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产业规划指南.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7988434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旅游产业规划指南.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旅游产业规划指南.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旅游产业规划指南.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旅游产业规划指南.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旅游产业规划指南.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旅游产业规划指南.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旅游产业规划指南.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旅游产业规划指南.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旅游产业规划指南.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旅游产业规划指南.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旅游产业规划指南.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旅游产业规划指南.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旅游产业规划指南.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旅游产业规划指南.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旅游产业规划指南.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旅游产业规划指南.doc

《旅游产业规划指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旅游产业规划指南.doc(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旅游产业规划指南.doc

旅游产业规划指南

旅游产业规划指南

王兴斌著

中国旅游出版社

目录

一、旅游规划编制工作流程

1、旅游规划类型与作用

2、旅游规划编制方式

3、旅游规划编制班子组成

4、旅游规划编制步骤

5、旅游规划评审

6、旅游规划成果

7、旅游规划审批、实施与修订

二、旅游产业发展目标、布局与产品规划

1、编制旅游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2、区域发展旅游产业条件分析

3、旅游客源市场调研与定位

4、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

5、旅游产业发展目标定位

6、旅游产业区域布局

7、旅游产品开发

8、旅游市场开发

三、旅游产业整体发展规划

1、旅游城市建设

2、旅游交通运输业

3、旅游通讯和电信业

4、旅游住宿业

5、旅行社业

6、旅游农业

7、旅游工业

8、旅游商贸与餐饮业

9、旅游文化业

10、旅游安全与卫生

四、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体系

1、旅游产业管理体制

2、旅游产业法规

3、旅游产业政策

4、旅游科技创新

5、旅游人力资源开发

6、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

1999年初,全国54个城市首批进入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3处风景名胜列入世界自然或文化遗产目录。

119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87个国家森林公园、99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00多个国家和省级旅游度假区。

第一章旅游规划编制工作流程

第一节旅游规划类型与作用

一、旅游规划的类型

1、旅游发展规划。

即区域旅游产业或旅游经济发展规划。

主要内容是确定旅游业在该区域内的产业地位、发展目标、发展阶段、总体形象、资源品位、市场定位、总体布局、主导产品、旅游基础和服务设施建设、发展旅游业的战略措施和保障体系。

2、旅游开发建设规划。

旅游区(旅游度假区、风景旅游区、森林公园等)规划设计,可分为可研、总规大纲、总体规划、控制性详规和修建性详规;旅游点和旅游设施的建筑设计;旅游产品或线路规划,指某项或专题旅游产品或线路规划。

旅游业发展规划要解决产业定位、目标定位、市场定位、形象定位、主导产品定位和开发格局定位。

合理确定景区(点)的布局、类型、功能、档次、规模和风格,各个景区间要相互协调、避同求异、客源互流、产品互补,形成整体优势。

二、旅游发展规划是旅游行业规划和旅游产业规划的结合

旅游业指直接为旅游者提供交通运输、观光度假等以及为这些服务专门或直接提供人力、智力和中介服务的企事业单位、行业和部门。

旅游产业指旅游行业和为旅游行业直接提供物质、文化、信息、人力和智力服务和支撑的行业和部门。

三、旅游发展规划的作用和意义

战略决策依据、宏观指导依据、行业管理的指南、相关规划的参照依据、景区(点)开发建设的依据

第二节旅游规划编制方式

一、委托旅游规划专业单位编制

二、由本地或本部门的专业人员编制规划

三、本地管理干部与旅游规划单位和专家联合编制

四、通过招投标方式

第三节旅游规划编制班子组成

一、旅游管理部门和相关管理部门结合

二、旅游规划专家与当地旅游管理干部的结合

三、旅游专家与相关学科专家的结合

四、本国专家与外国专家相结合

第四节旅游规划编制步骤

一、准备工作

建立组织机构、筹措经费、准备资料、制定工作计划、考察线路和日程

二、考察调研和规划纲要

实地考察、访问座谈、客源市场调查、查阅文件资料、印发调查表和征求意见表、拟订规划编制纲要(解决产业定位、发展目标定位、总体形象定位、功能区划定位、客源市场定位和主导产品定位)。

