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 新文化运动导学材料.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79882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7.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课 新文化运动导学材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第二课 新文化运动导学材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第二课 新文化运动导学材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第二课 新文化运动导学材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第二课 新文化运动导学材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第二课 新文化运动导学材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第二课 新文化运动导学材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第二课 新文化运动导学材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第二课 新文化运动导学材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第二课 新文化运动导学材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第二课 新文化运动导学材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第二课 新文化运动导学材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第二课 新文化运动导学材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第二课 新文化运动导学材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第二课 新文化运动导学材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第二课 新文化运动导学材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第二课 新文化运动导学材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课 新文化运动导学材料.docx

《第二课 新文化运动导学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课 新文化运动导学材料.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二课 新文化运动导学材料.docx

第二课新文化运动导学材料

第二课新文化运动(导学材料)

第二新化运动(导学材料)

一、填空题:

1、191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化运动从此拉开了序幕。

、胡适、等一批接受了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知识分子成为其主要撰稿人。

2、新化运动实际上是在科学和民主旗帜下进行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包括三方面的基本内容:

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提倡,反对;提倡新学,反对。

3、新化运动是激进的者对封建专制思想发起全面攻击的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为新思想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也作为一种新思潮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

二、材料解析题:

陈独秀说“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

李大钊指出:

孔子是“历代专制之护符”。

吴虞在《说孝》一中,提示“孝”的真谛,是“不犯上作乱,把中国弄成一制造顺民的大工厂。

”鲁迅对封建礼教的攻击最为猛烈。

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提出了“将容中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的社会理想。

(1)上述材料反映了新化运动中的哪项内容?

(2)为什么说“信仰共和,必排孔教”?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青年杂志》、李大钊、鲁迅;

2、愚昧与专制、新道德、旧道德、旧学;

3、民主主义、马克思主义。

二、材料解析题:

(1)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2)因为封建儒家传统道德是封建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而新化运动是提倡资产阶级民主和科学。

第二新化运动

学法指导:

(1)引导学生讨论对新化运动的评价,让学生掌握正确对待东西方化的观点,学会辩证思维、全面看问题的方法。

(2)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新化运动内容的历史资料,帮助学生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方法。

(3)教学重点:

新化运动的内容和新发展

(4)教学难点:

新化运动的背景、影响和全面评价;归纳近代思想演进。

()知识目标(基础知识):

标志

北洋政局黑暗兴起代表人物

指导思想

中心:

先进分子寻找新出路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新化运动前期提倡科学,反对愚昧迷信

内容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资产阶级要求民主政治提倡新学。

反对旧学

袁尊孔复古后期:

宣传十月革命(李大钊)

影响

第二新化运动

学习目标

1.知识方面:

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新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新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指导思想、代表人物、活动阵地;新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新发展;新化运动的影响。

2.能力方面:

(1)通过对新化运动的兴起背景的教学,培养学生对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政治、经济、化相互关系基本观点的理解能力。

(2)通过对新化运动前、后期性质变化的分析,培养学生比较和综合分析历史事的能力。

3.态度、价值观方面:

(1)通过对新化运动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化运动的兴起,是中国资产阶级为打破封建束缚而在思想化上开展的启蒙运动,是反封建旧化的斗争。

它动摇了封建正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思想潮流,弘扬民主和科学,为五四运动爆发作了思想准备,在国内外产生巨大的影响。

(2)通过新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事迹的介绍与分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及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不断追求真理的精神。

导入新:

当历史的车轮驶入20世纪20年代中期的时候,勤劳勇敢的中国人面临的仍然是破败的河、颓败的经济、失败的革命、衰败的化……

西学东渐过程,由器物而及于制度。

然而,桔逾淮为枳,在西方卓有成效的东西,到了中国却是全然不成模样。

当革命派效法孟德斯鸠、卢梭、华盛顿的思想被军阀统治的丑恶现实撕成碎片,向西方寻求真理的人们开始由器物和制度层面深入到化心理层面,最终形成近代百年的继甲午战争之后的第二次民族反思。

新学习:

一、新化运动的概念:

“新”即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

新化运动:

北洋军阀统治前期,激进的资产阶级有识之士用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抨击中国封建思想的思想启蒙运动。

二、新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1、政治方面:

以北洋军阀为首的反动势力妄图复辟帝制。

2、经济方面:

