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社会 离我们有多远.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80222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康社会 离我们有多远.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小康社会 离我们有多远.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小康社会 离我们有多远.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小康社会 离我们有多远.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小康社会 离我们有多远.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小康社会 离我们有多远.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小康社会 离我们有多远.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小康社会 离我们有多远.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小康社会 离我们有多远.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小康社会 离我们有多远.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康社会 离我们有多远.docx

《小康社会 离我们有多远.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康社会 离我们有多远.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康社会 离我们有多远.docx

小康社会离我们有多远

小康社会离我们有多远

小康社会离我们有多远

小康社会是一个具有中国社会特色的重要理论范畴,在我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是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

从先秦时代至今,随着社会与政治结构的变迁,中国社会的小康情结历经春秋战国、秦汉至隋唐、北宋至清前期和近现代以来四个发展阶段,小康社会思想在上述四个时期分别以安宁与稳定、保民与自保、均平与和合、社会主义与现代化为主要特征,表现出巨大而丰富的差异。

二千多年来,小康社会思想的发展历程复杂而艰辛。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提出将小康社会作为社会发展的目标,并在党的十三届七中全对小康的内涵作了详细的描述,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确立为我国在21世纪头20年的奋斗目标,在全国上下激发出建设小康社会的高昂热情,2012年11月,立足“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党的十八大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新的要求。

那么,到底什么是小康社会,小康社会的标准,我们离“全面小康社会”到底还有哪些差距?

通过哪些举措才能消除这些差距,确保到2020年我国能够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

一、“小康社会”概念的形成和发展

小康社会是古代思想家描绘的诱人的社会理想,也表现了普通百姓对宽裕、殷实的理想生活的追求。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的小康社会,不仅仅是解决温饱问题,而是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满足人类发展需要。

(一)求安与求稳:

春秋战国时代诸子对小康社会的展望

小康社会思想产生于春秋时代。

“小康”一语最早见于《诗经·大雅》中的“民亦劳止,汔可小康”。

小康,就是稍稍能安居。

小康社会思想从它萌芽的那天起,就与社会普通民众的社会观念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刺激小康社会观萌芽的是压在普通民众身上沉重而无休止的劳作。

(二)保民与自保:

秦汉至隋唐时期小康社会观的实践与再发展

秦朝统一六国后,社会各阶层认为安乐的小康社会即将到来,秦始皇刻石于碣石,又刻于会稽,分别书:

“初一泰平”、“嘉保太平。

”泰平,就是“太平”。

但实际上,秦帝国并没有停止用兵,天下不得太平,百姓也未得安宁,这种理想到西汉初年方才实现。

公元前二世纪至公元十世纪,中国社会出现了汉唐盛世,也遭历三国两晋南北朝之乱。

前者是对较前时期形成的小康社会思想的实践,后者则孕育了对小康社会思想的继续探索。

(三)求均与求和:

北宋至清前期小康社会思想的嬗变

中国古代社会至北宋为一大变,这是因为经过唐末农民大起义的洗礼,汉唐时代存在的强宗豪族不复存在,平民暴露在国家的直接统治之下;同时,在汉唐时代小康社会里农民拥有的权利现在不再享有,国家不再实行计口授田,并且对土地买卖采取自由放任政策,造成土地占有不均,社会贫富差距拉大。

自北宋开始,农民喊出了“等贵贱,均贫富”和“均田免粮”等口号,要求平均土地,缩小贫富差距;降低赋税负担,提高生活水平。

儒家知识分子适应“社会平等”要求,设想了财富平均、宗族和合的小康社会。

(四)社会主义与现代化:

新时期中国小康社会的历史使命

十九世纪后半叶,古老的中国蹒跚曲折地走上了对外开放与现代化的道路。

当时的知识界、政治界均赞同“大同”社会说,以全世界即将走向大同社会为号召,推动社会开放与变革。

最有代表性的观点是康有为1919年发表的《大同书》,认为当时的西方已经是小康社会,以西方为参照系,将救亡图存、政治改革和社会理想结合了起来。

1979年,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的现代化道路重新进行了总结与反思,第一次提出“小康”概念以及在20世纪末我国达到“小康社会”的构想,以此为标志,中国共产党的“小康社会”思想宣告确立。

经过20多年的建设,中国已经完成了总体小康社会目标,正在迈向全面小康社会。

回顾20多年的小康社会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小康社会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部分。

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

“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中出现失误的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提出的一些任务和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近二十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克服了那些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又抵制了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

”这段话集中说明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实施的小康社会战略在性质上属于社会主义,并且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载体。

1991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的报告中,对小康的内涵作了如下的描述:

“我们所说的小康生活,是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

”综合上述观点,中国正在建设的小康社会与近代以来认为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是小康社会的思想是具有本质性区别的。

(二)小康社会追求的目标是消灭贫困,共同富裕,实现现代化。

“中国的社会主义要消灭贫困,走向富民强国之路,这是小康社会的基本精神。

”消灭贫困构成了小康社会的经济起点和要求。

因此邓小平反复强调:

“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从一九五八年到一九七八年这二十年的经验告诉我们: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

