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观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968575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3.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略论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观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略论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观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略论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观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略论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观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略论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观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略论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观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略论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观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略论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观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略论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观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略论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观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略论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观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略论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观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略论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观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略论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观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略论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观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略论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观文档格式.docx

《略论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观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略论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观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略论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观文档格式.docx

现代化将引导我们的国家和民族走向伟大的复兴。

中国现代化实现之日,将是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之时!

为什么说现代化的过程就是我国社会转型的过程?

这需要从历史的大尺度上,加深对社会转型的理解和认识。

所谓社会转型,从社会发展的意义上看,是指社会形态的根本变革。

这样的变革在人类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如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发展,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发展等。

不过,这些历史上发生的社会转型,就其意义来说,远不及近代以来所发生的人类有史以来最深刻的一次变革棗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对人类的前途命运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

马克思在《1857?

/FONT>

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依据作为主体的人的生存发展景况,把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划分为依次更替的三大形态:

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自由发展的社会。

他指出:

“人的依赖性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社会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

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社会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要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

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

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

”[1]马克思在这里所说的三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都可以看作是社会转型的过程。

用这一框架来分析我国的实际情况,所谓社会转型,就是指我国从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的转变和过渡。

那么,什么是传统型社会,什么又是现代型社会?

这是我们面对的问题所在。

所谓传统型社会,在这里主要是指以“人的依赖关系”为特征的社会;

所谓现代型社会,主要是指“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社会。

当然,现代型社会中也包含着“自由个性”的萌芽和因素,但作为第三种形态,它主要是社会发展的未来趋向。

具体地说,从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的转变是传统性的消解和现代性的生成过程,它表现在社会的各个方面:

从经济形态看,是从自然经济社会向以市场为导向的商品经济社会转变;

从政治形态看,是从各种以卡里斯玛式(charismatic)的权威控制为特征的集权专制型社会向建立在个人自由平等基础上的民主法治型社会转变;

从社会关系看,是从各种以身份为特征的依赖性关系向以个人独立自由为基础的契约性社会关系转变。

以上三条,用帕森斯(TalcottParsons,1902-1979)的现代化理论来概括,就是现代性具有三个标志性特征:

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个人自由。

凡具备这三个特征的,就是现代型社会;

不具备这三个特征的,是非现代型社会,就我们现在所知,也就是传统社会及其变种。

比如建立在小农生产和自然经济基础上、家国同构、依靠自上而下的绝对权威对社会进行超强度控制的中国封建社会,是典型的传统社会,而我们过去所理解的那种以计划经济为基础、高度中央集权的社会主义,则是传统社会的变种。

由此不难明白,我国的现代化过程,就是一个实现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和转型的过程,这是中华民族振兴的契机和希望所在。

把视线往回追溯,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现代化是一个发端较迟而又充满曲折坎坷的艰难历程。

即使把明朝末年江南等地资本主义的萌芽看作中国现代性发轫之迹兆,但它根本不成气候。

中国基本上是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进攻和侵略之下,才不得以被动地提出自己的现代化(当时叫做“近代化”)任务,但满清政府根本没有能力实现这一任务,它只能穷于应付种种不时来临的内忧外患,最终也挽救不了走向覆灭的命运。

推翻清朝建立民国后,中国又很快陷入内战之中,一直没有赢得在统一的民族国家内、在统一的政府主持下实施现代化任务的充分条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实现现代化的政治条件已经具备,而且我们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取得了很大成绩,初步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实现现代化打下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可是,从50年代后期起,我们就陷入不断的政治运动之中,现代化事业严重受挫。

直到1978年开始拨乱反正以后,我们才重提现代化的目标,并在排除各种干扰的基础上,逐步走上了一条健康发展的道路。

明确了社会转型的概念,我们再来分析价值观念。

平常所说的“价值观”,是“价值观念”的简称。

价值观念,顾名思义,就是指人们头脑中有关价值追求的观念。

具体地说,它是人们心目中关于某类事物的价值的基本看法、总的观念,表现为人们对该类事物相对稳定的信念、信仰、理想等等,是人们对该类事物的价值取舍模式和指导主体行为的价值追求模式。

价值观念的内容,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

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评价标准,成为主体判断客体有无价值及其大小的观念模式和框架。

从微观角度说,价值观念是人心中的一个深层的信念系统,在人们的价值活动中发挥着行为导向、情感激发和评价标准的作用,构成个人人生观的重要内容,制约着人生活动的方方面面,是一个无形而有力的世界;

