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差题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8016542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609.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大差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十大差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十大差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十大差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十大差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十大差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十大差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十大差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十大差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十大差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十大差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十大差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十大差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十大差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十大差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十大差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十大差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十大差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十大差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十大差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十大差题Word文档格式.docx

《十大差题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大差题Word文档格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十大差题Word文档格式.docx

C. 

修筑沿海堤坝 

D. 

建防护林

【理由】解题信息过于隐晦,地理学科专业性不强,立意不高。

第一,科普式考查,学科能力要求低。

该试题解题的关键在于理解题干材料“这次风暴潮是由低压系统、向岸风共同引起的,海水涌向陆,给沿岸地区造成较大损失”。

从而理解风暴潮的形成是海水涌向陆地所致,与其说是对地理知识的考查,不如说是考查学生读题的习惯和语文的理解能力,地理学科的能力要求较低。

关于设问要求找出“在渤梅沿岸能有效抵御风暴潮的措施”,没有选修地理知识的学生也能够完成。

第二,设计视野狭窄,立意不高。

本类试题的出现,必然加强学生对记忆性知识的学习,加强对地理概念的理解本是应该的,但这样就会导致一定程度偏离高考“能力立意”的要求,所以此题立意不高。

第三,选项混淆,诱导失分。

试题过于强调对风暴潮概念的理解,风暴潮指由强烈大气扰动,如热带气旋(台风、飓风)、温带气旋(寒潮)等引起的海面异常升降现象,风暴潮发生的时候往往也会带来强风,而选项中“完善预警系统”“建防护林”均是防治沿海强风灾害的重要措施,所以这样就容易诱导考生选择A或D选项,从而导致失分。

十大差题(3)

(2013年新课标全国II卷42题旅游地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第(4)题。

神农架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是我国著名的旅游景区,该地夏宜避暑,冬可滑雪,吸引了大量游客。

图9示意神龙架及其周边地形,图中山峰为神农架主峰神农顶。

(4)说明神农架夏季、冬季均吸引游客的自然原因。

【答案】神农架地处亚热带,山地海拔较高,植被繁茂,夏季凉爽,冬季有积雪。

【理由】设问几乎无思考价值,图像信息有无效嫌疑,参考答案莫名其妙。

首先,题目设计的问题几乎无思考价值,立意不高。

能力立意,考查分析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是新课标文科综合测试的灵魂。

该题材料信息已经明白无误地告诉考生“该地夏宜避暑,冬可滑雪,吸引了大量游客”,却设计了“说明神农架夏季、冬季均吸引游客的自然原因”的问题,犯了逻辑循环的错误。

由于材料的表达过于直白,使得本问题的设计没有太大的思考价值,考生完全可以做个搬运工,直接搬运材料文字写出“因为神农架夏宜避暑,冬可滑雪,所以吸引了大量游客。

”这在理论上完全是非常完美的答案。

甚至聪明一点的学生不直接搬运而是稍加发挥如解释下为何能够避暑和滑雪,则完全可以得出一个比所给答案更标准的答案。

其次,图像信息在解题中没有发挥应用的作用,有无效信息的嫌疑。

从题目所给文字材料看“该地夏宜避暑,冬可滑雪”,则没有等高线地形图,不影响考生答题。

只有在“该地夏宜避暑,冬可滑雪”这个信息没有给出,神农架地区的等高线地形示意图才会显露出其必要性。

此时提出同样的问题,图像信息方可发挥应有的作用,问题也将变得有思考价值。

考生可以据图分析得出“纬度较低,但海拔高,夏季凉爽,适宜避暑;

海拔高,冬季有积雪,在坡度适当的地方可建滑雪场,冬季可吸引滑雪”。

其三,参考答案莫名其妙。

该题的参考答案相信会让很多考生和地理教师大跌眼镜,前四个得分点如果算是对夏宜避暑的自然原因的分析的话,尚可理解和接受。

那最后一个得分点“冬季有积雪”就显得比较突兀和让人不解?

