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史名词解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013581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3.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史名词解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心理学史名词解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心理学史名词解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心理学史名词解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心理学史名词解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心理学史名词解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心理学史名词解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心理学史名词解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心理学史名词解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心理学史名词解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心理学史名词解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心理学史名词解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心理学史名词解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心理学史名词解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心理学史名词解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心理学史名词解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心理学史名词解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学史名词解释.docx

《心理学史名词解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史名词解释.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心理学史名词解释.docx

心理学史名词解释

心理学史名词解释300题

1.心理学史:

(1)心理学自身的发生发展史

(2)心理学的历史学

2.伟人说:

一切进步和变化都是直接由指引和改变了历史进程的独特的'伟人'的意志与力量决定的

3.时代精神说:

强调其他科学(如哲学、生理学、物理学)的发展及社会、政治、经济、技术的进步等所蕴含着的时代精神,认为这些因素决定着心理学家的某些观念是否会被接受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被接受。

4.重构历史的逻辑:

(1)在学习的过程中理解作者书写历史的逻辑

(2)在前者的基础上,由读者重构自己的历史逻辑

5.历史思维:

一种站在历史的角度上对历史事实进行综合分析的理论思维方式

6.心理学史的范围:

心理学史研究对象的范围,主要涉及时间长度、地域宽度与主题范围三个方面的问题

7.心理学发展的动力:

隐藏在心理学背后的、推动心理学不断向前发展与进步的各种因素或力量

8.观点上的达尔文进化论:

主张新的成就接替旧的成就,信赖现在的科学可以提供一切有关的科学的内容,用不到研究历史

9.厚古者:

对历史人物奉若神明,拔高他们的功绩,甚至无意识中混淆其思想的是非

10.厚今者:

从今天的成就出发,揭示历史事件或人物的不足,贬低他们的功绩,而不是从当时的历史条件或环境中进行评价

11.感受的方法:

把历史的真实发展当作故事或小说的情节,让自己身临其境。

12.识记境界:

只会死记硬背,知道一些零碎的心理学事实,并将其像计算机存储一样存入头脑中

13.理解境界:

能将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有时甚至能从历史知识中推导、生发出新知识

14.价值境界:

把心理学知识和现实关联起来,将知识与价值并重,能泛化学问,将学术逻辑应用为生活逻辑

第一章:

15.影像说:

德谟克利特认为从事物中不断流溢出来的原子形成了“影像”,而人的感觉和思想就是这种“影像”作用于器官和心灵而产生的。

16.理念论:

柏拉图的理念论认为,世界本体是由理念构成的。

17.理念回忆说:

柏拉图提出,人的一切知识都是先天就有的,所谓学习谁就是在教学的帮助下对先天知识即理念形式的回忆。

18.共同感觉:

亚里士多德认为共同感觉是指执行特殊感官的感觉以上、抽象思维以下的中间功能,包括感知“共同的感觉对象”,如运动、形状、时间以及对自我的感觉。

19.认识过程:

阿奎那提出认识过程由四个阶段组成:

第一阶段是感觉过程;在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感觉影像在理智的作用下,形成“共像”,或称“理智影像”;第三个阶段是“印入影像”,即理智被动地接受了感觉影像;在认识过程的第四个阶段,理智把印入的影像与其他表象联系起来,即“陈述影像”。

20.内省:

指被训练过的观察着仔细地小心地注意自己的感觉,精确地辨别这些感觉,并尽可能客观的报告这些感觉。

21.经验主义:

认为一切知识均来自于感觉经验,强调感觉经验是认识的唯一源泉。

22.理性主义:

否认感觉经验的作用,认为理性在知识获得中的决定性作用。

23.身心交感论:

笛卡尔认为物质和思维在人类的有机体内是相互作用的,作为物质实体的身体影响心灵,作为精神实体的心灵也影响身体,两者通过大脑中的松果腺而交互影响。

24.理性演绎法:

首先凭直觉确立若干不证自明的公理,然后从这些公理出发,推演出其他命题和定理,以构成一个知识系统。

25.简单观念:

由感觉或反省直接得到的观念是简单观念。

简单观念是观念的基本元素。

26.复杂观念:

简单观念经过不同的结合就构成复杂观念。

27.统觉团:

认为相互一致的观念在特定的时候都能在人的意识中堆积起来,形成一组观念,这种相互一致的观念构成了统觉团。

28.人差方程式:

贝塞尔把人们之间观察时间上的个别差异以公式表示,称之为“人差方程式”。

29.大脑机能统一学说:

佛卢龙发现尽管中枢神经系统可依照性质和机能区分为几个主要不同的部分,但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即神经系统的功能是统一的。

神经系统的某一部分受损伤,其他部分可以补偿这个部分的功能。

第二章12第三章1

30.身心平行论:

生理和心理平行运作,互不影响。

31.生理还原论:

认为心理现象是生理现象的一种。

32.世界图式:

人处于世俗肉体生活与神赐灵魂的永恒冲突中。

33.实验内省法:

在实验控制条件下的内省观察。

34.直接经验:

人类的经验世界本身,即人类在世界中、对世界的经验本身。

35.情绪三度说:

愉快—不愉快、紧张—松弛、兴奋—抑郁。

36.意识内容:

人对物理世界的经验结果,并非这种经验本身。

37.意向性:

即心理现象总是指向自身之外的一个对象。

38.现象学的内省:

即指向完整的、有意义的经验的内省分析。

39.统觉:

把意识范围内的特定心理内容提升到注意焦点的过程。

40.系统实验内省:

被试在完成实验任务后进行回顾报告。

41.无意向思维:

从思维的开始到问题的解决,其过程是自动的和无意向的。

第三章234

42.詹姆斯所认为的意识状态:

感觉、愿望、认识、推理、决心、意志以及诸如此类的事件,包括她们的原因、条件和直接后果的研究。

43.詹姆斯所认为的自我:

自己所知觉、体验和思想到的自己,包括主体自我和客体主我。

44.社会自我:

一个人从同伴那里得到的关于自我的评价,即一个人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即他的名声和荣誉。

45.纯粹自我:

自我的认识功能的体现,是作为认识者的自我,即作为认识主体的自我。

46.习惯:

物质受外力作用而产生的适应性变化过程

47.英国联想主义的基本理念:

心理事件是由联想规律控制的,在意识中发生的一切是由心理事件之间的联系所决定的。

48.构造主义心理学里的感觉:

由物理对象引起的,是组成知觉的元素

49.刺激错误:

混淆了心理过程和被观察的对象。

50.注意的特点:

保持高度的集中

51.构造主义心理学的研究主题:

主要包括注意、联想、情绪与感情。

52.詹姆斯所认为的心理学:

一门自然科学,是研究生物对环境适应的科学。

53.詹姆斯所认为的心理生活:

一个整体,是变化着的总体经验。

54.精神自我:

个人内在的或主观的存在,包括个人所有的能力和性格特征。

55.经验自我:

人觉察或意识到的属于自己的物质、社会和精神的东西。

56.初级记忆:

刚刚发生的或意识中保留的最近发生过的事件,它如实地转换刚刚知觉到的事件。

心理学史第四章123

57.机能主义心理学:

反对构造主义象牙塔式的元素分析和心理内容研究,强调心理的适应性,认为心理学的价值在于帮助人们适应社会环境提高人的生存和竞争力。

58.进化心理学:

它试图用进化论的基本原理结合现代科学的最新成果,系统阐释人类心理的本质、起源、结构、功能、表征及其理论与应用。

59.智力的遗传决定论:

人的智力或各种能力的发展都要一个固定的顶点或极限,而这个顶点或极限是由遗传决定的。

60.智力的非遗传理论:

智力不仅并非遗传决定,而且不是固定不变的,后天的教育可以改变儿童的智力水平。

61.第一个人体测量实验室:

为了采集大量数据,1885年伦敦的国际健康展览会上高尔顿创设了一个“人体测量实验室”。

62.智力:

并非单一的感觉敏锐性,而是综合能力的认知能力。

63.比较心理学:

是研究动物行为进化的基本理论和不同进化水平的动物的行为特点的一个心理学分支。

64.心理测量:

是通过科学、客观、标准的测量手段对人的特定素质进行测量、分析、评价。

65.构造主义:

构造主义心理学是19世纪末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实验科学以后,出现于欧美的第一个心理学派,它与相继出现构造主义的机能心理学相对立。