三、研讨、审议规划草稿

四、规划评审

五、规划审批、执行和修编

第五节旅游规划评审

一、评审委员会的组成

二、评审会的日程和程序

三、评审结论的主要内容

四、评审后的修改

第六节旅游规划成果

一、文本

着重讲清“是什么”和“做什么”,不必阐述“为什么”。

二、规划图件

区位图;资源分布和评价图;功能区布局和重点项目、服务设施布局图;线路规划图;交通道路规划图;客源市场结构图。

重点旅游项目或旅游开发区的概念性设计图。

三、附件

规划说明、专题报告、基础资料和相关文件。

第七节旅游规划审批、实施和修订

第二章旅游产业发展目标、布局与产品规划

第一节编制旅游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

一、与城市性质和发展方向相一致,与当地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协调,与全国和地区旅游发展规划相衔接。

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相统一,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三、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企业经营

四、以客源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旅游资源为基础,开发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

五、突出特色,抓紧资源和产品开发的主导方向,塑造独特的旅游总体形象。

六、发展大旅游,形成大产业,实现旅游业的社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

七、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设施建设与人力资源开发同步推进、互相促进。

八、统一规划、总体布局、近祥远略、分期开发、突出重点、留有余地。

第二节区域发展旅游产业条件分析

一、经济状况

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和总量

国民经济结构

二、旅游资源

资源类型、数量与规模;资源分布;资源品位

三、客源市场

外来客源和本地客源

四、区位与交通

五、政策、环境与机遇

政策优势、社会环境、特殊机遇

六、旅游业历史和现状

旅游业发展的动因;旅游服务设施、机构和企业;旅游从业人员;旅游业管理体制;旅游行业管理的政策、法规制定与实施状况;旅游业所处阶段。

第三节旅游客源市场调研与定位

一、市场导向是编制旅游发展规划的出发点

客源市场与旅游资源开发的关系

客源市场与旅游产品的关系

客源市场与旅游服务设施开发建设的关系

客源市场与旅游投资的关系

客源市场与旅游人力资源开发的关系

二、客源市场定位

1、游客的范围与类型

2、客源市场分类。

核心市场(一级)、中程市场(二级)、远程市场(三级)。

或分为主体市场与边缘市场;常规市场或机会市场。

市场定位因素包括可进入性的程度、客源地的社会经济水平、客源地与本地的联系。

3、周边旅游目的地客源市场分析

4、客源市场特点

5、我国国内客源市场的特点

52个小波峰(双休日)、3个大高峰(五一、十一、春节)和1个旅游旺季(7-8月)。

6、我国海外入境客源市场特点

三、客源数量预测

人次数、人天数(人均停留天数)、人均消费额

旅游业依托性、敏感性和关联性的特点,决定了其发展的波浪式上升态势。

四、客源市场调研

收集和整理有关旅游者的直接或间接的统计资料;观察调查、面谈和电话询问抽样调查。

第四节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

一、旅游资源的含义

广义上指能为旅游资源提供支撑和保证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的资源。

狭义上指旅游景观和环境资源。

国家技监局: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

二、旅游资源的类型

自然资源、历史文化资源、社会资源

三、旅游资源调查

调查班子、调查方法(实地勘察、文献查阅、座谈访问、新技术手段)、调查内容(分类单体调查、分区综合调查)。

四、旅游资源的评价

注重把握以下几个关系:

资源自身的旅游价值与科学文化价值的关系;旅游资源的规模效应与其开发条件的关系;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的关系;大众评价与专家评价的关系;本地旅游资源与周边或同类旅游资源的关系。

从资源的科学文化价值、美学观赏价值和康体休闲价值及其开发的社会条件和自然环境加以综合分析,大致可分为下列四个等级:

世界级、国家级、省级和地方级。

五、旅游资源开发的基本思路:

市场—资源—产品和市场

第五节旅游产业发展目标定位

一、在世界、中国、全省旅游大格局中的地位

决定因素包括:

资源品位、开发层次经营规模

确定目标时,应包含三方面内容,即地域范围、旅游特色和旅游地的性质和功能。

二、旅游业在本地区国民经济中的产业地位

新的经济增长点是指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宏观要求和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变化的新趋势、市场需求量大、产业关联度高、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辐射功能强的产业。

三、旅游业发展的预期目标

1、旅游业发展指标体系的主要内容:

接待人次和年增长速度;人均消费和年增长速度;旅游总收入及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2、旅游业发展速度的预测

第六节旅游产业区域布局

基本原则:

有利于开发配套有特色的旅游产品;有利于吸引游客并方便他们游览观光和休闲度假,有利于通过旅游开发带动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有利于旅游开发和行业管理。

一、根据当地国民经济的区域分工和发展需要,确定旅游产业的总体布局和主导产品。

二、以某个中心城市,或某一标志性景区(点)为中心,或以一条或几条旅游线为主进行布局,

三、根据旅游资源的特点和类型划分若干个景观各异、产品互补的旅游区(或旅游片、旅游圈、旅游板块)。

四旅游区开发规划要点

各个旅游区,都要在以下8个方面加以明确定位:

区块定位、景观特色定位、产品功能定位、基础和服务设施类别、档次定位、重点旅游项目定位、开发和管理主体定位、开发时序定位。

第七节旅游产品开发

一、旅游产品的特点

整合性(六大要素)、有形和无形的统一;生产和消费的同步性;不可储存性;不可移位性、使用权的暂时性和所有权的不可转让性。

二、旅游产品的类型

1、观光型旅游产品

2、度假型旅游产品

3、商务会展型旅游产品

4、文化型旅游产品

5、绿色生态型旅游产品

6、健身康复型旅游产品

7、猎奇刺激型旅游产品

8、主题公园

三、旅游产品规划设计思路

根据本地客源市场需要和旅游资源特点,确定本地区可开发的旅游产品的类型和档次(观光、度假、大众专业、经济、豪华型等)。

突出重点,抓住一两个重点项目,开发标志性、支撑性旅游产品。

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中要确定旅游产品开发的思路的方向,即区位选址定位,景物特色定位、客源市场定位、旅游功能定位和项目内容的创意兴策划。

第八节旅游市场开发

一、制定市场开发方略的前提

了解和研究你我他三方。

二、市场开发的基本战略

1、寻求特色旅游产品与特定客源市场的最佳结合,形成产销互动的促销合力。

2、旅游宣传与地区总体形象宣传相结合,形成整体的宣传合力。

3、政府旅游主管部门的地区旅游总体形象宣传与旅游企业的旅游产品营销分工合作,形成多层次的宣传促销合力。

4、与周边旅游地资源共享、产品互补、客源互流、联点成线、串线成网,形成区域宣传合力。

5、常年促销与高潮迭起,重点突破相结合,形成持续性与轰动性结合的连续效应。

6、面对旅游者的推销与面向旅行商的营销相结合,形成立体宣传促销复合效应。

三、市场促销策略

1、旅游地总体形象策划与宣传。

2、借用名人、名作、名会、名事大做文章。

3、融宣传于服务之中,耳濡目染,加深印象。

4、巧打价格牌,广招各路客。

四、市场宣传促销渠道

1、制作和散发各类旅游宣传品。

2、报刊、广播、电视、网络四代媒体广告并用。

3、参加国内外各类旅游交易会、博览会。

4、举办旅游与文化、商贸、民俗相结合的节庆活动。

5、在主要客源城市派出宣传促销团,设立旅游办事处。

第三章旅游产业整体发展规划

第一节旅游城市建设

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实质上是旅游城市的建设规划。

一、旅游城市应具备的条件

确定旅游城市布局和选定旅游中心城市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旅游资源较丰富,具有一定特色,有可能开发成具有较强吸引力的旅游产品;位于或临近出入境口岸、交通枢纽或干线,旅游接待设施有较好的基础;基本建立起旅游行业管理机构,行业管理基本到位;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已经有条件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新兴产业、先导产业、龙头产业、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

