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993287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1.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Word下载.docx

《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Word下载.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Word下载.docx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预计达到1300亿元,年均增长22.1%。

投资力度不断加大,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预计“十一五”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8.2%,投资总规模达到4.25万亿元,比“十五”增长2.6倍。

  ——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

大力推进“工业强省”战略,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

预计2010年,非农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85%,比2005年提高9.1个百分点。

水电、天然气、钒钛等优势资源开发和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农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发展加快,德阳重大技术装备、绵阳数字家电、成都软件、攀西钒钛和川东北天然气等产业集群发展壮大,成为支撑我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农业现代化水平得到提高。

旅游、商贸等生活性服务业快速发展,物流、金融、信息等生产性服务业迅速崛起。

城镇化进程加快,预计2010年城镇化率达到40%,提高7个百分点,城镇空间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发展条件不断改善。

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开工建设了一批重大交通项目。

预计到2010年底,铁路运营里程达到3525公里,比2005年新增565公里;

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681公里,新增922公里,铁路、高速公路在建里程分别达3085公里和3212公里,Ⅲ级以上高等级航道达到228公里,民用机场达11个,成为我省交通建设史上在建规模最大、里程最长、投资最多的时期。

水利工程建设加快推进,新增有效灌面234万亩、新增节水灌面425万亩。

能源供应能力加强,全省电力装机规模达到4300万千瓦,新增1055万千瓦,全盆地天然气生产能力达240亿立方米,新增100亿立方米。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乡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全面完成“两基”目标任务,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7.9年,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逐步健全,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文化、体育、广播电视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城镇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居民生活和消费水平明显提高。

预计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4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000元,分别比2005年增加7014元和2197元。

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明显。

社会管理得到加强,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生态建设进展顺利,环境保护成效显著。

深入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水土保持、国土整治、地质灾害治理、川西北沙化退化草原治理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预计2010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34.8%。

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末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明显下降,80%以上的省控城市大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Ⅱ级以上标准,主要江河水质进一步改善,为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做出重要贡献。

  ——改革开放扎实推进,发展动力活力不断增强。

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成效明显,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启动,扩权强县改革试点加快推进,公共财政体制和投融资机制不断完善,服务型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

国企改革不断深化,民营经济活力不断增强,预计2010年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6.2%,比2005年提高12.7个百分点。

开放型经济迈上新台阶,出口总额全国排序提升4位,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利用外资和境外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承接产业转移步伐加快,全球500强企业有151家在川落户。

成渝、泛珠三角等区域合作不断深入,西博会等对外交流平台作用显著增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

  ——抗震救灾取得伟大胜利,灾后恢复重建任务基本完成。

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是我省“十一五”中后期的重要工作。

在抗震救灾阶段,集中力量抓好抢险救人、抢修保通、卫生防疫、次生灾害防治、过渡安置等工作,实现了大灾过后无饥荒、无大疫,灾区保持和谐稳定。

在灾后恢复重建阶段,坚持以人为本、科学重建,扎实推进各项工作,用两年的时间基本完成了原定三年的灾后重建目标任务,预计到2010年底,纳入国家重建总体规划的项目完工92%以上、完成投资90%以上。

灾区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巨大变化,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进步,人民安居乐业,重新焕发出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十一五”期间,省委、省政府立足省情,准确把握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坚持把“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作为全省工作的总体取向,全面推进“两个加快”,以西部综合交通枢纽为重点,全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以优势特色产业为着力点,大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以重大民生工程为抓手,大力改善民生;

以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为突破口,全面深化改革;

以承接产业转移为主攻方向,实施充分开放合作,为“十二五”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奠定了坚实基础,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已站在新的起点上。

  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人口多、底子薄、不平衡、欠发达”仍然是四川最大的省情,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初级阶段特征更为明显仍然是四川最大的实际,发展不足、发展水平不高仍然是四川最大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总体发展水平不高。

