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产科整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983755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69 大小:97.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妇产科整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妇产科整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妇产科整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妇产科整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妇产科整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妇产科整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9页
妇产科整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9页
妇产科整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9页
妇产科整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9页
妇产科整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9页
妇产科整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9页
妇产科整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9页
妇产科整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9页
妇产科整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9页
妇产科整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9页
妇产科整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9页
妇产科整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9页
妇产科整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9页
妇产科整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9页
妇产科整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9页
亲,该文档总共6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妇产科整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妇产科整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妇产科整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6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妇产科整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排卵日至月经来潮为黄体期,一般为14天。

妊娠黄体,12周后开始萎缩。

白体:

黄体细胞萎缩,组织纤维化。

6、甾体激素的周期性变化:

21个碳原子为孕激素,19个碳原子为雄激素,18个碳原子为雌激素。

卵巢以△5途径合成雌激素,以△4途径合成雄激素。

雄激素大部分来自肾上腺,小部分来自卵巢。

主要在肝脏降解,并以硫酸盐或葡萄糖醛酸盐等结合形式经肾脏排出。

雌激素的二个分泌高峰:

①排卵前;

②排卵后7-8天黄体成熟时。

孕激素的分泌高峰:

排卵后7-8天黄体成熟时。

7、月经周期的调节即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相互关系

下丘脑-垂体-卵巢轴(性腺轴):

功能:

控制女性发育、正常月经和性功能、参与机体内环境和物质代谢的调节。

大剂量雌激素:

抑制下丘脑分泌FSH-RH(负反馈);

兴奋下丘脑分泌LH-RH(正反馈)。

大剂量孕激素:

抑制LH-RH(负反馈)。

8、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

1)、增生期:

月经周期第5~14日,分为3期。

增生早期:

月经周期第5~7日;

增生中期:

月经周期第8~10日;

增生晚期:

月经周期第11~14日。

2)、分泌期:

月经周期第14~28日,分为3期。

分泌早期:

月经周期第15~19日;

分泌中期:

月经周期第20~23日;

分泌晚期:

月经周期第24~28日。

3)、月经期:

月经周期第1-4天。

子宫内膜分为:

基底层和功能层,后者有周期性变化。

增生期内膜:

雌激素作用下;

分泌期内膜:

孕激素作用下;

月经期:

雌、孕激素水平下降。

宫颈粘液的周期性变化:

①雌激素作用下:

粘液量多,稀薄,排卵前达高峰,拉丝度达10cm以上,见羊齿植物叶状结晶。

排卵期最典型;

②孕激素作用下:

粘液量减少,粘稠,结晶模糊形成椭圆体,22日左右结晶完全消失。

阴道粘膜的周期性变化:

阴道上段黏膜对性激素最敏感,临床上检查阴道上1/3段阴道侧壁脱落细胞的变化,了解体内雌激素浓度和有无排卵。

9、卵巢性激素生理作用

1)、雌激素的生理作用:

子宫收缩力增加;

对催产素敏感性增加;

内膜增生;

宫颈松弛,粘液增多、稀薄;

阴道上皮增生、角化;

乳腺管增生;

二性征发育;

促进水钠潴留;

骨钙沉积;

下丘脑,正负反馈。

2)、孕激素的生理作用:

子宫肌肉松弛;

降低对催产素的敏感性;

子宫内膜呈分泌期改变;

宫颈粘液少而稠;

阴道上皮细胞脱落;

促进乳腺腺泡发育;

影响体温中枢,升高温度;

促进水钠排泄;

下丘脑,负反馈。

孕激素与雌激素的协同和拮抗作用:

协同作用:

孕激素在雌激素作用基础上进一步促进生殖器和乳房发育,为妊娠准备条件;

拮抗作用:

拮抗作用。

3)、雄激素:

来源:

肾上腺皮质、卵巢。

对女性生殖系统的影响:

雌激素拮抗物+男性化;

对机体代谢功能的影响:

促进蛋白合成+促进肌肉生长+基础代谢率增加。

第四章妊娠生理

掌握:

⒈胎盘的结构及内分泌功能;

⒉妊娠期子宫的变化。

1、妊娠定义:

胚胎和胎儿在母体内发育成长的过程。

成熟卵子受精是妊娠的开始,胎儿及其附属物自母体排出是妊娠终止。

平均38周(266日),自受精开始算。

如果是280天则是自末次月经开始计算。

排卵:

卵细胞和它周围的卵丘颗粒细胞一起被排出的过程。

排卵多发生在下次月经来潮前14日左右。

受精卵着床:

受精后第6~7日。

子宫内膜蜕膜变:

1.底蜕膜:

与囊胚极滋养层接触的子宫肌层之间的蜕膜----发育成胎盘的母体部分;

2.包蜕膜:

覆盖在囊胚表面的蜕膜,14周以后与真蜕膜逐渐融合;

3.真蜕膜:

底蜕膜及包蜕膜以外覆盖子宫腔其他部分的蜕膜。

妊娠开始8周的孕体称为胚胎,妊娠9周起称为胎儿。

胚胎的生长一般以4周作为一个孕龄单位进行描述,临床常用新生儿身长作为判断胎儿月份的依据。

妊娠前5个月:

胎儿身长(cm)=妊娠月数的平方;

妊娠后20个月:

胎儿身长(cm)=妊娠月数×

5。

4周末:

只能辨认出胎盘和体蒂;

8周末:

初具人形,B超可见早期胎心管搏动;

12周末:

身长9cm,外生殖器发生,肠管蠕动;

16周末:

身长16cm,表皮长毛发,开始有呼吸运动,孕妇自感胎动;

(可确认胎儿性别)

20周末:

身长25cm,开始有吞咽运动,产检可闻及胎心;

24周末:

身长30cm,各脏器以发育,皮下脂肪开始沉积;

28周末:

身长35cm,体重1kg,此时分娩如加强护理可存活;

32周末:

身长40cm,生活能力进一步加强;

36周末:

身长45cm,体重2500g,生后可哭啼及吸吮;

40周末:

身长50,体重3000g,双顶径>

9cm,发育成熟,男性胎儿睾丸已下降,生后哭声响亮,生存力强。

2、胎儿附属物:

胎盘、胎膜、脐带、羊水。

1)、胎盘构成:

羊膜、叶状绒毛膜和底蜕膜。

羊膜构成胎盘的胎儿部分,胎盘最内层,附着在绒毛膜板的半透明薄膜,有一定弹性。

正常羊膜厚0.02~0.05mm。

叶状绒毛膜构成胎盘的胎儿部分,占胎盘主要部分,底蜕膜构成胎盘的母体部分,占胎盘很小部分。

绒毛膜:

晚期囊胚着床后,滋养层细胞分裂增殖,内层为细胞滋养细胞,是分裂生长的细胞;

外层为合体滋养细胞,是执行功能的细胞由细胞滋养细胞分化而来。

滋养层内面有一层细胞为胚外中胚层,与滋养层共同组成绒毛膜。

绒毛形成经历3阶段:

一级绒毛:

形成细胞中心索,初具绒毛形态;

二级绒毛:

形成间质中心索;

三级绒毛:

胚胎血管长入间质中心索,受精3周末,绒毛内血管形成,胎盘循环建立胎儿-胎盘循环,在胚胎血管与其连接后完成。

叶状绒毛膜的结构:

与底蜕膜相接触的绒毛为叶状绒毛膜,绒毛干分支形成初级、次级和三级绒毛干,向绒毛间隙伸展形成终末绒毛网。

绒毛末端悬浮于充满母血的绒毛间隙中为游离绒毛,长入底蜕膜中的绒毛为固定绒毛,一个初级绒毛干及其分支形成胎儿叶,一个次级绒毛干及其分支形成胎儿小叶。

2)、妊娠足月胎盘:

呈圆形或椭圆形,重约450-650g,直径16-20cm,厚1-3cm,中间厚,边缘薄。

3)、胎盘功能

①气体交换:

O2和CO2以简单扩散交换;

②营养物质供应;

③排除胎儿代谢产物:

尿素、肌酐等,经胎盘及母体排出体外;

④防御功能;

⑤合成功能:

主要合成激素和酶。

激素有蛋白激素和甾体激素两类:

蛋白激素:

hCG、HPL等;

甾体激素有雌激素、孕激素等。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

由合体滋养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激素。

约在受精后第6日受精卵滋养层形成时,开始分泌微量HCG。

至妊娠8-10周血清浓度达最高峰,持续l-2周后迅速下降,妊娠中晚期血清浓度仅为峰值的10%,持续至分娩。

分娩后若无胎盘残留,约于产后2周内消失在受精后10日左右可用放免法(RIA)自母体血清中测出,成为诊断早孕最敏感方法之一。

人胎盘生乳素(HPL):

由合体滋养细胞分泌。

至妊娠34-35周达高峰(母血值为5-7mg/L,羊水值为0.55mg/L),并维持至分娩。

HPL在体内的半衰期约为22分钟,于产后迅速下降,约在产后7小时即测不出。

雌激素(E):

为甾体激素。

雌激素于妊娠期间明显增多,于妊娠早期,主要由黄体产生;

于妊娠10周后,胎盘接替卵巢产生更多量雌激素。

雌激素是由胎儿、胎盘共同产生,故称胎儿-胎盘单位。

孕激素(P):

妊娠早期由卵巢妊娠黄体产生,自妊娠8-10周胎盘合体滋养细胞是产生孕激素的主要来源。

孕激素与雌激素共同参与妊娠期母体各系统的生理变化。

胎盘合成的酶类:

①缩宫素酶:

由合体滋养细胞产生的一种糖蛋白,分子量约为30万。

其生物学意义尚不十分明了,主要使缩宫素分子灭活,起到维持妊娠的作用;

②耐热性碱性磷酸酶:

于妊娠16-20周母血中可测出此酶,可作为胎盘功能检查的一项指标。

3、胎膜:

由绒毛膜(外)和羊膜(内)组成。

脐带:

1条脐静脉,两条脐动脉。

4、羊水:

充满在羊膜腔内的液体称羊水。

妊娠不同时期的羊水来源、容量及组成均有明显改变。

①性状:

妊娠足月时羊水量约800ml。

>

2000ml为羊水过多,<

300ml为过少。

比重为1.007-1.025,呈中性或弱碱性,pH约为7.20。

妊娠早期羊水为无色澄清液体;

妊娠足月羊水略混浊,不透明。

②来源:

早期,主要是母体血清经胎膜进入羊膜腔的透析液。

中期以后,胎儿尿液是羊水的重要来源。

妊娠晚期胎儿肺参与羊水的形成。

③吸收:

约50%由胎膜完成。

胎儿吞咽羊水,经消化道进入胎儿血循环,形成尿液再排至羊膜腔中。

脐带每小时可吸收羊水40-50ml,胎儿角化前皮肤也有吸收羊水功能,但量很少。

临产后伸展至7~10cm,成为产道一部分,此时称为子宫下段

3、妊娠期子宫的变化

体积增大:

4周增大呈球形,16周后呈纵椭圆形,足月妊娠时子宫,大小约35×

25×

22厘米

重量:

足月时约为1000克。

容量:

足月时约为5000毫升。

生理性宫缩:

妊娠12~14周起,子宫出现不规律,无痛性收缩,称BraxtonHicks收缩。

宫底于妊娠后期增长最快,子宫下段次之,宫颈最少;

