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高频考题期末模拟卷 五湘教版新教材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8033654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877.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高频考题期末模拟卷 五湘教版新教材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高频考题期末模拟卷 五湘教版新教材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高频考题期末模拟卷 五湘教版新教材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高频考题期末模拟卷 五湘教版新教材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高频考题期末模拟卷 五湘教版新教材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高频考题期末模拟卷 五湘教版新教材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高频考题期末模拟卷 五湘教版新教材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高频考题期末模拟卷 五湘教版新教材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高频考题期末模拟卷 五湘教版新教材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高频考题期末模拟卷 五湘教版新教材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高频考题期末模拟卷 五湘教版新教材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高频考题期末模拟卷 五湘教版新教材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高频考题期末模拟卷 五湘教版新教材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高频考题期末模拟卷 五湘教版新教材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高频考题期末模拟卷 五湘教版新教材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高频考题期末模拟卷 五湘教版新教材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高频考题期末模拟卷 五湘教版新教材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高频考题期末模拟卷 五湘教版新教材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高频考题期末模拟卷 五湘教版新教材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高频考题期末模拟卷 五湘教版新教材文档格式.docx

《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高频考题期末模拟卷 五湘教版新教材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高频考题期末模拟卷 五湘教版新教材文档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高频考题期末模拟卷 五湘教版新教材文档格式.docx

9.河相沉积物中含风成沙夹层,说明该时期()

A.风力沉积持续增强B.夏季河流水量充沛

C.河流有长时段断流D.冬季流水沉积显著

构建模式图,探究地理基本原理、过程、成因及规律,是学习地理的方法之一。

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0.若该图为热力环流侧视图,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处气温比b处高B.b处气压比c处低

C.气流①自西向东运动D.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11.若该图为海陆风模式示意图,且a表示陆地,b表示海洋,则此图中①为()

A.白天的海风B.夜晚的海风C.白天的陆风D.夜晚的陆风

12.若该图表示“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人类影响最大的水循环环节是①B.a表示海洋

C.cd表示地表径流环节D.da表示下渗环节

下图为大连西山水库周边地区某时段热力环流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3.甲乙丙丁中,气压最低的是()

A.甲B.乙C.丙D.丁

14.关于此时说法正确的是()

A.甲地温度低B.丁地为阴雨C.此时为黑夜D.此时为白天

下图为“大气的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5.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①——以长波辐射为主B.②——大约为①辐射量的19%

C.④——以短波辐射为主D.③——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

16.与大气温室效应相关的主要是()

A.①和②B.②和③C.②和④D.③和④

17.低层大气中,吸收③的主要是()

A.臭氧和水汽B.二氧化碳和水汽

C.氮气和水汽D.二氧化碳和臭氧

18.晴朗的天气昼夜温差较大,主要是因为()

A.②增强,③减弱B.②增强,④减弱

C.②减弱,③增强D.②减弱,④增强

洋流是地球表面热环境的主要调节者。

下图是南美洲东西两岸洋流分布图。

19.甲洋流附近陆地海雾较多的成因是()

A.降水多,空气中富余水汽多B.降水少,空气中水汽含量高

C.气温高,空气中水汽容易凝结D.水温低,空气中水汽容易凝结

20.从洋流角度分析,乙洋流附近陆地降水多的原因是()

A.水温高,蒸发旺盛,气流下沉B.水温高,海面湿度大,易凝结

C.气温高,垂直气温差大,气流上升D.气温高,海平面气压高,气流上升

21.若乙地发生漏油事故,污染物最先被带到()

A.甲地B.乙地C.丙地D.丁地

某校的地理学习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到郊区进行了红壤的野外观测调研,撰写了土壤与自然要素关系的报告。

22.地理兴趣小组的同学发现:

红壤的有机质含量非常低,导致这一结果的基本因素是()

A.生物B.成土母质C.气候D.成土时间

23.关于土壤形成因素及养护的说法,正确的是()

A.成土母质是岩石的风化产物,决定土壤有机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

B.生物是影响土壤发育最活跃的因素,生物残体为土壤提供矿物质

C.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常用的方法有休耕、种植绿肥、作物轮作等

D.治理土壤盐碱化可以通过大水漫灌、引淡淋盐、地膜覆盖等方法

24.红壤的肥力、疏松程度和酸碱度不利于农作物高产,为了实现当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农民可采取的改良措施有()

