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理学-名词解释【11cody】文档格式.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7997788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地理学-名词解释【11cody】文档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城市地理学-名词解释【11cody】文档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城市地理学-名词解释【11cody】文档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城市地理学-名词解释【11cody】文档格式.doc

《城市地理学-名词解释【11cody】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地理学-名词解释【11cody】文档格式.doc(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城市地理学-名词解释【11cody】文档格式.doc

位于区域中央,则城市与其以外各个方向的联系距离都比较近。

这种有利的中心位置既便于四面八方的交通线向中心会聚,也有利于从中心向外开新的交通线,促使城市的发展。

3、重心位置:

中心位置并不一定是严格意义上的地区几何中心,很多情况下可能是地区的重心位置。

当一个地理区内人口分布和开发条件差异较大时,假想按不均匀性进行加权,就会有一个偏向于优势区域的重心位置。

在这里形成的中心城市也具有和重心位置一样的总联系距离最短的效果。

如,西安、杭州、南昌、乌鲁木齐等。

4、邻接位置:

城市区位追求邻接于决定其发展的区域,不必要或不可能在本区域的中央。

避免与中心城镇的竞争冲突,而具有好于一般次中心的发展表现。

5、门户位置:

一种特殊的邻接位置叫门户位置或出入口位置。

当一个地理区的对外联系集中在某一方向上时,这个区域的中心城市常常不在本区中央,而明显偏于主要联系方向一端。

6、实体转运:

货物从一种交通方式转换为另一种交通方式,如水运转为铁路运输。

7、商业性转运:

主要指商品所有权的改变。

8、政治性转运:

主要指商品从一个国家或地区进入另外一个国家或地区,这时需要付关税。

9、规模经济:

指某一生产企业,只有达到一定的生产规模后,才有可能生产收入大于生产成本,逐步达到经济合理的原则。

但当生产规模超过某一最高限度后,生产成本又可能上升,以至超过生产收入,达到无利润可得,并要亏本的地步。

规模经济的原则会影响城市各个企业以至整个城市的生产规模、就业人数、人口规模,影响整个城市的发展。

10、集聚经济:

指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后产生的经济效果和向心力,促使城市发展;

当集中程度超过某一限度后,再集聚会带来不经济,产生离心力,需抑制或减小城市规模。

(四)

1、城市化:

①是城市对农村影响的传播过程;

②是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

③是人口集中的过程,包括集中点的增加和每个集中点的扩大;

④是城市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例提高的过程。

2、正统城市化:

既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又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它们之间协调发展。

3、假城市化:

只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而没有或很少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也就是说,可能在城市中居住着大批的没有城市化的人口。

4、过度城市化:

又称超前城市化,是指城市化水平明显超过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模式。

有些发展中国家,如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人口地域集中和城市型景观地域推进的速度很快,超过经济发展速度,却缺少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

5、郊区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或称城市郊区化,简称郊区化。

这是人口、就业岗位和服务业从大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的分散化过程。

一般来说,郊区城市化是城市化过程中刚刚起步阶段的时候形成的产物,由于人的急剧扩张,导致城市规模扩大,城市的郊区也纷纷成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这一般称郊区城市。

6、逆城市化:

由于交通拥挤、犯罪增长、污染严重等城市问题的压力日见增大,城市人口开始向郊区乃至农村流动,市区出现“空心化”,以人口集中为主要特征的城市化由此发生逆转。

7、乡村城市化:

在我国经济较发达的农村,大批农业剩余劳动力开始转向非农业活动。

由于职业变化,经济来源改变,加强了与现有城市的联系,接受了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

我国有温州模式、苏南模式、泉州模式等。

8、城市网络化:

指由各种现代交通手段、通讯手段、管道和绿地等为载体(网),各类不同功能、不同规模的城镇为基础(络)组成的,具有高度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能量交换的城乡系统。

(六)

1、城市经济的基本活动部分:

为外地服务的部分,是从城市以外为城市所创造收入的部分,是城市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是导致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

又可分为离心型的基本活动和向心型的基本活动。

2、城市经济的非基本活动部分:

满足城市内部需求的经济活动,随着基本部分的发展而发展。

也可分为两种:

满足本市基本部分的生产所派生的需要和满足本市居民正常生活所派生的需要。

3、城市经济的基本/非基本比率:

基本部分与非基本部分的比例关系。

4、城市乘数效应:

城市的存在和发展,取决于城市在自身地域界限以外地区销售货物和提供服务的能力。

若这种能力旺盛,城市就会成长;

若这种能力衰弱,城市就会萎缩。

这是因为,一个城市为外界提供的服务越多,反过来的利益也越多,刺激自身的经济越多样化,也就越有实力组织扩大再生产,由此导致城市迅速成长。

5、城市职能:

是城市科学里的专门术语,指某城市在国家或区域中所起的作用,所承担的分工。

6、城市性质:

是城市主要职能的高度概括,它代表了城市的个性和发展方向。

(七)

1、首位城市:

在规模上与第二位城市保持巨大差距,吸引了全国城市人口的很大部分,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占据明显优势的城市。

2、首位度:

一个国家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值。

3、首位分布:

首位度大的城市规模分布。

4、城市金字塔:

城市规模越大的等级,城市的数量越少,而规模越小的城市等级,城市数量越多。

把这种城市数量随着规模等级而变动的关系用图表示出来,形成城市等级规模金字塔。

(八)

