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地理课堂教学语言技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988034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8.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地理课堂教学语言技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第三章地理课堂教学语言技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第三章地理课堂教学语言技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第三章地理课堂教学语言技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第三章地理课堂教学语言技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第三章地理课堂教学语言技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第三章地理课堂教学语言技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第三章地理课堂教学语言技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第三章地理课堂教学语言技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第三章地理课堂教学语言技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第三章地理课堂教学语言技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第三章地理课堂教学语言技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第三章地理课堂教学语言技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第三章地理课堂教学语言技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第三章地理课堂教学语言技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第三章地理课堂教学语言技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第三章地理课堂教学语言技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第三章地理课堂教学语言技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第三章地理课堂教学语言技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第三章地理课堂教学语言技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三章地理课堂教学语言技能.docx

《第三章地理课堂教学语言技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地理课堂教学语言技能.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三章地理课堂教学语言技能.docx

第三章地理课堂教学语言技能

第三章地理课堂教学语言的技能

语言是人类独有的交流思想和情感的工具。

教学中,教师运用教学语言的过程,实质上是师生间信息的传递、接收、加工与存储的过程。

教学语言运用得恰当与否,对课堂教学效果有重要的影响。

教学语言技能是指教师传递信息、提供指导的语言行为方式,教学语言不独立存在于教学之中,它是一切教学活动最基本的行为。

运用语言是中学地理教师最基本的课堂教学技能。

第一节教学语言的功能

1.语言是地理教师实现教学目的的重要工具

在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地理教师主要是通过语言传递知识信息,组织各种教学活动,从而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的。

中学地理课堂教学过程如表3-1所示。

 从上表分析:

其一,在教师的各种教学行为中,语言是核心,表情和动作多是配合语言而出现的,即使是演示实验操作,也必须同时用语言讲解,否则学生搞不清楚教师在那里比划什么。

其二,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学重视讲解和演示,忽视对学生学习的引导和指导,片面强调教师在传输知识信息方面的作用,忽视指令语和强化语的使用。

而现代教学在知识信息的传输形式是多方面的,包括讲解、演示、引导和指导等。

经常向学生发出读、议、练的各种指令,让学生积极参与。

对学生的各种行为,还要不断地强化。

这些,都要靠教师运用准确,熟练、生动、亲切、恰当的课堂教学语言来实现。

其三,学生通过听、说、读、写、看、思、做等学习行为,获得地理知识,发展智能,提高自身的思想修养。

然而,在地理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学生的各种学习行为中,专心听讲无疑是最重要的。

听讲不仅指接受教师讲授的知识信息,还包括听教师介绍学习方法、思路,听教师在学生进行独立活动(读地图、读课文、讨论、练习等)前和活动中,提出的各项要求和思考的问题。

总之,教师运用课堂教学语言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现教学大纲提出的各项教学目标。

2.语言是教师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的手段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讲道:

“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

”教师在教学中提出的有趣的问题,常常能激励学生,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愿望。

教师生动的语言吸引着学生,把他们的思绪带入各种地理情境之中。

教师讲话严密的逻辑,环环入扣的分析,精辟的综合概括,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观察和思维能力,这些都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3.语言是表达教师情感、影响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媒介

语言可以将教师正确的观点和良好的思想品德表现出来,以情动人,像滴滴春雨,滋润学生心田。

教师的语言富于情感,会使学生产生共鸣,在传授地理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第二节 地理课堂教学语言分类

 地理课堂教学语言按其内容可分为一般教学语言及地理专业语言,按表达形式分为描述性语言及论述性语言,按传输的媒体分为口语和身态语等。

1.一般教学语言与地理专业语言

一般教学语言是指表达所有事物通用的教学语言,地理教学中所用的大部分是这种语言。

比如描述地理事物的外貌、分布;说明地理现象的过程、成因;阐明地理事物的特征、原理及组织教学等,都需要大量使用一般教学语言。

一般教学语言又可分为转承语、提问语、指令语、强化语和讲解语等。

转承语出现在两个教学片断之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广义上讲,导入和结束语也属于转承语之列。

这种语言要求连贯自然,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产生继续学习的愿望,在内容上能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增强教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比如北京三十一中王春元老师在讲食物链和食物网时使用以下两段转承语,与前后内容的联系很密切、自然,起到了转承语的作用。

教师:

以上我们学习的是生态系统的组成,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但是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这就是都离不开食物,食物是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

这样,许多生物就围绕着食物发生联系。

下面,我们就研究第三个问题:

