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实用类文体真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8005612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2.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实用类文体真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广东实用类文体真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广东实用类文体真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广东实用类文体真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广东实用类文体真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广东实用类文体真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广东实用类文体真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广东实用类文体真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广东实用类文体真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广东实用类文体真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广东实用类文体真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广东实用类文体真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广东实用类文体真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广东实用类文体真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广东实用类文体真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广东实用类文体真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广东实用类文体真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广东实用类文体真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广东实用类文体真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实用类文体真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广东实用类文体真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实用类文体真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广东实用类文体真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我是季文子的最“肖”子孙。

我平常做事不但三思,而且超过三思,是否达到了人们要求诸葛恪做的“十思”,没做统计,不敢乱说。

反正是思过来,思过去,越思越糊涂,终而至于头昏昏然,而仍不见行动,不敢行动。

我这样一个过于细心的人,有时会误大事的。

我觉得,碰到一件事,决不能不思而行,鲁莽行动。

记得当年在德国时,法西斯统治正如火如荼。

一些盲目崇拜希特勒的人,常常使用一个词儿Darauf-galngertum,意思是“说干就干,不必思考”。

这是法西斯的做法,我们必须坚决扬弃。

遇事必须深思熟虑。

先考虑可行性,考虑的方面越广越好。

然后再考虑不可行性,也是考虑的方面越广越好。

正反两面仔细考虑完以后,就必须加以比较,做出决定,立即行动。

如果你考虑正面,又考虑反面之后,再回头来考虑正面,又再考虑反面,那么,如此循环往复,终无宁日,最终成为考虑的巨人,行动的侏儒。

⑦所以,我赞成孔子的“再,斯可矣”。

(选自《季羡林谈人生》,有删改)

12.根据作者的考证,“三思而后行”的“三”有哪几种解释?

(3分)

【一是泛指“多”;

二是指谋划事情的“开头、中间、结局”。

(答对1点得1分,全对得3分)】

13.简述第⑥段的论证思路。

(4分)

【先以自己的切身体会,证明多思有时会使人糊涂而误大事;

接着举出当年德国法西斯信徒“说干就干,不必思考”的材料,说明决不能不思而行,鲁莽行动;

最后阐明遇事必须深思熟虑,从正反两面充分考虑以后,就必须做出决定,立即行动。

(共3层,每层1分,意思表述明晰1分)】

14.有人这样评价本文:

(1)本文立论有依有据,令人信服;

(2)本文阐述道理亲切平和。

请你选择其中一种,说说作者是怎样论述才达到这样的效果的。

(1)在中国,孔子是权威的思想家,作者引用并赞同孔子“再,斯可矣”的观点,对“三思而行”的批评便有了坚实的依据,因而令人信服。

/

(2)作者用亲身体会作为阐明观点的主要材料,如谈家常般娓娓道来,这就使读者心悦诚服,自然而然地接受作者的观点。

2011

(二)(10分)

被妖魔化的沙尘暴

李栓科

①刚刚掠过我国及日本的沙尘暴,所到之处,飞沙走石、黄沙弥漫。

一时间舆情沸腾。

②然而,人类没有必要、也没有能力阻挡沙尘暴的发生。

③沙尘暴古已有之,且有一定的周期性。

早在几千万年前,青藏高原的隆起,阻挡了来自印度洋湿润的西南季风,在中亚和我国的西北地区形成了大范围的干旱和荒漠区,这一区域又正处在西风带上。

这些是沙尘暴形成的根本原因,与人类的活动无关。

但人类发展过程中的过度放牧、开垦种植和砍伐森林,使许多土地裸露,确实增加了沙尘暴的强度和频次。

④沙尘暴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是地球自然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和其他许多自然现象相互关联、互为因果。

假如我们消灭了沙尘暴及其源头的沙漠干旱地区,也就消灭了地球上的多种自然生态,绝灭了适应干旱气候的一切物种,并会引起全球所有自然系统的更加可怕的反馈和报复,甚至引发我们难以想象的灾难。

