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艾滋病防治工作开展情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8039263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382.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艾滋病防治工作开展情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二艾滋病防治工作开展情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二艾滋病防治工作开展情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二艾滋病防治工作开展情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二艾滋病防治工作开展情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二艾滋病防治工作开展情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9页
二艾滋病防治工作开展情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9页
二艾滋病防治工作开展情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9页
二艾滋病防治工作开展情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9页
二艾滋病防治工作开展情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9页
二艾滋病防治工作开展情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9页
二艾滋病防治工作开展情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9页
二艾滋病防治工作开展情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9页
二艾滋病防治工作开展情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9页
二艾滋病防治工作开展情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9页
二艾滋病防治工作开展情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9页
二艾滋病防治工作开展情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9页
二艾滋病防治工作开展情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9页
二艾滋病防治工作开展情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9页
二艾滋病防治工作开展情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二艾滋病防治工作开展情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二艾滋病防治工作开展情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艾滋病防治工作开展情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二艾滋病防治工作开展情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第二章中国艾滋病防治工作

16

一、政府重视和政治承诺

(一)各级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文件

(二)经费投入增长明显

二、初步形成了多部门合作和全社会参与的协调机制

17

(一)政府多部门和社会团体开展了大量工作

18

(二)非政府组织和全社会参与得到加强

(三)国际机构和国际非政府组织积极参与

19

三、血液与血制品安全得到大大改善

四、开展了大量宣传教育工作

五、开展针对高危人群的干预活动

20

(一)在娱乐场所中开展推广使用安全套试点工作

(二)在静脉吸毒人群中开展针具市场营销试点工作

(三)开展针对同性恋人群的宣传和干预工作

(四)开展阻断艾滋病病毒母婴传播试点工作

六、开展抗艾滋病病毒治疗和综合关怀试点工作

七、初步形成了艾滋病综合监测系统

21

八、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推动防治工作的开展

22

第三章问题与建议

23

一、政府领导和协调

二、监测和检测系统

三、宣传教育和干预

24

四、综合关怀与治疗

25

五、信息交流及利用

26

六、规划落实与督导

七、法规修订与完善

27

八、资金支持与使用

28

内容提要

自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与联合国艾滋病中国专题组合作,发表了中国艾滋病防治联合评估报告《中国迎战艾滋病》以来,中国的艾滋病流行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但由于艾滋病防治工作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目前中国的艾滋病防治工作还面临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

如何及时准确把握形势,正视和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将直接影响《中国预防与控制艾滋病中长期规划(1998-2010年)》(以下简称《规划》)和《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1-200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的落实与防治目标的实现。

为此,中国卫生部与联合国艾滋病中国专题组再次合作,对当前中国艾滋病的流行状况和防治工作进行了一次系统而全面的评估。

一、目前中国艾滋病流行形势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的特点:

(一)艾滋病流行波及范围广,全国低流行与局部地区和特定人群中的高流行并存,疫情上升趋势明显,主要传播途径为经吸毒传播和既往有偿采供血传播。

2003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了艾滋病流行病学调查,并与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和美国疾病控制中心专家共同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目前中国现有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约84万,其中,艾滋病病人约8万例。

尽管成人总人口感染率不到0.1%,但疫情已经波及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艾滋病病例报告数呈明显上升趋势。

(二)面临艾滋病发病死亡高峰。

据历年病例报告资料,累计报告艾滋病病人数增长趋势明显,尤其是自2001年以来,中国已进入艾滋病发病和死亡高峰:

在1985年~2000年底的15年间,全国累计报告的发病人数和死亡人数分别为880例和496例,而2001年和2002年两年合计报告的艾滋病发病人数和死亡人数分别达1742例和716例,2002年全年报告艾滋病病例数比2001年增长44.0%。

在河南、安徽等省的重点县乡村,自2001年以来,病人开始集中发病和死亡。

(三)疫情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传播。

目前在中国通过共用针具注射吸毒是艾滋病病毒传播的主要途径,同时经性传播的比例逐年增长,从1997年的5.5%上升至2002年底的10.9%。

哨点监测结果也显示出暗娼艾滋病病毒感染率呈增长的趋势。

此外,自1995年首次发现母婴传播以来,母婴传播的比例也逐年增长。

(四)艾滋病流行的危险因素广泛存在。

具有高危行为的人数增加,其共用针具比例较大,安全套使用率低;