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

”在发展生产力的过程中,提倡一部分先富起来,通过先富帮后富,先富带后富的方式,最终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实现社会整体走向共同富裕。

(三)实现小康社会需要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

经验表明,构建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是确保小康社会顺利实现的关键条件。

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小康社会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

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确定“从1981年到本世纪末的20年,我国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是,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使全国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实现这个目标,城乡人民的收入将成倍增长,人民物质生活可以达到小康水平”。

这是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首次使用“小康”概念,并把它作为主要奋斗目标和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阶段性标志。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正式将实现小康列为“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二步目标。

同时指出,我国现代化建设将取得新的巨大的进展,人民群众将能过上比较殷实的小康生活,人民普遍丰衣足食,安居乐业。

1990年12月,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审议并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对小康的内涵作了详细的描述,“所谓小康水平,是指在温饱的基础上,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达到丰衣足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奋斗,到2000年我国顺利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一、二步目标。

一个12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不但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

中国正在向着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快速前进。

正如法国《费加罗杂志》周刊2002年11月16日的一篇文章所说:

“两个世纪以来,中国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繁荣和开放”,“依照目前的科技和经济发展速度,中国到2015年争取使国民生产总值赶上甚至超过美国的雄心并非痴心妄想。

”毫无疑问,这些事业与荣誉的取得应当归功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

2002年11月8日,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进一步明确了今后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

“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党的十五大提出,在十六大进一步作为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奋斗目标提出,这是我们国家和社会发展进入新时期的标志。

十六大报告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对小康社会更加全面的描述,是对小康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今后20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中国人民的团结奋斗中,必将迎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高潮。

二、小康社会的标准 

 总体小康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的,一个偏重于物质消费的小康;全面小康是一个较高标准,追求的是物质、政治、精神和生态文明共同发的,将缩小地区、城乡、各阶层差距的小康;从时间上看,总体小康是2000年已经达到的小康,全面小康是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

   

(一)、总体水平上的小康社会 

总体水平上的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

所谓低水平,就是指刚刚进入小康的门槛:

一是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水平还不高;二是指还有相当比重的人口还没有进入小康。

比如我国2002年底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才接近1000美元,排名世界第140位。

所谓不全面,是讲我们总体达到的小康主要是从经济方面看,侧重于物质文明方面,在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方面还有较大的差距。

而且经济方面也主要是侧重在解决生存需要,指在温饱的基础上,生活质量有所提高。

即使在生存需要方面,也还有许多问题来不及解决,例如住和行的问题还远没有得到解决。

所谓发展不平衡,是指地区之间、工农之间和城乡之间,以及不同的社会阶层之间,收入和生活水平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在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诸多方面,以及小康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进展状况和达到的水平也是不平衡的。

 

虽然如此,但在达到总体上的小康之前,党和全国人民的努力是不可小视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经过二十年的努力,2000年9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宣布:

到2000年,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

十六大报告也指出,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更全面的、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社会。

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涵义,可以从时间、空间和质量这三个方面加以理解和把握:

 

 1、从时间上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从一个起点开始不断向终点趋进的过程。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起点是从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目标的第二步战略目标开始,终点是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即到本世纪中叶。

这是实现现代化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

 

 2、从空间上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可以分作空间结构和空间布局两个层次。

在空间结构上,它是一个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环境等全面发展的目标;在空间布局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发展比较均衡,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缩小,城镇人口比重超过50%,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家庭财产普遍增加,广大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的过程。

 

 3、从质量上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由低水平向更高水平趋进的过程。

就是用大约20年的时间,使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人均超过3000美元,相当于当时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使我国进入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所以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已经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党的十七大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的发展提出了五个方面新的更高要求:

一是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二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三是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四是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五是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胡主席在十八大上,要求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新的要求。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基层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网络,建立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体制机制,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

所以说,本世纪头20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这个阶段的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总量必须走在世界前列,人均GDP必须达到当时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进一步提高小康生活的水平和质量,增加富裕起来的人口的比例,提高富裕程度。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是全面建设更全面的小康社会。

 

二、制约我国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点和风险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

据《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监测报告(2011)》(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10年,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为80.1%,比2000年提高了20.5个百分点。

按照这一增幅情况,我国应该能在2020年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尽管如此,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时期。

在这一时期,我国仍然面临着一些亟待突破、化解的难点和风险,主要如下:

从规划看,十六大以来,在提出和深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同时,我国一直没有在国家层面专门针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编制出台规划纲要,仅有少数省份和城市进行了一些探索。

从监测看,目前,在评估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程度时,我国使用的是2008年6月由国家统计局印发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方案》(国统字[2008]77号),方案中的指标体系由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活质量、民主法制、文化教育、资源环境等6个方面23项指标组成。

结合评估实践和最新要求来看,该指标体系还存在一些不科学、不合理的地方:

更适用于在全国、省域和市域等层面进行评估,对于县域甚至更小的区域,往往会因为其功能较为单一,而无法得出较为全面和准确的评估结果;反映发展水平的指标较多,反映发展质量的指标则较少;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R&D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人均住房使用面积等部分指标的目标值或已不符合党的十八大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的新要求。

