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陕西省榆林市高新完全中学高三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972951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7.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陕西省榆林市高新完全中学高三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届陕西省榆林市高新完全中学高三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届陕西省榆林市高新完全中学高三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届陕西省榆林市高新完全中学高三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届陕西省榆林市高新完全中学高三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届陕西省榆林市高新完全中学高三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届陕西省榆林市高新完全中学高三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届陕西省榆林市高新完全中学高三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届陕西省榆林市高新完全中学高三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届陕西省榆林市高新完全中学高三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陕西省榆林市高新完全中学高三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届陕西省榆林市高新完全中学高三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陕西省榆林市高新完全中学高三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陕西省榆林市高新完全中学高三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25.中华元典“六经”诞生后,先秦诸子皆从中获取养料,特别是儒家学者强调“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旨在传承与守护“六经”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

这一现象反映出先秦时期

A.价值观念日益趋同B.文明发展具有延续性

C.统一成为时代潮流D.儒学影响力不断增强

26.宋代之前,音乐的功能主要表现为教化,庄严、正经的宫廷音乐占据着绝对的统治地位;

到了宋代,以娱乐为目的的市井音乐(类似于流行音乐)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宫廷音乐则逐渐衰落,让位于市井音乐。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市民社会的形成B.民间教育的发达

C.宋代理学的兴起D.频繁的对外交流

27.湖南省沅陵县曾出土两张元代油漆颜料广告。

广告宣称“将油漆试验,便见颜色与众不同”,并提醒消费者“认门首红字高牌为记”。

材料反映出

A.繁荣发展的广告服务业B.较为激烈的商业竞争

C.私营手工业地位的上升D.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28.下表摘编自《清代外债史论》,据该表可知

借款次数

总额

经建借款额及占

总额百分比

铁路借款额及占经建

借款额百分比

晚清政府

208

13.1亿两(白银)

3.7亿两;

28.2%

2.8亿两;

76%

北京政府

646

15.7亿元(银元)

4.5亿元;

28.6%

3.2亿元;

71%

南京政府

108

45.0亿元(银元)

6.0亿元;

13.3%

2.2亿元;

37%

A.经济建设是政府借款的主要目的B.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不断加深

C.近代中国政府比较重视铁路建设D.政治民主运动推动经济独立发展

29.表中的数量变化反映出这一时期中国建交国家数量

年份

1949

1950

1951

1952

1953

建交国家数

10

9

1

A.取得了巨大外交成就B.贯彻的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打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D.贯彻的是“一边倒”外交方针

30.下面为1952〜1958年我国科研成果统计表。

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时间

1952—1955年

1956—1957年

1958年8月1日至9月10日

数据

科研项目100项

科研项目400项

科研项目3406项

A.“一五”计划实施激发了科研热情B.“左”倾错误已经波及科研领域

C.“科教兴国”战略推动了科研腾飞D.新中国逐步迈入了“科技的春天”

31.18世纪初,英国首都伦敦和各大城市出售的棉纺织品。

成为英国社会非常时髦的东西。

有人这样描述:

上自宫廷贵族,下至城市贫民,所有衣衫、围裙、桌布,褥垫、窗帘等等,几乎都是印花布。

这种状况对英国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是

A.改变了英国的社会习俗B.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生

C.英国经济丧失了独立性D.导致英国贫富差距扩大

32.《共产党宣言》有7篇序言,均是根据历史的发展不断做的修改补充。

如1872年序言:

“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所以第二章末尾提出的那些革命措施根本没有特别的意义。

如果是在今天,这一段在许多方面都会有不同的写法了。

”这体现出,马克思和恩格斯

A.具有自我批判与革新的精神B.主张从历史条件出发研究问题

C.始终关注科学社会主义运动D.将理论运用与历史发展相结合

33.20世纪60年代开始,国际上出现了东南亚国家联盟、海湾国家委员会、西非经济共同体、中美洲共同市场、加勒比共同体等经济组织。

这些经济组织的出现反映了

A.国际直接投资的不断增长B.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

C.发展中国家进入世界体系D.经济民族化发展特点

34.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无酒找政府’的消费心理使得西欧各国储蓄率明显低于其他发达国家。

