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医院感染监测规范多篇完整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988728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9.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XX医院感染监测规范多篇完整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XX医院感染监测规范多篇完整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XX医院感染监测规范多篇完整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XX医院感染监测规范多篇完整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XX医院感染监测规范多篇完整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XX医院感染监测规范多篇完整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XX医院感染监测规范多篇完整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XX医院感染监测规范多篇完整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XX医院感染监测规范多篇完整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XX医院感染监测规范多篇完整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XX医院感染监测规范多篇完整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XX医院感染监测规范多篇完整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XX医院感染监测规范多篇完整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XX医院感染监测规范多篇完整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XX医院感染监测规范多篇完整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XX医院感染监测规范多篇完整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XX医院感染监测规范多篇完整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XX医院感染监测规范多篇完整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XX医院感染监测规范多篇完整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XX医院感染监测规范多篇完整版.docx

《XX医院感染监测规范多篇完整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医院感染监测规范多篇完整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XX医院感染监测规范多篇完整版.docx

XX医院感染监测规范多篇完整版

XX医院202x年医院感染监测规范

一、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医院感染监测的管理与要求、监测方法及医院感染监测质量保证。

本标准适用于医院和妇幼保健院。

有住院床位的其他医疗机构参照执行。

二、术语和定义

(一)医院感染监测

长期、系统、连续地收集、分析医院感染在一定人群中的发生、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将监测结果报送和反馈给有关部门和科室,为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二)患者日医院感染发病率是一种累计暴露时间内的发病密度,指单位住院时间内住院患者新发医院感染的频率,单位住院时间通常用1000个患者住院日表示。

(三)全院综合性监测连续不断地对所有临床科室的全部住院患者和医务人员进行医院感染及其有关危险因素的监测。

(四)目标性监测针对高危人群、高发感染部位等开展的医院感染及其危险因素的监测,如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监测、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监测、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细菌耐药性监测等。

(五)抗菌药物具杀菌或抑菌活性、主要供全身应用(含口服、肌肉注射、静脉注射、静脉滴注等,部分也可以用于局部)的各种抗生素、磺胺类、咪唑类、硝咪唑类、喹诺酮类、呋喃类等化学药物。

通常不包括抗寄生虫药物、抗病毒药物、抗结核药物和局部使用抗菌药物等。

(六)抗菌药物使用率出院患者中使用抗菌药物的比率。

(七)抗菌药物使用剂量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每日使用量。

(八)规定日剂量频数(DDD频数)为某一抗菌药物的总消耗量除以该药的规定日剂量。

三、监测的管理与要求

(一)医院应建立有效的医院感染监测与通报制度,及时诊断医院感染病例,分析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采取针对性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并应将医院感染监测控制质量纳入医疗质量管理考核体系。

(二)医院应培养医院感染控制专职人员和临床医务人员识别医院感染暴发的意识与能力。

发生暴发时应分析感染源、感染途径,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

(三)医院应建立医院感染报告制度,发生下列情况的医院感染暴发,医疗机构应报告所在地的县(区)级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

报告包括初次报告和订正报告,订正报告应在暴发终止后一周内完成。

1.医疗机构经调查证实发生以下情形时,应于12h内向所在地的县级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同时向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①5例以上的医院感染暴发。

②由于医院感染暴发直接导致患者死亡。

③由于医院感染暴发导致3人以上人身损害后果。

2.医疗机构发生以下情形时,应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的要求在2h内进行报告:

①10例以上的医院感染暴发事件。

②发生特殊病原体或者新发病原体的医院感染。

③可能造成重大公共影响或者严重后果的医院感染。

3.医疗机构发生的医院感染和医院感染暴发属于法定传染病的,还应当按照《中华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规定进行报告。

4.医院应制定切实可行的医院感染监测计划,如年计划、季度计划等。

监测计划内容主要包括人员、方法、对象、时间等。

5.医院应按以下要求开展医院感染监测:

①新建或未开展过医院感染监测的医院,应先开展全院综合性监测。

监测时间应不少于2年。

②已经开展2年以上全院综合性监测的医院应开展目标性监测。

目标性监测持续时间应连续6个月以上。

③医院感染患病率调查应每年至少开展一次。

6.人员与设施

①人员要求医院应按每200张~250张实际使用病床,配备1名医院感染专职人员;专职人员应接受监测与感染控制知识、技能的培训并熟练掌握。

②设施要求医院应在医院信息系统建设中,完善医院感染监测系统与基础设施;医院感染监测设施运转正常。

四、监测

(一)医院感染监测方法根据监测范围,分为全院综合性监测和目标性监测。

1.全院综合性监测,具体监测方法按照附录B进行。

2.目标性监测

(二)手术部位感染的监测,具体监测方法按照附录C进行。

(三)成人及儿童重症监护病房(ICU)医院感染监测,具体监测方法按照附录D进行。

(四)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监测,具体监测方法按照附录E进行。

(五)细菌耐药性监测,具体监测方法按照附录F进行。

(六)医院感染调查方法

1.患病率调查,了解住院患者医院感染患病率。

具体调查方法按照附录G进行。

2.临床抗菌药物使用调查,帮助了解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

具体调查方法按照附录H进行。

3.监测信息的收集

①宜主动收集资料。

②患者感染信息的收集包括查房、病例讨论、查阅医疗与护理记录、实验室与影像学报告和其他部门的信息。

③病原学信息的收集包括临床微生物学、病毒学、病理学和血清学检查结果。

④收集和登记患者基本资料、医院感染信息、相关危险因素、病原体及病原菌的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和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

五、细菌耐药性监测

(一)细菌耐药性监测:

监测临床分离细菌耐药性发生情况,包括临床上一些重要的耐药细菌的分离率,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泛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PDR-AB)和泛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PDR-PA),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革兰阴性细菌等。

(二)监测调查对象:

临床标本分离的病原菌。

(三)监测内容:

细菌,抗菌药物,药物敏感结果。

(四)监测方法:

统计、分析微生物室分离的细菌和药物敏感结果。

(五)资料分析

1.不同病原体的构成比。

2.主要革兰阳性细菌的构成比及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

3.主要革兰阴性细菌的构成比及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

4.MRSA占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构成比及分离绝对数,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

5.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PDR-AB)和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PDR-PA)的构成比及绝对分离数。

VRE占肠球菌属细菌的构成比及分离绝对数,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

6.革兰阴性细菌产ESBLs的构成比及分离绝对数,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

(六)总结和反馈

结合以往资料总结并公布监测结果,向临床医师和医院药事管理机构反馈。

六、医院感染患病率调查

(一)调查对象指定时间段内所有住院患者。

(二)调查内容

1.基本资料监测月份、住院号、科室、床号、姓名、性别、年龄、调查日期、疾病诊断、切口类型(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

2.医院感染情况感染日期、感染诊断、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动静脉插管、泌尿道插管、使用呼吸机、气管插管、气管切开、使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放射治疗、抗肿瘤化学治疗、免疫抑制剂)及相关性、医院感染培养标本名称、送检日期、检出病原体名称。

3.按科室记录应调查人数与实际调查人数。

(三)调查方法

1.应制定符合本院实际的医院感染患病率调查计划,培训调查人员。

2.应以查阅运行病历和床旁调查患者相结合的方式调查。

3.填写医院感染患病率调查表。

4.每病区(室)填写床旁调查表。

(四)资料分析

1.医院感染患病率

医院感染患病率=同期存在的新旧医院感染例(次)/观察期间实际调查的住院患者人数×100%

2.实查率

实查率=实际调查住院患者数/应调查住院患者数×100%

(五)总结和反馈结合历史同期资料进行总结分析,提出调查中发现问题,报告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并向临床科室反馈调查结果和建议。

