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沈阳市学年高一历史月考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030766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5.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沈阳市学年高一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辽宁省沈阳市学年高一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辽宁省沈阳市学年高一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辽宁省沈阳市学年高一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辽宁省沈阳市学年高一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辽宁省沈阳市学年高一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辽宁省沈阳市学年高一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辽宁省沈阳市学年高一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辽宁省沈阳市学年高一历史月考试题.docx

《辽宁省沈阳市学年高一历史月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沈阳市学年高一历史月考试题.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辽宁省沈阳市学年高一历史月考试题.docx

辽宁省沈阳市学年高一历史月考试题

辽宁省沈阳市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4月月考试题

时间:

90分钟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

(32题,每题2分,共计64分)

1.社日是农家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古代百姓通过社日活动表达他们对减少自然灾害、获得丰收的良好愿望。

感恩节作为美国的传统民俗节日是为了感谢上帝赐予的丰收。

二者共同反映出(  )

A.迷信思想根深蒂固影响世界                B.农耕经济决定社会生活

C.各地的节日起源于民族文化                D.节日文化排斥祖先崇拜

2.《汉书·食货志》认为,“治田勤谨则亩益三斗。

”东汉王充提出了“勉致人工,以助地力”。

南宋陈旁认为,对待不同土壤只要对症下药,可使土地更加精熟肥美,这反映了古代农业(  )

A.需要大量劳力    B.适时增加肥力     C.提倡精耕细作    D.善于积累经验

3.《吕氏春秋·审分》:

“今以众地者,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上述现象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

A.井田制瓦解                                            B.工商食官制度的形成

C.分封制破坏                                            D.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4.唐初诏令,男20、女15即要结婚成家。

唐玄宗又敕令,男15、女13,听婚嫁。

其目的是(  )

A.促进一家一户生产方式的增长            B.促进男、女平等观念的形成

C.打压早婚早育的传统风俗习惯            D.恢复社会稳定维护封建统治

5.随着土地买卖和转移加快,典卖制盛行,宋朝法律确认地主、自耕农的土地私有权,发给他们“红契”,作为土地私有权的凭证。

这表明(  )

A.土地买卖日益频繁                                B.土地经营权商品化

C.政府维护地权流转                                D.传统经济政策松动

6.清乾隆时期,广东、湖南、安徽等不少南方省份纷纷出现了“租田者不输租”的现象,为此地主向佃户收取地租抵押金,租约期满后视具体情况返还。

这反映了(  )

A.佃农身份地位提高                                B.清初土地兼并严重

C.佃农风险意识增强                                D.江南小农经济衰退

7.两宋时期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而到明清时期“湖广熟,天下足”“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十分流行(苏湖地区指江浙地区,湖广地区指洞庭湖流域)这种变化说明(  )

A.江浙地区农村经济结构出现转型的趋势B.江南地区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湖广成为全国经济最发达之地D.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变革

8.17世纪晚期的传教士估计,仅上海就有20万织布工人和60万提供纱线的纺织工人。

广东等地的丝织、陶瓷业还主动灵活地调整产品结构,开发了专供海外市场的“粤缎”、“粤纱”等。

此史料印证了(  )

A.沿海地区生产专业化的分工                B.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的兴盛

C.海外贸易促进国内市场的扩大   

         D.东南沿海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9.《上海县志》记载,明嘉靖时上海县“外内有事,田家妇女亦助农作,镇市男子亦晓女红”;当时该地区植棉、摘棉多由妇女完成,而轧花、弹花多是由男子来承担,农闲男子纺纱织布也不足为奇。

所以上海四邻又有“男纺女织”之说。

这则材料反映了当时(  )

A.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B.家庭内部劳动分工出现变化

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D.男尊女卑的社会秩序受到冲击

10.元朝立国,将民间工匠强制征调,为官府服务,编入“匠籍”。

清初宣布废除“匠籍”,工匠在法律上获得了一般民户的地位。

乾隆帝说:

“国家兴修工作,雇募人夫,原欲小民实授价值,以为赡养身家之计一”。

这一变化(  )

A.打破了官营手工业的垄断地位            B.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巩固

C.限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促进了民营手工业发展

11.明代中后期,有越来越多的读书人通过诗文、书画、民歌时曲、通俗小说,不少能工巧匠、名医名卜等则通过技艺,获得了社会地位、政治身份或经济收益。

这反映了当时(  )

A.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B.社会价值体系多元化

C.市民阶层队伍壮大                                D.社会文化的高度繁荣

12.禁榷制度是中国古代政府对某些特定商品实行专营的制度。

宋人韦骧评述道:

“榷财之制非古也,自汉武始之矣。

……晋、魏、隋、唐以来,皆沿而为法,盖后世财用浸阔,不可一日无榷也。

”禁榷制度(  )

A.强化君主专制是前提                            B.有利于增长国家财政

C.弱化了重农抑商政策                            D.是历代王朝采用的经济政策

13.汉代民谣说:

“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依市门。

”“何以孝悌为,财多而光荣。

”该民谣主要反映了汉代社会(  )

A.重农抑商的现象                                    B.纺织刺绣的兴盛

C.追商逐利的风气                                    D.农民生活的艰辛

14.北宋真宗时,益州16家富商联合发行“交子”,在市场流通;宋仁宗天圣元年改由政府发行,以铁钱为后备金,流通区域仍限于四川;南宋绍兴三十年“初命临安府印造会子,许于城内外与铜钱并行”,“千里之远,数万之缗,一夫之力克日可到。

”对该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

A.宋代纸币取代金属货币                        B.会子成为了世界上最早发行的纸币

C.长途贩运贸易开始出现                        D.纸币从信用凭证到官方法定的过程

15.明代长江下游地区出现了“无徽不成镇”的谚语。

这说明(  )

A.区域经济发达形成各自标志                B.安徽金融业成为南方经济血脉

C.徽商促进了东南市镇的发展                D.借助朱氏皇权徽商控制了江南

16.明代《续通考·市籴考》记载:

“凡外夷贡者,我朝皆设市舶司以领之……许带方物,官设牙行与民贸易,谓之互市。

是有贡舶,即有互市,非入贡即不许其互市。

”由此可知,明代(  )

A.奉行对外开放的贸易政策                    B.实行官方控制下的朝贡贸易

C.对互市商品加以严格控制                    D.设市舶司开始管理对外贸易

17.唐朝后期夜市不断发展繁荣,唐诗“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夜雨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纭。

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描写了夜市的繁荣景象。

当时夜市的繁荣表明(  )

A.其对当时管理制度提出了挑战            B.江南地区成为中国经济重心

C.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            D.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已经形成

18.《三国志》载,东吴孙休(公元235—264年在位)在诏令中说到,“自建兴以来,吏民……去本就末,不循古道”“自顷年以来,州郡吏民及诸营兵……皆浮船长江,贾作上下”。

由此可知(  )

A.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发生动摇            B.人们经商逐利的商业意识浓厚

C.官吏涉足工商业活动滋生腐败            D.三国时期的商品经济发展较快

19.宋高宗说“市舶之利,颇助国用,宜循用旧法,以招徕远人,埠通货徭”。

主要体现了南宋(  )

A.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B.经济活动转向海外

C.发展经济商业立国     

                           D.实施鼓励移民之法

20.《礼记·礼运》中有“城者,所以自守者也”的论断,《博物志》中也有“禹作城,强者攻,弱者守,敌者战”的说法,而《吴越春秋》中“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更是人所共知。

这表明古代中国早期的城市(  )

A.缺少经济管理职能                                B.主要目的在于防御动乱

C.突显政治、军事功能                            D.大多选在战略要地建造

21.春秋初年,郑桓公迁都新郑时,因得大商人的资助而与之订立盟约。

双方约定:

只要商人不背叛国家,国家就不夺取商人的货物,不干涉商人的经营。

这个盟约的签订(  )

A.导致工商食官制度的瓦解                    B.表明重商政策的实施

C.体现商人经营自主性增强                    D.推动阶级结构的剧变

22.有民谣称:

“山西人大褥套,发财还家盖房置地养老少。

”这表明晋商所崇尚的是(  )

A.“以末致富,以本守之”                      B.“到处树根基,无往而不利”

C.“诚信经营,以义制利”                      D.“以文会友,汇通天下”

23.明英宗时,流民几乎遍及全国。

这些流民或泛舟出海,到南洋和日本交易;或注入城市,打工度日,沦为乞丐;或进入深山,垦荒种田,采矿淘金。

大量流民的出现在客观上(  )

A.引发政府对外实行海禁政策                B.利于新经济因素的成长

C.加速了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变                D.导致白银成为通用货币

24.1816年,英国阿美士德使团成员斯当在日记中描述了他所见到的中国:

“到处显得平静安宁,我们看到的是满意的神情和幽默的兴致……人口如此庞大的国家乞丐如此之少真

令人惊异。

”这表明该使团此行的主要目的是(  )