辛亥革命以后,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以更好地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3、阶级条:

(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的盛行,)接受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队伍日益壮大起。

4、思想方面:

①、反动势力(袁世凯)在思想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

②、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

三、新化运动的概况:

(一)、前期(191年至1917年)

1、标志:

191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抨击尊孔复古逆流。

(从第二卷起,《青年杂志》更名为《新青年》,1916年底由上海迁到北京。

2、代表人物:

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3、指导思想:

民主与科学

4、主要阵地:

《新青年》

、中心:

北京大学

(理由:

1917年,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实行了“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办学方针。

6、主要内容:

①、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愚昧与专制

“民主”不仅仅是一种政治制度,而更重要的是一种思想观念,一种民主、平等、博爱的思想观念。

它不光指出政府给人民哪些权利,而是强调人们应该学会如何使用这些权利。

“科学”主要指与愚昧、落后、盲从相对立的科学思想、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知识。

民主与科学思想的提出:

陈独秀在《新青年》中指出,科学与民主,是当今人类社会进步不可或缺的两大因素。

只有将这两位先生请进中国,才能改变中国的现状。

陈独秀希望青年要解放思想,勇于探索,摆脱奴隶的、保守的、想像的陈旧状态,成为自主的、进步的、科学的新青年。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指民主Dera;科学Siene。

)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李大钊:

民与君势不两立,自由与专制也不能并存,妄想复辟的人,都是国家公敌。

陈独秀:

从历史进化的观点出发,说明民主制取代君主制是历史发展不可抗拒的潮流,大家应该对民主制在中国的实现充满信心。

新化运动强调,人们要用理性和科学的眼光去衡量一切,凡是经不起科学法则和理性法庭审判的,无论是谁遗留下的,都一不值。

只有提倡科学,才能破除对封建君主的迷信,真正实现人的解放。

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旧道德指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其核心是“三纲五常”。

李大钊:

尊孔复古思想其实就是帝制复活的先声,批判尊孔复古思潮,其实就是反对复辟。

陈独秀:

三纲五常完全违反了自由、平等、独立的原则,都是“奴隶之道德”,与时代潮流不相符,与民主共和也不相容。

鲁迅:

1918年发表了揭露封建礼教罪恶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痛斥了一切所谓的“仁义道德”,呼吁人们推翻这人吃人的制度。

③、提倡新学,反对旧学

胡适:

1917年1月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学改良刍议》一,提出学改良的八项主张,要求用白话取代言。

陈独秀:

发表了《学革命论》一,主张推倒雕琢、陈腐、艰涩的旧学,建设平易、新鲜、通俗的新学。

(二)、后期(十月革命以后)

1、主要内容:

宣传十月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

2、表现:

A、1918年7月,李大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关于十月革命的,指出了这一革命是人类历史明的新曙光。

B、11月,李大钊又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

李大钊指出,十月革命是20世纪世界革命的先声,是人类历史的新曙光,也是劳工主义的胜利。

他积极号召中国人民应该向十月革命学习,为在中国实现“劳工社会”而奋斗。

最后,他信心十足地宣称:

“试看将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1919年月,《新青年》出版了《马克思主义专号》,李大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介绍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D、李大钊还在北京大学和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分别开设了与社会主义有关的程,利用讲坛向学生宣传社会主义思想。

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有其深刻的社会根:

(1)新化运动兴起以,先进的知识分子并没有找到真正的振兴中华之路,俄国革命的成功,使中国人看到了新希望;

(2)帝国主义世界大战的结束并没有给世界带“和平曙光”,对社会主义的向往是当时世界革命的潮流之一;(3)中国民主革命的屡屡失利,教训在于不能用正确的指导思想组织广大群众。

李大钊宣传和介绍马克思主义,找到了中国的出路和革命力量。

4、影响:

十月革命以后,特别是五四爱国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推动马克思主义逐步成为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改变了新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

四、新化运动的意义

(一)、积极意义:

1、新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在民主和科学的旗帜下对封建专制思想发起了全面的攻击,传统的权威被打倒,为新思想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各种各样的“主义”涌入中国,各种新思想涌现,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马克思主义也作为一种新思潮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

