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案论语 学而篇第一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8043641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28.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校本教案论语 学而篇第一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校本教案论语 学而篇第一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校本教案论语 学而篇第一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校本教案论语 学而篇第一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校本教案论语 学而篇第一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校本教案论语 学而篇第一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校本教案论语 学而篇第一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校本教案论语 学而篇第一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校本教案论语 学而篇第一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校本教案论语 学而篇第一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校本教案论语 学而篇第一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校本教案论语 学而篇第一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校本教案论语 学而篇第一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校本教案论语 学而篇第一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校本教案论语 学而篇第一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校本教案论语 学而篇第一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校本教案论语 学而篇第一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校本教案论语 学而篇第一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校本教案论语 学而篇第一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校本教案论语 学而篇第一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校本教案论语 学而篇第一Word格式.docx

《校本教案论语 学而篇第一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校本教案论语 学而篇第一Word格式.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校本教案论语 学而篇第一Word格式.docx

《论语》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

此处指具有较高道德修养、具有理想人格的人。

二、【译文】

孔子说:

“认真地学并按时练习,这不是令人高兴的事情吗?

有朋友从很远的地方来(共同切磋学问),不也是很快乐的事情吗?

如果自已的才能不被别人所了解,我也不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行的君子吗?

三、【评析】

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

总之,本章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

这些思想主张在《论语》书中多处可见,有助于对第一章内容的深入了解。

四、学生背诵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2有子

(1)曰:

“其为人也孝弟

(2),而好犯上者(3),鲜(4)矣;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5)。

君子务本(6),本立而道生(7)。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8)?

1、学生练读2、学生领读

(1)有子:

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

(2)孝弟:

孝,指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即尽心奉养父母,顺从父母的意志;

弟,同“悌”(音tì

),指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即对兄长要尊敬,服从。

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

(3)犯上:

犯,冒犯、抵触、违反。

上,指上位的人。

(4)鲜:

音xiǎn,少的意思。

《论语》书中的“鲜”字,都是如此用法。

(5)未之有也:

此为“未有之也”的倒装句型。

古代汉语的句法有一条规律,否定句的宾语若为代词,一般置于动词之前。

(6)务本:

务,专心、致力于。

本,根本。

(7)道:

在中国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种含义。

此处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的体现。

简单讲,就是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

(8)为仁之本:

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又是伦理道德准则。

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

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

三、【译文】

有子说:

“一个人如果能践行孝顺父母、顺从兄长的美德,而喜好触犯上级的,这种人很少。

不愿触犯上级,却喜好造反的,这样的人从来没有。

领导者治国就是要抓根本,根本树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产生了。

孝顺父母、顺从兄长的美德,就是仁的根本啊!

四、【评析】

有若认为,人们如果能够在家中对父母尽孝,对兄长顺服,那么他在外就可以对国家尽忠,忠是以孝弟为前提,孝弟以忠为目的。

儒家认为,在家中实行了孝弟,统治者内部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的事情;

再把孝弟推广到劳动民众中去,民众也会绝对服从,而不会起来造反,这样就可以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

孝悌是仁的根本,对于理解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哲学、伦理思想非常重要。

春秋时代,周天子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余庶子则分封为诸侯,诸侯以下也是如此。

整个社会从天子、诸侯到大夫这样一种政治结构,基础是封建的宗法血缘关系,而孝、悌说正反映了当时宗法制社会的道德要求。

孝悌与社会的安定有直接关系。

自春秋战国以后的历代封建统治者和文人,都继承了孔子的孝悌说,主张“以孝治天下”,汉代即是一个显例。

他们把道德教化作为实行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把老百姓禁锢在纲常名教、伦理道德的桎梏之中,对民众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产生了极大影响,也对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刻影响。

五、学生背诵

第三课时

3子曰:

巧言令色

(1),鲜

(2)矣仁。

(1)巧言令色:

朱熹注曰:

“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

”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

但此处应释为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

(2)鲜:

少的意思。

“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孔子和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仁,仁的表现之一就是孝与悌。

这是从正面阐述什么是仁的问题。

这一章,孔子讲仁的反面,即为花言巧语,工于辞令。

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

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

表明,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实际行动,特别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力戒空谈浮言,心口不一。

这种踏实态度和质朴精神长期影响着中国人,成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华内容。

第四课时

4曾子

(1)曰:

“吾日三省

(2)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3)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4)乎?

传不习乎?

一、复习

1、找学生背上节内容

2、说一说:

巧言令色的含义

3、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读第四节

(2)、看看有没有会背的呢?

