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历史会考必背大题Word格式.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7997401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6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历史会考必背大题Word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北京历史会考必背大题Word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北京历史会考必背大题Word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北京历史会考必背大题Word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北京历史会考必背大题Word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历史会考必背大题Word格式.doc

《北京历史会考必背大题Word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历史会考必背大题Word格式.doc(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北京历史会考必背大题Word格式.doc

(2)应用:

美国1787年宪法;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

(3)规定:

国家权力分为立法、司法、行政三部分。

国会掌握立法权,总统掌握行政权,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

(4)作用:

三者独立平等,互相制约,有效防止专制出现

4、二战后世界格局演变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1945—1991苏联解体)——一超多强格局(1991年至今)

5、中央集权制

(1)确立:

秦朝嬴政确立,中央设三公九卿,地方实行郡县制

(2)两对矛盾:

A中央与地方:

汉武帝集权(建中朝,设刺史,实行推恩令)

B皇权与相权:

秦开始设丞相,唐设三省六部,明废丞相设内阁,清设军机处(皇权发展到顶峰)

6、辛亥革命(1911——1912)

(1)领导者:

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中国同盟会

(2)纲领:

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3)开端:

武昌起义,建立湖北军政府

(4)结果:

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一部资产阶级国家临时大法

(5)意义:

推翻清王朝;

结束君主专制;

建立中华民国;

颁布《临时约法》;

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7、小农经济(自然经济)

(1)特征: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男耕女织

(2)地位:

中国封建社会占据主导地位

(3)开始解体:

鸦片战争后开始解体;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进一步促进解体;

(4)不利因素:

沉重的赋税徭役;

地主的土地兼并;

自然灾害

8、重农抑商政策(封建社会主要经济政策)战国时开始实施

评价:

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但从长远看,压抑了商品经济发展,不利于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9、资本主义萌芽

出现:

明中后期出现

标志:

出现雇佣关系(“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发展缓慢的原因:

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

农民贫困,购买力低下

10、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使用机器生产的私人企业)

(1)兴起(19世纪七十年代)原因:

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外商企业的刺激;

洋务企业的诱导

(2)初步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原因:

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实业救国的推动

(3)黄金时期(一战期间1912—1919)原因:

辛亥革命扫除一些障碍;

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

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放松对中国经济侵略(主要);

南京临时政府实行的一系列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

(4)曲折发展:

一战后,西方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萎缩;

抗日战争时期,受到毁灭性打击;

解放战争时期,受官僚资本的排挤;

新中国成立后,完成三大改造,民族工业消逝。

改革开放后,又重新兴起

11、罗斯福新政(1933——1939)“单纯市场经济向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相结合转变”

“资本主义也有计划”

(1)背景:

1929—1933经济大危机

(2)措施:

调整财政金融;

调整工业、农业生产;

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

(3)特征:

国家干预经济

(4)意义:

使美国走出经济危机的阴影;

使资本主义世界告别自由放任时代,开创国家干预经济新模式

12、斯大林模式(苏联)

(1)实质: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

(2)弊端:

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必需品匮乏;

企业缺乏自主权

13、中国改革开放(1978年至今)

开端: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

改革步骤:

从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在城市改革的重点是搞活国企

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7年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开放格局: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内陆城市

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

14、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原因:

改革开放,经济发展需要利用市场的力量调节;

需要改变完全依靠计划的经济体制;

与世界经济接轨

步骤: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重要进展

邓小平提出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南方谈话)

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发展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作用:

推进改革开放,促进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加入世贸组织

15、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

开始形成:

新航路开辟

初步形成:

第一次工业革命

最终形成:

第二次工业革命

16、当今世界经济两大趋势: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

A经济全球化:

(1)表现:

世界经济联系增强;

国际分工扩大;

跨国公司出现

拉大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距;

发达国家占据主导权;

引起生态危机;

经济危机的连锁性和破坏性增强

(3)展望:

是历史潮流,不可避免。

应趋利避害,积极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B区域集团化

对世界经济影响最大的三大区域集团是:

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17、工业革命

A第一次工业革命(1765——1840)

(1)开始:

英国;

棉纺织业

(2)标志发明:

瓦特改进蒸汽机,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3)交通工具:

轮船;

火车

(4)特点:

机器取代手工

(5)影响:

极大提高生产力;

城市化进程加快;

出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B第二次工业革命(1860——1910)

多个国家同时开始,美国德国发展迅速

电(爱迪生)、内燃机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3)新能源:

电、石油

(4)交通工具:

汽车、飞机通讯工具:

电话、电报

(5)特点:

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

科学起到推动作用

(6)影响:

出现垄断企业;

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C第三次科技革命(信息时代)

如何认识网络:

网络改变人们的生活、学习和思考方式;

提高工作效率;

加快信息传递;

密切世界各地联系。

18、新中国的法制建设

年代

宪法文件

性质或影响

1949年

《共同纲领》

临时宪法

195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1982年

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新中国的三大基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政体);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

民族区域自治。

20、儒家学说发展

春秋时期:

创始人孔子(仁、礼、为政以德、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战国:

孟子(仁政、性善论、民贵君轻)荀子(“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西汉:

汉武帝时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主流地位

宋:

儒学哲学化,发展为理学。

分为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明末清初:

三大思想家:

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

21、毛泽东的历史功绩(1945年中共七大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A提出中国式的革命道路:

创建第一个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中国式的革命道路

B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

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统治;

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建立新中国

C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22、邓小平历史功绩

A实施改革开放

B提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C提出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化改革开放

D一国两制

2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开始传入:

受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一些新文化人士开始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

1918年李大钊发表在中国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大旗。

(2)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进一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第一次较为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3)1921年7月中共一大召开,中国共产党成立。

中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诞生。

(4)毛泽东思想在中共七大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5)邓小平理论在中共十五大被写入党章

24、新文化运动历史意义:

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

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

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运动爆发奠定基础

25、五四运动:

1919、5、4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民族觉醒:

反对巴黎和会出卖中国利益;

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是主力,商人也参加了爱国斗争;

中国代表拒绝在合约在签字

26、人文主义:

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智者学派:

代表:

普罗塔格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苏格拉底:

“知识即美德”“认识你自己”

27、启蒙运动(18世纪)

(1)核心:

理性主义(人自已思考,运用自己的智力去认识、判断和理解事物的能力)

(2)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

A伏尔泰:

是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

B孟德斯鸠:

《论法的精神》提出三权分立学说,其学说后来成为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

C卢梭:

提倡“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是最激进的民主主义者

D康德:

《纯粹理性批判》“人非工具”。

其理性批判哲学最终确立了人类的主体地位。

(3)影响:

提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原则和构想,为资产阶级革命做了准备

28、新中国的外交(独立自主和平外交)

(1)初期:

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苏联)

(2)50年代:

195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新中国外交成熟);

1954日内瓦会议(首次世界五大国身份参加);

1955万隆会议(求同存异)。

(3)70年代:

1971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1972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1979中美建交;

1972年中日建交

(4)新时期:

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