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白云区区域地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802265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70.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州市白云区区域地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广州市白云区区域地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广州市白云区区域地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广州市白云区区域地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广州市白云区区域地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广州市白云区区域地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广州市白云区区域地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广州市白云区区域地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广州市白云区区域地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广州市白云区区域地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广州市白云区区域地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广州市白云区区域地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广州市白云区区域地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广州市白云区区域地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州市白云区区域地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广州市白云区区域地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州市白云区区域地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广州市白云区区域地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人口变动8

人口分布8

人口结构8

民族结构8

性别结构8

年龄结构8

文化结构9

职业结构9

家庭结构10

五、区域习俗10

服饰10

饮食11

居住11

行旅11

六、区域联系与交通11

一、白云区位置与行政区域

区域地理位置

白云区位于广州市老城区的北面,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区境地理坐标为东经113°

08′36″至113°

34′52″、北纬23°

07′03″至23°

25′53″。

东西极限长为44.4公里,南北极限长为33.6公里,东邻萝岗区,西界佛山南海,北接花都区、从化市,南连黄埔、天河、越秀、荔湾等4区,面积平方公里。

详见图一。

图一

行政区域划分

白云区辖内有14条行政街,4个中心镇,即三元里街、松洲街、景泰街、黄石街、同德街、棠景街、新市街、同和街、京溪街、永平街、均禾街、嘉禾街、石井街、金沙街和江高镇、人和镇、太和镇、钟落潭镇4个镇。

设居民委员会245个,村民委员会118个,全区户籍人口77万多人,流动人口约80万。

二、区域自然特征

地质

白云区的地质状况,主要包括地层、岩浆岩、变质岩、地质构造变等4个方面。

白云区出露的地层比较齐全,从晚古生界的震旦系至新生界的第四系,除寒武系、奥陶系与志留系缺失外,其余均有出露,主要包括元古界的震旦系、古生界的泥盆系、石炭系、二迭系,中生界的三迭系、侏罗系、白垩系,新生界的第三系和第四系。

白云区的侵入岩主要是燕山期形成的,最主要的侵入岩体有萝岗岩体和九佛岩体。

萝岗岩体是在燕山第二期(中侏罗世)侵入,以中酸性侵入岩的二长花岗岩为主,中粒颗粒。

而九佛岩体这是在燕山第三期(晚侏罗世)侵入的,以酸性侵入岩的黑云母花岗岩为主。

白云区出露的变质岩主要有混合岩和混合花岗岩。

前者是以全麻状混合岩为主,而后者主要是片麻状混合花岗岩。

白云区的地质发展和地貌变化深受褶皱和深大断裂的控制。

主要断裂带有两条,广从断裂带和瘦狗岭断裂带。

前者是北东向断裂带,后者是东西方向的深断裂带。

地貌

白云区地势北部与东北部高,西部和南部低。

大致以广从断裂带和瘦狗岭断裂带为界,广从断裂带以东,瘦狗岭断裂带以北,是白云山低山丘陵地区,中有山间冲积平原点缀,良田坑冲积而成的白米洞等。

广从断裂以西,主要是流溪河冲积平原和珠江三角洲平原。

北部及东北部以低山为主,谷深,坡陡,基岩是坚硬的、块状的变质岩和花岗岩。

在低山的边缘地带,如新广从公路东侧、旧广从公路大源以南两侧,展布着一系列丘陵,其基岩是抗风化力较弱的中粗粒花岗岩,故山顶浑圆,山坡平缓。

在丘陵区的南部边缘,沿瘦狗岭断裂走向是一片带状的台地,区境内西起王圣堂,依次是走马岗、桂花岗,接天河区境的横枝岗、瘦狗岭、下元岗。

白云山西麓,是丘陵与山前平原相接地带,并展布着一系列北东向的山前洼地和台地,与冲积平原相间,组成了流溪河波状平原。

白云区内山脉属九连山余脉,从东北向南及向西南延伸,形成区境东北和东部大片丘陵山地,其中帽峰山主峰莲花峰海拔534.9米,是全区最高峰,山上遍植松、杉、竹和杂树,树木郁葱,植被茂密。

此外,全区有多座海拔300米以上的山岭,如白云山主峰摩星岭海拔372.3米,杨大岭海拔349米,武台山海拔336米,寻岭海拔313.3米,葫芦山海拔331米,洞旗峰海拔314米。

