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小型飞行器结构静力实验大纲设计最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013547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5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微小型飞行器结构静力实验大纲设计最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微小型飞行器结构静力实验大纲设计最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微小型飞行器结构静力实验大纲设计最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微小型飞行器结构静力实验大纲设计最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微小型飞行器结构静力实验大纲设计最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微小型飞行器结构静力实验大纲设计最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微小型飞行器结构静力实验大纲设计最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微小型飞行器结构静力实验大纲设计最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微小型飞行器结构静力实验大纲设计最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微小型飞行器结构静力实验大纲设计最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微小型飞行器结构静力实验大纲设计最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微小型飞行器结构静力实验大纲设计最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微小型飞行器结构静力实验大纲设计最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微小型飞行器结构静力实验大纲设计最终.docx

《微小型飞行器结构静力实验大纲设计最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小型飞行器结构静力实验大纲设计最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微小型飞行器结构静力实验大纲设计最终.docx

微小型飞行器结构静力实验大纲设计最终

微小型飞行器结构静力实验

实验大纲

BY1305183聂恒昌

BY1305176王乾

BY1305170弥

ZY1305310王燕

SY1305408王泽青

ZY1305207睿

1实验名称

微小型飞行器结构静力实验

2实验依据

《微小型飞行器结构静力实验任务书》

《微小型飞行器结构静力实验指导书》

3实验目的

本实验的实验目的如下:

a)掌握微小型飞行器结构静力试验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b)掌握应变、位移的测量方法,掌握加载的方法;

c)掌握结构有限元静力分析与静力试验验证的方法;

d)熟悉飞机结构强度规中对静力试验的要求;

e)制定静力试验大纲。

4实验对象和测试项目

4.1实验对象

实验对象为飞机机翼,所用机翼半展长为1500mm,共十根翼肋,每根翼肋间距为150mm,如图1所示。

根部固支端(从固定销末端算起)距第一根翼肋150mm。

箭头位置为应变片测量点。

机翼设计载荷状态:

全机重量为14kg,以90km/h速度平飞时,过载系数2.5。

机翼翼形NACA4412。

图1机翼示意图

翼粱的材料为铝,弹性模量按铝合金的E=69.6GPa,其截面形状如图2所示。

图2翼粱截面形状

本次静力实验机翼肋弦长350mm,梁在弦向40%处即距翼肋前缘140mm处。

加载点为翼梁前42mm,即距翼肋前缘98mm。

4.2测试项目

根据4.1中的实验对象描述,对飞机机翼建立气动模型以及结构有限元模型,并计算气动力。

将计算所得到气动力加载到机翼的结构模型上,进行静力分析。

重点关注试验中两个测量点位置应力应变的分析结果,并做记录。

5实验设备

微小型飞行器结构静力试验平台如图3所示:

该测试系统主要由1)支持系统、2)加载系统、3)应变测试仪、4)位移测试仪和5)待测对象几部分组成。

支持系统用于安装待测对象,包括承力顶棚、承力地坪、承力墙三部分,根据不同的支持方式可选择其中的部分或全部用于支持待测对象。

加载系统采用螺旋加载方式,加载机构通过钢丝绳和试验对象相连接,也可以采用重物加载的方式。

应变测试仪采用DH3815N-2静态应变测试系统,提供1/4桥、半桥、全桥几种测试方法。

位移测试系统采用LXW精密拉线位移测试系统。

图3微小型飞行器结构静力试验平台

6实验方案设计

6.1气动载荷计算

在气动分析前,首先要计算飞机达到2.5g过载时机翼所需的升力系数,此时飞机所受升力为重力的2.5倍。

升力系数根据如下公式:

其中:

在标准大气压下,

,此时

得到升力系数为

得到机翼的升力系数后,我们查阅资料找到了NACA4412机翼翼型的升力系数,根据整机升力系数寻找翼型升力系数对应的迎角进行计算尝试。

6.2气动计算过程

1.利用翼型软件导出翼型数据点

利用NACAAerofoilSections软件得到NACA4412翼型如图3所示,翼型数据点如表1所示。

图4NACA4412翼型

表1NACA4412数据点

1

1.000167

0.001249

21

0.009556

-0.012567

2

0.99347

0.003098

22

0.032063

-0.021427

3

0.97354

0.008489

23

0.066702

-0.026758

4

0.940858

0.016977

24

0.112383

-0.028903

5

0.896225

0.027883

25

0.167821

-0.028395

6

0.840761

0.04037

26

0.231595

-0.025961

7

0.775883

0.053525

27

0.302175

-0.022484

8

0.703286

0.066419

28

0.377926

-0.018922

9

0.624904

0.078157

29

0.457988

-0.01573

10

0.542864

0.087913

30

0.539716

-0.012349

11

0.459432

0.094964

31

0.620581

-0.009182

12

0.376589

0.098663

32

0.698409

-0.006532

13

0.29613

0.097398

33

0.771065

-0.004521

14

0.221457

0.090914

34

0.836521

-0.003127

15

0.154897

0.07992

35

0.892915

-0.002238

16

0.098476

0.065517

36

0.938616

-0.001714

17

0.053825

0.049047

37

0.972277

-0.001428

18

0.02212

0.031897

38

0.992891

-0.00129

19

0.004083

0.015271

39

0.999833

-0.001249

20

0

0

2.CATIA软件建立三维机翼模型

使用CATIA安装目录下的command->GSD_PointSplineLoftFromExcel将翼型数据点导入CATIA中,建立机翼的三维模型如图5。

图5机翼三维模型

3.ICEM绘制网格

全流场网格如图6所示。

图6全流场网格

机翼边界层网格如图7所示。

图7机翼边界层网格

机翼表面网格如图8所示。

图8机翼表面网格

网格总量约1,900,000。

4.Fluent软件计算

估计升力系数为0.8539时,迎角大约7°,因此计算6°、7°、8°时的升力系数,如表2所示,因为此时机翼未失速,升力系数曲线保持线性(如图9),根据已经计算出的升力系数差值得到目标升力系数对应迎角大约6.73°,再计算该迎角对应的升力系数及升力分布,得到的结果和目标过载非常接近。

 

表2不同迎角的升力系数、过载等参数

角度/deg

升力系数

阻力系数

升力/N

阻力/N

y向过载

6

0.8015

0.0654

161.0887

13.1519

2.3466

6.73

0.8536

0.0718

171.5476

14.4201

2.4990

7

0.8724

0.0742

175.3219

14.9159

2.5540

8

0.9396

0.0840

188.8336

16.8776

2.7508

图9机翼未失速时的升力系数

6.73°迎角对应上表面压力云图(低压区)如图10所示。

图10

6.73°迎角对应下表面压力云图(高压区)如图11所示。

图11

6.73°迎角对应机翼对称面处近壁区压力云图如图12所示。

图12

最终得到展向升力分布图如图13所示。

(1)

(2)

图13

注:

图1的纵坐标为单位展长的升力,单位(N/m),图2的纵坐标为单位展长的升力系数(参考面积0.35m×1m)。

其中沿展向分布的升力数据如表3所示。

 

表3

展向相对位置

0.0033

0.1033

0.2033

0.3033

0.4033

0.5033

0.6033

单位展长升力/N

127.1403

.8767

.2319

125.1202

123.4138

120.9193

117.2273

展向相对位置

0.7033

0.8033

0.9033

0.9700

0.9900

0.9970

1.0000

单位展长升力/N

111.5480

102.2807

85.7034

65.2703

43.0000

21.2768

0.0000

6.2加载方案计算

将fluent计算的分布载荷积分得到每一翼肋间距段的集中载荷为:

编号

1

2

3

4

5

集中载荷/N

19.051275

18.983145

18.8514075

18.64005

18.3249825

编号

6

7

8

9

10

集中载荷/N

17.860995

17.1581475

16.0371525

14.0988075

8.81714685

其中的编号对应图13中的位置。

图13

由于试验中只能在翼肋位置加载,因此再利用力和力矩等效的方法将每一段机翼的合力等效加载到该段机翼两端的翼梁上,具体方法描述如下:

X2

X1

F

F1

F2

如上图所示为一段机翼的前视图。

该段机翼升力的合力为F,若将它等价为两端翼肋上的力F1,F2需要经过如下公式计算:

力的平衡:

F=F1+F2

力矩平衡:

F1*(X1+X2)=F*X2

经过上述计算即可把每一段机翼上的升力合力分配到翼肋上,方便试验加载。

通过计算分配所得的加载方案如下图、表所示。

以翼根部前缘为坐标原点。

序号

x坐标(mm)

y坐标(mm)

载荷大小(N)

1

0

42

9.5256375

2

150

42

19.01721

3

300

42

18.91727625

4

450

42

18.72595375

5

600

42

18.48251625

6

750

42

18.09298875

7

900

42

17.50957125

8

1050

42

16.59765

9

1200

42

15.06798

10

1350

42

11.45797718

11

1500

42

4.408573425

7实验步骤

1)将待测试验件稳固地安装在承力墙上。

2)连接好应变片与应变测试仪的连线。

3)安装好位移传感器,并与测试点进行连接。

4)选择合适的加载方式,如选用重物加载则需要准备好不同质量的加载重物,如选用螺旋加载则需要布置好分力杠杆及连线。

5)连接好测试总线与计算机之间的接头,启动测试软件并进行有关参数的设置。

6)先进行预加载,用20-30%的使用载荷加载,以消除间隙和检验各部分是否正常。

7)再进行正式加载试验。

先取预计最高载荷的5-10%为初始载荷,测量初始应变和位移,然后按确定的程序逐级、均匀、缓慢地加载,并逐次测量和记录各个应变测量点、位移测量点和载荷测量点的数据,同时仔细观察试验件。

重复进行3次正式加载试验。

8)更换新的待测试验件,重复1-7项容。

9)将测试结果与结构有限元分析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8实验注意事项

1)确保各部位连接安全可靠,尤其注意机翼根部和承力墙之间的连接。

2)试验前制定详细而周密的试验大纲,并组织评审。

试验时严格按照试验大纲进行试验。

3)加载钢丝上悬挂醒目标志物,以防止人员绊倒和损坏试验件。

4)出现异常和紧急情况,应冷静对待,立刻报告试验指导教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