“冬有积雪”算是旅游吸引物还是对“冬可滑雪”的自然原因的分析?

如果“冬季有积雪”就可以成为旅游吸引物,那冬季遍地是旅游胜地;

如果“冬季有积雪”是对“冬可滑雪”的自然原因的分析的话,那么此分析明显过于苍白,“冬可滑雪”不仅仅要求有积雪,还要求积雪的厚度、范围和地形坡度等自然条件的配合。

否则的话珠穆朗玛峰上是不是也可以建滑雪场?

虽然阅卷时答案也是可以灵活和适当增加的,可是能够到考生和中学老师手中的也只有命题人所写的参考答案。

因此命题人的答案就应该考虑地更加周全,不应一给了之,这样更便于指导高中的地理教学,而不至于让同学们和老师对高考题所给答案难以理解、难以置信。

从而误导中学地理教学,严重影响学生的自信心。

十大差题(4)

(2013高考文综四川卷3-4)读图2,回答1~2题。

1. 

图示区域从沿海向内陆,陆地自然带依次为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

给该区域带来降水的主导风是

A. 

东北风 

B. 

西南风 

C. 

西北风 

东南风

【理由】新课标的试题,老教材的背影

第一、强调空间定位,考点单一,立意不高。

本组第三题主要考察空间定位,气压带风带的移动与风向。

该地处于北半球热带地区,由图例可知,该地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形依次为狭窄平原、山地和高原;

由植被的分布可知,该地从沿海向内陆降水逐渐减少;

所以应吹西南风,选择答案B。

而根据图中纬度数应首先考虑信风,北半球的信风为东北信风,该信风不可能带来大量降水,故此地的西南风应该为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右谝而成。

由前面的分析可知该地情况与印度半岛西侧相似。

第二、不利于考试的公平性原则,答对的部分学生有歪打正着的嫌疑。

在我们日常的复习备考中,我们既教导学生如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又往往会给学生总结一定的规律,如考查某地的风向,在中纬度大陆西岸要首先考虑西风;

若是中纬度东岸,则首先考虑冬夏季风(或海陆风);

低纬度则首先考虑信风及信风的偏转等等。

而该题中有部分学生只是看到了北半球大陆西岸,就得出西南风(北半球西风)。

且第三题定位的不准确并不影响第四题的完成,所以这种歪打正着有失高考的公平性。

第三、对地理教学和备考产生误导。

该组题目若学生能够由纬度数、陆地轮廓、地形判断出该地位于印度半岛西侧,那么该题难度将大大降低。

所以该类高考题的出现,会使高中地理教师加大对地理空间定位的教学与训练,既增加了学生的学业负担,又不利于学生对高中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掌握和学科综合能力的养成。

十大差题(5)

(2013年江苏地理卷 

8题)图3 

是某流域地质简图,甲、乙、丙三地有砾石堆积物(见图3 

右下角照片),在甲地砾石堆积物中发现了金刚石。

读图回答8题。

8. 

图中可能找到金刚石矿的地点是

① 

② 

③ 

【理由】选择题干设置牵强附会,有超纲嫌疑。

本题旨在考察河流沉积地貌的形成过程。

从选项的设置上看A、D两个选项明显是多余的,设置是毫无意义。

甲地砾石堆积物的物质来源应该是来自于甲地的河流的上游,A、D两地位于甲地的下游(图中已明确标明),根据题意可以直接排除。

所以笔者认为故弄玄虚拼凑答案的嫌疑。

选择题的每一个选项都应该充满思考性、意义性、诱惑性,在挑战中选出最佳答案才是命题真谛。

其次,从学科知识方面看,金刚石的形成应该是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形成的,主要存在于靠近岩浆处,这些知识在新课标中对学生明显没有要求,学生仅仅只需要知道堆积地貌的碎屑物是来自河流的上流,别的是什么没有也无需知道。

针对谁易受风化或侵蚀学生无从知道也不需知道。

十大差题(6)

(2013年高考江苏卷第25-26题)图14是2013年5月15日14:

00欧洲部分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图15是①、②两种气候类型的气温与降水量图。

读图回答25~26题。

(双选)

26. 

