为先导、发展为目标、稳定为前提,敢于和善于抓住机遇,着力探索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上海特点的发展新路,积累和形成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做法。

  一是坚持立足于整体搞活国有经济,不断深化以国有企业改革为中心环节的各项综合配套改革;

二是坚持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不断扩大对内对外全方位开放;

三是坚持“三、二、一”产业发展方针,大力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生产力布局整体性调整;

四是坚持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促进经济建设尽快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五是坚持妥善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努力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六是坚持整体性目标和阶段性推进相结合,有计划、分步骤、有重点、分阶段推进各项工作;

七是坚持实行“两级政府、两级管理”体制,重大事情让广大市民知情、理解、支持、参与,充分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

八是坚持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高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

  上海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着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

主要是:

部分企业的经营机制和研发能力还不能适应市场竞争的要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所有制结构调整任务仍很繁重,影响国际竞争力提高的体制、科技等方面的制约因素依然不少;

加强城市建设和管理、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任务还相当艰巨,市场法规体系和监管手段尚待逐步健全完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还要进一步提高;

就业压力仍然较大,社会保障体系还需完善。

“十五”期间,我们要通过深化改革和加快发展,着力解决前进中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发展目标

  21世纪初,是上海加快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新时期,也是确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地位、全面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新阶段。

  一、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

  上海“十五”期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

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全面贯彻党的十五大、十五届五中全会和市委七届七次全会精神,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进取,大力推进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在加快发展中继续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在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全面实施科教兴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依法治市,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十五”期间的各项工作都要贯彻以下指导方针:

  ——继续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断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进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促进所有制结构、市场体系、政府管理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创新,加快形成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

  ——全力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突出科技进步和信息化对结构调整的推动作用,实现三次产业在融合渗透中的共同发展。

  ——进一步推进全方位的对内对外开放,积极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并举的开放战略,发展开放型经济,更好地发挥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枢纽作用。

  ——继续坚持建管并举、重在管理的原则,积极实施城镇化战略,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城市现代化建设和改造,不断提高城市现代化管理的水平。

  ——全面动员社会力量共同推进社会事业的发展,深化社会事业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形成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事业发展新机制。

  ——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积极探索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框架,全面提高市民综合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

  ——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进一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

  “十五”期间,上海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是:

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不断提高城市的信息化、市场化、法治化水平,发挥国际大都市的综合优势,增强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具体是:

  ——综合经济实力。

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力争成为国内外经济规模大、产业能级高、资源配置能力强的城市。

“十五”期间,预计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11%,到20XX年按20XX年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300亿元左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4000元左右。

20XX年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调整为:

55。

地方财政收入与国民经济保持同步增长。

20XX年本市外贸进出口商品总额预计达到850亿美元,其中出口商品总额超过400亿美元。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五年累计达到10000亿元。

到20XX年,预计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达到15000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达到7100元。

  ——综合服务功能。

强化国际性经济中心的集聚扩散功能,力争成为国内外商业机会多、比较成本低的城市。

到20XX年,股票、外汇、债券、期货、基金等市场交易额占全国的份额进一步提高,入驻上海的国外金融机构、跨国公司中国营运中心总数进一步增加,成为全国的资本运作中心和资金营运中心。

各类中介服务机构大幅增加。

预计20XX年口岸进出口商品总额达到1800亿美元,国际标准集装箱吞吐量1000万标箱左右,国际互联网普及率50%左右,邮电业务总量350亿元。

  ——综合发展环境。

强化城市综合环境建设,力争成为国内外适宜发展创业和生活居住的城市。

“十五”期间,户籍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左右;

到20XX年户籍人口控制在1350万左右,常住人口1600万左右。

建成全覆盖、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信用制度和市场秩序进一步健全完善,社会安全度继续提高。

到20XX年,基本建成便捷、高效的轨道交通基础网络框架,初步实现高速公路建设“153060”目标。

环保投入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3%以上,市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超过7平方米,市区绿化覆盖率达到28-30%。

城镇居民住房人均使用面积达到18-20平方米。

国内外来沪科技和管理人才、留学归国人员数量大幅度增加。

  ——综合创新能力。

加快面向市场的科技教育发展,着力构建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综合创新体系。

到20XX年,全社会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25%,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外贸出口比重达到25%,技术交易额达到200亿元。

每十万人年专利授权数达到60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比重有明显提高。

  ——综合管理水平。

全面推进依法治市,力争走出城市现代化管理的新路。

基本建立廉洁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制。

健全完善职责对称、自我约束的政府分层管理机制。

人民群众通过各种形式在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中的民主参与、民主监督作用进一步加强,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的决策机制基本形成。

市、区县和乡镇(街道)政府基本实现网上政务。

到20XX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以内,力争文明城区达到1/3,市级文明小区达到2/3,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程度进一步提高。

  ——市民综合素质。

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不断提高城市文明程度。

到20XX年,市民的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进一步改善。

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5%左右,总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4年。

