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798018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86 大小:338.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6页
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6页
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6页
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6页
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6页
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6页
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6页
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6页
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6页
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6页
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6页
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6页
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6页
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6页
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6页
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6页
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6页
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6页
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6页
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6页
亲,该文档总共8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Word下载.docx

《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Word下载.docx(8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Word下载.docx

6、大语文学习思想

7、中学生语文学习方法

8、相关理论与语文教育关系

9、语文教学的评价

10、语文教师素质及发展

四、学习语文教学论的方法

1、明确目的:

合格语文教师优秀语文教师做一个语文教育研究者,提升层次

2、树立乐教的职业观念:

语文教学是人生的选择,非语文教学无以度过人生

3、多学科综合学习

4、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5、与时代同步,吸收语文教改新信息

绪论结语:

控制论发明者的箴言:

在已经建立的学科的无人控制空白区上去耕耘,最容易取得丰硕的成果。

启迪:

语文教育研究目前尚有许多无人控制空白分区。

借用桂林山水歌:

伏波山下还珠洞,宝珠久等叩门声

广西师大2004年研究生入学试题

科目:

语文教学论

简答题:

简述“语文教学论”学科发展的历史

第一章中国语文教育简史

1、语文教育历史分期观点:

A.古代——近代——现代——当代

(1840)(1919)(1949)(今)

B.古代——现代——当代

(1904)(1949)(今)

C.古代——现代

(1904)(建国前1949/建国后)

第一节中国古代语文教育

先秦语文教育概述:

《礼记•学记》是古代最早记载教育的一部书

中国古代语文教育总体特征:

文、史、哲综合型

中国最早的文字教育从甲骨文中找到一些实证

先秦孔子的教育实质上是语文教育

《论语》中,孔子是“言语教育”——雅言;

“四教”:

——文、行、忠、信

《史记》: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

一、古代语文教材

语文教材的出现,是西汉以后。

分类:

蒙学读物、文选读本、儒家经典

(一)蒙学读物(识字课本):

西汉史游《急就篇》

南北朝周兴嗣《千字文》俗称“三、百、千”宋朝王应麟《百家姓》共约2400字

南宋刘克庄《千家诗》

集中识字,是其优势

蒙学读物教材特点:

1、内容包罗万象:

自然、历史、地理、生活、伦理

2、语言通俗,押韵上口,生僻字少,好读易记,有趣实

用,回味无穷,很适合儿童心理

3、功利性强,广见闻,利日用,懂义理

4、道德倾向明显:

建功立业,学而优则仕,光宗耀祖

评价:

精华与糟粕共存,

态度:

去其糟粕,扬其精华

蒙学辅助读物:

清代程允升:

《幼学琼林》(生活知识小百科全书)

无名氏:

昔时贤文(增广贤文)(为人处世之道)

清代车万育:

《声律启蒙》(对联撰写方法)

北宋汪洙:

《神童诗》(汪洙少年善诗,为神童)

流传民间,家喻户晓,形成中国的

传统文化之一

(二)文选读本(读写课本)

1、梁代萧统《文选》(诗文总集)

确立选文标准:

文质兼美

“综集辞采,错比文华,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沉思:

指深刻的艺术构思;

翰藻:

指华丽的词采)

奠定了教材模式:

文选型

评析:

1、《文选》是古代语文教材是上一个里程碑,语文教育的正宗是“文学”

2、《文章正宗》宋代真德秀编“名义理,切实用”

3、《文章规范》宋代谢枋得编“放胆文,小心文”

4、《古文关键》宋代吕祖谦编布局、命题为关键

5、《古文观止》清代吴楚材编“叹为观止”

6、《唐诗三百首》清代孙洙编

集注、评、批、圈、点为一体,形成语文教材一大特色,科举需要,把应试作文推向极致

(三)儒家经典(德育课本)

1、《六经》:

诗、书、礼、易、乐、春秋(后“五经”)

2、《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南宋大儒朱熹《四书集注》

“五经”、“四书”内容:

涉及哲学、政治、伦理、历史、礼制、文艺、天文地理方面知识

目的:

修身、治国、齐天下

评价:

儒教是国教,是社会宗教,教化人们做明君、忠臣、良民、孝子,成为中国文化传统的核心

二、古代语文教育方法

(一)文与道统一:

文以载道,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

(二)心眼口结合:

读书三到:

心到、眼到、口到

(三)启发诱导: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愤:

心求通而未得之意;

悱:

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四)讲练结合

(五)读思结合

(六)诵读法

三、古代语文教育之评价

核心:

孔子的教育思想

贬孔派:

把孔子看成中国几千年文化落后的根源

1、强调记忆,只发展记忆能力和模仿能力

2、教材一层不变:

“一本书的民族”尊孔派:

孔子是“万世之表”

尊孔派:

1、讨论式教学,重视个别差异和独立思考思维能力发展

2、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方法

3、导师制,便于集体讨论和个别指导

(物极必反: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第二节中国现代语文教育

背景:

1、1903年,清政府“废科举,除书院,兴学校,立新学”

1904年,语文独立成科,掀开了现代语文教育的序幕

2、改良主义思潮,“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西学东渐”

(一)建国前语文教育

标志:

语文独立成科,白话文合法登堂,语文成为学习工具

1、“中国文学”单独设科,转变了语文教育思想

2、改进文言,倡导白话,以求经世致用

3、新国文教科书面世,奠定了现代语文教材的基础

4、现代语文教育理论形成:

康有为、梁启超、蔡元培、

胡适、刘半农、叶圣陶、夏丏尊、朱自清、鲁迅、

徐特立、陶行知、黎锦熙、汪森然

5、现代语文教育方法发展成熟

启发式、精度与略读指导、文章作法指导、课外阅读指导

(二)建国后的语文教育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改“国文”为“语文”,语文教育随之跨进了一个波折迭起,艰难跋涉的时代,最后一片光明。

50年代:

1、“语文”正式定名

2、全面“苏化”的语文教学,“红领巾”教学法

3、汉语、文学分科教学(唯一亮点)

4、“大跃进”的冲击,偏离方向(政治化)

1953年高级中学语文课本第一册目录

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开幕词毛泽东

二、十二月的莫斯科朱子奇

三、谁是最可爱的人魏巍

四、伟大的自然改造着米丘林梁星

五、朝鲜的树在中国开花结果了路一等

六、我在美国罗伯逊作,许秋明译

七、我们不再受骗了鲁迅

八、小二黑结婚赵树理

九、我所看到的赵树理杨俊

十、荷花淀孙犁

一一、谈修改文章何其芳

一二、新事新办谷峪

一三、读《新事新办》等两篇小说茅盾

一四、龙须沟老舍

一五、活板沈括

一六、晏子使楚

一七、《列子》二则

一八、木兰诗

1956年汉语、文学分科教学内容

初中《汉语课本》

内容:

绪论—语言—文字—词汇—语法—标点符号—修辞

学期:

1223456

初中《文学课本》:

文学作品及文学理论、文学史常识

文学作品:

民间口头文学、古典文学、现代文学、苏联为主外国文学

文学常识:

第一册:

民歌和民间故事、寓言、叙述和描写、对话、文学作品是写人的

第二册:

民间口头文学、童话、人物、作品的思想内容、怎样看作品的好坏

第三册:

文学作品的结构分析、文学的语言

第四册:

我国的古典文学、现代文学

第五册:

诗歌的一般特点、散文的一般特点、

小说的一般特点、剧本的一般特点

第六册:

从文学获得的知识、从文学获得的陶冶

杜甫、鲁迅、屈原、瞿秋白的介绍

高中《文学课本》(文学史为纲)

(专题)第一册:

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作品

第二册:

唐宋作品

(单篇)第三册:

元明清作品(另有毛泽东、刘少奇、列宁、

高尔基4篇论文)

第五册、第六册夭折,未编出

初衷:

纠正重道轻文倾向

效果:

“纯语言课”、“纯文学课”,读写脱节,学难致用

“大跃进”政治挂帅的语文教材(误人子弟)

“语文教学和其他一切工作一样,应该政治挂帅,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

语文是思想性政治性很强的一门课程,必须……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共产主义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

这是极其重要的政治任务,必须很好地完成”1958年版语文高三册目录

一、在苏联最高苏维埃庆祝十月革命四十周年会议的讲话毛泽东

二、白居易诗二首(杜陵叟缭綾)

三、鲁智深大闹野猪林施耐庵

四、药鲁迅

五、不平常的春天人民日报社论

六、谁是农民利益的代表者湖北日报社论

七、从西安到兰州叶圣陶

八、伟大的理想实现了人民日报社论

九、长江大桥郭沫若

十、大搞群众运动才能多快好省张德生

一一、天不下雨不靠天有水丰收万年张文卿

一二、枫和谷岩

一三、工程师讲的故事朱定

一四、在莫斯科市列宁区中学八、九、十年级学生大会上的讲话列宁

60年代

1、语文教学大讨论:

工具性、文道关系、语知问题

反对把语文课教成政治课,不要把语文课教成文学课

2、建国后第一个语文教学大纲制定

3、十二年制中学语文课本编制

4、“双基”教学,“精讲多练”的方法形成

语文教育一片曙光,“林中响箭与曙光”教育部1963年《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

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教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具有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要选文质兼美的范文,教学生精读(一部分要背诵),要加强识字写字、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等基本训练。