⑤沙尘暴所造成的危害人人可见,但并非有害无利。

⑥首先,沙尘暴塑造了近百万平方公里的黄土高原。

正是黄土高原疏松土壤的易耕性,才使我们的先民择此生根繁衍。

沙尘暴还使荒芜死寂的诸多海岛身披沃土,从夏威夷群岛、日本列岛到我国的庙岛群岛,无一不是沙尘暴的受益者。

其次,沙尘暴所迁移的沙尘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一些地区土壤的不足。

如撒哈拉沙漠每年因沙尘暴向亚马逊盆地输入的沙尘量就有约1300万吨,相当于该地区每年每公顷增加了190公斤的肥沃土壤。

沙尘暴能有效地缓

解酸雨。

沙尘含有丰富的钙等碱性阳离子,这些外来的和地面扬起的碱性沙尘都能有效地中和酸雨。

我国北方地区工业很发达,但除了个别城市以外很少有酸雨发生,这与北方常有沙尘天气有很大关系。

沙尘暴还维系了海洋生态系统的循环与稳定。

沙尘含有丰富的营养物,一些海域淤泥中的营养物约40010是由沙尘暴带入的,促进了该海域生物的繁茂。

⑦事实上,处在什么自然带上.就有什么样的降水和温度,就只能生长什么样的植被,这是人类所不能改变的。

⑧我们见多了在草地植树防风沙却把草地变成沙地的人为灾祸。

干旱半干旱地区那点可怜的降水也许能够满足小草生长的需要,但当我们人为地植入大树,那点水就远远不够供树木生长。

于是树木就凭借其根系向四周和地下深处吸夺水分,周边的小草很快就枯死了。

有了为大树储备水分的绿草,大树小树也逃脱不了死亡的命运,最终留下的只是一片又一片沙地、一棵又一棵枯树。

⑨沙尘暴就是一种自然现象,只是近代人类过度的放牧或农耕,以及自以为是的人工改造,才加剧了其危害程度。

(本文有删改)

10.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青藏高原的隆起,阻挡了来自印度洋湿润的西南季风,在中亚和我国的西北地区形成了大范围的干旱和荒漠区。

B.如果人类消灭了沙尘暴及沙漠干旱地区,也就消灭了地球上的多种自然生态,绝灭了一切物种,甚至引发我们难以想象的灾难。

C.沙尘含有丰富的营养物。

沙尘暴带人海洋中的营养物促进了该海域生物的繁茂。

D.沙尘暴之所以会被妖魔化,主要是因为人们只看到沙尘暴所造成的危害,而忽略了它有利的一面。

11.第③自然段“人类发展过程中的过度放牧、开垦种植和砍伐森林,使许多土地裸露”一句中,“过度”和“许多”能去掉吗?

请说明理由。

                                          

12.根据文意,谈谈我们应该怎样科学地认识沙尘暴?

                                       

10.B

11.不能去掉。

(1分)“过度”表程度,说明人类放牧等活动,超出了大自然的承受能力;

(1分)“许多”表范围,强调的只是部分土地裸露,并非全部。

(1分)这些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2.①沙尘暴是一种自然现象,是地球自然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②沙尘暴形成的根本原因与人类活动无关。

⑧沙尘暴有害也有利。

④沙尘暴的发生,人类没有能力、也没有必要阻挡。

(每个要点1分)

2012

(二)(13分)

“毒胶囊”有多毒?

 

谢滨欢

1.自央视曝光“毒胶囊”事件以来,不少人都开始谈药色变。

药用胶囊是一种药品辅料,主要是供给药厂用于生产各种胶囊类药品。

某些企业用生石灰浸渍膨胀、工业强酸强碱中和脱色等手段清洗处理皮革废料,熬制成工业明胶,卖给药用胶囊生产企业,制成毒胶囊,流向药品企业。

2.那么,这种胶囊会对人体产生怎样的危害呢?

它的毒到底有多毒?

