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版山西省太原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有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803693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4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名师版山西省太原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有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名师版山西省太原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有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名师版山西省太原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有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名师版山西省太原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有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名师版山西省太原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有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名师版山西省太原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有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名师版山西省太原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有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名师版山西省太原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有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名师版山西省太原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有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名师版山西省太原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有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名师版山西省太原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有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名师版山西省太原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有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名师版山西省太原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有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名师版山西省太原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有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名师版山西省太原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有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名师版山西省太原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有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名师版山西省太原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有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名师版山西省太原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有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名师版山西省太原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有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名师版山西省太原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有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名师版山西省太原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有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名师版山西省太原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有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师版山西省太原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有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名师版山西省太原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有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这一规定反映了唐朝

A.夷夏大防的观念B.因俗而治的政策

C.天朝上国的心态D.维护国家的主权

6.宋初,由于官方对茶叶经营权的垄断,用“市蕃夷之马”的茶叶已无法满足西部少数民族对茶叶的需求,直接滋生了商贾对茶叶运之边地转卖的走私活动,并从中获取巨大的利润。

由此可知,这类走私活动

A.损害了宋朝的财政收入B.加重了少数民族的负担

C.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发展D.不利于宋朝的军事安全

7.检索《四库全书》,关于“平均赋役”“均平徭役”“均赋税”“平差役”一类的提法,出现有900多次。

如《金史》记载,金朝大定年间,就有连续几次的均平赋役的政策和做法。

这些做法的直接目的是

A.凸显均平意识B.保护租佃经济

C.维护小农经济D.增加财政收入

8.清朝政治的特色,就是对规矩和习惯的依赖。

日常的国家事务,往往依靠《会典》与则例办。

即使皇帝本人,一般也要顾及规矩的规定,不肯随便突破藩篱。

这种政治上的循规蹈矩

A.引起地方对抗中央B.造成皇帝怠于政事

C.导致改革积弊困难D.形成权臣专政局面

9.明清时期,由于小农经营的制约、人口的增多、经营规模的缩小、农牧矛盾的发展等因素,牛耕的普及程度逊于前代,精耕细作越越偏向“多劳型(投入大量劳动力)”的轨道上滑行。

这表明明清时期

A.农业劳动生产率出现停滞或下降B.国家在大力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C.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不断松弛D.找到了彻底解决人地矛盾的办法

10.史书明确记录了公元前186年吕后当政时发生了一次日食,但现代天文学研究表明,所记日食绝不可能发生。

日食记录居然因政治上的原因而有所增减:

统治者残暴,记载的日食现象就多;

统治者开明,日食便很少发生。

这说明

A.天人合一的观念深入人心B.古代天文记录没有研究价值

C.古代天文研究由官方主导D.有关机构借此警示君主

11.对于被迫签订的条约,咸丰的态度是“自古要盟不信,本属权宜”,表示不必严格守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恭亲王奕沂提出办理中外交涉,要“以守约为主,以践言为先”。

这种变化客观上说明清政府

A.外交政策由灵活逐渐转向僵化B.由保卫主权转向了卖国立场

C.外交政策正逐步接轨国际规则D.始终利用国际规则维护主权

12.洪秀全原名火秀,自己改名“秀全”,取“禾(吾)乃人王”之意;

以“囯”代“國”,取“王居其中”之意。

定都南京后,洪秀全深居宫中享乐,对于政事却不甚关心。

这说明太平天国

A.完全沉湎于个人享受B.仍属于旧式农民战争

C.领导人深谙帝王之术D.没有受到近代化影响

13.清末提倡平等的新派人物,往往不愿乘坐人抬的轿子,而宁可坐较低等的人力车。

但有人作竹枝词,讽刺这些新派人物:

“短小轻盈制自灵,人人都喜便中乘。

自由平等空谈说,不向身前问弟兄。

”这说明

A.交通运输工具向近代化转变B.清末社会变革平等意识高涨

C.社会风气受到客观条件制约D.人力车能体现社会地位平等

14.19世纪末20世纪初,大量外词最先通过报刊译介过,经报章媒体广泛传播,并在中国经过一段时间运用、磨合、变异和普及,进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并最终推动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进程。