1、空间相互作用:

城市之间、城市和区域之间总是不断地进行着物质、能量、人员和信息的交换。

2、城市空间分布体系:

把空间上彼此分离的城市结合为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

3、结节点:

城市是人类进行各种活动的集中场所,通过各种运输通讯网络,使物质、人口、信息不断地从各地向城市流动,这种过程类似光线的聚焦作用,而城市就是各种网络中的聚焦点,或称结节点。

4、结节区域:

结节点连同其吸引区组成结节区域。

5、城市等级体系:

每一个结节区域的大小,取决于结节点提供的商品、服务及各种机会的数量和种类。

一般地说,这与结节点的人口规模成正比。

不同规模的结节点和结节区域组合起来,形成城市等级体系。

6、传染扩散:

现象从一个源生点向外作空间扩散,如果是渐进的、连续的过程。

7、等级扩散:

某些新思想、新技术在城市中的传播亦往往跳跃紧邻的小城市,在距离较远但属同级规模的城市中首先被接受,然后向次一级的城市扩散。

8、扩张型扩散:

在传染扩散中,假如扩散导致更多的接受者,就称之为扩张型扩散。

9、重新区位扩散:

如果接受者的数量没有增加,仅仅发生了原有接受者的空间位移,我们称之为重新区位型扩散,其典型例子就是移民过程。

10、中心地理论:

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在1993年其著作《德国南部的中心地》一书中提出的,是探索城市空间结构分布规律的学说。

11、中心地:

向居住在它周围地域(尤指农村地域)的居民提供各种货物和服务的地方。

12、中心货物与服务:

分别指在中心地内生产的货物与提供的服务,亦可称为中心地职能。

13、中心性(中心度):

一个地点的中心性可以理解为一个地点对围绕它周围地区的相对意义的总和。

简单地说,是中心地所起的中心职能作用的大小。

14、增长极理论:

法国经济学家佩鲁在1950年首次提出的。

一个国家要实现平衡发展只是一种理想,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经济增长通常是从一个或数个“增长中心”逐渐向其他部门或地区传导。

因此,应选择特定的地理空间作为增长极,以带动经济发展。

15、增长极:

指具有推动性的主导产业和创新行业及其关联产业在地理空间上集聚而形成的经济中心。

(九)

1、城镇体系:

也称为城市体系或城市系统,指的是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中,由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联系密切,互相依存的城镇的集合。

2、城镇体系规划:

国家或一定区域政府引导和协调区域城镇合理发展与布局规划。

3、都市圈:

指一个或多个大的核心城市,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密切社会、经济联系的,具有一体化倾向的连接城镇与地区组成的圈层式结构。

4、大都市圈:

由以若干中心城市为核心和周边城市、地区所共同组成的更大地域、经济结构,其内部包含若干个“日常都市圈”。

“大都市圈”一般对应着一个较为综合的城市经济区。

5、城乡一体化:

指相对发达的城市和相对落后的农村,打破相互分割的壁垒,逐步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促使生产力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合理分布,城乡经济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直至消灭城乡之间的基本差别,从而使城市和乡村融为一体。

6、概念规划:

城市或区域长期发展的战略性指导,是将城市或区域的经济社会整体发展战略与空间发展模式紧密结合的战略框架,是对城市未来发展的重大问题做出的宏观解答。

(十)

1、城市相对位置:

某城市对该城市周围的一切物质的空间关系,是一种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变化的地理因素,它决定了城市的个性和城市的发展前途,但对城市形态和空间结构并不一定有直接影响。

2、城址:

城市所在的地点。

不仅影响城市发展,而且影响城市形态和内部结构。

3、均质性:

指城市地域在职能分化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保持等质、排斥异质的特性。

4、均质地域:

指在均质性能作用下,城市地域中表现的那些与周围毗邻地域存在着明显职能差别的连续地段。

5、CBD:

中央商务区是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后,随着商贸和商务活动在城市经济生活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为满足大规模商贸商务活动的需求,在城市对外交通条件和基础设施条件最好的地区,由一系列公司总部以及为其服务的金融、保险、证券、法律和会计等专业商务机构在空间上集聚而形成的城市功能区。

(十一)

1、邻里:

是城市社会的基本单位,是相同社会特征的人群的汇集。

2、社区:

是指占据一定地域,彼此相互作用,不同社会特征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3、社会区:

是指占据一定地域,具有大致相同生活标准,相同生活方式,以及相同社会地位的同质人口的汇集。

4、社会空间:

近似劳韦的观点(有关邻里和人与人的交往的研究),不过有明显的地域意义,最小单位为家庭,较大的为邻里(街坊)、社区,最大的为城市区域甚至国家。

城市地理学所研究的社会空间通常包括邻里、社区和社会区三个层次,而以社会区为主。

5、感应:

是指人们从实际中感觉的(听觉、视觉、嗅觉等)以及对整个过程的反应。

6、环境:

是指一个人以外的所有能影响感应的部分。

7、行为:

一般是人们对环境作出行动上的反应。

包括态度、动机、信念和期望。

8、城市感应空间分析:

人通过感应获得有关环境的信息,并根据自己的价值观来评价这些信息,从而获得进行决策的行为意象。

人通过对环境的感应进而指导人的行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