从宏观角度说,价值观念是社会文化体系的内核和灵魂,代表着社会对应该提倡什么、应该反对什么的规范性判断,社会通过各种手段把这些观念灌输和传递给个人,内化为个人的行为规范;

从水平上看,价值观念可分为日常的价值观念和哲学的价值观念两个层次,前者是人们在世俗生活中自发形成的观念,后者则是理论化、系统化的观念体系。

学理的探讨免不了会带有一定的抽象性和思辨性。

其实价值观念是生活气息最浓的概念。

它就是直接指导人们人生活动的那些观念,渗透于人们日常的饮食起居、婚丧嫁娶、为人处世、待人接物、工作娱乐、旅游购物等等活动之中,成为人们活动的目标定向和判断事物的取舍标准。

人生活在一个充满价值的世界上,人的每一活动中都包含着价值追求。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总是有所选取有所舍弃,有所喜好有所憎恶,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认同什么抵制什么,总要有个一定的态度。

这里就有价值观念在起作用。

人们对一定事物的具体追求和评价,本身不是价值观念,但它一定是受价值观念制约的。

比如,人们对某人是否人才的评价,本身不是价值观念,但这种评价的背后,必然隐藏着或暗含着一定的人才观念,即评价者对什么是人才、按什么标准判断人才以及如何选拔和对待人才的看法。

这就是价值观念。

可见,价值观念是人们对一定的事物(或人)喜欢不喜欢、关心不关心、追求不追求、看好或看坏、褒扬或贬抑等等的前提和依据,是隐藏于具体的追求和评价背后的深层态度或潜态度。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某一类事物的价值的基本观点,都可以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

经济观念、政治观念、文化观念、消费观念等等,都是具体的价值观念。

这些具体的价值观念经过抽象、概括和提炼、升华,就形成总的一般价值观。

社会生活的每一领域中都存在着由一种总的价值观具体化而形成的价值观念。

个人的价值观念大都来源于他所生活的社会,特别是来自他所属的那些群体,是社会环境、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社会舆论等等因素濡染和教化的结果。

同时,个人的价值观念也形成于个人的价值活动中,来自于个人在价值活动中多次实践反馈的观念积淀和内化。

价值观念一经形成,就成为主体头脑中一种相对稳定的观念模式,左右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在社会文化系统中,一定社会的价值观念经过长期的历史传递和文化心理积淀,就形成一定的文化传统,长期占据人们的头脑,不会随着社会的变化而迅速改变,从而成为一种“巨大的保守力量”、“一种可怕的力量”。

这是价值观念的惰性。

价值观念的惰性或稳定性是相对的,因为价值观念毕竟是社会的产物和表现,它必然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革,这是一定的。

在社会变革时期,价值观念的变革也会随之被提上日程。

通常的情况是:

起初,社会价值观念的紊乱和多元并存使许多人茫然而无所适从,发生种种困惑;

继之,维护旧秩序的价值观念和反映历史进步要求的价值观念发生激烈的冲突,旧的价值观念暴露出严重的缺陷,呈现出深刻的危机,而新的价值观念则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最后,经过时实践的探索和理性的论证,人们选择和接受新的价值观念,完成价值观念的新旧交替。

这种情况不仅出现在历史上社会形态发生重大变革的历史时期,即使在同一社会形态中,当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革的时候,价值观念的变革也会成为紧迫的时代课题。

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是一场带有根本性的社会变革。

这场变革不仅要改变落后的、不能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科技体制、教育体制、管理体制等等制度层面,而且也必然要求、必然带来整个社会在价值观念、情感心态等文化心理层面的一系列变革和更新。

价值观念变革不仅是改革的重要内容,而且是改革得以顺利进行的精神前提。

不难理解,要是不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和以“三个有利于”为核心的价值观念,就不可能开创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新局面。

所以,邓小平同志特别提出要“换脑筋”。

所谓“换脑筋”,主要就是指变革旧的、落后的价值观念,形成新的、先进的、适合于社会发展新趋势、新特征的价值观念。

这是生活实践向我们提出的挑战。

由此可见,面向现实,纵观古今,横看中西,站在当代的高度,来描述和探讨一番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价值观念的现状及其变革趋势,是理论工作者不能回避的任务。

二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价值观念的基本特征

我国的社会转型从远处说可以追溯到一个多世纪前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轰击下被动提出和实施的近代化战略上。

