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中学化学素材集全部资料.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798529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12 大小:116.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级中学化学素材集全部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2页
初级中学化学素材集全部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2页
初级中学化学素材集全部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2页
初级中学化学素材集全部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2页
初级中学化学素材集全部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2页
初级中学化学素材集全部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2页
初级中学化学素材集全部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2页
初级中学化学素材集全部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2页
初级中学化学素材集全部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2页
初级中学化学素材集全部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2页
初级中学化学素材集全部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2页
初级中学化学素材集全部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12页
初级中学化学素材集全部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12页
初级中学化学素材集全部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12页
初级中学化学素材集全部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12页
初级中学化学素材集全部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12页
初级中学化学素材集全部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12页
初级中学化学素材集全部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12页
初级中学化学素材集全部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12页
初级中学化学素材集全部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级中学化学素材集全部资料.docx

《初级中学化学素材集全部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级中学化学素材集全部资料.docx(1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级中学化学素材集全部资料.docx

初级中学化学素材集全部资料

初中化学情境素材

1.初步认识物质构成的奥秘

情境创设1:

在学生自学基础上,演示讲解:

老师手里有一支粉笔,第一次去掉一半,留下一半,第二次将留下的一半再去掉一半,留一半,第三次、第四次……,条件允许的话,如此不停的取下去,最后“剩余”的必然是很小的颗粒,我们就把这极其微小的颗粒称之为“微粒”或“粒子”。

分子、原子等就是构成物质的几种基本粒子。

再结合书中水分子的彩图,使学生理解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由氢、氧两种原子构成,从而初步建立物质与分子、原子,分子和原子之间的联系。

情境创设2:

问:

修建一栋楼房,需要那些材料?

生:

需要砖、沙子、水泥、钢筋……等材料。

师:

对,楼房的建筑风格迥异,但组成它的材料是屈指可数的;同理,组成物质的“材料”是元素,目前只有100余种元素却组成了三千多万种物质。

这种形象的比喻创设的情境便于学生通过想像和联想建立元素与物质的联系。

情境创设3:

原子是极其微小而又真实存在的粒子,元素是同一种原子的总称,是无形的,二者有何联系?

同学们试想:

“沙”和“一粒沙子”的关系怎样?

学生:

无数颗“一粒沙子”形成了大面积的“沙滩”。

教师:

对,“沙”和“一粒沙子”是整体与个体的关系,一粒沙子具备沙的特征和功能。

同理,“元素”和“原子”也是整体和个体的关系,原子也必须具备元素的特征和功能(后面讲到元素是指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得总称)。

通过设置以上情境可以帮助学生初步形成微观与宏观、物质与元素、分子、原子之间的关系,形成初步的微粒观,形成化学学习的独特视角。

2.从现象到本质的转换,分析微观粒子的基本特征

如学习微观粒子之间有间隔前先设问:

将100mL的黄豆和100mL的芝麻混合所得体积是否等于200mL?

将100mL的酒精和100mL水混合所得体积是否等于200mL?

前一问题学生很快就可回答不等于200mL。

这是因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到了这部分感性知识,知道不论是黄豆还是芝麻,相互间是有间隔的,混合后它们的间隔有一部分被填充能使总体积变小。

而对于后一问题大多数的学生都持有怀疑态度,毕竟液体与液体之间有间隔是难于接受的。

最后可通过两个相同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分析两者的异同,得出微观粒子和宏观固体颗粒一样,有一定的大小、形状等,相互间有间隔这个本质结论。

3.2从历史到现实的转换,深入了解原子的内部结构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

“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景,作为思维阶段的开始,思维起于疑问。

”在课堂中通过介绍科学家不断探索未知事物的过程建构问题情景,让学生在自己的认知矛盾中学习知识。

如原子的结构在教材中描述比较简单,仅说明原子不是实心球体,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等内容,学生难以形成更加具体的概念。

教学中既要学生准确地理解原子内部结构,又要让学生容易接受并想象出具体的模型,让学生了解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历史,这样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学中可先介绍道尔顿提出原子学说及其设计实心球模型,开辟从微观世界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新世纪的史料,让学生对原子有个初步的实物比较,但同时又与教材中提到的原子不是实心球体相矛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再利用汤姆生发现电子的事实,引导学生思考原子内部的结构问题,并提出如果你是那时侯的科学家,你会如何设计原子结构模型?

