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模拟语文试题三校汇总.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002235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57.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模拟语文试题三校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考模拟语文试题三校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考模拟语文试题三校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考模拟语文试题三校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考模拟语文试题三校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高考模拟语文试题三校汇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高考模拟语文试题三校汇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高考模拟语文试题三校汇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高考模拟语文试题三校汇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高考模拟语文试题三校汇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高考模拟语文试题三校汇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高考模拟语文试题三校汇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模拟语文试题三校汇总.docx

《高考模拟语文试题三校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模拟语文试题三校汇总.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模拟语文试题三校汇总.docx

高考模拟语文试题三校汇总

高三试题

语文Ⅰ卷

(考试时间:

150分钟满分:

16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传统和现代化是一个多么陈旧的热门话题,一切可能的主张都提出过了,出路依然▲。

中西文化的文章做了又做,五花八门而又▲。

这种两难抉择本身似乎也成了我们无法摆脱的传统,纠缠着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的头脑和步伐。

什么时候我们才真正具备现代文明世界一员的自信,强壮得既不怕自己的传统,也不怕外来的文化,对两者都▲呢?

A.渺茫千人一面泰然处之B.迷茫千篇一律泰然自若

C.迷茫千篇一律泰然处之D.渺茫千人一面泰然自若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语意明确的一项是(3分)

A.工作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员工的工作状态。

搜索巨头Google令人称羡的弹性工作制令其他公司的员工羡慕不已。

B.我的确从未有过也永远不会有到国外定居乃至久居的念头,理由很简单,便是我不能失去自己的读者。

C.全国人大常委会刚刚审议通过了新修订的大气污染防治法,抓住了大气环境质量改善这个主线,为推动大气污染物全防全控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D.中国女排时隔12年再夺世界杯冠军,主攻手朱婷获得世界杯最有价值球员奖。

中国女排取得如此骄人成绩的原因是与主教练郎平的悉心指导分不开的。

3.下列各项中的两组诗句,所指季节不同的一项是(3分)

A.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梅子流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

B.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杨花雪落覆白蘋,青鸟飞去衔红巾。

C.冥冥花正开,飏飏燕新乳。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D.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要说阅读丢失了什么,我认为现在最大的问题是丢失了作为一个读书人的虚荣心。

▲。

▲。

▲。

▲。

▲。

▲。

真正的阅读和有营养的阅读是触及思想和震撼灵魂的,是提升境界和塑造人生的。

①手上经常拿一本书会被长辈们称赞,说这孩子将来一定是有出息的

②网络在商业强力加入的情况下,所推荐炒作的书,很多是没有营养的,甚至是有害的

③读书人在过去人们的印象中是一个好孩子

④这只是一种浅阅读,而且里面藏着许多危险的诱惑

⑤大家觉得这本书有趣、好玩就去阅读

⑥现在你手上有没有书并不是人们关心的事情

A.⑤①③④⑥②  B.③⑥⑤①④②C.⑤③①⑥②④  D.③①⑥②⑤④

5.下列对“六·五”世界环境日中国标识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标识由“浪花”、似“鱼”又似“鸟”的海洋生物、“手”以及“珍珠”的图形组成。

B.“浪花”象征海洋,“手”象征关爱、保护,“珍珠”象征海洋资源的珍贵,鸟颈的空白处象征海湾,与“碧海行动计划”相呼应。

C.各种图案要素有机、和谐地统一在圆形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刚健有为,生生不息,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D.标识旨在号召全人类积极行动起来,以实际行动来关爱、保护人类珍贵的海洋资源,进而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答韶州张殿丞书

王安石

某启。

伏蒙再赐书,示及先君韶州之政,为吏民称诵,至今不绝,伤今之士大夫不尽知,又恐史官不能记载,以次前世良吏之后。

此皆不肖之孤,言行不足信于天下,不能推扬先人之功绪馀烈,使人人得闻知之,所以夙夜愁痛、疚心疾首而不敢息者以此也。

先人之存,某尚少,不得备闻为政之迹。

然尝侍左右,尚能记诵教诲之馀。

盖先君所存,尝欲大润泽于天下,一物枯槁以为身羞。

大者既不得试,已试乃其小者耳,小者又将泯没而无传,则不肖之孤,罪大衅厚矣,尚何以自立于天地之间耶?

阁下勤勤恻恻,以不传为念,非夫仁人君子乐道人之善,安能以及此?