气候

白云区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季风环流盛行。

冬季处于大陆高压东南边缘,多吹来自大陆的偏北风,因有南岭等山脉作屏障,阻隔北方南下寒潮,又可使冷空气锋面停滞,形成阴雨,故冬季不致严寒干燥。

夏季主要受太平洋高压影响,多吹来自海洋的偏南风,因南岭山脉及区内东北高、西南低的地形特点,可截留大量水蒸气上升成雨,故夏季不至于酷热。

白云区的气候特点是:

热量丰富,雨量充沛,霜雪稀少,四季分明,春夏之间多暴雨,夏秋之间多台风。

年平均气温21.8℃;

7月,平均气温28.4℃,极端最高气温38.1℃;

1月,平均气温13.3℃,极端最低为0℃;

无霜期达345天;

年降雨量1694毫米,4月至9月雨量占%。

水文

白云区境内的河流属珠江水系。

因受地势影响,河流多从东北流向西南,从东流向西或从北流向南,分别流入珠江、白坭河、流溪河,也有少数经天河区流入东江。

主要河流有流溪河、白坭河、珠江(西航道)以及南岗河等。

而在地下水方面,白云区地下水种类主要有三种,浅层地下水、深层地下水和矿泉、温泉水。

区内浅层地下水多属亚砂土性,多年平均地下水平面为-2.45米。

深层地下水则多藏于深层喀斯特地层,主要含水层为第四纪栖霞灰岩、壶天灰岩和石登子灰岩,与隔水层第四纪粘土、亚粘土和侧水煤系相间,组成数条北北东至南南西走向的含水带。

此外,区内已探明温泉有2处,在三元里、瑶台交界处和龙归,均已开发利用。

在钟落潭旗岭北麓、帽峰山下的头陂以及萝岗镇八斗村等地则发现有矿泉水,均有厂家生产瓶庄矿泉水。

土壤

据1982年广州郊区土壤普查数据显示,白云区的土壤分属水稻土(占全区耕地面积的37%)、菜园土、赤红壤3个土类,麻红黄泥田(主要分布在九佛、萝岗丘陵地区地势较高的地方)、麻红泥田(主要分布在九佛、钟落潭一带)、页红泥田(主要分布在人和、江高双岗、雅瑶一带)、洪积红黄泥田(主要分布在九佛、钟落潭、竹料、太和、萝岗的山间小盆地或山坑谷底)、河沙泥田(主要分布在钟落潭、竹料、龙归、人和、蚌湖、江村、神山、新市、石井的流溪河、白坭河沿岸)、沙质田(主要分布在钟落潭、竹料、太和的山前和河流冲积平原台地)、泥肉田(主要分布在各村镇附近的“村边田”)、白蟮泥底田(主要分布在九佛、萝岗、人和的丘陵、台地、山边)、冷底田(主要分布在九佛、钟落潭、太和、竹料、萝岗山脚低洼地带)、菜田(主要分布在石井、三元里、新市嘉禾一带)、花岗岩赤红壤(主要分布在区境东北部和东部丘陵山区)、沙叶岩赤红壤(主要分布在钟落潭、竹料、太和、萝岗的低山丘陵地区)、坡园地赤红壤(主要分布在区境东北部和东部低山丘陵坡地)等13个土属。

白云区的土壤状况特点是:

兼有多种土类、土属,宜于发展多项种植业,适宜种稻、种菜的耕地面积大,土质、肥力形成了越北越穷、越东越僻的不平衡状态。

三、自然资源与开发

土地资源

3.1.1区内土地资源状况

丰富的土地资源是白云区经济发展的突出优势之一,它为广州市的城市发展、产业布局的调整、基础设施的建设、房地产的开发,乃至城市垃圾的处理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根据1993年土地详查材料,白云区的土地总面积共有万亩,共分耕地(占全区总面积%)、园地(占全区总面积%)、林地(占全区总面积%)、草地(占全区总面积%)、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占全区总面积%)、交通用地(占全区总面积%)、水域(占全区总面积%)及未利用地(占全区总面积%)等8类。

3.1.2利用特点

区内土地资源的利用有以下特点:

1、辖区内一、二、三产业均发展较快,各种用地交错分布,形成较为复杂的用地结构,而且各类用地都占一定的比例。

2、在农业用地中,以农副产品生产用地的比重较大,充分体现城郊型农业的特点。

3、林业占有重要位置。

以帽峰山为中心的林业用地占全区土地面积的%,是市区最重要的生态林地,被喻为广州市的“市肺”。

气象资源

2、1气温

日平均气温≥10℃是包括水稻在内的大部分喜温作物活跃生长的界限温度。

白云区温度≥10℃的一年内有333天,占全年天数的%。

日平均气温≥22℃是晚稻安全抽穗的指针温度,也是夏季气候的下限温度,而白云区气温≥22℃的一年内有149天。

此外,白云区的平均无霜期达347天,由此可见,白云区的热量资源还是比较丰富的,可以加以利用。

3.2.2降水

区境降雨量丰富,但季节变化明显。

降雨集中于春、夏两季,占全年降雨量的80%以上;

秋冬两季降雨偏少,不足全年降雨量的20%。

此外,区内降雨有明显的地区差异,受地形的影响,帽峰山北面的沙田一带和萝岗丘陵北缘的水口水库一带年平均雨量比全区高出15个百分点。

而地处东部低山西侧的太和圩周围则是区内常年的少雨地区,比全区的平均雨量要低12个百分点。

3.2.3气象资源特点

光、温、水是气候资源的三大要素。

白云区强光、高温、多雨都出现在重要的耕作季节,光、温、水同步,表现出得天独厚的组合优势。

但是,由于区内温、光、水等气候要素在时间上和地域上都存在明显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生产。

所以人们需要掌握其变化规律,采取措施去适应这种变化,使气候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开发和应用。

例如在东部山区修筑水库,在平原地区修建排灌系统。

这样,在雨季,水库可以大量畜水,既可以防止山洪暴发造成的洪涝灾害,又可以在旱季放水灌溉作物。

水资源

3.3.1区境内水资源状况

据1982年水资源调查数据显示,区内水资源丰富,全区农业、工业、生活用水等合计,开发利用当地水资源60%以上(不含广州市各水厂利用白云区的地表水、地下水的水量)。

此外,区内水力资源也比较丰富。

包括河流自然落差形成的水力资源,蓄水工程大坝上下游水位差形成的水力资源,引水、蓄水工程输水管道落差形成的水力资源,全区水力资源理论蕴藏能量近2万千瓦。

3.3.2水资源特点

区内降水丰沛,径流较大,过境客水多,地下水比较丰富,令白云区水资源比较丰富。

但是,降雨和径流年内分配不均匀,降雨和径流的地区分布也不均匀,降雨量自东、西南向中部渐减;

径流深自南向北递增。

降雨和径流时空分布不均的特点给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带来一定的困难。

集中于汛期的水量多以洪水的形式出现,大部分水量直泄入海,成为难以利用的水资源;

如遇暴雨,还会造成洪涝灾害。

而在10月至次年的3月,由于降水量少,中小河流的河川径流也少,往往与农业生产发生供需矛盾。

矿产资源

区内矿产资源主要分为能源矿产、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以及化工原料矿产,其中能源矿产主要是煤和地热。

前者分布在新市镇嘉禾、五边,石井镇夏茅一带,后者则沿广从断裂两侧分布。

金属矿产主要指有色金属矿产、贵金属矿产、稀土矿产。

白云山麓从磨刀坑至天河龙洞一带的花岗石、石英石矿脉中,含有钼、铋、锌等有色金属。

在太和穗丰黄麻塘及兴丰村一带,有大、小36条金矿脉,有原生金矿和次生砂金2种形态的黄金矿藏。

并有方铅矿、黄铜矿、闪锌矿等伴生矿。

在九佛蟹庄及萝岗一带花岗岩体中,有稀土矿,以中轻富稀铕土为主。

非金属矿产主要包括冶金辅助原料矿产和建筑材料矿产。

在神山郭塘、人和一带,含丰富的软质耐火粘土。

硅质岩及砂岩层状矿床主要分布于区内石龙一带。

在江高镇流溪河上的一级阶地的沉积层内,含较大量石英砂。

区内西北部雅瑶一带,含大量石灰石。

神山、江村、钟落潭、竹料等地的垄状台地中有大量黄土可用于建筑。

流溪河河床、河滩及其支流河滩有大量河砂。

神山、郭塘、人和、太盛等地有白鳝泥。

化工原料矿产方面,龙归盆地有硝盐矿床,主要分布于始新统的岩层内。

生物资源

3.5.1植物

白云区内原有植被,属南亚热带雨林群落。

南部白云山和东部、东北部丘陵区以及流溪河沿岸,昔日曾是森林茂密,绿草葱茏的地方。

后来,由于多次战乱以及建国后大力提倡开垦荒地,以致毁林情况严重。

但是在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贯彻执行林业各项政策,稳定山林权属,落实生产责任制,划定了农民自留山,充分发挥山民从事林业生产的积极性,使白云区的人工植被逐步有所恢复,部分地区更有所发展。

