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必备2007年高考大纲解读与高考命题展望.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7990900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名校必备2007年高考大纲解读与高考命题展望.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名校必备2007年高考大纲解读与高考命题展望.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名校必备2007年高考大纲解读与高考命题展望.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名校必备2007年高考大纲解读与高考命题展望.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名校必备2007年高考大纲解读与高考命题展望.doc

《名校必备2007年高考大纲解读与高考命题展望.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校必备2007年高考大纲解读与高考命题展望.doc(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名校必备2007年高考大纲解读与高考命题展望.doc

天兵下北荒,

胡马欲南饮。

横戈从百战,

直为衔恩甚。

握雪海上餐,

拂沙陇头寝。

何当破月氏,

然后方高枕

2007年高考大纲解读与高考命题展望

——在高三数学质量检测(A)卷命题工作会议上的发言

2007年3月7日

一.高考复习的基本经验

自从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已经有29年了,很多东西都形成了共识,成了共同的行为,没有什么经验可谈了,但每年我们总要重复着同一个话题,而且从不厌倦,常讲常新,这是我们每一位从事高考复习人士共同创造的奇迹。

回顾这个话题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正是这些我们每年都要重申的东西,构成了我们高考复习的基本经验,这些基本经验可归纳为四点:

明确的时间表清晰的路线图正确的指南针有效的检测链

1、时间表

通常被称作三轮复习:

第一轮复习,基础能力过关(8月中旬—次年3月初),阅读教材,使知识系统化,提升应用能力。

第二轮复习,综合能力突破(3月初—5月中旬),强化主干内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解题训练,提升实战能力。

第三轮复习,应用能力提高(5月中旬—5月底),运用模拟题,通过考试与评讲,把握规律,强化记忆,进入考试状态。

2、路线图

这个路线图就是强调基础,从基础出发,由基础到能力;这个路线图就是强调课本,从课本出发,在融会贯通课本内容的基础上整合,根据这个路线图,几乎每一位的人都众口一词,依纲靠本,创新求活;立足教材,注重“双基”,突出主干内容;强调通性通法;重视思想方法,提高思维品质,而且主干内容是什么,思想方法有哪些,我们都如数家珍。

按照时间表,遵循路线图,就是我们高考复习的运行轨迹。

3、指南针

它是帮助我们把握高考方向的,它要求我们,必须研究考试大纲,必须研究近年来的全国试题和本省自主命题的试题,必须了解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从中可以对未来的试题做出种种猜想,我们虽然不能说某类题在2007年的试卷中一定会出现,但我们可以推测具有某些特征的题在2007年试卷中可能会出现。

某个具体的题出现是偶然的,但某类题的出现是有规律的,正是根据《考试大纲》、往届试题和课改理念,我们才能深刻地体会高考命题的四个原则:

重点内容重点考查,在知识的交汇点设计试题,加强思想方法的考查,不单纯追求覆盖面。

之所以根据这样的路线图、指南针,是由试题的来源所决定的。

研究06年全国试题和省自主命题我们可以发现:

a.课本是试题的基本来源,是高考命题的主要依据,大多数试题的产生都是在课本题的基础上组合、加工和发展的结果。

b.历届高考题成为新高考题的借鉴,先例可循,在对试题进行预测时,频率最高的一个关键词就是稳定,在稳定的前提下创新。

强调稳定,也就是承认命题是一种自然的发展,不会有突变,命题不能割断历史,如应用题的发展史,选择题的进化史、多学科相互联系的交互史等。

历年试题呈现一种规律性的东西,它的发展和变化轨迹会给我们很多启示。

c.课本与《课程标准》的交集成为试题的创新地带(以考导改)这是高考试题的时代气息所决定的。

拿数学试题来说,北京05年第14题关于多项式值的运算次数,第20题给定“单峰函数”的定义,都是联系《课程标准》的产物。

d.大学相应学科的基本思想、基本问题为高考题的命制提供背景。

这是由两个原因构成的,一是高考题要考查学生的潜能,进一步学习的潜能,高等问题的基本思想、基本问题可以成为考查潜能的良好素材,二是命题者的背景,命题组成员中大学教师占绝对优势,他们在命题时不可能不受自身学术背景和学术兴趣的影响。

e.学科问题的前沿研究,新增内容成为新题源。

4、检测链

高考牵动千家万户,作为市教育局教研室,我们深感责任重大。

近几年来,在教育局正确领导下,我们运筹在先,积极应对,努力为一线师生提供优质服务。

具体安排如下:

a.召开高考研讨会(4月上旬)内容包括

ⅰ)解读06年高考试题

ⅱ)展望07年高考试题的命题趋势

ⅲ)复习策略指导

b.精心组织模拟检测,结合时间表第二轮复习(3月初~5月中旬)我们将进行A、B、C三套模拟检测,与往年相比,我们加强了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ⅰ)成立高资质的专家命题组,实行学科教研员命题负责制,认真研究、反复斟酌、确保测试题有较好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较为合理的难度。

