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新课程给教师的18条建议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8029167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55.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走向新课程给教师的18条建议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走向新课程给教师的18条建议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走向新课程给教师的18条建议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走向新课程给教师的18条建议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走向新课程给教师的18条建议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走向新课程给教师的18条建议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走向新课程给教师的18条建议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走向新课程给教师的18条建议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走向新课程给教师的18条建议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走向新课程给教师的18条建议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走向新课程给教师的18条建议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走向新课程给教师的18条建议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走向新课程给教师的18条建议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走向新课程给教师的18条建议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走向新课程给教师的18条建议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走向新课程给教师的18条建议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走向新课程给教师的18条建议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走向新课程给教师的18条建议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走向新课程给教师的18条建议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走向新课程给教师的18条建议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走向新课程给教师的18条建议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走向新课程给教师的18条建议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走向新课程给教师的18条建议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走向新课程给教师的18条建议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渠道了解这些方面的问题。

《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等报刊杂志对这次课程改革都有一系列的专题报道,人教网()课程研究栏目和各科教育栏目、中基网课程改革栏目(

如果有机会,教师可以争取参加新教材的一级培训,与教材编写人员面对面交流、探讨。

还没有使用新教材的教师应尽可能找到一套新教材及其课程标准,认真分析研究一下。

各科课程标准中都有相应的实施建议,需要教师们认真研读。

另外,人教网有课程标准和人教版新教材的电子文本,有些学科(如小学语文)还有电子教科书供下载。

建议2新课程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师要注意在思想上全面把握改革思路,在实践中全面贯彻改革精神

新课程强调“面向学生”,这包含四层含义,一是强调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是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使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要求,获得成功;

三是强调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

四是课程教学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和发展特点,关注、关照学生的需要、兴趣、追求、体验、经验、感觉、困惑、疑难等。

这些理念,只有通过教师在实践中的全面贯彻,才能得以落实。

新课程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强调科学素养(如动手能力、科学交流能力等探究素质)与人文素养(包括视觉艺术素养),强调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强调口语交际,等等。

新课程所强调的这些素质中有一些是纸笔测验等考试方法所无法涵盖或无法充分测查出来的。

如果教师在实践中只重视考试所关注的那些方面的素质,势必使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均衡、和谐发展这一课程追求最终落空。

新的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应该是全体学生都能够达到的基本要求。

因此,新课程在学习内容总量上做了严格控制,删减了大量当今社会生活中很少用到的或理论性过强、对多数学生来说偏难的内容,使新教材的分量和难度大为降低,有利于学生学业负担的减轻,有利于促使大多数学生走向学业成功。

教师要注意领会改革意图,在面向全班学生开展教学时,不要随意地把砍掉的内容再拾回来,不要轻易地把降下来的难度再提上去。

我们在实验区发现,有些教师对新教材的这一精神领会不深,感到不适应,总觉得知识讲得不过瘾、不到位,而在各项课程内容的教学中费力地去补充、拓展、加深,这势必会再次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使新课程、新教材形同虚设。

新课程进一步加强了选择性,为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留下不少空间,除了降低必修课程课时比例,增加选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等的学习时间,即使必修课程中也有不少供学生自由选学的内容(如阅读材料)。

对于这些选择性的学习内容,教师要允许学生决定学或不学、选学这些还是选学那些,并给予必要的指导,但不可以强求每一个学生都学所有的选学内容。

因此,教师要注意,对于比如必修课教材,不能认为凡是出现在教材上的内容,每一个学生都要学到。

新课程强调关照学生心理,不过分强调学科自身的逻辑体系和概念、规律的严密性,因此,教师教学中就不要一味地追求讲完讲透,一竿子到底。

如化学新教材注意突出重点内容和核心概念,对于一些非重点概念,如相对原子质量、化合价等,不再下严格的定义,而是采用了通俗易懂的说法。

教师对这些内容都要加以注意。

再如,物理中关于反射规律,课程标准的要求是“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光的反射的特征”,人教版物理教材中的表述是“在反射现象中,反射角等于人射角”。