”该现象

A.体现经济危机影响人们的消费心理B.导致混合经济的发展

C.反映了“福利国家”制度的弊端D.推动了新经济的出现

35.时下,“合作共赢”、“命运共同体”、“战略伙伴关系”等新型国际关系名词屡见报端。

“冷战”时期那种两极对立、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己经改变。

这种变化从根本上说明

A.当今世界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已经形成B.新时期各国外交政策发生实质性的变化

C.和平与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追求D.利益和实力的变化导致对外政策的变化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

材料一漕运是关系中国古代王朝兴衰的重要因素,是王朝权力中心得以生存和运行的物质输送线和生命线。

漕运线路方向一直处于变化之中。

秦汉时期,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

唐代,朝廷逐渐把漕运重点放在南方。

唐宋期间,漕运逐渐转变为由东南而西北。

元、明、清三朝,漕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而至北。

元代海运、河运并行,以海运为主。

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后,重开会通河,依托京杭大运河,停止海运。

由于运河淤塞,1901年清政府废止漕运。

——摘编自吴琦《中国古代漕运空间变动的历史意义》

材料二新航路开辟后,英国、荷兰等国为发展海上贸易,开始在北大西洋的高纬度地区寻找通往亚洲的航路。

1497年,英国卡伯特父子发现了一块“新发现的大陆”,即北美大陆东海岸的纽芬兰岛;

16世纪,法国人卡蒂埃到达拉布拉多半岛(北美洲最大半岛)。

17世纪初,效力于荷兰的英国人哈得逊曾多次向西北航行,探索经北冰洋通向亚洲的航路。

17世纪初,俄罗斯人在北太平洋和西伯利亚地区进行了多次海上和陆上探险,开辟了北太平洋到北冰洋的航线。

西欧人还不断探寻南半球的新世界。

1578年,英国人德雷克到达美洲南端的合恩角。

1642~1643年,荷兰的塔斯曼环航澳大利亚时,到达新西兰和塔斯马尼亚岛。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漕运变化的原因。

(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人寻找新的海运航线的背景及影响。

(10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15世纪中西方经济发展方式的差异。

(9分)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近代以前,我国传统的人才观认为:

人才是具有“明人伦”的品格和“修齐治平”之能的德才兼备之才。

人才与统治能力、人才与治才几乎成为同义语,其最高境界是达到内圣外王、全能全知的通才、贤才。

19世纪后期,王韬认为:

必须要培养多类型、多层次的有“一技之长,一材之擅”的专门人才。

这些专门人才是具有各种专门知识技能的企业家、军人、科学家等各行各业人员.清政府宣称:

凡游学他国得有长技者,可直接被聘请为书院的专科教师。

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拔去奴隶之根性”的新式国民。

20世纪20年代,蔡元培提出:

新公民是拥有健全之人格的公民,乃是既有高度的政治觉悟和爱国意识的共和国国民,又有健壮的体魄、近代科学知识、良好的修养、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心理素质的“完全之人物”。

北洋政府的《壬戌学制》中强调重视学生的职业训练;

课程和教材内容侧重实用;

实行选科制和分科教育,兼顾学生升学和就业两种准备。

——李宜江《我国近代人才观的变迁》

从材料中提取一条有关人才观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

45.【历史——选修1:

历史上的改革回眸】

(15分)

新中国两个不同时期的外交政策与外交方针

新中国成立之初

80年代以来

面临的

环境

美国的孤立敌视

国际局势缓和,中国“改革开放”启动

外交目标

争取国际社会的承认

为国家经济建设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

外交政策与方针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实行“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三大外交政策(重点是发展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

继续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同时又赋予了新内涵;