A.报刊杂志是以传播西方思想为主B.科学著作是由大量外词构成的

C.报刊杂志是新思想传播的重要媒介D.外词是西方列强文化殖民的产物

15.下表是1913〜1918年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表(单位:

两;

指数:

1913=100)。

据此推断

A.英国丧失世界工厂优势地位B.德国经济实力下降最为明显

C.中国民族工业获得发展良机D.法国对华出口转向资本输出

16.漫画是一个时期历史的特殊表达。

下图漫画中反映的时局出现在

A.太平天国时期B.北伐战争时期C.辛亥革命时期D.北洋军阀时期

17.在苏维埃革命发动初期的武装暴动中,有相当部分的地方革命武装执行了烧杀政策,一些地方甚至提出“杀尽豪绅焚尽城市”,“使小资产变成无产,然后强迫他们革命”等口号。

这种情况说明

A.革命“左”倾思想严重B.阶级矛盾非常尖锐

C.枪杆子里面出政权D.工农武装割据的需要

18.帽徽是一支军队的象征和标志。

下列人民军队帽徽的演变反映了

A.军队性质的变化B.军队指导思想的变化

C.军队任务的变化D.军队最高领导的变化

19.我国从1957年到1960年的人均粮食消费量,全国下降19.4%,其中城镇下降1.7%,农村下降23.7%。

即使这样,1960年上半年原计划出口粮食45亿斤(合225万吨),至5月24日,仍完成了上半年计划的78.7%。

这表明

A.中国成为粮食出口大国B.政策失误造成粮食减产

C.民众消费结构发生改变D.人民群众支持国家建设

20.1964年与中国建交时,法国总统戴高乐指出,中国是一个“非常独特而深厚的文明”。

只有中国参与到国际事务中,才能真正解决亚洲乃至世界长期存在的严重问题。

A.中国是实力超强的大国B.中法两国开展务实外交

C.戴高乐向往中国文明D.中法两国消除了分歧

21.《十二铜表法》规定:

“在行窃时当场被捕之奴隶,则鞭打之,并把他从崖上拋下。

”由此可见,这部法律

A.存在野蛮、原始的特点B.没有形成完备体系

C.注重保护奴隶主的利益D.注重保护私有财产

22.马丁•路德认为,人若想理解与坚守上帝之道,须首先清除自己愚蠢荒唐的思想,把自己变成“无知的小孩子”。

对于《圣经》中所述的故事“完全信以为真,毫不怀疑”。

马丁•路德认为理解《圣经》的要旨在于

A.坚定信仰的引导B.像孩子般的天真

C.排除教会的解读D.承认自己的无知

23.卢梭在《论不平等》中声称他不赞成“平民公决”,为了防止出现谋求私利和考虑不周的法律,“并非所有人都有权因自己的喜好而提出新法律,这一权利属于政府成员”,人民只能“对法律表示同意”。

这体现了卢梭的观点是

A.反对直接民主B.反对代议制民主

C.公意高于个人意志D.立法权应当属于政府

24.1787年初麦迪逊致信华盛顿说:

“州的独立与自尊自大,是这个国家的祸根”,“除非把各州统统消灭,并将它们全部联合到一个巨大的社会里,就不能铲除这一祸根”。

对此,后解决的方案是

A.取消各州的自治权B.釆取三权分立原则

C.加强中央政府权力D.建立美利坚合众国

25.1919年8月,德国建立起民主共和国。

但在国会中,一部分议员是反对民主制度的。

当时,对民主自由制度的认识也没有在多数德国人的心中扎根,很多人连“公民”、“先生”等体现平等的称呼都不愿使用。

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是

A.德国民众不信奉民主共和

B.共和国没有摧毁专制主义的基础

C.共和国没有给人民民主自由

D.旧军官旧官僚控制着共和国的政权

26.1932年,纽约麦迪逊广场花园举办拳击“金手套”锦标赛决赛,门票除五分钱娱乐税必须付现金外,其余可以用任何实物支付,其中有香肠、帽子、鞋子、大衣,照相机、玩具等。