甲、乙、丙、丁四地天气状况及其成因的描述,可信的有

A.甲地阴雨,受冷锋影响 

B.乙地降雨,受暖锋影响

C.丙地晴朗,受反气旋影响 

D.丁地强风,受上升气流影响

27. 

图15所示①、②气候类型与图14中甲、乙、丙、丁四地气候类型相符的有

A.①―甲 

B.①―丙 

C.②―乙 

D.②―丁

【理由】知识点单一,缺乏综合性,题中信息资源浪费严重,考查的难度梯度小,失去选拔功能。

第一,知识点单一,缺乏综合性。

两道双选题,一题考查有关等压线中各种天气系统图的判读和天气状况分析;

一题是判断区域气候类型。

每题的4个选项都相对统一,紧扣天气和气候,缺乏与其它地理要素的关联。

本题中可以考查的内容也很多,例如:

欧洲不同地区河流水文特征、时间判断、农业地域类型、传统工业区、新工业区、高新技术产业……

第二,未充分挖掘图中信息,出现信息浪费现象。

材料中的日期“2013年5月15日”没有充分利用,可以设计此季节相关的气候特征、成因、水文现象、农业现象……;

材料中时间“14:

00”也没有利用,可以考查地区温度变化、热力环流等,这也是很多学生容易忽略的信息;

图中区域以欧洲为依托,考查有关欧洲背景知识较少,空间性不强,失去地理特征;

图中等压线显得有点多余(除了

(1)题中D答案的强风需要判断),利用率不高,答案中对地图和材料信息没有充分挖掘,这对于地理能力较强的学生反而是种浪费,要消耗大量时间分析。

第三,图中信息铺垫太多,题目过于简单,区分度不明显,失去选拔功能。

等压线的数值在每条等压线上都标注了,降低了对学生能力的考查,在图中低压槽学生自己可以根据等压线知识来判断天气系统类型并解答题目,题目中已经画出天气系统符号则大大降低其难度,对于高考这样具有选拔功能的考试就会失去其意义。

十大差题(7)

(2013年江苏地理卷第1~2题) 

一艘海轮从上海出发驶向美国旧金山。

当海轮途经图1中P点时正值日出,图中EF线表示晨昏线。

读图回答1~2题。

此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最接近

A.15°

N,135°

B.15°

S,135°

C.23°

26′N,0°

D.23°

26′S,180°

2. 

下列现象发生时间与海轮途经P点的日期相近的是

A.江淮平原地区正播种冬小麦 

B.长江中下游地区正值梅雨季节

C.北京一年中昼长最短 

D.塔里木河一年中流量最大

【理由】题目设问不够严谨,导致答案存在争议

根据第

(1)题答案,此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接近(15°

S,135°

W),查阅相关资料(见下图)得出途经P点的日期应有2种可能:

第一种大约为11月4~6日;

第二种大约为2月6~8日。

 

如果海轮途经P点的日期为第一种情况,即日期大约为11月4-6日,则江淮平原地区正播种冬小麦与该日期最相近。

答案选A.

争议的出现在于第二种情况,即海轮途经P点的日期大约为2月6-8日,则A选项答案明显不合理。

此时北京一年中昼长最短即冬至日12月22左右与该日期相对较近。

答案选C。

评价:

该题的考点主要集中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按照大多数中学教师的习惯,太阳直射点的移动速度是匀速的,大致上是一个月8度。

如果按照这样推算,此题的二种情况都有很大的争议。

我想命题者并不是想通过该题纠正大多数中学教师的这种习惯。

其实命题者主观的认为:

当太阳直射15°

S时,江淮平原地区播种冬小麦。

换句话说江淮地区播种冬小麦时,太阳直射在南纬15度附近。

而如果按照这种想法。

那么题目的设问就要做如下变更:

当海轮途经 

点的日期时,下列现象可能发生的是。

十大差题(8)

(2013年重庆卷第4题)图2为美国与巴西两国城市的土地、淡水、能源产出效益图。

读图2回答第4题。

4. 