科学判断战争与和平的形势(提出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

确立对外开放为长期的基本国策。

(1)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之初“外交目标”确立的历史背景,并指出这一时期的主要外交成就。

(8分)

(2)上表中两个不同时期的外交政策和外交方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谈谈你对这种变化的认识。

(7分)

46.【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唐寅(1470~1523),字伯虎,子畏,明中叶杰出的画家、文学家。

唐寅曾遭科考案牵连,痛感社会的黑暗。

为了排遣胸中的烦闷,他远游湖南、湖北、江西、福建、浙江等地,领略湖山之胜。

回到家乡后,他振作精神,在苏州金闾门外桃花坞筑“桃花庵”,寄趣诗画创作,初学“院派”画家周臣,山水、人物、花鸟,无所不工,笔墨精细,形象真实。

后师法宋元以来诸名家,以诗画来表现自己的情感,寄托逸花吐云般的英气。

唐寅的诗歌,初学唐人,此时则宗刘禹锡、白居易,“多凄怨之词”“不计工拙,兴寄烂漫”,风采斐然,消极自放,却饱含着辛酸的人生感受,他还出入秦楼楚馆,放浪形骸,以尽量享受短暂的人生,在“半醉半醒”的生活中,冷眼世事,孤傲不羁,“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晚年,唐寅还归心佛教,从色空观与人生梦幻说中寻求寄托;

绘画笔墨老成练达,蓄有疏放之气。

唐寅的一生,怀才不遇,但却以诗画为明代的文化作出了贡献,后人把他与沈周、文征明、仇英共推为画家“吴门派”的四杰,视为重振和发展文人画的大家。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寅诗画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寅诗画特点形成的历史背景。

文综-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24.【解析】从表中内容看,先秦时代,山东地区封国林立,随着秦汉大一统王朝的来临,这些古国渐趋埋灭,而后继朝代的大多郡县名却以这些古国名为名,故B正确;

材料中莒薛封国均非姬姓封国,A项本身正确,但材料无法得出;

兼并战争严重破坏了西周的分封制度,破坏先秦文明的说法过于绝对,且缺乏材料依据,排除C;

以郡统县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盛行于秦汉,排除D。

【答案】B

25.【解析】材料“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传承与守护‘六经’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反映了先秦诸子对传统文明的传承,说明先秦时期文明发展具有延续性,故B正确;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并不是价值观念日益趋同,故A错误;

材料未涉及统一的时代潮流,故C错误;

材料主旨是强调传承与守护“六经”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不是说明儒学影响力不断增强,故D错误。

26.【解析】根据“到了宋代,以娱乐为目的的市井音乐(类似于流行音乐)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宫廷音乐则逐渐衰落,让位于市井音乐”,结合所学,宋朝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队伍壮大,适应市民需要的文化艺术随之兴起,宫廷音乐让位于市井音乐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故A正确;

宫廷音乐让位于市井音乐和民间教育、宋代理学、对外交流无关,排除BCD。

【答案】A

27.【解析】从材料反映的通过广告告知消费者产品的优点和提醒消费者认清品牌来看,说明这一时期商业竞争激烈,商家已经知道通过一定的方式扩大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故答案为B项。

材料没有涉及广告业的发展程度,排除A项;

材料没有反映私营手工业地位的变化,排除C项;

元朝时期还没有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排除D项。

28.【解析】根据表格,三个政府借款数目逐渐增加,经建比例没有同步增加,且占借款总额比例不大,故A项错误;

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1901年完全形成,故B项错误;

根据材料在经建款额中,铁路的借款额占比较大,故C项正确;

材料不涉及政治民主化运动,故D项错误。

【答案】C

29.【解析】材料反映的是18世纪英国棉纺织行业的发展,后来由于市场的需求,棉纺织品难以供应,所以要求在生产领域进行革新,材料中的现象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生,故选B。

这种状况本身就是一种社会习俗发生改变的表现,排除A;