妊娠后期宫体增大以宫底增长幅度最大。

足月妊娠宫体容积增加约1000倍,伴宫体右旋,故多左侧卧位。

宫颈:

①肌纤维肥大,血管增多,腺体增生,粘膜变厚;

②宫颈充血肥大柔软、呈紫蓝色;

③宫颈粘液增多,防细菌入侵。

子宫峡部:

非孕时长约1cm,妊娠后变软,妊娠10周明显变软,受妊娠激素影响,妊娠12周以后开始伸展延长变薄,扩展成宫腔一部分,后期及临产后形成子宫下段,长约7~10厘米。

子宫韧带:

变粗变长

附件:

①输卵管:

充血、延长;

②卵巢:

妊娠早期为妊娠黄体,而后处于静止状态,无排卵。

外阴及阴道:

①外阴:

充血、增厚,色素沉着,变软;

②阴道:

呈紫蓝色,阴道粘膜变厚,其分泌物增多,阴道内PH值下降,阴道松软,伸展性增加。

4、乳房:

妊娠后乳腺腺管、腺泡及脂肪组织均增生使乳房增大,乳头、乳晕着色,乳晕周围皮脂腺隆起形成蒙氏结节。

孕晚期可挤出少许黄色液体,称初乳。

5、基础代谢:

基础代谢率:

早期代谢率可下降,而后增加15%~20%左右,至产后5~6周降至正常

蛋白质代谢:

正氮平衡。

糖代谢:

胰岛素增加,糖耐量减低。

到妊娠足月体重平均增加12、5kg。

脂肪代谢:

肠吸收增加,血脂增高,脂肪的贮积也增多。

水、电解质代谢:

组织中钠、钾、氯出现潴留。

矿物质代谢:

需要量增多。

6、血液循环

血液的变化:

循环血容量于6~8周开始增加,容量增加40~45%,在32~34周达高峰;

血浆增加多于红细胞增加,故血液相对稀释而出现生理性贫血;

纤维蛋白原及各种凝血因子血小板增加血液呈高凝状态。

心脏的改变:

心率增加10~15次/分;

心输出量增加约30~40%;

心脏向左、上、外移位,血管出现扭曲,故在心尖区可闻及吹风样收缩期杂音。

血液动力学改变:

妊娠早中期出现舒张压下降,脉压差增大,后期则出现血压稍上升。

增大的子宫压迫下腔静脉易发生下肢和外阴静脉曲张及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

7、呼吸系统:

呼吸稍快,但小于20次/分;

胸廓容量增加,肺泡换气和通气量增加,但肺活量不受影响;

上呼吸道粘膜充血、水肿增厚,易出现感染。

8、消化系统:

早期出现早孕反应,12周以后自行消失;

中期出现肠胀气,便秘;

肝功能改变表现为:

血清蛋白下降,AKP增加2倍,胆固醇增加,AFP也增加。

9、泌尿系统:

肾小球滤过率增加,约增加30-50%,肾小管吸收糖的能力不能增加,故出现尿糖;

早期易出现尿频;

肾盂及输尿平滑肌张力减低,扩张,尿流淤滞,易感染。

10、骨骼与韧带:

各关节及韧带受激素的影响而松驰;

重心前移,故脊柱过分前突;

一般骨质无变化。

11、皮肤:

色素沉着:

乳头、乳晕、腹白线、外阴等;

妊娠纹:

弹力纤维膨胀、断裂所致。

12、内分泌系统:

甲状腺、肾上腺皮质等一般体积增大,功能也增加。

第五章妊娠诊断

13周末之前称为早期妊娠;

14~27周末称为中期妊娠;

28周之后称为晚期妊娠。

第一节早期妊娠的诊断

一、症状:

1、停经:

月经正常,突然停经;

2、早孕反应:

停经、嗜睡、乏力、以消化系统为主的一组症状(如偏食、挑食、恶心、呕吐等)6周开始,8~10达高峰,12周消退;