据1993年统计,白云区有林面积为万亩,计有:

防护林面积万亩,用材林面积万亩,经济林面积万亩。

森林覆盖率为%,基本赶上全省平均水平。

此外,区内的植物种类繁多,在此不一一列出。

3.5.2动物

区内野生动物种类繁多,值得一提的是野兽。

建国前及建国初期,区内丛林地带有多种野兽。

但是由于后期毁林情况严重,近年,山猪、老虎等山兽基本绝迹。

在家禽、家畜、水产养殖方面,民国时期,广州附近乡村农民普遍养猪,民国18年,《广东省农业概况调查报告书》载:

“农民养(猪)一至二头者十居八九。

”。

建国后,白云区农民普遍饲养禽、畜。

80年代之后,引进了不少新的品种,连水产养殖业也得到较快的发展。

四、区域人口

人口发展

4.1.1人口数量

建国前区境人口较少。

至建国初期的1953年,区境的总人口数为万人。

随着城市的发展,人口迅速增长。

至1990年第4次人口普查,白云区总人口为万人,与第三次人口普查相比,8年间增加了万人,增长%。

比广州市和广东省同期的人口增长率分别高出和%。

平均每年递增%,比全市和全省分别高出和个百分点。

4.1.2人口变动

清代起,区境就有不少人为逃难、逃荒而出洋或到港澳谋生,客观上造成人口的机械下降。

由于经济比较落后,清代和民国期间人口的自然增长率都较低。

建国后至70年代初,是人口生育高峰期,自然增长率明显上升。

70年代后计划生育工作初见成效,出生率开始下降。

至80年代,由于大量外来人口涌入,机械增长率大幅度升高,而自然增长率则有所控制。

从第四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中,可看出白云区的人口增长情况具有增长速度近郊比远郊快、自然增产率高和外来人口猛增的特点。

4.1.3人口分布

第四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白云区人口分布具有各镇(街)之间人口密度差异悬殊、西部人口密度大于东部和街道人口密度远高于镇的特点。

人口结构

4.2.1民族结构

白云区少数民族人口增长很快。

第4次人口普查中,白云区有30个民族,在总人口中,汉族人口是万人,占总人口的%;

少数民族2677人,占总人口的%。

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有壮族、满族、瑶族、苗族、维吾尔族和土家族。

少数民族人口主要分布在三元里街、新市镇、石井镇等经济较发达、外来人口多的地方。

4.2.2性别结构

白云区人口的性别构成,就整体而言,男性略多于女性,但有明显的地域差异。

人和、龙归、蚌湖这三个侨乡,男性出国的较多,留在原籍的女性多于男性;

此外,太和、钟落谭、竹料、神山等镇,男性外出谋生的也较多,原籍亦是女多于男。

4.2.3年龄结构

人口学界通常将人口的年龄结构分为年轻型、成年型和老年型3种基本类型,与第三次人口普查相比,8年来,白云区总人口年龄构成由成年型逐步趋向老年型。

区内各年龄段人口分布如图二所示。

图二

4.2.4文化结构

白云区人口的文化程度结构为:

具有大学(包括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有万人,占总人口的%,;

具有高中(包括中专)文化程度的有万人,占总人口的%;

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有万人,占总人口的%;

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有万人,占总人口的%(以上各种文化程度的人口分别包括常住人口和在白云区的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学生)。

但各镇、街人口文化程度有较大差异,镇、街之间发展不平衡。

近郊的5个行政街和3个镇的人口文化程度高一些,而远郊镇人口文化程度低一些,全区各镇(街)人口的文化程度基本与经济发展水平成正相关。

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的男女人数比重较悬殊。

4.2.5职业结构

建国前,辖区人口以农业人口为主,占就业人口的85%以上,只有圩镇有为数不多的人从事商业、服务行业。

建国后,随着社会经济和城市的发展,从事非农业的人口逐渐增加。

详见图三。

图三

4.2.6家庭结构

第四次人口普查结果表明,辖区内家庭户的人口结构呈现家庭户(与集体户相对)平均人口略有减少、家庭户规模趋向小型化、家庭户类型趋向“两代化”等的变化。

五、区域习俗

服饰

60年代,人们开始穿反领或企领文装、人民装、军干装、战士装等。

一些外出工作的女青年则不再穿大襟衫而穿起了恤衫、工装或解放装、制服等。

“文化大革命”期间,青年人几乎都穿绿军装或红卫兵装,以示“革命化”。

若穿上了稍为时款的衣服,往往会被视为穿“奇装异服”而受批判。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所穿的服装已和老城区居民没有多大差别。