这种表述没有提及反射光线是否与入射光线共面,也没有提及反射光线与人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因而可以说是不完整的,但由于并没有说这种表述就是“反射定律”,所以科学上是没有错误的。

而且这样处理更抓住了光在反射时最明显的特征,学生很好理解和记忆,免去了对初二学生较为困难的“共面”及常被遗漏的“分居”。

更主要的是,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多地专注于探究的过程。

这样处理不仅符合课程标准对光的反射的教学要求,而且是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典型体现。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也属于这种情况。

对于教材中的这种处理,教师要深刻理解,不要讲求痛快,一次讲清讲透了事,否则仍是穿新鞋,走老路。

另外,有些概念,如电压,要到第六章才系统学习其科学定义,但由于多数初中学生已经或多或少听到过或使用过电压这个名词,因此,在第五章提到“学生电源”时就涉及了这一名词,这时并不要求学生对电压这个概念有较深理解,只要拿来能用即可。

因此,教师在使用新教材时要注意,不要一出现某个概念时就急于先给出其科学定义,有时可以先用起来。

类似的情况还有“能量”等概念。

建议3新课程强调面向生活,面向社会,教师在教学中是注意联系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社会生活实际,充分利用本地本校本班资源,开展本土化教学和校本班本出学

新课程特别强调联系学生日常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和科技新进展。

如各科教材都大大增加或加强了与当今社会生活联系紧密的学习内容,尤其那些与当前学生生活、当今社会实际、现代化技术和生产实际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新课题(尤其是那些最新的技术难题)联系紧密的学习内容,从而在宏观上进一步扩大了知识面,拓展了学习广度。

另外,新课程强调从学生日常生活和社会实际中引出新内容的学习,强调培养学生把社会生活实际情境中的具体问题抽象成理论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初步的数学建模能力。

这就要求学生在面临实际情境或实际问题时首先能够判断:

这一问题与所学过的哪一学科的哪些知识有关,可以应用哪些所学来加以解决。

再就是强调知识的运用,强调各项知识(包括事实、规律和原理、规则、方法如科学方法)在现实生活和社会中的应用范围和应用实例,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所学内容的生活意义和社会意义,例如了解计算机键盘设计中所用到的统计学知识。

这些课程理念,都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具体落实。

当然,各科新教材已经在这方面做出了努力,从而为教师教学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和启发。

但是,每位教师所面对的班级都不一样,学生所处社区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也都不同,教师要注意了解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社会生活实际,尽可能地针对自己的学生选取生活和社会素材。

加之中国地区差异极大,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发展都极不平衡,“学生的生活和所处社会的实际”就表现出巨大差异。

教科书是尽可能地设法选取具有共同性和代表性的素材,因此,不可能具有很强的差异针对性,这就为教师充分挖掘本土资源和校本资源,选取具有个性化的教学素材,开展本土化教学和校本教学提供了巨大的发挥空间。

如生物学在学习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时,或学习各种代表性的绿色植物时,教师可以根据学校所在社区的特点,选取具有本地特色的生态系统或代表性的植物种类为范例,来对教材中的重要概念进行学习。

教材中也设计了一些学习活动,目的也在引导教师开展本主化教学和校本教学,如生物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第7页设计了一个调查活动“调查校园、社区或农田的生物种类”(本文中的例子均取自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另外,从观念上,教师也要注意抛弃学科中心的思想:

教师所教、学生所学的生物学不再是哪个科学分支中的生物学学科、那些全世界都一样的生物学知识;

教师所教、学生要学习的生物是存在于学生身边的那个生物世界,是存在于学生生活中、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那些生物学知识,这是一个世界各地都不一样的属于每个学生自己的、本土化的生物天地。