自三代之时,国各有史,而当时之史,多世其家,往往以身死职,不负其意。

盖其所传,皆可考据。

后既无诸侯之史,而近世非尊爵盛位,虽雄奇俊烈,道德满衍,不幸不为朝廷所称,辄不得见于史。

而执笔者又杂出一时之贵人,观其在廷论议之时,人人得讲其然不,尚或以忠为邪,以异为同,诛当前而不栗,讪在后而不羞,苟以餍其忿好之心而止耳。

而况阴挟翰墨,以裁前人之善恶,往者不能讼当否,生者不得论曲直,赏罚谤誉,又不施其间。

以彼其私,独安能无欺于冥昧之间邪?

善既不尽传,而传者又不可尽信如此。

唯能言之君子,有大公至正之道,名实足以信后世者,耳目所遇,一以言载之,则遂以不朽于无穷耳。

伏惟阁下,于先人非有一日之雅,余论所及,无党私之嫌,潜以发潜德为己事,务推所闻,告世之能言而足信者,使得论次以传焉,则先君之不得列于史官,岂有恨哉?

(有删改)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次前世良吏之后次:

排列

B.诛当前而不栗诛:

杀戮

C.苟以餍其忿好之心而止耳     餍:

满足

D.余论所及,无党私之嫌党:

偏袒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殿丞给王安石写信介绍王父当年的政绩,主要是因为他担心人们不了解王父当年的情况,并且当今史料也无记载。

B.王安石父亲当年也曾想做出一番大事,但后来只做了一些小事,再加上他的地位并不显赫,因此他的事迹无法为更多的人知道。

C.古代负责记历史的官员通常是当时的达官显贵,他们经常凭自己的好恶进行评价,因此记载的历史不能让人完全相信。

D.王安石请求张殿丞能够有自己的主见,用客观的标准来评价自己的父亲,这样父亲的事迹就可以流传下去。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先人之存,某尚少,不得备闻为政之迹。

(3分)

▲▲

(2)而当时之史,多世其家,往往以身死职,不负其意。

(4分)

▲▲

(3)以彼其私,独安能无欺于冥昧之间邪?

(3分)

▲▲

9.请概括王安石恳请张殿丞“告世之能言而足信者”的原因。

(3分)

▲▲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寄山中友人

刘禹锡

萧条对秋色,相忆在云泉。

木落病身死,潮平归思悬。

凉钟山顶寺,暝火渡头船。

此地非吾土,闲留又一年。

【注】此诗作于宝历元年,当时诗人被贬为和州刺史。

(1)写出诗中表现“秋色”的意象。

由此联想到杜甫《登高》中哪一句诗?

(2分) 

▲▲

(2)赏析颔联、颈联描写景物的技巧。

(4分)

▲▲

(3)整首诗表现了作者哪些情感?

(4分)

▲▲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庄子《逍遥游》)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韩愈《师说》)

(3)▲,此时无声胜有声。

(白居易《琵琶行》)

(4)▲,多于九土之城郭。

(杜牧《阿房宫赋》)

(5)庭下如积水空明,▲,盖竹柏影也。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6)了却君王天下事,▲。

(辛弃疾《破阵子》)

(7)岁寒,▲。

(《论语·子罕》)

(8)流丸止于瓯臾,▲。

(《荀子·大略》)

五、现代文阅读

(一)(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

乡村石磨

孙守名

 

(1)老刘头一大早起床,将铁锤和凿子放进泛黑的帆布包,抬腿就出了大门。

他要早早地赶到半山腰,去錾前村张家刚来订做的磨盘。

张家的磨盘已经传了三代,破旧得如同屋顶的梁椽。

决定换磨盘的事老张琢磨了好几宿,打工的儿子对他的做法说出一千条反对的理由。

但老张想,这门祖传的手艺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在自己手上失传。

 

