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政治经济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8011295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52.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今世界政治经济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当今世界政治经济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当今世界政治经济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当今世界政治经济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当今世界政治经济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当今世界政治经济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当今世界政治经济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当今世界政治经济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当今世界政治经济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当今世界政治经济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当今世界政治经济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当今世界政治经济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当今世界政治经济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当今世界政治经济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当今世界政治经济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当今世界政治经济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当今世界政治经济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当今世界政治经济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当今世界政治经济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当今世界政治经济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当今世界政治经济Word格式.docx

《当今世界政治经济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今世界政治经济Word格式.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当今世界政治经济Word格式.docx

(2)体系对欧洲构成的格局: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这个和约削弱了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使德意志完全成了地理概念。

意大利各邦仍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

法国得到通向德意志的战略通道,实力大增,为后来称霸欧洲打下基础;

瑞典获得波罗的海和北海沿岸重要港口,成为北欧强国。

和约在欧洲大陆建立了一个相对均势状态的格局。

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所形成的均势格局并非是“一种神圣的稳定局面。

事实上,各国的兴衰更替以一种令人目眩的速度进行着”。

到18世纪未时,就已经有许多曾经的大国衰落了。

(3)意义:

虽然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建立的均势并不巩固,但和约确定了以平等、主权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准则。

并在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订后长达几百年的时间里依然是解决各国间矛盾、冲突的基本方法。

3.摩根索政治现实主义六原则:

摩根索的扛鼎之作《国家间政治》是当代国际关系学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其核心的内容是摩根索提出的现实主义六原则。

这六项原则已被国际学术界公认为最完整最根本的国际关系原则:

(1)政治是根植于人性的客观法则所支配的。

现实主义相信政治法则的客观性。

为了使社会不断完善,首先需要了解和掌握社会赖以生存的法则;

(2)以权力界定利益的概念是政治现实主义研究国际政治的主要标志性特征,它是政治现实主义的核心,它使国际政治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而区别于经济学(以财富界定权力)、论理学、美学和宗教学;

3)以权力界定利益的核心概念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变化性和多样性。

权力是政治的目的,政治是权力的实质,任何政治都受以权力界定利益的支配,这是普遍适用和客观存在的;

另外决定历史特定时期行动的那种利益,又取决于对外政策制定时所处的政治和文化背景,因而其有变化性和多样性;

(4)普遍的道德原则不适用于政治领域。

政治现实主义深知政治性动的道德意义,个人和国家都必须依据普遍的道德原则来判断任何政治行动。

但是普遍道德原则不能以其抽象的形式应用于国家的行为,而必须渗透到具体的时间地点的情况中;

5)不应把具体国家的道德扩展为普遍的标准。

所有国家都有一种把自己国家的模式推广到更大范围的冲动,但是,政治现实主义认为,某个国家的道德可能适用于特定的国家,但并不一定适合更大的范围;

6)政治现实主义强调权力政治范畴的独立性,坚持以权力界定利益。

因此政治现实主义与其它学派之间的区别是真是的、是深刻的。

4.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

(1)背景:

在冷战刚结束、苏联解体不久,亨廷顿就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早期提出了后来一直在许多国家的政界和学术界争论不休的"

文明冲突"

理论。

1993年夏季号《外交》季刊发表哈佛大学著名教授塞缪尔·

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

》一文,提出了文明冲突论。

(2)内容:

1、未来世界的国际冲突的根源将主要是文化的而不是意识形态的和经济的,全球政治的主要冲突将在不同文明的国家和集团之间进行,文明的冲突将主宰全球政治,文明间的(在地缘上的)断裂带将成为未来的战线;

国际政治的核心部分将是西方文明和非西方文明及非西方文明之间的相互作用。

冷战后的国际政治秩序是同文明内部的力量配置和文明冲突的性质分不开的。

同一文明类型中是否有核心国家或主导国家非常重要;

在不同文明之间,核心国家间的关系将影响冷战后国际政治秩序的形成和未来走向。

2、文明冲突是未来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建立在文明基础上的世界秩序才是避免世界战争的最可靠的保证。

因此,在不同文明之间,跨越界限非常重要,在不同的文明间,尊重和承认相互的界限同样非常重要。

3、全球政治格局正在以文化和文明为界限重新形成,并呈现出多种复杂趋势:

在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多极的和多文明的全球政治;