我省经济总量仅为全国的4.2%,与东部沿海省市的差距仍在拉大,人均GDP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2%。

城乡居民收入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81%、86.6%,城镇化率比全国低7.9个百分点。

经济发展质量还有待提高。

  ——产业竞争力不强。

我省产业层次较低,产业关联度不高,优势产业带动作用不强,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比全国低3.9个百分点,高耗能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比全国高3.5个百分点。

传统农业仍占主导地位,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

服务业发展缓慢,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比全国低5.8个百分点。

  ——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

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之比达3.1∶1,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严重不足,城乡发展的差距仍在扩大。

地区发展不平衡,人均GDP最低的市(州)仅为最高的1/5,发展相对落后地区占比大,尤其民族地区、革命老区、盆周山区发展落后,全省仍有36个国贫县、400多万贫困人口。

  ——改善民生任务艰巨。

我省社会建设滞后于经济发展,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历史欠账较多,投入不足,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较低,资源配置不够合理,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较低,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就业、收入分配、劳动关系、住房、环境保护和公共安全等方面都还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矛盾。

  ——开放合作不充分。

我省地处内陆,对外开放相对滞后,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和境外投资规模较小,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明显,开放环境还需进一步改善。

全省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到1%,全省进出口总额仅占全国的1.1%,实际利用外资仅为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2.3%。

  

(二)面临形势。

“十二五”时期,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经济全球化将在曲折中继续发展,国际国内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从国际看,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世界贸易、投资增长放缓,消费需求下降,世界经济可能进入低速增长期;

气候变化和资源环境等全球治理问题更加凸显,全球经济增长模式面临深度调整;

后危机时代,各国大力推进科技革命和发展新兴产业,新一轮竞争更趋激烈,也蕴藏着新的发展机遇。

从国内看,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我国已进入中上等收入国家“门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经济社会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各种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刻不容缓,我国将进入转型促发展的新阶段。

  从省内看,经过“十一五”发展,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更加牢固,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不断增强,已迈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具备了进一步加快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国内外环境的新变化,既给我们带来新的机遇,也给我们带来新的挑战。

面临的机遇是:

  ——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面对全球经济格局深刻调整和需求结构重大变化,国家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重要战略任务,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三次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有利于我省发挥自然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巨大、产业基础较好、科技人才众多等优势,加快特色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区域竞争力。

  ——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国家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作为具有全局意义的重大举措,作为“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任务,将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力度、更有效的措施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支持西部地区建设现代产业发展的重要集聚区域、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示范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区域和新的经济增长极,这为我省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条件。

  ——成渝经济区和藏区发展进入国家战略。

国家推进重点区域加快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扶持民族地区、革命老区等跨越发展。

国家将成渝经济区确定为西部率先发展的重点区域,并支持成都加快推进统筹城乡改革发展,国家制定了加快四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意见,正在编制加快革命老区发展规划,这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将为我省加快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国家大力支持地震灾区发展振兴。

三年重建目标任务两年基本完成后,国家将把灾后恢复重建的重点转向支持灾区发展振兴,加大灾区扶贫力度,支持灾区重点产业发展和重大项目建设,鼓励对口支援省市和港澳特区与灾区建立对口合作长效机制,合作共建产业园区,推进产业转移与承接,灾区进入全面振兴和发展提高的新阶段,也将为全省经济的加快发展增添新的活力。

  面临的挑战是:

  ——资源环境约束增强。

我省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生态地位重要。

我省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历史阶段,产业结构重型化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加大,节能减排任务艰巨,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

  ——社会矛盾日益凸显。

随着我省逐步向中等收入水平阶段迈进,利益主体日趋多元,社会结构变动加快,新的社会问题不断产生,就业压力增大、人口老龄化加剧、收入差距较大、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等社会矛盾日益突出,保持经济增长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任务更为艰巨。