两国相比

A.淡水产出效益美国低于巴西 

 B.淡水产出效益相等

C.能源产出效益美国低于巴西 

 D.能源产出效益相等

【理由】最没有思维容量

本题以一幅柱状数据图来展示美国与巴西两国城市的土地、淡水和能源产出效益,结合柱状图,通过图例区分土地、淡水和能源,比较柱的长短即数的多少,判读出A选项“淡水产出效益美国低于巴西”正确,直接确认答案即可。

一道经典的高考试题应该是简约而不简单,或通过题干,或通过图像,或通过题目,或通过选项,充分检测考生思维容量和地理能力的试题。

而该题过于简单,题干只给出了图名,图像只有两个国家且柱状数据直观,题目设问没有深度,选项A“淡水产出效益美国低于巴西”答案显而易见,且B、D选项根本就不用看,感觉此题特像学前班小朋友玩的游戏“比长短”。

这样的试题对于高中毕业生来说,没有一点思维量,不能展现地理能力,也根本无法为高校选拔优秀人才。

十大差题(9)

(2013年高考山东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巴西盛产甘蔗,产量居世界首位。

2012年4月至2013年3月,巴西甘蔗产量达5.6亿吨,其中一半以上用于生产乙醇,是世界第二大乙醇生产国,该国近半数汽车使用乙醇汽油。

图为巴西及周边区域图。

(1)分析巴西大量生产乙醇的主要原因。

(2)有人建议我国借鉴巴西的经验,以甘蔗或粮食作原料生产乙醇作为汽车燃料,试分析其利弊。

【答案】

(1)原料丰富,巴西石油资源短缺,市场需求量大。

(2)利:

缓解能源紧张;

优化能源结构(减轻大气污染,属可再生能源)。

弊:

造成粮食安全隐患。

【理由】图像材料信息累赘、无效;

设问偷换概念,答案欠准确。

回答第

(1)问,首先得分析一下作为材料之一的图像,从图例中可以得出:

巴西甘蔗的分布地区,以及甘蔗分布地区城市密集,结合文字材料答案得出大量生产乙醇的主要原因是“原料丰富”、“市场需求量大”。

但图例中矿产资源锰、铁的多处分布对回答问题似乎没有任何意义;

再者图例中石油的分布给考生呈现出什么信息?

是石油资源丰富吗(考生可以得到石油还是丰富的结论)?

而答案恰恰给出了巴西大量生产乙醇另外一个主要原因是“巴西石油资源短缺”的结论,这就让人费解了。

这样的信息与答案严重不一致,违背考试大纲“考查考生提取信息解读信息的能力”的要求。

(2)问,命题者的意图是考查考生的辨证思维。

但在设问时有“偷梁换柱”之嫌。

巴西是用盛产的甘蔗生产乙醇,第

(2)问以有人建议我国借鉴巴西的经验引入,却生硬扯到或以“粮食”作原料生产乙醇上去,在偷换概念的前提下,得到一个与材料不相关的“造成粮食安全隐患”的答案也就不足为奇了。

十大差题(10)

(2013年大纲卷5题)自20世纪90年代初,浙江温州的一些瓜农到海南岛承包土地,种植西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他们每年8月底到海南岛种西瓜,次年5月中旬返回温州。