2、新化运动还促进工民众的觉醒,唤起了人们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

青年学生在启蒙思潮的影响下,民族觉悟和爱国热情空前高涨。

他们纷纷成立社团,出版刊物,加入到新化运动的阵营中,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如北京大学的青年社团(新潮社、国民社、平民演讲团等,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少年中国学会。

)和青年学生出版的新刊物(1919年1月出版的《新潮》和《国民》)。

3、新化运动也是一场全面的化转型运动,它对中国的政治、思想、伦理、观念、学、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这场化革新,为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

(二)、消极性:

新化运动对传统化的批判,也有一定的片面性。

他们把一切中国化都看做是落后的,甚至把一些优秀的民族化遗产也当做封建化加以否定,而把一切西方化都看做是进步的。

这种形式主义的偏向,产生了许多消极的影响。

堂总结:

新化运动是资产阶级化反对封建化的一次激烈斗争,是辛亥革命在思想化领域的延续。

新化运动是伟大的思想解放与民主科学的洗礼,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前进。

但只有在高举起社会主义的旗帜,才算真正找到振兴中国的出路。

新化运动——五四爱国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构成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

板书设计:

第五节新化运动

一、新化运动的背景三、新化运动的内容

1、政治方面1、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愚昧

2、经济方面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3、思想化方面3、提倡新学,反对旧学

二、新化运动的兴起四、新化运动的发展

1、标志五、新化运动的影响

2、领袖

3、前期指导思想

4、主要阵地和活动基地

后反思:

第二新化运动(后练习)

一、选择题:

1.导致新化运动中内容上开始发生重大变化的事是

A.俄国十月革命  B.中国共产党成立

  .“五四”运动  D.“问题”和“主义”之争

2.陈独秀指出:

“对于与此新社会新国家,新信仰不可相容之孔教不可不有彻底之觉悟猛通之决心。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这句话说明①新化运动把斗争目标直指孔教②儒家思想束缚了民主和科学的传播③陈独秀认为儒家思想和民主政治完全对立④新化运动有对东方化全盘否定的倾向

A.①②③④  B①②  .③④  D.①②③

3.蔡元培任北大校长之后,提出“北大者,为囊括大典,包罗万众之最高学府”“无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效,尚不达自然淘汰之命运,即使彼此相反,也听他们自由发展。

”其主要目的是为

A.听任各种思想自由发展  B.缓和政治派系矛盾,鼓励学术研究

  .提高北大学术研究水平  D.倡导传播资产阶级化

4.关于近代前期的维新派思潮,民主革命思想和激进的民主主义思潮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  B.在中国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是爱国知识分子向西方学习的产物  D.是进步和爱国的思潮

.新化运动中,陈独秀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口号的进步意义体现在①反对封建专制统治②反对愚昧,促进科学事业的发展③促进中国的富强④促进中国对社会主义思潮的研究

A.①②③  B.②③④  .①②③④  D.①②④

6.前期新化运动的根本目的是

A.改造传统的儒家思想  B.倡导西方思想化,促进社会进步

  .提倡新学和白话  D.反对思想领域里的尊孔复古

7.新化运动把矛头指向儒家传统道德,根本原因是

A.儒家思想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B.当时北洋军阀政府推崇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比资产阶级思想化落后  D.儒家思想是维护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

8.下列对前期新化运动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把中国革命推进到一个新时期  B.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是辛亥革命在思想化领域中的延续  D.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

9.新化运动对中国革命产生的最深刻的影响是

A.动摇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B.弘扬了民主和科学,推动了自然科学发展

  .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了宣传作用

  D.后期传播社会主义思想,成为知识分子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10.下列关于前期新化运动的表述,不正确的有

A.猛烈抨击传统封建思想和伦理道德  B.强调了全体劳动人民的解放

  .资产阶级新化反对封建旧化的斗争D.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

11.有人说新化运动是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继续,其主要含义是指它

A.继续反封建   B.向西方学习  .主张民主共和  D.反对尊孔复古

12.前期的新化运动与资产阶级改良派、革命派的思想相比,就其作用而言,主要“新”在

A.传播了资产阶级民主平等思想  B.较为彻底地批判了封建思想

  .绝对肯定了西方化的进步性  D.深入研究和传播了马克思主义

二、问答题

新化运动的进步性和局限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2.A3.D4.BA 6.B7.D8.D9.D10B 11.A12B

二、问答题(略)

