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考 心理学6到13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970649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51 大小:68.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招考 心理学6到13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教师招考 心理学6到13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教师招考 心理学6到13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教师招考 心理学6到13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教师招考 心理学6到13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教师招考 心理学6到13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1页
教师招考 心理学6到13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1页
教师招考 心理学6到13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1页
教师招考 心理学6到13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1页
教师招考 心理学6到13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1页
教师招考 心理学6到13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1页
教师招考 心理学6到13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1页
教师招考 心理学6到13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1页
教师招考 心理学6到13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1页
教师招考 心理学6到13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1页
教师招考 心理学6到13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1页
教师招考 心理学6到13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1页
教师招考 心理学6到13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1页
教师招考 心理学6到13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1页
教师招考 心理学6到13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1页
亲,该文档总共5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招考 心理学6到13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教师招考 心理学6到13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招考 心理学6到13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师招考 心理学6到13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2)被长者赞许或认可,会被视为可爱的、有前途的,或获得一种派生的地位,如同学的羡慕。

v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交往的内驱力都是一种间接的学习需要,属于外部动机。

v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在动机结构中所占比重并非一成不变,通常随着年龄、性别、个性特征、社会地位和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2.学习期待与诱因

v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

学习期待指向的目标可能是成绩,也可能是奖品、教师的赞扬、名誉和地位。

v学习期待与学习目标密切相关;

但两者不能等同。

学习目标是个体通过学习活动想要达到的预期结果,而学习期待在个体完成学习活动之前,这个预想结果是以观念的形式存在于头脑之中的。

因此,学习期待就是学习目标在个体头脑中的反映。

v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v诱因可以是简单的物体如食物、水等,也可复杂的事情如名誉、地位等。

v凡是使个体产生积极的行为,即趋向或接近某一目标的刺激物称为积极诱因,例如,在激发学生学极性的教育措施中,教师所提供的奖品、成绩等都是积极的诱因,消极的诱因可以产生负性行为,即离开或回避某一目标。

v学习期待是静态的,而诱因是动态的,它将静态的期待转为目标。

所以,学习期待就其作用来说就是学习的诱因。

二、学习动机的种类

(一)高尚的学习动机与低级的学习动机

v根据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可以分为高尚的和低级的动机。

v高尚的动机是利他主义,学生把当前的学习同国家和社会的利益练习在一起。

v低级的动机是利己的、自我中心的,学习动机只来源于自己眼前的利益。

(二)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v根据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可以分为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v近景的直接性动机是与学习活动直接相联的,来源于对学习内容或学习结果的情趣。

v远景的间接的动机是与学习的社会意义和个人的前途相联的。

(三)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v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可以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v内部动机是指由个体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

v外部动机是个体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

v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的划分不是绝对的。

3、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v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不是直接的,它们之间往往以学习行为为中介,而学习行为又不单纯只受学习动机的影响,它还受一系列主观因素的影响。

v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但却不是决定学习活动的唯一条件。

v在学习中,激发学习动机固然是重要的,但应当改善各种主观条件以提高学习行为水平作为重点来抓。

4、强化理论

v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是由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家提出来的,他们不仅用强化来解释学习的发生,而且用它来解释动机的产生。

v强化理论认为,人的某种学习行为倾向完全取决于先前的这种学习行为与刺激因强化而建立起来的稳固联系,而不断强化则可以使这种联系联结得到加强和巩固。

5、需要层次理论

v需要层次理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在动机领域的体现,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是这一理论的提出者和主要代表。

v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由低级到高级依次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六、成就动机理论(09年上半年考简答题)

成就动机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

v它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是激励个体乐于从事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并力求获得成功的一种内在的驱动力。

v成就动机是人类所特有的,它是后天获得的,有社会意义的动机。

v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阿特金森。

v个体的成就动机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即人们追求成功和由成功带来的积极情感的倾向性。

另一类是避免失败的动机,即人们避免失败和由失败带来的消极情感的倾向性。

v力求成功者的目的是获取成就,所以他们会选择有所成就的任务,而成功率为50%左右的任务是他们最有可能选择的,因为这种任务能给他们提供最大的现实挑战。

v避免失败者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

7、成败归因理论

v美国心理学家维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研究,并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

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归因和不稳定归因、可控归因和不可控归因。

v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

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

v归因理论的理论价值和实际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有助于了解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关系;

二是有助于根据学习行为及其结果来推断个体的心理特征。

三是有助于从特定的学习行为及其结果来预测个体在某种情况下可能产生的学习行为。

v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运用归因理论来了解学习动机,对于改善学生的学习行为,提高其学习效果,也会产生一定的作用。