食物链和食物网(学习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教学过程略)。

教师:

食物链和食物网揭示了生态系统中能量的传递途径。

那么,在能量传递的过程中,能量本身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这就是我们将要研究的下一个问题——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提问语贯穿在地理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中。

有时在学习新知识前提出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使学生产生新奇感;有时在讲解进行过程中提出问题把学生的认识引向深入;有时在课程将要结束时提出问题,复习巩固新知识,或埋下伏笔,为下节课打下基础。

提问语要求明确、清晰、语速较慢,能引起学生思考。

发问时要注意学生是否认真听明白了题意。

指令语是指教师让学生做什么的语言,如让学生读书、读地图、讨论、练习、作业等。

这种语句要求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语言清晰、明确,把学生要做的事情交待清楚。

要给学生足够的活动时间,不要流于形式,走过场。

比如布置学生读课文或读地图要讲清翻到哪一页,哪一段,带着什么问题去阅读,让学生讨论什么问题等等。

强化语是指教师对学生鼓励和帮助的话语。

这种语言要注意真诚热情,掌握分寸,注意变换方式,掌握好强化的时机等。

讲解语在教学中使用最广。

教师运用讲解语应注意发音正确、吐字清晰、音量适中、语速恰当、语调顿挫、讲究节奏、词汇丰富、用词准确、富于条理、精练生动、情感丰富等。

地理专业语言是指正确运用地理术语,即地理学科的专门用语。

这些专门用语是由地理基本概念组成的名词体系,每个河都有它特有的定义域,是不能随意使用的。

比如气温和温度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气温表示大气的温度,是重要的气候要素,用来表示天气和气候状况及其特征,而温度的外延要广得多。

说“北京今天的最低温度是零下2℃”就不确切,必须用“最低气温”。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许多,比如结冰期与冰期、温度带与热量带、地壳与岩石圈、疆域与疆界、人口出生率与人口自然增长率、大陆和大洲、夏季和夏半年、昼夜和昼夜更替等等。

地理专业语言除地理术语外还包括一些习惯用语,如指图说明地理事物的位置时,不应说在某某地物的左面、右面、上面、下面,而应说在西面、东面、北面、南面等等。

2.描述性语言和论述性语言

地理学科就内容来说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大部分,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种性质。

这样,许多自然和社会现象、景观需要描述,让学生得到感性认识,进而上升到理性认识;同时又有许多逻辑性很强的内容需要说明、讲清楚。

这两种语言需要地理教师具有不同的思维形式,前者要求教师要有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后者要求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这就对地理教师提出了必须兼有文、理两类学科教学语言的技能要求。

地理教师应当在描述地理景观、地理现象时做到惟妙惟肖,让学生如临其境。

教师的语言要准确、丰富、生动、形象、自然。

有时要用手势助说话,如用高、低、广、窄、上升、下降、前进、后退、旋转等手势。

有时要用指图棍在地图上指示范围、方向、位置,指出观察的重点。

生动的语言往往伴随着自然、亲切的表情流露。

还要使用比喻,联系学生的实际,联系教师的所见所闻,让学生感到真实、亲切。

由于地理事物分布范围很广,许多事物我们无法亲眼看到,因此,要经常收集有关地理事物的资料,如游记、新闻报道、诗歌、名家论述等等,将资料中文字描述进行加工整理,转换成生动的口语讲给学生听。

地理教学语言不同于艺术语言,文学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有虚构、有夸张。

而地理教学必须尊重事实,不得有半点儿虚伪和做作。

地理教学语言既要借鉴文学艺术作品中的优美朴实的词汇及众多的表现手法,又要剔除其中不够严谨科学之处,切不可生搬硬套。

优美生动的教学语言,决不是华丽词藻的堆砌。

讲得“像”,讲出了意境,就是好的地理描述。

地理教学语言又不同于书面语言,许多书面语很美,但平常说话时却很少使用。

要将书面语转化为上口的语言,使教师讲起来顺口,学生听起来动听,优美生动、朴实自然,才利于与学生交流。

要少引用文言,引用后一定要通俗地解释。

地理描述又可分为地理现象描述和地理景观描述。

地理现象描述一般将现象发生、发展的过程如地点、事物的形态或运动变化的强度、影响的范围、产生的后果、发展变化趋势等分别讲清楚,常用科学数据加以引证,或者选择典型事例进一步说明。

比如烈风是南极大陆气候特点之一,可以这样描述:

“南极大陆一向以多暴风雪著称,一年之中8级以上的大风日就有300天,一般风速达17~18米/秒,沿岸风速常达45米/秒。

法国一个科学考察站曾经观测到100米/秒的最高记录。

这个速度已经达到12级风的3倍。

这里终年狂风怒吼,狂风卷起地面上的积雪,铺天盖地而来,极为强烈。

假如你把一根发锈的铁链放在风口里,不到两天就被吹得发亮,像全新的一般。

因此,南极洲又被称为世界的‘风极’。

地理景观描述要将地理要素的种类、形态、关系、结构,以及时相变化介绍清楚。

要变化观察的角度,从地面、内部或站在高处、远处、空中进行宏观、微观描述,把学生带入地理情境之中。

地理景观描述也常常使用数字和典型事例。

比如讲到尼亚加拉瀑布就可以这样描述:

“‘尼亚加拉’在印第安语中是‘雷神之水’的意思。

人们在距离瀑布十多千米的地方,就能听到它那隆隆的水声。

到了瀑布跟前,登上美加两国界河上的虹桥眺望台,波澜壮阔、气势雄伟的场面尽收眼底。

尼亚加拉瀑布犹如万马奔腾,汹涌澎湃。

浪花飞溅,瀑布上空形成一团团如云的白雾翻腾喷涌,如果在晴朗的日子,常常可以看到美丽的彩虹。

尼亚加拉大瀑布的总宽度达1200米以上,水帘的平均高度超过50米,宽阔的瀑布好像一幅白色纱慢,倒挂于蓝天白云之下。

瀑布分属于美、加两国,被一个绿树成荫的小岛—山羊岛分成两段,这个小岛是两国的分界,岛的东侧属于美国,岛的西侧属于加拿大,巨大的水流大部分流入加拿大。

地理教师在讲述地理概念、特征、原理、规律等理性知识时,常常使用论述性语言。

这种语言逻辑性强,要求简练准确、层次分明,注意把握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揭示地理事物之间的内部联系,进行科学的判断、推理和精确的分析、概括,用理性知识统帅地理事实材料,做到有论有据。

这样,学生听起来才会脉络清晰,具有整体感,而不致产生零乱、互不相干、支离破碎的“拼盘”感觉。

比如北京三十一中王春元老师在讲述食物链和食物网时就很成功。

教师:

有这样一个简单的生态系统:

(边讲边在黑板上画图)

青草——绿色植物,生产者。

兔子——植食动物,消费者。

鹰——肉食动物,消费者。

还有阳光、土壤等非生物环境及分解者。

这些生物,特别是动物,它们围绕着食物会发生什么关系呢?

学生:

兔子吃青草,鹰吃兔子。

教师:

对!

这里兔子是初级消费者,鹰是次级消费者,它们围绕着食物发生了吃与被吃的关系。

池塘中有大鱼、小鱼、河虾、硅藻(我们通常说的河泥),哪位同学说说,它们围绕着食物又会发生什么联系?

学生:

大鱼吃小鱼,小鱼吃河虾,河虾吃硅藻。

教师:

对!

这就是我们俗话说的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资泥。

大家看!

生态系统中的动物通过吃与被吃将绿色植物生产的能量依次传递:

青草将能量传递给兔子,兔子将能量传给鹰;硅藻将能量传给河虾,河虾又传给小鱼,小鱼又传给大鱼。

能量传递的途径就好像是一个食物的链条,这就是食物链(板书)。

但是情况就这么简单吗?

我们在黑板上表示的这个生态系统,假如闯进了一条蛇(画板画)。

请问,现在这些动物围绕着食物又会发生什么情况呢?

学生:

蛇吃兔,老鹰吃蛇。

教师:

对!

大家看,鹰不仅吃兔子还吃蛇,蛇成为次级消费者,鹰又可成为三级消费者。

兔子不仅成为鹰的爪下之物,同时也可被蛇所捕获。

这就告诉我们,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消费者不只吃一种食物,而同一种食物又被不同的消费者所食。

通过这个例子表明: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可以有许多条食物链彼此联系,交错成网,形成复杂的食物网(板书)。

下面,让我们看看温带森林中的食物网(投影幻灯:

“温带森林中的食物网”)。

王春元老师在讲解中,首先通过两个简单的、典型的例子归纳出问题的实质——“能量传递的途径就像是一个食物的链条”。

从而引出食物链的概念。

进而通过青草→兔子→鹰这条食物链闯入一条蛇,引伸出食物网的概念,最后让学生观察更加复杂的“温带森林中的食物网”,使问题得到了正确的认识。

这段讲述条理清楚,重点突出,语言严谨、简练、通俗。

配合一手出色的板图,教学效果很好。

第三节 地理课堂教学语言技能的构成要素

 地理课堂教学语言技能的构成要素包括:

语音、吐字、音量、语调、节奏、语速、语汇和逻辑等。

1.语音和吐字

心理学研究表明:

“感知言语的首要条件是区分出语音”。

如果发音不准确,就很难让学生弄明白教师讲话的涵义了。

地理教师教学语言的发音以普通话为标准,而普通话的语音是以北京话语音为标准的,这是从整体上来讲,但并不是说北京话中任何一个语音成分都是标准的。

北京话存在土音成分,有些字的发音仍然存在着分歧。

这些不准确的发音,北京的地理教师在教学中都应加以注意,不要认为北京人说的就一定是普通话,要不断地以普通话正音,用标准的普通话教学。

外地,特别是南方的地理教师应注意纠正方言中与普通话不同的发音。

因为普通话是以北京话的语音为标准,以北方话为基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汉民族共同语。

北方其他地区的方言与普通话有区别,而南方话与普通话的差别更大。

此外,地名和地理术语的发音也要正确。

如潟湖的“潟”字应读xì而不读xiè,海峡的“峡”字应读xiá,而不读jiá;海参崴的“崴”字不读weī,而应读wǎi;兴都库什的“什”字不读什么的“什”(shén),而应读shí;斯堪的那维亚半岛的“的”字应读dì;鄱阳湖的“鄱”应读Pó,不读bó,更不能读成“潘”。

再如,说某种野生动物濒临灭亡的“濒”应读bīn,而不能读成Pín等等。

地理课堂教学语言的发音还应注意音色,最好能做到圆润、动听,即“字正腔圆”。

圆润动听的声音是由“共鸣腔”——胸腔、口腔、头腔、鼻腔联合调节的。

偏重用胸腔,声音低沉;偏重于头腔,声音漂浮;偏重用鼻腔,声音晦涩;只用口腔,声音干燥。

讲课时要有意识地使用声音共鸣,做到各种共鸣腔协调配合。

地理教师讲话时吐字要清楚,不能含含糊糊、模棱两可、囫囵吞枣。

地理教师讲课时,只有将每一句话的每一个字都说清楚了,语言才联贯、通顺。

地理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要像“钢珠落盘”,声声有至;或像京剧里的梆子点,点点清晰,才会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2.音量

地理教师发出的语言信息,主要是通过学生的听觉器官接收,再向神经中枢传递,刺激脑细胞兴奋,引起思维活动而产生听觉的。

因而听觉的刺激频率要有一定的限度。

教师讲课的声音过低,则不能引起听觉的产生,或造成神经传递的中断,学生听起来很困难,时间长了就会处于一种抑制状态,甚至昏昏欲睡。

音量过高,又会使神经过度兴奋,也容易产生疲劳。

地理教师发出的语言信息,音量大小应以教室最后一排学生能听清楚为标准。

除了从整体上控制音量大小以外,还要注意每句话的尾音要清晰。

在板书或指图时最好面向学生讲话,这样一方面不影响音量,另外也可以看到学生的反应,得到反馈信息。

如不得已而背对或侧向学生讲话,则一定要提高音量,以防后面的学生听不清。

教师逆向学生说话的时间决不可以过长。

音量控制的基础是气息。

正确的发音总是感到小腹在用力,戏剧演员讲“气入丹田”,就是在感觉上把气吸到小腹部,吸得深一些,气息量多了,就可以避免因气息不足而引起的音量过低,也可以减轻声带的负担。

3.语速

由于学生对教师发出的语言信息,需要经过译码、存储和加工的处理过程,才能被学生理解、消化,进而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

语速太快会使大脑对收取的信息处理不及,形成信息的遗漏、积压,导致信息传收活动的障碍甚至中止。

反之,假使教学语言的速度过慢,不仅浪费了许多宝贵的时间,而且将导致学生精神涣散,感官和大脑皮层细胞由兴奋转入抑制状态,降低听课的兴趣与效果。

地理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速度受学生、教学内容及教学环境等因素的制约。

教学对象的年龄因素,是确定教学语言速度的重要依据。

学生的年龄越小,年级越低,越要相应地放慢速度。

讲话时,音节的时值长,中间停顿的时间和次数也多。

对高年级的学生讲话,语速相对来说可以快一些。

教学内容也是影响语速的重要因素。

教学内容的重点、关键、难点之处语言要慢,非重点和难点之处可快一些,要求学生记笔记的地方更要放慢。

描述性的语言要求联贯、生动,因此可以快一些。

论述性的语言精练,要求有较强的逻辑性,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要慢一些。

教学环境也是制约教学语言速度的条件之一。

教室较大,语速应当放慢;教室不安静,室外有噪音干扰,语速也要慢。

恰当的地理课堂教学语言的速度,以多数学生能建立反应,边听边思考,边听边回味,能够从容地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为好。