3、尿频:

压迫膀胱。

二、体征:

1、基础体温升高;

2、乳房:

逐渐长大蒙氏结节;

3、皮肤色素沉着;

4、生殖器官:

阴道、宫颈呈紫蓝色。

子宫增大,质软,见黑加征(感觉宫体与宫颈之间似不相连)。

三、辅助检查:

1、妊娠试验:

尿HCG(+),血HCG(+);

2、B超:

停经5周即可于宫腔见妊娠环。

妊娠第5周以后可显示胎心搏动;

3、基础体温(BBT)测定:

双相型体温的妇女,高温持续18日不见下降,,早孕可能性大,高温持续3周以上,早期妊娠可能性大。

4、黄体酮试验:

利用孕激素在体内突然撤退能引起的子宫出血的原理;

每日肌注黄体酮20mg,连续3~5天,停药2~7天,若出现阴道流血则排除妊娠。

5、宫颈粘液检查:

宫颈粘液量少而质稠,涂片干燥后光镜下有排列成行的椭圆小体,而羊齿状结晶消失,妊娠可能性大。

第二节中晚期妊娠的诊断

病史与症状:

1、早孕经过;

2、腹部增大;

3、胎动;

4、不规则宫缩。

一、体征:

1、子宫增大:

妊娠周数手测子宫高度尺测耻骨联合上子宫高度(cm)

12周末耻骨联合上2~3横指

16周末脐耻之间

20周末脐下一横指18(15.3~21.4)

24周末脐上一横指24(22.0~25.1)

28周末脐上三横指26(22.4~29.0)

32周末脐与剑突之间29(25.3~32.0)

36周末剑突下两横指32(29.8~34.5)

40周末脐与剑突之间或略高33(30.0~35.3)

2、胎体:

孕18-20周,3-5次/小时。

3、胎心:

18-20周,120-160次/分。

4、胎动:

20周后触及胎体,24周可分胎头胎臀。

二、辅助检查:

1、超声检查:

B超显示胎儿数目,胎位胎动胎心胎盘羊水等,测定胎头大小,有无体表畸形等。

超声多普勒仪探测胎心音、胎动、胎盘、血流音等。

2、胎儿心电图:

12周后可显示较规律图形。

第三节胎产式、胎姿势、胎先露、胎方位

一、胎产式:

胎体纵轴与母体产的关系:

纵产式、横产式。

二、胎先露:

最先进入骨盆入口的胎儿部分。

纵产式:

头先露(95.75%-97.75%),臀先露(2%-4%);

横产式:

肩先露(0.25%)。

三、胎方位:

胎儿先露部的指示点与母体骨盆关系。

枕先露以枕骨为指示点、面先露以刻骨为指示点、臀先露以骶骨为指示点、肩先露以肩胛骨为指示点。

四、胎姿势:

胎儿在子宫内的姿势。

正常胎姿势为胎头俯屈,颏部贴近胸壁,脊柱略前弯,四肢屈曲交叉与胸腹前,其体积及体表面积均明显缩小,整个胎头成为头端小、臀端大的椭圆形。

第六章产前保健

产前检查:

9次,20、34、28、32、36、37、38、39、40周

推算预产期:

以280天(40周)为依据来逆算,则最后一次月经来临当天的月份上加9(或减3),再于日期上加7,即可算出。

例如:

最后一次月经来临的日期为1月15日,则1加9等于10,15加上7等于22,预产期即为10月22日。

又如最后一次月经来临为9月25日,则9减3等于6,25加7等于32,预产期为6月32日,但6月只有30天,所以可推算出应为7月2日。

骨盆测量:

1、骨盆外测量:

髂棘间径,正常值为23—26cm;

骶耻外径,18—20cm,骨盆入口前后径长度;

髂嵴间径,正常值为25—28cm,骨盆入口横径长度;

坐骨结节间径,正常值为8.5—9.5cm,出口横径;

出口后矢状径,正常值为8—9cm。

2、骨盆内测量:

对角径,正常值为12.5—13cm;

坐骨棘间径,正常值为10cm;

坐骨切迹,可容纳3横指。

第七章正常分娩

1.试述枕先露的分娩机制?