最后通过介绍卢瑟福著名的“α粒子散射实验”结果,得出原子的核式结构。

这样通过不断产生矛盾,不断加以分析得出的结果学生容易接受,更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脑海中已产生了基本的原子结构模型,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

从形象到抽象的转换,体会最外层电子稳定结构

  学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特别是最外层电子数目与元素的化学性质有密切关系时,对于为什么最外层电子少了容易失去,而最外层电子多了反而容易得到不少这一结果不少学生无法理解。

  在教学中除了分析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吸引之外,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导入情景,能让学生理解该内容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例如到餐厅吃饭时要求坐满8个人才能开饭,如其中一张桌子已坐了7个人,应如何处理?

如一张桌子只坐了1个人,又如何处理?

这样将问题形象化后,学生很快能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个基础上迁移到所学的内容上:

原子的最外层需要8个电子才能达到稳定结构,当原子的最外层有较多电子(≥4)时更容易通过得到少量电子即满足8电子的要求,相反当原子的最外层只有少量电子(<4个)时就难于通过得到电子达到8电子的要求。

  3.4从模糊到清晰的转换,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

  宏观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而微观粒子的结构和运动是无法直接观察的。

常规教学通常用挂图、模型等媒体示意,缺乏直观的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将抽象的事物形象化,变静态为动态,把微观粒子扩大为宏观的示意图像,用动画的形式给学生以生动的启示,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空间想象和完成抽象思维的构建。

  如在物质构成的奥秘教学中通过多媒体模拟分子拆分成原子、原子的重新组合的过程、原子的构造、原子在反应过程中电子的得失过程等情景,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体验中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实现认识的不断飞跃。

例:

生活中的情境素材

在学习“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时,可以用《人体中的化学元素》图表来设置教学情境。

在学习“化学与能源”时可以联系日常生活中的燃料(如煤、石油、燃气等)创设情境。

在学习“化学与材料”时,可以联系家庭中所用的合成材料(如塑料、橡胶制品等)创设教学情境。

在学习“溶液组成的表示”,可以取许多日常生活中用到药品、食品标签作为教学情境,要求学生分析有关成分及其含量的表示。

从化学实验中提取素材

化学教学离不开实验,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中设置情境的有利因素,利用实验可以设置许多生动、有趣的情境。

例:

实验中情境素材

在“性质活泼的氧气”中氧气的鉴别时,可以不先讲鉴别的方法而是用一个带火星的木条,分别插进盛有氧气和空气的集气瓶中,引导学生发现鉴别氧气的方法。

在学习“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中关于“分子”的概念时,可以通过有趣的“空中发烟”实验创设情境:

用一根玻璃棒蘸一下浓盐酸,用另一根玻璃棒蘸一下浓氨水,然后在空中把两根玻璃棒靠在一起,但不要接触,发现有大量的白烟生成。

再引导学生展开分析和探究。

从社会实际中提取素材

现代社会离不开化学,现代社会中处处有化学,从社会实际中可以提取到大量的情景素材。

例:

社会中的情境素材

从社会中存在的能源问题提取素材:

在学习“化学与能源用”时,可以用中国的化石能源,沼气、天然气西气东输工程等设计教学情境。

从社会中存在的突发事件中提取素材:

近几年出现的酒精中中毒事件、工业盐中毒事件、变质食物的中毒事件、氯气泄漏事件、瓦斯爆炸事件等也可用于设置情景。

从当今社会经济发展与化学的关系中提取素材:

向学生介绍在当今国民经济生产中化工生产所占的比例,从而使学生了解化工生产对整个国民经济生产起到的巨大作用。

“现代化工生产与技术”、“化学与新材料”、“化学与新能源”、“化学与环境”、“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生命科学”等学科知识都可以成为设计教学情境的丰富素材。

从历史中提取素材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中,可以提取出许多化学教学的情境素材。

例:

历史中的情境素材

在学习“燃烧与灭火”时,可以介绍人类对火的发现和利用。

发现摩擦起火,是人类对自然界的第一个伟大胜利。

从这时起,火就成为人类改造自然的强大武器。

火使人类实现许多工业生产。

熊熊的烈火,可以使黏土、砂土、瓷土烧制成陶瓷和玻璃,可以使矿石冶炼成多种金属,可以使天然的煤、石油、天然气得到利用,可以为后来的科学家研究科学创造条件。

可见,火的发现和利用对社会的发展起了多么重要的作用。

联系工农业生产设计情境,使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在工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例如,在学习“金属与金属矿物”时,可以用中国古代金属冶炼的成就和当代金属材料的开发利用,制造潜艇、宇宙飞船的合金材料,我国重要的金属矿物及其分布,丰富多彩的金属矿物标本和图片等设计教学情境。

3.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创设教学情境

例如:

在CO2的实验制法的教学中,我以下列问题为载体,引导学生用实验加以探究:

(1)在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以下三组物质:

a、大理石和稀盐酸;b、大理石和稀硫酸;c、纯碱与稀盐酸。

从以上三组实验结果,你认为哪一组最适合实验室制二氧化碳?

(2)若制取较多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应选用什么装置?

所需仪器有哪些作用?

(3)怎样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向气体发生器中如何装药品?

加药品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4)怎样使制得的气体较纯净?

怎样去收集气体?

若使反应停止应怎样操作?

操作时应注意什么?

在具体实践中,教师可发给每组同学不同的仪器,学生组合出了十多种不同的制取CO2的实验装置,并让每组同学介绍装置的优缺点,教师适当加以点拨,最后让学生归纳做实验的思路与方法。

在整个问题解决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和参与者,问题的讨论分析、结论的得出都由学生来完成,学生成为了学习过程的主体,既增长了学生的知识,又培养了动手能力、交流能力、思维能力。

2.通过提出问题创设教学情境

比如二氧化锰对双氧水的催化过程以及反应机理等等,但是可设计一些小问题进行探索。

如不加或加入少量的二氧化锰对产生氧气的速度有何影响?

加入二氧化锰后生成氧气的质量有什么变化?

以及反应完毕后二氧化锰如何回收等,以使学生逐步形成催化剂的概念。

又如,在《性质活泼的氧气》一节中,在完成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实验后,可设置这样一个问题情景:

为什么可燃物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剧烈的多?

让学生根据现实生活和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进行讨论。

在学生分析综合得出结论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提出下一个问题:

在空气中不易燃烧的物质能否在氧气中燃烧呢?

这可使学生的兴趣进一步提高,并鼓励学生对此问题进行猜想,从而引出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

3.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

1、运用录像或网络资源讲述、介绍教材内容,使学生具有亲临其境的感觉。

例如:

①.学习第一章部分,我先放映《开启化学之门》的录像给学生看,然后,引导其讨论化学给我们带来了为什么?

化学研究些什么?

②.学习“自然界中的水”一节,我预先让学生上网查有关水的资料(我校每个教室都有电脑,已实现了宽带网班班通)。

课堂上放录像给学生看,带领学生“参观”自来水工厂,了解工厂的生产过程。

游览码头、港口,了解航运。

让学生讨论工业“三废”,农业的农药、化肥,城市生活污水对水的污染。

然后让学生讨论有关水的分布、用途、污染及防治。

学生讨论的兴趣很浓。

③.学习“化石燃料的利用”这一节时,可把煤的干馏及煤的综合利用通过图片和录像向学生展示。

2、制作动画课件,模拟处理一些教学难点,创设眼见为实的情境。

如:

在“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一节中,如何更直观、更具体的表现分子和原子及这两个不同的概念,如何讲述分子和原子的基本知识,这些是学生认识的难点,也是教师难于用语言表达清楚的。

但在计算机上将原子形象化为一个具体的球体,通过动画演示球体内部电子围绕原子核运动及原子核内部的更小微观结构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再如:

在讲水的组成时既可以通过电解水实验来直观描述。

也可以设计成动画,描述水电解的微观过程,模拟分子怎样分割成原子的?

原子又是怎样重新组合成新分子?

