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十九首诗歌赏析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8038986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4.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十九首诗歌赏析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古诗十九首诗歌赏析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古诗十九首诗歌赏析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古诗十九首诗歌赏析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古诗十九首诗歌赏析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古诗十九首诗歌赏析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古诗十九首诗歌赏析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古诗十九首诗歌赏析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古诗十九首诗歌赏析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古诗十九首诗歌赏析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古诗十九首诗歌赏析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古诗十九首诗歌赏析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古诗十九首诗歌赏析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古诗十九首诗歌赏析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古诗十九首诗歌赏析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古诗十九首诗歌赏析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古诗十九首诗歌赏析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古诗十九首诗歌赏析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古诗十九首诗歌赏析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古诗十九首诗歌赏析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诗十九首诗歌赏析Word格式.docx

《古诗十九首诗歌赏析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十九首诗歌赏析Word格式.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古诗十九首诗歌赏析Word格式.docx

因为诗人所要表现的是深夜的寂静,推门没有声音,固然也很寂静,可是在万籁无声当中突然响起一个敲门的声音,有时候反而更能衬托出周围的寂静。

因此,后来很多学写诗的人就专门在“诗眼”和“句眼”上下功夫,费尽了“推敲”。

我固然不是说修辞不重要,可是要明白,更好的诗实际上是浑然天成的,全然就看不出其中哪个字是“眼”。

二、引人产生自由联想

叶嘉莹先生以为,《古诗十九首》在这一点上与《红楼梦》很有相似的地方。

第一,它们对读者的感动都是事实而且是多方面的;

第二,《红楼梦》后四十回究竟是谁所作?

一样一直成为一个疑问,因此令人们难以确信它的主题。

它果然是写宝玉和黛玉的恋爱故事吗?

仍是如王国维所说的,要写人一辈子痛楚悲伤的一种哲理?

抑或如大陆批评家们所说的,是要写封建社会官僚贵族阶级的腐败堕落?

它到底要说些什么?

要写如何一个主题?

每一个人都能够有很多联想,每一个人都能够看出不同的道理来。

若是咱们讲杜甫的诗,咱们能够用唐朝那一段历史和杜甫的生平来做印证,多半就能够明白他写的是什么情形。

但那个方法对《古诗十九首》不行,咱们只能感觉出他有深微的意思,但究竟寓托的是什么?

咱们无法通过考证来确信,缘故就在于咱们不明白确切的作者。

但是,这是一件坏事吗?

也不必然。

中国前人批评诗的时候有个适应,老是要想方设法确信诗的作者和诗的本意。

对有些诗来讲这种方法是必要的,如杜甫诗确实是如此,他有很多诗反映了唐朝某些历史事件,写诗的时候确有所指。

对这一类诗固然应该尽可能确信作者的原意。

但十九首之因此妙就妙在不知作者——连作者是谁都不明白,你如何去确信作者的原意?

因此,对这十九首诗,每一个读者都能够有自己的明白得、自己的联想。

正由于《古诗十九首》有如此的特色,因此它专门适合于现代西方“同意美学”的理论。

西方在五十年代后期和六十年代初期曾流行一种叫作“新批评”的理论。

这种理论主张文学批评应该以作品为主。

他们以为,作品里的形象、声音、韵律,都关系到作品的好坏,惟独作者却是不重要的。

而后来流行的“同意美学”的理论,那么是一种更新的文学理论,它进一步把重点转移到读者身上来了。

同意美学以为,一篇作品是不能够由作者单独完成的,在读者读到它之前,它只是一个艺术的成品,没有生命,没成心义,也没有价值;

只有读者才能使它取得完成,只有读者通过阅读给它注入生命的力量,它才成为一个美学欣赏的对象,才有了意义和价值。

但是,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经历和阅读背景,因此对同一首诗能够有不同的明白得和说明。

《古诗十九首》什么缘故好?