建议4新课程在内容上大为更新,增加了许多反映社会经济文化科技新进展、时代性较强的布内容,天来技师通过各种渠道不断学习.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新教材中出现了大量现代社会中的科技新成就与新问题,如基因、克隆、人类基因组计划、疯牛病等,如生物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第55页“资料分析”专栏中的“小羊多莉的身世”。

语文新教材的选文更新力度极大,五分之四的选文是新的,不仅强调文质兼美,强调名家名篇,而且进一步加强了时文的比例。

从新教材注明的选文出处看,不少选自1999年和2000年新近出版的书籍中,选文内容和主题富有时代气息。

政治教材的更新力度更大,初一新设心理素质教育,高一的经济常识大量增加了财政、税收、储蓄、债券、股票、信用卡、支票、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等市场经济的具体知识和相关的政策。

这些新内容,对于许多教师也是陌生的,不少教学内容也只能是现买现卖了。

如果教学中学生出现疑问或不懂的地方,教师回应起来自然就觉得有困难了。

俗话说,要教给学生一滴水,教师首先要有一桶水。

新教材中大量新内容的出现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巨大挑战,要求教师平时就要注意通过报刊杂志、互联网、电视媒体、集中进修和培训、参加研讨会等各种渠道不断学习,随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人教社为使教师尽快适应新教材的教学,除在教学参考书中增加大量补充材料外,另于2001年相继推出多套丛书,供教师自学。

如《中学地理教师相关地理知识专题丛书》、《初中物理专题分析丛书》、《高中物理专题分析丛书》等。

建议5新教材强调各科之间的沟通与综合,这就要求程师全面拓展个人的台方面修并,淡化自己的学科角色,同时把学生视为接受教育的一个完整的人

新教材强调课程的综合化。

课程综合化,就是强调各个学科领域之间的联系和一致性,避免过早地或过分地强调各个领域的区别和界限,从而防止各个领域之间彼此孤立、相互重复或脱节的隔离状态的一种课程设计思想和原则。

在课程综合化的思想指导下,各科新教材十分注意相互之间的沟通与综合。

如物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声现象”的导语是这样写的:

在非洲干旱炎热的草原上,万籁俱寂。

一群大象慢慢地向前走,小象在母亲边听话地跟着。

这群象要去哪里?

也许,它们发现了水源,或者可口的食物。

象群的行进速度虽然缓慢,但方向是确定的。

忽然,不知什么原因,象群停住了。

一些象竖起鼻子站在那儿,另一些则左顾右盼犹豫着。

但是很快,它们又继续前进了,不过这次它们改变了方向。

也许你会问:

“这又不是生物课,怎么让我们读大象的故事?

”“这些大象的活动是在无声无息中进行的,这和声有什么关系?

”实际上,大象可以用我们人类听不到的“声音”进行交流。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这看似简单,但又有许多奥秘的声。

学过“有趣的声”后你就会知道,什么是声,声是怎么产生的,它是如何传播的。

当然,你也会明白人类为什么听不到大象之间进行交流的“声音”了。

这方面的例子可以说数不胜数。

如语文新教材中第四单元是“科学”单元,生物新教材第89页生物学与文学栏目是“寄予植物的情怀”。

历史新教材提示语中许多是从经典诗歌或歌谣、神话传说、文学名著中引出某课的历史学习,教材内容更有许多是文学、科技等文化发展史方面的内容,自由阅读卡中不少也是跨学科的资料,如:

“册”“编”“卷”的来历。

物理讲到“我们怎样听到声音”时讲了人耳的构造、双耳效应,讲“透镜及其应用”时,讲了“眼睛和眼镜”,讲电流和电路时讲了生物电,通过心电图了解心脏工作是否正常,等等。

地理新教材中海陆的变迁一节从“沧海桑田”这一成语故事说起,讲“天气及其影响”时,在“活动”栏目中讲到了历史上赤壁之战中运用天气的例子。

化学新教材在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后出了一道习题,先呈现一首古诗“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题目是“猜一猜诗中说的是什么化合物?

