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 人教 新目标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8039362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4.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 人教 新目标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精品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 人教 新目标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精品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 人教 新目标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精品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 人教 新目标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精品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 人教 新目标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精品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 人教 新目标版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精品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 人教 新目标版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精品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 人教 新目标版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精品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 人教 新目标版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精品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 人教 新目标版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精品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 人教 新目标版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精品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 人教 新目标版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精品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 人教 新目标版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精品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 人教 新目标版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精品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 人教 新目标版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精品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 人教 新目标版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精品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 人教 新目标版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精品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 人教 新目标版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精品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 人教 新目标版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品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 人教 新目标版文档格式.docx

《精品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 人教 新目标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 人教 新目标版文档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精品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 人教 新目标版文档格式.docx

B.创作者怀着“只看子孝与妻贤”的创作动机,改编戏曲内容以宣扬教化。

C.明朝统治者盛推能宣扬儒家伦常、实现传播教化的经典戏曲,如《琵琶记》。

D.明朝朱权认为杂剧是“太平之胜事”,支持《太和正音谱》的戏曲文献整理。

2.下列对官方重视戏曲传播原因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戏曲虽然地位不如诗文尊贵,但与意识形态的传播有着深刻的关联,是意识形态传播的途径之一。

B.戏曲从宫廷娱乐逐渐转为勾栏瓦肆的平民演出,文化下移也迫使官方重视意识形态传播途径的改变。

C.戏曲传播易知易晓,且受众广泛,传播面大,可以成为有效而广泛地传播官方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

D.戏曲不登大雅之堂,且妄撰词曲,在演出中常有违规越礼之事,未能充分发挥意识形态传播的功效。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折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虽然有“诗文为贵,词曲为卑”的陈旧文体观念,但在感发人心上,卑体戏曲与尊体诗歌具有一致性。

B.诗文是个体的阅读接受,戏曲是剧场的群体接受,因此戏曲比诗文更能打动受众,更具有传播的广泛性。

C.清初流传的《桃花扇》与《长生殿》,将一己之情与国运相融合,不但具有教化功能,而且接续了史家意识。

D.《御制大明律》中的“义夫节妇、孝子顺孙、劝人为善者,不在禁限”,体现了官府借戏曲传播意识形态的意愿。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3题,共12分)

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草堂·

诗魂

细雨蒙蒙,落叶飘飘。

当我来时,又是茅屋为秋风所破的季节。

老天像有意在营造一份思古幽情,像有意让人来品味一种人生意蕴——文章憎命达!

茅屋而草堂,草堂而杜甫草堂,这绝代诗圣生命的一大栖息处,这和着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一个伟大灵魂沉吟的处所——杜甫草堂,早已成了成都的杜甫草堂公园。

草堂公园由大廨、诗史堂、工部祠和柴门等景观组成,给成都人一个清幽的休息场所,也给远方慕名而来的游客以精神的慰藉。

设施是对过往的纪念,也是对现在的经营。

只是草堂,作为一个诗人艺术生命的凝结处,作为中国文学史的一个纠结点,作为一段历史的观象台,太有特点了,情绪也太浓重了。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读清人顾复初的“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盘虎卧几诗客;

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那副对联,更让人嘘唏不已。

草堂的文化意义与杜甫在世时命运的反差也太大了。

然而,又让人坚信只要确实灿烂过,也就注定会占有辉煌。

草堂足供观赏,甬道曲折,尽可徜徉,更何况又是细雨迷蒙,黄叶铺地!

草堂,草堂,此时此际的草堂在诉说什么呢?

从开元到天宝,《壮游》,《三吏》《三别》,《北征》,《秋兴八首》,直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仅这些就足以彪炳青史了。

这是杜甫的不朽,这是杜甫的辉煌,这也是杜甫的价值所在。

舍此,我们又何以了然在一个大起大落的时代里,有一个愈老大愈清瘦愈苦寒的杜工部!

这些是不必说的。

但仅仅如此,就远不能了然杜甫诗歌抑郁沉雄的内在生命力,也远不能了然士人的用世之志与命运悲剧。

这正是文章憎命达的命意所在,是其深层的人生意蕴所在,也是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

中华传统,士人总有一份天下之志、用世之心,更何况出身于奉儒守官世家的杜甫!

