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安顺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984514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03.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贵州省安顺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贵州省安顺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贵州省安顺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贵州省安顺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贵州省安顺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贵州省安顺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贵州省安顺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贵州省安顺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贵州省安顺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贵州省安顺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贵州省安顺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贵州省安顺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

《贵州省安顺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贵州省安顺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贵州省安顺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

贵州省安顺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安顺市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1.理学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唐代反佛思潮及宋初儒学家的思想影响,正如钱穆先生所说:

“治宋必始于唐。

”这说明

A.宋代学者崇儒风尚盛行

B.理学思想融合久经磨砺

C.唐宋社会形成多元思想

D.理学未能传承佛教思想

【答案】D

【解析】据材料“追溯到唐代反佛思潮及宋初儒学家的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理学的形成的特点是糅合了佛、道思想,发展了儒家思想。

“治宋必始于唐”说明唐朝的思想演变对理学的产生有深远影响,故材料说明理学思想融合久经磨砺,故D选项正确;宋代学者崇儒风尚盛行,没有突出唐代的思想影响,故A选项错误;理学融合了佛教思想,故B选项错误;材料主旨是说明唐朝的思想演变对理学的影响,不是说明唐宋社会形成多元思想,故C选项错误。

故选D。

2.从克利斯提尼时期开始,雅典发展出一种公共礼拜制度,富有的人要为城邦的众多节日提供财政支持,并且要在战争期间提供赞助和统领军队。

这反映了雅典

A.权利与义务的对等

B.贵族权力受到限制

C.平民获得平等地位

D.贫富差距逐步缩小

【答案】A

【解析】:

依据材料可知,“统领军队”这是富人拥有的权利,“为城邦的众多节日提供财政支持并且要在战争期间提供赞助”是富人的义务,从而体现了民主政治中权利与义务的对等。

所以本题选A项。

3.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认为:

“皇帝所决定的都有法律效力,因为人民已把他们的全部权力通过王权法移转给他。

”这说明

A.罗马法蕴含一定的契约精神

B.罗马法体现了“君权神授”原则

C.罗马皇帝享有国家最高权力

D.罗马贵族意志等同于法律条文

【答案】A

【解析】从材料反映的皇帝的决定有法律效力的原因是“因为人民已把他们的全部权力通过王权法移转给他”来看,是因为皇帝和人民之间的契约使得决定有法律效力。

故答案为A项。

材料反映的是“君权民授”,排除B项;C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材料没有涉及“贵族意志”的法律效力,排除D项。

4.“鸦片战争前,清政府没有专管外事的机构,重大涉外事件由钦差大臣办理。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外国公使强行驻京。

咸丰十年,清政府设总理衙门。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鸦片战争前中国已经开启近代外交的旅程

B.清政府已彻底放弃了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

C.中国以积极主动的姿态融入近代外交体系

D.体现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时代特征

【答案】D

【解析】:

A项的说法与材料的意思不符,可以直接排除;B项说法错误,不能说彻底放弃,可以排除;C项说法与史实不符,中国不是主动的姿态融入近代外交体系,可排除;清政府设总理衙门,说明清政府中央机构开始了半殖民地化,从而体现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时代特征。

因此本题选D项。

请在此填写本题解析!

5.19世纪中叶,新名词在中国被不断创生出来,诸如:

“商务”“商战”“商业”“招商”“商办”“商局”“商会”“商部”“商学”“商政”“商校”“商法”“商报”等。

这一时期“商+”思维反映出

A.中国的现代化问题受到关注

B.实业救国思想已经蔚然成风

C.重农抑商经济政策遭到否定

D.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诉求

【答案】A

【解析】据所学可知19世纪中叶,随着西方侵略不断加深,我国的知识分子开始逐渐认识到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提出发展经济,与外国进行商战,因此出现了诸如“商务”“商战”“商业”等新名词的出现,是重商思想的体现,说明了现代化问题受到关注,故A项正确;实业救国思想是在辛亥革命后出现,与题意时间不合,故B项排除;“重农抑商政策”与题意无关,故C项排除;材料中“商+”思维反映的是当时重商的思想,开启了中国经济思想的新路向,并不是“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诉求”,故D项排除。

点晴:

解题时紧扣“商+”思维,再联系“19世纪中叶”的时代背景分析归纳。

6.1861年冯桂芬在《校邻庐抗议》中提出“以中国之伦理纲常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的主张。

1894年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指出:

“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

”下列对两人观点的比较不正确的是

A.两者都认同向西方学习

B.前者没有进步意义,后者进步意义显著

C.两者都与洋务运动有关

D.后者突破前者局限,探索近代化的新路

【答案】B

【解析】:

冯桂芬的言论体现了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思想,郑观应的言论体现了维新思想。

说“中体西用”的思想没有进步意义是不符合史实的,所以B项错误,应选B项。

7.“九一八事变”后,沈阳“九君子”(爱国知识分子)完成了《TRUTH(真相)》证据汇编,历经辗转呈递给国联调查团。

因其高度的实证性、系统性和规范性而成为国联仲裁的依据。

此事反映了

A.抗战初期知识分子的担当与风骨

B.弱国无外交的惯性认识被彻底扭转

C.史料实证是研究抗战的主要方法

D.国联调查决定了“九一八事变”性质

【答案】A

【点晴】此题的解答需要学生能透过历史现象获取历史本质,材料中现象反映的是知识分子在中国外交中所作出的贡献,据此分析获取正确答案。

8.1917年,俄国布尔什维克领导人加米涅夫曾这样说:

“我认为列宁同志是不对的,他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经结束。

我认为它还没有结束……说资产阶级民主制已丧失了实行民主的一切可能性还为时过早。

”他的这番言论主要针对列宁

A.要求推翻沙皇统治的主张

B.退出帝国主义世界战争的想法

C.提出转变革命任务的要求

D.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决定

【答案】C

【解析】加米涅夫的这番言论认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还没有结束,之所以他因此说列宁是错的,是因为列宁认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经结束了,因为1917年二月革命之后,在《四月提纲》中列宁提出了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并提出“一切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所以C符合题意。

A、B选项不是两人观点分歧之处;D选项错在材料讨论的是政治问题,不是经济问题。

点睛:

回答本题要找出列宁与加米涅夫曾之间的分歧,我们要看到材料中讨论的是政治问题,具体来说是革命问题,因此排除有关经济的内容。

此外我们要看到材料说明的问题是有关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问题,这样在回答时就不会偏离主题。

9.1953年6月24日《人民日报》报道:

当选的代表李长凤老大娘笑着说话了,“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今后大家有什么意见告诉我,我一定给大家带上去。

”该新闻报道说明当时

A.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经建立

C.政治协商制度覆盖面广

D.民主政治建设实现了法制化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

根据材料信息“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表明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妇女有了选举权,B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1954年确立的,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政治协商制度是处理中国共产党和其他党派关系的制度,李长凤老大娘并不代表某个党派,排除C;题中材料并没有出现相关民主政治建设的法律,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和题意,排除。

故选B。

考点:

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共同纲领》·人民民主原则

【名师点睛】把握到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成就。

重点把握到以下方面:

1、初步确立起社会主义制度;2、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

(1)建立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重要政治制度——1949年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大会;

(2)确立人民代表大制——1954年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3)加强法制建设:

1949年颁《共同纲领》;1954年制定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重点把握到三大基本政治制度:

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0.1964年6月,毛泽东说:

“要搞三线工业基地的建设,一、二线也要搞点军事工业。

各省都要有军事工业,要自己造步枪、冲锋枪、轻重机枪、迫击炮、子弹、炸药。

有了这些东西,就放心了。

攀枝花搞不起来,我睡不着觉。

你们不搞攀枝花,我骑毛驴去那里开会,没有钱,拿我稿费去搞。

”这一经济建设思路的背景是

A.立足解放台湾

B.美国对中国核威慑

C.中苏关系恶化

D.国民经济出现困难

【答案】C

...............

11.“1984年我来过广东。

当时,农村改革搞了几年,城市改革刚开始,经济特区才起步。

八年过去了,这次来看,深圳、珠海特区和其他一些地方,发展得这么快,我没有想到。

看了以后,信心增加了。

”邓小平的讲话推动了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始

B.深圳作为90年代改革开放标志的形成

C.我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浪潮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施行

【答案】C

【解析】依据题意可知邓小平的讲话指的是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这次谈话推动了我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浪潮,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故C项正确。

A项错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1984年;B项错误,深圳是80年代改革开放的标志;D项不符合题意。

12.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苏长和曾说:

“结盟是4戈敌人’的‘冷战’旧国际关系思维,结伴是‘交朋友’的新型国际关系思维。

”中国是“结伴不结盟”的主要倡导者。

“冷战”结束后,“结伴不结盟”正在成为新型国际关系的一个新潮流。

这种变化

A.最终导致了两极格局的瓦解

B.表明已经形成了新国际秩序

C.是国家依据自身利益的调整

D.表明世界各国外交理念趋同

【答案】C

【解析】:

A项与材料的内容相冲突,而且这种变化也不导致两极格局瓦解的原因;B项说法也与材料内容不符,材料中并没有说已形成这种新国际秩序;D项的说法在材料中无法体现。

中国倡导“结伴不结盟”,是从维护中国根本利益出发的,所以本题选C项。

请在此填写本题解析!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洪武十五年,改御史台为都察院,“都御史(都察院的长官)职专纠劾百司。

……凡大臣奸邪、小人构党、作威福乱政者,劾。

凡百官猥茸贪冒坏官纪者,劾。

凡学术不正、上书陈言变乱成宪、希进用者,劾。

”……如果说,都御史因属二品高官,他们拥有重大权力本属自然;但值得注意的是,那些实际执行监察任务的十三道监察御史和六科给事中,他们的品秩最高不过正七品,但他们的监控对象与范围,却从来不受级别的限制,如监察御史便拥有监察二品大员的法定权力,其职责是“主察纠内外百司之官邪,或露章面劾,或封章奏劾”;而巡按御史则代天子巡狩,“所按藩服大臣、府州县官诸考察,举劾尤专,大事奏裁,小事立断”,“凡政事得失,军民利病,皆得直言无避,有大政,集阙廷预议焉”。

——关汉华《朱元璋与明代国家监控体制的奠立》

材料二到19世纪,在中小资产者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压力下,英国议会又历经三次议会改

革,进一步完善其监督英王和政府及司法机关的职能。

……议会监察,是“民意代表机关”(议会、国会)对政府施政、财政、人事等其他法定事项的监督检查,包括同意、纠正、纠举、弹劾、审计以及为完成这些任务所必需的质询、视察和调查、投不信任票等事前防止,事中纠正和中止,事后惩戒和救济等监控规程。

时至1967年,英国议会通过了《议会监察专员法例》,并正式成立了英国议会监察专员署。

议会监察专员署是一个独立机构,其职责是:

受理公民投诉、监督政府机构及其工人员。

——张恒《英国监察制度:

在漫长曲折的道路上逐步形成》

(1)结合材料一、二,比较明朝监察体制与英国近代监察体制的异同点。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英两国监察体制所产生的共同政治影响及现实借鉴意义。

【答案】

(1)共同点:

都建立专门的监察机构对官员进行监督;监察机构有一定的独立性;监察权力大、涉及面广.

不同点:

①明朝的监察以强化空权为出发点,没有体现民意;英国近代的监察较充分地体现了民意。

②明朝的监察对皇帝的制约非常微弱;英国的监察对象包括英王、政府及司法机关。

③明朝的监察侧重于事后弹劾;英国的监察包括事前防止、事中纠正、事后惩戒的整个过程,更完整。

(2)政治影响:

有利于惩治腐败;有利于改进行政作风;有利于提高政府官员的整体素质;有利于调和社会矛盾,维护统治秩序。

现实借鉴意义:

建立从中央到地方比较完备的监察体制;维护监察官员的权威和独立性;充分考查民意。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

可以看出明朝监察和英国近代检察都有特定的机构和官员来负责,都存在一定的独立性和自身的权力,这是它们的共同点。

不同点在于双方政治制度存在很大差异,导致监察的目的存在差异,一个体现的是民主,一个体现的是专制。

此外,流程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2)政治影响:

首先都有利于国家的发展:

有利于惩治腐败;有利于改进行政作风;有利于提高政府官员的整体素质。

此外对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影响也是存在的,有利于调和社会矛盾,维护统治秩序。

现实借鉴意义:

结合材料和具体事实来谈,围绕建立从中央到地方比较完备的监察体制;维护监察官员的权威和独立性;充分考查民意来讨论。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元朝行省的划界原则,一改前代以山川形便为主的做法,明确以犬牙交错为主导,目的是从根本上消除行省赖以自重的自然地理之险、区域经济之利、一方民众之心,这在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史上具有转折意义。

腹里乃中书省的直辖区,地近京畿,位置重要。

为了打破太行山之险,让腹里地跨太行山东西两侧,合并山东、山西,河北、蒙古等地。

为了打破南岭之险,采取南北纵切的方法,让湖广行省越过南岭而有广西之地,又使江西行省跨过南岭而有广东之她。

——范红军《元代设行省如何加强了中央集权》

材料二各地财赋集中于行省,行省把大部分财赋解运京师上供朝廷,少部分则与各省留用,其中中央与地方财赋分割比例为7:

3……在行政的另一方面——命官权和人事权方面又表现得无甚作为,可以说元代的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通常,从七品至九品的地方官吏由吏部“拟注”,中书省参知政事等审核,每月举行一次。

正三品至正七品由中书省“自除”。

二品以上则“选自特旨”,由皇帝根据需要选拔。

……在军事方面,行省是元代地方诸官府中唯一握有较大军权的机构,但调动行省所属军队的批准权,集中于皇帝一人,行省只能遵照朝廷的号令行事。

——赵军英《论元代行省制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中的地位和作用》

材料三就中国的历史环境具体条件而言,中央集权比地方分权的合理性与进步性明显多一些。

……但极端的中央集权很大程度上又是以中央对地方政府“无所分画”和“无所寄任”为基础,是与皇帝专制制度相适应的历史产物,主要是为家天下的王朝大一统服务的。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行省制在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中的作用”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答案】示例一:

论题:

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

阐述:

行省采用了犬牙交错的划界原则,有利于打破地方政府利用自身的地理环境割据自重;中央政府掌握行省的人事权,控制了各级官吏的选拔任命;行省军队的调动权由皇帝控制,抑制地方军阀势力;行省北向门户洞开,形成以北制南的军事控制局面;行省既是朝廷的派出机构,又是地方的最高行政机构,有利于加强中央与地方的联系;所以,行省的设立有利于加强了中央集权

示例二:

论题:

行省制有地方分权色彩。

不利于中央集权。

阐述;行省可以拥有一定的经济权,可以留用30%的财政用于地方发展;行省是元代地方诸官府中唯一握有较大军权的机构;行省下设置宜慰司管理边远民族事务;行省官对地方军国重事,无不领之;所以,行省制有地方分权色彩,不利于中央集权。

示例三:

论题:

行省制度成功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关系,达到中央与地方势力的平衡(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阐述;。

一方面行省制有地方分权的色彩:

如行省可以拥有一定的经济权,可以留用30%的财政用于地方发展;行省是元代地方诸官府中唯一握有较大军权的机构;行省下设置宜慰司管理边远民族事务。

另一方面行省的设立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如行省采用了犬牙交错的划界原则,有利于打破地方政府利用自身的地理环境割据自重;中央政府掌握行省的人事权,控制了各级官吏的选拔任命;行省军队的调动权由皇帝控制,抑制地方军阀势力。

.所以,行省制达到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成功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关系。

【解析】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

题目要求:

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行省制在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中的作用”为主题进行论述。

首先要做到观点明确,在准确解读三则材料信息的基础上,提炼出一个观点即可,如,行省制有地方分权的色彩,或者行省的设立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或者将二者合二为一;第二,围绕所述观点,结合材料相关史实进行论证;第三,做到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1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世纪中叶,以英美为主的西方商人和官员采取建议、请求、利诱等各种手段试图在中国兴建铁路。

尽管在洋务运动时期,洋务官僚们看到了铁路的优越性,但出于维护主权方面的考虑,坚决反对铁路的兴建。

当时清朝的官员,认为修筑铁路弊端有三:

一为“资敌”,对洋人入侵国土长驱直入有利;二为“病民”,占用大量农田、拆迁民宅坟墓,破坏风水;三为“失业”,铁路修成后,沿线舟车挑夫、行栈铺房无以为生,必将聚为流寇。

1876年,英美两国合伙欺骗清政府在上海修建了吴淞铁路,引发了中英矛盾,经过谈判,中方以28.5万量白银的价格,回购了吴淞铁路。

1877年,清政府赎买铁路后,下令拆毁铁轨、铲平路基、推到车站。

1895年清政府迫于压力宣布重建吴淞铁路,该铁路大体遵循原昊淞铁路的走向,利用大量旧路基,最终于1898年全线竣工通车。

——摘编自《国家人文历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清政府收回并拆毁吴淞铁路的行为。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重建吴淞铁路的原因。

【答案】【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积极意义:

收回铁路所有权,维护国家主权;打击列强的经济侵略,维护国家经济利益。

消极意义:

拆毁铁路,不利于近代经济的发展,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

(2)原因:

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失败,面临较大的政治改革压力;民族工业发展,迫切需要建设铁路;西方科学思想传播,民众逐渐接受铁路等近代技术。

【解析】:

(1)对历史事件的评价应采用历史唯物主义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评价。

对清政府收回并拆毁吴淞铁路的行为,我们可以根据材料中“出于维护主权方面的考虑,坚决反对铁路的兴建”的内容,归纳出其积极性:

收回铁路所有权,维护国家主权;打击列强的经济侵略,维护国家经济利益;依据材料中“洋务官僚们看到了铁路的优越性”,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答出其消极影响是拆毁铁路,不利于近代经济的发展,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

(2)此小问应抓住材料中的时间:

1895年。

结合具体的时代背景,从当时的民族危机、清政府的统治危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等方面作答。

16.【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AlfredThayerMahan,1840~1914)是美国近代军事学家、海军战略家.他以史学家的明鉴,系统地研究了人类海上战争,1890年起总结出版了《海权对历史的影响:

1660~1783》等一系列著述,创立了海权论学说.马汉明确地把“海权”定义为“使用海洋和控制海洋”,认为任何一个国家成为强国,必须控制海洋,尤其要控制具有战略意义的海峡、通道;为了争取和保持制海权,必须拥有强大的海上实力,即强大的海军舰队和商业船队,以及能控制战略要地的海军基地;进而阐明了“海权是国家强大和繁荣的中心环节”.海权论一经提出,就立即成为许多国家发展海洋事业、促进国家现代化的重要“催化剂”.其中,美国是海权论的最大受益国,二战前逐渐取代了英国的海洋霸主;德国、日本在海权论影响下,制定了国家现代化发展战略,迅速崛起,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彻底失败

——摘编自程前光《马汉的海权论及对二战前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汉核心观点,简析马汉海权论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明马汉观点的实质,谈谈你从“海权论对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中得到的认识。

【答案】【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核心观点;控制海洋保持制海权是国家强盛的标志

原因:

第=二次科技革命影响F,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攫取海洋霸权,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激烈;19世纪末,美国经济跃居世界首位,亟需拓展海外市场,提高国际地位。

(2)实质:

资本主义“强权即公理”的扩张理论。

认识:

海权在大国崛起中具有普遍性,是一个国家强大和繁荣的中心环节;要增强海权意识,维护海洋权益;反对霸权主义,走和平崛起之路;争取海权必须有雄厚的综合国力为基础等。

【解析】试题分析:

(1)第一小问原因,依据材料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带来影响,从美国当时所面临的国际(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激烈)、国内环境(美国经济跃居世界首位,亟需拓展海外市场)等方面分析即可;第二小问实质,依据材料结合所学,从资本主义对外殖民扩张的角度概括即可。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由材料“海权是国家强大和繁荣的中心环节”“海权论一经提出,就立即成为许多国家发展海洋事业、促进国家现代化的重要‘催化剂’”可得出认识,海权在大国崛起中具有普遍性;由材料“任何一个国家成为强国,必须控制海洋……为了争取和保持制海权,必须拥有强大的海上实力”可得出认识,要增强海权意识,维护海洋权益;由材料“德国、日本在海权论影响下……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彻底失败”可得出认识,反对霸权主义,走和平崛起之路;由“美国是海权论的最大受益国,二战前逐渐取代了英国的海洋霸主”可得出认识,争取海权的过程是渐进性的,必须有雄厚的综合国力为基础。

考点: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近代著名军事家•马汉

17.【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汤显祖(1550-1616)明末文学家、戏曲家,著有《牡丹亭》等作品。

在他的作品中,人的“情”至真、至纯、至上,具有深厚的哲学底蕴。

在汤显祖看来,“情”具有客观普遍性,可谓为宇宙的本体。

“道心之人,必具智骨;具智骨者,必有深情。

”他坚决反对传统的以理制情论,提出以情抗理、以情胜理,尊重每个人自由生存的权利,反对权威化、先验化的伦理性和强制性的法制,呼唤以“有情之天下”代替“有法之天下”。

他在遂昌为官五年“以宽待民,以猛除害”,很受当地百姓的爱戴。

汤显祖认为:

“斗大遂昌,一以清净理之,去其害马者而已”。

“清净”,是他对人民的态度,而“害马”,一指自然灾害,二指豪猾之人。

汤显祖之所以能做到这些,恰恰体现了他的政治理念,为政应该“因百姓所欲去留。

”问计于民,做有利百姓之事。

——摘编自欧阳询、向知燕《情本主义:

明清之际的中国式启蒙》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汤显祖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井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汤显祖。

【答案】【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背景:

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

理学思想和八股取士:

制度对人们的精神禁锢下明末部分思想家对理学的批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明末吏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

(2)评价:

汤显祖的思想肯定人的自由和权利,反对理学和专制主义思想对人性的禁铜,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他为官期间执政为民,公正廉洁,维护了人民的利益;没有明确指出“法治精神”的实质所在,片面强调“情”的价值,而且对当时社会制度的弊端也没有根本上的解决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