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师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457875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9.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忻师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忻师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忻师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忻师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忻师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忻师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忻师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忻师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忻师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忻师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忻师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忻师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忻师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忻师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忻师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忻师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忻师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忻师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忻师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忻师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忻师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docx

《忻师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忻师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忻师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docx

忻师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

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

名词解释

1.世界经济主体:

是指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活动之中,能够独立地参与国际经济事务并对其发展变化产生一定影响的经济实体。

经济主体包括俩大类:

一类是主权国家所构成的基本行为主体;另一类是非国家的经济行为主体。

2.跨国公司:

是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设立子公司或分支机构,同时进行国际规模的生产、销售、投资和其他经营活动的公司企业。

3.世界经济格局:

是指活跃于世界经济领域并充当主角的国家和国际经济组织之间在一定历史阶段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结构、状态。

4.经济全球化:

是当前经济发展过程中各种经济主体相互依赖,相互渗透,各种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利益关系不断调整的这样一种历史过程。

5.区域经济一体化:

是指地理位置连成一片或相邻的俩个国家以上的民族经济实体之间,由参与国家或地区出面,以协定、组织机构、定期联席会议等形式建立实行经济联系的国际经济实体的具体表现形式。

6.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

是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3国组成的统一大市场。

1992年10月,美、加、墨三国首脑签署《北美自由贸易协定》,1994年1月1日正式生效。

其宗旨是:

取消贸易壁垒,创造公平竞争的条件,增加投资机会,保护知识产权,建立执行协定和解决争端的有效机制,促进三边和多边合作。

7.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

是亚太地区重要的经济论坛和经济磋商机构。

1989年11月成立。

该组织的宗旨和目标是相互依存,维护亚太地区的经济发展,增加经济交往,坚持开放性的多边贸易体系,减少区域间的贸易壁垒,为世界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8.知识经济:

是指建立在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

199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表的《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报告,明确定义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

9.世界政治:

是相对于国内政治而言的国际社会的政治。

它是指世界范围内由主权国家、国际组织以及其他国际政治力量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普遍的政治关系。

广义的国际政治关系中,他实际包含国际社会中所呈现出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乃至民族、宗教等活动领域以及由这些活动引发的战争、和平、强权、民主、秩序、发展等有关的各种问题及其现象。

10.国际行为主体:

是指具有独立参与国际政治、经济活动的,有一定形式和内容的国际行为实体。

11.恐怖主义:

一般认为是国际社会中某些组织或个人,为了达到某些政治目的或是为了改变某一进程而采取的诸如暗杀、绑架、袭击、劫机、扣押人质等恐怖行动。

12.国际组织:

广义的国际组织是指两个以上国家的政府、政党、民间团体及个人出于某种目的,依照一定的协议而创立的各种跨越国界的多国机构。

狭义的国际组织是专指两个以上的国家政府,根据一定的目的,依照一定协议而设立的国家间的常设机构,即政府间的国际组织。

13.休克疗法:

就是以激进的一步到位的方式实现从计划经济向自由市场经济的过渡,曾在南美一些国家获得成功。

14.寡头:

是指那些由工业资本和银行资本相结合,控制国家经济命脉、操纵媒体、染指政治、干预决策、左右政局的最大资本的代表。

15.主权民主:

是普京的执政理念。

含义为民主传统已经在俄罗斯确立起来;俄罗斯需要的是确保民主制度的发展潜力;民主与主权同样重要;民主的价值同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一样重要;民主应该适应俄罗斯的特定条件;民主主要原则的表现形式不应强求一致;不能容忍他国利用民主问题谋求利益;言论自由受适当控制是可行的。

16.独联体:

1991年12月21日,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等11国发表了《阿拉木图宣言》,正式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简称独联体。

1993年,格鲁吉亚加入独联体。

独联体是一个松散的地区性的国家间组织。

17.颜色革命:

是指本世纪初独联体某些国家以和平和非暴力方式进行政权变更的运动,参与者们通常通过非暴力手段来抵制他们所认为的独裁政府,拥护民主、自由以及国家的独立。

他们通常采用一种特别的颜色或者花朵来作为他们的标志,故称“颜色革命”。

18.国际秩序:

就是指国际社会中的主权国家、国家集团、国际组织等行为主体围绕某种目标并依据一定规则相互作用形成的运行机制。

简答题:

1.世界经济形成的条件

(1)机器大工业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

(2)商品交换向全世界扩展。

(3)国际分工体系的形成。

(4)世界市场的建立。

标志着世界经济的形。

2.世界经济的发展阶段:

(1)19世纪60年代至1917年十月革命,资本主义占主导地位的世界经济。

以电气为主导。

(2)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至20世纪60年代末,资本主义经济与社会主义经济对立、并存的世界经济。

(3)20世纪70年代至今,世界经济向多极化和区域集团化方向发展。

在美、欧共体、日三级基础上形成了以欧盟、北美和亚太三大区域集团鼎足而立的新格局。

3.世界经济与世界政治的相互关系

(1)世界经济是世界政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第一,经济利益制约着世界各国对外政策的抉择。

第二,不同国家间经济利益的矛盾和差异成为世界性政治对抗和冲突的基本根源。

第三,国家间的经济关系具有强烈的政治性,这是当代国际关系的突出特征。

(2)世界政治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并能够反作用于世界经济。

第一,世界各国的对外经济活动是整个国家对外政治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实现国家对外政治目标的手段。

第二,意识形态因素对国家间经济关系的制约作用。

第三,军事因素对国家间经济关系的影响。

4.世界经济的基本主体类型

(1)先进经济体:

美、法、英、德、意、日、加七国集团构成的主要工业国家和其他国家和地区,如澳大利亚、西班牙、瑞典、荷兰、新加坡、韩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

(2)其他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

主要指非洲、拉美和加勒比国家、亚太地区大部分国家以及东南欧与独联体国家。

5.世界经济的非国家主体的含义、功能、作用。

(1)跨国公司

含义:

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设立子公司或分支机构,同时进行国际规模的生产、销售、投资和其他经营活动的公司企业。

功能:

跨国公司对资本、技术、人力、劳动力、原材料等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获得颇为丰厚的经济效益。

作用:

跨国公司已经成为掌握国际经济命脉的重要主体,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发挥着特殊的作用。

跨国公司是生产力发展国际化的产物,是与高科技发展背景下现代化大生产相适应的企业组织形式。

(2)国际经济组织

含义:

是世界经济运行过程中的一种组织协调机构。

在当今主要有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

世界银行(WB):

1944年7月在美国召开的布雷顿森林会议中成立,现有成员国184个。

功能:

主要向发展中国家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协助来帮助这些国家实现他们的反贫穷政策。

世界银行为消除贫困、提高发展中国家的人民生活水平做出了努力。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根据1944年7月布雷顿森林达成的《国际货币基金协定》而成立的政府间的国际金融组织,1945年12月正式成立,1947年1月15日成为联合国的专门机构,现有成员国185个。

该组织的宗旨是:

促进国际金融合作,稳定国际汇率,消除妨碍世界贸易的外汇管制,在货币问题上促进国际合作,并对在国际收支出现暂时困难的成员国提出短期贷款。

世界贸易组织(WTO):

1995年正式成立,是当今世界制定国际贸易规则,解决贸易争端的场所,有解决联合国之称。

宗旨:

防止贸易保护主义,促进公开、公平、公正的国际自由贸易。

前身是关税及贸易总协定(GATT)。

目标:

建立一个完整的、更具有活力和永久性的多边贸易体制。

基本原则:

非歧视贸易原则,包括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条款等。

范围:

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技术贸易三个领域与知识产权保护等许多方面。

职能:

管理和执行共同构成世贸组织的多边及诸边贸易协定;作为多边贸易谈判的讲坛;寻求解决贸易争端;监督各成员贸易政策,并与其他同制定全球经济政策有关的国际机构进行合作;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支持与训练。