杜甫曾抒写人生抱负: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他希望一出山就占据要津,而且充满理想色彩——让君王赶上传说中的尧舜,要使全国民风淳朴敦厚。

志莫大焉!

然而,命运总是跟人开玩笑,历史也总在捉弄志士仁人。

由开元而天宝,张九龄罢相,李林甫上台,唐王朝也已今非昔比,贤能之人想说什么做什么都已不可能了。

这是国家的不幸,时代的不幸,也注定了杜甫一生宏图大志的落空。

肃宗即位后,杜甫表面上拥有一官半职,比如左拾遗、华州司功参军、工部员外郎,而实际上却难有作为,薪俸也不足以养家。

离开中原后,其行迹大略是同谷——锦城——夔州——潭州,同时他的生命也如一片黄叶飘到了尽头。

可是,他的诗作却从此更加如长河激浪,深潭照物,映现出一代河山的风云、生灵的状貌。

它们如钟,如鼓,回响在中华历史的长空。

杜甫的命运就这样确定了,杜甫的历史角色及其创作成就也就这样确定了。

这时我们再吟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句,就会发现,个人的遭际,在诗圣眼中已不算什么了,此时他所想的只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苦寒到此已极矣,而忧患、仁慈至此亦已极矣!

杜甫之胸怀,杜甫之心地足以光照日月!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或者说经邦济世,要的不就是这种德与才么?

但是,风雨飘摇中的唐王朝抛弃了杜甫,而历史却于风雨飘摇中造就了另一个杜甫。

这究竟是杜甫的不幸,还是杜甫的幸运呢?

历史总是把一份生命的朴素,让人咀嚼得百味丛生。

流连一番,天色已晚,该走了。

细雨依然。

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通过分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句,鲜明地揭示了杜甫在风雨飘摇的时代,不顾个人生活的苦寒,关注国事,心忧苍生的伟大胸怀。

B.作者借用顾复初的对联抒发参观杜甫草堂的感慨,择取杜甫著名诗句阐述诗人的理想与情怀,引用贴切,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C.围绕“文章憎命达”这一中心,文章深入探讨了伟大诗人杜甫《壮游》、《三吏》《三别》、《北征》、《秋兴八首》以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诗的历史意义。

D.文章用“如长河激浪,深潭照物”形容杜甫诗歌波澜壮阔、想像奇特的浪漫色彩,用“如钟,如鼓,回响在中华历史的长空”形容杜甫诗歌超越时空的现实意义。

5.从文章第四段看,“草堂在诉说什么呢?

”请根据文意概括回答。

(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篇文章写到了哪些方面的对比?

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本题3大题,共57分)

(一)课内文言文(本题4题,共12分)

7、下列句中加线的字,词类活用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B、序八州而朝同列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D、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8、下列划线的词语,完全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3分)

①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②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③以致天下之士

④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⑤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⑥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⑦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⑧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A.①③⑤       

B.②⑥⑦

C.③④⑤ 

 

D.②④⑧

9、下列语句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③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④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⑤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⑥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⑦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⑧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A.①⑤⑧/②/③⑥/④⑦   

B.①⑤/②⑧/③⑥/④⑦

C.①⑤/②/③⑥/④⑦/⑧ 

D.①⑤⑧/②/③/④⑥⑦

10.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白居易与元稹一起倡导了新乐府运动,他的《秦中吟》《新乐府》是讽喻诗的代表,《琵琶行》和《钱塘湖春行》是歌行体古诗。

B.《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的诗305篇,分风、雅、颂三类。

其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C.乐府始置于西汉,是掌管音乐的官署。

后来人们把乐府官署采集、创作的歌辞,统称“乐府诗”或“乐府”。

D.近体诗是对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

与古体诗相对而言,句数、字数和平仄、用韵等都有一定的格律。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共19分)

阴兴,字君陵,光武皇后同母弟也。

建武二年,为黄门侍郎,典将武骑,从征伐,平定郡国。

兴每从出入,常操持小盖,障翳风雨,躬履涂泥,率先期门。

光武所幸之处,辄先入清宫,甚见亲信。

与同郡张宗、上谷鲜于裒不相好,知其有用,犹称所长而达之;

友人张汜、杜禽与兴厚善,以为华而少实,但私之以财,终不为言。

是以世称其忠乎。

九年,迁侍中,赐爵关内侯。

帝后召兴,欲封之,置印绶于前,兴固让曰:

“臣未有先登陷阵之功,而一家数人并蒙爵士,诚为盈溢。

臣蒙陛下、贵人[注]恩泽至厚,富贵已极,不可复加,至诚不愿。

”帝嘉兴之让,不夺其志。

贵人问其故,兴曰:

“贵人不读书记邪?