确实是因为它能够使千百年来各类不同的读者读过以后都有所感动,有所发觉,有所共鸣。

(二)《古诗十九首》的情感主题

《古诗十九首》所写的情感大体上有三类:

离别的情感、失意的情感、忧虑人一辈子无常的情感。

我以为,这三类情感都是人一辈子最大体的情感,或也能够叫作人类情感的“基型”或“共相”。

因为,古往今来每一个人在一生中都会有生离或死别的经历;

每一个人都会因物质或精神上的不知足而感到失意;

每一个人都对人一辈子的无常怀有恐惧和忧虑之心。

而《古诗十九首》就正是围绕着这三种大体的情感转圈子,有的时候单写一种,有的时候把两种结合起来写,而且它写这些情感都不是直接说出来的,而是含义幽微,委婉多姿。

例如,《今日良宴会》里有如此两句:

“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你什么缘故不敦促你的快马,抢先去占据那个重要的路口?

其实,所谓“要路津”,所代表的乃是一个重要的官职,说得通俗些,这是对争名夺利的一种委婉的说法。

还有一首《青青河畔草》也是咱们所要讲的,它写了一个孤独而又不甘孤单的女子,最末两句是,“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王国维在《人世词话》里曾说这几句“可谓淫鄙之尤”,但是它们之因此不被人们视为“淫词”或“鄙词”,那确实是由于其情感的真挚了。

其实,我说这两首诗真正的益处不单单在于情感的真挚,它们真正的益处在于提出了人一辈子中一个严肃的问题:

当你处于某种人一辈子的困惑中时,你该如何办?

每一个人都不免会有软弱的时候或失望的时候,每一个人在这种时候内心都会产生很多困惑和挣扎。

而《古诗十九首》就提出来很多如此的问题,这是它很了不起的地址。

而且,这些问题都不是直接写出来的,而是用很委婉的姿态、很幽微的笔法来引发你的感动和联想。

晚清有一名诗学批评家叫陈祚明,在他的《采菽堂古诗选》里有一段话对《古诗十九首》评论得超级好。

此刻我把这段话抄下来:

“十九首”因此为千古至文者,以能言人同有之情也。

人情莫不思得志,而得志者有几?

虽处富贵,慊慊犹有不足,况贫贱乎?

志不可得而年命如流,谁不感慨?

人情于所爱,莫不欲终身相守,然谁不有别离?

以我之怀思,猜彼之见弃,亦其常也。

夫终身相守者,不知有愁,亦复不知其乐,乍一别离,那么此愁难已。

逐臣弃妻与朋友阔绝,皆同此旨。

故“十九首”虽此二意,而低回反复,人人读之皆假设伤我心者,此诗因此为性情之物,而同有之情,人人各具,那么人人本自有诗也。

但人人有情而不能言,即能言而言不能尽,故特推“十九首”以为至极。

言情能尽者,非尽言之为尽也。

尽言之那么一览无遗,惟含蓄不尽,故反言之,乃足令人思。

盖人情本曲,思心至不能自己的地方,彷徨气宇,常作万万不然之想。

今假设决绝,一言那么已矣,没必要再思矣。

故彼弃之矣,必日亮不弃也;

见无期矣,必曰终相见也。

有此不自决绝之念,因此有思,因此不能已于言也。

“十九首”善言情,惟是不使情为径直之物,而必取其宛曲.者以写之,故言不尽而情那么无不尽。

后人不知,但谓“十九首”以自然为贵,乃其经营惨淡,那么莫能寻之矣。

也即是说《古诗十九首》说出了咱们人类情感的一些“基型”和“共相”。

比如,每一个人都希望知足自己的一切理想和愿望,但真正能够知足的又有几个人?

就算他在物质生活上知足了,在精神生活上也都能知足吗?

有的人已经取得高官厚禄,但仍然有不知足的地址,何况那些贫贱之人呢?

若是你拥有充沛的时刻去追求,或许最终会有知足的那一天,但是人的生命又有何等短暂,时刻并非等待任何人,你的一生专门快就会过去!

又比如,谁不肯意和自己所爱的人永久相守在一路?

但天下又有谁没经历过生离或死别?

当你们相聚的时候,并非能体会到离别的悲伤,因此也就不知道这聚会的宝贵和宝贵;

可是当你失去的时候,你知道了它的宝贵,却又不能不经受失去它的悲伤!

人都是有情感的。

因此自然界的四时转变、人世间的生死离别,所有这些物象和事象就会摇荡人的心灵和性情,从而产生诗的感发。

可是,既然每一个人都能产生诗的感发,什么缘故还有诗人和一样人的区别呢?