CD两项在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30.【解析】据材料“均是根据历史的发展不断做的修改补充。

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可以得出马克思、恩格斯在具体的革命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了不断的调整,体现了其自我批判与革新的精神,A正确;

BCD均与材料主旨不符。

31.【解析】由表中数据看出,1949-1950年中国建交国家有19个,1951-1953年建交国家只有一个,这种情况是受建国初期“一边倒”外交方针的影响,建交国家主要是社会主义国家,故D正确;

1949-1953年中国建交国家有20个,谈不上取得了巨大外交成就,排除A;

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而1953年没有与中国建交国家,无法体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影响,排除B;

建国初期,中国同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建交,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1971年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打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C错误。

【答案】D

32.【解析】材料中的“东南亚国家联盟、海湾国家委员会、西非经济共同体、中美洲共同市场、加勒比共同体等”经济组织都是由新兴的民族国家组成的,是这些国家民族经济发展加强区域联合的需要。

故答案为D项。

A项,由材料信息不能得出“国际直接投资的不断增长”的结论,排除;

B项,材料不能体现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排除;

C项,材料反映的是区域经济组织的出现,不是强调发展中国家进入世界体系,排除。

33.【解析】从材料信息看,一五计划期间科研项目从100项到400项,反映了科研成果发展迅速,但在1958年8月1日至9月10日一个多月的科研成果却是1952~1957年5年的近7倍,这充分说明科技领域出现了盲目的“大跃进”,因而材料通过对比主要说明科技领域存在的“左”倾问题,故选B项,排除A项;

“科教兴国”战略是1995年提出,时间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后,中国终于迎来了“科学的春天”,时间不符合题意,故排除D项。

34.【解析】结合材料“明日无酒找政府”“西欧各国储蓄率明显低于其他发达国家”和时间20世纪七八十年代可知反映的是西方“福利国家”制度使人们重视享乐,缺少奋斗的动力,故C正确;

材料未体现经济危机影响人们的消费心理,故A错误;

混合经济是将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的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经济形态,与材料不符,故B错误;

新经济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的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与材料不符,故D错误。

35.【解析】A.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还没有完全形成,经济上全球化进程再进一步发展,政治上多极化还没有完全形成;

B.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各国外交政策发生实质性改变,只是说明他们进行了一些调整,一些新型的国际关系特征开始出现,但是矛盾冲突也依然存在;

C.材料中没有看出各国共同的追求,说明国际关系的特征发生改变;

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各国外交关系之所以发生这样的改变,主要是因为二战冷战格局结束以后,力量和实力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利益要求有所不同所导致;

故选D。

41.(25分)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漕运的变化、欧洲人寻找新的海运航线的背景和影响,以及15世纪中西方经济发展方式的差异,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比较能力和联系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中国古代漕运的变化,可以根据材料中的“秦汉时期,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唐宋期间,漕运逐渐转变为由东南而西北。

元、明、清三朝,漕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而至北”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其原因可以联系所学,根据材料涉及朝代的社会状况,从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因素来回答。

(2)欧洲人寻找新的海运航线的背景,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新航路开辟后,英国、荷兰等国为发展海上贸易”等信息,并结合所学,从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资本主义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基督教的影响等方面来回答。

其影响应当联系所学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从对世界市场、各地经济文化联系、欧洲原始资本积累等方面来回答。

(3)15世纪中西方经济发展方式的差异,可以根据材料信息并联系所学,从中西的经济形态、航运的目的和结果等方面分析比较。

【答案】

(1)原因:

王朝更替;

政治中心变迁;

经济重心南移;

大运河的开通;

城市人口的增加;

商业贸易的繁荣

(2)背景:

新航路的开辟;

殖民扩张与争霸;

资本主义的发展;

海上贸易发展的需要;

文艺复兴的冒险精神;

基督教的传播。

影响:

推动了世界市场的拓展;

加强了各地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

殖民扩张促进了欧洲的原始资本积累;

推动了欧洲的商业革命与价格革命;