由此使学生对“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成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的道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总之,在实际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较多。

可以利用小魔术来创设情境,如:

在讲述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的第一节课上,不要忙急着讲课,首先把课前准备好的用酚酞试液写上“开启化学之门”的白纸粘贴在黑板上,然后用碱溶液喷向白纸,使纸上的字从“开”→“门”一个一个地显示。

还可以利用故事创设情境,如:

在讲述“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时利用下面一段故事来导入,“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城附近有一个‘死狗洞’,狗、猫等动物一走进去,挣扎几分钟就死了,人却可以安然无恙地通过这个洞。

迷信的人因此说,洞里面有‘屠狗妖’。

为什么会有如此奇异的现象呢?

有一天,科学家波曼尔专程来到这个洞,他在洞里到处寻觅,始终未见屠‘狗妖’,却见洞内到处倒悬着很多钟乳石,地下丛生着石笋,湿漉漉的泥土里冒着气泡。

这一切使波曼尔恍然大悟。

接着他在洞内做了两个简单实验,发现了‘屠狗妖的’秘密”,你想知道吗?

三、创设教学情境时要注意的问题

1、情景要真实和有效

创设的教学情境应符合客观事实,不能为教学的需要而“假造”情境。

要实现化学情境、现实情境的有机结合。

体现化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

教给学生化学知识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用化学的眼光看世界,懂得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这也是我们新课标当中所提倡的。

设计的情境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又要带有一定的发展性、思考性。

如在创设习题情境时要尽可能少出现对解题有误导作用的信息。

初中化学进行探究性实验的素材

(1)下列素材按章节顺序

实验内容

探究活动

实验目的

蜡烛燃烧的子母焰现象

焰心处的气体是什么物质

能提出猜想并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食品袋中充的气体的成分

探究实验方法,进行多个实验

了解可能的成分

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产生氧气

学习探究气体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

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方法的迁移

沱川水系和大鄣山水系水质的差异

从多方角度比较水质

了解本地水质情况

提纯浑浊的有色天然水

探究实验设计及原理

掌握静置沉淀、过滤吸附等净水方法

氢气的爆炸极限

排水法收集混合气体

了解爆炸的条件

相对分子质量与分子运动速率的关系

利用挥发性浓氨水和浓盐酸设计实验

开阔视野,激发兴趣

生成气体或有气体反应的质量变化

探究反应中质量的情况

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

二氧化碳实验室制备及性质实验

利用注射器和输液管、小药瓶设计制取二氧化碳装置并设计实验验证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和水溶性的新方法

创新实验设计并比较效果

汽水、啤酒中溶有二氧化碳

探究实验方法

认识二氧化碳的性质

炉火中的化学

如果生起煤炉、怎样让煤火更旺、产生哪些现象

理论联系实际

二氧化碳产生温室效应

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对气温的影响

了解温室效应

沼气成分的探究

从河里取沼气并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实验设计的秋科学性

烧不坏的手帕

探究实验方法

激发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知识

锈铁钉与茶水的反应

探究是铁锈还是铁与茶水中的物质反应

学会探究,了解饭后茶不利铁的吸收

自制酸碱指示剂

探究实验方法和实验现象

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

大理石、生石灰、氢氧化钙的转化实验

探究大理石转化为生石灰

了解大理石、生石灰、氢氧化钙的用途

食品包装中的干燥剂(生石灰)

验证其中可能含有的成分

猜想、设计、实验

反应后的废液成分的探究

酸碱盐反应后溶液成分的探究

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碳酸氢铵跑到哪去了

碳酸氢铵的分解产物

了解化肥科学施用

检验有毒塑料

探究实验现象和方法

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

布料的检验方法

燃烧法检验毛料、棉布和化维

增加感性认识,激发兴趣

(2)以上素材在今后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和改进,力争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发挥更大作用。

4.创设“意外”的实验情境,追逐高效的课堂

一、以“意外”的实验情境导课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

本文中涉及的“意外”实验情境主要指不超出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无法得出的实验现象。

以“意外”的实验情境作为一节课的引入,在学生感到十分意外、不可思议之时,兴奋的神经一下子被牢牢地抓住了,强烈的知识冲突产生了,思维火花迸发了。

从而激发起学生最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究欲,使知识得以主动构建,思维的灵活性与深刻性、批判性与发散性得到最有效提升。

这是学习最好的起点和出发点,也是高效课堂的必备条件之一。

例如在燃料电池的教学中,教师用石墨电极电解水的实验作为导入,学生很容易分析出电极产物和实验现象,然后教师切断电源,在两极之间接上音乐集成电路,结果音乐响起,学生感到十分意外、震惊。

根据学生刚学的知识,要构成原电池必须是活性不同的电极材料,相同材料的电极是不可能形成原电池的。

旧知识与“意外”的实验情境发生强烈碰撞,疑问由此“意外”产生了,学生迫切想知道“为什么”,思维极其亢奋,蠢蠢欲动,整个课堂顿时沸腾了!

