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8034200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66.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一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一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一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一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一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1页
一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1页
一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1页
一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1页
一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1页
一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1页
一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1页
一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1页
一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1页
一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1页
一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1页
一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1页
一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1页
一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1页
一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1页
亲,该文档总共4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一文档格式.docx

《一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文档格式.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一文档格式.docx

3、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及预期目标

(一)、课题研究的内容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以教师的课前备课、上课、反思及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动手操作的特点为主。

探究实际课堂教学操作中出现的问题,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策略,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现自己的主体作用。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策略内容包括:

(1)对教材重、难点的有效处理

(2)结合教材,根据学生实际,确定操作内容

(3)积极创设相适应的操作环境

(4)指导学生有目的、有程序地操作

(5)引导学生有效合作与交流

(6)操作、思维和语言表达有机结合的策略

(二)研究的预期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总结出科学的可行的操作过程,挖掘操作活动的其他教育功能。

对转变本校数学教师的教育观念及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打造高效课堂有很大的作用。

四、课题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一)课题研究的对象

本课题研究以本校的数学教师和中高年级的学生为主。

对教师数学课堂教学及学生动手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调查、分析,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在教学中不断地验证,边实践边总结边研究,探索出有效的、可行的策略,实现高效课堂。

(二)研究的方法

(1)个案研究法:

从本学科出发,针对某一课例的教学有效的进行个案研究,提炼出共性的结论来。

(2)行动研究法:

以学生为研究主体,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反复的实验、反思、总结,去芜存精,取得预期成果。

(3)文献研究法:

学习并收集与本课题研究有关的文献、报刊杂志以及网络下载的相关资料等。

(4)经验总结法:

鼓励教师有目的地整理课堂教学中的教学现象,总结实验经验和教训,提炼出进行有效教学的规律。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

1、准备阶段(2010年9月初至2010年12月)

调研本校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过程存在的现状,确定研究课题。

成立课题组,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理论,制定整体方案。

2、实施阶段(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

根据实施方案开展研究工作,组织若干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尝试。

结合课堂教学实际探讨实践中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

定期交流研讨,初步完成专题论文。

3、总结阶段(2013年1月至2013年4月)

撰写结题报告,召开课题阶段性成果报告会,邀请有关领导和专家参加,对研究课题进行现场评审,鉴定和验收。

《在数学综合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课题结题报告  

扬中市实验小学周文  

一、课题的提出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在小学教育教学中如何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的问题,已摆在我们每一个教育教学工作者面前。

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改革课堂教学方法,转变教与学方式,已成为大家的共识。

《在。

  

1、理论价值:

A:

整合学习观。

美国教育家的整合学习观认为:

学生惟有将他们的感觉、情绪和智慧投入到学习的过程中,才能获得最好的效果。

数学综合活动正是为孩子创设良好的活动环境,进而使孩子获得成功的体验。

B:

儿童发展心理学观。

在综合活动中让孩子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良好的个性等。

C:

素质教育观。

在主题丰富、形式多样、手段灵活、生动、活泼的综合活动中,学生积极主动获取知识,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

D:

现代课程理论。

2、实践价值:

教学目标上将改变我国大统一的大纲要求,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潜能的充分挖掘。

教学内容给师生以更大的选择空间与重组自由。

教学的组织形式将更活泼、开放。

E:

教学过程中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主动地学,展示自我、发展自我。

二、研究目标  

  ①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一套适合本校实际情况乃至于一般小学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②探索有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课堂教学模式,包括数学实践活动课、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等。

  ③构建学生实践能力发展水平的评价方法,逐步探索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具体要求。

  ④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在老师引导下,主动去探索数学知识的意识;

培养学生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间的数量关系和形体特征的兴趣和意识,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初步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

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形成初步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研究要点  

  1、加强实践操作训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低阶段)。

  ⑴创设平等、民主、合作的教学氛围,形成学生创新和实践操作的条件。

  ⑵构建合理的培养模式,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具体操作。

  ⑶根据不同操作类型采取多种方法,促使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营造实践活动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中阶段)  