  ——区域发展竞争加剧。

在全国发展大格局中,东部率先发展,中部加快崛起,西部奋起直追,呈现出各地竞相发展的态势,对市场和要素的争夺更加激烈。

我省发展基础相对较差、对外开放总体水平不高、竞争能力相对较弱,在区域竞争中将面临更大压力。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加快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期、经济发展方式的加快转型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面临着加快发展速度和提高发展质量的双重任务。

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困难同在。

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坚持省委九届四次全会以来的各项重大决策和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目标不动摇,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在加快发展中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在加快发展中应对各种矛盾和挑战,努力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势头,实现四川经济跨越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西部大开发战略机遇,坚持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总体取向和“一主、三化、三加强”的基本思路,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改善民生为根本目的,联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全面加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提高综合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努力实现新的跨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迈上新的台阶。

  

(二)基本原则。

  立足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十二五”发展应坚持和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抓住西部全面开发开放、加快成渝经济区建设和灾区发展振兴等重大机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始终把加快发展作为解决我省当前矛盾和问题的根本途径,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逐步缩小与全国和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

  ——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统筹城乡改革发展,实现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良性互动。

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更加注重扶持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全面加快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的有机统一。

  ——优化结构,绿色发展。

大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推进实施“质量兴川”战略,有效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增长质量。

立足资源和产业等优势,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和有效开发,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努力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的有机统一。

  ——改革开放,创新发展。

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发展的根本动力,加快建立有利于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体制机制。

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提高创新驱动能力。

实施充分开放合作战略,以大开放促大发展,实现大开放和大开发、大发展的有机统一。

  ——以人为本,共享发展。

从全川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幸福美好生活出发谋发展,把富民惠民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推进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创造平等的发展条件,促进全民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富民和强省的有机统一。

  (三)主要目标。

  到2015年,经济总量突破3万亿元大关,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明显成效,工业化、城镇化水平显著提升,基础设施瓶颈制约基本消除,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迈上新台阶,人民生活质量大幅度提高,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预计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左右,2015年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6万元左右,进入中等收入地区,与全国的差距进一步缩小。

财政收入稳步增长,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

投资持续增长,消费逐步提高,预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年累计达到8万亿元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达到5万亿元以上,形成投资消费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

  ——经济结构优化调整。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成效明显,特色优势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突破,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

三次产业结构由15∶48∶37调整为10∶50∶40;

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由44∶25∶31调整为36∶27∶37。

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8%以上。

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5个百分点,达到48%左右,城镇发展质量明显提高。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主体功能区建设稳步推进,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加快发展。

  ——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明显提高,积极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0%以上。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初步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人均期望寿命75岁。

建成覆盖全省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广播电视覆盖率,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

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6‰以内,户籍人口控制在9200万以内,人口的文化素质和健康水平显著提高。

  ——人民生活大幅提高。

城乡居民收入加快增长,与经济发展速度的差距逐步缩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46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200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由3.1∶1缩小到3.0∶1,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动态消除城镇零就业家庭。

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居民家庭财产普遍增加,生活品质不断提升。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加快生态四川建设,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5万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到36%以上,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

大中城市空气质量达到II级标准,主要江河水质巩固提高,重要集中饮用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

资源综合利用率和废弃物处理率稳步提高,单位GDP综合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明显下降,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80%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降到180立方米以下,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深入推进,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提高。

  三、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

  

(一)加快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全面改善发展条件。

  加强以西部综合交通枢纽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发展条件,夯实发展基础,是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重要前提。

“十二五”期间,要坚持统筹规划、适度超前的方针,与产业布局、城镇发展相协调,扩大规模、完善网络、优化结构,构建功能完善、安全高效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加快进出川运输大通道建设,完善综合交通网络。

加快至甘肃、陕西、云南、贵州、重庆、青海等周边省市的快速铁路、高速公路大通道建设,尽快融入国家铁路区际快速客运网,基本建成高速公路框架体系,形成6—8小时通达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北部湾等经济区的便捷运输通道。