那是因为,一样人只是“能感之”,只有诗人不但“能感之”而且“能写之”。

也确实是说,写诗不仅需要有感受的能力,还需要有表达的能力。

另外,中国前人用情的态度是不同的,前人所追求的标准乃是“温柔敦厚”。

《古诗十九首》的情感确实是如此,它是温厚缠绵而且含蓄不尽的。

咱们常说,某人的情感是“百转柔肠”,这种人他不能够把情感一下子切断。

因为有的时候,他的理性明明明白这件事可不能成功,应该舍弃了,他的情感却没有方法舍弃。

一个人被他所爱的人抛弃了,若是干脆从此断绝关系,那么就可不能再有相思怀念了,但他恰恰不肯,内心老是在猜想:

对方必然可不能如此绝情吧?

咱们最终仍是要相见的吧?

因此才会产生相思怀念,才不由自主地要用诗歌把这些情感表现出来。

《古诗十九首》用情的态度是如此温厚缠绵,因此它表现的姿态也十分委婉曲折。

它的语言表面上含蓄不尽,事实上却把人的内心当中这些复杂的情感全都表达出来了。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谈到《》古诗十九首》,有这么几句评论:

“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

”“结体”和“散文”是两个对称的动宾结构。

“结体”,是说它组成的体式;

“散文”是说它散布的文辞。

刘勰的意思是说:

若是咱们看一看《古诗十九首》文体的结构和对文辞的利用,咱们就会发觉,它的特色是“直而不野”。

也确实是说,它写得很朴实,但不浅薄。

咱们大伙儿都读过李白和杜甫的诗,在读过李杜的诗以后再返回来看《古诗十九首》,你就会发觉:

当你第一眼看上去的时候,《古诗十九首》并非像李白的诗那样给你一个很鲜明的印象和感动;

也不像杜甫的诗那样使你感到他真是在使劲量。

你会感觉,《古诗十九首》所说的都是极为一般、寻常的话,可是若是反复吟诵,就愈来愈感觉它有深厚的味道。

而且,你年轻时读它们有一种感受;

等你年岁大了再读它们,又会有不同的感受。

所谓“婉转附物”的“物”,指的是物象。

作者把他内心那些千回百转的情感借外在的物象表达出来,确实是婉转附物。

在咱们中国诗歌的传统里,这属于“比”和“兴”的方式。

《古诗十九首》善用比兴,那个特点等下一次咱们看具体作品时将作更详细的介绍。

什么叫“怊怅切情”呢?

“怊怅”与咱们此刻所说“难过”的意思差不多,那是一种假设有所失、假设有所求、却又难以明白地表达出来的一种情感,也是诗人们常常具有的一种情感。

因为,凡是真正的诗人都有一颗超级灵敏的心灵,常常有一种关于高远和完美的追求,这种追求不是后天学习所得,而是他天生下来就有的。

一首好诗,往往能专门好地表现出诗人的这种情感。

“切”是符合,确实是说能够表现得深刻而真切。

咱们都说杜甫的诗好,什么缘故好?

确实是因为他能够把他的情感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来。

假设你把你内心的情感表达得不够,那固然是失败的,可是你把你的情感夸大了,超出了实际情形,那也不是好诗。

此刻咱们就要注意,把你内心的情义直接而且深刻地表达出来,这在中国诗歌传统中属于什么方式?

我以前讲过,是“赋”的方式。

因此你们看,《古诗十九首》能够说是很成功地结合了中国最传统的赋、比、兴的写作方式,因此形成了我国初期五言诗最好的代表作。

二、《青青河畔草》赏析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写的是春天到来时的景色。

“青青”,是草木的颜色;

“郁郁”,是草木盛多的样子。

这两句是感发的起兴,就犹如《诗•关雎》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一样,也是由大自然中的生命与人类生命间相近似的地方引发共鸣,因此产生了由物及心的联想。

春天,是花草树木一生中最美好的季节,当你看到这些美好的生命如此欣欣向荣,就会在内心当中也产生一种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向往之情。

我能够再举另外的一个例子。

唐朝的王昌龄有一首《闺怨》说: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诗中那个年轻女子本来不懂人世间的忧愁,可是当她春日登楼远望,看到路边杨柳那青青的颜色,突然就想念起外出求官的丈夫,内心就产生了忧愁。