  ⑴运用好教学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⑵在教学中加强探究性操作。

  ⑶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从不同途径探究新知。

  ⑷积极运用现代教学技术。

  3、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高阶段)。

  ⑴挖掘教材实践因素,做好课前准备。

  ⑵贯彻创新、实践的观点,搞好课堂教学,提高课堂学习效益。

  ⑶深化实践理念,做好课后延伸。

四、实施过程及一些成效  

  本课题从2001年的11月份开始进入实施阶段,我们根据现状和学生的特点制订了研究计划,并很快进入实质性的研究。

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课堂教学既要发挥传授书本知识的功能,更要发挥开发学生潜能和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功能,所以我们一开始就力求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具体对实验老师做了以下三方面的要求:

  1、教学目标考虑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  

  我们对教师课堂教学中制订教学目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即:

教学目标既要考虑认知目标和情感目标,又要考虑能力目标。

要把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作为教学目标的基本内容,教学的重点要放到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尽可能多地提供动手操作的内容和机会,培养学生浓厚的研究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提倡教师在备课中体现三点:

一、本课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载体是什么;

二、本课主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哪一个要素;

三、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2、教学过程体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时间和空间,因此,我们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四个要”:

一、保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动地活动,通过体验、交流和选择实现认知、探索和创造。

二、提供实践活动的空间。

要打破教学常规,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实行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变教师的单向传授为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组成完整的、师生双向互动的教学过程。

三、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有效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动觉等多种器官协同参与教学过程,让学生乐意并善于主动思考问题,主动提出问题,主动解决问题,把教学过程变成学生带着问题学习,不断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

四、精心设计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载体与方法,让学生通过自己思考、自己动脑、自己动手、自己发明创造,在亲自感知、思考、操作和实践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学法指导重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  

  对学生不仅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

我们要求教师加强对学生进行方法的指导和自学能力的培养。

  一、选择学习方法的能力。

指导让学生在认识自我的基础上独立自主地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和方法,如问题研究法、探究学习法、讨论辩论法、互教互学法,使他们主动地学、生动活泼地学,由不会到会学地去学习知识、掌握技能。

  二、获取信息的能力。

扩大学生的阅读和社会交往面,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归纳、整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知道到哪里去寻找所需要的比他能够记忆的更多的知识,并具有综合运用这些知识进行新的创造的能力。

  三、合作学习的能力。

让学生增强群体意识和合作意识,主动学会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或辩论、意见交流、实验研究等形式合作解决问题。

  四、反思学习的能力。

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增长知识的同时会梳理知识,会自测学习效果,会查漏补缺,在理解新知识、接受新知识的过程中,完成对新知识的分析、归纳和检验,建构起属于自己的知识结构。

  五、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践证明,实验实现了由单一化向多样化教学方式的转变,较好地创设了让学生参与到自主学习中来的情境与氛围,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形成了学生自主探索、自主解决问题的态势,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有效途径。

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而在认识过程中很难从教师的讲授和得出的结论中获取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品质。

所以在低中阶段的教学中,我们探讨了以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训练为主,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并到实际中验证,到生活中运用。

  1、创设平等、民主、合作的教学氛围,形成学生实践操作的条件  

  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氛围是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

平等、民主、合作的教学氛围会使学生在毫无压抑感的气氛中学习,敢于设疑,敢于动手操作论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习成为其内在的心理需求。

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们课题组的 潘志娟 老师为学生创设一个小猴分蛋糕的情境,使学生在分的过程中体会平均分,提出半个饼该怎样表示的疑问,并大胆地让学生去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二分之一,然后顺利地引出分数的教学。

这里我们的教师就将单一的操作演示、学生简单的操作模仿转化为探索性、创作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分一分的实践活动去发现事物的奥秘,逐步形成创新、实践求知的意识。

  2、构建合理的培养模式,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具体操作  

  在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的训练过程中,我们教师并非无目的地放手让学生去“实践”,而是尽量构建合理的培养模式,有目的、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引导学生从具体的实践操作中抽象出数学概念和结论。

在动手操作之前,让学生明白所要操作的对象或要解决的问题。

引导学生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给学生必要的操作步骤并指明注意事项。

指导学生从具体的操作中分析、比较、概括出结论,能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并参与讨论。

最后教师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过程和得出的结论作精要的评价。

如,在教学“千克、克和吨的认识”时,让学生动手称一称各种物品的质量,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去估计、去秤量,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使学生很好的理解了所学的知识。

  3、根据不同操作类型采取多种方法,促使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进行动手操作时,我们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按照操作的不同目的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激励学生自愿参加,从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如我们课题组的 张丽华 老师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时,让学生先用四根小棒拼成一个长方形,然后叫学生再把拼成的长方形拆开,看长方形的周长和它的长与宽的关系,让学生在拼、拆的过程中自己得出计算长方形周长的公式。