其主要代表是冯特和铁钦纳。

这个学派受英国经验主义和德国实验生理学的影响,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意识经验,主张心理学应该采用实验内省法分析意识的内容或构造,并找出意识的组成部分以及它们如何连结成各种复杂心理过程的规律。

66.机能主义:

机能主义是指主张研究心理活动和心理机能的心理学流派。

67.学习的试误说:

学习是一个不断尝试而逐渐减少错误,从而形成刺激——反应联结的过程。

68.三大学习定律:

学习的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

69.准备律:

指刺激与反应间的联结随个体本身的准备状态而异,当一个传导单位准备好传导时,传导得以实现就引起满意之感,不予传导就引起烦恼。

70.练习律:

指刺激与反应间的联结随练习次数的增多而加强(应用律),随着练习次数减少而削弱(失用律)。

71.效果律:

指联结的后果会对这个联结有加强或削弱作用。

具体而言:

如果一个反应引起了满意之感,那么联结的力量就得到增强;如果一个反应引起了烦恼之感,那么联结的力量就会削弱。

72.复演论:

霍尔认为,个体心理的发展复演着人类种系心理进化的历史,对种族进化的复演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

第五章第四节

第六章第一二节

73.行为主义:

是强调运用自然科学的实证方法,对社会政治生活的过程作系统的、经验的和因果的解释的西方政治学思潮和流派;倡导心理学从对意识的研究转向对行为的研究。

74.机械唯物主义:

以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解释自然界和认识论问题的哲学学派。

75.实证主义:

又称实证哲学,是强调感觉经验、排斥形而上学传统的西方哲学派别;表达了超越经验或不是经验可以观察到的知识,不是真的知识。

76.实用主义:

是强调行为、实践、生活的哲学,强调立足于现实生活,把确定信念作为出发点,把采取行为当做主要手段,把获得实际效果当作最高目标。

77.动物心理学:

着重于通过动物行为对心理过程进行分析。

78.机能主义心理学:

并不绝对强调客观性的心理学派,主张意识是连续的整体,强调心理的适应机能,重视心理学的实际应用。

79.内省心理学:

是指运用内省法研究心理活动的一种理论取向。

第六章345

80.观察法:

一、无帮助的观察,可以了解引起反应的刺激及反应和动作的性质;二、借助仪器的控制的观察

81.条件反射法:

一、用以获得分泌条件反射的方法;二、用以获得运动条件反射的方法

82.言语报告法:

通过被试的言语报告来研究他人的行为

83.测试法:

测试被试对测试情境所作的反应

84.经典行为主义:

认为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外显行为的纯客观的自然科学,心理学的任务是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主张使用客观研究方法

85.环境决定论:

又称之为“教育万能论”,在先天结构差异的基础上,只凭外界的影响,只凭教育的作用,就可随意把人培养成为预定的类型

86.情绪三维理论:

原始情绪模式表现为恐惧、愤怒和爱

87.外周思维论:

思维是整个身体的机能,而中心则为天使般的喉头,思维必然是一种感觉运动的行为

88.外显行为:

亨特认为有机体对外在社会环境的反应为外显行为

89.人类行为学:

亨特主张心理学应当努力地描述和解释、预测和控制有机体对外在社会环境的反应。

90.刺激-反应关系:

把社会的东西还原为生物、物理和化学的东西,否认了社会生活这种物质运动高级形式质的特殊性

91.外周论:

霍尔特主张中枢神经系统只有传递功能而没有任何加工作用

92.极端的还原论:

魏斯主张心理学史一门严格的自然科学,竭力排斥意识和内省法,力图把意识、人格都分解为物理、化学等要素,还原为电子和质子的运动

93.整体活动原则:

大脑皮层功能活动原则一,即切除大脑皮层对学习效率影响的大小以切除分量的多少为转移

94.均势原则(等功原则):

大脑皮层功能活动原则二,即大脑皮层的一定部位,从其对任务的功效来说,本质上是与另一部位相等的

第七章123+第十四章1

95.中介变量:

即发生于有机体内部,介于环境变量(即自变量)和行为变量(即因变量)之间的使有机体对特定情境产生行为反应的所有一切因素

96.需要系统:

生理需要和内驱力等决定着行为的动机

97.行为空间:

指机体在某一时刻内感知到的,具有不同地点、距离和方向的客体

98.行为价值动机:

选择某种目的物在满足需要中的相对力量

99.期待:

目标物意义的知识或信念

100.认知地图:

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产生于头脑的某些类似于一张现场地图的模型

101.潜伏学习:

未表现在外显行为上的学习,亦即有机体在学习过程每一步都在学习只是某一阶段其学习效果并未明确显示,其学习活动处于潜伏状态

102.反应潜能:

一个已经习得的反应在特定时间是否发生的可能性

103.反应式抑制:

即个体对某刺激重复多次反应之后,即使连续强化物,其反应强度也将因多次反应而趋于降低,如疲劳的抑制作用。

104.条件式抑制:

即本已引起个体反应的条件刺激,重新对个体产生另一种条件作用,使个体学到对该刺激不反应。

105.假设-演绎:

根据一组先验地确定的公式进行演绎

106.知虑:

知指感知觉,属感性认识阶段;虑指思维,属理性认识阶段

107.情欲:

情感情绪欲望欲求

108.智能:

智力与能力

109.性习:

性指生性,亦指人们先天具有的自然本性;习指习性,亦指人们后天获得的社会本性

第七章456节

110.观察学习:

个体经由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结果的观察,获得某些新的反应,或是现存的行为反应特点得到矫正

111.自我效能:

个体对成功地实施达成特定目标所需行动过程的能力的预期、感知、信心或信念

112.集体效能:

个体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所创造的一个突出属性

113.满足延宕:

个体为了将来得到较大的、更有价值的酬赏,经由自我控制而宁愿舍弃即刻的、价值较低的奖赏物的过程

114.行为:

是一个有机体的机能中用以作用于外界或与外界打交道的那个部分

115.应答性行为:

由已知的先行刺激引起的“应答性”行为

116.操作性行为:

有机体自发的反应并受到行为结果的影响

117.操作性条件反射:

由强化有机体自发的操作性行为而形成的条件反射

118.强化:

通过某一事物增强某种行为的过程

119.分化:

强化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某一特征以使其形成选择性反应的过程

120.变化比率模式:

保持强化比率的平均值不变,变更两次强化之间的反应比率

121.刺激的辨别:

要求有机体只对适宜的刺激作出反应

122.中介变量:

在个体行为过程中影响行为的内部心理因素

123.行为治疗:

以经典条件反射为基础的治疗

124.行为矫正:

建筑在操作性条件反射基础上的改变行为的技术

第八章123

125.格式塔:

物体及其形式和特征,强调运用整体观研究心理,曾译为完形心理学。

126.现象学:

尽可能对直接经验做朴素和完整的描述。

127.“形质”学说:

厄棱费尔把不能用一般的感觉所能说明的经验性质,称之为形质。

他认为形质不是感觉的简单的集合,而是感觉成分属于另一种组织形式新的性质。

128.似动现象:

韦特海默实验中的现象就其本身来说和感觉一样,是一种基本的东西,但是又明显不同于一个感觉或一系列感觉,他把这个现象称之为“似动现象”。

第八章456

129.图形:

封闭得比较好、有分明的轮廓、并组织得比较严密和完整的对象。

130.背景:

没有明确界线的同一性的空间和时间,显得不那么确定而且没有清楚的结构。

131.接近或邻近原则:

两个对象在空间或时间上比较接近或邻近时,则这两个对象就倾向于被一起感知为一个整体。

132.相似原则:

刺激物的形状、大小、颜色、强度等物理属性方面比较相似时,这些刺激物就容易被组织起来而构成一个整体。

133.封闭的原则/闭合的原则:

有些图形是一个没有闭合的残缺的图形,但主体有一种使其闭合的倾向,即主体能自行填补缺口而把其知觉为一个整体。

134.好图形原则:

主体在知觉很多图形时,会尽可能地把一个图形看作是一个好图形。

135.共方向原则/共同命运原则:

如果一个对象中的一部分都向共同的方向去运动,那这些共同移动的部分就易被感知为一个整体。

136.简单性原则:

人们对一个复杂对象进行知觉时,只要没有特定的要求,就会常常倾向于把对象看作是有组织的简单的规则图形。

137.连续性原则:

如果一个图形的某些部分可以被看作是连接在一起的,那么这些部分就相对容易被我们知觉为一个整体。

138.苛勒关于学习的顿悟说:

学习不是盲目的“试误”,是“参照场的整个形势,是一种完善解决的出现”。

139.心理环境:

实际影响一个人发生某一行为的心理事实(有时也称事件)。

140.勒温认为的心理场:

由一个人的过去、现在的生活事件经验和未来的思想愿望所构成的一个总和。

141.勒温动机体系中的需要:

勒温心理学中行为的动力源,它主要是指个体的某种由生理条件的缺失所引起的种动机状态,即主体对某一外界对象所产生的欲望,或达到某一目标的意向。

142.勒温动机体系中的紧张:

伴随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也称内部张力。

143.勒温动机体系中的效价:

原是化学方面的一个名词,用它来表示个体对一个对象喜爱或厌恶的程度

144.勒温动机体系中的矢量:

矢量在数学上原指一条有向直线,勒温利用这一概念来表示对象吸引力的方向或强度

145.勒温动机体系中的障碍:

勒温认为障碍可能是物、人、社会制度、法律等,也就是说凡是任何阻碍个体去达到预定目标的事物都称为障碍。

146.团体内聚力:

团体内抵抗分裂的力量,是团体成员间的正效价或吸引力,它的强度依赖于个体求得成员资格的动力强度。

心史九

147.单子论:

德国的莱布尼兹提出,认为世界是由单子构成,单子的本质上是精神的,但同时具有物理的特性。

148.冰山理论:

心理类似于冰山,它的相当大的一部分位于水面以下,在这里有一些观察不到的力量对它发生作用。

149.能量守恒和转换定律:

物质世界的能量可以由一种形式转换为另外一种形式,而且在转换和传递的过程中能量不灭。

150.催眠:

施术者通过暗示使被催眠者的感觉,知觉,思维,情感或行为发生变化的过程。

第九345

151.在弗洛伊德的概念中潜意识:

被压抑的欲望、本能冲动及其替代物。

152.弗洛伊德的“本能”:

人的生命和生活中的基本要求、原始冲动和内驱力。

153.弗洛伊德的生的本能:

潜伏在人类自身生命中的一种进取性、建设性和创造性的力量。

154.弗洛伊德的死的本能:

潜伏的人类生命中的一种破坏性、攻击性、自毁性的力量。

155.弗洛伊德认为在治疗病人的时候出现的阻抗是:

病人避免之间体验到痛苦情绪的保护手段。

156.在弗洛伊德的观念中,客观焦虑是:

指产生焦虑的原因是客观存在的,做出的反应是符合常理的。

157.在弗洛伊德的观念中,道德焦虑是指:

个体的行为与超我的标准相抵触时,所产生的罪恶感和羞耻感。

158.心理防御机制是指:

面对焦虑时,人们采取的非理性的、歪曲现实的方法来减轻焦虑。

159.心理防御机制中的压制是指:

将意识所不能接受的欲望或使人痛苦的经验压进潜意识中。

160.心理防御机制中投射:

将自己内心不能接受的欲望、冲动归于他人。

161.心理防御机制中升华:

将本能的欲望冲动转化为到被社会所容许或赞许的对象上去。

162.心理防御机制中认同:

个体模拟心目中偶像的行为方式和特征,以提高自身价值感的方式。

163.阿德勒的“新理论”:

对弗洛伊德的旧理论作部分修正,不强调性与攻击冲动,而重视社会文化经验对人格的影响。

164.荣格的个体潜意识:

潜意识的表层,它包含了一切被遗忘了的记忆、直觉和被压抑的经验。

165.荣格的集体潜意识:

人类历史演化过程中世代累计的人类祖先经验。

心理学史十123

166.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哲学始于克尔凯郭尔,经海德格尔、萨特、雅斯贝尔斯的努力,成为当代西方的重要哲学流派。

他关注人类生存与死亡的终极意义,强调自由与选择。

167.现象学:

现象学始于胡塞尔的研究,强调“现象即本质、本质即直观”,认为意识经验是整体的,是一切知识的出发点。

168.对行为主义的批评:

在人本主义看来,行为主义眼中的人是动物、是机器,没有主动性;在方法论上以方法为中心,削足适履地寻找研究对象,不关注人们现实的尊严与价值。

因此,人本主义特别强调人的潜能与创造性,在某种程度上是行为主义的反向推动。

169.对精神分析的批判:

精神分析认为人性是邪恶的,把人当做魔鬼,是本我而不是自我驱动着整个人的行为。

人本主义刚好相反,强调人性本善,人是天使,人能自由地进行自我选择和自我实现。

170.对精神分析的继承:

人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精神分析本能的概念,认为人生而有一种欣欣向荣地向上发展的动力,类似于本能,但不是本能,因而由马斯洛提出了“类本能”概念,被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所广泛接受。

“类本能”与本能相似,但又不是本能。

171.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性观:

a、人性本善;b、人是自主的,可对自己的未来进行选择;c、人性的显著特点是“持续不断地成长”,人不是一成不变的,总在不断地成长,在不断地“变得更像自己”

172.“方法中心论”:

忽略心理学与自然科学的区别,以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心理学问题,将方法置于问题之上,排斥不适合于已有方法研究的对象与问题。

173.“问题中心论”:

方法为问题服务,根据不同的问题采取综合、开阔、多学科的方法去研究人的心理问题。

实质上体现了一种多元主义的、包容的研究取向,没有任何预先规定的方法,全凭问题的需要,根据问题来选择方法,而不是相反。

174.整体动力论概念:

反对元素主义,认为心理学的根本对象是了解整体的人及其经验、行为和整体的人格,它们由部分构成,但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新性质。

整体与部分之间是整体的、动力的、功能性的关系。

175.整体动力论原则:

①先了解整体,再以整体关照部分;②从整体到部分,再从部分到整体,循环研究;③注意分析整体的层次与等级;④重视质的研究,但不反对量的研究。

176.生理的需要:

维持个体生命存在的需要,如饥、渴、性、睡眠等,是人的各种基本需要中最基本、最需要优先满足的一种需求。

如果缺失,它引发的行为动机最强。

但得到满足后,它便迅速不复存在,直至下次出现。

177.安全的需要:

有个人安全的成分,如安全、稳定、保护;也包括社会安全的内容,像人对秩序、法律、和平、安定等方面的需求倾向,以利于机体状态的健康成长。

178.归属与爱的需要:

①爱的需要:

个人对感情、爱、友谊的需要;②归属的需要:

个人对群体或团体组织归属的需要;②归属的需要:

个人对群体或团体组织的需要。

179.尊重的需要:

①内部尊重的需要:

希望在各种情境中有实力、能胜任、充满信心、能独立自主的需要,亦及自尊的需要;②外部尊重的需要:

希望有地位、有威信,受到别人的尊重、信赖和高度评价,亦即被人尊重的需要。

180.自我实现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在前述四种需要基本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出现的,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追求,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成为自己所期待的样子的需要。

自我实现是人性本质的终极目的,是个人潜力的充分发展。

181.高峰体验:

是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指这样一种体验:

“可能是瞬间产生的、压倒一切的敬畏情绪,也可能是转瞬即逝的极度强烈的幸福感,甚至是欣喜若狂、如醉如痴、欢乐至极的感觉”

182.整体论心理学:

狄尔泰的理解心理学、斯普兰格的人格类型理论均强调“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驱奥尔波特的影响很大。

183.格式塔心理学:

马斯洛强调整体论对人格健康成长的影响,批评主流心理学没有将格式塔心理学整合进去。

184.人本主义心理学具体方法:

(1)不以方法为标准选择研究对象;

(2)对方法的客观性做符合实际的理解;

(3)接受一切可用的方法,包括精神分析与行为主义所使用的方法。

185.

自我实现的途径:

(1)充分地、无我地体验生活,全身心地投身工作和事业;

(2)作出连续成长、前进的选择;

(3)承认自我存在,要让自我同时表现出来;

(4)诚实、勇于承担责任;

(5)能从小处做起,倾听自己的爱好和选择;

(6)要经历勤奋的、付出精力的准备阶段

(7)高峰体验是自我实现的短暂时刻;

(8)发现自己的天性,使之不断成长。

第十4十一12

186.格式:

格式指操作活动,代表动作中能重复和概括的东西。

187.认识:

所谓认识,就是主体以一系列动作或运算去转变外物。

188.图式:

图式并不涉及操作,它只是指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