基本训练要通过多读多写来完成。

一般不要把语文课讲成政治课,也不要把语文课讲成文学课。

选择教材的标准:

“文质兼美”课文必须是范文,要求文质兼美,具有积极的思想内容和优美的艺术形式,足为学生学习的典范。

入选的文章,一般应该是素有定评的,脍炙人口的,特别是经过教学实践证明效果良好的。

1964年版初中语文第一册目录

一、落花生许地山

二、荔枝蜜杨朔

字典和词典

三、牛郎织女

四、渔夫的故事《天方夜谭》

五、古代寓言二则《战国策》

画蛇添足狐假虎威

六、伊索寓言二则

赫尔墨斯的雕像

蚊子和狮子

七、苛政猛于虎《礼记》

八、诗二首野老歌张籍采桑女唐彦谦

九、周处《世说新语》

十、老山界陆定一

十一、白洋淀边孙犁

一二、挺进报印刷所

一三、第比利斯的地下

一四、荔枝图序白居易

一五、爱莲说周敦颐70年代

一七、从百草园到三

味书屋鲁迅

观察和记叙材料和中心

十八、松鼠

十九、琥珀

二十、天上的街市郭沫若

二一、诗三首

黄鹤楼送孟浩然至广陵李白

望天门山李白便条和单据

春夜喜雨杜甫通知和启示

二二、同志的信任唐弢

二三、截肢和输血周而复

二四、延安第一课

二五、我们的春天曹禺

二六、为学彭端淑

二七、学弈《孟子》

二八、论学六则《论语》

二九、中华民族毛泽东

三十、全心全意为革命方志敏

不堪回首“文革”中的语文教育,再遭劫难

1、以“阶级斗争”“路线斗争”为纲,偏离方向

2、语文科改为“政治课”“政文史课”3、语文教材各自为政,充斥“政治色彩”4、开门办学,向工农兵学习

毫无语文规律,酿成灾难性后果

1969年上海市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

选材范围:

1、毛主席著作

2、林彪同志的文章

3、重要社论、文件和大批判文章

4、工农兵写的和写工农兵的文章

5、其他文章

编写原则:

课文编排以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为红线,按政治观点和思想内容组成若干单元。

一篇毛主席著作(或毛主席语录)统率一篇或几篇其他课文。

80年代后

——20世纪语文教育的黄金鼎盛时期

1、回归语文教育的本真

2、人教社教材一统天下,几经修订,日趋完善

3、语文教学方法层出不穷,涌现出一批特级教师

4、实验教材与人教社教材共争春色,形成一纲多本格局

5、语文考试正规化,把“应试”教育推向高峰

6、义务教育的启动,提出素质教育的新理念

1997年始的语文大批判,语文教育波澜大兴

1、语文教育是吞噬学生1灵性的大沙漠

2、教师是剿灭学生创造才能的糊涂虫

3、误尽天下苍生是语文

4、语文教育流失了文学与人文

5、语文教材一层不变

6、作文教学程式化、概念化、塑造的是双重人格

7、标准化考试给语文教学造成灾难性恶果

王丽主编《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

北大“怪才”的呐喊:

《审视中学语文教育》

主要内容:

1、这是一本批判的书,但批判的对象不是教师,批判的方式不是谩骂

2、这是一本控诉的书,但控诉的被告不是作家,控诉的结果不是宰杀

3、这是一本伤心的书,因为再不伤心,我们的孩子将不会说话

4、这是一本拯救的书,因为再不拯救,我们的民族将由聋而哑

《审视语文教育》主要言语:

1、语文,我为你流泪

2、语文教育:

世纪末的尴尬

3、中学语文坑死人

4、只盼着能在人前把话讲(《智取威虎山》小常宝语)

5、语文,民族文化的根

6、炮轰全国统一高考体制

20世纪末

“山雨欲来风满楼”(许浑)

“黑云压城城欲摧”(李贺)

21世纪

“东方风来满眼春”(李贺)

第二章语文课程性质

一、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二、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三、语文课程的其它性质

第一节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两大问题:

为什么教语文?

教什么样的语文?