这种忧愁,是由春意的感发而引发的。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也是如此,这两句写的是楼外的景色。

接下来就引出了楼里的人——“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盈盈”是形容那个女子的仪态之美,而“皎皎”那么是形容那个女子的光荣照人。

另外你还要注意这“窗牖”两个字:

楼外景色如此美好,楼上女子也是如此美好,而当他写到“当窗牖”的时候,这两种生命的美好蓦然之间就打成了一片。

这确实是《古诗十九首》之善用比兴——把感发一点一点的引出来,然后再一下子使它们结合。

下面他说,“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那个女子不但长得美,打扮打扮也很美。

“娥娥”,也是漂亮的样子;

“纤纤”,是说她的手指细长而洁白。

而且你看,他所用的形容词“娥娥”、“纤纤”和前两句的“盈盈”、“皎皎”,都是叠字,因此进一步增强了那种漂亮的姿态。

同时你要明白: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还不单单是写漂亮的姿态,还有很多暗示在里边。

中国古代有一句成语叫作“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一个人的一生,总要实现自己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在中国的传统中,男子生命的价值确实是取得他人的知赏和任用,很多人终生都在追求那个理想,包括像李太白那样不羁的天才。

而女子一生一世的意义和价值在哪里?

就在于取得一个男子的赏爱,因此女子的化妆修饰都是为赏爱自己的人而做的。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那个女子把自己打扮得如此漂亮,而这种做法也就暗示了她的心中有一种对情感的追求。

应该指出的是,诗里边有感发的生命,但这种生命有品质和数量上的各类不同。

如《西北有高楼》,那首诗所写的也是一个楼上女子,也是写她有一种关于知己的向往与追求,但这两个人物在品质上就有专门大的不同。

《西北有高楼》的那个女子是矜持的、高洁的,她所追求的乃是一种理想;

而这首诗中的女子是夸耀的、世俗的,她所追求的仅仅是一种情感。

在那个世界上,有的人只追求情感上的知足,而有的人宁可忍受情感上的孤独孤单,所要追求的乃是理想上的知足。

这话很难讲,可事实上确实有这两种不同类型的人。

此刻咱们看诗中的那个女子,从她一出场,诗中就用了“盈盈”、“皎皎”、“娥娥”等词语,这些词语所表现的都是一种向外散发的、被大伙儿看到的漂亮和光荣。

尤其是“纤纤出素手”的“出”字,更是隐约含有一种不甘孤单的暗示。

关于一个有才能的男子或漂亮的女子来讲,当得不到他人赏识时,总会产生一种孤单的情感,而这时往往也是对品格操守的一个重要考验的时刻。

李白被请到翰林院去做待诏,那是一个很高贵的地位,但李白以为这不合乎自己的理想,因此辞官而去。

杜甫在华州做司功参军,他感觉这违抗了自己的理想,因此也弃官而去。

一个有才能的人必需耐得住孤单,不能够同意那些不合法的或不够资格的赏爱,这在人一辈子中是很重要的考验。

以后咱们会讲到陶渊明,那也是一个耐得住孤单的伟大诗人。

他之因此耐得住孤单,是因为内心当中有自己真正的持守。

他明白自己所需要的是什么,因此不在意那些世俗的名誉地位,不在意他人对他说些什么,乃至也不在意生活的贫困潦倒。

而此刻咱们所讲的这首诗,在描述那个楼中女子时用了很多漂亮的、外向的词语,所有这些词语中都含有一种不甘孤单和善自夸耀的暗示。

什么缘故会如此?

原先那个女子“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

所谓“倡家女”确实是歌妓舞女,如此的女子生平过惯了灯红酒绿的生活,往往是忍受不了孤单的,更何况她此刻又嫁给了一个“荡子”。

所谓“荡子”,不必然是此刻所说的浪荡之人,而是指那种常常在外漫游,很少回归故乡的人,这种人一出去就再也想不起回来,把妻子一个人孤零零地抛在家里,因此是“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所谓“难独守”,是说那个女子此刻仍是在“守”,只只是她内心当中正在进行着守与“不守”的矛盾挣扎。

因此,《古诗十九首》实在是很微妙的。

这首诗仅仅是写一个倡家女心中的矛盾挣扎吗?