这说明当时美国

A.出现严重通货紧缩B.民众喜欢物物交换

C.美元已不是主要货币D.出现严重通货膨胀

27.1945年9月22日,负责盟国赔偿委员会代表、美国特使鲍莱强调赔偿之后日本拥有的生产水平应维持在1926-1930年的水平,这意味着日本经济能力将不能髙于被日本侵略过的亚洲国家。

这反映了美国

A.用冷战思维处理问题B.帮助亚洲国家制裁日本

C.基本控制了日本经济D.消除日本经济竞争实力

28.1948年10月9日,丘吉尔提出了“三环外交”思想,第一个环是英联邦和英帝国及其所包括的一切。

其次是英国、加拿大和其他英联邦自治领以及美国在内的英语世界。

最后是联合起的欧洲。

而英国则是在这三个大环中都占一大部分的唯一国家。

这一政策旨在

A.加强英联邦国家力量团结B.恢复英国传统的大国地位

C.促使欧洲国家走向一体化D.鼓吹“冷战”,加速北约建立

29.在1946-1950年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对硬性摊派给集体农庄的农产品的收购价格还停留在1928年的水平上,而出售给农庄及庄员的工业品价格则比1928年提高了20倍。

其政策旨在

A.早日实现国家工业化B.尽快修复战争的创伤

C.加速工业经济的发展D.应对紧张的国际形势

30.英国政府开支占国民生产总值比例,从1937年的25.9%,提高到1975年的57.9%;

政府雇员从1931年的59.1万人,提高到1975年的7212万人。

对此撒切尔首相表示:

“我要求的是保守党信奉自由、自由市场、有限国家、国防强大。

”据此推断,保守党政府在这一时期主张

A.努力提高英国公民福利待遇

B.彻底改变英国社会经济制度

C.加强国家对社会经济的控制

D.减少国家对经济发展的干预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5小题,共75分。

31.(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西汉初,货币大休因循秦制,仍用黄金和半两钱。

黄金在汉代虽作为重要货币使用,但因其制作不易,价格昂贵且数量毕竟有限,政府令民交纳的算赋、口赋、更赋等皆用铜钱计。

国家和私人铸钱,二者并存,互为补充。

“是时,吴以诸侯即山铸钱,富埒天子……邓道,大夫也,以铸钱财过王者。

故吴、邓钱布天下”。

汉武帝时,先后进行了5次币制改革,最终由国家垄断铸钱业,禁止私人经營。

武帝币制改革的目的,不是出于市场流通的需要,而是出于敛财和打击商人。

——李恒全《试述汉代官营手工业中的商品生产》

材料二明代货币制度的演变可以区别为四个时期。

第一时期是1374年以前的铜钱时期。

第二时期是从1375年至1435年的纸钞时期。

发行宝钞之始,即严禁以金银和实物进行交易。

到1394年,连铜钱也收缴禁用,宝钞成为唯一合法流通货币。

第三时期是1436年至16世纪20年代的银钱钞三币兼用时期。

第四时期……白银正是在纸币崩溃而铜钱功能不足、供应也不足的情况下,上升为主导货币的。

比较而言,纸钞附加的政府信用最大,铜钱次之,称量白银则不附加政府信用。

而社会的选择是,白银第一,铜钱第二,纸钞不用。

因而,明代发生的白银成为主导货币的变化,一定意义上也是社会在经济意义上对政府说“不”的变化,是经济规律瓦解政治强制的变化。

——赵轶峰《明代经济的结构性变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汉前期货币制度的特征。

(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汉朝相比明朝货币制度的新变化并分析其主要原因。

(10分)

32.(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南宋思想家叶适)剖析理学的思想,揭示其“中国之学”和“夷狄之学”相混杂的内在本质。