一、课程定义:

教与学的活动过程

课程系指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活动的总和

课程即教学科目

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

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

课程即学习经验

二、语文课程的定性

(一)“语文”内涵的理解国文、国语→语文

叶圣陶:

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在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文”一名,始于1949年之中小学语文课本。

彼时想法,口头为语,笔下为文,合成一词,就称为“语文”。

1950年,《初中语文》编辑大意:

说出来的是语言,写出来的是文章,文章依据语言,“语”和“文”是分不开的。

语文教学应该是包括听话、说话、阅读、写作四项。

因此,这套课本不再用“国文”或“国语”的旧名称,改称“语文课本”。

学术界“界说”:

语文=语言+文章

语文=语言+文学

语文=语言+文化

语文=语言+文字

普遍接受:

语文=口头语与书面语的总和

“语文”课程定性的重心:

听、说、读、写四大目标

(二)语文课程性质:

“工具说”基本格调

2000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1年《语文课程标准》: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本质属性)

以语言的工具性为基础和前提的。

从语文课程功能看,必须承认语文本身是一种工具。

“工具性”内涵:

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工具;

人脑思维的工具;

学习其它学科的工具;

传承文明的工具;

传载人类社会的价值观的工具;

社会正常运转的工具。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汉语“人文”:

①指人事②指人类各种文化现象《易·

贲》“文明以上,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西方“人文精神”:

人文主义与宗教信仰相对立,主张从宗教的神灵的彼岸王国回到世俗的感官的物质生活,认为前者是虚幻的,后者是现实的,才是人本身。

“人文精神”演绎为:

区别于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人与社会的事务,其核心是贯穿在人们的思维与信仰、理念、价值取向、人格模式、审美趣味中一种文化活动的内在灵魂与生命。

语文教育“人文性”内涵:

强调语文学习的文学熏陶、文化价值、审美教育、情感培养、人格完善,体现对人的终极关怀。

致力于提高一代人的民族文化素质,提升一代公民的文化品位,传承祖国民族文化的血脉。

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非对立,而是相互联系的。

如何理解?

只重视人文性,语文学科将沦为人文主义的虚幻世界中;

只重视工具性,语文教学将陷入科学主义的泥潭而不能自拔;

两者统一起来,就整合为语文课程的整体。

三、语文课程的定位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语文课程性质决定了语文课程的地位:

两个基础:

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

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一个重要: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学者们如是说:

顾明远(中国教育学会会长):

母语是一个民族的重要语言,它是这个民族的社会交际的基本工具,也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载体。

因此,每个国家都把母语教学放在课程最重要的位置。

岑根卓朗(日本著名文化家):

放弃母语,就是通向亡国(毁灭文明)的捷径。

第二节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理念:

即信念、思想观念(《现代汉语词典》新版)

“理念”,参照“观念”词条解释。

(《辞海》缩印本)

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集中在四大方面:

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正确把握语文特点;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民族母语情结

(二)言语交际技能

(三)言语行为风格

(四)良好的语文习惯

(五)审美情趣的培养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与其它人文学科的课有什么区别?

语文课与文学课、语言课有什么区别?

语文课程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

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倾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

(一)注重情感熏陶与学生的独特体验。

(二)注重语文教育中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把握汉语言文字特点,注重语感与整体把握能力的培养。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一)自主学习改变“师传生受”的学习方式;

(二)合作学习培养与他人相处、共同生活、共同学习的处世态度;

(三)探究学习养成独立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法。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一)突破学科本位,加强综合性,沟通与其它学科之间的联系,沟通与生活的联系。

(二)吸收现代意识,与时代脉搏共振。

(三)构建新语文课程体系,善于利用课程资源,拓展语文课程的内涵。

第三节语文课程的其它性质

一、文学性:

情感、审美、鉴赏

二、综合性:

教学内容综合,能力培养综合

三、社会性: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同

语文是社会现象,语言习得脱离不了社会环境。

语文学习途径:

自然习得与专门教育

第三章语文课程目标

一、语文课程总目标

二、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目标

三、普通高中教育阶段语文课程

第一节语文课程总目标

总目标的前提:

基于对“语文教育”的认识程度

义务教育阶段:

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高中教育阶段:

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

(一)总目标10条(义务阶段)

1.情感、态度、价值观;

2.文化价值取向;

3.习惯与方法;

目4.思维与创造、科学态度与思维方法;

标5.主动学习语文,应用语文能力

(二)总目标五大方面(高中阶段)

1.积累•整合

面2.感受•鉴赏

展3.思考•领悟

标4.应用•拓展

5.发现•创新

第二节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目标(阶段目标)

一、识字与写字目标(3500个常用汉字)

层递性识字、写字中始终贯穿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阅读目标

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意情感体验,具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阅读目标层递性

三、写作目标

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

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语文课程标准》

写作目标层递性

写话习作写作

口语交际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

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际,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新理念:

口语交际目标升华为“与人相处”的价值观高度口语交际把“情感态度”置于首位。

口语交际目标的层次与细化

四、综合学习目标

综合学习是《语文课程目标》的一个亮点,是形成“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

第三节普通高中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目标

一、两大方面:

必修课程目标与选修课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