七、临床抗菌药物使用调查

(一)目的:

调查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促进抗菌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预防耐药菌的产生。

(二)调查对象住院(出院)病历和门诊处方。

(三)调查内容

1.基本资料调查日期、住院号、科室、床号、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疾病诊断、切口类型(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

2.使用抗菌药物资料感染诊断(全身感染、局部感染、无感染),用药方式(全身、局部),用药目的(治疗用药、预防用药、预防加治疗用药),联合用药(单用、二联、三联、四联及以上),细菌培养结果,使用抗菌药物名称,使用日剂量,用药天数,给药途径(口服、肌内注射、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其他)。

(四)调查方法

1.可采用普查和抽样调查方法,调查某日或某时间段住院(出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2.宜采用专职人员与临床医师和临床药师共同调查出院病历、运行病历或门诊处方。

(五)资料分析

1.出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

出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抗菌药物患者数/调查患者数×100%

2.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

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抗菌药物患者数/调查患者数×100%

3.每千住院日某抗菌药物的DDD频数

抗菌药物的DDD频数

每千住院日某抗菌药物的DDD频数=抗菌药物的DDD频数计住院日数×1000‰累计住院日数

4.治疗使用抗菌药物构成比

治疗使用抗菌药物构成比=治疗使用抗菌药物患者数/总的使用抗菌药物患者数×100%

5.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构成比

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构成比=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患者数/总的使用抗菌药物患者数×100%

6.门诊处方抗菌药物使用率

门诊处方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抗菌药物处方数/调查处方数×100%

(六)总结和反馈

抗菌药物调查资料应及时进行总结和反馈,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实施后再进行评价。

 

2020年火店镇卫生院感染监测计划

监测类型

监测内容

监测方法

监测对象

监测时间

监测人员

全院综合性监测

医院感染病例监测

利用监测系统搜集卡片

所有住院病人

每天

临床医生、院感科监测护士

医院感染漏报率监测

利用监测系统筛查

所有住院病人

每天筛查、每月汇总

医院感染流行爆发不良时间监测

利用信息系统结合微生物室监测结果

所有住院病人

随时

临床医生、院感科监测护士

环境卫生学、手表、物表、使用中消毒液微生物的监测

细菌培养

医院各类环境

每季度

院感科监测护士与细菌室医师

使用中的消毒剂、灭菌剂浓度监测

测试卡或试纸

临床科室

每天

科室管理护士

消毒后医疗用品监测

细菌培养

抽检

每季度

院感科监测护士

职业暴露监测

主动上报

医务人员

随时

院感科主管人

紫外线消毒灯管监测

检测仪

使用科室

每半年

院感科监测护士

现患率调查

看病历、床边询问

所有住院病人

某一天

临床主管医师及院感科人员

血液净化监测系统

细菌培养

血透室

每月或每季度抽检

院感科监测护士

手卫生依从性、正确率监测

追踪查看

所有医务人员

每月

院感科管理人员

目标性监测

病原体、多重耐药菌监测

 

细菌室检验报告

感染病人

每天

细菌室工作人员及院感科监测护士

MDRO发现率

细菌室检验报告

感染病人

每月

院感科监测护士

MDRO检出率

细菌室检验报告

感染病人

每月

院感科监测护士

ICU目标性监测

科室填报日志

科内所有病人

每天

临床医师和院感科监测护士

新生儿室目标性监测

科室填报日志

科内所有病人

每天

临床医师和院感科监测护士

血液透析室目标性监测

 