一切均已“水到渠成”,教师可以很自然地同学生一起更深入地探讨和理解原电池的构成条件,让学生更深层次理解构成原电池条件中“活性不同”的电极材料的真正内涵:

吸附在电极上的气体也可改变电极的活性。

二、以“意外”的实验情境转变迷思概念

迷思概念就是头脑中存在的与科学概念不一致的认识。

学生花了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构建了迷思概念,简直是根深蒂固,且依懒它们认识新的概念,但没有理解概念的实质,因此它们会对学生科学学习产生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巧妙地设计“意外”的实验情境,与学生的认知发生冲突,引起学生构建新概念的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效地转变学生的迷思概念,从而不断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苯酚的性质教学中,教师若问学生苯酚与水形成的浊液静置后如何分离?

为什么?

学生会异口同声回答:

“过滤,因为苯酚是固体。

”甚至很多学生到高三时还这么认为。

为了转变这一迷思概念,我当时并未对学生的答案做出评价,只是告诉学生要用实验事实说话,然后将苯酚与水形成的浊液静置一段时间后,结果出现了学生意料之外的现象:

液体分层,上层无色,下层为略显黄色的油状物。

此时再问:

“你们还会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吗?

应用什么方法分离?

”学生才恍然大悟,都知道应用分液的方法分离出苯酚。

当然学生还会有疑问,怎么会这样呢?

教师可以乘机讲解原因:

下层是溶有水的苯酚,当苯酚与水结合后,其熔点降低,常温下呈液态。

在苯酚与溴水反应的教学中,教师问:

“苯酚与溴水反应有何现象?

”学生看了教材后回答:

“出现白色沉淀。

”“果真如此吗?

”教师随即在苯酚溶液中滴加少量浓溴水,结果当然令学生大失所望,甚至有点沮丧。

接着教师继续滴加浓溴水直至出现白色沉淀,课堂也变得欢呼雀跃了。

教师问:

“你知道实验成败的关键了吗?

”学生回答:

“知道,溴水应过量。

”教师乘机追问:

“你能设计实验证明你的结论吗?

”学生陷入了沉思。

学生完全沉浸在教师设计的情境中,经历了沮丧、欢乐、困惑、沉思等许多情感和思维的体验,感知、感悟着化学实验带来的无穷魅力。

再如苯的结构与性质的教学中,教师先用玻璃棒蘸取苯在空气中燃烧,火焰明亮并产生大量的黑烟,问:

根据已学知识该现象可以证明苯的含碳量怎样?

不饱和性如何?

学生答:

含碳量高,不饱和性高。

接着问:

你能根据苯的分子式C6H6写出几种可能的结构吗?

苯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吗?

多数学生回答:

能。

然后教师演示该实验,结果正好相反。

不能褪色这一“意外”的实验现象使学生疑惑不解,求知欲望强烈,使学生在最佳思维状态下继续进行有关苯的结构与性质等较难内容的学习。

我们还可以用此法进行盐析概念教学,教师先让学生阅读教材中有关盐析的概念,然后通过演示蛋白质溶液分别与稀的硫酸铵溶液、硫酸铜溶液和浓的硫酸铵溶液作用的实验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把握盐析概念的内涵:

需轻金属无机盐,重金属无机盐不行;需浓的盐溶液,稀的盐溶液不行;加水可使蛋白质重新溶解,是可逆的过程,与变性是不一样的。

三、以“意外”的实验情境作为练习与反馈

例:

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在探究碱溶液与酚酞作用的实验时,发现了一个意外的现象:

氢氧化钠溶液滴入酚酞试液,溶液变成了红色,可过了一会儿红色就消失了。

这是什么原因呢?

他们依据所学的化学知识,分别对这种意外现象的成因做了如下猜想:

甲:

可能是酚酞变质造成的;

乙:

可能是氢氧化钠溶液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的缘故;

丙:

可能是酚酞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使红色消失;

丁:

可能与氢氧化钠溶液浓度大小有关。

1)甲同学刚提出自己的猜想,就遭到其余三位同学的否定,三位同学的理由是______.