这一战略的实施后来与到了严重的阻碍,直到1978年以后才又重新提出“现代化”目标。

现代化作为有计划的社会变迁,在我国具有后发、外生的特点(区别于西方国家的先发、内生型现代化)。

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也就是中国社会转型的过程。

因此,我们在这里主要讨论近20年来价值观念变化的情况。

无疑,这一变化过程将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的发展日益深入地进行下去,因此也呼唤着理论上的跟踪研究。

回顾20余年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追踪这一过程中价值观念变革的轨迹,人们最容易直观地捕捉到社会上顺次流行的热点热潮,象当初的“知识热”、“文凭热”、“考大学热”,后来的“出国热”、“经商热”、“股票热”、“房地产热”、“二职热”等等。

社会流行的各种“热点”,反映了人们情趣口味和关注焦点的变化,代表着相当一部分人的价值取向,是我们观察价值观念变革的窗口。

但是,观察“热点”不能停留在表面上,而要透过“热点”挖掘“热源”,才能把握价值观念变革的真实情况和深层信息。

用这样的方法来分析,我们就会看到,虽然社会上出现的各种“热点”,数量之多、变化之快、追逐者之众,足以令人眼花缭乱,但其间除有些人的价值观念确实有所改变外,多数人只是盲目从众随大流,其深层的价值观念并没有改变。

所以观察这类问题不能被表层牵着走,而要从深层去看问题。

从深层的价值观念变革来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也日益凸现出来了。

这是一种带有实质性、根本性的观念更新。

比如,按照过去传统的价值观,“老”就是“好”,资历深的、官当的大的,在价值的等级上就排的高;

而现在这一点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表现为年轻人要占主流,“官”的观念有淡化的趋势等。

又如,传统的价值观倡导“重义轻利”,“正其谊(义)不谋其利”,某些时候甚至宣扬以穷为荣,以富为耻,“为富不仁”、“富则修”等等;

现在这一点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可以理直气壮地凭借正当劳动发财致富而不再引以为耻了,倒是“贫穷”越来越没有市场,“穷人”越来越没有颜面。

再如,在价值选择和评价上,人们的主体意识明显增强了,追求和取向日趋多样化了,人们用自己的好恶判断事物,不再盲目听从同意的评价,个人的价值取舍也不再盲目服从同意意志的安排。

如此等等。

面对转型时期价值观念变革的种种表现,人们议论纷纷,评说不一,表现出尖锐的分歧,争论十分热烈。

欢呼者有之,担忧者有之,迷茫者更有之。

就拿道德状况和社会风气这两个人们最关心、谈论得最多的话题来说,就有两种完全相反的评价。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道德状况及其发展趋势到底怎样?

人们在这个问题上的看法,大体可归纳为“滑坡论”和“爬坡论”两种对立的观点。

一些人根据社会上某些风气堕落、贪污腐败盛行、黑暗势力上升、犯罪现象增多等情况,较多地看到社会转型时期道德上的失落,惊呼“道德滑坡”,甚至认为正在走向“道德衰退”。

与之相反,另一些人则从现实生活中发现了某些深层的道德进步因素,并把它们概括为:

“人们的道德心理和行为正在由‘假’向‘真’,由‘虚’向‘实’,由‘懒’向‘勤’,由‘依赖顺从型’向‘独立争取型’,由‘封闭’向‘开放’,由‘单一’向‘多元’变化等”,认为道德失控只是一种暂时的表面现象,从长远看,从本质和趋势上看,我们的道德正在“爬坡”。

对社会风气的看法也是如此。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风气究竟是在普遍地变好,还是在变坏?

据一项调查显示,认为风气越来越变好和认为风气越来越变坏的人几乎相等,由此而有“世风”是否“日下”的争论。

认真分析一下双方的争论,就会发现,无论对道德状况和社会风气的评论,说好说坏的背后都有潜台词,即评价者的价值观念和评价标准。

大体说来,认为道德正在“爬坡”,风气越变越好的人,大多采取经济的、日常生活的、个人自由的和历史进步的标准来看问题;

而认为道德正在“滑坡”,风气越变越坏的人,所取的则多是政治和道德、道义的标准。

要是双方聚在一起,具体的结论分歧就会让位于评价标准的论战。

应该说,这种标准的分歧才是根本的,也是特别值得我们关注的。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分歧只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价值观念变革过程中的两个特例,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社会生活是复杂的,同样的事物和现象,有人“叫好”,就有人“说坏”。