叶适认为,理学尤其是程朱之学实标上并不是于免、舜、子思之道,而是发挥孟子的“新说奇论”,再掺之以佛学和老庄之学部分内容的产物。

其结果是“道之本统晦矣”。

朱熹等人更是以《孟子》为宗主,视佛、老为同道,“依于神而夸其表,耀于文而逞其流”,殊不知佛学与中国之学,“皎然殊异,岂可同哉”。

——陈国灿《叶适与南宋反理学思潮》

材料二方孔之初立教也,黜古学,改今制,废君统,倡民主,变不平等为平等,亦汲汲然动矣。

岂谓为荀学者,乃尽亡其精意,而泥其粗迹,反授君主以莫大无限之权,使得挟持一孔教以制天下!

彼为荀学者,必以伦常二字,诬为孔教之精诣。

——谭嗣同《仁学》

材料三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胡适等人及知识界力主“全盘西化”,否定传统文化,梁漱溟是不赞同的。

他第一次在北大开课时便对“打倒孔家店”的学生说:

“我此除为释迦、孔子解释发挥外,更不做别的事。

”他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更是大胆地批评了新文化运动“向西走”的不对,公开声称要“向东走”。

他称“中国文化以孔子为代表,以儒家学说为根本、以伦理为本位,它是人类文化的理想归宿,比西洋文化得高妙”。

他断言:

世界未的文化,就是中国文化的复兴!

——刘友梅《梁漱溟:

世界文化未就是中国文化的复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孔子时代的儒学相比宋代理学的不同之处。

(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叶适、谭嗣同关于儒学认识的共通之处及各自目的。

(8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陈独秀、胡适、梁漱溟文化主张的共同倾向。

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

33.(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94年8月1日,光绪帝发布招书对日宣战。

同日,明治帝亦下诏书对清朝宣战,甲午战争正式开始。

光绪帝宣战谕诏为:

“朝鲜为我大清藩属,二百余年,岁修职贡,为中外所共知……倭人无故派兵,突入汉城我朝抚绥藩服,其国内政事向令自理。

日本与朝鲜立约,系属与国,更无以重兵欺压强令革政之理……倭人渝盟寻衅,无理已极,势难再以姑容。

著李鸿章严饬派出各军,迅速进剿,厚集雄师,陆续进发,以拯韩民于涂炭……”

——《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16卷

明治帝宣战诏书为:

“……朕兹对清国宣战……苟不违反国际公法,即宜各本权能,尽一切之手段,必期万无遗漏……朝鲜乃帝国首先启发使就与列国为伍之独立国,而清国每称朝鲜为属邦,千涉其内政。

于其内乱,借口于拯救属邦,而出兵于朝鲜。

朕依明治十五年条约,出兵备变,更使朝鲜永免祸乱,得保将治安,欲以维持东洋全局之平和……”

——宗泽亚《清日战争》

材料二 关于甲午战争,日本学者们一致认为:

“以甲午战争为一阶段终点的东亚国际关系史就是以东亚旧秩序和西方近代新秩序间之关系为主线发生并发展的历史。

”因为有着这样的认识,即使甲午战争被认为是“出师无名”抑或“不义之战”,日本也会打着“以欧洲文明更换东亚旧习”的旗号为自己的侵略行为进行洗白。

——冈本隆司《属国与自主之间——近代中朝关系与东亚的命运》

而中国学者认为早在1887年,日本就制定了《征讨清国方略》,目标是“攻占北京,擒获清帝”。

1894年7月25日,日军海军在丰岛海面偷袭中国运兵船“高升”号,从而发动了侵朝、侵华的战争。

因此,甲午战争是日本蓄谋已久、经过周密准备后发动的,绝不是有的日本学者说的偶然冲动。

——张海鹏《甲午战争与中日关系》

韩国官方出版的《韩国史》认为:

“甲午战争是1894年至1895年中国与日本围绕着控制朝鲜展开的战争,战争导致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传统的世界秩序崩溃,代之而起的是新兴的日本成为该地区的霸主,这是一场在东亚的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战争。

——孙科志《韩国人怎么看甲午战争?

