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安阳一中2012-2013学年高二第二次阶段考试政治试题Word下载.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7998916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30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安阳一中2012-2013学年高二第二次阶段考试政治试题Word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河南省安阳一中2012-2013学年高二第二次阶段考试政治试题Word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河南省安阳一中2012-2013学年高二第二次阶段考试政治试题Word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河南省安阳一中2012-2013学年高二第二次阶段考试政治试题Word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河南省安阳一中2012-2013学年高二第二次阶段考试政治试题Word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河南省安阳一中2012-2013学年高二第二次阶段考试政治试题Word下载.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河南省安阳一中2012-2013学年高二第二次阶段考试政治试题Word下载.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河南省安阳一中2012-2013学年高二第二次阶段考试政治试题Word下载.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河南省安阳一中2012-2013学年高二第二次阶段考试政治试题Word下载.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河南省安阳一中2012-2013学年高二第二次阶段考试政治试题Word下载.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河南省安阳一中2012-2013学年高二第二次阶段考试政治试题Word下载.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河南省安阳一中2012-2013学年高二第二次阶段考试政治试题Word下载.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河南省安阳一中2012-2013学年高二第二次阶段考试政治试题Word下载.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河南省安阳一中2012-2013学年高二第二次阶段考试政治试题Word下载.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省安阳一中2012-2013学年高二第二次阶段考试政治试题Word下载.doc

《河南省安阳一中2012-2013学年高二第二次阶段考试政治试题Word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安阳一中2012-2013学年高二第二次阶段考试政治试题Word下载.doc(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河南省安阳一中2012-2013学年高二第二次阶段考试政治试题Word下载.doc

他的作品带有政治意义,有着黑色、愤世嫉俗的幽默感。

作品背景包括辛亥革命、抗日和中国内部的斗争等。

莫言在海外最具知名度的作品是《红高粱》,讲述了中国上世纪20-30年代东部乡下的故事。

莫言将他青春的经验和在家乡的经历放置在了作品中。

这表明

①文学是创作者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②文学中一切事物都不具有客观性

③文学创作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④文学创作是意识改造世界的具体形式

A.①④B.②④C.②③D.①③

5、莫言获奖后对凤凰卫视表示:

同样一部小说,张三认为是黄金,李四认为是马粪,不能说“说是马粪”的人就不对。

所以谁说谁有多了不起,谁说谁多差根本没有必要认真。

评判一个作家最好的办法不是听别人说这个作家怎么样,而是找这个作家的书读一两本,你自己会得出结论。

这体现了

①认识活动是主观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和思索

②认识可以摆脱客观事物的原貌,实现认识对象的创新

③认识对象具有能动的反映特性,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④认识具有主体差异性,会因为对同一个客观对象理解的不同而不同

A.②③B.①②C.①④D.③④

6、2012年6月24日17时41分,顺利完成太空交会对接任务的神舟九号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向创造了中国载人深潜7000米新纪录的3位潜航员表示祝贺和问候。

中国太空探索和深海探索循序渐进、厚积薄发,“神九”“蛟龙”为探索大自然奥秘提供了平台和技术支持。

材料集中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①科学实验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人们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改造世界④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7、钓鱼岛自古是中国的固有领土。

近来,日本右翼势力导演“购岛”闹剧,严重侵犯了我国的领土主权,受到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强烈反对。

今天,中国人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海洋是中华民族生存和永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国土=陆地国土+海洋国土+领空,海洋=未来生存空间+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质条件。

”这说明

①没有对陈旧观念的彻底否定,新观念就没有立足之地

②事物联系的显现有一个逐步清晰的过程

③认识是无限发展的,任何一种认识都不能说是正确的

④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一个发展的过程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8、宋代徐玑在《黄碧》中说,“水清知酒好,山瘦识民贫”。

其中所呈现的水与酒、山与民的关系告诉我们

A.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 B.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

C.事物的联系是多样化的 D.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

9、《素问•四气•调神太论》中提出: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中医强调“治未病”,说明

①“未病”是量变,“已病”是质变,量变比质变更重要

②注意矛盾双方转化的条件性,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避免“未病”向“已病”转化

③“未病”与“已病”并不存在严格的界限,治“未病”实质也是治“已病”

④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未病”与“已病”,提高治病的预见性

A.①②B.②④ C.②③ D.①④

10、大型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自2012年5月14日起在央视开播。

该纪录片通过展示不同地域、不同材料、不同特点的中华美食,让观众感受食物给中国人生活带来的仪式、伦理、趣味等方面的文化特质,体会这些特质共同构成中国美食的特有气质,从而了解到中华饮食文化的精致和源远流长。