这也说明了价值观念变革的复杂性。

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价值观念的总的特征,可以概括为“多元并存,新旧交替”八个字。

就是说,当今中国的价值观念正处在古今、中西的时空交汇点上,表现出多种因素同时并存和除旧布新、推陈出新的特点。

这八个字是从静态和动态两个不同视角考察所得出的概括。

这里先说“多元并存”的特征,“新旧交替”的动态变化,后面再讨论。

所谓“多元并存”,是指在共时态上,今天的中国社会中同时存在着多种复合的价值观念的因素,面临着传统与现代、落后与先进、中国与西方、旧的与新的等一系列尖锐的矛盾和冲突,呈现出一幅“激荡的价值观念世界”图景。

在这幅激荡的价值观念世界图景中,既有旧的、传统的、保守的价值观念的顽强沿袭及其对确立新的价值观念的阻抗,又有新的、先进的价值观念伴随着社会结构的整体转型过程的富有生机的成长;

其中还包括因旧的、传统的、保守的价值观被破除,新的、现代的、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相适应的价值观念体系尚未完整确立而留下的价值真空。

这种情况使我们面临着“变革”和“建设”的双重任务。

无论在社会的宏观背景上,还是在个体的精神世界中,今天的中国都同时存在着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从西方传入的价值观念,过去“左”的一套价值观念,以及在改革开放实践中形成的新价值观念等多种因素。

为了在错综复杂的局面中认清我国价值观念的真实状况,有必要对这些因素进行具体的分析。

 

(一)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

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并不等同于封建主义的价值观念。

它还包括反映我国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利益、愿望、理想和需要的观念,如刚健自强的观念、艰苦奋斗的观念、“等贵贱、均贫富”的观念等等。

但是,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只能是封建主义的价值观念。

在我国,封建专制的社会制度早已被推翻,作为完整体系的封建主义价值观念也已成为昨天的历史,但作为在长期的历史演进过程中积淀而成的文化传统,封建主义价值观念的影响不会随着封建制度的消亡而马上消失。

事实上,他们在现实生活中还有不小的影响,在一些人头脑还根深蒂固,象梦魇一样纠缠着许多人的灵魂,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思想障碍。

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特别漫长,我们因袭的传统包袱也特别沉重,即使在今天,我们也应时时警惕封建主义的价值观念在新的形式和外衣下的死灰复燃。

封建主义价值观念的核心是“家族本位”、“家长主义”和“君权至上”。

“家有百口,主事一人”,“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就是这种价值观念的真实表白。

在这种价值观念支配下,个人在人格上对“家长”和“君主”处于从属地位而无从获得独立;

大小官僚则对上对下表现出两幅面孔、两幅嘴脸:

对下摆出一幅“尊长”面孔,俨然民之“父母”,对上却俯首听命,自甘为奴仆,造成普遍的人格分裂。

封建主义价值观念表现在社会规范上,是宗法等级制和各种“纲常”、“礼教”,讲究“尊卑有别,长幼有序”,“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三纲”、“五常”,不得有违;

“存天理,灭人欲”,以“礼”杀人。

封建主义价值观念中的“本位价值”,是封建等级制度中的“权力”,即“权本位”。

“权”是最高的价值,一切价值最终都要以“权”来换算和衡量。

唯“权”是听,有权就有一切,丧失权力就丧失一切。

人们在生活中所享有的种种待遇和好处,都严格对应于相应的官位、官级,具有森严的等级性。

更兼这种“权本位”的观念与封建宗法制相结合而时代相袭,传之子孙,旁及左右,以至“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个人的社会地位不取决于个人的能力和业绩,而主要取决于他蒙受和承嗣“祖荫”的有无与多寡。

封建主义的价值观念,是建立在封建专制制度和自然经济、小农生产方式基础之上的,因而从根本上说是与现代化的大生产和商品经济的社会基础不相适应的落后、保守的价值观念。

即使反映广大小生产者利益、意志和生活方式的观念,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也是不相适应的落后观念,比如平均主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观念,封闭守旧、满足现状、害怕革新的观念,生活散漫、不重效率的观念,重义轻利、安贫乐道的观念,缺乏主体意识、习惯于顺从和依赖的观念,等等。

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价值观念的变革,首先和最沉重的任务,就是破除这些由历史因袭而来的传统的、保守的、落后的价值观念。

(二)西方传入的价值观念

由西方传入的价值观念,并不完全等同于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念,但主要是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兴起和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观念,因为正是这种价值观念在近代以来的文化较量中显示出强大的优势,并强有力地影响了我国的社会发展进程。

