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资源在教学中地有效应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979875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息化资源在教学中地有效应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信息化资源在教学中地有效应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信息化资源在教学中地有效应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信息化资源在教学中地有效应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信息化资源在教学中地有效应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信息化资源在教学中地有效应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信息化资源在教学中地有效应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信息化资源在教学中地有效应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信息化资源在教学中地有效应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信息化资源在教学中地有效应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化资源在教学中地有效应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信息化资源在教学中地有效应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这是摆在我校教师面前的现实问题,也是我们孜孜探索的一个现实而又紧迫的课题。

3.学校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我校地处吴忠市城郊,是一所村级完小,学校已经将信息技术引入了课堂,今年乘着市教育局“三通两平台”网络建设的东风,我校也已实现了“班班通”,学校出台了一系列管理、使用、维护措施。

教师通过早期的培训,对信息技术已经有了初步认识,并且被广泛应用,一批教师已经具备自主开发课件和制作课件的能力。

但部分教师只是死板地借用,不能根据教材、学生实际情况自行设计。

所以导致使用的积极性不高,使用效率不高,且有应付之嫌。

因此,我校教师从“课堂教学”这个点上再做深入探索和研究,通过行动和反思总结出一些方法来优化课堂教学,在深入研究“信息化资源在教学中的有效运用”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推广经验。

(二)意义

新课程理念是一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实施研究性课题和问题导向式的学习模式,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崭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

而信息化教学资源具有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集成性、多样性等特征。

可以肯定,在课堂教学 

中运用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有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有助于学生知识的学习;

能够提高课堂互动水平,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显而易见,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可提高教学有效性,缩短学生的学习时间,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二、拟研究解决的问题

1.拟解决教师利用信息化资源进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拟提高教师利用信息化资源进行教学活动的有效形式和操作方法。

3.充分发挥信息技术资源的功能,以此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认可度、参与度,形成现代信息技术真正融入其中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4.改变教学中普遍存在一种现象——为了技术而技术,为了白板而白板,对新技术的应用停留在较浅的层次,先进技术的优势未能很好地凸显。

三、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内容

(一)研究目标

通过此课题的研究,努力使学生在新颖的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课堂上,充满兴趣,自主探究,培养思维,达到全面地发展,适应新时代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1.培养教师运用网络信息资源的能力,实现资源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让资源“走进课堂,面向学生,用于教学”。

2.探索教学运用信息化资源的有效途径和方式,充分发挥信息化资源的作用,构建多元丰富的教学资源库。

3.利用信息化资源促进教师专业化素质得到提高,运用能力得到增强。

4.在教学中利用信息化资源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的能力。

(二)研究内容:

围绕研究目标,开展以下内容研究:

1.开展适合各学科特点的教学模式的研究。

组织教师尝试运用信息技术,改变教(学)方式,创设出适合信息化的教(学)环境,尝试在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

2.对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研究。

对参与本项目研究的技术人员和学科教师分别进行技术培训,指导技术人员搜集教育教学素材,利用校园网,达到资源共享;

使学科教师具有自己能够制作简单课件的能力。

3.对信息化资源对促进学生提高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的研究。

在运用信息技术整合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促进学生自主、全面的发展。

4.对信息技术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及避免措施论证研究。

为了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课题重点研究如何将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有效应用,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构建符合本校实际的课堂教学模式与评价方案。

具体内容包括:

信息技术资源在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品德和社会、美术等学科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国外研究现状:

21世纪是教育全面信息化时代,信息化资源日益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资源,发达国家十分重视信息资源的建设和研究起步阶段。

日本于1995年开始实施“100所中小学联网”实践研究。

他们不仅把网络技术作为一种信息文化,而且深入地探讨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使学生适应信息社会的要求,培养具有高度创造性的、能适应21世纪国际竞争的全新人才。

美国从1996年开始动用5亿美元实施“下一代Internet计划(NGI)”,其目的是:

在国民教育方面保证美国人能够“终身学习”,接受远程教育,使美国中小学全部联网,儿童8岁会使用计算机,12岁会上网;

英国教育传播与技术署在2000年通过调查2110所学校中信息与通讯技术的应用效果,研究了信息化教育资源在提高教学质量方面的作用,结果显示,具备良好信息资源的学校77%的学生达到了要求的水平,这体现了教育信息资源在教育信息化中的重要作用。

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起步较晚,1998年,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的有关研究人员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提法,第一次提出了“课程整合”的概念,并于1998年6月开始设立“计算机与各学科课程整合”课题组,并将其列入“九五”重点课题的子课题进行立项。

我国信息技术广泛运用于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索源于1994年的“小学语文四结合”教学模式改革试验课题,以及1996年,教育部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推广“几何画板”软件,以几何画板软件为教学平台,开始组织“CAI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研究课题。

网络辅助英语教学,来源于网络辅助语言教学与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正引导着外语教学信息化潮流。