上述材料对中华饮食文化特质的分析

A.证明了矛盾双方各有其特点 B.体现了系统与要素的统一

C.体现了个性和共性的统一 D.强调了主次矛盾各有其特点

11、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写道: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王安石强调,达到“奇伟、瑰怪、非常之观”须有“志”、“力”、“物”,这蕴涵的哲理是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B.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C.矛盾双方相互转化的条件是具体的、现实的D.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客观的

12、2012年4月1日至3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广西钦州、福建泉州等地调研时指出,一次温州事故冲击了我们,但是我们不能不全面看待我们铁路这些年的发展,包括高铁的发展,给经济社会以及群众生活带来的积极影响。

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①办事情要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②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分清主流和支流

③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才能更好地把握事物发展的趋势

④认识需要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地简单重复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13、能否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意义重大。

“如果你从肯定开始,必将以问题告终;

如果你从问题开始,必将以肯定结束。

”英国哲学家培根的这句话表明

A.应当扬弃旧事物中的一切因素 B.应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C.要对既往否定和对现实肯定 D.拓展想象空间,摆脱已有思想观念

14、近几年,高校自主招生备受人们关注,“鼓励中学生不断扩展知识面、增强自己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多关注社会和天下大事”成为自主招生的一个方向。

这启示当代中学生应该

①坚持辩证的否定观,树立创新意识②坚持扬弃的思想,不断发展进步

③要树立科学问题意识,探寻科学发展的新思路

④坚持联系的观点,将个人发展与社会、国家的发展联系起来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5、下列对俗语、谚语和诗句所包含的哲理表述正确的是

①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坚持辩证的否定观

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③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知父母恩——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④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A.①④B.②④C.①③D.②③

16、对于中国而言,烟草业实际上已成为“赔本买卖”。

一项最新报告表明,相对于烟草制品带来的巨额利税,它所造成的健康危害以及由此产生的经济损失更为巨大,两者的差值达618亿元。

上述认识

①坚持了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②体现了事物之间联系的多样性 

③体现了新事物的发展过程是曲折的 ④是对客观事物的最终认识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17、倡导低碳,从日常生活做起。

下列数字关系启示我们

A.自然的存在和发展状况取决于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

B.从日常生活小事做起,注重量的积累,为节能减排作贡献

C.节能减排重在意识,一定条件下意识对物质起决定作用

D.要用局部发展推动整体发展,因为局部功能大于整体功能

18、猫和老鼠有着天然的关系:

老鼠会“装死”,猫会“假眠”;

老鼠昼伏夜出,猫夜间仍可看见东西……由此可见,矛盾双方

A.对立是绝对的、有条件的B.统一是绝对的、不变的

C.就是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关系D.相对应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

19、有经济学家认为,如果一国的消费者是成熟、复杂和苛刻的话,会迫使本国企业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并不断创新,从而赢得国际竞争的优势。

从哲学角度上看,消费者和企业之间

A.二者的联系是偶然存在的,具有普遍性

B.二者的联系是具体有条件的,具有客观性

C.二者的相互统一推动着事物不断向前量变

D.二者相互对立推动着事物不断出现质变

20、月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特色美食。

但专家指出,月饼高糖、高热量,不仅不利于身体健康,有时还是“健康杀手”。

月饼要想成为一种健康食品,关键要从工艺和配料方面进行改良,否则口味再好,也不符合现代人对营养方面的要求。

这表明

①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 ②创新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③推动复杂事物发展就必须集中力量抓主要矛盾 

④矛盾的主次方面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转化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21、茶叶因生长环境的差异而带有不同的味道,一些品茶专家根据多年的经验品一品便知茶叶的产区在哪里。

①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就在于矛盾的特殊性

②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具有自觉反映的特性

③人的认识是在实践中不断的深化和发展的

④人为事物的联系形成后便不在人的意识之外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22、加强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重点解决体制性障碍和深层次矛盾,全面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体制创新。

从哲学角度看,以上论述

①运用了科学的系统优化方法 ②把握了矛盾主次方面的辩证统一 

③坚持了重点论和两点论统一 ④强调了整体功能是部分功能之和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3、“清能有容,仁能善断,明不伤察,直不过矫。