不是的,这“难独守”三个字,实在是写尽了千古以来人性的软弱!

写尽了千古以来人一辈子所需要经受的考验!

仅仅是女子要经受那个考验吗?

也不是的,任何人一辈子活在人类社会中都面临如此的考验。

在人一辈子的道路上,不管是干事业仍是做学问,都需要有一种勤勤恳恳和甘于孤单的精神。

但有些人是耐不住孤单的,为了早日取得名利地位,往往不择手腕地去表现自己,所谓“尽快打出一个知名度来”,而这种急功近利的行为有时候就会造成“一失足成千古恨”的结局。

因此,这一首诗所写的乃是人一辈子失意对你的考验,固然这也属于人一辈子当中的一个大体问题。

很多人以为这首诗不行,或全然就不选也不讲这首诗,我以为那是不对的。

三、《西北有高楼》赏析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

谁能为此曲?

无乃杞梁妻。

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彷徨。

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

不吝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中国旧诗有一个传统:

它的文字本身往往就能够引发人向某一个方面的联想。

上次我说过,《青青河畔草》那一首中所用的“青青”、“盈盈”、“皎皎”、“娥娥”等词语,在诗中培育出一种外露的、不甘孤单的气氛。

而这首诗与那一首不同,它的开头第一句“西北有高楼”,就把人引向一种离开世俗的高寒境遇。

因为,中国在地理形势上是西北高东南低,西北是严寒的,东南是温暖的。

因此在中国的旧诗里,一提到北方或西北,就给人一种高峻、严寒的感觉。

同时,高楼形象的本身,也往往代表着一种孤高并与世隔间的环境。

李商隐有—首诗说: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霜月》)当秋雁开始从北向南飞的时候,叫了一夏天的蝉也就停止了喧哗。

诗人或许是真的听到了雁声,从而内心就产生了一种从喧哗到凄清,从酷热到严寒的感受,而这同时也就意味着一种摆脱了世俗喧嚣的境遇。

高楼浸在如水的月光当中,不但高寒,而且晶莹洁白。

“青女”是霜神,“素娥”即嫦娥,都是居住在高寒境遇里的人物。

她们不但能够耐得住严寒、孤独和孤单,而且越是严寒、孤独、孤单,越是能够显示出她们的漂亮。

尽管咱们已经有了这么多联想,但“西北有高楼”这几个字毕竟还只是一个理性的说明,这是不够的,他还要给你一个更具体的形象,那确实是“上与浮云齐”。

“齐”是平的意思,那西北的高楼和天上的浮云一样高!

这真是一开口就把人的目光引向半天的高处。

那个地址这种境遇,与《青青河畔草》的那种气氛显然不同。

前人写诗的时候,若是是写一个女子,往往先写她显现的背景和气氛,而这些是和人物的品格结合在一路的。

李商隐写一个女小孩说“碧城十二曲栏杆”,你想一想,居住在如此漂亮环境当中的女小孩,她的内心应该有何等漂亮、委婉!

而此刻咱们这首诗中还未露面的女子,她所居住的环境不仅有“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的高寒,而且也有“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的漂亮。

“疏”,有“通”的意思,是如何的“通”呢?

确实是“刻穿之”。

中国旧式衡宇的窗户都是木头的,上边有窗格子。

讲究的木窗,上面的窗格子往往雕刻出曲曲折折的花纹。

这花纹固然是刻通的,而且相互交叉,因此叫作“交疏”。

“绮”是“文缯也”。

古代的丝织品,没有花纹的是素绢,有花纹的就叫文缯。

那么“结绮”是什么意思呢?

李善的注讲解是“刻镂以像之”,确实是说,那木窗棂上刻出来的花纹就像丝织品上织出来的花纹一样漂亮精致。

但也有人以为,那个“结绮”是指用有花纹的丝绸制做窗帏系在窗前。

诗歌能够有多义,如此讲也是能够的。

总而言之,“交疏结绮窗”这五个字给人一种精致、漂亮的印象,而那个地址边事实上也就包括了对人物形象品格的暗示。

“阿阁三重阶”的注解比较复杂,李善引了《尚书中侯》里的一句话“凤凰巢阿阁”,又引了《周书》里的一句话“明堂咸有四阿”。

明堂是一种很高大的建筑,古代各类重大的典礼活动都在明堂中举行,而明堂一样都是有“四阿”的。

郑玄《周礼注》说,“四阿”确实是后来的“四柱”。

其实,咱们也能够没必要做这么详细的考证,总之凡是能够称为“阿阁”的,必然是那种很高大的建筑,而且可不能只有一层。

那个“阿”字,确实是极言其高大的意思。

秦始皇曾经盖过一个很高大气派的宫殿就叫作“阿房宫”,那么什么是“三重阶”呢?