近几年来,随着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课程整合与中小学“校校通”、“班班通”、信息技术必修课、网络教育等热点问题密切联系在一起,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但是,如何科学、合理、高效、充分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学科教学,促进学科教学过程的变革,以实现培养学生基本能力和信息素养的综合教育目标,仍是我国基础教育研究亟待解决的严峻课题。

不难看出,许多课题组正在涉足在这一领域但并未有创新性的研究,对于我们的研究既是挑战又是机遇。

国内外研究成果为我们进一步探讨信息技术环境下创新的教学模式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使我们进一步明确了研究与突破的方向。

目前,国内外总结出的信息技术应用于学科教学的教学模式多见于以下三种情况:

1.基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用于课堂教学的“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

2.基于互联网的“网络教学”模式;

3.基于计算机仿真技术的“虚拟现实教学”模式。

以上三种教学模式是对以往信息技术应用于各学科教学中的教学实践的概括,也是对相关理论的具体化。

从中我们可以发现:

“多媒体辅助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教师控制教学全过程,占主导地位,教学设计注重系统设计,但教学流于程序化。

它注重课件在教学中的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没有确立起来;

“虚拟现实教学”模式更多的应用于未来教育及培训领域,而“网络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提高信息传播与利用率,而且学生可以实现自主学习,同时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平等地通过“协商”进行学习,但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缺乏有效地指导与调控。

为此,我们提出了“信息化资源在教学中的有效运用”课题。

试图探索教育技术环境下,营造以学生为中心的、信息化的学习环境,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学习的工具。

通过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创新各学科的教学模式,获得成功值得推广的经验。

五、核心概念的界定

什么是信息化资源呢?

信息化资源是伴随着互联网的诞生而诞生的,从广义上讲,信息化资源即互联网上的一切资源,如网上新闻、网上图书馆、网上商城等等。

与我们教育教学相关的又可以分为三大类:

一是素材类教学资源,包括文本、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媒体资源;

第二类是集成型教学资源,是一种复合型资源,即课件与网络课件、案例、操作与练习、虚拟实验型、微世界、教育游戏、电子期刊类、教学模拟类、教育专题网站、研究性学习专题、问题解答型、信息检索型、练习测试型、认知工具类和探究性学习对象等。

第三类是网络课程。

信息化资源在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指的是利用信息手段的优势,解决学科教学当中传统手段难以解决的困难,在信息技术基础上思考教与学的模式及方法。

在资源应用过程中,教师选择符合教学内容的资源类型和资源内容,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投入恰当的时间和精力,使学生能够在课堂教学规定的时间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

 

具体而言,就是营造有效的教与学支撑体系,使学生学会高效率学习,建立教师能力提高的有效途径,提高课堂实施的质量和效率。

六、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1.成立课题组。

确定课题组成员具体分工,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完成课题立项、申报工作。

2.前期调研。

开展问卷调查、课堂调研、查阅文献、专家指导等活动,并对初期研究方案进行补充、调整和完善。

3.组织培训。

组织课题组成员参加信息技术应用参与式培训,熟悉交互式白板的操作使用。

4.开展研究。

对信息化资源与学科教学整合应用的策略进行研究并开展与此相关的各种教学竞赛活动。

如:

优秀教学设计、论文、案例评比;

信息化资源使用优质课竞赛等。

5.资料汇总。

收集整理优秀教学设计、典型课例、研究论文、教学光盘、阶段性研究报告等成果。

6.结题总结。

对三年来的研究工作进行总结,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认真学习信息技术的相关理论,为从事课题研究提供正确可靠的理论依据;

搜集有关资料,了解国内外有关的信息化资源在其他学科中应用的已有成果、现状和发展趋势,作为我校课题研究的经验借鉴。

2.行动研究法:

学校充分利用信息化资源的优势,通过组织教师学习,提出问题,收集信息,拟定具体计划、行动(实施行动)、评价总结,以探索出一套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3.讲授法:

聘请专家、联片学校在该领域的资深教师对参研教师进行通识培训,介绍关于信息技术的新知识和新技能,以改变教师的观念,建构起有意义的知识体系,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

4.问卷与调查法:

了解教师在使用信息化资源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重点了解教材在使用过程中对多媒体教学资源的需求情况以及教师对信息化资源的了解、认识与使用情况,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课题研究。

5.经验总结法:

建设多媒体教学资源库,总结信息化资源与教材整合的有效策略。

七、研究步骤

本课题的研究周期为三年(2014年7月至2017年7月),分三个阶段进行研究。

第一阶段(2014年7月——2014年10月),准备阶段

1.成立课题组,确定研究目标、内容、研究对象,查阅相关资料,为制定方案提供依据。

2.确定课题组成员具体分工,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完成课题立项、申报工作。

3.组织召开课题开题报告会,在教师中大力宣传,举办课题研究人员培训。

第二阶段(2014年11月——2017年4月)实施阶段

1.初期阶段(2014年11月——2015年1月)

(1)对本校教师应用信息化资源的现状进行问卷与调查分析,收集前期资料,进一步完善开题报告。

(2)利用义教均衡资源,对我校教师进行信息化资源应用培训、网络环境教学校本培训,提高教师应用信息化资源的能力。

2.中期阶段(2015年2月——2016年12月)