根据你对该化合物的认识,对诗中的描述做出解释。

另外,整套教材强调大语文教育思想,强调通过各种渠道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教育和熏陶。

如物理、生物等科教材在语言上都下了大功夫,使文字更加优美、形象生动、引人入胜,许多引语更是像一首首散文诗,极富文采。

其他各科教材在人文方面也都大为强化。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应改变自己原来的观念,不要以为自己仅仅是一名物理教师,只负责教学生学习物理学知识。

实际上,你是一名教师,而不仅仅是一名物理教师,负责促进学生全面成长,而不仅仅是他们物理学方面素质的发展。

有些教师在实践中面对综合化的新教材设计,指责说哪些哪些是语文教师的事,哪些哪些是生物教师的事,不是我份内的责任,我不管。

应该说,这是一种学科严格分野的陈旧观念,应该抛弃。

如,在生物俱乐部的一次实验课上,一个小组的实验照明灯忽然灭了,学生们对此产生了兴趣,探究起来。

“是灯泡坏了吗?

”“也可能是短路了。

”“是不是保险丝断了?

”“有一次,我们家的灯灭了,结果后来发现是开关出了问题。

”“可能是停电。

”“瞎说,别的灯怎么都亮着。

”“要查明原因,必须对一个一个假设分别进行验证。

”……学生们正讨论得起劲,指导教师走过来,“干什么呢?

做着生物实验,还讨论物理问题。

别走神!

实际上,无论是物理还是生物,在探究过程上有许多共同之处,都是学科教师,不应井水不犯河水似的。

尤其是对于合科编写的《科学》教材(综合了物理、化学、生物和自然地理等学科的内容)和《历史与社会》(综合了历史、人文地理、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内容),教师要能胜任,当然就更要弱化自己的学科角色了。

另外,无论是哪科教师,对学生的思想和品德都负有不可推卸的教育责任。

课程综合化还要求教师在知识结构上走综合型人才、跨学科发展之路,在自己的弱势领域不断补充。

建议6新课程强调展示出知识产生、形成、创新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注意结合新教材中的有关内容展并阐述

根据新课程标准编制的新教材强调让学生体验到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从而使他们获得对知识本质(包括科学的本质)的准确理解,使学生了解到现存知识的可靠性的同时又看到它的局限性。

使学生感受到知识不断被质疑、证伪、修改、否定、拓展或超越的发展过程。

使学生认识到知识的不断变化是因为我们比过去知道得更好、更多了,说明人类的认识在不断地发展,知识并不完美,现有知识在未来可能仍会有所改变,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是错误的或无用的;

现有知识是以现在我们所能提供的、经过了最佳检验的事实和概念为基础的科学,是人们所能达到的最为可靠、最为合理的知识;

对于知识或人类的认识来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另外,展示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还有利于学生了解知识发展的艰辛和为之奋斗的人们的可贵精神。

可以说,每个知识都有一个属于它自己的故事,每个“知识的故事”都非常精彩。

把这些精彩的故事呈现在学生们面前,一定会吸引他们,一定会促使他们全身心地关注故事中知识的命运,一定会鼓舞他们为知识世界中的公正和美好而不懈奋斗。

如生物新教材(七年级下)第76页学到“输血与血型”时有“血型的发现”一段,概要阐述了血型发现的历史。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更加详细的展开阐述这一历史过程,通过对这一发展过程的学习,学生定能深刻感受到所学任何一点知识都是多么来之不易(不知多少人为此付出了多少血泪甚至生命),并为这些奋斗的人们的智慧和勇气所深深震撼。

另外,在讲述这些知识故事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上这些经典科学探究范例中所涉及的探究过程和探究方法,从而为学生探究素质的提高从各个角度提供理智资源。

最后,建议教师在讲述这些知识故事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故事发生的“时间“(这些知识是什么时候发现或提出的)、“地点”(在什么样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发现或提出的)、“人物”(由谁发现或提出的,他或她的发现或提出是属于什么性质的事件,是对原有知识观念的重新解释,还是对原有知识观念的颠覆)、“过程”(发现或提出这些知识的过程是怎样的?