西方列强在近代对我国的入侵,带来了我国空前的民族危机和文化危机,西方文化,包括西方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念也乘势大量涌入我国。

中国虽然没有经历过完整的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但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利用外资、吸取资本主义国家一些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以及对外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必然附带产生和引入一些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念。

资本主义价值观念体系的核心,是“个人本位”或“个人主义”。

它肯定个人与生俱来的生命、自由、私有财产等,是不可侵犯的“天赋人权”,认为社会的一切权力都导源于个人对自己生活的基本权利。

只有个人才是实在的,整个社会的结构和关系通过个人之间的交往,特别是通过商品交换来形成。

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念表现在社会制度和社会规范方面,是反映私有制基础上的商品自由竞争、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自由”观念和功利主义观念。

政治、法律、道德等规范,都以经济利益为核心。

资本主义国家重视政治体制建设和完善法治,也是把它们作为调节经济利益的手段。

由于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只有诉诸法律才能找到调节利益纠纷的共同准绳。

资本主义价值观念中的“本位价值”,是作为商品交换中利益的货币形态的“金钱”,即“钱本位”,它集中地体现了资本主义价值观念的实质和特征。

一切都可以换算成金钱,一切都可以做现金交易;

有钱就有一切,丧失钱财就丧失一切;

赚钱是最大的成功和欢乐,赔钱是最大的痛苦和失落。

这导致了“一切向钱看”、“金钱拜物教”的普遍盛行,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角落。

资本主义价值观念的某些因素,特别是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某些野蛮和粗鄙现象,在我国现实生活中有一定的表现,如唯利是图、损人利己、坑蒙拐骗和假冒伪劣商品的泛滥,拜金主义、奢侈腐化现象的盛行等。

而更多的则是封建主义的价值观念和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念相互纠缠,集中表现为以“钱”“权”交易为特征的各种腐败现象。

对于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念,我们首先应该看到,它与封建主义的价值观念相比,有其巨大的历史进步性。

看不到这一点,早在一百多年前就为马克思所肯定的一个基本事实,即资本主义在它不到一百年的发展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以往一切世代所创造的生产力的总和还要多,还要大,就难以解释,也无法说明为什么现在的资本主义国家在许多方面仍有其先进性和合理性。

其实,资本主义所创造的成果,包括它的某些价值观念,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对此要有大胆吸收的胸襟和气度。

过去“左”的思想把资本主义视为主要危险,是忽视了中国国情。

应该看到,资本主义作为目前世界上尚被普遍实行的社会制度,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念作为目前世界上尚被普遍奉行的价值观念体系,在现阶段仍有一定的现实基础。

这些观念中的某些方面不仅同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相联系,而且同一般商品经济和现代化大生产也有一定的联系。

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是可以经过创造性转化拿来为我所用的。

(三)过去“左”的一套价值观念

建国后,由于我们长期在“左”的思想指导下建立了一套以计划经济体制为基础的社会运行体制,相应地也形成了一套“左”的僵化的价值观念。

虽然改革开放以来,这一套“左”价值观念已经受到很大冲击,但在现实生活中、在一些人的头脑中仍有一定的市场。

过去“左”的一套价值观念,是建立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和计划经济体制基础之上的。

它的基本特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社会价值体系的重心高度政治化、道德化。

把社会主义首先和主要地当成一个政治的、意识形态的体系,习惯于从政治和道德角度提问题,随便什么事情都胡乱上升到政治上去,乱贴政治标签,搞“泛政治化”。

“政治挂帅”与“道德至上”结为一体,居于至尊地位。

忽视经济建设,“不算经济帐,算政治帐”,结果是经济与政治、经济与道德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成为不少人自觉不自觉的思维习惯,“穷则革命,富则修”是它的极端表现。

这种高度政治化和道德化的价值体系,还造成意识形态领域一系列“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

“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不是西风压倒东风,就是东风压倒西风”,使整个社会被笼罩在高度紧张的空气中。

二是价值主体的单一化和价值运行机制的单向化。

在计划体制下,国家是全社会计划的决策者和代表者,是社会最高的,也是唯一的主体。

国家依靠至上而下的行政命令、直接指令来维系社会的协调和统一。

全社会各地区、各层次的行为者(单位和个人),都在统一的行政管理体系中执行一致的计划,向同一个主体和计划负责。

基层单位和个人只被当着“零部件”,只能随着国家机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