不同文明间的相对力量及其领导或核心国家正在发生重大转变,文明间力量的对比会受到重大影响;

一般来说,具有不同文化的国家间最可能的是相互疏远和冷淡,也可能是高度敌对的关系,而文明之间更可能是竞争性共处,即冷战和冷和平;

种族冲突会普遍存在,在文化和文明将人们分开的同时,文化的相似之处将人们带到了一起,并促进了相互间的信任和合作,这有助于削弱或消除隔阂。

4、文化,西方文化,是独特的而非普遍适用的;

文化之间或文明之间的冲突,主要是目前世界七种文明的冲突,而伊斯兰文明和儒家文明可能共同对西方文明进行威胁或提出挑战,等等。

5.美国“新帝国论”

美国的“新帝国论”有其深厚的理论渊源。

这一理论流行于冷战结束后,在21世纪初被美国政府正式接受和确认。

“单极稳定论”、“先发制人论”、“主权有限论”、“民主和平论”是“新帝国论”的四大理论支点。

(1)“单极稳定论”

这一理论认为,随着苏联的解体,世界政治关系和权力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美国成为仅存的超级大国。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大国或大国集团能够单独与美国进行全球抗衡,因而形成了一超独强、没有对手的世界权力结构和力量对比关系,导致了现代国际关系史上未曾有过的“单极时代”。

由于美国绝对优势地位的确立,就使过去长期以来对国际体系中领导地位争夺这一导致世界冲突的根源将不复存在,使世界出现一种“单极力量主导下的稳定与和平”,美国的实力越突出、越强大,在美国主导下的国际秩序就越稳定、越和平。

(2)“先发制人论”

这一战略新概念包括三个基本内容:

(1)主要目标是恐怖主义活动的地区和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国家。

有时为了捍卫“自由”,也需要对某些特定对象实施“先发制人”打击。

(2)主要以战争手段来实施,这种战争从本质上讲绝不是一种消极的自卫和被动的反应,而是一种“预防性干预”和主动出击。

(3)表现为典型的单边主义,无论国际社会是否接受,联合国是否授权,其行为是否符合《联合国宪章》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美国政府一旦锁定目标,就将果断出手。

可以看出,“先发制人论”是“布什主义”的主旨与核心。

(3)“主权有限论”

美国政府认为,凡是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国家,准许恐怖分子在自己领土上开展恐怖活动的国家,以及专制政权践踏本国公民最起码权力的国家,都不可能指望得到国际法所赋予的主权的完全保护;

这些国家的主权是有限的;

为了消除危害世界的隐患,美国就应采取一切手段进行干预;

美国采取一切手段进行干预的权力是无限的。

这一理论实际上是推行“人权高于主权”、“反恐高于主权”,借人权和反恐之名行谋求霸权之实。

(4)“民主和平论”:

这一理论认为,“民主国家是不会发生战争的”,这主要是由“民主”政治制度的约束机制决定的;

转型中的“民主国家”发生战争的可能性较大;

而“非民主国家”则频繁地发生战争;

“民主国家”不能回避与“非民主国家”的战争,“民主国家”在继续维护世界民主和平的同时,要以战争的方式帮助那些“非民主国家”重建民主,通过民主的建立,在“非民主国家”实现和平。

这一理论成为美国奉行新干涉主义政策的重要依据。

6.莫德尔斯基的“世界大国论”

美国学者莫德尔斯基提出的国际政治发展的长周期理论,以地理大发现以来的国际政治史特别是西方国际政治史为基础,借助社会学理论中的体系分析方法构建的一个高度简约的国际政治长周期理论,长周期理论中世界领导者要具备一下要素:

1)必须是有安全盈余的岛国或半岛

2)要有全球性政治组织和世界一半以上的海军

3)要有创新性主导经济和强大综合经济实力

4)国内政治开发稳定

在这四个要素中,莫德尔斯基特别强调地缘位置和海军力量的重要性。

莫德尔斯基认为近代世界历史上出现的四个“世界领导者”均是海岛或半岛型国家:

葡萄牙位于伊比利亚半岛一角,在欧洲大陆上没有特别利益;

荷兰在地理位置上虽不是典型的半岛国家,却也类似于半岛的海洋国家;

英国在地理上完全是一个岛屿国家;

美国则是一个大陆型的“海岛”国家,其地缘位置之与欧亚大陆犹如英国之与欧洲大陆。

7.雅尔塔体系

(1)定义:

得名于1945年初美、英、苏三国政府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在苏联雅尔塔(今属乌克兰)举行的雅尔塔会议。

其特点是:

以美国和苏联两极为中心,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争夺霸权的冷战,但不排除局部地区由两个超级大国直接或间接参与的战争。

1989年的东欧剧变和1991年的苏联解体,标志着雅尔塔体系最终瓦解。

(2)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国、英国、苏联三国先后举行了一系列首脑会议,其中主要有:

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

(3)会议的主要内容:

1.打败德国、日本法西斯,并在两国彻底铲除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以防止法西斯主义东山再起。

2.重新绘制战后欧亚地区的政治版图,特别是重新划定德国、日本、意大利等法西斯国家的疆界及其被占领地区的边界。

3.建立联合国,作为协调国际争端、维持战后世界和平的机构。

联合国的核心机构安理会的表决程序实行“雅尔塔公式”,即“大国一致原则”。

以美、苏、中、英、法五大国为核心,以联合国为主导,保护中小国家的安全,维护世界和平。

4.对德,日,意的殖民地以及国际联盟的委任统治地实行托管计划,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

(2)积极意义:

1.雅尔塔体系的形成实现了世界由战争到和平的转变,对抗双方彼此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2.雅尔塔体系促进了民族解放事业的发展,有利于第三世界的崛起。

3.雅尔塔体系推动了战后科学技术的发展。

(3)消极意义:

1.在世界两极格局下,局部战争不断,世界长期不得安宁。

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和阿富汗战争。

2.雅尔塔体系体现了大国强权政治,如外蒙古的独立。

3.重划国界、分裂国家,造成了人口大迁移,世界局势的稳定性减弱。

4.雅尔塔体系形成了不平等的国际关系和经济秩序,给许多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8.万隆会议:

(1)时代背景:

1、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亚非拉地区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斗争风起云涌。

到万隆会议召开前夕,亚非地区出现了近30个民族独立国家。

获得独立的国家迫切需要建立新型的平等的国际关系,以维护国家主权,发展民族经济。

2、世界两级格局形成,美苏冷战日益加剧,处在两大强权争夺的中间地带的亚非国家极度缺乏安全感,亚非地区成为世界各种矛盾和冲突集中的地区。

(2)提出:

万隆会议是1955年4月18-24日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反对殖民主义,推动亚非各国民族独立的会议。

又称第一次亚非会议。

中国总理周恩来率代表团参加。

万隆会议主要讨论了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等各国共同关心的问题。

主要目的是促进亚非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并共同抵制美国与苏联的殖民主义和新殖民主义活动。

(3)会议成果:

万隆会议本着求同存异的精神,讨论了民族独立和主权、反帝反殖斗争、世界和平以及与会各国的经济和文化合作等问题。

经过充分的协商,会议一致通过了包括经济合作、文化合作、人权和自决、附属地人民问题、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的宣言等项内容的《亚非会议最后公报》。

其中《关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合作的宣言》,提出了处理国际关系的十项原则。

这十项原则体现了亚非人民为反帝反殖、争取民族独立、维护世界和平而团结合作、共同斗争的崇高思想和愿望,被称之为万隆精神。

十项原则包括了1954年由中国、印度和缅甸三国共同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被认为是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准则,成为国际上公认的处理国家关系的基础。

(4)历史意义:

1、万隆会议的成功召开是亚非人民团结合作、求同存异、协商一致的结晶。

会上共同倡导了处理国际关系的十项原则,形成了以“团结、友谊、合作、和平共处、求同存异”等为核心的万隆精神,以及“求同存异”思想的提出,为亚非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关系提供了指导原则,为和平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和国际争端指明了有效路径,成为国际社会普遍承认并遵循的国际关系和国际法基本准则。

2、亚飞地区以及广大发展中国家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并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万隆会议有力推动了亚非国家的联合自强,鼓舞了广大发展中国家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开启了南南合作与不结盟运动的序幕,推动了国际秩序的深刻演变。

9.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内容: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是一切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必要前提,又是各国人民自由平等交往的必要条件。