6.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的对抗

资本主义阵营

(1)1944年7月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包括国际货币经济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

(2)1947年10月29日成立了关税及贸易总协定。

(3)实施了马歇尔计划和《共同安全法》(4)构建了“经济安全网”。

社会主义阵营

(1)实施了莫洛托夫计划。

(2)1949年苏联与东欧国家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7.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

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市场经济全面化、知识经济广泛化。

8.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积极:

(1)经济全球化趋势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因而它有利于各国生产要素和资源在世界范围内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各国可以利用自己的比较优势,实现优势互补。

(2)通过国际直接投资和技术转让,发展中国家可以加速自己的工业化进程,而发达国家也可以利用产业的全球梯度转移,改善和更新自己的产业结构。

(3)在经济全球化中,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经济活动有了更为广泛的舞台,各国间更加深入的经济交往,使得对科技进步的需求越来越广,科技研究开发的国际合作也越来越密切。

(4)经济全球化也推动了国际经济交往规则的形成和不断完善,促进了世界性和地区性经济组织的发展。

消极:

(1)由于各国经济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加上投资自由化后,允许国际资本自由出入,全球金融的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加。

(2)经济全球化也加剧了世界经济发展部平衡,西方发达国家利用他们的主导地位,极力推行新殖民主义,经济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旧秩序。

(3)在全球政治价值观念、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保护方面,发展中国家也会承受着巨大压力。

9.市场经济的主要模式及其特点

(1)美英模式:

“盎格鲁——撒克逊模式”。

主要特点:

在思想渊源上,它崇尚个人主义和充分的市场竞争;在所有制结构方面,私人垄断企业居于基础的核心地位;在资源配置方面,充分利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在公司治理结构方面,实行董事会制和股东制。

(2)欧洲模式:

“莱茵模式”,瑞士、德国、荷兰。

特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主张经济自由,以劳动和工资保护政策和社会保障制度缓解矛盾和冲突。

(3)日本模式:

是一种“官、产、民”密切协调,政府主导的体制。

(4)中国、俄罗斯:

国家宏观调控

10.知识经济的含义、提出、特征

含义:

是指建立在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

提出:

199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表的《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报告,明确定义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第一次提出了这种新经济的指标体系和维度。

特征:

(1)知识经济是以智力投入为第一生产要素的经济;

(2)是以高新技术为支柱的经济;(3)是以创新为灵魂的经济;(4)是以可持续发展为价值取向的经济;(5)是将知识的商品化、产业化作为运行方式的经济;(6)是以社会的知识化为要求的经济。

11.当前世界经济的主要问题

(1)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不平衡;

发展中国家的各国经济发展也严重不平衡。

(2)环境恶化问题

大气污染;森林资源减少;荒漠化不断扩展;水资源危机;生物多样性减少。

(3)能源短缺问题

石油、煤炭、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面临短缺的威胁。

(4)粮食危机问题

首先,汽车“吃”粮扩大了对粮食的需求;

其次,美国和欧盟等发达经济体对本国农业的大量补贴,一直是世界农业和粮食问题的主要症结之一。

最后,市场投机造成粮食价格扭曲。

12.主权国家的构成要素

(1)有一定数量的定居居民;

(2)有固定的领土;(3)有一定的政权组织;(4)必须拥有主权。

(本质和核心)

13.国际关系的历史演变(时间、体系、特点、意义)

(1)国际关系的形成

1618——1648,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三十年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国际战争”。

意义:

开创了国际会议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的先河;划定了欧洲大陆各国的国际,承认了国家的独立和主权;首次创立并确认了条约必须遵守和对违约的一方可施加集体制裁的原则;承认了新教和旧教享有同等的权力,打破了罗马教皇神权统治下的世界主权论;在欧洲开始确立常驻外交代表机构的制度,各国普遍建立了外交使节,进行外事活动。

(2)国际关系的发展

1814——1815,维也纳体系。

特点:

以均势原则、正统主义、补偿原则等为指导思想。

意义:

提出了均势原则的思想,均势原则成为指导后世制定外交战略和外交政策,维护国际关系体系内均衡结构的一种经典性原则。

1921年1月12至1922年2月6日。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特点:

一个由英国、法国、意大利、美国、日本等大国构成的多级均势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强权政治贯穿其中,使该体系存在严重的内在矛盾和致命弊端,由此催发德国和日本军国主义的发展,并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

意义:

凡尔赛体系的作用:

暂时缓和列强在西方的人争夺,建立了资本主义世界战后西方的新秩序,改变了欧洲和中东政治格局。

华盛顿体系主要体现大国力量的均衡和大国对国际事务的主宰。

1945年——雅尔塔体系。

意义:

(积极)明确提出了和平、安全、自由和普遍性幸福的原则;加强了盟国的合作,对尽快结束战争、减少战争的损失等政治问题起到了促进作用。

(消极)虽然满足了大国的利益,但使一些民族国家的利益受到了严重损害;它也给战后国际关系播下了许多难以解决的矛盾和冲突的种子。

14.两极政治格局的形成

资本主义阵营:

政治上:

1947年,杜鲁门主义,第四点计划。

经济上:

1948年,马歇尔计划;军事上:

1949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

社会主义阵营:

政治上:

1947、9,成立了情报局;经济上:

1949、1,建立了经互会;军事上:

1955、5,建立了华约。

15.美苏对抗的阶段

(一)第一阶段:

50年代初——60年代中期

既有缓和,又有紧张,优势在美国。

缓和的原因:

赫鲁晓夫大幅调整了斯大林时期对西方的政策,提出了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的“三和”路线,表明自己的和解态度。

紧张的原因:

美苏意识形态不同引发的对抗。

事件:

缓和:

1955年,签订对奥合约;1955年,苏联承认联邦德国;1959年,赫鲁晓夫首次访美。

紧张:

1961年,柏林墙修筑;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

(二)第二阶段:

60年代中期——70年代末

苏攻美守。

原因:

苏美力量的对比发生显著变化,在军备方面苏联大大超过了美国,苏联开始采取积极地进攻战略。

事件:

1977年在欧洲部署SS20导弹;1979年,出兵阿富汗;从越南撤军;中美关系正常化。

(三)第三阶段;80年代——90年代初

美转守为攻,苏全面收缩,争霸进入尾声。

事件:

(美国)立足于打局部战争;提出星球大战计划;(苏联)裁剪军备;从阿富汗撤军;中苏关系正常化;放松对东欧的控制。

根本原因:

发展霸权主义思想的表现。

16.冷战期间的复杂矛盾关系:

(1)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的矛盾:

1948年苏南冲突——1956年波匈事件—60年代初苏阿关系破碎——中苏关系恶化——1968年苏联出兵捷克斯洛伐克——1969年,中苏边界武装冲突。

(2)资本主义阵营内部的矛盾:

第一,美对政治权力的控制。

表现:

马歇尔计划的实施——经济控制;北约的组建——政治控制。

第二,以法德为代表的民族国家的反控制。

“戴高乐主义”:

1959年,法国戴高乐提出“欧洲人的欧洲”,摆脱北约的控制。

冲突美苏限制。

“新东方政策”:

60年代中期——70年代初,联邦德国承认了民主德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和苏联签订了《莫斯科条约》。

17.苏联解体的原因和教训

原因:

(1)传统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是解体的首要原因;

(2)不注重党的自身建设,官僚主义严重;(3)民族矛盾日益加重;(4)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太冒进。

教训:

(1)要警惕右的,但主要是坚决彻底纠正“左”的错误。

(2)改革必须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

(3)要警惕世界资本主义的和平演变。

18.局部战争

(1)海湾战争:

1991年1月17日——1997年2月28日。

原因: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引起了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发动了代号为“沙漠风暴”打击伊拉克的海湾战争。

影响:

美国通过战争确立了在全球及中东的主导地位;中东地区的力量组合发生变化,阿拉伯世界再次发生分裂。

(2)波黑战争:

发生在巴尔干半岛。

1992年——1996年。

原因:

南斯拉夫解体后,民族矛盾引起的武装冲突。

过程:

塞尔维亚、克罗地亚、穆斯林族内部消耗,最后北约介入。

(3)科索沃战争:

1999年3月。

巴尔半岛。

原因:

长期以来民族矛盾的积累。

战争对手:

北约——南联盟。

结果:

南联盟最后妥协,现在南联盟分为三个国家。

影响:

美国进入巴尔干,取代了俄罗斯对这个世界的主导。

19.恐怖主义的根源

在于长期以来种族、宗教的矛盾,加上这种恐怖思想的催化便发展成为这种极端恐怖主义行为。

而美国之所以成为恐怖活动袭击的主要目标,可以说是他在中东政策上偏袒以色列招致仇恨和报复的结果。

20.当今国际政治关系的特征

(1)霸权主义对世界的影响;

(2)多极化的发展成为一种趋势;(3)新安全观念的产生。

核心是互信、互利、平等、协作。

21.国际组织的特征:

(1)跨国界性:

参加的成员必须是不同的国家,且必须有两个以上的国际成员参加;

(2)联合性:

参加的成员地位是平等的,且都是在自愿的原则下参与的;

(3)关系的协议性:

国际组织的产生必然要依托于一定的协议;

(4)组织形式性:

每一种国际组织必须具有一定的组织形式,国际组织都有一套常设的组织机构,以保障活动的开展。

22.联合国

*成立过程:

1941、8、14,美、英《大西洋宪章》

1942、1、1,美、苏、英、中等26国《联合国家宣言》

1943、10、30,美、苏、英、中《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又称“四国宣言”

1944、8、21——10、7《关于建立普遍国际性组织的议案》

1945、2,“五大国一致原则”

1945、6、25,《联合国宪章》,中国代表:

董必武。

*宗旨:

(1)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2)发展国际间的友好关系,增强普遍和平;(3)促进国际合作,解决国际间经济、社会、文化和人道主义等问题;(4)形成协调各国行动的中心。

*原则:

(1)会员国主权平等;

(2)会员国应履行宪章规定的义务;(3)会员国应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4)禁止会员国使用武力威胁侵害其他会员国;(5)会员国应协助联合国依宪章采取的行动;(6)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范围内,确保非会员国遵循上述原则;(7)不干涉各国的内政。

*主要机构及职能:

(1)联合国大会:

审议机构。

(2)安全理事会:

15个理事国组成,中、美、俄、英、法为五个常任理事国。

职能:

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调查国际争端,提出解决办法。

(3)经济及社会理事会:

54个理事国组成,任期三年。

职能:

负责协调各个机构的工作,并就世界的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卫生、人权以及防止社会犯罪等问题提出建议和开展活动,以促进世界经济与国际社会的合作与发展。

(4)托管理事会:

职能:

负责托管领土的行政机关。

主要目标是促进托管领土向自治或独立方向逐渐发展。

(5)国际法院:

司法机关。

设在荷兰的海牙。

职能:

受理当事国提出的诉讼案件,发表法律问题的咨询意见。

(6)秘书处:

职能:

负责联合国的行政管理工作,执行其他机构制定的计划与政策。

任期五年。

23.美国战后经济发展的主要阶段

(1)第一阶段:

二战后——20世纪70年代初。

经济恢复与增长时期。

表现:

经济增长波动大;从1961年1月到1969年10月,美国经济连续上升了106个月。

(2)第二阶段:

1973——1982,经济滞胀阶段。

表现:

世界第一次能源危机,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在这阶段平均年增长仅为2.3%。

(3)第三阶段;1983——1990,经济调整时期。

表现:

里根推行新自由主义经济。

(4)第四阶段:

1991——2000,经济的再度高涨阶段。

表现:

克林顿提出走“介乎自由放任资本主义和福利国家之间”的“第三条道路”。

(5)第五阶段:

2001——2007,十字路口徘徊的美国经济。

表现:

股市泡沫、投资过度、监管消弱、债务膨胀、逆差扩大、两级分化、垄断加强、“9.11”事件。

24.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原因

(1)美国优越的自然条件

(2)美国的自由经济传统和体制创新使美国经济具有较强的自身调节能力。

(3)科技革命和科技创新不断为美国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4)重视教育质量和劳动技能的培养。

(5)国际环境的变化为美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25.美国的法制观念

(1)天赋人权原则。

1791《权利宣言》:

人人具有保障人身、住所、文件及财物的安全,不受无理之搜索和拘捕的权利。

(2)主权在民原则。

《独立宣言》

(3)法制原则。

(4)分权和制衡原则。

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

(5)代议制原则。

即代表议事制度,由人民通过选举代表来实现对政府的控制。

(6)私有财产不可侵犯原则。

《权利法案》

26.怎么实现三权分立

总统拥有行政权,但行政机构的设置和所需经费经由国会批准,国会还有监督行政过程、检查法律执行情况、行政经费使用情况和政府官员的行为状况等权力,国会在必要时弹劾总统。

国会拥有立法权,但总统有权否认国会立法,并拥有立法倡议权和行政立法权。

法院系统拥有司法权,法院有权对自己的法律和行政机构的活动作出是否违反宪法的裁决,但法官由总统提名,经参议院同意后由总统任命,国会有权控制法院预算,有权改动联邦法律。

就这样,各种权利在分立和制约中,实现某种程度的平衡。

27.美国政治的新特征

(1)以总统为代表的政府行政权力空前加强

(2)两党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质疑

(3)选举的金钱化取向更加明显

(4)利益集团的院外活动不断增强,制约政治行为的因素增强

(5)公民权利保障仍然滞后。

28.美国全球战略的演变

(1)孤立主义。

华盛顿确立。

《中立宣言》《告别演说》

(2)世界主义。

威尔逊:

十四点和平计划(1914)

罗斯福:

规划了美国主导下的蓝图。

政治上——联合国;经济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3)遏制战略

1947.3.杜鲁门主义。

不同表现:

A、50年代,艾森豪威尔“解放战略”。

措施:

组建各种军事集团和挑起朝鲜战争来实现其目的。

B、60年代,肯尼迪的“和平战略”。

措施:

美一方面对苏联、东欧进行经济、文化渗透,对亚非拉国家施加援助进行控制,另一方面与苏联激烈对抗。

C、70年代,尼克松“新和平战略”:

伙伴关系、实力、谈判三原则。

D、80年代,里根“威慑战略”。

要求对苏采取进攻性的强硬措施,压缩苏联势力范围;军备竞赛给苏联压力,拖垮苏联。

(4)1989年,布什“超越遏制战略”。

措施:

综合各种手段,将苏联、东欧纳入西方世界;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集体参与的伙伴关系。

(5)1993年,克林顿“参与和扩展战略”

参与:

是指美国应积极参加国际事务,进一步加强美国对世界的领导;

扩展:

是指扩大美国在世界上得影响,推广美国式的市场经济、民主制度和价值观念。

(6)“9.11”事件后的战略转型

“单边主义”战略。

先发制人、保持优势、单独行动,强化美国对世界的领导。

措施:

推出1992《反弹道导弹条约》,实施NMD计划;拒绝在旨在保护生态环境的《京都协定书》上签字;实施打击伊拉克计划。

29.制约美国全球战略的主要因素

在国外,在政治上,第三世界力量的壮大制约着美国意图的实现;在经济上,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破产标志着美国经济上绝对优势地位的丧失;在军事上,美国卷入越南战争并惨遭失败,美苏战略核武器达到实质性平衡。

在国内,一方面,布什政府充分利用了“9.11”事件激起的美国民族主义情绪,加强了自己的执政地位,支持政府的反恐措施成为一种新的“政治正确性”;另一方面,当前美国在本土上很难再恢复过去那种安全感。

在国际范围,世界多极化和全球化对美国的全球战略都是一把双刃剑,随着世界民主化进程的进一步发展,国际机制的独立作用将进一步得到发挥,它对美国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