在不同观念之间的竞争中,在各种左右它的学术力量和社会力量中,它们又是如何获胜的?

它们身上有没有遭对手攻击时所留下的“疤痕”即它自身的理论缺陷)、“结果”(它们是如何为人们所接受和叙述的?

如何产生其他的知识效果或社会效果的?

不同的历史时期或不同的社会文化中人们对它们有哪些不同的评价)。

在教学实践中,如果教师忽视这些知识故事的阐述,学生们所看到的人类知识进步将是被大大简化甚至歪曲了的知识进步,甚至形成一些错误的观念。

如万有引力定律的学习,在没有学习相关历史过程,不了解这些知识产生与发展的过程时。

多数学生会误以为万有引力定律是牛顿看到苹果落地后,仅经过他一个人的努力思索后得出的。

实际上,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牛顿在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中只不过是为此做出了贡献的众多学者中的一位,他之所以最终成为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者,正是因为他站在其他众多“巨人”的肩膀上。

正好像儿时的小伙伴们想要看到高墙里边的世界,于是一个踩在另一个的肩膀上叠起罗汉,力气大、块头大的在下面,力气小的、个子小的在上面。

尽管最终看到高墙那边风景的是最上面一个小伙伴,但谁会因此误以为是他一个人发现了那边的风景呢?

就好比我们取笑那个五只面包填饱肚子的人后悔早该直接吃那第五个面包。

实际上,真正让人类发现真理的并不只是那第五个面包,没有前面四个面包,纵使第五个面包是多么了不起也无济于事。

我们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观,就一定要加强对科学史的了解,强调知识产生与发展的过程的阐述,增加对知识故事的学习。

建议7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大大加强了探究式学习的比重,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处理好学生自主与教师指导之间的关系,在合适的时机,合适的情境,合适的阶段,开展非指导性出学

各科新教材中大都增加了许多探究活动,有的提供了许多供学生分析和思考的范例或素材,而不是仅把分析思考后得出的结论直接呈现在教材中,意在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探索。

对于这些探究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亲历探究过程,给学生自生活动提供机会和空间,不要越俎代庖,代为探究,更不要以“讲授深究”代替“亲历探究”。

如地理新教材(七年级下册)第22页图7.9至图7.12,提供了1998年日本进口的主要工业原料所占百分比,1998年日本主要产品占世界市场的百分比,以及日本主要工业原料来源、日本主要产品的输出地。

这些数据和图片,充分表现出日本加工贸易经济的特点。

学生通过对这些原始素材的探究、思考,是能够分析出日本经济的特点的。

教师应该首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机会,引导他们对这些图表进行自主解读和探讨,而不要一上来就直接讲出日本加工贸易经济的特点是什么。

当然,探究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但并不忽视教师的指导。

应该特别强调教师适时的、必要的、谨慎的、有效的指导,以追求真正从探究中有所收获,包括增进对世界的认识和学生探究素质的不断提升,从而使学生的探究实践得到不断提高和完善。

问题是,教师如何指导学生的探究,即:

探究的进度能否由教师预先确定或设计;

是否应该先给学生一段时间让他们自主地开展非指导性的探究;

探究过程中学生自主活动的重点是什么,教师重点指导探究的是哪些方面;

如何引导,何时介入,介入多少;

哪些指导是必要的,怎样指导才算充分了;

何时需要提供背景资料或有关信息,何时传授相应的准备性知识,何时推荐学生阅读教科书,或向图书馆、互联网、成人求助。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不要介入得过早(学生还没有充分地自主探究多长时间),以致阻碍了学生本可以自主发现的机会(“差一点我们就要找到答案了!