3.经检测,药品胶囊中的铬含量严重超标。

胶囊之所以胶囊中会发生铬超标,是因为黑心企业在制作胶囊时,用工业明胶代替了药用明胶。

合格的药用明胶所用的猪皮和牛皮应是未经铬盐鞣制或未经有害金属污染的制革生皮或新鲜皮、冷冻皮。

而制革厂的边角料只能用来生产工业明胶。

4.铬是一种化学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属ⅥB族,常见化合价为+3、+6和+2,其中三价和六价化合物较常见。

三价铬,就是用来鞣制的铬,它是阳离子,带三个正电荷。

而六价铬就是如今臭名昭著的“毒素”了。

它和氧原子抱着一起形成原子团,以铬酸根的形式存在。

六价铬有很强的生物毒性,长期接触有致癌性,急性毒性剂量范围在50-150微克/千克。

即使在皮革行业中,六价铬也是人见人厌的化学物质。

各国对皮革中的六价铬含量都有明确要求,最严格的是德国,201法令规定,皮革中不得含有六价铬。

5.准确评估工业明胶的健康风险比较困难,原因有两个,第一,鞣制虽然使用的是三价铬,但是工业用鞣制试剂并不纯,不可避免地含有六价铬;

第二,毒性较小,三价铬和毒性剧烈六价铬在使用和保存中可以互相转化。

2010年,河北大学科研人员的市场调查结果表明,15个添加了明胶的食品样品中,有13个超过2毫克/千克的标准,其中10个超过了100毫克/千克。

毫无疑问,这些市场上的食品样品中添加的都是工业明胶。

6.了解了工业明胶制作胶囊的危害性后,我们需要理性面对问题,置之不理和谈药色变都是不可取的。

7.网上有传言说,摄入14ppm(ppm即百万分之一)的铬就会造成基因突变,这是对文献的误读。

相关文献中所述的基因表达水平变化不等于突变。

另外,该传言也把总铬和六价铬混为一谈了。

总之,吃铬超标的胶囊对身体造成的危害并不会像传言中那样发生基因突变。

8.当然,既然发现了问题,我们就需要知道如何鉴别毒胶囊。

首先,药用明胶和食用明胶一般为无色或淡黄色,而工业明胶颜色深,厂家会多加着色剂以掩饰杂质,所以颜色越鲜艳的胶囊越有可能是工业明胶制成的;

其次,一般工业明胶杂质多,可能含有淀粉等非明胶成分,所以胶囊一捏易碎;

再次,用工业明胶做的胶囊质量和工艺相对较差、胶囊口比较松,容易拧开。

9.面对毒胶囊问题,我们无需恐慌,只要理性对待,即可很好地避免再受侵害。

(本文有删改)

【注】1.鞣(rou)制:

用鞣料加工兽皮、制成皮革。

10.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六价铬是人见人厌的化学元素,它有很强的生物毒性,长期接触容易致癌,对皮革中六价铬的含量要求最严格的是德国。

B.某些企业将皮革废料通过生石灰浸渍膨胀等手段处理后,熬制成工业明胶,卖给药用胶囊生产企业,以替代药用明胶。

C.“毒胶囊”的毒性难以检测,原因是工业用鞣制试剂不纯,不可避免地含有六价铬,以及三价铬和六价铬在使用和保存中可以互相转化。

D.本文条理清楚,先介绍“毒胶囊”的由来,接着说明其危害,最后教给人们辨别的方法。

语言简明、准确。

11.阅读选文第8段,说说如何鉴别“毒胶囊”。

(5分)

12.根据文意,谈谈我们应该怎样理性对待胶囊类药品。

10.C

11.第一从颜色判别,毒胶囊颜色深、鲜艳。

第二从柔韧度判别,毒胶囊易捏碎。

第三从工艺判别,毒胶囊封口松,易拧开。

12.示例:

对待胶囊类药品及毒胶囊问题,置之不理和谈药色变的态度都是不可取的。

毒胶囊含有易致癌物,对人体有危害,我们需要了解它的危害性,用科学的方法鉴别分辨,无需恐慌的。

2013

(二)(10分)

怎样让幸福来敲门

石雅彬

①日前,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了《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

报告指出,在被调查的294个城市中,石家庄市居民的幸福感排名第一。

那么,幸福感是什么?

幸福从哪里来呢?

②尼采说过:

“一切幸福感都有两个共同之处:

充溢的情感和高涨的精神。

一个处在幸福之中的人就像是一条在水中的鱼,觉得无拘无束,可以尽情跳跃。

”可见,幸福感对个人的生活状态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同样的生活水平,有的人会觉得甜蜜、幸福;

而有的人却会感到失落、痛苦。

③作为社会心理体系的一个部分,幸福指数受到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文化因素等。

怎样让幸福来敲门呢?