是谓蜜饯不甜,海味不咸,才是懿德。

A.正确认识事物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B.矛盾的斗争性寓于矛盾的同一性之中

C.矛盾的特殊性离不开矛盾的普遍性

D.矛盾的同一性寓于矛盾的斗争性之中

24、下图是国家标准委对酒后驾驶、醉酒驾驶的界定标准(以100ml血液中的酒精含量为依据)。

由此图可知

①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②事物的发展是质变对量变的替代

③没有量变就不会有质变的发生④醉与非醉之间并没有明确标准

A.②④B.①③C.③④D.①②

25、“恰是未曾着墨处,烟波浩渺满目前。

”如果一幅画中适当地留下不着色彩的空白,会收到特别的艺术效果。

这种“空白效应”体现的哲理是

A.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B.矛盾双方相互依赖、相互贯通

C.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D.事物性质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

26、有关专家指出,某省要依托黄梅戏等特色资源,打好徽字牌、建好产业园,开发特色文化旅游项目,壮大文化产业市场主体。

同时,还要推动文化与信息、装备制造、教育、体育等多种产业深度融合,不断拓展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

这表明:

①矛盾具有特殊性 ②一定条件下,部分决定整体

③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④要抓住主要矛盾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27、科学发展观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回答了新世纪新阶段中国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①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

②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③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④真正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A.①②B.②③C.①④ D.①②③④

28、如将右侧漫画中影子与人的关系比喻为主观映象与客观事实的关系,那么漫画给我们的启示是

A.意识是主观的,可以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

B.意识是主观映象,而非反映对象的客观状况

C.思维活动规律是一种主观联系

D.主观意识与客观事物是无法实现统一的

29、科学发展观是我党针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城乡差距拉大、就业压力增加、资源短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等突出问题和矛盾提出来的。

提出科学发展观的哲学依据是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B.把握事物间的联系,能提高人们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C.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D.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30、大力发扬“越过千山万水”“想过千方百计”“说过千言万语”“经过千难万险”“吃过千辛万苦”的“五千精神”,是浙江经济发展迅速的重要原因。

A.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B.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C.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D.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31、由于塑料袋产生的垃圾对地球的污染日益严重,各国都在积极采取对策。

一方面呼吁人们“远离塑料袋”“拒用塑料袋”,另一方面依靠科技进步,努力探索用回收利用和降解相结合的办法解决。

这反映了

A.实践的发展不断为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

B.认识的最终目的改造世界

C.实践不断为人们提出新的课题,促使人们去解决

D.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产生的

32、9月1日,在全国中小学开学之际,教育部要求教育部门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书本。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①认识的途径是亲身实践 ②必须反对用形而上学的观点对待书本知识 

③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④要坚持用辩证否定观对待书本知识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33、“把落叶看成美妙的音符,就没有了悲秋之感。

”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意识具有目的计划性B.意识具有直接现实性

C.意识具有主观能动性D.意识具有科学预见性

34、科学理论并非一成不变:

一旦有了更好的解释,旧理论就需要修正。

科学家随时准备改变自己的信念,并与观察、实验中猎取的数据保持一致,这并不是他们的弱点,相反,这正是他们的力量所在。

这说明

①科学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②科学认识随着人们需要的发展而发展

③科学家的信念是科学发展的根本动力④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5、1920年,有人在一个狼群中发现了两个女童,立即把她们送到当地的孤儿院,她们怕水、火和光,白天躲藏,夜间活动,每晚都像狼一颈长嚎,吃肉时不用手而是用牙齿撕开吃,对他人不感兴趣、没有感情。

“狼孩”现象佐证了

①人的感情交流方式取决于其有目的的意识活动

②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决定其生活方式和精神文化生活

③人的先天条件和后天的生活能力都是能改变的

④人在社会活动中彰显和发挥自己的智力、体力和情感

A.①②B.①④C.②④D.③④

36、“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贞观政要》中这句富含哲理的名言给我们的启迪是

①善于听取他人意见,是促进认识发展的重要途径

②避免重蹈他人覆辙,才能使自己在生活中不犯错误

③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决定人类社会历史发展

④自觉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有利于把握社会发展规律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37、邓小平根据香港、台湾的历史和实际情况提出的“一国两制”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因为这一伟大构想

①承认矛盾同一性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重要动力 ②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则 ③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与客观相符合 ④承认矛盾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38、《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7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7次缔约方会议在南非德班举行。

中国重申并强调,在控制全球气候变暖上应坚持“共同但有差别的责任”原则。

A.联系的客观性并不否定人们根据自身的需要而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B.在整体与部分的联系中,部分对整体有着决定性作用

C.在矛盾的普遍性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特殊性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D.矛盾的统一性推动着事物和谐发展