(2)东方泛白,敲着梆子喊街的六子又出现在狭窄的巷口,他在这个村子里卖石磨香油已经三十年,这条最不起眼的胡同消磨掉了他最美好的岁月。

他熬走了胡同尽头的王家老太,送走了和自己站的地方仅一步之遥的谭家少爷。

村里头的榆柳绿了又黄,黄了又绿。

六子忽然觉得,好像看到了模模糊糊的希望,只不过,那希望是什么,他也说不清。

 (3)石磨又在吱吱嘎嘎地轰鸣,老张舀起最后一瓢黄豆倒进磨眼,看着瘦弱的驴子默默地围着磨盘转圈,心里忽然升起一丝悲哀。

他的生活就像这驴子和磨,日日夜夜前移,阳光从东门照进磨房,转眼月光又从西窗落进来。

一方方雪白的豆腐来了走,又走了来。

头发黑了白,白了少。

 (4)村里原有四眼石磨,两家磨面,一家磨豆腐,还有一家像六子一样磨香油,现在只剩老张家的豆腐房了。

老张似乎有种使命感压在肩头,这恐怕也是他向老刘头订做磨盘的主要原因。

下半晌,他要去看看老刘头将石磨做成了什么模样。

 (5)日升中天,有些凉意,老张开始朝山上走。

胡同口静悄悄的,少有人走,六子的吆喝声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

今年六子的香油恐怕要卖到头了,老张思忖。

他看出六子的腿脚越发笨拙了,再有石磨香油也已经变得不再受人欢迎。

豆腐也是,这年月,谁还愿意吃驴拉破磨做出来的豆腐呢?

老张头叹口气。

秋风将他的白发掀起了一绺,他的影子在空旷的山石间起伏着。

(6)老刘头像一块古老的岩石端坐在秋风中,抬起的铁锤缓慢而又沉重,凿子击打着磨盘,发出嘶哑的低鸣。

当老张走近时,他看到已经凿好了的磨膛。

“再过三天,你来拉磨。

”这是老刘头说的唯一一句话,然后又低头一錾一錾地刻起来,似乎老张并不存在。

(7)黄昏时分,村里已有炊烟升起,老张开始按照程序做豆腐。

浸泡,成浆,过滤去渣,煮沸,加压成形,闭着眼也能走完每一步。

他觉得做豆腐就像侍弄庄稼,就像养活孩子,得吃苦,得灵活,得用心,哪样离了都不行。

(8)天微明时,老张在等候来拉豆腐的小伙子。

小伙子精明,每年都要和他砍价,豆腐价一低再低,小伙子脸上的笑容灿烂了再灿烂。

老张价钱上也从不计较。

想到这些,老张心里一下子变得活泛起来,感觉这几天的压抑似乎得以解脱。

(9)突然,门被推开,小伙子像进自家一样跳进来。

然而今天,小伙子带给他两个心惊肉跳的消息。

做磨盘的老刘头下山时摔下来,送医院的路上就走了。

小伙子再过两天就要出外打工,豆腐生意到此为止。

听到这些事,老张摇摇晃晃走出磨房,他想透口气。

 (10)村里的最后一方石磨消失在某一天的黎明,至于是哪一天,又有谁知道呢?

老刘头的铁锤和凿子散落在半山腰的枯草间,六子的吆喝声也早已远离了巷口,老张家的磨房已被扒掉,至于建成什么样的房子,只是谁知道呢?

(11)每个乡村的角落里都还可能躺着一方斑驳、破损的石磨,记录着无法言说的酸甜苦辣。

(选自2015年4月15日《光明文荟》,有删改)

12.本文塑造了老张、老刘头、六子等形象,请简要概括他们的群体特点。

(4分)

▲▲

13.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老张的心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6分)

▲▲

14.赏析第(5)段画线句子的含义?

(4分)

▲▲

15.请探究文章最后一段的深刻意蕴。

(6分)

▲▲

六、现代文阅读

(二)(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8题。

生命的自由与诗意安顿

毛瑞珩

(1)人生之最高境界,莫过于“自由”二字,但人生起点和终点的不自由,导致林林总总的人生态度。

看重起点的人导致贪生的人生观,焦虑终点的人导致怕死的人生观,两头都忽视或者不肯面对的人则是普罗大众的“罔顾死活”的人生态度。

(2)参禅与水墨山水画艺术创作,在某种意义上说,便是主动追求人生自由、安顿现实人生的善巧手段。

(3)禅的思想并非一种狭隘的宗教派别化的教义,更确切地说是超越一切现象迷惑的究竟智慧,达到彻见宇宙人生真相的大自由境界,并在安顿现实人生的随性中呈现一种诗性状态。

如荷尔德林所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这种精神,与儒家的“率性而行”、道家的“自然无为”是有相通之处的,但从内在真实的生命践履而言,禅家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分析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的“对于人所不能说者,人必须沉默”。