8、自我效能感理论

v自我效能感理论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这一观念最早由班杜拉提出。

v自我效能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起作用:

(1)自我效能通过学习目标的选择,间接地影响学习成绩。

自我效能水平高者倾向于选择适合自己能力水平而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目标,所以期望水平较高,内部动机较强,付出的努力也多。

而自我效能水平低者则常常低估自己的能力,因此,往往选择不切实际的学习目标。

(2)自我效能通过控制非智力因素而间接影响学业成绩。

自我效能水平高者,往往具有浓厚学习兴趣,学习坚持性强,而这些非智力因素是取得优异成绩所不可或缺的。

(3)自我效能通过对学习的控制和调节间接影响学业成绩。

自我效能水平高者能有效控制自己的学习行为,把注意力集中在应该注意的地方,认为自己是学习结果的直接责任者,因而能克服不适当的行为,取得好成绩。

v班杜拉认为强化有三种:

一是直接强化,即通过外部因素对学习行为进行强化;

二是替代性强化,即通过一定的榜样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或学习行为倾向。

三是自我强化。

即学习者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

v班杜拉认为,学习行为的出现不是由于随后的强化,而是由于人认识了行为与强化之间的依赖关系后,形成了对下一强化的期待。

v所谓期待,包括效能期待和结果期待。

结果期待是指个体对自己的某种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

效能期待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实施某种成就行为的能力判断,即对自己行为能力推测。

v影响自我效能感的最主要的因素是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体验。

一般来说,成功经验会提高效能期待,反复的失败会降低效能期待。

v归因效果也会影响到自我效能感的形成。

如果把成果经验归因于外部的不可控因素,就不会增强效能感,把失败归因于内部的可控因素也不一定会降低效能感。

9、学习动机的激发(考论述题,需重点准备)

v

(一)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v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称为问题情境。

难度越小,实现目标的可能性越大时,目标对主体的吸引力越小。

v当难度增大,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减少时,目标的价值就增大。

(二)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v一般情况下,动机水平增加,学习效果也会提高。

但是,动机水平也并不是越高越好,动机水平超过一定限度,学习效果反而更差;

v耶克斯—多德森认为,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

v他们还发现,最佳的动机激起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

任务较容易,最佳激起水平较高;

任务难度中等,最佳动机激起水平也适中;

任务越困难,最佳激起水平越低。

这便是有名的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

v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学习任务的不同难度,恰当控制学生学习动机的激起程度。

v在学习较容易、较简单的课题时,应尽量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使学生尽量紧张一点。

v在学习较复杂、困难的课题时,应尽量创造轻松自由的课堂气氛,在学生遇到困难时,要尽量心平气和地慢慢引导,以免学生过度紧张和焦虑。

(三)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v来自学习结果的种种反馈信息,对学习效果有明显的影响。

v一方面,学习者可以根据反馈信息调整学习活动,改进学习策略。

另一方面,学习者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或避免再犯错误而增强了学习的动机,从而保持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v表扬比批评与指责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v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奖励,把奖励看成某种隐含着成功的信息,其本身并无价值,只是用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由外部动机向内部动机转换,对信息任务本身产生兴趣。

(四)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v不同的归因方式会影响主体今后的行为,也就可以通过改变主体的归因方式来改变主体今后的行为。

v在学生学习完某一学习任务以后,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成败归因。

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找出成功或失败的真正原因;

另一方面,教师也应根据学生过去一贯的成绩的优劣差异,从有利于今后学习的角度进行归因,哪怕这是的归因并不真实。

v一般而言,无论是差生还是优生,归因于主观努力的方面均是有利的。

v(五)适当开展竞赛

v竞赛能提高学生学习动机,但不宜过多。

1.以下各项原因中,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败进行()

A能力归因B努力归因

C任务难度归因D运气归因

2.激发、维持和指引个体学习活动的心理动因或内部动力称为( 

)。

A.学习需要B.学习期待来 

C.学习动机D.学习态度

v3.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认为,动机和学习效率之间的关系是()

A.低相关B.高相关C.不成比例

D.呈倒“U”型曲线

v4.学习是为了赢得地位和自尊。

这种学习动机属于()

vA.附属内驱力B.自我提高内驱力C.认知内驱力D.内部求知欲

v5.把动机分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的是( 

A.奥苏伯尔 B.桑代克 

C.布鲁纳 

   D.斯金纳

v6.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称为( 

A.需要 

B.动机 C.强化 D.诱因

v7.为了获得长者(如教师、家长等)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学习动机属于()

A.附属内驱力B.自我提高内驱力C.认知内驱力D.内部求知欲

v8.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是()