2)丙同学认为乙同学的猜想也不正确,他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四位同学讨论后认为要验证丙同学的猜想,还需作如下实验,实验目的是什么呢?

实验步骤:

1.将配置的氢氧化钠溶液加热

2.在加热后的溶液中滴加酚酞,并在上方滴一些植物油。

实验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以上试验四位同学观察到的现象是:

溶液县变成红色,过了一会红色仍然消失

4)若丁同学的猜想正确,大家能设计实验证明吗?

以“意外”的实验情境作为练习与反馈,取材新颖,化学味浓,可很好地考查学生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及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该类题以能力测试为主导,有利于具有学习潜能和创新精神的学生,有利于提升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深刻性、批判性与发散性,全面检测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

以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总之,教学情境是无形的“情”与有形的“境”的有机结合,“意外”的实验情境可让学生身临其境,充分感知、感悟着“情”与“境”带来的无限风景和无穷乐趣,课堂效率变得更加高效。

6.创设化学问题情境的若干案例

1.创设趣味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兴趣。

 【案例1】在学习《原电池》原理时,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系列漫画“格林太太的假牙”:

格林太太有一口整齐而洁白的牙齿,但其中镶有两颗假牙:

一颗是黄金的——这是格林太太富有的象征,另一颗是不锈钢的——这是一次车祸留下的痕迹。

令人百思不解的是:

打从车祸以后,格林太太经常头疼、夜间失眠、心情烦躁……尽管一些国际上知名的专家教授绞尽脑汁,但格林太太的病症未有丝毫的减轻,而且日趋严重……她的病真的没治吗?

一位化学家为格林太太揭开了病因。

请问化学家发现了什么?

”学习这一节的内容后,也许你和那位化学家一样,为格林太太找出了病因,并会有很好的治疗建议。

  2.创设悬念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求知欲。

【案例2】在学习《醋酸的性质》时,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接触醋酸,对它已有大概了解,知道它是一种很好的调味剂,并能杀菌消毒。

为使学生对醋酸的性质有更深入的了解,先给学生讲一故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天,有个农妇提着一篮子鸡蛋从德军设置的一个关卡走过,一个士兵无意地从篮中拿起一个鸡蛋在空中抛来抛去。

此时这个农妇脸上露出了紧张的神色,她为什么会紧张呢?

这个士兵觉得可疑。

经仔细检查,发现鸡蛋壳上有密密麻麻的军事地图。

请问:

鸡蛋壳上的军事地图是怎样写上去的呢?

此时学生欲罢不能,带着疑团进入了醋酸性质的学习中。

  3.创设陷阱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辨。

【案例3】在《硝酸》一节的教学中设置下列问题:

①铝和铁放入浓硝酸中,无明显现象,那么你怎样才能知道是钝化还是未反应呢?

②铜片放入稀硫酸溶液中不会溶解,稀硫酸中加入何种类型的盐就能将铜片溶解?

③将19.2g铜片放入100mL浓度均为2mol/L的硫酸和硝酸的混合液中,问有多少的铜溶解,生成多少体积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

  4.创设对比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联想。

【案例4】在二氧化硫性质教学时,首先做几个性质对比实验,然后提出问题:

二氧化硫和氯气都能使含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褪色,其原理相同吗?

两者有何区别?

二氧化硫可使品红溶液、溴水、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二氧化硫和氯气均可用于漂白,若将它们混合使用效果如何?

现在市场上时常有不法商贩用SO2对食品进行漂白,请问使用什么方法可以方便、快捷地加以鉴别。

  5.创设矛盾型问题,引发学生探究意识。

【案例5】学习有关过氧化钠的性质时,先提出这样的问题:

如果给你一瓶蒸馏水和一团棉花,能否不用火柴让棉花着火燃烧呢?

学生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了。

这样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中从没有遇到过,学生只知道水是用来灭火的,而不知水还能“生火”,学生感到新奇、疑惑。

我顺势找了两名学生做了两个实验,一名学生用棉花包适量的过氧化钠粉末放在石棉网上,然后用胶头滴管向棉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