①大力推广秸秆还田②增施熟石灰③大量施用化肥④掺沙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亚洲人口众多,人口自然增长率位居世界第三,仅次于非洲和拉丁美洲。

下图为中国、日本、印尼三国2000-2019年人口自然增长率统计图。

完成下面小题。

25.A、B、C三个国家分别为()

A.中国印尼日本B.中国日本印尼C.日本中国印尼D.印尼日本中国

26.根据B国的人口现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国近20年来人口持续减少B.少年儿童在总人口中比重增加

C.社会养老负担加重D.劳动力资源丰富

人口数量持续增长是困扰超大型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适度人口为研究城市资源合理分配提供了思路。

下图示意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以下简称北上广深)4座超大型城市截止到2034年的人口趋势(含预测),下表为结合政府规划数据得出的北上广深2035年人口相关数据预测(单位∶万人)。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2017年常住人口规模

2170.70

2418.33

1449.84

1253.83

2035年政府规划红线

2300.00

2500.00

2000.00

2035年适度人口规模

2152.69

2309.68

1498.93

1352.19

2035年常住人口规模

2659.80

2663.20

2193.70

2028.00

27.对北上广深四城人口规模判断合理的是()

A.北上广深四城的人口规模已经达到上限B.未来5年广州、深圳的环境人口压力较小

C.未来5年北上的人口增长幅度大于广深D.北京和上海的人口增长正趋于平稳发展态势

28.结合图表,对北上广深四城推断合理的有()

①至2035年,四城常住人口规模>政府规划红线〉适度人口规模②影响常住人口规模的因素有经济、生态以及社会生活设施③广州和深圳人口增长受落户政策和就业机会影响较大④2035年适度人口规模上海最大,因其生态环境状况最好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新疆塔里木盆地南缘的尼雅古城曾经是古丝绸之路南道上的繁荣城镇,后来由于水资源匮乏,绿洲萎缩,土地荒漠化,居民弃城外迁,古城逐渐被黄沙掩埋。

张同学利用暑假到该地区进行了研学旅行。

29.下列四幅照片中属于张同学在当地拍摄的是()

A.

B.

C.

D.

30.导致古城居民外迁的主要因素是()

A.政治因素B.经济因素C.生态环境因素D.社会文化因素

二、综合题(每题10分,共40分)

31.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塔里木盆地区域简图及甲、乙两地景观。

材料二:

绿洲是沙漠中具有水,分布有草等植被的地方,绿洲与周围的沙漠在局部地区会形成热力环流。

下图示意夏季某日塔里木盆地某绿洲与沙漠气温日变化情况。

(1)甲地貌形态成因是____,该地貌两翼延伸方向指示____风向(上或下)。

(2)沙漠气温比绿洲高的时间段是____,此时段绿洲气压____(高或低),在下图中画出该时段的热力环流及高空等压面情况。

(3)风沙是塔里木盆地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风沙对该地区交通的危害有____,____。

(4)评价草方格沙障防沙(乙景观所示)的优势和不足。

32.下图为热力环流示意图(图中A、B为近地面上的两点,C、D分别为其对应高空中的两点)。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A、B两地温度较高的是_____________,气流下沉的是_____________;

C、D两点为高压的是_____________;

这四点中气压最高的是_____________。

(2)根据上述判断,在图中加上箭头完成热力环流图___________。

(3)A、B两地的天气状况:

A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

昼夜温差较小的是_____________。

(4)如果是城市热岛环流,则A、B两地为市区的是_____________。

33.读“太阳系部分结构图”,完成下列问题。

(1)将图乙中数字序号表示的天体名称填在下列横线上。

①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是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大体上以_____________年为周期。

(3)图甲中的_____________层(填字母)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高速冲进两极地区的_____________(大气层),产生_____________现象。

(4)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一颗有生命存在的星球。

图乙中能直观地反映出地球存在生命的有利条件是

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34.阅读下图,回答以下问题。

(1)图中的数字及箭头反映的是______过程,太阳辐射在穿过大气层时,受到大气的_________作用。

(2)乙地比丁地日平均气温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

该日丁地比乙地的夜晚温度高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3)火山喷发当日,可能会导致_____(填数码)增加,从而使当地最低气温升高。