据此完成5题。

5.温州瓜农选择在海南岛种植西瓜,是因为海南岛( 

A.西瓜品种优 

B.种植成本低 

C.种植利润高 

D.市场需求大

【理由】本题题干与答案选项设置不规范,题干中“是因为海南岛”一句中的“海南岛”表述不科学,选项设置牵强附会,很容易让人一头雾水。

根据材料可知,温州瓜农每年8月底到海南岛种西瓜,次年5月中旬返回。

在此期间,尤其1-2月份,全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低。

以1月份为例,温州1月平均气温8.8℃,最低气温可至-2.5℃,,而海南1月平均气温18.8℃,最低气温仅为9.1℃。

据此分析可知,1月份,海南岛具有温州无法比拟的气候优势,这也是众多温州瓜农纷纷南下的重要原因。

而题干中“是因为海南岛”一句直接引发人们思考的是海南岛的优势,而不是温州瓜农在海南岛种植西瓜有什么优势。

笔者建议将是因为海南岛”一句中的“海南岛”去掉,然后将答案选项改为“A.海南岛西瓜品种优 

B.(在海南岛)种植成本低 

C.(在海南岛)种植利润高 

D.海南岛市场需求大”。

如何区分种植成本低和种植利润高 

十大差题(11)

(2013年新课标全国Ⅰ卷第9~11题)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区14日6时的气压形势,L为低压,图中天气系统以200千米/天的速度东移。

读图,完成9—11题。

图中甲地14日6~9时的风向为( 

 )

A.偏东风 

B.偏南风 

C.东北风 

   D.西北风

10. 

气象部门发布了暴雨预报,甲地暴雨开始的时间约为( 

A.14日14时 

B.14日19时 

C.15日4时 

D.15日11时

该地区及图示气压形势出现的月份可能为( )

A.华北平原,3、4月份 

B.四川盆地,1、2月份

C.黄土高原,10、11月份 

D.东南丘陵,4、5月份

【理由】试题情景不切实际,题干设计不够严谨。

第一、试题情景不切实际,创新性不强。

题组以我国某区域某时刻气压形势图为载体,在假设等压线疏密状况不变的情况下,考查天气系统的平行移动(以200千米/天的速度东移)给所经地区产生的天气影响。

其实这种假设是不科学的,是违背现实实际的一种理想化考虑。

俗云:

“天有不测风云。

”某区域的气压形势图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气压形势图平行移动实质上命题人单向思考而已,纯粹是为了设题而做的一种假设。

试题的理想化处理减少了考生对天气系统复杂多变性的考虑,有利于考生调用所学知识对气压形势进行动态分析,但违背了“生活就是地理”的新课标理念,其负面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至于采用何种形式考查天气系统的动态变化,期待命题人的科学创新,2011年天津卷第10—11题(某区域不同时刻气压形势图的慢镜头展示)的情景设计值得借鉴。

说其创新性不强,是基于2012年大纲卷类似考题和各省市类似模拟试题而言的。

2013年新课标卷关于天气系统的考查,可以说是2012年全国大纲卷第10~11题(试题略)的翻版。

从试题情景的设置到考查知识点的设计,两组试题设计思路非常相似。

另外,在2013年各省市复习备考模拟试卷中,类似该题组的考查形式层出不穷。

对于最高水平的国家考试而言,考题的知识点可以雷同,但考查的方式应该具有其应有的新颖性(陌生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显示考试的公平,也更利于高校人才的选拔。

第二、题干设计不够严谨,违背思维逻辑常理。

这是基于最后一题的设计而言的。

试题题干为“该地区及图示气压形势出现的月份可能为”,言外之意,选项中只有正确的那一项的地区及其时间才有可能符合图示气压形势,而事实上选项地点所反映的地点和时间都有可能出现图示气压形势状况的,只不过出现的概率不同而已。

从同仁们对这道试题的解析来看,主要有两个版本,一是从图示气压的数值特征角度分析,理由是夏半年我国大部分地区被低气压(低压中心)控制,据此采用排除法判定答案选项。

试问其他季节,我国大部分地区就不被低压控制了吗?

显然这种推理是不正确的;

二是根据选项各个地区的气候特征进行推断,理由是东南丘陵4、5月多云雨天气,更易出现低压中心。

第二种推理看似更为合理,但题干说的是“可能”并非“最可能”啊!