互不侵犯和互不干涉内政是实现各国之间和平共处的根本保证。

平等互利是尊重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必然发展。

(2)时代背景: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外交翻开了新的一页。

掌握了自己国家命运的中国人民,从自己及亚洲人民长期遭受殖民主义侵略和压迫的痛苦经验中深切地体会到捍卫国家主权,争取和平环境,建设自己国家的重大而迫切的意义。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就是为此目的服务的。

2、一边倒政策

(3)提出: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由于1953年底由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并与印度和缅甸政府共同倡导的在建立各国间正常关系及进行交流合作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955年4月18日至24日,中国政府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举行的有29个国家和地区参加的亚非会议(又称万隆会议)发表了著名的《关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合作的宣言》,宣言提出的十项国际关系原则包括了这五项原则的全部内容。

(4)意义: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后,获得世界上越来越多国家的赞同,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完整体现,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1]

2、半个世纪以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成为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础,而且也被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接受,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

3、几十年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经受了国际风云变幻的考验,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在促进世界和平与国际友好合作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中国不仅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倡导者,而且是其忠诚的奉行者。

在这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中国与绝大多数邻国解决了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10.恐怖主义

恐怖主义是实施者对非武装人员有组织地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通过将一定的对象置于恐怖之中,来达到某种政治目的的行为。

国际社会中某些组织或个人采取绑架、暗杀、爆炸、空中劫持、扣押人质等恐怖手段,企求实现其政治目标或某项具体要求的主张和行动。

恐怖主义事件主要是由极左翼和极右翼的恐怖主义团体,以及极端的民族主义、种族主义的组织和派别所组织策划的。

(2)产生根源:

1.冷战结束后,意识形态冲突让位于种族的与宗教的以文化价值为分界线的冲突。

这种冲突是孕育国际恐怖主义的温床;

  

2.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帝国,它的单边主义政策引起世界其他国家,特别是弱小的不发达国家的不满与仇恨;

3.西方文化价值与东方文化价值的冲突是造成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和国际恐怖主义的催化剂;

4.全球化使经济不发达的穆斯林国家愈益贫穷,伊斯兰恐怖主义是阿拉伯国家从石油聚敛的金钱与赤贫的政治与文化落后的穆斯林国家结合而生的怪胎;

5.美国亲以色列的中东政策激发起阿拉伯国家的反美与反犹情绪,这种反美与反犹情绪在原教旨主义中找到了极端的反映;

  

6.有些穆斯林国家教育极不发达,对青少年的教育大部分由宗教学校免费提供,而这种宗教学校正是灌输原教旨主义和圣战思想的基地,正是驱使穆斯林青年追从宗教狂热的基地。

(3)主要的危害有:

影响周边国家的安全;

严重破坏了各国的民族和睦,引发社会动荡;

极大地阻碍了各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影响一些国家世俗政府形象,造成政局动荡、社会不安;

破坏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等等。

(4)恐怖主义犯罪的控制对策

目前,恐怖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还难以彻底铲除,现实的问题是如何防范和控制恐怖活动。

因为如果不采取措施同恐怖主义进行斗争,民主社会可能遭到损害甚至毁灭;

但反击过度,也可能对民主形成威胁甚至导致民主社会的毁灭。

所以,反恐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防范可能发生的恐怖行动;

二是在事件发生后能高效率地做出反应。

(一)加强国际合作,缔结国际公约,建立反恐联盟

1、加强反恐怖情报的收集、合作与交流

2、加强边界安全控制

3、切断恐怖主义组织的经费来源

4、加强国际司法协助,逮捕、引渡从事恐怖活动的犯罪分子

5、加强联合国的作用,开展区域性合作,建立反恐联盟

(二)建立反恐部队,完善反恐机制

(三)完善刑事立法,将恐怖主义活动规定为特殊的刑事犯罪

另外,国际社会在打击恐怖主义的行动中,应追根溯源,从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着手。

要消除恐怖主义,必须解决国家间的贫富悬殊,必须公正合理地解决争端,如中东问题。

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消除恐怖主义产生的根源,遏制恐怖活动的蔓延,保证全球反恐斗争的最终胜利,维护人类的发展与安宁。

11、前苏联解体(时间、原因及影响):

(1)时间和标志:

1991年12月25日,苏联最高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将国家权力移交给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克里姆林宫的镰刀斧锤红旗落地,取而代之的是俄罗斯白蓝红三色旗,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宣告解体。

(2)原因:

【1】、内因(主因):

1、体制僵化:

史称“斯大林模式”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和集权的体制。

虽然它使苏联的经济实力和工业化水平迅速提高,但本质上严重背离现代经济的发展规律,压抑了地方、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使整个社会处于僵化、封闭和麻木的状态。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这种体制使经济发展缓慢,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失调更加严重,制度性的弊端进一步凸现。

这种体制未能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因而失去越来越多的民众的支持和拥护。

2、领导人失职:

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出任苏共中央总书记,他所面对的是一个动荡的世界和困难重重的国内环境,这就决定了戈尔巴乔夫受命之时,必须实行改革,以挽救苏联危亡的命运。

可是,他缺乏一个大国领导人应有的胆略和能力,面对种种困难和压力,他仓促应对,在领导改革中出现种种失误和错误的导向,致使整个国家迷失方向,危机骤增,秩序失控。

3、军备竞赛:

美苏两国间的军备竞赛使国家财力过多地投入国防军事预算,加剧了国民经济的比例失调,特别是勃列日涅夫时期穷兵黩武,发动侵略阿富汗战争,使国防军事开支猛增,国内各类矛盾积聚。

4、民族矛盾: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虽然打碎了旧的国家机器,建立起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但是旧俄疆域上形成的多民族国家共同体及其民族问题却历史地遗留给了苏联。

苏联党和国家为解决民族问题作了不少努力,也曾取得一些成绩,但由于历史上传袭下来的民族问题的严重性和民族关系的复杂性,加在处理民族问题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上的失误,使民族问题未能得到根本解决。

苏联存在的69年中,其民族问题可谓头绪纷繁。

【2】外因:

1、和平演变:

自戈尔巴乔夫改革以来,东西方交流大幅度增加,使苏联人民得到一个了解西方、与西方国家生活水平作比较的机会,由于苏联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存在短缺经济,也使国内民众看到自己国家与西方世界的差距。

应该说,和平演变战略对苏联的剧变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但只有当苏联国内出现政治、社会危机和动荡的时候,外因才能发挥一定的作用。

(3)影响:

1、世界社会主义事业遭受重大挫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谷,也给社会主义国家带来了巨大压力。

2、标志着冷战的终结,使二战后美苏两极格局瓦解,推动世界向多极化趋势发展。

3、造成世界对比力量失衡,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

4、使国际各种关系更加复杂,世界范围内各种历史遗留问题被激化,地区冲突和战乱加剧。

12、相互依存论:

(1)提出:

相互依存理论是西方国际关系学的重要理论之一。

尽管相互依存现象存在已久,但是作为一种较为系统的理论,相互依存论最早见诸于理查德·

库珀的《相互依存经济学——大西洋社会的经济政策》(1968年)。

库珀在书中明确指出,相互依存是20世纪60年代出现在工业化国家中间的一个强劲趋势,它的出现和发展是战后国际关系的一个突出变化,其特征表示为国家间增长的对外经济发展的敏感性。

他强调说,研究国家间关系,特别是国家间经济关系的关键是了解一国经济发展与国际经济发展之间的敏感反应关系。

(2)相互依存论的基本内容可归纳为十个方面:

(1)强调国家之间的相互易摧性和敏感性。

虽然美苏是世界上最强的国家,但是在军事上它们却是最脆弱的,在核时代条件下互为“人质”;

(2)国家所面临的许多问题趋于全球化,即类似能源、人口、环境、粮食、裁军、发展等问题已成为“全球性问题”,单靠个别国家的努力已无法解决;

(3)“高级政治”(指国家利益、国家安全、军事战略等)逐步向“低级政治”(指经济发展、人口与粮食问题、社会福利等)过渡;

(4)各国再也不能闭关锁国,越来越多的国家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缓和与开放占据国际关系的主导地位;

(5)随着缓和形势的发展,国际合作的趋势逐步超过国际冲突的趋势;

(6)武力在解决国际争端上的作用日益减弱;

(7)谈判逐步取代冷战,均势逐步取代遏制;

(8)研究对象从第一世界和第二世界国家转向第一世界和第三世界国家以及跨国组织;

(9)主张在国际体系中以平等关系取代等级制;

(10)相互依存的趋势将对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起溶解作用,推动全人类利益的形成,最终将成为通向未来没有国界的世界国家的“中途站”。

二、简要分析题:

2/60分

•1、试运用摩根索政治现实主义六原则分析和驳斥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和美国“新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