(1)对信息化资源与学科教学整合应用的目标、方法、途径等进行研究,构建学科教学与信息化资源整合应用的策略体系。

(2)探索课题研究的操作模式,实施课题研究,完成阶段检测,总结阶段成果。

(3)开展‘‘信息化资源在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的研讨、课堂教学展示大赛及经验交流活动。

3.后期阶段(2017年1月——2017年4月)

(1)收集整理优秀教学设计、典型课例、研究论文、教学光盘、阶段性研究报告等成果。

(2)完成阶段成果汇报,修改完善研究方案,制定推广应用方案。

(3)做好本阶段总结工作。

(4)对研究效果进行检测、分析、归纳、总结。

在初步结论的基础上形成研究成果报告。

第三阶段(2017年5月——2017年7月),结题阶段

1.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工作报告,进行论文汇编、资料汇编,运用信息资源教学课例汇编等。

2.总结研究成果,形成我校信息化资源与课堂教学整合应用特色,做好结题评估验收准备工作。

八、研究成果预期形式及内容

1.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对课堂学习兴趣盎然。

2.教师更新了教学理念,提高了教学能力,增强了科研意识

3.论文汇编《信息化资源在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策略》。

4.通过组织信息化资源应用培训,建立信息化资源培训机制,并且形成培训制度。

5.通过开展‘‘信息化资源在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的研讨、课堂教学展示大赛及经验交流活动,制作《信息化资源在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的课堂实录,形成《信息化资源在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的教学设计与案例》,建立信息化资源库。

6.撰写《信息化资源在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研究报告,在中心学校推广研究成果。

九、主要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教育部

2、《基础教育信息化资源开发与应用的有效性研究》 

房雨林 

电化教育研究2006

3、《解读信息化教育资源》杨改学 

电化教育研究 

2009

4、《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基本特征》余胜泉 

陈莉

5、《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何克抗

6、《数字化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

7、《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论》 

王吉庆 

浙江教育出版社

十、整体研究水平及课题组成员分工

(一)课题负责人的主要学术简历,在相关研究领域的学术积累和贡献

丁彩霞,自治区级骨干教师。

从事教学实践、教学管理和教学研究二十多年,具有深厚的理论水平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曾被吴忠市政府授予学科优秀教师;

中心学校优秀教务主任。

2003-2009年承担了2个自治区以上立项课题的研究,均通过结题。

2008年承担了自治区级课题《有效课堂教学的组织与实施》,获自治区三等奖。

本人获自治区科研成果二、三等奖各一次,教学论文、教研成果多次在市区交流发表,多次承担公开课、研究课。

(二)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相关研究及实践

武淑君,利通区骨干教师,学校副教务主任。

教学设计《酿》、《登上企鹅岛》获教育部语文出版社一等奖;

范文《割麦子》获中国教育协会、小语语文研究会三等奖;

电化教学设计获宁夏电化教育协会三等奖;

论文《实施多样评价,促进学生发展》获三等奖;

参加小学语文教师论坛获吴忠市二等奖;

参加吴忠市首届小语教师素养大赛获一等奖等。

王艳玲,1990年毕业于宁夏大学历史系,2004年取得了宁夏大学汉语言文学自学考试本科毕业证书。

参加了吴忠市第一届教师论坛,获思想品德组一等奖,吴忠市第一、第二届语文优质课竞赛获二、三等奖。

劳动技术课《铅笔屑贴画》获自治区三等奖,综合实践录像课《我的毕业典礼》获自治区一等奖。

多篇教学设计、教学论文在自治区和吴忠市获奖。

李绒娟,二级教师,县级骨干教师,自1997年参加工作以来,从事过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从2005年以来一直从事信息技术教学工作。

教学中曾多次参加吴忠市区举办的优质课竞赛和吴忠市中小学信息技术优质课网上评比活动,并取得二等奖的好成绩,2011年撰写的教学设计《新建文件夹》荣获全市中小学优秀设计评选二等奖。

高红霞,女,汉族,1969年7月出生,一级教师,自1989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

教学中曾多次获奖,2003年撰写的教学案例《开放 

重组》荣获利通区教研室三等奖,2008年承担了自治区级课题《有效课堂教学的组织与实施》,获自治区三等奖。

(三)课题组成员分工

课题组核心成员基本情况

姓名

专业职称

工作单位

研究专长

课题研究中承 

担的主要任务

丁彩霞.

一级教师

宁夏吴忠市利通区板桥中心学校

教学管理

数学教学

课题负责人,全面组织课堂申请、培训、研究工作;

参与研究人员

武淑君

语文教学

组织撰写课题报告,实施研究过程及结题报告;

王艳玲

综合实践

组织网络课程培训、学习;

李绒娟

二级教师

信息技术

集成型教学资源的收集整理

信息技术指导;

高红霞

校本课程

素材类教学资源的收集整理;

马秀梅

英语教学

整理研究信息化资源各学科教学教学设计、案例、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