科室填报日志

科内所有病人

每天

临床医师和院感科监测护士

手术部位感染的目标性监测

感染信息系统及医师上报

所有手术病人

每天

临床医师和院感科监测护士

抗菌药物使用率监测

感染信息系统统计

所有住院病人

每月

院感科监测护士

I类切口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监测

感染信息系统统计

I类切口手术患者

每月

院感科监测护士

抗菌药物使用患者中标本送检率监测

微生物室收检数

所有使用抗菌药物患者

每月

微生物室人员及院感科护士

医院感染病例标本送检率监测

微生物室数据统计

所有感染病例

每月

院感科监测护士

植入手术患者感染监测

科室填报

植入手术患者

每月

临床医师和院感科监测护士

介入治疗患者目标性监测

科室填报

所有介入治疗者

每月

临床医师和院感科监测护士

 

医院感染专职人员和监测设施配备管理

一、医院的功能、任务和定位明确,保持适度规模,符合卫生行政部门规定医院设置标准。

(一)根据卫生部《临床技术操作规范》《临床诊疗指南》《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试\行)》和卫生部各病种临床路径,遵循循证医学原则,结合本院实际筛选病种,制定本院临床路径实施方案。

(二)根据卫生部发布的单病种质量指标,结合本院实际,制定实施方案。

(三)医院有诊疗指南、操作规范以及相关质量管理方案。

(四)根据卫生部下发的《临床护理实践指南》及相关规范、标准制定本院护理工作规范、标准。

 并有专门部门和人员对诊疗规范、临床路径和单病种管理的执行情况定期检查分析,及时反馈,改进。

 

二、医院感染专职人员和监测设施配备符合要求,开展目标性监测、全院综合性监测。

 

(一)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和监测设施配备符合要求。

(二)有医院监测计划,有目标性监测、全院综合性监测,监测的目录/清单范围符合《医院感染监测规范》要求。

(三)每年开展现患病率调查,调查方法规范。

(四)科室能按照制度和流程要求,监测《医院感染监测规范》要求的全部项目,并有记录。

(五)医院感染监控覆盖全部医院感染监测项目及不同标本类型。

 

 

医院感染监测计划

为了保护住院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避免医院感染暴发事件的发生,根据《医院感染监测规范》、《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结合本院工作实际,制定2020年医院感染监测工作计划。

一、监测内容与项目

(一)医院感染病例监测管理

1.医院感染病例发现、登记报告的监控管理。

2.加强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防控相关知识培训和督查执行。

3.病历监测

(1)开展前瞻性监测定期下病区对重点病人整个治疗过程的随访,密切观察院内感染发生情况。

(2)回顾性调查定期到病案室逐份查阅出院病历,防止漏报。

漏报率≤20%;出院病历调查率≥10%。

(二)现患率调查:

在本年度根据医院感染发病情况,计划在11月份进行全院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

由感染管理科主持,各科共同参与,规定统一时间,制定统一表格,按照统一标准进行全院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了解在同一个时间点全院各科现患率,部位感染率。

从而掌握全院及不同科室医院感染基本状况和医院感染高发科室、高发部位,对高发科室和高发部位查找危险因素,制定和采取预防控制措施。

实查率≥96%。

(三).消毒灭菌效果监测

1.使用中消毒液(临床科室等)。

2.压力蒸汽灭菌:

生物监测。

3.紫外线灯:

紫外线强度监测。

4.监测项目:

染菌量及有效浓度。

(四)环境卫生学监测

1.空气监测(手术室、产房、产科治疗室、妇产科门诊人流室、五官科、口腔科、换药室、治疗室、急诊。

监测项目:

细菌菌落总数。

2.物体表面,监测项目:

细菌菌落总数。

3.医护人员手卫生监测。

(五)目标性监测

1.留置导尿管相关泌尿道感染目标性监测对留置导尿管2天以上的患者进行泌尿道感染目标性监测。

以评估和了解患者病情和感染情况,应对留置尿管病人每日评估,及时拔管,尽量缩短留置尿管天数,减少感染的发生。

2.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为了进一步了解手术患者的手术部位感染率;及时发现危险因素,积极进行干预;有效地评价控制效果,降低手术部位感染,进行了(阑尾切除术)手术部位感染监测:

对每个手术患者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算手术部位感染率,与医师、科室感控护士共同分析原因以便进行改进,预防并降低手术切口感染。