生命自由的境界也只有通过自由者自身才能感受和体验,所以自证自悟是禅家的基本出发点。

(4)就中国画来说,古典山水画一直是人们慰藉心灵、诗意地安顿生活的重要手段之一,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唯美、诗意的创作和欣赏观念已经发生转变。

一方面是因为近百年来西方美术进入中国,传统中国绘画因此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变革,传统中国画赖以生存发展的空间已消失。

但是,倘若把千百年间中国画家集体建立并完善了的艺术程式视为传统文化落后的象征,把几千年的文化积淀视为发展的障碍,显然是对传统艺术认识不够所产生的谬见。

中国画的“笔墨”程式绝不是哪个画家或者流派凭空臆造的产物,而是根植于东方哲学及历史文化土壤之中,具有独特的东方审美特征和其他艺术种类无法取代的独特价值。

范曾先生说:

“笔墨就是诗意存在的基础,‘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笔墨自身属于达到绘画自由境界的工具。

(5)佛家的禅宗借助自然山川语言程式来体道。

从“见山是山”到“见山不是山”再到“见山仍是山”,禅师完成了自我境界的三次提升。

如果用擅长名相的唯识宗的术语来解释,则是从第一关的凡夫“遍计所执性”到“依他起性”再到“圆成实性”。

这一参禅过程中,不同阶段所呈现出来的当事人现量境界则被人赋予一种审美的意义。

(6)贯彻到绘画之中也是如此,人物有人物的程式,山水有山水的模范,花鸟有花鸟的题材,因为参与其中的艺术家各自认识境界和人格修养乃至性情风格千差万别,这也就使得同样的语言程式呈现出完全不同的解读状态。

如果把绘画本身当目的,为了创造形式语言的新颖而忽略了画家个人生命境界的提升,是舍本逐末。

套用一句苏轼的话“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作画必此画,定知非画家”。

16.文章从哪些方面写参禅能够实现“生命的自由与诗意安顿”?

(6分)

▲▲

17.请简要概括第四段的论述思路。

(6分)

▲▲

18.文中“参禅”与“水墨山水画艺术创作”有何异同?

(6分)

▲▲

七、作文(70分)

19.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中国写意画陷入困境时,工笔画横空出世,处处与写意画不同:

你用急速的行草用笔,我用严正的楷书用笔;你天天画千年不变的传统母题,我画天天看到的丰富无比的现实生活;你总是老气横秋的古典意趣,我幅幅生气勃勃的现代情感……

其实,生活又何尝不是求新求异、丰富多彩?

而这正是生活的精彩之处。

 

语文Ⅱ卷

(考试时间:

30分钟满分:

40分)

一、阅读材料,完成20~22题。

(10分)

近代文人,始为复古之说以胜之。

夫复古是已,然至以剿袭为复古,句比字拟,务为牵合,弃目前之景,摭腐滥之辞,有才者屈于法,而不敢自伸其才;无之者拾一二浮泛之语,帮凑成诗。

智者牵于习而愚者乐其易一唱亿和优人驺子共谈雅道。

吁,诗至此,抑可羞哉!

(选自袁宏道《〈雪涛阁集〉序》)

20.用斜线“/”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

(4分)

智者牵于习而愚者乐其易一唱亿和优人驺子共谈雅道。

21.袁宏道是▲朝人,主张▲,和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世称▲派。

(3分)

22.简要概括作者说“诗至此,抑可羞哉!

”的理由。

(3分)

▲▲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3.下面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三国演义》写官渡之战期间发生了很多著名的故事,如煮酒论英雄、祢衡击鼓骂曹、关云长挂印封金、赔了夫人又折兵等。

B.《老人与海》中,马诺林象征着未来的希望,百兽之王狮子是力量的象征,他们多次给老人以鼓励和勇气,成为老人汲取力量的源泉。

C.《炉中煤》抒发了郭沫若“眷恋祖国的情绪”,《天狗》塑造了旧世界叛逆者的形象,《晨安》则描写和歌颂自然。

D.三幕话剧《茶馆》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人物,有裕泰茶馆老板王利发、实业救国的松二爷、不甘受奴役的常四爷、江湖骗子唐铁嘴等。

E.《哈姆雷特》主线是丹麦王子哈姆雷特为被谋杀的父亲复仇;两条副线,一是雷欧提斯为被哈姆雷特误杀的父亲波洛涅斯复仇,二是挪威王子福丁布拉斯为其在战场上比武丧生的父亲复仇。

24.简答题(10分)