第二新化运动(资料汇编)

一、中国近代三次思想解放潮流

 ①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围绕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进行了一场激烈论战。

这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思想的正面交锋,形成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②1901~1907年,资产阶级革命派与保皇派之间,围绕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问题,展开一场论战,使民主革命思想得到传播,形成又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③191年新化运动兴起,以民权、平等和达尔的进化论为指导思想,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

前期新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思想解放的新潮流。

二、分析辛亥革命以后至五四运动以前,中国在政治、经济、思想化领域出现的几种并存的现象、原因及影响。

 政治上:

①专制独裁与民主共和两种政治势力并存。

袁世凯建立了北洋军阀统治后,厉行独裁卖国政策。

为了维护民主共和制度,资产阶级革命派先是采取政治斗争手段,把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企图将中国政治纳入政党政治的轨道;后是采取军事斗争手段,发动了反对袁世凯专制的“二次革命”。

“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开始了复辟帝制活动,孙中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继续斗争,取得了反袁斗争的胜利。

北洋政府的继任者继续实行军阀独裁统治,为维护民主共和制度,孙中在广州倡导护法运动,成立护法军政府,与北京政权对峙。

由于西南军阀无意北伐和护法,并与北京政权中的直系军阀勾结,护法运动失败。

辛亥革命后出现的两种政治势力的斗争,实际上是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矛盾的表现。

②北洋军阀与地方军阀的并存。

北洋军阀继续控制中央政权,地方军阀与之分庭抗礼。

这种局面的出现,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情决定的,是分散性的封建地主经济和帝国主义分而治之的侵略政策的必然产物。

军阀割据与混战,给人民带空前的灾难,人民强烈要求“打倒列强除军阀”,于1924年掀起反帝反封建的国民大革命。

 经济上,封建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并存。

列强不断扩大资本输出,几乎垄断了中国的工业和交通。

在封建经济和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夹缝中,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处境艰难。

一战期间,由于帝国主义暂时放松对华侵略,民族资本主义出现了短暂的春天,有了进一步发展。

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使无产阶级队伍壮大,这就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阶级基础。

 思想化上,“实业救国”和“民主共和”成为当时并存的两大思潮。

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权利,民主共和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任何违背这一历史潮流的倒行逆施,都必定要遭到人民的一致反对。

袁世凯和张勋复辟迅速失败就说明了这一点。

辛亥革命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有利条。

爱国心的驱使和利润的刺激,促使民族资产阶级乐于投资新式工业。

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反对封建军阀的统治。

这种要求,首先反映在思想化上要求打破封建束缚。

新化运动就这样应运而生了。

前期的新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三、新化运动“新”在哪里?

新化运动开始于191年《新青年》的创办,一直延续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历时七年之久。

通常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界分为前后期。

新化运动掀起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的潮流,在中国民主革命运动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新化运动到底“新”在哪里?

新化运动之所以新,首先在于其指导思想新。

新化运动兴起于20世纪初的中国,是在资产阶级的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相继失败的情况兴起的。

新化运动的领导人认为中国要真正建立民主政治,必须彻底批判中国的封建思想和伦理观念,他们用欧洲启蒙运动所宣传的民主、平等思想和达尔的进化论为武器,对传统的封建思想进行了猛烈地抨击。

陈独秀第一个提出“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这个口号。

《新青年》明确宣告: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在当时,这个口号不仅新鲜,而且反对专制,反对愚昧迷信的进步性理是显而易见的,对科学事业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新化运动发展到后,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取得了伟大胜利,使社会主义理想在一个大国内变为现实,它给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以巨大的鼓舞和启发。

他们抛弃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迫切地期待以俄国为榜样改造中国。

在中国大地上,李大钊第一次举起社会主义的大旗。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宣传成为思潮的主潮,为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所接受,成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新的指导思想。

其次,新化运动之所以新,在于其内容新。

前期新化运动与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都属于资产阶级反封建性质的斗争,目的都是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在方法上都是向西方学习,但主张上各有侧重。

维新变法运动主要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政体,挽救民族危机;辛亥革命则主要是学习西方的共和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无论维新变法还是辛亥革命都是要建立民主政治的表层结构。