ⅱ)成立审题委员会,实行专家审题制度。

ⅲ)强化印制、考务管理、责任到人。

c.及时反馈,调节复习迎考策略。

综上,旨在通过卓有成效的工作引导师生用全新的理念领会高考,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高考,用科学方法备战高考,用灵活的思考应对高考,用平和的心态对待高考。

二、切实做好命题工作

1、命题首先要整体把握试题结构。

一套试题往往是由以下结构组成:

立意、情境、设问。

a、命题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命题立意,立意是试题考查目的。

多种研究表明,学习能力是最重要的能力,试题命制经历了“知识立意”、“问题立意”、“能力立意”的过程。

所谓能力立意,就是以学科知识为载体,由问题入手,从学科的整体意义组织材料,侧重体现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尤其是综合和灵活的运用,以此来检测考生将知识迁移到不同情境中去的能力,检测考生个体理性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以及进一步学习的潜能。

b、创设好的问题情境,情境是实现立意的材料和介质。

要能从课本、教辅、课程标准、报刊上吸取养分,精选素材,组合、引伸、变形,创设一些相对新颖的情境考察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力求问题背景公平、立意新颖。

c、改变问题设问方式,丰富命题的呈现形式。

首先是语言的多样化,不只是文字语言提供的信息,还更加注重符号语言,图形语言,(“读图时代”),其次是结构的多样化,其三是设问方式的多样化。

如阅读题、信息迁移题、开放性问题、探索性问题、应用性问题,尽可能贴近学生生活,理论联系实际,以体现科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与人文精神。

2、落实《考试大纲》精神,让创新元素具体化。

a、适时僭越基本取向,让冷点出奇不意。

试题的基本走向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方向,也体现了命题的发展方向,但它同时也是人们追逐的热点,容易成为模式,而模式化的东西与高考命题下的精神是背道而驰的,冷点看似平凡,却能起到新颖别致的作用,大俗即为大雅。

b、注意打破解题套路,让思考返璞归真。

有经验教师,在高考复习思考的问题就是如何“应对”高考命题,一个成熟的命题者所思考的问题,就是在充分关注全体考生适应性的前提下,适当的反“应对”,就是我们所说的创新,最成功的反“应对”是什么?

就是命出这样的题:

选用的素材是平凡的,方法也是基本的,与某些模式化的东西似是而非,如果依赖套路,它会很难,如果注重思考,它就会变得非常简单,如04年全国卷12题:

a2+b2=1,b2+c2=2,c2+a2=2,则ab+bc+ca的最小值为________。

由几何平均不等式、向量中的模与内积,联想ab+bc+ca≦a2+b2+c2,陷入困境,用圆上三角代换——麻烦了,实际上看成一个关于a2、b2、c2的三元一次方程是最简单最基本的解法,但却被模式遮蔽了。

c、试题中渗进创新元素要始终坚持最基本的东西,坚持把重点放在系统地掌握课程内容的联系上。

考纲、课本、历届高考题,这三件东西对命题者来说,既是矛,也是盾,说它是矛,因为它是命题的依据,说它是盾,因为它是命题者因创新而抵御风险的理由,当一道题受到非议时,只要能从这三样东西中找到某种解释,它的存在就是理直气壮的。

一道高考题的出现,就像物种的生存一样,不是弱者生存(完全没有思考性的题目不宜作为思考题),也不是强者生存(那些最具有创新特性特征,只有高能力者才可问津的题目更不宜作为高考题),而是适者生存。

3、命题具体建议

1、各学科组确定命题框架

整体设计三套试题的检测重点、难度系数,使检测与学校二轮复习的进程同步。

统一定调,分步实施(热点分散、亮点频频闪烁)

2、研究《考试大纲》与考试说明,把握趋势走向,关注变化,用好指南针

3、加强试题的分类研究

近期试题分段研究,找共性

历年试题分段研究,找趋势

不同试题对比研究,找差别

外地试题集中研究,找新意

4、研读课程标准与新教材,在教材与课程标准之间找交集,以考导改,以考促改。

5、探究学科知识的高等背景

6、其他常规工作(标准答案、评分标准、审题签字、保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