(找学生背)

二、新课

1、出示原文

曾子

(1)曰:

(1)、学生练读

(2)、领读(学生)

(1)曾子:

曾子姓曾名参(音shēn)字子舆,鲁国人,以孝子出名。

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2)三省:

省(音xǐng),检查、察看。

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3)忠:

旧注曰:

尽己之谓忠。

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4)信:

信者,诚也。

以诚实之谓信。

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

(5)传不习:

传,旧注曰:

“受之于师谓之传。

老师传授给自己的。

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曾子说:

“我每天多次检查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出主意,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

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

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不是及时的温习了呢?

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

而本章所讲的自省,则是自我修养的基本方法。

在春秋时代,社会变化十分剧烈,反映在意识领域中,即人们的思想信仰开始发生动摇,传统观念似乎已经在人们的头脑中出现危机。

于是,曾参提出了“反省内求”的修养办法,不断检查自己的言行,使自己修善成完美的理想人格。

《论语》书中多次谈到自省的问题,要求孔门弟子自觉地反省自己,进行自我批评,加强个人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改正个人言行举止上的各种错误。

在今天仍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因为它特别强调进行修养的自觉性。

在本章中,曾子还提出了“忠”和“信”的范畴。

忠的特点是一个“尽”字,办事尽力,死而后已。

“尽己之谓忠”。

“为人谋而不忠乎,是泛指对一切人,并非专指君主。

就是指对包括君主在内的所有人,都尽力帮助。

“忠”在先秦是一般的道德范畴,不止用于君臣关系。

汉代以后逐渐将“忠”演化为“忠君”,这既与儒家的忠有关联,又有重要的区别。

“信”的涵义有二,一是信任、二是信用。

其内容是诚实不欺,用来处理上下等级和朋友之间的关系,信特别与言论有关,表示说真话,说话算数。

这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石。

第五课时

5子曰:

“道

(1)千乘之国

(2),敬事(3)而信,节用而爱人(4),使民以时(5)。

1、指名背第四节内容

2、解释“吾日三省

(2)吾身:

二、新授:

(1.5)出示原文(板书)

三、【注解】

(1)道:

作动词用,治理的意思。

(2)千乘之国:

乘,音shè

ng,意为辆。

四马一车,称之为一乘,车上甲士3人,车下步卒72人,后勤人员25人,共计100人。

千乘之国,指拥有1000辆战车的国家,即诸侯国。

(3)敬事:

敬字一般用于表示个人的态度,尤其是对待所从事的事务要谨慎专一、兢兢业业。

(4)爱人:

古代“人”的含义有广义与狭义的区别。

广义的“人”,指一切人群;

狭义的“人”,仅指士大夫以上各个阶层的人。

此处的“人”与“民”相对而言,可见其用法为狭义。

(5)使民以时:

时指农时。

古代百姓以农业为主,这是说要役使百姓按照农时耕作与收获。

四、【译文】

“治理一个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应该慎重决事以取信于民,节省开支以爱怜其民,役使百姓要在农闲时节”。

五、【评析】

孔子在本章中所说的话,主要是对国家的执政者而言的,是关于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

他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即要求统治者严肃认真地办理国家各方面事务,恪守信用;

节约用度,爱护官吏;

役使百姓应注意不误农时等。

这是治国安邦的基本点。

康有为说,孔子的学说是“爱人”,泛爱一切人。

但本章里所说的“爱人”则非此意。

他所说的“人”不是百姓,而是官吏,是有地位的人;

而“民”才是百姓,是被治者役使的对象。

可见,“爱人”不是爱一切人,而只是爱统治集团中的人。

“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的思想是合理的,反映了孔子的社会思想。

但这与“爱人”与否则无太大干系。

从另一个角度说,孔子这里是为统治者治理国家、统治百姓出谋划策。

鲁迅曾经指出:

“孔夫子曾经计划过出色的治国的方法,但那都是为了治民众者,即权势者设想的方法,为民众本身的,却一点也没有。

”(《且介亭杂文二集·

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这是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看待孔子治国方略的。

因而颇具尖锐性。

六、强化记忆、背诵(学生之间交流)

七、课堂总结(说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道理呢)

第六课时

【原文】

6子曰:

“弟子

(1),入

(2)则孝,出(3)则弟,谨(4)而信,泛(5)爱众,而亲仁(6),行有余力(7),则以学文(8)。

1、找学生背第五节

2、解释:

(1)千乘之国

(2),敬事(3)而信,节用而爱人(4),使民以时(5)。

”(学生提问学生回答)

出示原文(教师板书)

1、学生练读2、找学生领读

三、【注释】

(1)弟子:

一指学生,二是对兄父而言,对父为子,对兄为弟,本文指前者。

(2)入:

进入父母居室。

古代时父子分别住在不同的居处,学习则在外舍。

《礼记·

内则》:

“由命士以上,父子皆异宫”。

(3)出:

与“入”相对而言,指外出拜师学习。

出则弟,指以对待兄长之礼对待同学和老师。

(4)谨:

寡言少语称之为谨,即做事谨慎。

(5)泛:

音fà

n,普遍,广泛的意思。

(6)仁:

仁即仁人,有仁德之人。

(7)行有余力:

指有闲暇时间。

(8)文:

古代文献。

主要有诗、书、礼、乐等文化知识。

三、【译文】

(小黑板出示译文)

“弟子们回到家里,要孝敬父母,出门在外学习,要尊重同学和老师,言行谨慎而且诚实,要有广泛的爱心,并且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做好这些事情后,还有精力的,那就去学习六艺等诗书文化典籍。

1、指名读译文

四、质疑

五、记忆本章内容

1、练习:

按要求口头填空

2、检查记忆情况(学生完成)会的同学可以抢着背

六、【评析】

本篇第二章中曾提到孝悌的问题,本章再次提及这个问题。

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果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

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而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则摆在第二位。

孔子办教育,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放在第一位,而文化学习只是第

七、让学生说说通过学习可以践行的内容

八、课堂总结(通过这节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呢?

懂得了什么?

 

第七课时

论语学而第一篇的第七节内容

原文:

7子夏

(1)曰:

“贤贤

(2)易(3)色(4);

事父母能竭其力;

事君,能致其身(5);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怎么让来孝敬父母以及与朋友交往要讲究信誉。

2、熟背本节内容。

3、在生活中如何践行。

1、放录音欣赏朗读2、学生练读3、领读

三、理解(让学生独立完成)

(1)子夏:

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学生。

(2)贤贤:

第一个“贤”字作动词用,尊敬喜爱的意思。

贤贤即尊敬贤能。

(3)易:

一是改变;

二是轻视。

本篇取第一种意思。

(4)色:

神态,神情,看法。

(5)致其身:

致,意为“献纳”、“尽力”。

即敢于牺牲自已。

四、小黑板出示译文

子夏说:

“由于尊敬他的贤德,就必会改变对他的看法。

如果他服侍父母,能竭尽自已的能力;

奉侍君主,在危难时敢于献身;

和朋友交往,能言而守信--这个人虽然没有学习过,但我也认为他是念过书了。

五、质疑

六、记忆本节内容

1、按要求口头填空

2、检查记忆情况(学生来完成)

七、小结:

上一章有“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一句。

本章中子夏所说的这段话,实际是对上章的进一步发挥。

子夏认为,一个人有没有学问,他的学问的好坏,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识,而是要看他能不能实行“孝”、“忠”、“信”等传统伦理道德。

只要做到了后面几点,即使他说自己没有学习过,但他已经是有道德修养的人了。

所以,将这一章与前一章联系起来阅读分析,就更可以看到孔子教育重在德行的基本特点。

八、让学生说说通过学习可以践行的内容

1、能做到哪些?

(要详细说)

2、反省自己还有那些没有没有做到的和改进的地方

九、课外延伸:

出示第八节内容

提问;

1、你想怎样学习本节内容(让学生谈谈自学方法)

2、试读

3、听录音读

十、课堂总结

十一、作业(预习第八节)

第八课时

8子曰:

“君子

(1),不重

(2)则不威;

学则不固(3)。

主忠信(4)。

无(5)友不如己者(6);

过(7)则勿惮(8)改。

1、学生练读2、学生领读

(1)君子:

这个词一直贯穿于本段始终,因此这里应当有一个断句。

(2)重:

自重,厚重。

(3)固:

稳固。

(4)主忠信:

以忠诚和守信两种道德为主。

(5)无:

通毋,不要。

(6)不如己:

一般解释为不如自己。

另一种解释说,“不如己者,不类乎己,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也。

”把“如”解释为“类似”。

后一种解释更为符合孔子的原意。

(7)过:

过错、过失。

(8)惮:

音dà

n,害怕、畏惧。

“君子不厚重就没有威严,所学的知识就不能稳固。

品行要以修炼忠诚和守信这两种道德为主。

不结交品行不如自已的人;