A内驱力B认知内驱力

C自我提高内驱力D附属内驱力

v9.把个人学习与社会主义事业相联系,为未来参加祖国建设做出贡献而学习的动机属于( 

A.间接的远景性动机 B.直接的近景性动机 

C.间接的近景性动机 D.直接的远景性动机

v10.成就动机理论认为,力求成功者最有可能选择的任务是成功概率为()

A.70%B.50%C.90%D.100%

v11.根据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 

)。

A.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 

B.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

C.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D.高尚的动机和低级的动机

v12.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动机可以分为()。

A.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 

D.高尚的动机和低级的动机

v13.主张在学习活动中采取各种外部手段如奖赏、赞扬、评分、等级、竞赛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起其相应的学习行为。

这属于的观点。

vA需要层次理论  B强化理论

vC成就动机理论   D 成败归因理论

v14.在维纳的三维度归因模式中,任务难度属于( 

A.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制的 

B.外部的、稳定的、不可控制的

C.内部的、不稳定的、可控制的 

D.外部的、不稳定的、可控制的

v15.在维纳的三维度归因模式中,能力高低属于( 

D.外部的、不稳定的、可控制的

v16.将学业失败的原因说成是“自己能力低”这种归因属于()

A内部稳定性归因B外部不稳定归因

C外部稳定性归因D内部不稳定性归因

v17.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是()

A阿特金森B马斯洛C班杜拉D维纳

v18.教师耐心有效地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精心组织信息量大、有吸引力的课堂教学,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这属于利用来培养学生学习动机。

A直接发生途径B间接发生途径

C学习效果D学习方法

v19.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称为( 

A.自我期待感 

B.自我归因感 

C.自我预期感 

D.自我效能感

v20.根据班杜拉的理论,影响自我效能感的最主要因素是个体自身行为的( 

A.自我预期B.成败经验 

C.自我归因 

D.期待

v21.最早提出自我效能感的概念是()。

A.班杜拉B.奥苏贝尔 

C.桑代克D.布鲁纳

v22.需要层次理论是由提出的。

A.班杜拉B.奥苏贝尔 

C.桑代克D.马斯洛

v23.以下哪一位是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

vA.班杜拉B.阿特金森 

C.桑代克D.马斯洛

v24.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称为( 

A.诱因来B.问题情境C.学习期待D.强化

v25.简述马斯洛的动机理论。

v26.简述维纳的归因理论。

v27.简述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

v28.简述成就动机的成分。

v29.怎样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第七章学习的迁移

1.考试大纲要求:

学习迁移与教学。

2.2010年本章只考一道选择题。

一、学习的迁移概述

(一)学习迁移的定义

⏹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二)学习迁移的种类(选择题)

⏹①正迁移与负迁移;

⏹正迁移:

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负迁移:

指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

⏹②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

⏹垂直迁移:

又称纵向迁移,指处于不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水平迁移:

也称横向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③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

⏹顺向迁移:

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

⏹逆向迁移:

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

⏹④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一般迁移:

也称普遍迁移、非特殊迁移,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

⏹具体迁移:

具体迁移也称为特殊迁移,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或经过某种要素的重新组合,以迁移到新情境中去。

⏹⑤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与重组性迁移。

⏹同化性迁移是指不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直接将原有的认知经验应用到本质特征相同的一类事物中去。

⏹顺应性迁移是指原有认知经验应用于新情境时,需要调整原有的认知经验或对新旧经验加以概括,形成一种能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外界变化。

⏹重组性迁移指重新组合原有认知系统中某些构成要素或成分间的关系或建立新的联系,从而应用于新情境。

在重组过程中,基本经验成分不变,但各成分间的结合关系发生了变化,即进行了调整或重新组合。

2、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

(一)早期的迁移理论

⏹1.形式训练说:

迁移是无条件的、自动发生的

⏹形式训练说是一种最早对迁移现象进行系统解释的学说,其心理学基础是官能心理学。

⏹形式训练说认为心理官能只有通过训练才得以发展,迁移就是心理官能得到训练而发展的结果。

官能即注意、知觉、记忆、思维、想像等一般的心理能力。

官能训练注重训练的形式而不注重内容。

形式训练说认为,迁移是无条件的、自动发生的。

⏹2.共同要素说(桑代克):

迁移是非常具体的、并且是有条件的,需要有共同的要素。

⏹桑代克发现,经过训练的某一官能并不能自动地迁移到其他方面,只有当两种情境中有相同要素时才能产生迁移。

相同要素也即相同的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刺激相似而且反应也相似时,两情境的迁移才能发生,相同联结越多,迁移越大。