人群艾滋病相关知识缺乏,社会歧视较为严重;

农村妇女生殖道感染率高;

部分地区存在经输血和其它医源性感染的危险;

地区发展不平衡与贫困等导致艾滋病流行的危险因素广泛存在。

如果控制艾滋病流行的有效措施得不到切实落实,就会给个人和社会带来严重的后果,成为威胁国家安全、民族兴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

二、中国艾滋病防治工作进展

为遏制疫情蔓延,减少艾滋病给个人和社会带来的影响,中国政府坚持“预防为主、宣传教育为主、防治结合、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方针,开展了积极有效的艾滋病防治工作。

(一)中央政府高度重视艾滋病问题,在联合国大会艾滋病特别会议上做出了政治承诺,制定并下发了一系列政策和文件,增加了经费投入;

(二)中央政府建立了“国务院防治艾滋病性病协调会议制度”,艾滋病流行重点地方政府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和工作机构,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和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并在抗病毒药物免税及国产化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三)自1995年开始,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保证血液安全的法律法规,有效打击非法采供血活动,实施血站艾滋病毒检测和无偿献血制度,新建、改建血站459个,使得血液及血制品安全大大改善;

(四)围绕“世界艾滋病日”和针对重点人群,开展健康教育和宣传活动,提高人们预防艾滋病的健康意识;

(五)针对高危人群采取干预活动。

在部分地区开展使用安全套、针具市场营销和阻断母婴传播等方面的试点工作;

(六)开展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工作,在重点地区建立了127个综合示范区;

(七)初步形成了艾滋病监测系统。

2003年9月,在纽约召开的联合国大会艾滋病高级别会议上,中国卫生部常务副部长高强代表中国政府做出承诺:

1、将艾滋病防治工作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进一步强化政府的责任,明确目标,加强监督与落实。

2、加强艾滋病医疗救助体系建设,承诺对经济困难的艾滋病患者提供免费的抗病毒治疗药物。

3、完善法律法规建设,加强对危险行为的干预和预防宣传工作。

4、保护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的合法权益,体现综合关怀,反对社会歧视。

5、继续扩大艾滋病防治领域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三、问题与建议

(一)政府领导和协调

各级政府对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领导和协调力度与防治需求存在一定差距,组织协调力量薄弱是目前开展工作的瓶颈。

建议:

各级政府要建立和完善政府领导下多部门参与的艾滋病预防控制机制;

积极开展与国际组织的合作;

继续制定各地、各部门艾滋病防治战略规划。

(二)监测和检测系统

现有的监测和检测系统尚不够完善,疫情监测及其资料利用不够。

制定和完善艾滋病监测总体框架,落实综合监测实施方案;

建立出台信息发布规程,及时向社会公布艾滋病性病疫情及有关监测资料;

加强各部门之间的资源共享,建立信息交流机制;

提高专业人员开展疫情监测资料收集、管理、分析和利用的能力。

(三)宣传教育和干预

缺乏系统和针对性强的宣传教育;

行为干预的深度和广度不够;

性病医疗服务质量低,市场混乱;

经血为主的医源性感染危险依然存在。

制定全国综合性预防艾滋病宣传、交流和传播策略;

重点加强吸毒人员、娱乐场所从业人员等高危人群的健康教育工作;

加强性病规范化管理;

继续完善血液安全工作。

(四)综合关怀及治疗

全国各地从事艾滋病防治的专业队伍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专业技能上均明显不足;

医疗机构内部分工作人员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尚存有歧视和偏见。

推动全国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工作的开展;

建立监督指导体系,加强艾滋病治疗与关怀工作的技术指导;

加强医护人员的培训工作;

探索艾滋病医疗费用的筹资方法。

(五)信息交流及利用

在信息方面缺乏通盘考虑和整体规划;

缺乏足够的收集、整理、分析、交流和利用艾滋病防治有关信息的有效工作网络、技术和机制;

项目之间缺乏横向交流和结合。

制定全国艾滋病信息收集管理策略和指导原则;

加强艾滋病信息资源中心的能力建设;

对艾滋病防治试点的各种经验和教训及时加以总结和交流。

(六)规划落实与督导

对艾滋病问题及其影响认识不足;

缺乏足够的人员和资源投入;

缺乏必要的督导和评估计划。

加强对全社会的宣传教育,提高对艾滋病防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加强对地方艾滋病防治工作的督导;

建立和完善适合中国国情的艾滋病防治工作监督和评估体系;