从领域看,经济发展、文化教育和资源环境是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主要难点领域。

据报告显示,2010年,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经济发展、文化教育和资源环境三个领域的实现程度分别为76.1%、68.0%和78.2%,明显滞后于社会和谐、生活质量和民主法治三个领域的实现进程(实现程度分别为82.5%、86.4%和93.6%)。

其中,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实现程度仅为64.0%,R&D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实现程度也才70.4%,是导致经济发展领域实现程度滞后的主要制约因素;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实现程度仅为55.0%(是23个指标中实现程度最低的指标),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的实现程度为63.9%(较2000年有所下降),由此导致文化教育领域的实现程度和提升幅度最低(在2000-2010年间实现程度仅提高9.7个百分点);资源环境领域实现程度滞后的主要原因则是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较慢(实现程度为69.5%)和环境质量改善力度不足(实现程度为76.7%)。

除前述指标外,社会和谐领域的基尼系数、城乡居民收入比和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生活质量领域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也是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难点指标。

2010年,前述指标的实现程度分别为79.8%、70.3%、72.8%、67.0%和73.2%,距目标值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其中,2000-2010年,基尼系数和城乡居民收入比不断增大——前者由0.412提高至0.501(据报告显示,2010年,我国基尼系数实现程度为79.8%。

按0.4的基尼系数标准值测算,2010年基尼系数=0.4/79.8%≈0.501),后者由2.85扩大至3.45,已经加大了社会和谐领域的实现难度。

从区域看,西部地区是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主要难点区域。

据报告显示,2010年,西部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实现程度仅为71.4%,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了8.7个百分点;十二个省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都未超过80%(内蒙古最高,为79.4%)。

其中,贵州、云南、西藏、甘肃、青海、宁夏、新疆七个省(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还在60%-70%之间,能否在2020年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除前述省份外,河北、海南、山西、安徽、江西、河南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需重点关注的难点区域:

2010年,在东部地区,河北省和海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都较为落后,分别为75.0%和78.0%;在中部地区,山西、安徽、江西和河南等四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也还不高,分别为74.0%、77.8%、76.0%和75.4%。

从趋势看,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将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必须警惕的主要风险。

在国际环境方面,世界经济将在较长时间内处于低速增长状态,中国经济增长亦将逐渐放缓;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将重新抬头并迅速蔓延,中国外贸出口或将难以复苏;新一轮结构调整、技术创新的热潮将愈演愈烈,中国的技术革新和产业转型将面临诸多挑战;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安全等全球性问题将更加突出,中国高消耗、高污染的经济发展方式将难以为继;亚太地区将成为美国全球战略的第一重心,美国将长期通过多种方式打压中国发展。

在国内环境方面,经济增长下行压力逐渐加大,经济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深层次体制障碍和各种社会矛盾不断凸显,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资源环境约束日趋加剧,节能减排空间趋小、难度加大,等等。

以上这些,都将给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造成不小的负面冲击。

三、加快推进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的几点建议

近些年来,我国地区、城乡、行业、群体间的收入差距有所加大,分配格局失衡导致部分社会财富向少数人集中,收入分配差距已经超过基尼系数标志的警戒“红线”,亟待解决;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的研究结果表明:

我国东南沿海的省区已进入第二次现代化阶段,但中、西部地区的17个省、自治区尚处于第一次现代化阶段。

在目前的历史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还面临诸多难点和问题,但是,只要我们坚持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不断根据实际情况对道路进行修正和完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终究会在不远的将来实现。

(一)要与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紧密结合起来,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变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牢牢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重点在“多予”上下功夫。

(二)要与强化农村经济建设的产业支撑紧密结合起来,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循环农业。

(三)要与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促进广大农民持续增收,保障务农和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和加强扶贫开发紧密结合起来。

(四)要与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着力加强农民最急需的生活基础设施建设、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

(五)要与培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紧密结合起来。

(六)着力改善农村文化环境,大力促进农村文化生活的大发展和大繁荣。

(七)扩大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规范基本医疗保障基金管理、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提高基本医疗保障管理服务水平。

总结:

农业是衣食之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来看,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越来越低,社会文明的发展也要求越来越多的人脱离农业生产,甚至脱离物质生产。

但是,农业的特殊性始终是无法替代的。

“民以食为天”,没有发达的农业,人们就没有生存保障,整个社会就没有发展的根基。

因此,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安天下的战略产业,对保证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生活、保持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解决“三农”问题,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近些年来,我国地区、城乡、行业、群体间的收入差距有所加大,分配格局失衡导致部分社会财富向少数人集中,收入分配差距已经超过基尼系数标志的警戒“红线”,亟待解决;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的研究结果表明:

我国东南沿海的省区已进入第二次现代化阶段,但中、西部地区的17个省、自治区尚处于第一次现代化阶段。

近年来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在知识传播、生活质量和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在拉大......在目前的历史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还面临诸多难点和问题,但是,只要我们坚持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不断根据实际情况对道路进行修正和完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终究会在不远的将来实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