‘亢龙有悔’,夫外戚家苦不知谦退嫁女欲配侯王取妇眄睨公主愚心实不安也富贵有极人当知足夸奢益为观听所讥。

”贵人感其言,深自降挹,卒不为宗亲求位。

十九年,拜卫尉,亦辅导皇太子。

二十年夏,帝风眩疾甚,后以兴领侍中,受顾命于云台广室。

会疾瘳,召见兴,欲以代吴汉为大司马。

兴叩头流涕,固让曰:

“臣不敢惜身,诚亏损圣德,不可苟冒。

”至诚发中,感动左右,帝遂听之。

二十三年,卒,时年三十九。

兴素与从兄嵩不相能,然敬其威重。

兴疾病,帝亲临,问以政事及群臣能不。

兴顿首曰:

“臣愚,不足以知之。

然伏见议郎席广、谒者阴嵩,并经行明深,逾于公卿。

”兴没后,帝思其言,遂擢广为光禄勋,嵩为中郎将。

嵩监羽林十余年,以谨敕见幸。

明帝即位,拜长乐卫尉,迁执金吾。

明帝永平元年诏曰:

“故侍中卫尉关内侯兴,典领禁兵,从平天下,当以军功显受封爵,又诸舅比例,应蒙恩泽,兴皆固让,安乎里巷。

辅导朕躬,有周昌之直;

在家仁孝,有曾、闵之行。

不幸早卒,朕甚伤之。

贤者子孙,宜加优异。

封兴子庆为鲖阳侯,庆弟博为隐强侯。

”庆卒,子琴嗣。

琴卒,子万全嗣。

万全卒,子桂嗣。

(节选自《后汉书·

阴兴传》,有删改)

[注]贵人:

即光武皇后,明帝生母。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躬履涂泥,率先期门 

躬:

弯腰。

B、犹称所长而达之 

称:

称赞。

C、兴叩头流涕,固让曰 

固:

坚决。

D、兴素与从兄嵩不相能 

能:

和睦。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夫外戚家苦/不知谦退/嫁女欲配侯王/取妇眄睨公主/愚心实不安也/富贵有极人/当知足夸奢/益为观听所讥

B、夫外戚家苦/不知谦退/嫁女欲配侯王/取妇眄睨公主/愚心实不安也/富贵有极/人当知足/夸奢益为观听所讥

C、夫外戚家苦不知谦退/嫁女欲配侯王/取妇眄睨公主/愚心实不安也/富贵有极/人当知足/夸奢益为观听所讥

D、夫外戚家苦不知谦退/嫁女欲配侯王/取妇眄睨公主/愚心实不安也/富贵有极人/当知足夸奢/益为观听所讥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阴兴跟随光武帝平定天下,随从护驾恪尽职守,举荐人才不以个人好恶,得到了光武帝的认可和世人的称赞。

B、阴兴认为自己蒙受皇上、贵人的恩宠已经非常多了,身为皇亲国戚应该知足、谦让,因此谢绝了皇帝的封赏。

C、光武帝答应了阴兴的请求,在阴兴去世后,提拔席广为光禄勋,阴嵩为中郎将。

阴嵩监管羽林军十多年。

D、明帝认为阴兴军功显著,为人正直,仁义孝顺,于是封他的两个儿子为侯。

阴兴后代相继为侯数世。

1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光武帝所幸之处,辄先入清宫,甚见亲信。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兴疾病,帝亲临,问以政事及群臣能不。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2题,共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送董判官