男的一般穿衬衣、西裤、$恤、机恤、猎装、西装、皮夹克、休闲服、牛仔衫裤,各款名牌衫裤都有人穿。

女服更是款式多样:

套裙、套裤、长裙、短裙、裙裤等,新潮别致,式样层出不穷。

衣料除了棉、麻之外,还有尼龙、混纺、化纤、全毛、真丝等等。

人们所穿的衣服,大多是到商场、服装专卖店等地购买,或到车缝店量身订做,很少自己动手缝制了。

饮食

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不但吃得饱,而且吃得精,菜式多种多样。

现在,农村的人们亦时兴上茶楼饮早茶,节假日还会全家到酒楼饭馆吃上一顿,饮食习惯已趋于城市化了。

逢年过节,区境内人家一般都有自制传统食物(油炸煎堆、粉仔、园仔、猪肠粉、麻糍、煎薄撑等)的习惯。

此外,区境内主要是吃粤菜为主,但是吸收了外来人口带来的饮食文化,也融合了多种菜式。

居住

70年代以后,才以建红砖屋为主。

屋顶由钢筋混凝土建成两层或两层半的楼房。

进入80年代,房屋从结构到造型设计等方面都有了很大变革。

大多是框架结构或混合结构,且都建成多层的楼房,务求达到通风透光的效果。

房屋传统格局已被淘汰,不少新建的楼房,厨、厕、浴室、阳台齐备。

经济条件好的,还把住房建成庭院式的格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建房越来越注重室内装修,墙壁采用1灰、喷涂、贴瓷片、贴墙纸。

地板铺水泥、马赛克、彩釉砖、水磨石、耐磨砖,有的还铺柚木地板。

窗户多用钢窗、铝合金窗。

门也从古老木门变成夹层密封门、钢闸门。

房子越建越高档,也可以说明区境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行旅

区境内,比较有特色的行旅是上马酒和落马酒。

有人要离别家园到异国谋生,临行前邀请亲戚朋友相叙话别,并设宴招待,谓之“上马酒”。

华侨在外奋斗多年有所积蓄,便会回乡探亲。

当他们第一次从国外回到家乡时,一般都要设宴请亲戚朋友欢聚,谓之“落马酒”。

六、区域联系与交通

白云区地域宽广,扼广州市东北、北、西北、西等几个方向的交通要冲,广州市的10大出口中有6个在区境内。

京广、广三铁路,广清、广佛、广深及环城高速公路,以及广汕、广从、广花、市一环等多条等级公路在境内通过。

白云国际机场坐落在区境南端,筹建中的广州新国际机场也将雄踞于区境北端并延伸到花都境内。

珠江西航道、巴江河及流溪河流经区境,也给航运带来便利。

白云区的交通运输业,以陆路为主,历史悠久。

修建的地方公路和县级公路,与广汕、广深、广从、广花、广中、广番等干线相连,形成了一个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网。

随着公路、桥梁等交通设施的逐步改善,客、货运输业和车场、货场等也日益发展,机动车辆不断增加。

区内除了集体、个体的客运、货运车队外,还建立了汽车驾驶员培训中心和小汽车出租公司、交通运输公司、汽车修配厂、华安工贸公司等。

白云区境内的铁路运输始于清代,发展至现代,区境内有京广、广三两条铁路,京广线在区境内路段长约27公里,广三线在白云区境内只有经大坦沙岛一段,加上珠江大桥东西桥共长约1.8公里。

此外区内还有10条企业专用铁路线,总长12.612公里(不含铁路自用的专用线)。

白云区境内还有若干个车站和铁路工段。

白云区境内还有民用航空运输业务,白云国际机场就位于区内的三元里、柯子岭、江夏、棠下之间。

1990年,白云国际机场平均每天进出港的飞机近200架次,全年旅客吞吐量600多万人次,是中国大陆旅客流量最大的机场。

此外,白云机场还为欧洲、西亚、东南亚等地区飞越广州上空的民航飞机提供过境飞行管制和飞行情报服务。

参考文献:

【1】白云区地方志编撰委员会,广州市白云区地方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