形成各项防治实施指导方案;

认真落实“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防治策略。

(七)法规修订与完善

现行的有关艾滋病政策条文存在着不协调或相互矛盾的现象;

现行艾滋病政策法规中存在与其它政策法规不一致的内容;

某些地方艾滋病政策法规与中央政策法规相矛盾;

某些法律条款已不适应当前防治工作的需要。

结合与艾滋病相关的一些热点话题,就艾滋病相关的政策法律进行广泛研究,在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和政府多部门意见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地推进相关方面的法制化建设。

(八)资金支持与使用

防治经费总量不够;

现有资金的分配和使用存在不合理之处;

缺乏明确可行的资金筹措计划。

合理增加政府投入;

制定综合性的筹资策略和政策;

开展卫生经济学应用性研究;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加大对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管。

艾滋病在中国的流行经历了传入期(1985~1988年)、播散期(1989~1994)和增长期(1995至今)三个阶段。

近年来,艾滋病流行形势日趋严峻。

截止到2003年6月底,全国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数为45092例,其中艾滋病病人3532例,死亡1800例。

2003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了艾滋病流行病学调查,并与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和美国疾病控制中心的专家共同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目前中国现有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约84万,其中,艾滋病病人约8万例。

目前,中国艾滋病流行的总体趋势是:

全国范围的低水平流行与局部地区和人群的高水平流行并存,艾滋病流行增长趋势明显;

高危人群中艾滋病的流行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并且开始向一般人群扩散;

在局部地区艾滋病发病和死亡的高峰期来临;

艾滋病流行的危险因素广泛存在,扩大流行的潜在危险很大;

在疫情较为严重的地区,艾滋病流行对当地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造成了沉重的社会经济负担。

全国艾滋病流行形势可以概括如下:

据中国艾滋病病例报告资料,从1985年开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例报告人数呈明显上升趋势。

从1999年开始,累计艾滋病病例报告已经波及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其中,吸毒、暗娼等高危人群的感染率增长趋势明显。

2000年~2002年的监测资料和局部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在既往流行率较低的地区,高危人群的艾滋病病毒感染率亦持续上升,如2002年贵州部分地区注射毒品人群中艾滋病病毒感染率为34.8%,达到某些高流行地区的水平。

虽然在全球范围内中国仍属于低水平流行国家(成人感染率不到0.1%,表1),但人口基数大,感染人数较多,传播范围较广。

图1中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历年报告数(1985年-2002年)

资料来源:

中国卫生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历年公布资料

表1中国成人艾滋病病毒感染估计数

变量

至1997年底

至1999年底

至2001年底

至2002年底

估计累计艾滋病病毒感染总数*

300,000

500,000

850,000

1,000,000

累计男女比例**

5:

1

4:

估计累计成人艾滋病病毒感染总数

289,500

479,000

815,000

960,000

累计成人艾滋病病毒感染率(%)

<0.03

<0.05

<0.08

<

0.1

男性艾滋病病毒感染率(%)

<0.04

<0.06

<0.10

0.12

妇女艾滋病病毒感染率(%)

<0.008

<0.01

0.03

*中国卫生部历年公布数

**中国病例报告资料

中国艾滋病流行状况在不同地区存在着明显差异(图2),在特定的地区和人群中,艾滋病流行较为严重。

例如:

云南省已经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1.2万例。

除云南省外,新疆、广西、四川、河南、广东省(自治区)累计报告病例数均超过1000例,估计数达到或超过4万例。

主要传播途径为经吸毒传播和既往有偿采供血传播。

图2截止2002年12月底,中国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的地理分布

2002年中国艾滋病病例报告

(一)吸毒人群中艾滋病流行达到高水平

1989年,云南省首先报告了吸毒人群中的艾滋病病毒感染病例。

自1995年开始,四川、新疆等其它省(自治区、直辖市)也陆续在该人群中发现病例。

到2002年底,中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报告了吸毒人群中艾滋病病毒感染病例。

近年来,艾滋病病毒在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注射毒品者中出现广泛流行(表2)。

哨点监测和流调数据表明,云南、新疆、广西、广东、四川、湖南、贵州、江西、北京等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在当地注射毒品人群中发现了较严重的艾滋病流行,感染率超过5%。

2001年在24个吸毒人群监测哨点中发现有5个哨点注射毒品者的感染率在10%以上。

另据调查,在四川、广西、贵州等省(自治区)的部分注射毒品人群中,艾滋病病毒感染率分别达50.0%、43.1%和34.8%;