新化运动的领袖们要建立近代社会深层次的政治化,即近代民主生活背后的价值观念体系。

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人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以《新青年》为阵地,明确提出“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学,反对旧学”,把斗争的锋芒指向维护封建制度的孔教,新化运动向前迈了一大步。

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

可见,新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启蒙运动,也是近代中国民主思想发展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第三,新化运动之所以新,在于其形式的新。

新化运动不仅是一场思想革命,还是一场学革命。

中国近代史上,严复、太炎宣传西方“平等”、“民主”、“革命”思想时,影响并不大,反对的人也不多。

原因之一就是严复、太炎用的是艰涩的古,或是半白半古,因而大大削减了他们革命思想、思想的影响力。

而陈独秀、胡适倡导白话,提出了对学作品从内容到形式进行变革。

1916年《新青年》先后发表了胡适的《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学革命论》,学革命由此开始。

可见新化运动不仅在思想,道德,学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的思想解放运动,而且对传播思想的手段——学作品的写作形式也进行了革命。

新学的创作反映了新化运动的倡导者们希望将这场运动引向全社会的强烈愿望。

这就给了广大的人民群众群众一种便捷的工具,民主与科学凭藉这对翅膀飞遍社会的各个角落,其影响力成千上万地扩大了。

所以这场运动不仅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而且是一场学革命。

第四,新化运动之所以新,在于其产生的历史作用。

新化运动之前,各派在宣传各自主张时,都没有彻底批判封建思想。

洋务派搞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强调维护封建正统思想观念不动摇;康、梁维新派“托古改制”,披着孔子的外衣去干那“离经叛道”的事业;革命派大造革命舆论,进行推翻清朝统治的革命斗争,拿起的主要思想武器并不是“民主”、“科学”,而是带有浓厚的“反满革命”的色彩,什么“扬州十日”、“嘉定屠城”等等。

新化运动民主主义激进派把斗争矛头直指封建礼教,提出打倒“吃人的礼教”的口号,这是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和辛亥革命时期的革命派所不敢说的。

新化运动猛烈地抨击了具有二千年历史的封建专制的理论基石——以儒家为代表的旧道德、旧化,使人们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在新化运动中,中国知识分子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启发了民众的觉悟,这对五四爱国运动起宣传动员作用。

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启发了先进知识分子,使他们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中国、改造社会和推进革命的思想武器。

这是新化运动最重要的成果。

总之,新化运动以“民主”、“科学”为旗号,以儒家传统道德为其矛头所向,以新学为其进行思想解放斗争的工具,深入的批判了封建正统思想,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为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开辟了新的天地。

四、前期新化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的比较。

性质:

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

根本目的:

都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方法:

学习西方。

主张各有侧重:

维新变法运动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政体,挽救民族危亡;辛亥革命学习西方的共和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都没能彻底批判封建正统思想化。

新化运动用西方的民主平等思想批判中国的封建传统思想,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五、近代前期中国思想界向西方学习的历程、特点(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向西方学习的过程由浅而深。

同西方列强侵华扩大,民族危机逐步加深和中国资本主义逐渐发展的历程相适应。

梁启超概括为“先从器物上感觉出,再从制度上感觉出,再从化上感觉出”。

陈独秀概括为“学术觉悟”、“政治觉悟”、“理论觉悟”三个阶段。

△“器物”变革:

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

主要内容:

主要学习以船坚炮利为中心的西方物质明,即“器物”观。

代表:

林则徐、魏“师夷长技以制夷”。

洋务运动:

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起步。

指导思想:

“中体西用”

实业:

创办了第一批近代军用企业和民用企业,开始出现兴办近代工业风气;

军事:

创办了新式海军,筹划海防,增强了国防力量;

教育:

创办新式学堂 ,派遣留学生,培育了一批对西学有认识的人才;

外交:

设立总理衙门,促进了与外国的交往。

科技:

引进一批技术,培养了一批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

特点:

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封建统治。

认识:

运动失败说明,只学技术不改变落后的生产关系,不可能使中国走向富强。

△“制度”变革:

从甲午中日战争到辛亥革命

主要内容:

主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变革旧的封建体制。

方案:

康、梁为首的维新派主张兴民权,建立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政体;孙中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指导思想:

由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发展为“三民主义”

特点:

不仅要学习西方技术,还要学习政治制度,通过发展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机。

△“观念”变革:

新化运动

代表:

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

指导思想:

前期是民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