比如学习了厘米、米,让学生测算书本、课桌、教室的长度,明白了厘米、米都是长度单位,以及它们的实际用法。

对于学习一些抽象的规律性的数学知识,如公式、法则等,我们一般都会借助于必要的操作活动,在这里,操作除了起到丰富学生感知的作用外,我认为,它更是探索、发现规律性数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任务之一。

在小学数学教学综合活动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体现在设计和安排综合实践活动上,而且还体现在每一部分数学知识的教学中,使学生通过操作、画图、收集和整理数据、探索身边的实践问题等活动,促使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不断提高。

因此我们的教师积极探索了注重课前调查、立足课堂教学、强化课后延伸的课堂教学模式,对课前、课堂、课后三段时间进行了重点研究。

在这三段时间中给学生更多地创设实践活动的机会,关注学生活动、探索的过程,让他们在调查、操作等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切实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注重课前调查,培养收集、整理材料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最终达到“能够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目的。

在数学教学中,应注重让学生课前开展调查,搜索、收集、整理与将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材料,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例如,三年级的老师(北师大教材)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和小数”这一教学内容前一天,布置了这样一个作业:

明天我们将要学习“元、角、分的认识和小数”,你们今天去超市去调查几种物品的价格,并作好记录。

在教学这一内容时,学生纷纷汇报了自己调查的结果,并通过投影展示给大家。

如:

……通过课前的调查,学生对小数的表现形式和意义有了初步的了解,又知道了生活中处处有小数。

如某位教师上《时、分、秒》一课时,她首先放了一段生活录像,当中有大家熟悉的汽车站、苏果超市以及的学校大门,其中穿插了几次不同的时间。

学生看得聚精会神,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入本课教学内容,激发了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为创新意识的培养做好铺垫。

也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提高学生用数学观点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这种实践活动中学生就逐步学会了发现数学问题。

再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我们的教师设计了计算新建草坪面积的活动,课前组织学生观察地形,实地测量,课上再来研究、探讨计算方法,使得学生在活动中轻松学会了知识,提高了能力。

  2、立足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当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渠道。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多向思维的素材和生活原型,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是重要的教学环节,也是素质教育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理念的具体体现。

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操作中探索新知。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有位教师先出示几个不同大小的圆形实物图,问:

这几个圆的周长谁的长?

(学生抢着回答)长多少?

(学生沉思)怎样才能知道这些圆的周长呢?

接着教师就指导学生分组测量。

根据教师提供的圆形纸片、圆形实物、尺、线、图钉、剪刀等,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得出了“滚动法”和“线绕法”,并通过计算测量的数据,初步感知了“圆的周长总是其直径的3倍多一点”。

这时教师再适当介绍圆周率的概念,得出圆的周长=直径×

圆周率。

整个学习过程成了学生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体验了独立获取知识的乐趣,又从中学到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在操作中巩固新知。

 一年级在学习了人民币的认识后,我们展示出一幅小小玩具店的场景,在台上摆了许多玩具,并标了相应的价钱,图中有三个小朋友分别要买两件不同的玩具,每人各应付多少钱?

小朋友们最喜欢去玩具店了,利用这个场景,我顺势问小朋友:

如果你去了这间商店,你想买哪两样玩具?

买这两件玩具要付多少钱呢?

一提到让他们自己选择心爱的玩具,小朋友们顿时精神百倍,马上选好玩具并算出了价钱,这时,再出示书上类似的题目,小朋友们都能迎刃而解。

通过这个做题目,小朋友们以后去商店买东西,都可以自己计算所付的钱数了。

我们身边时时处处都有数学,课本上的画面营造了一个很好的生活场景,数学教学时,就可以很好的利用这些场景,将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是有用的。

再如三年级的老师在学完“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后,让学生动手测量,并计算教室地面的面积等等。

三、在操作中拓展思维。

  如三年级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这一内容时,学生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后,再发给学生两张不规则的纸,要求学生操作:

(1)用其中一张纸裁出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

(2)用另一张纸尝试裁出一个最大的长方形或正方形。

并找到裁出后的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周长。

  四、强化课后延伸,培养学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教学最终以使学生能够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为目的。

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后,教师应注重知识的课外延伸,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解决一些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真正使知识转化为能力,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落到实处。