二、监测频次和时间

(一)对医院感染病例的发现、登记、报告工作不定时监督检查。

(二)环境卫生学监测每月一次。

(三)对使用中的消毒液染菌量监测每月一次;对使用中的消毒液有效浓度监测每月一次和不定时监测。

(四)紫外线灯的辐射强度监测每半年一次。

(五)压力蒸汽灭菌生物监测每月一次。

对以上监测结果进行反馈,提出整改措施。

 

导尿管尿路感染的预防和措施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是医院感染中最常见的感染类型。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方面和导尿管置入与维护方面。

患者方面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

患者年龄、性别、基础疾病、免疫力和其他健康状况等。

导尿管置入与维护方面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

导尿管留置时间、导尿管置入方法、导尿管护理质量和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等。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方式主要为逆行性感染。

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当针对危险因素,加强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一、管理要求

(一)医疗机构应当健全规章制度,制定并落实预防与控制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工作规范和操作规程,明确相关部门和人员职责。

(二)医务人员应当接受关于无菌技术、导尿操作、留置导尿管的维护以及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的培训和教育,熟练掌握相关操作规程。

(三)医务人员应当评估患者发生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实施预防和控制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工作措施。

(四)医疗机构应当逐步开展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目标性监测,持续改进,有效降低感染率。

1.置管前

(1)严格掌握留置导尿管的适应征,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

(2)仔细检查无菌导尿包,如导尿包过期、外包装破损、潮湿,不应当使用。

(3)根据患者年龄、性别、尿道等情况选择合适大小、材质等的导尿管,最大限度降低尿道损伤和尿路感染。

(4)对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应当采用密闭式引流装置。

(5)告知患者留置导尿管的目的,配合要点和置管后的注意事项。

2.置管时

(1)医务人员要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后,戴无菌手套实施导尿术。

(2)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技术原则留置导尿管,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尿道粘膜。

(3)正确铺无菌巾,避免污染尿道口,保持最大的无菌屏障。

(4)充分消毒尿道口,防止污染。

要使用合适的消毒剂棉球消毒尿道口及其周围皮肤粘膜,棉球不能重复使用。

男性:

先洗净包皮及冠状沟,然后自尿道口、龟头向外旋转擦拭消毒。

女性:

先按照由上至下,由内向外的原则清洗外阴,然后清洗并消毒尿道口、前庭、两侧大小阴唇,最后会阴、肛门。

(5)导尿管插入深度适宜,插入后,向水囊注入10-15毫升无菌水,轻拉尿管以确认尿管固定稳妥,不会脱出。

(6)置管过程中,指导患者放松,协调配合,避免污染,如尿管被污染应当重新更换尿管。

3.置管后

(1)妥善固定尿管,避免打折、弯曲,保证集尿袋高度低于膀胱水平,避免接触地面,防止逆行感染。

(2)保持尿液引流装置密闭、通畅和完整,活动或搬运时夹闭引流管,防止尿液逆流。

(3)应当使用个人专用的收集容器及时清空集尿袋中尿液。

清空集尿袋中尿液时,要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避免集尿袋的出口触碰到收集容器。

(4)留取小量尿标本进行微生物病原学检测时,应当消毒导尿管后,使用无菌注射器抽取标本送检。

留取大量尿标本时(此法不能用于普通细菌和真菌学检查),可以从集尿袋中采集,避免打开导尿管和集尿袋的接口。

(5)不应当常规使用含消毒剂或抗菌药物的溶液进行膀胱冲洗或灌注以预防尿路感染。

(6)应当保持尿道口清洁,大便失禁的患者清洁后还应当进行消毒。

留置导尿管期间,应当每日清洁或冲洗尿道口。

(7)患者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应当把导管浸入水中。

(8)长期留置导尿管患者,不宜频繁更换导尿管。

若导尿管阻塞或不慎脱出时,以及留置导尿装置的无菌性和密闭性被破坏时,应当立即更换导尿管。

(9)患者出现尿路感染时,应当及时更换导尿管,并留取尿液进行微生物病原学检测。

(10)每天评估留置导尿管的必要性,不需要时尽早拔除导尿管,尽可能缩短留置导尿管时间。

(11)对长期留置导尿管的患者,拔除导尿管时,应当训练膀胱功能。

(12)医护人员在维护导尿管时,要严格执行手卫生。

 