(1)结合《红楼梦》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和第五十回“芦雪庭争联即景诗”相关情节,概括史湘云的形象。

(6分)

▲▲

⑵请概述《阿Q正传》《风波》《头发的故事》中有关头发的相关情节。

(4分)

▲▲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小品文因其小,越发考验作者的功力。

唯其小,更要巧。

没有巧,就没办法小,要以小见大,就必须讲究细节,惜墨如金,含蓄深沉。

苏州园林很小,但小得有内涵。

因为小,它不能直白,要曲折,让你一眼望不到其终,便有了曲径通幽的特色;因为小,它就不能有一说一、有二说二,而要采用借景手法,借一还三,甚至更多。

“品”是小品文的骨质,亦是小品文的灵魂。

小品文中散发出的生活理念、信仰崇尚,往往让人拍案称奇,眼前豁然开朗。

这,便是小品文“品”的魅力。

事实上,文章有品位,读者才喜欢品。

读者喜欢“品”,能品出味道来,才能喜欢其所谓的文章。

好的小品文不只是有点事、有点人、有点心思,更主要的是在于怎么把这些东西说得更好,让人一看见就觉得上眼、觉得有滋味、觉得来劲儿,不由得在内心里拍一声案、叫一声好。

这,就是作者的功力了。

善于思考的人,往往能够从生活中的一事一物中发现并思考出哲理意味,并且倾注于笔端。

读好的小品文,读者往往并不满足于其知识的丰富、不止步于其语言的华丽、不流连于其情感的充沛,他们更看重的是作者思考的分量和题旨的深挚。

人们从盎然的诗意中看到了人文精神,从鲜活的纪实场景中看到文学的磅礴,从生动的人物故事中看到了生命的传承蕴涵,从游走旅行中看到了自然与人生的牵挂融汇,进而得到了形而上的精神滋润、得到了精神指向上的感悟。

这就是小品文的力量,就是小品文作者的精神气度和思考的分量。

小品文可以信笔而书,可以“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但必须有“品”、有思想、有风骨。

(选自《小品文的“小”和“品”》,有改动)

25.文中两次提到“作者的功力”,具体指什么?

(4分)

▲▲

26.“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出自晋代陆机的哪本文艺理论?

如何理解文中这句话的作用?

(5分)

▲▲

27.结合全文,好的小品文应具备哪些条件?

(6分)

▲▲

三校联考高三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3分)C(“迷茫”指广阔而看不清的样子;“渺茫”是指因时地遥远而模糊不清。

“千篇一律”指事物只有一种形式,毫无变化;“千人一面”指众多人一个脸谱,有雷同。

“泰然处之”是指对待发生的紧急情况或困难,安然自得,毫不在乎;“泰然自若”是形容在使人十分为难的或烦乱的情况下表现得沉着冷静和镇定。

2.(3分)A(B项语序不当,“定居”与“久居”应互换位置。

C项应把“通过了”改为“通过的”。

D项句式杂糅,“……的原因”与“与……分不开的”杂糅,可去掉其中一个)

3.(3分)B(前一句为冬景,后一句为春景。

A.夏季C.春季D.秋季)

4.(3分)D(先说“过去”,③①;接着否定网络阅读,⑥②⑤④)

5.(3分)C(“刚健有为,生生不息”牵强附会,与环保主旨无关)

6.(3分)B(诛,惩罚)

7.(3分)A(“人们不了解王父当年的情况”有误,原文中是“不尽知”,即不完全了解)

8.

(1)(3分)先父在世时,我还年幼,不能详细地了解(先父)处理政务的事迹。

(“存”1分,“某”1分,“备”1分)

(2)(4分)但当时的史官,大多是家族父子承袭,常常在职位上尽心尽职、终其一生,(他们写历史)从不违背内心的真实想法。

(“世”“死职”“负”各1分,句意1分)

(3)(3分)凭他们个人的想法,怎么能做到在神灵面前不欺骗别人呢?