中青年的外语普及程度和应用能力显著提高。

市区居民年人均服务性消费占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达到25%左右。

市民思想道德水平有新的提高,具有良好的精神风貌。

  三、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实现“十五”发展的目标,要着眼于经济全球化加速趋势和信息社会的发展,把握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机遇,深化对外开放,加快提高上海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信息化、市场化、法治化水平。

  ——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着力推进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建设。

在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参与国际分工和合作,清理、调整和完善地方性经济法规和政府规章,进一步发展开放型经济。

全方位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建设,加快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

浦东新区要增创新优势,更好地发挥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

要在参与国际大都市的合作竞争中,提高上海联系世界、服务全国的能力。

  ——加速推进信息化,带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实施信息化领先发展战略,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推进信息科技的研究开发与创新。

以培育龙头企业和拳头产品为依托,加快提高信息产业的规模化、现代化水平,通过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和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努力开发和利用各类信息资源,推动个人、企业、政府和各类社会机构运用信息技术和信息产品,使上海城市信息化整体水平达到发达国家中心城市的平均水平。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

加快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鼓励外资和国内非公有制经济参与重组国有企业,构建国有资产进退联动与多种所有制经济融合渗透、共同发展的机制。

继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积极推进投融资体制创新,进一步发展以生产要素市场为主体的大市场体系。

  ——努力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进一步提高依法治市的水平。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改革政府行政性审批制度,建立和完善科学的行政决策制度。

强化政府在就业、社会保障、社会事业、公共安全等领域的责任。

不断提高政府依法行政水平,加大对政府的行政监督和制度约束力度。

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综合执法,推进依法管理,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

  第三章经济发展

  深化“三、二、一”产业发展方针,大力发展高增值、强辐射、广就业的产业。

以提高经济效益和创新能力为导向,积极引进世界一流技术和全球著名品牌企业,大力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我创新开发能力的企业,强化科技进步和信息化对产业升级和传统产业改造的推动作用,强化支柱产业对经济增长和结构升级的带动作用,强化不同产业融合发展对产业创新的促进作用,在发展中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一、大力发展支柱产业,促进经济增长

  要着眼未来市场需求变化,立足产业综合优势,大力发展信息、金融、商贸、汽车、成套设备、房地产六大支柱产业,努力扩大信息、汽车、成套设备等产品与技术的出口,强化金融、商贸对外辐射能力。

到20XX年,预计六大支柱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5-60%。

  信息业。

以加快城市信息化为契机,集中力量,加大投入,实现信息产业跨越式发展。

努力在软件设计、芯片制造等领域确立国内领先地位,力争信息产业技术水平总体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预计信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5%以上,20XX年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13%。

加快引进和建设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生产线,建设芯片设计、封装等前后道配套项目。

加快发展数字音视频产品,推动通信、光电子、元器件等在国内具有比较优势产品的升级换代。

健全与国际接轨的商业软件开发机制,重点开发集成电路设计、嵌入式软件和系统集成,积极推广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品牌软件。

逐步降低进入门槛,有序对外开放信息服务市场。

通过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推行网上政务、建设信息化社区等,加快发展电信增值、网络应用、咨询设计等信息服务业。

  金融业。

把握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金融业扩大开放的机遇,强化金融服务创新。

金融业增加值预计年均增长15%左右,20XX年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8%。

着力推进金融资源的重组整合,支持国有商业银行改制,积极发展股份制银行,积极稳妥发展中外合资金融保险机构,引进和发展货币经纪公司。

推动在金融分业管理框架下银行、证券、保险业务的相互融通。

在积极配合国家加强证券监管的基础上,继续推动证券、期货业发展,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积极培育各类机构投资者,加快发展各种基金,大力吸引国内外投资银行和证券公司来沪设立机构,促进证券经纪、咨询、评估、投资等金融中介服务业的发展。

建立和扩大多元投资的保险公司,扩大保险业务和拓展再保险业务,培育保险中介机构。

进一步规范发展信托、租赁、基金、财务、担保等非银行金融服务业。

  商贸流通业。

适应消费水平提高和消费方式的变化,调整商业业态和经营形式。

商业增加值预计年均增长8%,进出口商品贸易总额年均增长%,20XX年商贸流通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

鼓励发展连锁商业等新业态,加快改造传统商业,提高商业科技含量,实现商业运营管理的信息化。

加快组建国内营销网络,输出上海商业的优势业态、品牌和管理。

发展大众化、特色化餐饮业。

进一步调整商业布局结构,着力提升商业专业特色街经营功能,优化各类专业市场的布局,形成中心商业区、区域商业中心、社区商业中心和郊区城镇商业分层搭配、相互衔接的新体系。

进一步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和地区结构,促进出口贸易方式的创新,提高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加快发展服务贸易。

大力推动多种所有制企业扩大外贸出口。

发挥上海的口岸优势,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关键设备,扩大重要资源的多元化进口。

  汽车制造业。

抓住国家鼓励汽车私人消费的有利时机,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高水平地建设汽车产业基地。

汽车工业的销售收入预计年均增长15%,20XX年汽车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左右。