十大差题(12)

(2013年四川卷9~10题)图5是亚洲中纬度地区一种适应环境、别具地方特色的民居,称为土拱。

这种民居较高大,屋顶为拱顶或平顶,墙体由土坯砌成,厚度很大。

据此回答9~10题。

这种民居所处环境的突出特点有( )

A.昼夜温差大 

B.秋雨绵绵 

C.气候湿热 

D.台风频繁

6月8日当地地方时15时,照射土拱的太阳光来自( )

A.东北方向 

B.东南方向 

C.西北方向 

D.西南方向

【理由】第9题文字信息展示过于浅显直白,图片信息冗余。

第10题“逆向淘汰,多思有罪”

“土拱”建筑,主要用未焙烧而仅作简单加工的原状土做为材料营造主体结构。

外墙比较厚实、高大,具有良好的隔热效果,日间提供阴影遮蔽功能。

外墙设置狭小的高窗,这样夏季可以减少传入室内的强光辐射,冬季减少室内热量流失到室外。

院内墙体窗户面积相对较大,有利于室内采光通风。

屋顶平坦带高墙,有利于日间晾晒杂物、夜间纳凉休息。

室内往往带有半地下空间,夏季午间提供避暑场所,冬季提供瓜果储物空间。

由此可见,“土拱”建筑是“形式追随气候”的产物,较好地适应了当地夏季高温冬季寒冷、昼夜温差大、降水少的温带大陆性气候特征。

但是题干文字信息披露过于明显,学生仅仅根据“墙体由土坯砌成,厚度很大”,利用中学物理常识,直接推断出A选项正确,导致图片信息设置画蛇添足。

2008年广东文综地理第7题,就直接以文字形式考察类似角度,信息设置上反而显得干净利落。

该题不如将文字的描述信息删除,展示代表性建筑剖面图,辅以真人参照物,体现厚墙、高窗、平顶、半地下空间等建筑特征。

更能考查学生从图中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

高考地理一般从日出、正午、日落等特殊时间点出发,考查常识性的太阳方位角知识。

太阳方位的精确计算属于大学《地球概论》内容,牵涉到复杂的几何计算。

该地纬度未知、该日太阳赤纬未知,而时间点过渡的15时,仅仅中学生认知能力,无法精确计算具体太阳方位。

更多学生想当然地认为该日12时正南,18时太阳正西,那么15时肯定就是“西南”了,所以歪打正着蒙对了答案。

而数理成绩优秀空间分析能力较强的考生,反而纠结于此时具体的太阳方位,得分率可能反而不如中等成绩的考生。

因此,此题区分度存疑。

笔者经过stellarium软件模拟,2013年6月8日地方时15时,30°

N太阳方位角为西偏北1°

题中图片所示建筑在中国新疆、中亚和西亚地区有广泛分布,从纬度上看,西亚30°

N是可以出现太阳位于西北的情景。

因此,在命题上不够严谨。

另外,此题立意角度与2012安徽高考文综第30题如出一辙。

当时网络媒体和地理教研期刊,都对太阳方位问题有过深度激烈争论。

仅仅时隔一年,再出现同样争议,不得不令人扼腕叹息。

十大差题(13)

(2013年四川卷1~2题)2013年春我国部分地区发生了严重的干旱。

读图1回答1~2题。

1.图示重旱的主要省(区)简称是(  )

A.陕、桂、湘     B.滇、黔、蜀 

C.滇、黔、湘 

D.陕、蜀、桂

2.在发生重、特旱的地区,此时期最可能出现(  )

A.滑坡 

B.沙尘暴 

C.森林火险 

D.土壤盐碱化

【理由】情境设置简单,更侧重于记忆性的知识考查,体现不出高考对学生各种能力的考查。

第一、仅仅考查简单的读图,试题设置没有深度。

读图名读图例是读图的基本要求,本组题中干旱程度图例已经显示的非常明确,只要对照图例很容易确定重旱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