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精细化整理Word下载.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8001481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精细化整理Word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精细化整理Word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精细化整理Word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精细化整理Word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精细化整理Word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精细化整理Word下载.doc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精细化整理Word下载.doc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精细化整理Word下载.doc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精细化整理Word下载.doc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精细化整理Word下载.doc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精细化整理Word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精细化整理Word下载.doc(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精细化整理Word下载.doc

以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5.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影响:

(1)当时积极作用:

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使秦朝国力增强,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

(2)当时消极作用:

方便秦朝统治者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人民起义和秦的速亡。

(2)后世影响:

为历代封建王朝沿用和不断发展,奠定了我国两千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6.汉到元君相权关系的演变:

P14-15

(1)汉初:

丞相有相当大权力;

(2)汉武帝设置中朝(或叫内朝)参与决策机要,削弱丞相等外朝权力;

(3)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丞相;

后来参加政事堂会议官员都位同丞相。

(4)宋代:

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分理行政、军事、财政,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等分割相权。

演变原因:

①防范宰相专权②加强统治③提高行政效率

④减轻宰相政务负担,弥补才干不足

7.汉到元监察制度演变:

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唐代御史台宋代提点刑狱司等,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腐败。

8.选官制度的变化:

先秦世官制、汉朝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

科举制评价:

打破士族垄断、引入士人从政、提高行政效率、追求公平公正、形成重学风气;

(消极)偏考儒家经义,扼杀创新精神等

9.汉到元地方行政的变化:

P16

汉朝郡国并行制,后来州郡县制;

唐朝道州县制;

宋朝路州县制;

元朝行省制:

(1)划分:

10行省、腹里、宣政院;

路府州县

(2)职权:

①民事报中书省,军务报枢密院

②无改税调军权③定期觐见述职

(3)影响:

后世沿用,加强了中央集权

10.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1)千年发展,从未中断;

源流分明,沿革清晰

(2)以君权为中心,高度集中权力

①人神关系上,君权至上,神权服务于君权

②君臣关系上,宣扬君令臣从,臣效死忠,下级依附上司,全国服从于君主

③权力配置上,全面垄断立法司法行政监察财政军事文教等大权

(3)人治高于法治4.完备性、周密性和成熟性

(4)宗法关系残余的长期影响

(5)儒家经典长期成为理论基础和政策依据

(6)通过礼制形成严密等级制度,使官民对立严重

另一说:

相权和地方权力不断削弱,地方服从中央,百官听命皇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加强

11.明朝内阁制的设置:

P17

(1)背景:

明太祖废除丞相,直辖六部,亲理的政务繁多。

(2)形成过程:

①明太祖:

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帮助处理政务

②明成祖朱棣选拔翰林院官员为殿阁大学士,入值宫内的文渊阁,随侍皇帝,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

内阁制产生。

③后来地位提升:

大学士取得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

位居六部之上。

主持阁务的首辅更是权压众臣。

(3)性质和局限:

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或决策机构

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阁臣的升降、职权的大小由皇帝决定

票拟是否被采纳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12.清朝军机处的设立P18

雍正帝挑选满汉亲信官员入宫内军机房(处)值班,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1)起因:

为用兵西北,防止泄露军事机密。

(2)职能转变:

由帮办军务,到总揽军国大事

(3)特点:

①简:

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有官无吏②速:

办事效率高③密:

保密性强

④专:

全国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13.封建社会晚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难免出现失误,容易引发暴政

(2)使大小官员只能唯上是从,造成官僚机构的膨胀,导致官僚主义、因循守旧、贪污腐化之风盛行

(3)普通民众几乎没有任何的民主自由权利,人身和财产得不到根本保证,创造性积极性受到极大压制

(4)束缚了文人的头脑,阻碍思想文化的自由发展

极大地妨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与国外的开放交流、科学技术的革新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和转型,使中国开始落后于西方国家。

专题二、三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

1.1840-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

24页

(1)军事侵略:

时间名称条约影响

1840-1842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等开始两半(指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56-1860第二次﹍天津北京条约等两半加深

1883-1885中法战争《中法新约》两半进一步加深

1894-1895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两半大大加深

1900-190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两半完全形成

(2)领土侵略:

割占土地:

①英国:

1842年据《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

②俄国: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侵占中国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

③日本:

据1895年《马关条约》割占台湾、澎湖等

变相侵占:

①南京条约附件:

英国取得租地居住权,导致通商口岸城市中出现租界

②1895年甲午战后,列强抢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狂潮

(3)经济侵略:

走私鸦片、商品倾销、原料掠夺、资本输出(办洋行、银行、工厂、铁路、矿山等)政治贷款、勒索赔款等,控制中国经济命脉

(4)其他事例: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抢劫烧毁圆明园;

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要求列强开放在华的势力范围)27页

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内容教材见24-25页

2.1840-1900年间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

P29

(1)广州三元里抗英(1841年)

地位: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人民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

(2)左宗棠收复新疆(1878年)

经过:

①消灭阿古柏侵略势力②曾纪泽谈判从沙俄收回伊犁③新疆建省

(3)黄海海战和台湾军民反割台斗争(1895年)

(4)义和团运动和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1898-1900年)

义和团运动的意义 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阴谋的实现。

中国军民抗御外敌,是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的主要原因

义和团运动哪些特点?

①斗争矛头直指帝国主义

②以神道为武器,有浓厚迷信色彩

③具有盲目排外色彩

④爱国与扶清没有明确区分等

3.侵华日军的罪行。

P35

(1)攻城夺地:

①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侵占东北地区

②1937年七七和八一三事变后,全面侵华,侵占华北、华中、华南的大片地区

(2)荼毒生灵:

①屠杀战俘与和平居民:

1937年12月南京大屠杀

②违背国际公法,研制和使用细菌和化学武器,用活人作细菌实验

(3)扶植傀儡:

建立伪满洲国和南京伪国民政府等傀儡政权

(4)经济掠夺:

抢占耕地、粮食、厂矿交通、银行货币、劳动力等

(5)奴化教育:

消磨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实行民族同化政策

4.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全民族团结抗战重要性:

P36

(1)1931-1937局部抗战时期:

①东北人民和部分东北军组织抗日义勇军

②中共组织抗日游击队,后组成抗日联军

③932国民党十九路军在一二八事变中奋起抵抗

④11933东北军安德馨营和国民党二十九军长城抗战

⑤1933冯玉祥、吉鸿昌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收复多伦

⑥1935年北平爱国学生掀起一二九运动

⑦1936年底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

⑧工人罢工募捐,工商业者抵制日货

(2)1937-1945年全民族抗战时期

全民族抗战实现经过:

①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

②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序列,

③国民党公布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全民族抗战表现:

①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的抗战:

代表战役:

防御阶段的淞沪、太原、徐州会战(包括台儿庄战役)、

相持阶段的枣宜会战

历史地位:

抗战初期在正面战场积极组织会战,是抵抗日军进攻的主力,粉碎了日军速决战计划

在相持阶段虽消极抗战,但牵制了日军很大兵力,配合了敌后战场作战,坚持到抗日最后胜利

②中共敌后战场的抗战:

1940年百团大战

特点:

实行全面抗战路线(洛川会议制定)

开展游击战争

深入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

使日军无法巩固占领区,牵制日军正面进攻,配合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战;

在相持阶段逐渐发展为抗日的主战场

③各少数民族建立抗日武装,以各种形式支持抗战(如蒙古抗日游击队、回民支队)

④海外华侨:

踊跃捐献财物和回国参战

5.抗日战争的意义及胜利原因:

P41

(1)历史地位:

中国近代第一次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

(2)今后影响:

为民主革命胜利奠定基础

(3)世界意义: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重要组成部分,作出重大贡献

6.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P46

(1)兴起原因:

①根本原因:

腐败的封建统治和剥削②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③自然灾害严重

④主观原因:

:

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组织和发动民众起义

(2)经过:

①1851年:

金田起义;

永安建制

②1853年:

定都天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重点,见教材47页)

③1853-1856:

北伐;

西征;

天京突围(东征)

④1856-1857年:

天京事变,石达开率军出走。

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⑤1859年:

洪仁玕发表《资政新篇》(重点,见教材48页)

⑥1860年:

(二鸦后,太平军攻打上海时)外国侵略者开始勾结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

⑦1864年:

天京陷落、运动失败

7.太平天国运动的作用和局限:

P49

作用:

打击了清朝腐朽统治和外国侵略者

局限:

运动失败说明农民阶级作为小生产者的代表,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承担不起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责任

8.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P50

①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

②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③1911年4月黄花岗起义,

5月保路运动兴起

10月 武昌起义

11月十几省宣布独立,清朝统治崩溃

12月孙中山被选为临时大总统

④1912年1月中华民国及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以五色旗为国旗,改用公历和民国纪年

2月清帝退位

3月孙中山颁布《临时约法》,袁世凯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临时约法主要内容:

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国民的各项自由和政治权利

按三权分立原则构建政治体制

实行责任内阁制等

4月孙中山正式解职,临时政府迁往北京

9.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P53

(1)性质:

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政治:

推翻清朝、结束帝制、建立共和,人民获权(详记见教材53页)

(3)思想:

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4)经济:

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5)对外: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推动了亚洲其他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

10.五四运动的史实:

1919年P54

(1)导火线:

巴黎和会上中国政府外交的失败

时间中心主力参加阶层斗争方式

5月北京学生爱国知识分子示威游行、罢课等

6月上海工人学生、工人、商人等罢课罢工罢市等

(3)初步成果:

①军阀被迫释放被捕学生

②罢免3个“卖国贼”职务

③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11.五四运动的影响:

P54

(1)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

(2)使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深入工人中宣传马克思主义,促成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共成立奠定基础。

12.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和影响P54-55

(1)中共一大规定党的任务:

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2)确定中心任务:

领导工人运动

(3)意义:

适应了近代以来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开天辟地的大事

使中国革命面目焕然一新

(4)中共二大制订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详见教材55页

13.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

P55-59

(1)1924-1927年国民革命

原因条件:

中共方面:

吸收第一次工运高潮失败的教训

国民党方面:

孙中山受到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影响,同意党内合作的方式

1924年:

国民党一大召开,国共第一次合作实现和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1926年:

北伐战争胜利进行,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

1927年:

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发动四一二和七一五事变,

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革命失败(失败原因详见教材56页)

(2)1927-1937年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农村包围城市”(或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开辟

年表:

①1927年 发动南昌起义,打响第一枪

召开八七会议,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总方针

毛泽东发动湘赣边界秋收起义

毛泽东领导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②1930年-1934中央革命根据地红军进行了五次反围剿

③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江西瑞金成立

④1934-1936年红军长征(战略转移)(教材58页图)

土地革命:

P57内容:

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制度

遵义会议:

结束左倾,肯定毛泽东正确主张,确立“毛核心”,

中共第一次独立自主解决自身重大问题,由幼稚走向成熟标志。

(3)1946-1949年人民解放战争p58

1946年夏:

国民党大举进攻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

1947年: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序幕

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的土地,实现耕者有其田

1948年9月-1949年初:

发动辽沈、淮海、平津战役,国民党军主力基本被消灭

1949年4月渡江战役,推翻南京国民政府

14.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意义:

P59

(1)人民得翻身,民族终独立

(2)结束两半社会,建立新民国家,创造崛起前提

(3)改变世界格局,鼓舞被压民族,壮大和平力量,壮大社会主义

专题四五现代中国的政治和外交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P64

(1)1949年3月: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内容:

①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为一切工作的中心

②确定全国胜利后党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基本政策

③提出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

(2)1949年9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会内容:

64-65页

《共同纲领》规定的新中国的国家性质:

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国家

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此时的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能。

(3)1949年10月: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全会(4)开国大典等教材65页

2.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即中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P64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1954年P66

(1)经过:

①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②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确立标志)

(2)1954年宪法:

①内容:

a确定国家性质b根本政治制度c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

d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

②特点:

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

③性质:

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④作用:

开创人民民主全新阶段,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法律保证

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P67

(1)1949年初步确立标志是第一届人民政协全会召开

(2)1954年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能结束,但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继续存在

(3)1956年进入新阶段,标志:

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5.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P67

(1)历史原因:

①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局面

②建国初各少数民族社会发展不平衡

③近代以来各族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团结奋斗,共同建立了统一的新中国。

(2)实行目的保证祖国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保证各民族平等的地位和共同发展

(3)确立经过:

67-68①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

②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

③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并规定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划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

④195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

⑤1958年广西壮族、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

⑥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

(4)实施作用:

P68①实现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

②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③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6.文革对民主法治的践踏:

P71-72

(1)成立的地方各级革命委员会高度集权,是国家政治体制建设的重大倒退

(2)人大和政协停止正常活动,宪法规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被破坏。

(其他了解:

红卫兵、造反派等对干部、群众抄家批斗关押,宪法规定的公民生命、财产和人身自由等基本权利被任意剥夺。

党内民主制度被领袖个人专断取代。

等)

7.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重要成就:

P73-74

(1)1980年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强调解决党和国家政治体制中权力过分集中问题,体现建设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

(2)1982年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通过新宪法,成为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3)1997年中共15大提出“以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将其写入宪法

(4)当前:

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基本形成

8.“一国两制”的构想的提出:

P75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2)提出经过:

①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

提出和平统一、三通、探亲旅游等

②1981年叶剑英谈话,建议国共对等谈判第三次合作,阐明统一后对台基本政策

③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④1984年六届人大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阐述这一构想并获通过,成为国策

9.“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香港、澳门回归P76

(1)回归条件:

①根本: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

②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和成熟

③港澳人民期盼回归——群众基础

④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代世界的主题——有利国际环境等

(2)回归经过;

①1982年邓小平与撒切尔北京会谈,以一国两制方案否决英方用主权换治权提议

②1984年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③1987年中葡签署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

④1990年全国人大通过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⑤1997年香港回归

⑥1999年澳门回归

(3)回归意义:

78页 ①标志着洗刷中国领土被占的百年国耻

开创港澳与内地共同发展新纪元

②标志着在完成祖国统一的道路上迈出重要两步

③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做出新的贡献

为和平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提供范例

10.海峡两岸关系的进展1979年以来P78

(1)进展条件:

①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影响

②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具体的政策和措施

(2)进展表现:

①1979年停止炮击金门

②1987年台湾开放同大陆探亲

③1992年海峡两会达成“九二共识”:

“一个中国”

④1994年通过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

⑤1995年江泽民讲话,提出八项主张,是解决台湾问题纲领性文件

⑥2008年三通实现

(3)阻碍统一台湾的因素:

①台湾岛内分裂倾向的发展

②某些外国反华势力的干涉

11.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P85-87

(1)1949-1950与苏联等国建交,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2)1953年与印度就西藏问题谈判时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意义:

逐渐为国际社会公认,成为解决国与国问题的基本准则

(3)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达成解决印度支那问题的协议

(4)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提出背景:

①帝国主义国家阴谋破坏会议,

②与会各国因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不同存在的矛盾和分歧

方针含义:

异:

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

同:

①大多数与会国家都曾经遭受过殖民主义的侵略;

(历史)

②许多国家面临着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本国经济的任务;

(现实)

③有维护和平的共同愿望。

(将来)

12.20世纪70年代我国外交的突破性成就主要有哪些?

P89-92

(1)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1年326届联大

原因:

①第三世界的崛起和对新中国的支持

②美国孤立新中国政策破产

③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信息与通信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