而大量火山喷发物可能会导致_____(填数码)增加,从而使全球气温降低。

(4)二氧化碳增加,导致全球变暖的原因是_____(填数码)增加和_____(填数码)减少。

参考答案

1.A2.B

【分析】

1.该钻机在松辽盆地完成了钻井深7018米,地壳位于莫霍界面(大陆部分深度平均33km)以上,所以“地壳一号”钻机钻井最深处位于地壳,A正确;

地幔是莫霍界面(大陆部分深度平均33km)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的部分;

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深度大致介于80-400km;

地核位于古登堡界面(深度大致2900km)以下。

故选A。

2.钻井最深处所在圈层为地壳,物质状态以固态为主,B正确;

水圈才是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A错;

地壳中横波并未消失,C错;

岩浆的可能发源地多为软流层,地处上地幔上部,D错。

故选B。

【点睛】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其中内部圈层包括地壳(莫霍界面以上)、地幔(莫霍界面与古登堡界面之间)、地核(古登堡界面以下);

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外部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并没有明确的界线。

另外,岩石圈表示软流层以上的部分,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组成,属于地球内部圈层向外部圈层过渡的一个特殊圈层。

3.B4.C5.C

3.考查地质历史时期的判断,根据图中信息进行分析即可。

地质历史,上有两个重要的成煤时期:

一个是古生代,另一个是中生代,对应图中的③④,B正确;

新生代形成了现代地球的基本面貌,对应图中的⑤时期,A错误;

植物界的演化经历了海生藻类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的演化,C错误;

动物界经历了由海洋无脊椎动物→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的演化,D错误。

4.动物由海洋向陆地发展的地质年代是古生代晚期,距今5.4亿年为前寒武纪,①②为前寒武纪,距今2.5一5.4亿年为古生代,③为古生代,距今0.7亿年为新生代,④为新生代,C正确,故选C。

5.考查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结合教材知识可知,地球上生命的进化经过了从海洋到陆地的变化过程,而不是螺旋式的进化,C项错误;

地球上最初的生命是出现在海洋中的原核生物,A正确;

生物在地球表层的发展中扮演了极其活跃的角色,B正确;

光合作用功能的生物对地表环境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D正确,故选C。

【点睛】本题以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示意图为切入点,设置三道试题,考查学生利用地理信息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6.C7.D

【分析】本题考查地貌的形成和岩石类型。

6.石灰岩主要由生物遗体中的钙质成分和海水中的碳酸钙沉积而成,按成因属于沉积岩。

故选C。

7.据题干知,银子岩是个大型的石灰岩地下溶洞,即喀斯特地貌,形成的主要外力是流水的溶蚀作用。

故选D。

【点睛】喀斯特地貌是地下水与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与沉淀,侵蚀与沉积,以及重力崩塌、坍塌、堆积等作用形成的地貌。

喀斯特地貌分地表和地下两大类,地表有石芽与溶沟,喀斯特漏斗,落水洞,溶蚀洼地,喀斯特盆地与喀斯特平原,峰丛、峰林与孤峰;

地下有溶洞与地下河,暗湖等。

8.D9.C

8.图示区域是塔里木盆地,盆地四周高中部低,再从河流的流向可以看出从四周流向中部,因此可以判断地形是中部低四周高,D正确,ABC错误。

9.风力沉积持续增强,应形成风成地貌,不会形成夹层,A错。

河流水量充沛,则外力以流水沉积作用为主,不会形成风成沙夹层,河流有长时段断流,河床裸露,风沙沉积,C正确。

冬季河流是枯水期,河流出现断流,风沙沉积明显,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地形特征及河流沉积。

根据河流流向可能判断地形高低,根据该地的气候特征可以判断出河流的沉积类型。

10.D11.D12.A

【分析】本题考查热力环流原理和应用以及读图分析能力。

10.热力环流中,气温分布的一般规律:

垂直方向上,越往高空气温越低,据图可知,故ab的气温高于cd;

而根据a处盛行下沉气流,判断a处近地面气温较b处低,A错误;

气压分布的一般规律:

垂直方向上越往高空气压越低;

水平方向上,气流始终由高压指向低压,故判断四地的气压高低为a>

b>

c>

d,B错误;

气流①为近地面大气,要受到地面摩擦力作用,因此风向不是自西向东,C错误;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D正确。