(“私”“独安”各1分,状语后置1分)

9.(3分)张殿丞与自己父亲交往久,了解父亲政绩;史官不能及时、客观记载父亲的事迹;推广弘扬先人的功业成就。

(每点1分)

【译文】安石说。

我收到您两次来信,给我讲述了先父在韶州做官,政绩被官民颂扬,至今不停的事情。

(您)伤感当今的士大夫们不完全了解(我的父亲),又担心史官们不能及时记载,把他排在前代贤良官吏的行列中。

这些都是我这个无才之人,言行不足以被天下人信任,不能及时推广弘扬先人的功业成就,让每个人都能知晓,这也是我早晚忧愁痛苦、愧疚悲伤,在这方面不能停止的原因。

先父在世时,我还年幼,不能详细地了解(先父)处理政务的事迹。

然而我曾经侍奉在(先父)身边,还能默记背诵(先父对我)遗留的教导。

先父所关心的,是曾经想大力施恩于天下,(连)一人一物都变得憔悴都觉得是自己的耻辱。

(先父)大的施政方针不能去做,已经做的只是其中小的方面,做小事的人的事迹又会在死后不能流传下去,那么我这个无才之人就罪孽深重了,还有什么面目在天地之间成人自立?

您这样勤勤恳恳,把不能传播(我父亲的事迹)放在心上,不是那些品德高尚的仁人君子乐于称道别人的优点,哪里会做这些事呢?

从三代开始,国家就有自己的史官。

但当时的史官,大多是家族父子承袭,常常在职位上尽心尽职、终其一生,(他们写历史)从不违背内心的真实想法。

因此他们所记的历史,都能根据事实严格查考证实。

后来不仅没有了记诸侯的史书,甚至到近代,不是高爵显位之人,即使(他)雄伟奇特、才智杰出、刚毅正直,德行高尚,(如果)运气不好,(他)不被朝廷称颂,也就不能记载到史书上去。

那些史书的执笔人又大多出自当时的显贵之人,观察他们在朝廷议论国事时的表现,每个人都能说出这些事情对不对(的理由),(甚至)还有把忠臣当作奸人,把奇谈怪论当作自己的看法,眼前受到惩罚却不害怕,事后受到嘲笑也不害羞,如果能满足他们的好恶之心才会罢休。

更何况(这些人)暗中操纵笔墨,来裁决前人的好坏,死去的人不能申诉是否恰当,活着的人不能议论是非对错,奖赏、惩罚、责备、称誉都不能(客观公正地)施加在其中。

凭他们个人的想法,怎么能(做到)在神灵面前不欺骗别人呢?

(这些人)好的事迹已经不能全部流传,流传的事迹又不能让人这样全部相信。

(因此我)希望能有主见的君子,说出极为公正的话来,名声和实际都能使后世之人信服,无论是耳朵听到的,还是眼睛看到的,都能用一样的标准来记录,(这些人的事迹)就能永远流传,千古不朽了。

先生您与我父亲不只是一面之交,我(以上)所提及的内容,也并不是什么谋求私利的想法,只是悄悄地把阐明已经消失的德政作为自己的要务,(请您)务必推究自己所听说的(事迹),告诉给那些有见识而又足够使后世信服的人,让他们论定编次,使(这些人的事迹)得以流传,那么先父之事不能在史书中记载的遗憾,难道还会有吗?

10.

(1)(2分)①落木(落叶);②无边落木萧萧下。

(写“木落”不得分)(每点1分)

(2)(4分)①选取典型意象,如、潮水、寺庙、等;②视听结合(视觉:

木落、潮平、暝火;听觉:

凉钟);③动静结合(动:

木落;静:

船只);④虚实结合(虚:

病身死、归思悬;实:

凉钟、木落)。

(每点2分,任答两点即可。

(3)(4分)①伤秋之情;②对山中友人的思念;③贬谪异乡的凄凉;④思归之情。

(每点1分)

11.(8分)

(1)而后乃今将图南

(2)君子不齿(3)别有幽愁暗恨生(4)直栏横槛(5)水中藻荇交横(6)赢得生前身后名(7)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8)流言止于智者

12.(4分)这是一群农村传统手艺者。

他们勤劳辛苦,清醒地意识到传统手艺正日渐消亡,但仍坚守者传统手艺。

(每点1分)

13.(6分)①悲哀:

生活单调辛苦;②有使命感:

祖传手艺不能失传;③迷惘(无奈、忧虑):

现在的人不喜欢香油、豆腐等;④愉悦(活泛):

专注于做豆腐的开心,及等待小伙子买豆腐的愉悦;⑤绝望:

做磨盘的老刘头死了,豆腐最后的生意也结束了。

(一点1分。

答对五点得6分)

14.(4分)①运用细节描写,写老张头的衰老;②衬托(或烘托)老张头的孤独和悲伤无奈的心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