加快建设成都市与市州城际快速客运系统,进一步提升国省干线等级,提高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公路网络通达深度。

全面完善成都主枢纽功能。

加快推进“四江六港”水运通道和港口建设,加快建设干线、支线机场。

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组合优势和整体效能,实现客货运输的便捷换乘、高效衔接。

以提高铁路运输比重和发展水运、城市公共交通为重点,大力发展低能耗、低排放和低成本的绿色交通。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

加快城市道路建设和改造,积极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完善城市公共交通网络,加强城市交通与对外交通的有效衔接,提升交通运输服务保障能力。

加快城市智能电网建设,积极发展管道燃气,提高城市能源保障能力和安全运行水平。

进一步健全城市通信网络体系,推动“三网融合”。

加强供水设施建设,满足城市生活生产用水需要。

加大城镇污水处理、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力度,提高污水、垃圾集中处理率。

加快公共绿地建设,构建布局合理的城市绿化系统。

加强教育、卫生、文化、就业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建设,完善城镇公共服务功能。

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创造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

  ——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大力实施水、土、路、电四大基础工程,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全面加强水资源管理,优化水资源配置,着力构建供水保障体系,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努力满足城乡居民生活和经济建设对水资源的需求。

以大中型骨干水利工程和渠系配套为重点,全面加快水利设施建设,努力改变川中等老旱区和农业主产区的灌溉条件,“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

合理开发空中云水资源。

加强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完善农村路网体系,基本实现油路到乡、公路到村,加快机耕道建设。

继续完善农村电网,基本消除无电乡村。

  ——强化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完善信息网络体系,提升发展保障能力。

重点加快水电和天然气生产能力建设,积极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煤层气、规模化沼气发电等新能源,加快推进核电建设,优化能源结构。

以智能电网、分布式能源、新能源汽车供能设施等为重点,促进能源利用方式变革,提升能源普遍化服务水平。

加快煤电油气输送通道建设,优化能源区域布局,努力构筑稳定、经济、清洁、安全的能源体系。

建设西部通信枢纽,以下一代互联网、物联网应用、应急通信体系和数据灾备中心为重点,提高信息汇聚处理能力和信息安全支撑能力,基本建成高速、安全、可靠接入的无线城市网络系统。

加快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建设,提高全社会信息化水平。

提高农村和边远地区的信息网络覆盖率,力争行政村基本通宽带,自然村和交通沿线通信信号基本覆盖。

  

(二)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以提高四川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增强产业竞争能力为中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提升产业结构和发展层次。

“十二五”期间,要把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摆到更加突出的地位,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围绕“三中心、四基地”建设,深入实施“7+3”产业发展规划,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初步建成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四川经济综合实力。

  ——以建设“四基地”为重点,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要充分发挥我省资源、产业等比较优势,深入实施资源转化战略,加快建设一批在全国乃至全球拥有突出地位的重大产业基地。

以水能、钒钛、天然气为重点,基本建成国家重要的优势资源开发基地;

以发电设备、重型装备、交通运输设备、工程机械、汽车制造、节能环保设备、数控机床和石油钻采成套设备等为重点,建成世界知名的现代制造业基地;

以集成电路、软件及信息服务、数字视听、新一代平板显示、军工电子、智能化仪器仪表及数字医疗等为重点,建成全国重要的科技创新产业化基地;

以川猪、川酒、川烟、川茶、川菜、川果、川药、丝麻、林竹等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为重点,建成西部重要的农产品深加工基地。

以“十大旅游区”、重点旅游城镇和旅游通道建设为重点,完善旅游配套设施,提升旅游产业层次,实现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跨越。

  按照集中集约集群发展的要求,加快产业园区发展,努力培育壮大一批省级和国家级开发区。

继续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发展战略,积极推动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产业集群。

强化政策扶持和体制机制创新,支持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以节能减排和新产品开发为重点,加强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推进冶金、化工、建材、轻纺等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大力淘汰落后产能。

  ——以发展“六大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