中学地理课堂教学语言的速度,一般以200字/分左右为宜。

4.声调和语气

地理课堂教学语言的声调,是指句子音量高低强弱的变化。

一味的高音教学,一直是一个频率,则显得平淡乏味。

地理课堂上经常传出“抑扬顿挫”的生动话语,将吸引学生,使他们对地理课产生浓厚的兴趣。

句子的语调一般分为升调、降调和平调三种。

升调的句尾音量先低后高,一般用于提出问题等待回答;情绪高亢,感情激动或中途停顿等等。

下面是升调提问的例子:

“大家想想,都是地壳运动,使岩层受力产生变形、变位,为什么有时形成褶皱?

有时形成断层?

降调的句尾语调先高后低,一般用于情绪平稳的陈述句;肯定的语气,感情强烈的感叹句等等。

下面是降调的例子:

“几十年来,世界人口增长过快,给人类的生活带来许多问题。

平调句尾语调保持平直,无升降变化,多用于表达内容分量较重的地理概念、地理特征、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等等。

下面是平调的例子:

“自然资源的形成和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不均衡性。

此外,由于重音的位置不同,一个句子也有中间音量高,或几处高几处低的音调,与其他几种调式及停顿相配合,形成了地理课堂教学语言的起伏顿挫。

讲课时语言的重音可以突出某些内容,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重视。

重音可以用加重音量表现,有时也可以用轻声加以突出。

重音选择在句子的哪一部分,则根据语法、内容和感情而定。

从语法结构上讲,讲课时常把那些在表意上起突出作用的成分加重。

比如,下列句子中表示疑问、动作、形容的词汇常重读,以加强讲话的力度(重读处字下加“·”)。

“降水是通过什么环节变成地下径流的呢?

“单一商品经济的国家,在出口商品价格上涨时,收入就增多;价格下跌时,经济就陷入严重困境。

从内容上讲,为了突出句子中的重要涵义,把句子里的某些词语读得较重。

比如:

“在南北半球上,无论1月或7月气温都从低纬向两极递减。

“对!

这就是地球自转所产生的第一个地理意义,我们称它为昼夜更替现象。

语言的重音常常为了表现教师的强烈感情。

比如:

“我们伟大的祖国坐落在亚洲的东部,日益强大,有人说21世纪是中国人的时代,是亚洲的时代!

”在“中国”和“亚洲”两个词上加强音量,能表现出自豪感。

5.节奏

语速和语调的变化组成了语言的节奏。

一节好的地理课就如同乐队奏出的一部优秀的乐章。

乐曲是讲节拍的,有变奏、有华彩。

教学是复杂的高级艺术,教师的语言也要讲求节奏。

教师的语言快要快得起来,慢要慢得住,停要停得稳。

控制教学节奏,往往能表现出教师的沉着、经验和胸有成竹,能提高教师讲话的威信和分量。

语言的停顿是指在句子当中、句子之间、层次之间、段落之间的声音间歇。

掌握停顿的时机和时间,可以准确地表达教学内容和思想情感,同时也给学生领会和思考的余地。

北京的特级地理教师王树声老师说过:

“讲课不能天衣无缝,要留有余地。

”除了在内容上不能越俎代庖以外,也指说话要有间歇。

地理课堂教学语言的停顿包括语法停顿、逻辑停顿、感情停顿和结构停顿等等。

按照语言的语法要求,停顿的时间长短依次为顿号、逗号、分号、句号、冒号、叹号、问号等等。

按照语言的逻辑,为了强调某一内容,突出某种特殊意义,停顿的地方可以不受语法结构的限制,这就是逻辑停顿。

比如(停顿之处用|隔开),一位老师这样讲道:

“‘宇’即天下四方,‘宙’为古往今来。

那么我提个问题,在茫茫宇宙中,我们|在哪里?

是在天上还是在地上?

“在同一瞬间,为什么不同经度的世界各地,时刻|不一样呢?