在新疆自治区和云南省的部分注射毒品者中,艾滋病病毒感染率高达80%。

表2.在吸毒人群中报告发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省份和年份

报告年份

省份

1989

云南

1995

四川、新疆

1996

广东、广西、北京、上海、贵州

1997

内蒙、辽宁、浙江、甘肃、重庆

1998

湖南、青海、江苏、

天津、山西、福建、江西

1999

河北、山东、湖北、海南、宁夏

2000

陕西

2001

西藏、黑龙江、河南

2002

吉林、安徽、

中国艾滋病病例报告资料

1995年前后,在一些省,特别是中部省份,由于非法和不规范采供血(浆)行为的出现,造成了大量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出现。

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既往有偿采供血人员相对集中的河南、安徽、山西、陕西、湖北、河北、山东、贵州等省的部分县乡村,有偿采供血人群艾滋病病毒感染率为10%~20%,最高达60%。

卫生部艾滋病预防与控制中心(现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于2001年在河南省组织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河南省的部分县乡村有偿采供血/浆现象普遍,在60岁以下的成年人中有21.6%的人为有偿献血员,而在20~59岁人群中,有偿献血员的比例达42.8%。

据历年艾滋病病例报告资料,近年来累计报告艾滋病病人数增长趋势明显。

从1985年~2000年底的15年间,全国累计报告发病人数880例,报告死亡人数496例,而2001和2002两年合计报告的全国艾滋病病例和死亡人数分别达1742例和716例。

2002年全年报告艾滋病病例数比2001年增长44.0%,2001年比2000年增长206.4%,艾滋病病人数量增加明显。

在河南、安徽等省艾滋病流行严重的部分县市,2001年以来病人集中发病和死亡,这不仅对个人、家庭产生严重影响,也直接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在没有抗病毒药物治疗的情况下,艾滋病病人发病后平均2.5年死亡。

艾滋病流行正在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其主要证据为:

(一)部分地区婚检人群中已发现较高的艾滋病病毒感染率

新疆伊宁市自1997年开始对婚前体检者进行血清艾滋病病毒抗体无关联检测,当年在检测人群中艾滋病病毒感染率为1.72%。

2001年在伊宁市婚检人群的一次调查中,共检测2024人,感染率为1.14%,其中男性感染率为1.78%(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2001)。

(二)母婴传播继续增加

自1995年首次发现母婴传播以来,母婴传播的比例逐年增长。

病例报告数据显示,母婴传播的比例从1997年的0.1%上升到2002年的0.4%(表3)。

表3.1997~2002年历年报告病例中母婴传播的比例

年份

当年总例数

母婴传播例数

%

1997年

3343

1998年

3306

3

1999年

4677

2000年

5201

0.2

2001年

8219

32

0.4

2002年

9732

41

资料来源:

全国艾滋病病例报告资料

在云南省和新疆自治区的部分县乡村,孕产妇的艾滋病病毒感染率分别达到了1.3%和1.2%,与周边高水平流行国家孕产妇艾滋病病毒感染率水平类似。

(三)通过性接触传播的比例增加

国际经验表明,艾滋病的广泛流行往往通过性接触传播。

中国艾滋病病例报告结果显示,经性传播的比例从1997年的5.5%上升至2002年底的10.9%(图3)。

中国性病监测资料表明,性病流行在过去十几年来呈总体上升趋势。

性病病人艾滋病病毒感染率总体处于较低水平(在已发现性病病人艾滋病病毒感染的省份,感染率约为1.8%以下),但在云南省个别艾滋病监测哨点的性病病人中曾发现了高达8.1%的艾滋病病毒感染率。

以上情况提示,通过不安全性行为将艾滋病病毒传播到一般人群的情况正在发生,如不采取有效干预措施,有可能成为中国艾滋病广泛流行的主要原因之一。

对既往病例报告资料分析结果显示,虽然中国经同性性传播的比例较低(2001年累计报告数中,经同性性传播的比例仅为0.2%),但在个别监测点调查结果发现,该人群的艾滋病病毒感染率为1~5%。

图3中国报告经异性性途径HIV感染者例数和比例(19972002年)