高适

逢君说行迈,倚剑别交亲。

幕府为才子,将军作主人。

近关多雨雪,出塞有风尘。

长策须当用,男儿莫顾身。

15.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诗的首联点出友人即将远行。

“倚剑”二字是关键字眼,它不仅使“行迈”、“别交亲”既悲既壮,而且暗示了友人是从戎远行。

B.诗的颔联写诗人对友人赴边后立即受到重用的祝贺,表达了对董判官的赞誉和慰勉。

于此同时,还流露出羡慕之情。

C.诗的三、四两联把雨雪风尘之苦和莫顾一身,施展长策,立功边陲放一起写,运用对比手法,使诗歌顿生波澜。

D.作者多次出塞,因此诗中对于边塞的“多雨雪”和“风尘”的描写并非夸张之笔,而是作者真实地写出关塞的景物特点。

E.诗的最后一句以高昂的情调使开头“行迈”颓丧之气为之一振,使作品显得气势流畅,格调雄健,毫无一般送别诗的儿女离别之态。

16.本诗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四)名篇名句默写(15分)

17.补写出下列各句中的空缺部分。

(每空1分)

①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

_______,_______。

②《荀子•劝学篇》指出: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

 ,”的观点是相同的。

③《蜀道难》写水石激荡,山谷空鸣的场景的句子是:

,。

④在琵琶女第三次音乐演奏之后诗人的表现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⑤杜甫《登高》中,“,”的诗句,表现了自己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处境,也蕴含着要与生命进行顽强抗争的精神。

⑥《过秦论》贾谊指出秦的过失即灭亡的原因在于。

⑦《寡人之于国也》一文中形象的揭示暴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引用“五丁开山”的神话传说增添浪漫气息的句子是:

,。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4小题,共12分)

18.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台湾当局操弄文化“台独”,在新课纲中拟将中国史并入东亚史。

这个消息传出后,许多媒体都对台当局数典忘祖的行为进行谴责。

②高纬度地区的冬天是漫长而寒冷的,但北国的冬天又总是那么诱人,富有魅力,银装素裹,囊萤映雪,常令南方的游客流连忘返。

③眼下的共享单车的确给城市管理带来挑战,但现在要做的是不能遏制其生长,更不能因噎废食,一禁了之,而是引导其健康生长。

④国民政府一遇旱涝灾害,粮食减产,米珠薪桂,就下令各地酒厂严禁用粮制酒,即使是已经蒸馏进缸、入窖储藏的酒也不许出售。

⑤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人们经常聚集在维也纳金色大厅,他们各具民族风格与艺术特色的优美歌声在大厅内交相辉映,久久回荡。

⑥《人民的名义》在黄金时段播出后,其收视率、网络关注度等数据飙升,引发社会舆论强烈反响。

人们对它评头论足,大加赞赏。

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③④D.②⑤⑥

1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周庄人在商场风生水起时,没有忘记打造自己的后花园,不仅让精神得到很好的憩息,也追求到了富甲一方的财富。

B.“余额宝”之类产品兴起的根本原因是与利率没有市场化、存在较大的存款差价有莫大关系。

C.《欧盟观察家》称,是否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在欧盟是个十分敏感的话题,也是一个令欧盟决策层出现严重分裂的难题。

D.55年来,河北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用实际行动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感人至深,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范例。

20.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梁启超说:

人之生也,与忧思俱来,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你们都知道我是感情最强烈的人,但经过若干时间后,总能拿出理性镇住它,。

这一点你们虽然不容易学到,但不可不努力学学。

A.所以感情不致牵动我,糟蹋我的身子,妨害我的事业

B.所以我不致受感情牵动,妨害我的事业,糟蹋我的身子

C.所以感情不致牵动我,妨害我的事业,糟蹋我的身子

D.所以我不致受感情牵动,糟蹋我的身子,妨害我的事业

21.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

A.首届鲁迅文学奖从数以千计的作品中精选出6篇授奖,《镇长之死》也忝列其中,这表明陈世旭的小说创作继续迈着坚实的步伐前进。

B.“我换号了,记下新号码,敬请惠存!

”不法分子总是利用手机软件发出信息,先以朋友名义通知你换号,再伺机向你伸手借钱行骗。

C.高龄孤寡的“五保”老人刘盛兰,在风烛残年,仍伸出苍老的手,拿出自己的钱,为贫困学子尽绵薄之力,更何况我们这些年轻人呢?