A.加强英国与中国的友好往来                B.证实启蒙思想家笔下的美好中国

C.帮助英国政府获取经济利益                D.了解中国各地的风土人情及物产

25.十六世纪时,欧洲物价长期、普遍的上涨,史家称之为“物价革命”。

时人分析其原因,多认为是商人独占物资、政府大量发行劣质钱币所造成。

但法国学者波丁主张欧洲物价上涨有更重要的因素,而他的见解也获得后世很多史家认同。

波丁主张的更重要因素是指(  )

A.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掠夺                B.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

C.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拓展

26.“在重商主义时代.一个幽灵困扰着欧洲,这便是担心像西班牙一样因富于黄金,贫于生产,以及由可怕的贸易逆差而被毁灭。

”这一认识客观上(  )

A.刺激了新航路的开辟    

                        B.促进了西欧的殖民扩张

C.催生了自由主义思潮                            D.推动了英国制造业发展

27.19世纪末欧洲人在印度被恭敬地称为“大人”,在中东被称为“先生”,在非洲被称为“老爷”,在拉丁美洲则被称为“恩主”这表明(  )

A.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文化特征                B.欧洲通过殖民扩张超越其他地区

C.欧洲在世界上处于优势地位                D.亚非拉地区的人民深受欧洲迫害

28.18世纪60年代以前,荷兰人是在华最大的茶叶经销商。

1765年开始,英国东印度公司购买的茶叶基本占中国出口货物的50%以上,19世纪后这个比例超过90%。

这一变化反映了(  )

A.收复台湾后荷兰失去对华贸易的基地B.英国订单大清政府鼓励商人与其贸易

C.英国率先打开中国大门拥有贸易优势D.荷兰海上霸权丧失贸易遭受英国排挤

29.创立于1600年的英国东印度公司,曾获得皇家给予的贸易特权。

19世纪初,英国却逐渐取消了其贸易垄断权,并于1858年解散了该公司。

这表明(  )

A.资本主义国家商业竞争日益加剧        B.东印度公司完成了独占印度的使命

C.工业革命促使英国经济政策转变        D.英国代议制发生了变革

30.17世纪60年代,茶叶在英国只是上流社会的消费品;到18世纪末,茶叶已成为普通民众的日常消费品。

对英国茶叶消费变化的原因,较为合理的解释是(  )

A.英国贫富差距日益缩小                        B.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C.英属殖民地扩大了茶叶的种植范围    D.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31.19世纪,一位到英国旅游的加拿大人面对煤燃烧造成的遮天蔽日的烟雾,感觉到与其家乡那种“单调的纯净”不同,这种舒服的烟雾“为空气增加了一种可靠性和营养,让你似乎能感觉到肺在咀嚼它”。

这种感受的产生反映了他(  )

A.对英国环境污染的漠不关心                B.对化学和医学知识茫然无知

C.为工业文明到来而兴奋不已                D.为本国的空气纯净深感自豪

32.

没有不列颠殖民帝国的建立,就没有后来的英国“工业帝国”。

这说明殖民帝国的建立(  )

A.为“工业帝国”提供了政治保障        B.为“工业帝国”提供市场和资金

C.为“工业帝国”提供劳动力和市场    D.为“工业帝国”提供技术与资金

二.材料题(36分)

33.(16分)留美学者黄仁宇,提出大历史观,主张要“从技术上的角度看历史”

,而不能简单地以道德评价笼罩一切。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文明发源于黄河沿岸……黄河的淤沙含量令人叹为观止……在帝制时代以前,各自修建的治水工程经常是彼此分开的封建国家之间发生纷争的原因,直到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的出现,这个问题才得以解决。

在中国,降雨的季节性很强……导致中国频发水旱灾害……公元前221年之前的数个世纪里……农民因饥饿和食品短缺而参加战争。

大自然还给中国设置另一个难题,即北方边疆的安全问题。

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案,也与国家的统一和中央集权相关。

——黄仁宇《现代中国的历程》

材料二况且提到这一段史实,尚要顾虑到一种历史名词的问题。

我们无法忽略赵宋王朝期间,中国开展了一种“商业革命”和“文艺复兴”的说法。

这些名目由少数日本学者发起,渐有西方即中国历史家效尤。

——黄仁《中国大历史》

材料三我们再问:

为什么中国不能产生资本主义?

其答复则是“一只走兽,除非脱胎换骨,否则不能兼任飞禽”。

中国是大陆型国家,重农抑商已久,是传统政策,重生产而不重分配。

不仅整个领域自给自足,而且各府县也要遍种桑稻。

加以中央集权,长期实行科举取士,使中国这个国家与社会表现出它独特的性格,所有知识分子的人生观也要根据这个高层机构之需要而调整。

——黄仁宇《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

(1)依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出现中央集权统一国家的原因?