11.若该图为海滨地区海陆风模式示意图,且b表示海洋,a表示陆地,则此图所示情形①为夜晚的陆风,夜晚海洋降温慢于陆地,b处为海洋,温度高,形成低气压,a处为陆地,温度低,形成高气压,风从陆地吹向海洋。

12.若该图表示“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则①表示地表径流,是人类影响最大的水循环环节,A正确;

a表示陆地,cd表示水汽输送环节,da表示降水环节,B、C、D均错误。

【点睛】热力环流原理:

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如果地面受热多,近地面空气膨胀上升,这样,近地面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压;

上升的空气到上空聚集起来,使上空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

受冷地区相反,从而在近地面和高空的水平面上形成了气压差,促使大气的水平运动,形成高低空的热力环流。

13.C14.D

13.气压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因此乙气压低于甲、丙气压低于丁。

同一海拔,气流从高压流向低压,因此丙气压低于乙,甲地气压低于丁。

则四地气压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丁>

甲>

乙>

丙,C正确。

14.图中甲地气流上升,说明甲地气温高,A错误;

丁地气流下沉,为高压,多晴天,B错误;

白陆陆地升温快,气温高,气流上升;

水库升温慢,气温低,气流下沉,C错误,D正确。

【点睛】由于地面的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

垂直方向上,热的地方空气会膨胀上升,到上空聚积起来,使上空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压,而近地面则形成低压;

冷的地方空气就会收缩下沉,上空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近地面形成高压;

水平方向上,空气从高压向低压扩散,就形成了热力环流。

15.D16.D17.B18.B

【分析】本题考查热量的传递过程

15.①为太阳辐射,短波辐射,A错误。

②约为①的47%,B错误。

④为长波辐射,C错误。

地面辐射的主要热量来源为地面,而近地面大气主要吸收地面辐射,D正确。

16.温室效应是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并返还给地面,所以与之相关的为③④,D正确。

17.臭氧吸收紫外线,二氧化碳和水汽大量吸收长波辐射,氮气不吸收红外线,故B项正确。

18.晴朗的天气昼夜温差较大,主要是因为白天削弱作用比较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比较强。

晚上保温作用弱,返还给地面的热量少,故B项正确。

【点睛】分析温差时主要考虑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

19.D20.C21.D

19.图中甲洋流是秘鲁寒流,对沿岸起降温减湿作用,附近海雾较多的原因是水温低,空气中水汽易凝结,D正确。

受大气环流及寒流影响,甲附近降水少,A错。

降水少,空气中水汽含量少,B错。

气温高,蒸发强烈,不易凝结,C错。

20.图中乙洋流是巴西暖流,对沿岸气候起增温增湿作用,附近陆地降水多的原因是气温高,垂直气温差大,气流上升形成降水,C正确;

气流下沉不易形成降水、低压中心盛行上升气流,高压中心气流下沉。

ABD错。

21.乙地为巴西暖流,自北向南流动,若发生漏油事故,污染物会随着洋流首先带到丁地,故选D。

【点睛】洋流影响海洋环境.对于海洋污染来说,既可以使污染物因迅速扩散而加快其稀释和净化的速度,也相应地使污染范围扩大。

22.C23.C24.D

【分析】本题组主要考查土壤的形成、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低的影响因素和土壤的改良措施。

凸显了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

要求能够熟知土壤形成的四大组成,形成因素,成土过程。

22.影响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因素有:

植被的枯枝落叶、气温、降水等。

红壤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淋溶作用强,不利于有机质积累,所以导致红壤的有机质含量低的基本因素是气候,C对。

南方植被丰富,故A不对。

成土母质对有机质含量没有影响,B不对。

成土时间对有机质含量没有太直接的关系,D不对。

故选:

C。

23.成土母质是岩石的风化产物,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生物残体为土壤提供有机质,AB错误;

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常用的方法有休耕、种植绿肥、作物轮作等,C正确;

引淡淋盐、地膜覆盖是可以治理土壤盐碱化的,灌溉、排水、放淤、种稻和防渗等措施也可以减轻盐碱化,但大水漫灌是有可能增大土壤盐碱化的,D错误。

故选:

24.红壤的有机质含量低,肥力低,土质黏重,呈酸性。

改良的措施有秸秆还田,补充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①正确;