后来相同要素被改为共同要素,即认为两情境中有共同成分时可以产生迁移。

⏹3.经验类化理论(贾德):

强调概括化的经验或原理在迁移中的作用

⏹贾德提出经验类化理论,强调概括化的经验或原理在迁移中作用。

该理论认为先前的学习之所以能迁移到后来的学习中,是在先前的学习中获得了一般原理。

两种学习活动中所存在的共同成分仅是迁移产生的必要前提,而产生迁移的关键则是学习者所概括出来的、并且是两种活动所具有的共同的原理或概括化的经验。

3、迁移与教学

(一)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考简答)

⏹1.相似性

⏹相似性包括学习材料的相似性和学习情境的相似性。

⏹相似性的大小主要是由两任务中含有的共同成分决定的,较多的共同成分将产生较大的相似性,并导致迁移的产生。

共同成分可以是学习材料(如刺激、学习中的环境线索、学习结果(如反应)、学习过程、学习目标等方面的,也可以是态度、情感等方面的。

迁移的产生既受到客观相似性的影响,也受到主观相似性的影响。

2.原有认知结构

⏹原有认知结构的特征直接决定了迁移的可能性及迁移的程度。

奥苏伯尔的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对此进行了明确的阐述。

原有认知结构对迁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学习者是否拥有相应的背景知识,这是迁移产生的基本前提条件。

已有的背景知识越丰富,越有利于新的学习,即迁移越容易。

其次,原有的认知结构的概括水平对迁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般而言,经验的概括水平越高,迁移的可能性越大,效果越好;

经验的概括水平越低,迁移的范围越小,效果也越差。

再次,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的认知技能或策略以及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控制的元认知策略,这也影响着迁移的产生。

⏹3、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定势是指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填空、选择)。

⏹定势对迁移的影响表现为两种:

促进和阻碍。

⏹定势既可以成为积极的正迁移的心理背景,也可以成为负迁移的心理背景,或者成为阻碍迁移产生的潜在的心理背景。

定势对迁移究竟是积极的影响还是消极的影响,这取决于许多因素,但关键要使学习者首先能意识到定势的这种双重性,具体分析学习情境,既要考虑如何充分利用积极的定势解决问题。

同时又要打破已形成的僵化定势,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4.学习的策略水平

⏹学习策略对迁移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认知策略与元认知策略对迁移的影响上。

(二)促进迁移的教学(考论述题,重点准备)

⏹1.精选材料。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从迁移的角度看,合理编排的标准就是使教材达到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

⏹教材的编排既要避免教材中各个要素相互割裂、支离破碎,又要避免相互干扰,机械重复。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无论是宏观整体的教学还是微观的每一节课的教学活动,都要遵循迁移规律。

先教什么,后教什么,先学什么,后学什么,都必须要慎重考虑。

⏹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学习策略和元认知策略具有广泛的迁移性,同时他们又能提高学习者的迁移意识。

⏹5.创设与应用情境相似的学习内容和情境

补充练习

⏹1.需要调整原有的经验或对新旧经验加以概括,在形成更高一级的认知结构后才发生迁移。

这是()。

⏹A.一般迁移B.同化迁移C.顺应迁移D.重组迁移

⏹2.学生在学习数的运算法则m(a+b)=ma+mb后,错误地认为1g(a+b)=lga+1gb,这是()。

⏹A.正迁移B.负迁移C.一般迁移D.具体迁移

⏹3.所谓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材料是指()。

A.最新的内容 B.最形象、生动的内容

C.学科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D.事例或案例

⏹4.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是()。

A同化性迁移B正迁移C一般迁移D具体迁移

5.桑代克认为,一种学习之所以能对另一种学习产生迁移,是因为两种学习之间具有。

(相同要素)

6.原有认知结构对迁移有着重大影响,其中对迁移起到至关重要的因素是()

A学习者的知识背景B认知结构的概括水平

C学习者的认知发展D学习者的心向与定势

⏹7.同一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我们称为()

A.迁移B.正迁移C.水平迁移D.具体迁移

⏹12.一般平行四边形有关内容的掌握影响着菱形的学习,属于()

⏹A.垂直迁移B.水平迁移C.一般迁移D.具体迁移

⏹9.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是()

A正迁移B负迁移C一般迁移D具体迁移

⏹10.迁移是学习的一种普遍现象,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闻一知十等属于哪种迁移()。

⏹A.同化迁移B.顺应迁移

⏹C.重组迁移D.逆向迁移

⏹11.简述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

⏹12.试论述在教学中教师应如何促进学生学习迁移

第8章知识的学习

知识学习的类型、知识学习的过程与条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