例如我们组的 王樱 老师在上“美丽的轴对称图形”一课时,课上学生通过小组协作学习,在操作实验的基础上,认识了美丽的轴对称图形,掌握了这类图形的特征。

但是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并不应该就此结束。

为了激发学生的创意,课 后 老师还请学生找一找自己身边的轴对称图形;

自己设计、创作轴对称图形。

再如在教学小数后(北师大教材第六册),教师让学生课后对家庭中一月的日常开支作统计,包括电话费、水电费、吃穿等费用,然后求出各种开支一共需要多少元,在此基础上再研究如何节约开支,确定节约开支的重点项目。

除了在数学课堂上我们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我们还注重向其他学科延伸,在语文课上、英语课上、实践活动课上……活动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社会教育活动,如校内广播、校刊、报告、参观、集合、访问、社区调查和重大节日、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等方面的活动;

科学技术活动,如发明、创造、制作、种植饲养、科学实验、环境保护、计算机操作、科学技术传播等;

文学艺术活动,如阅读、声乐、器乐、舞蹈、绘画、书法、雕刻、工艺制作、影视、戏剧等活动;

体育卫生活动,如群体活动、竞技体育活动和卫生保健知识教育以及广播操、保健操、田径、体操、球类、游泳、远足、武术棋牌类及民间体育、国防体育等活动。

活动课的组织形式主要有四种:

小组活动,如可以组织科技、文艺、体育小组;

班级活动,如以班级为单位,以科技、文艺为内容组织活动;

全校活动,如学校可以组织科技节、艺术节、读书节、运动会、夏令营以及各项专题竞赛等;

晨会、校内广播、校班队会等。

此外在教材上也注重向课外延伸,除了创造性地用好我们手里的教科书,我们还注重引导学生阅读一些“科普天地”、“科学故事”、“奥数天天练“,做到人手一份《小学生数学报》……通过这些课外实践活动,学生进一步了解了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加深了对数学价值的认识,实践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还注重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及时作出评价。

整个评价均围绕《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目标来进行。

评价的理念:

1、整体性。

把课程、教学和评价进行统整。

融为一个有机体。

2、多元化。

强调多元价值取向和多元标准。

3、过程性。

重视学生活动过程中的评价。

A、研究性学习的评价:

评价的一般原则:

1、正面评价。

2。

重视过程。

3、重视体验。

评价的主要内容:

1、学习态度。

2、合作精神。

3、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B、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评价:

1、评价要有所侧重。

2、评价贯穿活动的全过程。

3、强调学生自己参与评价。

4、重视评价的激励功能。

第一条线是学习态度的评价,它贯穿教学的始终,主要用描述性的语言,按等级进行评价;

第二条线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评价,采用常规等级加附加星级评价来进行,这样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情感等方面均得到评价,最终达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要求。

总之,经过近五年的实践、探索、矫正、再实践、总结,我校已初步形成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体系。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的教师十分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并通过学生自身在实践中富有创造意识的积极的探求,获取知识,发展能力,从而最终获得成功。

1、我们注重实验过程中资料的收集与积累,注意及时总结、反思,要求每一位课题组老师建立教师、学生成长记录袋,每月整理优秀教学案例,撰写教科研日记、读书笔记,这样边实践边研究,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完善“数学综合实践教育活动”教学体系,纠正教学行为与教学方式,这样进一步端正了教师的教学思想,更新了教学理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教师通过课题研究,改变过去陈旧的教育观念,形成了符合现代教育发展趋势的教育思想,初步掌握了教育科研的过程和方法,并以此来促进课堂教学的改革,从而提高了教师教育教学的水平和教科研能力。

几年来,有多名老师参加省、市级优质课比赛,获得教好的成绩,有近六十篇实验教师的课题论文、教学设计、案例反思等在各类刊物上发表或省、市级以上获奖。

3、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了全面的提高。

自从开展“在数学综合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研究以来,学生利用动手操作、合作学习、自己探究等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几年来,有几十个学生参加省《小学生数学报》主办的数学竞赛分获一、二、三等奖。

五、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由于我们的研究刚刚起步,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文献研究、观察研究和行为研究法,虽从理论探索和实践研究两方面着手,力求整体改革,但由于研究人员的水平和时间所限,仍有相当多的经验成分,实验效果还要作长期跟踪。

实验工作的科学性、系统性还不够,有待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