为了表现教学内容蕴含的某种感情,渲染某种情绪,教师在讲课时也可以延长或缩短停顿的时间,这就是感情停顿。

比如:

“撒哈拉以南各国独立以后,经济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人民生活提高以后,人口迅速增长。

但是人口增长的速度,超过了|粮食和经济增长的速度,这就给许多国家|带来不少困难。

”在“超过了”和“许多国家”之后拖长发音,可以增强对非洲人民生活关注的情感。

6.语汇

我国的普通话词汇十分丰富,地理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条件,用多样化的语言表达千差万别的地理环境,描述地理事实,讲清地理原理,使地理教学语言富于情趣和文采。

比如“白雪皑皑”这个词是很美的,但不能什么山都用这个词表示。

武夷山就是“碧水丹山”。

一位老师这样形象地描述武夷山:

“那里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植被茂盛,四季常青;山体主要由红色砂岩组成,常年被流水侵蚀,露出了红色的岩层,座座山峰之间有清澈的河水蜿蜒流过,呈现一派山青水秀的南国风光。

又如一位教师这样生动地描述天山:

“天山虽位于气候干燥的我国西部,但这里却别有洞天。

有一年夏天,我们乘车去天山的天池,远远望去,博格达峰山顶被白雪覆盖着,高耸入云;近处的阴坡分布着宝塔一样的云杉林;阳坡长满了禾草,草地上盛开着点点小花,像地毯一样。

天池湖水湛蓝,池边凉风习习,清爽宜人。

湖光山色,真是美不胜收。

再如描绘平原不能都用“广阔无垠”。

一位老师描述东欧平原就很形象:

“当你来到波德平原,就会发现与华北平原不同。

依然是广阔但不能说坦荡。

道边常见裸露的岩石,远处还有不高的小丘,广阔的田野上分布着大片大片的麦田……。

这儿的岩石和小丘是冰川沉积物堆积而成的,这是典型的冰碛平原。

还有一位老师这样生动地描述珠江三角洲:

“我们来到珠江三角洲,这里的地势很低平,降水又多,在低洼之处形成许多水塘。

广东农民利用这儿的独特的自然条件,挖塘养鱼,把塘泥培在池边做塘基,在塘基上植桑养蚕,种甘蔗或香蕉,发展生态农业。

登高远望,方形的池塘座座相连、银光闪闪,塘基就像棋盘上绿色的方格子,真是‘星罗棋布’。

7.逻辑

学生接收教师发出的语言信息,需要经过译码和编码的处理过程。

如果教师讲话语无伦次,势必会给学生梳理语言程序造成困难,出现理解上的障碍。

因此,课堂教学语言的逻辑性是十分重要的。

地理教师在表达某一件事情或论证某一个道理的时候,必须交待清楚前提,讲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事件出现的时间和地点。

否则听者会张冠李戴,无法进行正确的判断和推理。

比如,讲“板块构造学说”必须首先认识岩石圈是什么。

岩石圈包括地壳和地幔上部的岩石,它与地壳不是一个概念,更不同于硅镁层和硅铝层。

认识这个概念很重要,它是学习板块的定义、板块运动理论的前提。

掌握了岩石圈的概念才能进行正确的推理,否则,学生还停留在大陆漂移说的认识上,误认为板块不是在软流层上运动,而是大陆板块(硅铝层)在硅镁层上运动。

地理教师表述地理事物时必须注意讲话的顺序,主要是时间和空间顺序。

比如学习中国的邻国,按顺时针或逆时针的顺序指图说明较好。

如果是朝鲜、印度、俄罗斯……毫无规律,学生接受起来就很困难。

还要注意说明事物之间的关系,如主从关系、并列关系、因果关系、递进关系等等,体现出知识的层次,特别要注意与主题无关或关系不大的事情不要说,否则会画蛇添足,造成逻辑混乱。

地理教师讲话要注意前后一致,更不能自相矛盾,特别是时间、地点、数据、概念、特征、规律要始终如一。

讲话要中肯,不能似是而非,否则会造成认识上的含混不清,造成推理的困难。

第四节 地理课堂教学语言技能的应用要点

地理教师在运用课堂教学语言时,应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1.运用课堂语言要准确

语言是信息的载体,地理教师在传输语言信息时,必须首先保证信息真实可靠。

不能将错误的、不明确的、不准确的、不真实的知识教给学生。

运用地理课堂教学语言要科学和规范,它的含义一是指地理教师讲话要合乎逻辑,用词要恰当,发音要准确,符合语法要求,要准确地使用地理术语。

二是要执行我国颁布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