把握好以下几点尤为重要:

④第一,心理参照系。

人们常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这其实反映的就是心理参照系不同而产生的心理感觉差异。

大到整个社会,小到社区、家庭,心理参照系处处存在,影响着人们的幸福指数。

就整个社会而言,开放型社会和相对封闭的社会,其心理参照系必然不同。

例如,在一个封闭社会中,由于缺乏与其他社会的比照,尽管这个社会的物质发展水平不高,但由于心理守常和习惯定势的作用,其成员便可能知足常乐,表现出不低的幸福感;

而处在开放的社会,由于受到发达社会的各种冲击,开始有了外在参照,其成员的幸福感便可能呈现下降之势,因为此时他们原有的自尊受到了挫伤。

⑤第二,本体安全感。

本体安全感是指人们对外在世界的信任感。

人们对外在世界的信任感,既是个体安全感的基础,也是个体抵御焦虑并产生主观幸福感的基础。

本体安全感是获得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⑥第三,成就动机程度。

所谓成就动机,就是人们对自己成功程度抱有的期望值,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志向。

志向能够通过不懈努力实现,我们说那是理想;

如果志向成为现实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那么,我们只能称其为幻想。

人们如果意识到自己获得的成就高于预期目标,便会产生强烈的幸福感;

如果感到自己根本无法达到预期目标,就不会有幸福感。

虽说每个人都应该有崇高理想,有远大抱负,但随着时间推移,当你发觉自己的目标似乎很难达成,甚至严重影响了你对生活的感受和信心时,那就要反思一下,是否该调整奋斗目标或者是行为模式了。

⑦有研究者发现,在赛场上,冠军的压力最大、焦虑程度最高,因为他们总想保持第一,希望再创佳绩;

亚军满怀遗憾,容易陷入“如果发挥再好一点”的侥幸和假想中;

而第三名感觉最满意,因为他们获得了不错的成绩,又不用苛求自己非得争第一,因而他们的幸福感最强。

⑧不少人一味追求考重点中学、上名牌大学、跻身精英阶层……可永远想当第一,也就可能永远面临失败的危险;

永远想着超越,就永远感觉“自己还不够完美”。

太过争强好胜的人,不妨试着体会一下质朴平凡的生活。

这不是懒于进取,而是懂得为自己的付出喝彩,这也是一种幸福,是一种更高的生活智慧。

10.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①段引用社科院的报告,是为了引出论述的话题;

第②段引用尼采的话,是为了论证“幸福感对个人的生活状态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B.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这山望着那山高”,说明人们的心理参照标准提高了,心理感觉就会发生变化,幸福感也会随之降低。

C.在赛场上,第三名的幸福感高于亚军和冠军,究其原因,是第三名不苛求获得第一,对成功的期望值低于亚军和冠军。

D.本文告诉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不要一味争强好胜,平淡质朴地生活、懂得为自己的付出喝彩,是获得幸福感的最重要途径。

11.下面的材料,可用作本文第④段的事实论据,请说明理由。

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的不丹王国,相对封闭,经济并不发达。

2006年被评为全世界“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家”之一,“幸福指数”亚洲排名第一,世界排名第十三。

12.结合全文,谈谈为什么“同样的生活水平,有的人会觉得甜蜜、幸福;

而有的人却会感到失落、痛苦”?

答案:

10.D.“最重要途径”不对。

原文说“太过争强好胜的人,不妨试着体会一下质朴平凡的生活……这也是一种幸福,是一种更高的生活智慧。

”这是针对特定的人的建议,不存在“最”的问题。

11.第④段围绕幸福指数受到心理参照系的影响展开论述。

(1分)不丹相对封闭,缺乏与其他社会的比照,心理参照系比较稳定(由于心里守常和习惯定势的作用),人们知足常乐,所以幸福指数高。

这正好证明了本段的观点。

(2分)(“第④段围绕幸福指数受到心理参照系的影响展开论述”这个意思也可以有其他表述:

例如最后一句答成“这正好证明了本段幸福指数受到心理参照系的影响的观点”,或意思相同的句子都可以。

12.因为:

前者参照的对象和标准适中,知足常乐,能确立符合自身实际的奋斗目标,对外在世界有安全感,所以“会觉得甜蜜、幸福”;

(2分)后者参照的对象和标准较高,奋斗目标过高,对外在世界缺乏信任,争强好胜,所以“会感到失落、痛苦”。

(2分)

2014(三)(10分)

读书与境遇

罗建军

①读书的境遇是指人读书时所处的境况和遭遇。

人总是活在特定的境遇之中,境遇不同,对客观世界的认知、理解和感悟也会有所区别。

读书作为人们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常常会与境遇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

不同境遇中的人读同一本书,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感悟。

因此,科学地认识读书的境遇,是人们不容回避的问题。

②顺境中读书,可贵的是精神愉悦。

人在此时此刻的心境,既有“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明媚,也有“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愉悦。

身心轻松,兴趣大增,容易打开视野,汲取新知识。

正如罗曼·

罗兰所言:

“你用神采奕奕的眼神看世界,世界也会用宽容的怀抱接纳你。

”顺境中读书,关键是要确立“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高远目标,广采博纳。

同时还应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和清醒的头脑,平心静气,深思精进。

顺境中读书,可以帮助一个人消除骄气,清醒地认识自己,理性地看待世界。

③逆境中读书,可贵的是坚持不懈。

逆境人人都可能遇到,一些人在逆境中消沉,另一些人却以此为机遇,砥砺磨炼,最终“鱼化为龙”。

逆境中读书,因为外界的压力,也因为内心的苦闷,常常会获得不一般的感受,甚至得到对人生世理豁然开朗的认识。

古今中外,在逆境中坚持读书学习而成就伟业的不乏其人。

司马迁惨遭宫刑,仍持之以恒地博览群书,从而成就了《史记》这一伟大著作。

海伦·

凯勒失聪失明,却凭借超乎常人的毅力,坚持读书,学会了英、法、德、拉丁、希腊五种语言,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成为人类发展史上的传奇人物。

在这些人身上,我们看到的是“水滴穿石”的韧性,逆境中读书,可以帮助我们驱散心里积压的阴霾,重新鼓起战胜困难的勇气。

④闹境中读书,可贵的是心无旁骛。

当今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仿佛连同这个社会一起变得躁动不安,很难静下心来读书。

社会愈是嘈杂,愈需要我们有“非宁静无以致远”的心态,书籍恰好具有这种功能。

读书可以帮助我们闹中取静,摆脱嘈杂与喧嚣,丰富学识,增长智慧;

能帮助我们摆脱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无纤尘地走进或厚重或轻盈的书中世界;

也能帮助我们不被五光十色的世界所左右,追求灵魂与人格的崇高。

⑤“心随境转是凡夫,境随心转是圣贤”。

无论客观世界如何变化,人的因素始终具有决定性,只要我们始终坚守“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一信念,时刻把读书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境界,一种信仰,就一定能拓展视野,更新观念,振奋精神,不断进步。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2.下列不能证明“闹境中读书,可贵的是心无旁骛”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曹雪芹常年过着“举家食粥酒常赊”的清苦生活,仍然自得其乐,坚持读书写作,终于完成鸿篇巨制《红楼梦》。

B.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常常手不释卷,有时在排队打饭或候车的喧嚣环境中还津津有味地阅读《尚书》。

C.艾思奇在日本求学期间,课余时间别的同学常常唱歌跳舞,而他却一个人埋头读书,仿佛周围的一切都不存在似的。

D.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求学时,特意到长沙街头的菜市场读书,身边人来人往、嘈杂不堪,他始终不为所动。

1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善于引用名言,如“非宁静无以致远”、“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等,这些名言既恰当地证明了观点,又增添了文采。

B.本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围绕“读书与境遇”的关系展开论述,先提出问题,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C.读书的境遇因人而异,只要我们在逆境中不消沉、不浮躁,坚持不懈,潜心读书,就能成就伟业。

D.文章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种境遇,如果把读书学习作为一种追求,就能不断拓展视野,更新观念,提升自我。