中国古代建筑是很讲究的,它不让你笔直地一口气走上去,而是走上一些台阶以后就有一个平台,你能够休息一下再向上走。

而且,前人说到三和九这两个数字的时候常常不是确指,而是极言其多。

“阿阁三重阶”,并非必然只有三层,它能够有很多层平台,因此这五个字给人的印象是极为高大宏伟、富丽堂皇。

此刻你看,楼中女子尚未显现,她所居住的环境已经渲染出一种背景和气氛了。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写得超级好。

那悦耳的声音是从“上与浮云齐”的高楼上飘洒下来的,你要明白,越是那种高远渺茫、难以取得的东西,才越容易引发人们的追求与向往。

音乐,本来确实是一种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

前人常说:

“闻弦歌而知雅意”,因此才有“知音”的说法。

“音响一何悲”,说明楼下的听者已经受到“弦歌声”的感染,和楼上的歌者产生了共鸣,在心境上打成了一片。

下边他说:

“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

”你要注意,这《古诗十九首》有时候写得实在很妙,像那个地址,就发挥了一种不受拘谨的想像。

因为,这首诗里一共写了两个人物:

一个歌者和一个听者。

可是——真的有那个歌者吗?

其实她完满是由听者自己想像出来的,她的孤独孤单也完满是听者自己想像出来的。

事实上,是由于听者自己感到孤独孤单,因此才想像高楼之上的弦歌者也是一个和他自己一样孤独孤单的女子。

其实他是把自己一分为二了。

那个“杞梁妻”是什么意思?

古代有一本书叫作《琴操》,相传是东汉蔡邕所作,书中说,在琴曲里有一首曲子叫作《杞梁妻叹》,是齐邑杞梁殖之妻所作。

殖死,妻叹曰:

“上那么无父,中那么无夫,下那么无子,将何以立吾节?

亦死罢了!

”援琴而鼓之,曲终,遂自投淄水而死。

崔豹《古今注》也记载了这件事,说法稍有不同,说是杞梁战死,其妻曰:

“上那么无父,中那么无夫,下那么无子,人一辈子之苦至矣!

”乃亢声而哭,杞都城感之而崩,遂投水死,其妹悲姊之贞操,乃作歌,名曰《杞梁妻》。

后来,这件事又演化成了孟姜女哭倒长城的民间故事。

总之,那个地址之因此用“杞梁妻”那个典故,是着重在“上那么无父,中那么无夫,下那么无子”这几句话。

古代女子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老是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

倘假设既无父,又无夫,又无子,那就处于极端的孤独孤单当中了。

这首诗是说听者以为必然是如此一个人,才能够弹出如此悲伤的曲子来。

“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彷徨”两句写得也超级美。

我在讲词的时候讲过,古代的音乐叫“雅乐”,南北朝时流行的音乐叫“清乐”,也叫“清商乐”,因此“清商”指的是一种曲调。

但古诗中的“清商”却不是指“清商乐”,而是泛指那种给人一种凄清忧伤之感的曲子。

什么缘故呢?

因为五音之“商”在四时里边代表秋,而秋在中国传统的“五行”里边属于“金”。

“金”是兵象,刀枪剑戟等武器都属于“金”,因此说,秋有一种肃杀之气,到了秋季,葱茏的草木碰到这种肃杀之气就都摧败凋谢了。

因此欧阳修《秋声赋》说:

“商,伤也。

物既老而悲伤。

”“清商”之曲是悲伤的,而“清商随风发”之因此写得好,还不仅因为它写出了那种凄清和悲伤,与此同时还写出了一种漂亮的姿态。

莫非声音还有“姿态”吗?

这真的很难说明清楚。

大伙儿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