(四)艾滋病的医源性传播仍不容忽视

艾滋病的医源性传播也是造成艾滋病由特定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的可能性之一。

四、艾滋病流行的危险因素广泛存在

(一)具有高危行为的人数增加,传播艾滋病的危险度加大

在中国,吸毒现象在地区分布上呈现相对集中的特点,共用针具成为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最主要途径。

由于注射毒品对瘾君子而言更为经济和有效,越来越多的吸毒者从口吸转变为注射毒品。

根据对局部地区戒毒所内戒毒人群调查,超过50%的注射毒品者共用注射器具。

卖淫行为在中国是非法的,但在一些娱乐场所的一些从业人员从事卖淫活动,其坚持使用安全套的比例虽有所增加,但仍处于较低水平,增加了她们感染包括艾滋病在内的性传播疾病的危险。

据有限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的男性同性恋人群中存在危险性行为,安全套使用率非常低。

(二)艾滋病相关知识缺乏,社会歧视较为严重

社会公众,尤其是脆弱人群严重缺乏艾滋病相关知识。

根据一项对202名在娱乐场所从业人员进行的知识、态度、行为(KAP)调查结果发现,尽管大多数人知道性交可以传播艾滋病病毒,但是很少人知道可以用安全套来预防(知晓率为14%~30%);

只有极少人(2%~30%)认为自己有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危险;

约有70%~92%的人表示她们需要更多有关性病和艾滋病的知识。

一个中国社会调查公司在4个大城市进行的调查结果发现,有75%的被调查者表示,他们将躲避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病人;

有45%的人相信患艾滋病是道德败坏的结果。

在四川省内江市对1148名群众进行的调查结果发现,有88%的人希望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病人不要与其他人群有社会交往;

有30%的人认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病人应当在封闭的疗养院接受关怀;

另外,几乎所有的人(97%)都表明他们需要得到艾滋病相关的信息。

这种知识的缺乏和误解是造成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歧视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也加剧了艾滋病流行。

据报告,在中国一些农村地区,高达60%的妇女报告患有生殖道感染,许多妇女患了生殖道感染后,由于医疗费用高、距就医机构远、缺乏女性医生等原因,使她们得不到及时、规范的治疗。

妇女中存在较高生殖道感染的状况使得她们处在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高危险状态之中。

中国边远地区的输血过程仍存在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危险。

自1995年以来,中国在临床用血方面做了明确规定,要求在使用血液前对其进行艾滋病病毒和其它经血传播疾病筛查。

但在部分农村仍有经输血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事例发生。

中国卫生部与红十字会已经在血液安全和自愿无偿献血方面开展了培训和宣传,但是,人们的安全献血和输血意识还有待提高,临床安全、合理用血方面的人群培训也亟待加强。

在中国,造成艾滋病病毒医源性传播还有以下几个原因:

边远地区卫生条件差、缺乏相应设备;

医疗器械消毒不彻底;

缺乏普遍性防护的培训;

另外,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也是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

部分城市的医疗机构没有认真执行对一次性注射器和针头进行销毁的规定,也增加了医源性传播的危险。

到目前为止,中国尚没有关于医源性传播艾滋病病毒感染率的估计,但有证据表明,在注射、输血、分娩等过程中存在的不安全医疗操作与乙肝、丙肝以及艾滋病等疾病的传播有很大关系。

医务人员消毒不严格、操作不规范的情况时有发生。

在社会市场改革和经济增长过程中,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越来越明显,突出地表现在城乡贫富差距不断加大。

为了谋求生存和发展,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城市。

由于他们在市场面前缺乏竞争力,处于边缘地位的农民有些只能从事有可能危及自己身体健康的高危行为,而贫困的经济状况、心理和生理方面存在的压力,以及医疗卫生知识的匮乏等因素,使他们在面临包括艾滋病在内的一些危险时表现得极其脆弱,很容易受到伤害。

农民感染艾滋病病毒后,很容易将病毒带回农村,成为将病毒从城市带到农村的桥梁,增加了艾滋病在农村流行的危险。

在中国,流动人口总数高达1.2亿,大部分流动人口处于性活跃年龄,离开原住地后,他们的道德观念、生活方式、交往范围和性行为等方面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生理需求、观念转变、经济考虑和知识缺乏等因素使他们更容易发生不安全性行为。

由于担心受歧视或失去工作,不愿意花钱,大多数人在患性病后不去医院或门诊寻求医疗服务,增加了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机会。

艾滋病对微观经济的影响首先体现在由于患病而造成的收入减少和巨额医药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