(1)根据材料一,分析指出中日两国争议的焦点是什么?

并分别概括两国宣战的理由。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日、韩三国史学界对于甲午战争的性质各有哪些看法?

为什么有很大的不同?

34.(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1873年,俾斯麦在联邦议会上就声言,对付“国际党”(德国工人党),有用严厉法令的必要。

10月10日新的帝国议会在三读时以221票对149票通过由联邦议会提出的《反对社会民主党企图危害治安的法令》(简称《非常法》)。

随后,实行戒严,查禁报刊,封闭工会,解散集会,逮捕,监禁等一齐向社会民主党袭。

……在《非常法》实行的十二年中,有1300种党的出版物遭到禁止,330多个工人组织被解散,900多人被放逐,1500多人被法庭判处入狱,白色恐怖笼罩全国。

——丁建弘《德国通史》

材料二 第二次议会改革后相当一部分工人阶级获得选举权,这就使两大政党都必须正视工人的要求。

1871年,自由党制定两项法律,其中一项确认工会有合法地位,且其资金受法律保护;

但另一项——《刑法修正案》,则认定胁迫他人、组织他人工作、设立罢工纠察线等行为是违法,可以按刑法处置。

这使工会的罢工行动事实上不可能进行,因此剥夺了工会最有力的斗争手段,遭到工人的普遍反对。

1874年大选自由党失利,在很大程度上就归因于工人选民的普遍反对。

保守党上台后,1875年政府制定两项法律,其中《密谋与财产保护法》废除了《刑法修正案》,规定罢工中的纠察行为合法;

暴力行动和胁迫行为虽仍属犯罪,但不再以密谋罪论处。

另一项法律《在主与雇工法》把《主仆法》中剩余的不公正条文予以纠正,这项法律的名称本身也说明了这个问题:

以前把劳资关系界定为“主仆关糸”,现在则明确为雇佣关系。

1875年的这两项立法使工会获得了比较完整的法律地位,因此被看作是“工会运动的大宪章”。

——钱乘旦《英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俾斯麦对工人运动采取的基本政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德国相比,英国政府对工人运动的政策体现了该国民主政治的哪些特点。

(3)1870年以后,国际工人运动的中心逐渐由英国转移到德国。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5分)

35.(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些发展中国家的领导人和学者反对经济全球化的呼声很高。

例如马西亚总理马哈蒂尔、古巴国务委员会主席卡斯特罗都是著名的反全球化人士。

他们认为,经济全球化只对发达国家有利而损害发展中国家的利益,经济全球化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剥削和控制发展中国家而使自己更加富强的工具。

美国与欧洲是全球化的中心,同时也是反全球化的中心。

法国总理若斯潘等欧洲“中左翼”领导人均是全球化的重要反对派人物。

法国反对美国式的全球化,反对对其它国家的“全球化强加”。

就产业而言,更多的反全球化力量自原第一与第二世界的“旧经济”而不是“新经济”部门。

与利益分配不均,严重忽视当地人民利益,以及环境破坏直接相关的人最直接地反全球化,跨国公司在有关国家设立的化工厂、核电厂所在地的民众直接反对全球化。

如印尼最东部的西巴布亚土著人反对美国一矿山跨国公司的掠夺性开采。

反全球化与冷战后全球范围上升的民族主义、排外主义的冷量与情绪普遍联系在一起。

在一些情况下,包括政治家在内的当地人比全球人更反对全球化,如西欧(德国与奥地利比较典型)的当地人反外移民。

在欧洲,一些人号称是所谓“主权主义者”,他们关注国家主权遭受的全球化挑战和压力。

在美国,一些人在呼吁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主义,例如美国改革党总统候选人布坎南,反对自由贸易(包括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与世界贸易组织),反对美国更多参与全球事务。

——庞中英《“反全球化”:

另一种全球化——对“反全球化”现象的调查与思考》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全球化的发展与问题”,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

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