”),也不要介入过晚以致让学生过久地处于无助状态甚至陷入危险之中。

要防止不必要、不应该的指导,以免剥夺了学生尝试错误和从教训中学习的机会;

也要防止不够充分的指导,以免学生感到手足无措。

这些,都要求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总结,针对不同的探究活动,进行不同的指导。

建议8新教材允许学生对问题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这就要求教师在实践中要为学生发展个性图出充分的发展空间

语文新教材特别反对把课文解析从外部强加给学生,强调学生自主解读课文,并与他人交流和研讨。

课后“研讨与练习”中有些探究性题目的设计,特别注意了尊重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尊重学生多样的阅读趣味。

如七年级上册第3课“生命,生命”文后第二题是:

将这篇课文跟下面一篇美国作家克伦·

沃森的同题文章《生命,生命》作比较,你更喜欢哪一篇?

为什么?

第14课“秋天”(何其芳的诗)文后第三题:

将下面美国诗人狄金森的《秋景》这首诗与课文比较,说说两位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新教材中像这样的研讨与练习有四五处。

这些探究性活动没有标准答案,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个性,充分体现了探究性活动的特点和语文课程的性质。

历史新教材的动脑筋、活动与探究等栏目中提供了不少可能引起争议的问题供学生探究,如提供两种不同的观点,要求学生“判断:

他们谁说的有理?

”同时更有较大的活动课“秦始皇功过的辩论”,以激发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和独特见解。

生物新教材第一章在引导学生讨论生物的共同特征的基础上写道:

“请注意,关于生物的共同特征,专家们做出的概括也不尽相同。

请你分析一下下面的概括是否全面、准确。

你有什么不同意见或补充建议吗?

”这就引导学生不唯书,不唯上,不迷信权威。

面对新教材中的这种设计,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就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表现,鼓励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与感悟。

当然,这是指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情境中,也并不是说教师可以容忍或无视学生的不正确理解,在发现学生理解上的严重偏差时,教师还是有责任指出的。

建议9新课程强调要求教师改变教学方式和备课方式,多研究学生,上课时多倾听学生,多关注学生的即时反应,而不是一心只盯着教学内容的讲解

以前教师备课,可以比较详细地规划好首先拿出5分钟时间介绍一下什么,然后用10分钟讲解什么,接下来的25分钟如何如何练习,最后5分钟总结,等等。

现在我们强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师在课前就很难预测学生某个环节到底花多少时间合适,而且即使有一个大致的设计,到了实地上课时比讲解式教学也还是多了不少出乎预料的变化,还要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进行调整。

因此,如果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式的教学,课前教师的备课就不能像讲解式教学那样规定得那么具体和确定了。

因为讲解式教学教案中主要确定的是课堂上教师的言语和动作行为,而探究式教学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在教案中又只能预先设计教师的行为,因而很难对课堂上学生的行为进行预先设计,只能是有一个大致的估计,更多地还要根据课堂上的实际情况来决定课堂教学的进展。

另外,在课堂实践中,教师应该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倾听学生的思考。

如在语文探究式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倾听学生对课文的感受和解读。

教师首先要认真倾听学生对作品的初步认识,了解学生们初步的感受、分析和理解。

在学生交流他们探究结果的过程中;

教师常常能轻易地辨别出哪些学生具有更高的悟性和理解力。

在倾听学生发言的过程中,一位好的教师能敏锐地发现学生理解上的偏差、学生的疑惑、学生经验背景中已经拥有和仍然缺乏的东西,从而判断学生理解到的深度,并决定需要由教师补充哪些有关作品的背景性介绍。

通过倾听学生,一位好的教师能准确地判断学生们是否已基本充分交流完他们所能想到和理解到的一切,从而果断地决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判决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