D.经过充分的调查研究,教育处写出了详细的《我校校园安全隐患调查报告》,文中提出了很多改进意见,并责成学校相关领导研究落实。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①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曹操《短歌行》

②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

③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定风波》

④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陶渊明《归园田居》

读了以上句子,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

请以其中两则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语文试卷答案

1.B解析:

为创作者的自觉创作行为,不属于官方举措。

2.D解析:

“不登大雅之堂”与官方是否重视无关;

“妄撰词曲”“违规越礼”不符合官方意识形态,谈不上“充分发挥”与否的问题。

3.B解析:

因果关系牵强,从诗文和戏曲“接受”的差异性,不能推出“更能打动受众”和“广泛性”。

4.B(A项的问题在于概括不准。

文章的确揭示了杜甫在风雨飘摇的朝代,不顾个人生活的苦寒,关注国事,心忧苍生的伟大胸怀,但是,这不是通过分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来表达的,而是通过层层对比来表达的。

C项的问题也在于概括有误。

文章列举了杜甫的许多著名诗篇,只是为了说明社甫诗歌写作的巨大成就,从而说明“文章”和“命达”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对这些诗篇的历史意义展开探讨。

D项的前一句分析不准。

“如长河激浪,深潭照物”,说波澜壮阔尚可,说体现了“想像奇特的浪漫色彩”则不准确。

恰恰相反,“深潭照物”应该是指真切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生活,是现实主义手法而不是浪漫主义手法)

5.

(1)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

(2)杜甫的苦寒人生(3)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矛盾冲突)

6.昔日茅屋与今日杜甫草堂公园的对比②杜甫生前困顿落寞与身后巨大声誉的对比③杜甫的苦寒人生与辉煌创作成就的对比④杜甫的宏图大志与现实遭遇的对比⑤杜甫人生低谷与创作高峰的对比⑥杜甫不计个人遭际与心忧天下的对比。

(4分)

(2)通过多方面的对比,层层深入,使“文章惟命达”的内涵更加丰富,内容表现更加集中。

(2分)

7、答案:

D(名词作状语,其余名词活用为动词)

8、答案:

D解析:

①“然而”意为“这样,那么”;

②“肥饶”与现代汉语相同;

③“以致”意为“用来招纳”。

④“逡巡”与现代汉语相同;

⑤“以为”意为“把……设为”;

⑥“用心”意为“使用心力”;

⑦“从而”意为“跟随并且”;

⑧“先后”与现代汉语相同。

9、答案:

C解析:

①⑤为宾语前置;

②为定语后置;

③⑥为被动句;

④⑦为状语后置;

⑧为判断句。

10.【答案】 A(《钱塘湖春行》是律诗)11、1.A【分析】躬:

亲自。

12.C

13.C【分析】兴没后,帝思其言“然伏见议郎席广、谒者阴嵩,并经行明深,逾于公卿”,遂擢广为光禄勋,嵩为中郎将。

并不是答应了阴兴的请求。

14.

(1)

【答案】光武帝亲临的地方,(阴兴)总是事先进入清理(或“清查”)宫室,很受亲近信任。

解析:

“幸”是皇帝亲临某处;

“辄”,总是,其前省略了主语“阴兴”;

“清宫”“亲信”均为古今异义,“清理宫室”“亲近信任”;

“见”表被动,此句为被动句。

(2)他得了重病,皇帝亲自看望,拿政治得失及群臣胜任与否来询问他。

疾病,名词用作动词;

以,拿、用;

不,通“否”;

状语后置。

参考译文:

阴兴字君陵,光武帝阴皇后的同母兄弟。

建武二年,为黄门侍郎,率领武骑随光武征伐,平定许多地方。

阴兴每次随从出入,常亲手持伞盖,遮避风雨,脚踩泥途,率先期门。

凡光武新临之处,他必先进入清宫,很受信赖。

他和同郡的张宗、上谷的鲜于裒并不相好,但知其有用,同样称其所长而推荐其任官;

友人张汜、杜禽跟他很要好,但他认为二人华而不实,只给他们钱财,始终不给推荐。

因此世人都赞扬他的公忠平允。

建武九年,改任待中,赐给关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