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表

科别:

住院号:

床号:

姓名:

性别:

年龄:

入院诊断:

1.2.3.

入院日期:

出院日期:

调查日期:

填表人:

手术详细情况:

手术名称:

手术日期:

年月日持续时间:

手术类型:

择期急诊麻醉类型:

切口类型(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感染切口).手术医师:

失血:

ml输血:

ml术前外周WBC计数:

切口类型评分_____分ASA评分_____分

危险因素评分(感染科填)______分

 

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术前

术中

术后

抗菌药物

用法用量

开始时间

停止时间

医院感染情况:

医院感染诊断:

1、2、

医院感染日期:

年月日手术部位出现:

红肿热疼

手术切口渗出物:

脓性血性脂肪液化其它

病原学检查:

是否标本名称:

血尿痰分泌物

送检日期:

年月日检查结果:

阴性阳性

病原体名称:

药敏试验:

无有

转归:

出院转科/转院死亡

出院后随访感染情况:

有无感染部位名称:

病人联系电话:

 

呼吸道感染的预防控制制度与措施

一、预防控制制度

(一)各科室应当制定并落实预防与控制下呼吸道感染的工作规范,明确相关人员职责。

(二)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熟练掌握关于下呼吸道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三)定期分析、评估患者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实施预防和控制下呼吸道感染的相关工作措施。

二、预防控制措施

(一)感染病人与非感染病人应分开安置,同类感染病人相对集中,特殊感染病人单独安置,并根据病原体、疾病的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消毒隔离措施。

(二)保持病室环境清洁,定时开窗通风;总务部门定期对空调通风系统进行清洗并达到相应的卫生学要求,预防军团菌和曲霉菌污染。

(三)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糖尿病、COPD、血液病等),严格掌握机械通气指征,尽量采用无创通气,限制插管的留置时间。

对建立人工气道的病人,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四)重复使用的呼吸机外置管路、雾化器等附件应达到灭菌或高水平消毒;并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或灭菌;呼吸机管路避免频繁更换(一般情况下每周更换1-2次,如有明显分泌物污染则应及时更换);集水器应处于管路最低处,冷凝水要及时倾倒,避免倒流入肺。

(五)吸氧病人应加强呼吸道湿化,湿化瓶内应为无菌蒸馏水,应24小时更换。

(六)注意口腔卫生,防止口咽部分泌物吸入。

病情许可时采取半卧位。

控制进食速度和量,尽量避免使用H2受体阻滞剂和制酸剂,及时清除声门下分泌物。

(七)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气道分泌物。

定时翻身拍背,以促进排痰。

手术病人术前应戒烟,术后鼓励病人有效咳嗽排痰,尽早起床活动,避免使用镇静剂。

(八)医务人员接触病人和操作前后应洗手或进行手消毒。

诊疗护理操作时应戴口罩、帽子。

接触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时应戴手套。

对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的操作时应戴防护面罩,必要时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围裙。

(九)不宜常规使用抗菌药物预防肺部感染。

(十)怀疑患者发生下呼吸道感染时,应当尽快采取痰液送微生物培养,发现多重耐药菌等特殊感染时立即报告感染管理科。

 

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手术部位感染(SSI)是外科患者最常见的医院感染,包括浅表切口感染、深部切口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其不仅增加病人痛苦,增加病人经济负担,延长住院时间,导致死亡率和再次住院率明显高于未感染者。

I类切口指手术野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