增施熟石灰,中和酸性,平衡酸碱度,②正确;

掺砂改良黏重土质,④正确。

大量施用化肥,会导致土壤板结,③错误。

D。

【点睛】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

(一) 母质因素  1、岩石风化的产物称成土母质,简称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

2、多数土壤的属性均继承了母质的特性。

3、母质层具有不同的质地层可影响土壤的物质迁移转化过程。

4、不同母质对土壤的次生矿物有影响。

5、不同母质所形成的土壤养分状况不相同。

6、成土母质影响土壤的质地  

(二)气候因素  1、气候因素影响土壤水热状况,而水热状况又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岩石的风化过程、高等植物和低等植物及微生物的活动、土壤溶液和土壤空气的迁移转化过程。

因此决定了土壤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过程,影响土壤形成过程的方向和强度。

2、气候影响次生矿物的形成,气候影响岩石矿物风化强度,气候对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分解起重要作用,气候影响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气候影响土壤的地带性分布规律。

一般情况下,降水量增加和温度增高,岩石矿物的风化作用加强,土壤粘粒含量增多。

  (三)生物因素  土壤形成的生物因素包括植物、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它们是土壤有机质的制造者,也是分解者,是土壤发生发展过程中最活跃因素。

1、绿色植物利用太阳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成活体有机质,再以有机生物残体形式聚集于母质表层,推动了土壤的形成和演化。

2、土壤微生物分解动植物有机残体释放其中潜藏的能量和养分供生物再吸收利用促进土壤肥力不断发展;

还参与土壤腐殖质的形成。

3、土壤中的原生动物,各种昆虫等的残体也是土壤有机质来源之一,它们参与土壤有机残体的分解、破碎及翻动、搅拌疏松土壤和搬运土壤。

   

(四)地形因素  1、不同地形影响地表水热条件的重新分配,主要表现在不同高度、坡度和坡向等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地面辐射的差异。

2、地形支配着地表径流:

斜坡:

排水快,物质易遭淋溶-砾质薄层土壤。

低洼:

易积水,细土粒和腐殖质易积累-土色较暗,土层深厚。

3、地形影响成土母质的分配4、地形影响土壤的发育过程。

  

(五)时间因素  土壤发育的时间(成土年龄)可说明土壤在历史进程中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动态过程,是研究土壤特性和发生分类的重要基础。

土壤有绝对年龄和相对年龄  绝对年龄:

是指土壤在当前新风化层或新的母质上开始发育时起直到目前所经历的时间。

  相对年龄:

是指土壤发育的阶段或发育的程度。

一般而言,绝对年龄越大,相对年龄也越大。

25.B26.C

【分析】本题考查世界人口增长地区差异和人口问题。

通过图示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在结合所学知识,能够判读出图示A为中国,B为日本,C为印尼,B国属于发达国家,人口增长呈现负增长。

25.结合材料可知三国分别是中国、日本、印尼。

A图例人口自然增长率明显下降,且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应为中国;

B图例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且大部分年份低于0,人口呈负增长,应为日本;

C图例人口自然增长率是三个国家中最高的,印尼是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迅速,C应为印尼。

26.B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从2010年开始持续低于0,人口呈现负增长,应该是日本。

该国并没有从20前就开始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人口呈现负增长,A错误;

该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目前已经低于0,老龄化严重,少年儿童在总人口中的比重降低,B错误;

该国老年人口持续增多,社会养老负担加重,C正确;

该国老龄化严重,青壮年劳动力资源短缺,D错误;

【点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问题及解决措施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人口增长状况、面临的人口问题和采取的对策及今后的变化趋势,可采用对比分析的形式如下:

27.D28.A

27.北上广深四城的人口规模未来依然上涨,且人口上限随着经济、技术以及对外开放程度的发展而不断变动,A错误。

未来5年,广州、深圳人口虽然有一定幅度上涨,但目前两城的环境人口压力已经很大,B错误。

由图可知,未来5年广深的人口增长幅度大于京沪,C错误。

未来一段时间内,京沪两城的人口增长缓慢,处在平稳发展中,D正确。

28.由材料可知,四城常住人口规模>政府规划红线>适度人口规模,①正确;

影响人口规模的因素有经济水平、资源供给、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活设施,②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金融投资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