(6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宋代中国“开展了一种‘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

(4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不能产生资本主义的原因?

(6分)

34.(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大夫(指御史大夫桑弘羊)曰:

“今意一总盐铁,非独为利入也,将以建本抑末,离朋党,禁淫侈,绝并兼之路也。

……铁器兵刃……非众庶所宜事也。

往者豪强大家……采铁石鼓铸,煮海为盐,一家聚众或至千余人,……成奸伪之业,遂朋党之权,其轻为非亦大矣。

——西汉桓宽《盐铁论》

材料二中国似乎长期处于静止状态,其财富也许在许久以前已完全达到该国法律制度所允许的限度,但若易以其他法制,那么该国土壤、气候和位置所可允许的限度,可能比上述限度大得多。

一个忽视或鄙视国外贸易,只允许外国船舶驶入一二港口的国家,不能经营在不同法制下所可经营的那么多交易。

这种管制(国家和君主干预经济生活)几乎毫无例外地必定是无用的或有害的。

”国家只起“守夜人”的作用。

它的职能是:

“第一,保护社会,使不受其他独立社会的侵犯。

第二,尽可能保护社会上各个人,使不受社会上任何其他人的侵害或压迫,这就是说,要设立严正的司法机关。

第三,建设并维持某些公共事业及某些公共设施。

——英国亚当·斯密《国富论》

材料三2015年底以来,“供给侧”和“需求侧”成为高层讲坛高频词两个词相对应,“需求侧”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而“侧供给”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四大要素。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汉武帝时实施盐铁官营政策的原因。

4分)

(2)材料二中亚当·斯密批评了当时中国什么政策?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政策的影响。

(5分)

(3)明清时期,中国面临着向工业文明的转型,但民营工商业发展受到了阻碍,请从“需求侧”的角度分析其原因。

(10分)

高一历史答题纸

32题

(1)6分

(2)6分

(3)6分

座位号________

33题

(1)4分

(2)5分

(3)10分

高一历史答案

1-10CCAACAAABD11-20BBCDCBABAC21-30CABCADCDCBCB

【解析】

(1)由材料一“彼此分开的封建国家之间发生纷争的原因,直到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的出现,这个问题才得以解决”可概括出,长期混战使人民渴望统一;由材料一中国“文明发源于黄河沿岸”“频发水旱灾害……农民因饥饿和食品短缺而参加战争”可概括出,黄河流域水旱灾害的治理需要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

由材料一“大自然还给中国设置另一个难题,即北方边疆的安全问题”可概括出,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原农耕民族的袭扰。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宋代商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情况,从“市”的发展变化、政府对商业的管理、货币的流通、海外贸易的发展等方面列举相关史实即可。

(3)由材料三“重农抑商已久……重生产而不重分配”、“整个领域自给自足……各府县也要遍种桑稻”、“加以中央集权,长期实行科举取士……知识分子的人生观也要根据这个高层机构之需要而调整”可分别概括,出重农抑商政策抑制资本主义经济和生产方式的产生与发展、势力强大的封建自然经济的压抑、封建制度不适应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需要;结合所学“海禁”政策分析得出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

【33.答案】

(1)原因:

黄河流域水旱灾害的治理需要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长期混战使人民渴望统一;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原农耕民族的袭扰。

(6分,每点2分,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2)表现:

宋代的“市”打破坊市界限,形成繁华的“商业街”;“草市”已经具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商业活动不在受到官府的直接监管;夜市繁荣,营业时间延长;海外商运发达(海上丝绸之路),海外贸易税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4分,写出任意4点即可)

(3)原因:

重农抑商政策抑制资本主义经济和生产方式的产生与发展;势力强大的封建自然经济的压抑;封建制度不适应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需要;海禁政策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

(6分,每点2分,写出任意3点即可。

【34.答案】

(1)原因:

盐铁业市场大、利润高,是政府重要财源;地方豪强操纵盐铁经营,影响社会稳定;形成地方势力。

(4分)

(2)政策:

闭关锁国;(1分)

影响:

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维护统治;但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4分)

(6分,任3点6分,最高不得超过6分)

(3)原因:

明清时期,政府固守抑商政策,限制了民间对工商业的投资,而一些商业资本被迫转而转投入农业,进一步削弱了工商业扩大再生产的投入。

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加之农民的极端贫困,市场消费有限。

闭关政策的实施,妨碍了市场的开拓。

(10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