2. 

胎盘剥离征象有哪些?

3.子宫收缩力有哪些特点?

4.何谓分娩?

临产的标志是什么?

总产程及产程的分期?

一、定义

分娩:

妊娠满28周及以上,胎儿及其附属物从临产开始到全部从母体全部娩出的过程,称分娩。

早产:

妊娠满28周至不满37足周间分娩称早产。

足月产:

妊娠满37周至不满42足周间分娩称足月产。

过期产:

妊娠满42周及以后分娩称过期产。

28~36周末;

37周~41周末;

满42周及以上。

第一节分娩动因

1、机械性理论;

2、神经介质理论:

交感神经能、乙酰胆碱;

3、内分泌控制理论

孕妇方面:

诱:

前列腺素、缩宫素与缩宫素受体、内皮素;

抑:

雌激素、孕激素。

胎儿方面:

胎儿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及胎盘、羊膜和蜕膜的内分泌活动与分娩发动有关。

第二节、决定分娩的因素产力、产道、胎儿、精神心理因素。

(一)产力:

将胎儿及其附属物从宫腔内逼出的力量产力:

将胎儿及其附属物从宫腔内逼出的力量。

包括:

1、子宫收缩力(简称宫缩):

临产后的主要产力,贯穿于分娩全过程,特点为:

(1)节律性:

临产的重要标志,正常宫缩:

不随意、有规律的阵发性收缩伴有疼痛。

每次阵缩由弱渐强(进行期),维持一定时间(极期),随后由强渐弱(退行期),直至消失进入间歇期。

(2)对称性:

正常宫缩起自两侧宫角部(受起搏点控制),以微波形式向宫底中线集中,左右对称,再以2cm/s速度向子宫下段扩散,约需15秒均匀协调地扩展整个子宫。

(3)极性:

宫底2倍强度于子宫下段。

(4)缩复作用:

宫腔缩小,宫颈管消失。

2、腹壁肌及膈肌收缩力(统称腹压):

第二产程重要辅助力量,第三产程可迫使已剥离的胎盘娩出。

3、肛提肌收缩力:

第二产程协助胎头内旋转、仰伸及娩出,第三产程协助胎盘娩出

(二)产道:

胎儿娩出的通道产道是胎儿娩出的通道,分为:

骨产道和软产道。

1、骨产道(真骨盆)骨产道的大小、形态和分娩直接相关,分娩过程中几乎无变化,重要标志包括:

(1)骨盆入口平面:

入口前后径(真结合径):

正常值平均,11cm;

入口横径:

左右髂耻缘间的最大距离,正常值平均,13cm;

入口斜径:

正常值平均,12.75cm。

(2)中骨盆平面:

为骨盆最小平面。

中骨盆前后径:

正常值平均,11.5cm;

中骨盆横径(坐骨棘间径):

正常值平均,10cm,其长短与分娩机制关系密切。

(3)骨盆出口平面:

出口前后径:

正常值平均,11.5cm;

出口横径(坐骨结节间径):

正常值平均,9cm,其长短与分娩机制关系密切;

出口前矢状径:

正常值平均,6cm;

出口后矢状径:

正常值平均,8.5cm。

当出口横径与出口后矢状径之和﹥15cm时,正常大小的胎头可通过后3角区进入阴道分娩。

(4)骨盆轴与骨盆倾斜度:

正常骨盆倾斜度≦60°

2、软产道包括:

子宫下段、宫颈、阴道、盆底软组织。

(1)、子宫下段形成:

子宫下段由非孕时长约lcm的子宫峡部形成。

子宫峡部于妊娠12周后逐渐扩展成为宫腔的一部分,至妊娠末期逐渐被拉长形成子宫下段临产后的规律宫缩进一步拉长子宫下段达7~lOcm,肌壁变薄成为软产道的一部分。

由于子宫肌纤维的缩复作用,子宫上段肌壁越来越厚,子宫下段肌壁被牵拉越来越薄。

由于子宫上下段的肌壁厚薄不同,在两者间的子宫内面有一环状隆起,称生理缩复环。

(2)、宫颈的变化

A、宫颈管消失:

初产妇多是宫颈管先短缩消失,宫口后扩张;

经产妇多是宫颈管短缩消失与宫口扩张同时进行。

B、宫口扩张:

临产前,初产妇的宫颈外口仅容一指尖,经产妇能容一指,宫口开全时达10cm。

3.骨盆底、阴道及会阴的变化。

(三)胎儿:

胎儿大小、胎位及有无畸形。

胎头径线:

(1)、双顶径(BPD):

9.3cm;

(2)、枕额径:

11.3cm;

(3)、枕下前囟径:

(4)、枕颏径:

13.3cm。

(四)精神心理因素:

分娩是持续而强烈的应激,情绪改变使机体发生一系列变化:

如心率加快、呼吸急促、肺内气体交换不足,致使子宫缺氧收缩乏力,促使产妇神经内分泌发生变化,交感神经兴奋,释放儿茶酚胺,血压升高,导致胎儿缺血缺氧,出现胎儿窘迫。

第三节枕先露的分娩机制

分娩机制:

胎儿先露部随骨盆各平面的不同形态,被动进行的一连串适应性转动,以其最小径线通过产道的全过程包括:

衔接,下降,俯屈,内旋转,仰伸,复位及外旋转,胎儿娩出。

枕左前位多见。

衔接:

胎头双顶径进入骨盆入口平面,胎头颅骨最低点接近或达到坐骨棘水平,称衔接。

胎头以半俯屈状态以枕额径进入骨盆入口,由于枕额径大于骨盆入口前后径,胎头矢状缝坐落在骨盆入口右斜径上,胎头枕骨在骨盆左前方。

经产妇多在分娩开始后胎头衔接,部分初产妇在预产期前1~2周内胎头衔接。

下降:

胎儿娩出的首要条件,胎头沿骨盆轴前进的动作称为下降。

下降动作贯穿于分娩全过程。

促使胎头下降的因素有:

(1)宫缩时通过羊水传导,压力经胎轴传至胎头;

(2)宫缩时宫底直接压迫胎臀;

(3)胎体伸直伸长;

(4)腹肌收缩使腹压增加。

俯屈:

当胎头以枕额径进入骨盆腔降至骨盆底时,原处于半俯屈的胎头枕部遇肛提肌阻力,借杠杆作用进一步俯屈,使下颌接近胸部,变胎头衔接时的枕额周径为枕下前囟周径,以适应产道,有利于胎头继续下降。

内旋转:

胎头围绕骨盆纵轴旋转,使其矢状缝与中骨盆及骨盆出口前后径相一致的动作称为内旋转。

胎头于第一产程末完成内旋转动作。

仰伸:

当完全俯屈的胎头下降达阴道外口时,宫缩和腹压继续迫使胎头下降,而肛提肌收缩力又将胎头向前推进。

两者的共同作用使胎头沿骨盆轴下段向下前的方向转向前,胎头枕骨下部达耻骨联合下缘时,以耻骨弓为支点,使胎头逐渐仰伸,胎头的顶、额、鼻、口、颏由会阴前缘相继娩出。

当胎头仰伸时,胎儿双肩径沿左斜径进入骨盆入口。

复位及外旋转:

胎儿双肩径沿骨盆入口左斜径下降。

胎头娩出后,为使胎头与胎肩恢复正常关系,胎头枕部向左旋转45度称为复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