14.如何理解第⑤段“心随境转是凡夫,境随心转是圣贤”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12.A

13.C“逆境中……不浮躁……潜心读书”与原文意思不符。

14.这句话是说心态随着境遇的变化而改变的人是凡夫俗子;

(1分)心态不受境遇影响,甚至能改变境遇的人,就是圣贤(1分)。

运用对比手法(1分),强调要把握读书的境遇,力求境随心转(1分)。

应该驾驭环境,用于读书(1分);

而不是被环境左右,影响读书。

(1分)本题最多得4分。

2015(三)(10分)

培养自己的“静能量”

鲁云

①云南省勐海县的贺开茶山上,有几个做茶的年轻人。

茶山听起来很美好,呆起来可不好受:

远离了都市的繁华,朋友圈就那么几个人,洗个澡、看个电影、吃顿料理都不太方便。

虽说是为了创业,怎么能呆得住?

有个做茶的年轻人杨景润这样回答:

人生就像一杯茶,不会苦一辈子,但总会苦一阵子;

26岁的崔亚蕾说得更简单:

静下来就好了。

②静,就是潜下心来,保持安静。

有些年轻人缺乏安静的耐心,一味追求高频率,快节奏的生活,一静下来就不习惯,觉得无聊。

譬如酒和茶,他们更爱酒的热烈刺激,较少去品茶中滋味。

遇事急躁,做事浮躁,还没想好要干什么、怎么干好,就急吼吼做方案拿计划,一旦遭遇挫折,又不知如何是好。

又或者“这山看着那山高”,职业规划变了又变,跳槽成了家常便饭。

有些年轻人想当然以为动比静好,外向者一定比内向者更容易成功。

于是整日忙于交朋友,参加酒场聚会,钻研“成功学”,寻找成功的“终南捷径”,希望一蹴而就。

③静的好处很多。

《大学》里说:

“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诸葛亮告诫过我们: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显然,安静也是一种“能量”,甚至是一种很强大的“能量”。

为了让自己安静下来,曾国藩给自己定了“静坐”的“日课”:

每天不管在家还是外出,总要独坐两小时。

④安静是一种能量,安静的人更自省,做事更专注,收获也会更大。

云南保山原地委书记杨善洲,退休后“自找苦吃”,带领林场职工绿化荒山,20余年造林5万多亩。

来访的记者问他,那么艰苦怎么呆得住?

老书记笑答,山上鸟语花香、清风阵阵,也是一种很好的生活。

应该只有内心强大的人,才能忍受得住如此寂寥漫长的精神考验,并把它转化为郁郁葱葱的“精神绿洲”吧。

⑤培养“静能量”,要学会追求安静。

但“树欲静而风不止”,安静并非召之即来,要想静下来,须下一番修炼功夫。

让自己“静下来”的法子挺多,古人说“唯读书可以变化气质”,读读书,钓钓鱼,下下棋,练练书法,只要有心,无论哪种,久久为功形成习惯,心沉下去,“静”的境界就升上来了!

⑥培养“静能量”,还要学会享受安静,于安静中汲取养分。

当你烦躁不安、百无聊赖时,不妨静下来,想想自己想要什么,适合做什么;

当你遭遇挫折、心灰意冷时,不妨静下来,想想自己做错了什么,失败了又如何;

当你小有成就、志得意满时,不妨静下来,想想初衷是什么,得到的算什么。

⑦培养“静能量”,当然不一定要去茶山等偏远的地方“修行”,只要心无旁骛,处处可以历练,“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培养“静能量”,也不是要搞得暮气沉沉,故作高深。

青年像初升的太阳,自然是朝气蓬勃的。

不过,于艳阳天里多一缕清风,想必不无裨益。

(选自《人民日报》本文有删改)

12.下面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由几个年轻人静心做茶的事例引出话题,然后逐层论证,最后提出中心论点:

“培养‘静能量’,也不是要搞得暮气沉沉,故作高深。

B.第②段中说有些年轻人认为外向者一定比内向者更容易成功,因而忙于追寻成功的“终南捷径”。

究其原因,是他们的心静不下来。

C.文章末尾“于艳阳天里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