39、20年前,邓小平的南行讲话如一缕春风掀起了全国上下的深入改革。

面对全新的改革历史方位,我们当以“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宽广视野,以无私无畏的责任担当,不失时机地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

有人说:

“宁要微词,不要危机;

宁要‘不完美’的改革,不要不改革的危机。

”该观点的合理性在于

①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②矛盾是普遍的客观的,要敢于直面矛盾,解决矛盾 ③事物的发展是通过事物自身的否定实现的 

④善于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40、某饭店老板请来许多一流的建筑师和工程师,探讨如何扩建狭小老旧的电梯。

他们一致认为:

饭店必须停业半年才能扩建好电梯。

饭店一位清洁工说:

“要是我,就会直接在屋外装上电梯。

”根据清洁工的建议,新电梯很快安装好了。

这是建筑史上第一次把电梯安装在室外。

这一案例表明

①丰富的专业知识是创新思维的源泉②丰富的实践经验必然促进思维创新

③正确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首要环节④创新是对既有理论和实践的突破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41、荀子曰:

“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

”下列诗句中与此寓意相近的是

A.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

杜甫)

B.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南北朝·

王籍)

C.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唐·

贾岛)

D.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唐·

孟浩然)

42、著名物理学家基普·

索恩说道:

“从前,时间旅行是作家的专属领域,严肃的科学家像躲避瘟疫一样避开它。

但是现在,在严肃的科学期刊,可以看到优秀理论物理学家撰写的对时间旅行可行性的分析文章。

”对此,正确的认识是

①真理与谬误总是相互转化的 ②社会科学规定自然科学研究的方向 

③艺术想象可以启迪科学思维④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43、贺岁片《非诚勿扰2》捧红一首小诗《见与不见》:

“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下列与这句诗所蕴含的哲理相一致的是

A.古今异俗,新故异备 B.我在故我思

C.理在事先,理生万物 D.心外无物

44、有丰富经验的班主任,在安排班级座位之前总要去了解学生的性格、爱好等,这样就可以将不同个性的学生进行合理搭配,进而促进班风的改善和学生学习的进步。

从哲学上看,这种做法体现了

A.立足局部、兼顾整体的方法B.系统优化的方法

C.重视关键部分的方法D.抓主要矛盾的方法

45、弟子问老师:

“您能谈谈人类的奇怪之处吗?

”老师答道:

“他们急于成长,然后又哀叹失去的童年;

他们以健康换取金钱,不久后又想用金钱恢复健康。

他们对未来焦虑不已,却又无视现在的幸福。

因此,他们既不活在当下,也不活在未来。

他们活着仿佛从来不会死亡;

临死前,又仿佛他们从未活过。

”这段话给我们的辩证法启示是

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②要坚持矛盾的对立统一

③要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④要坚持联系的观点

A.①② B.②④C.①③ D.③④

46、中国书法历史悠久,从甲骨文、金文演变为大篆、小篆、隶书,到东汉、魏、晋时期,草书、楷书、行书基本定型,中国书法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景象。

回顾书法发展的过程,可以发现“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人尚志”。

①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无条件的②事物在批判与继承、联系与创新中发展

③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④事物的矛盾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

A.①②④ B.①②③C.③④ D.②④

47、古罗马诗人卢克莱修曾说:

“站在岸上看船在海上颠簸是一件乐事,站在一座堡垒的窗前看下面的战争和它的种种经过是一件乐事,但是没有一件乐事能与站在真理的高峰目睹下面谷中的错误、漂泊、迷雾和风雨相比拟的了。

”这表明

①追求和探索真理比占有真理更有意义②追求到终极真理是人生乐事

③认识要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和不断发展④认识的最终目的就是获得真理

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

48、“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辩证的否定是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否定B.否定是对旧事物的保留

C.事物的否定是对旧事物的克服D.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

49、“一个人如果只去过北京上海,就断言中国发达,鼓吹中国责任论,肯定会招来质疑;

同样,只沉迷于经济总量、发展速度,或者只盯着拆迁纠纷、食品安全,也很难了解一个真实而复杂的中国。

”这说明正确认识客观事物

①要坚持全面、辩证的观点②要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③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④要准确把握矛盾的普遍性

A.①② B.③④C.②④ D.①③

50、“茉莉、米兰香气袭人,可花并不艳丽;

君子兰、牡丹雍容华贵,但并不那么香;

玫瑰倒是色香俱全,却有刺。

鲜者,取其鲜;

香者,取其香;

带刺者,更宜贵其鲜而香。

”这段话给我们的启示是

A.只有正确的意识才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B.获得正确的意识,必须做到客观与主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