继续实施以乘用车为主导产品、轿车为重点产品的发展战略,发展品牌轿车系列产品,加快开发实用型家用轿车,有选择地发展客车和货车。

引进、消化世界汽车工业的先进技术和管理,重点增强设计和部分关键零部件自主开发能力。

加快零部件生产体系的整合,推动零部件生产的通用化、规模化,扩大国内外零部件的市场采购和合作生产,鼓励扩大零部件及汽车出口。

同时,加快培育汽车展示、贸易等综合性汽车服务业,加快上海国际汽车城建设。

  成套设备制造业。

利用国家扶持发展装备类工业的产业政策,发挥上海合成组装、综合配套与开发营销的优势,加快成套设备制造业升级。

成套设备制造业的销售收入预计年均增长10%,20XX年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接近5%。

要利用信息系统集成技术改造提升成套设备和组合加工设备的集成化水平,大幅度提高成套设计、培训、技术服务和维修的综合能力。

重点发展大型和超大型发电与输变电设备,加快发展数控机床及光机电一体化设备、石油化工设备、实时优化控制系统集成制造等行业,大力培育城市轨道交通设备等新兴制造业,加大信息产业装备和生产线的研制开发力度,使上海逐步具备为电子信息产业提供工作母机和生产线的能力。

  房地产业。

把握消费结构升级的机遇,规范健全内外销统一的房地产市场运行机制和服务体系。

房地产业增加值预计年均增长14%以上,到20XX年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以上。

促进房地产一、二、三级市场联动发展,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全面推行住房分配货币化,促进房地产开发、交易、物业管理以及房地产金融的共同发展。

预计新建商品住宅6000万平方米以上,在内外环线之间续建和新建20个大型居住区。

加快建立“政府扶持、有偿改善、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旧区改造新机制,根据城市总体规划,进一步推进旧里以下住房的拆除和不成套独用住房的成套改造,保护和修缮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与街坊。

在健全法规、强化管理的同时,大力发展和完善物业管理服务。

  二、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培育经济新增长点

  加快高科技产业化,着力推动技术、管理和机制创新,积极培育生物医药、新材料、环境保护、现代物流四大新兴产业。

  生物医药产业。

推动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重点攻克药物新制剂的关键技术,逐步完善新药创新体系。

大力发展现代生物技术产品,每年创制1-2个一、二类新药,力争2-3个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进入国际市场。

同时,积极开发天然资源药物(中药),组建中药标准化研究基地和天然资源药物(中药)产业基地。

  新材料产业。

依托生产企业和科研院所,加强科研攻关,引进专利和技术,扩大新材料产业的规模。

大力发展特种金属材料、特种有机材料、特种无机材料和复合材料,重点开发电子信息材料、光电材料、超导材料、高纯金属材料、高性能陶瓷材料、优异结构材料等新材料。

  环境保护产业。

适应市场需求持续加快增长的势头,充分利用上海的配套优势和科技基础,发展现代环保产业。

要重点支持发展环保装备、仪器和材料制造,鼓励开发清洁生产工艺与装备,支持发展环保工程设计与承包、环保科研开发等。

  现代物流产业。

依托深水港、航空港、信息港和高速公路、铁路及长江水道,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发挥经济中心城市的产业和区位优势,利用现有仓储、物流配送基地和企业供需网络,扶持发展各具特色的物流配送企业。

利用电子商务技术改造企业物流系统和采购销售系统,加快建设国际经贸Edi系统。

优化物流基地布局,建立开放的现代化物流网络体系。

  三、优化发展基础产业,努力改造传统工业

  要突出重点、有进有退,鼓励利用信息控制技术提高大型连续加工工业的过程控制水平,继续优化发展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石化、钢铁两大基础产业,进一步推动企业利用高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工业。

  石化工业。

进一步发展大规模的石化工业,加快石化工业资产与布局结构调整。

重点建设世界级的上海化学工业区,以90万吨乙烯工程为代表,推进一批重大产业和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发展石油化工、深加工和天然气化工系列产品、光气衍生系列产品、精细化工系列产品、高分子材料加工产品、综合性深加工产品和高科技生物工程产品。

同时,要不断提高后续加工水平。

  钢铁工业。

充分发挥宝钢优势,鼓励宝钢集团公司建成我国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市场竞争力最强的钢铁企业。

继续控制总量,优化结构,加快技术进步,淘汰落后设备和工艺,改善生产环境。

重点发展汽车用钢、造船板、电工钢、石油管、不锈钢、高等级建筑用钢等,建设全国的钢基地。

  鼓励企业加快对传统工业的改造,积极提升有市场前景、有品牌优势的传统工业。

支持企业运用先进制造技术、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加快造船、轻工、纺织、食品等传统工业升级改造。

  四、鼓励发展都市型产业,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要充分考虑特大型城市的资源环境特点,着眼开发就业岗位,积极培育都市型农业,扶持发展都市型工业,加快发展都市型旅游业。

  都市型农业。

发展农业是一项长期的根本任务。

要按照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

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创汇农业、观光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努力培育种子种苗基地。

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一批源头产品强、初级产品优、加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