同时也给亚非拉地区造成了灾难等

(3)差异:

中国是以农业立国,自给自足,海运为政治服务;

不注重经济效益,无原始驱动力,当运河淤塞之后海运便停止。

西方是以商业立国,对外扩张,航运为经济服务,注重经济效益,有原始驱动力,当海运受阻后更开辟新的路线。

42.(12分)

【解析】根据“近代以前,我国传统的人才观认为:

人才是具有‘明人伦’的品格和‘修齐治平’之能的德才兼备之才”,可概括出信息:

近代以前,我国传统的人才观强调人的品德和政治才能。

然后,结合所学,可分别从原因、评价等方面分析说明,原因可从儒家思想的影响和封建国家的需要分析,评价可从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进行回答。

(提取其他信息也可,需要观点明确,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示例一:

信息:

分析:

(从原因方面来看)近代以前,由于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以及选拔服务于封建统治的国家官吏的需要,人才的选拔和培养重视基于儒家伦理的品德和利于封建统治的政治才能。

(从认识或评价方面来看)这样的人才观利于官僚素质的提高和封建统治的强化;

但培养的人才类型单一,不利于实用人才的培养。

示例二:

19世纪后期,重视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多类型、多层次的专门人才。

(从原因方面来看)19世纪后期,伴随着列强入侵、西方工业革命成果的传入以及民族工业的兴起,形成了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多类型、多层次的专门人才的人才观。

(从认识或评价方面来看)这适应了当时对各种实用专门人才需要,有利于培养近代化人才,推动我国社会的近代化;

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冲击了重道轻器,天朝上国等传统观念。

示例三:

20世纪初,提出要培养有独立人格、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

(从原因方面来看)20世纪初,提出要培养有独立人格、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

(以教育改革的方式渗透爱国主义、全面发展的理念)。

这是受西方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辛亥革命爆发,新文化运动开展的影响。

中华民国成立后,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现状促成了这一人才观的思考。

(从认识或评价方面来看)这有利于解放思想,培养德才兼备和具有爱国精神的新式人才,推动中国社会的不断进步。

45.(15分)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不同时期的外交政策,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比较能力和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新中国成立之初“外交目标”确立的历史背景,可以根据材料中的“美国的孤立敌视”,并结合所学当时的国际国内状况来回答。

这一时期的主要外交成就,应当联系所学,从基本肃清帝国主义在华特权、打破西方国家的外交孤立、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及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等方面来回答。

(2)两个不同时期的外交政策和外交方针所发生的变化,可以根据“重点是发展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和“为国家经济建设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等信息分析比较得出。

对这种变化的认识应当结合所学,从外交政策与国家形势国家利益的关系、我国外交的不断成熟和进步等方面来回答。

(1)历史背景:

二战后,美苏两国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矛盾冲突加剧;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新中国实行外交孤立政策;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实现了国家民族的独立。

外交成就:

基本肃清了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巩固了新生政权;

与广大社会主义国家建交,打破了西方国家的外交孤立;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与赞誉;

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显示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和作用。

(2)变化:

从将外交与革命等同到将外交与国家利益结合(或:

从外交强调意识形态到外交强调国家利益)认识:

外交政策必须服从国家总的形势和国家利益的需要,必须服从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大局;

这种变化说明了我国外交在不断的总结和反省中走向成熟。

46.(15分)

(1)依据材料“山水、人物、花鸟,无所不工,笔墨精细,形象真实。

后师法宋元以来诸名家,以诗画来表现”等信息从画作风格、生活经历等角度分析回答。

(2)结合唐寅生活的时代从政治、思想以及经济发展等角度分析回答。

(1)特点:

兼具写实与写意;

创作随性,张扬个性;

与生活经历相关:

吸收前人多方成果,自成一派。

(2)历史背景:

明中叶政治腐败黑暗;

八股取士的推行,思想控制加强;

江南商品经济发展,世俗化趋势加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