二、旅游城市的类型和层次

1、类型。

综合性旅游城市、商贸旅游城市、文化旅游城市、风景旅游城市、工业旅游城市、农业旅游城市和娱乐旅游城市。

2、层次。

国际性旅游城市、全国性旅游城市、区域旅游中心城市和区域旅游城市。

三、旅游城市的建设

基本原则:

以强烈的旅游意识来总揽和审视城市总体规划和各方面的建设,把旅游开发建设融合、渗透到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市政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城市管理各个领域,全方位地营造旅游的自然生态和人文环境,立体式地塑造旅游城市的总体形象,使整个城市的总体环境成为旅游吸引物。

基础设施、市政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文化建设贵在以人为本、弘扬特色和重在创新,要运用政府倡导和社会运作相结合的方式)。

生态环境是城市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四、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第二节旅游交通运输业

一、旅游交通规划的基本思路

景随路建、路为景开

二、旅游大交通建设

三、旅游小交通建设

第三节旅游通讯和信息业

一、旅游区内的通讯设施

二、旅游业经营电子化管理

三、开设旅游信息中心

第四节旅游住宿业

一、旅游住宿业概况

二、旅游住宿设施的数量和档次要适度超前。

床位数=(全年住宿人数×人均停留天数)/(全年可游览天数×客房出租率)

三、旅游住宿档次层次化,适合各种游客的不同消费水平

客房出租率以75—85%为最佳点,测算客房数时以60-65%计算为妥。

四、住宿的类型和功能多样化,适合各类游客的不同旅游需求

即,商务或会议型、休闲度假型、保健疗养型等。

五、旅游住宿的区位布局既要相对集中,又要有重点。

六、旅游住宿的建筑风格地方化、多样化,与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相融合。

七、旅游住宿建设投资多元化

八、旅游住宿服务标准化和个性化结合

九、旅游住宿业的规范化管理

第五节旅行社行业

一、旅行社的类型与申办

按其业务性质分为外联和接待旅行社两大类,前者在客源地招徕客源;后者在目的地从事旅游接待工作。

按其经营业务范围,可分为国际旅行社和国内旅行社两大类。

二、旅行社的产品经营

旅行社的产品大致分为观光型、度假型和专项特种型三类。

其产品经营要向综合化、专业化、品牌化、网络化和信息化方向发展。

三、导游人员

四、旅行社企业体制和机制改革

五、旅行社行业管理和旅行社协会

第六节旅游农业

一、旅游农业

1、国内外旅游者对食品、饮品的巨大需求。

2、建立旅游餐饮原料生产基地。

二、观光农业

农业观光是以广义的农业资源为基础的所有旅游产品的统称,主要是指游客在农村地域中,通过观赏自然景观、野生资源、乡间街村、体验民俗民风、乡土人情,品尝和购买农副产品、土特产品及工艺品,参与田间劳作休闲等活动来愉悦身心,强身健体的一种观光游览形式。

农业旅游包括多种类型,主要有:

观光游览型、田园采摘型、休闲度假型、传统农耕型、现代高科技设施农业及乡村民俗文化型等。

1、农业观光旅游的特色和功能

要体现乡土性、民俗性、参与性、知识性、实惠性等特色。

2、发展农业观光的规划思路

因地制宜地搞好农业观光休闲的基础建设;注重特色、精心设计旅游项目;开发农业观光休闲旅游与环境保护并行;提高农业文化内涵,增加现代科技含量;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

3、森林公园与森林旅游

森林公园是以大面积森林为基础,既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又有美丽的森林自然风光,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奇特的地形地貌,加之科学的管理和服务,能够吸引八方游客进园野营、度假、观光、疗养考察和开展其他有意义的活动的生态自然公园。

森林公园包括山地丘陵型、草原森林型、荒漠森林型、水域森林型、海域森林型、热带雨林型及人工林型等多种类型。

第七节旅游工业

一、旅游业对工业产品的巨大需求

旅游用品主要包括旅游商品和旅游装备两大类:

即由旅游者直接消费和使用的旅游商品和为旅游服务方提供的旅游装备。

二、中国旅游商品生产的现状

三、发展旅游用品工业生产的思路

各地应根据本地旅游商品资源条件和设计生产能力的实际情况,建立各类旅游商品生产基地,逐步形成地区特色生产旅游商品的旅游工业体系。

四、建立工业旅游观光点

1、工业观光现状

工业旅游是以工矿企业和工业生产活动为旅游吸引物,供旅游者参与考察、体验和学习的一种新的旅游形式,属于文化旅游产品中的一种。

2、开放工业观光旅游的思路

工业旅游具有观光游览、科技普及、宣传促销三重功能。

第八节旅游商贸及餐饮业

一、旅游商贸的功能与现状

旅游商品是旅游地形象的体验和载体,销售和流传起到宣传作用,扩大旅游地影响。

二、发展旅游商贸业的规划思路

1、旅游商品的特点。

特色性、观赏性、便携性、宣传性和多价性。

2、培育旅游商品的名牌精品。

3、探索集设计、研制、生产、销售于一体的社会化、集团化、规模化经营之路。

4、旅游中心城市在选择合适的地段、建立旅游购物步行街或定点旅游购物商店。

5、建立旅游商品批发市场、交易会。

6、旅游商贸业管理。

7、对海外旅游者购物实行国际上通行的出关退税制。

三、旅游餐饮业

第九节旅游文化业

旅游活动是物质消费与文化享受相结合的高层次活动。

一、现代文化产业的兴起

文化产业是为人们提供文化产品及为生产和经营文化产品提供物质设备和智力服务的经济产业。

二、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共存共荣相得益彰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共同特点:

资源共有、市场共享、产品共用、产业发展条件相同。

三、旅游文化业: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相结合的产物和新的增长点

旅游文化业包括:

旅游文娱、旅游文博、旅游风景名胜、旅游体育、旅游影视、旅游宣传出版、旅游资源和规划设计等。

应突出:

旅游文娱演出业、旅游节庆活动、旅游文博业、旅游风景园林业、旅游体育业、旅游影视业、旅游宣传出版业。

第十节旅游安全与卫生

一、旅游安全

建立旅游安全体系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

二、旅游救援系统

医疗救援服务和非医疗救援服务

三、旅游保险

四、旅游医疗卫生

第四章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体系

旅游是一个集环境、资源、资金、人力和智力于一体的综合产业,发展旅游业是一个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环境的系统工程。

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要求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目的地成为一个整体;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之间的平衡关系使许多旅游目的地各具特色。

旅游发展不能破坏这种平衡关系。

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把这个原则贯穿到旅游发展的全过程,并建立强有力的管理、政策、法规、人力、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保障体系。

第一节旅游产业管理体制

一、中国旅游业管理体制现状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依托性和关联性极强的产业群,涉及到国民经济和行政机构的众多行业和部门。

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主要分布在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管理体制包括:

旅游产业决策协调机制、旅游行业管理体制、旅游行业自律体制及旅游区(点)管理体制等。

二、建立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决策协调机构

三、完善和加强各级旅游行业管理部门

国家旅游局:

办公室、规划发展与财务司、旅游促进与国际联络司、质量规范与管理司、政策法规司和人事劳动教育处。

四、旅游行业自律组织—旅游业协会

五、旅游风景区(点)管理体制

旅游区(点)包括风景名胜区、文博单位、森林公园、各类自然保护区、旅游度假区、主题公园、各类康体娱乐场所等。

其中,风景名胜、文物、森林草原、地质等资源的所有权和管理权归国家所有。

六、旅游度假区或经济开发区的经营管理体制

旅游度假区:

旅游经济开发区和主题公园是20世纪90年代新建的专门为旅游兴建的旅游区(点)。

第二节旅游产业法规

一、国家制定和颁布的与旅游业相关的基础性法律

二、旅游业及相关法规

三、旅游业有关文件

四、旅游业及相关规章

五、旅游及相关行业标准(国家及行业标准)

六、加强旅游法规的贯彻实施和检查监督工作

第三节旅游产业政策

中国旅游产业政策经历了两次转折性的调整:

第一次在20世纪70年代末、八十年代初:

即旅游业从外事型、公益型事业向经济型的产业转变;至90年代末,由资源大国发展成为亚洲第一旅游大国和世界旅游大国之一,被确定为第三产业的新兴产业和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第二次在90年代末新旧世纪交替之际,将从第三产业新兴产业和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向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提升,中国将从亚洲旅游第一大国和世纪旅游大国向世界旅游强国升位。

一、政府主导是发展旅游产业的基本政策

有条件发展旅游业的地区,由政府把旅游业当作国民经济的优势产业来培育,将之纳入到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之中,并落实到政策法规、财税金融政策、规划计划、产业管理体制等各个方面。

通过政府的组织协调,促进旅游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

旅游产业由旅游需求与旅游供给及协调供需双方的组织保障和社会支撑体系组成,是旅游产业政策的基本内涵。

二、扩大市场需求的政策

1、大力发展国际旅游市场。

2、积极发展国内旅游市场。

3、适度发展出境旅游市场。

4、优化旅游市场结构政策。

对一个旅游目的地,一般情况下形成本地近程市场、周边中程市场和全国远程市场的布局结构。

根据本地的资源特点、区位交通,确定观光市场、度假市场、商务会展市场及特种专业旅游市场的重点和比重,力求形式多元化的市场格局,并着重确定近期重点市场。

一般以大中城市为依托,在城市与郊区结合部开发周末度假休闲线路。

三、发展旅游供给的政策

1、优化旅游行业结构政策

2、优化旅游地区结构政策。

旅游区域布局要突出特点、发挥优势、抓住重点。

3、优化旅游产品结构政策。

4、优化旅游企业组织结构政策。

旅游企业集团是指由相对独立的旅游企业法人和事业法人,以资产作为主要纽带,以旅游客源市场和旅游接待服务为辅助纽带,包括核心层、紧密层、半紧密层和松散层的多层次的旅游企业组织形式。

5、调查旅游经济所有制结构政策。

四、旅游投资融资政策

1、旅游投资的现状与趋势

2、旅游投资的主体多元化、方式多样化和领域多向化。

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旅游资源配置和社会资金流向起基础性作用。

政府在市场经济基础上对旅游投资的宏观调控方式主要有:

财政手段,政府对旅游基础设施和重点旅游项目的导向性投入;行政手段,旅游局参与旅游项目的立项审批,进行宏观调控;政策引导,制定投资政策,对不同旅游项目的开发加以鼓励、限制和禁止;规划控制,通过编制旅游发展规划对不同旅游项目规定允许、限定或不准开发;信息引导,计划和旅游部门通过发布客源市场和产品市场信息,开展咨询服务,引导投资方向。

以市场为基础,积极引导旅游投资融资主体多元化、领域多向化、方式多样化。

政府投入、旅游事业费、旅游发展基金、旅游项目补贴资金。

国内外市场运作的投融资方式。

BOT:

投资建设并经营,一定时间后移交产权。

3、吸引旅游投资的政策。

第四节旅游科技创新

一、观念创新

树立大旅游观、大市场观、大资源观、大产业观和新发展观。

二、旅游开发的科技创新

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的科技创新。

旅游产品开发的科技创新。

三、管理经营科技创新

旅游电子商务基本上由三个层次组成:

旅游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咨询、订购活动(BtoC);企业与企业之间(BtoC)或企业内部、企业外部网络的建设;旅游管理部门实现行业管理的自动化。

旅游电子商务网络的四大功能板块:

信息查询、旅游预订、网上结算(资格认证、信用卡、银行转帐)、银行服务。

四、建立旅游科技创新机构和队伍

旅游专家库、旅游研究和规划设计、旅游咨询

五、旅游产业管理体制创新

第五节旅游人力资源开发

一、旅游教育培训方针和方式

二、旅游从业人员素质标准和数量测算

饭店员工测算:

五星级:

1:

1;四星级:

1:

0.6-0.9;三星级:

1:

0.4-0.6;二星级:

1:

0.6-0.4;各类员工比例大致为:

管理人员10%;服务人员45%;厨师15%;后勤人员30%。

旅行社员工测算:

国内游客:

员工=600:

1;国际游客:

员工=300:

1。

员工比例:

管理人员15%、导游人员55%和后勤人员30%。

一个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