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本章中,孔子提出了君子应当具有的品德,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庄重威严、认真学习、慎重交友、过而能改等项。

作为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从外表上应当给人以庄重大方、威严深沉的形象,使人感到稳重可靠,可以付之重托。

他重视学习,不自我封闭,善于结交朋友,而且有错必改。

以上所提四条原则是相当重要的。

作为具有高尚人格的君子,过则勿惮改就是对待错误和过失的正确态度,可以说,这一思想闪烁着真理光辉,反映出孔子理想中的完美品德,对于研究和理解孔子思想有重要意义。

七、强化记忆(学生背诵)

八、课堂总结

第九课时

9曾子曰:

“慎终

(1)追远

(2),民德归厚矣。

1、指名背上节学习内容

2、解释(1·

8)子曰:

(1)终:

寿终,指父母的去世。

慎终者丧尽其哀。

(2)远:

远祖、祖先。

追远者祭尽其敬。

“谨慎地办好父母的丧事,诚敬地祭祀祖先,这样做会自然地使老百姓复归忠厚老实了。

孔子并不相信鬼神的存在,他说“敬鬼神而远之”,就证明了这一点。

尽管他没有提出过人死之后有所谓灵魂的存在这种主张,但他却非常重视丧祭之礼。

在孔子的观念中,祭祀已经被异化,不单是祭祀亡灵,而是把祭祀之礼看作一个人孝道的继续和表现,通过祭祀之礼,,可以寄托和培养个人对父母和先祖尽孝的情感。

因此,本章仍是继续深化“孝”这一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内容。

儒家重视孝的道德,是因为孝是忠的基础,一个不能对父母尽孝的人,他是不可能为国尽忠的。

所以忠是孝的延伸和外化。

关于忠、孝的道德观念,在《论语》书中时常出现,表明儒家十分重视忠孝等伦理道德观念,希望把人们塑造成有教养的忠孝两全的君子。

这是与春秋时代宗法制度相互适应的。

只要做到忠与孝,那么,社会与家庭就可以得到安定。

1、学生练背2、指名背

八、课堂总结(通过本节学习你懂得了什么?

第十课时

10子禽

(1)问于子贡

(2)曰:

夫子(3)至于是邦(4)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5)与之与?

”子贡曰:

“夫子温、良、恭、俭、让(6)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7)异乎人之求之与?

1、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怎么来孝敬父母以及与朋友交往要讲究信誉。

1、指名背上节所学内容

2、解释1·

1、练读2、学生领读

(1)子禽:

孔子的学生,姓陈名亢,字子禽。

(2)子贡:

孔子的学生,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

子贡善辩,孔子认为他可以做大国的宰相。

据《史记》记载,子贡在卫国做了商人,家有财产千金,成了有名的商业家。

(3)夫子:

古代的一种敬称,凡是做过大夫的人都可以取得这一称谓。

孔子曾担任过鲁国的司寇,所以他的学生们称他为“夫子”。

后来,因此而沿袭以称呼老师。

《论语》书中所说的“夫子”,都是孔子的学生对他的称呼。

(4)邦:

指当时割据的诸侯国家。

(5)抑:

或者,表示选择的文言连词。

(6)温、良、恭、俭、让:

就字面理解即为:

温和、善良、庄重、朴实、谦逊。

这是孔子的弟子对他的赞誉。

(7)其诸:

语气词,有“大概”“或者”的意思。

子禽问子贡说:

“老师到哪个国家,就一定能听到哪个国家的政事,(这种资格)是他自己求得呢,还是别人主动告诉他的呢?

”子贡说:

“咱们的老师是凭着温和、善良、庄重、朴实、谦让五种美德得到的,(这种资格也可以说是求得的),但老师获闻各国政事,是不是和别人获闻政事不相同呢?

五、质疑、

本章通过子禽与子贡两人的对话,把孔子的为人处世品格勾划出来。

孔子之所以受到各国统治者的礼遇和器重,就在于孔子具备有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的道德品格。

例如,这五种道德品质中的“让”,在人格的塑造过程中,就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让”是在功名利权上先人后己,在职责义务上先己后人。

让用之于外交如国事访问,也是合乎客观需要的一个重要条件。

孔子就是因具有这种品格,所以每到一个国家,都受到各国国君的礼遇。

孔子认为,好胜,争取名声;

夸功,争取名利;

争不到便怨恨别人,以及在名利上贪心不足,都不符合让的原则。

据此可知,让这一基本原则形成社会风尚的可贵之处是:

就人情而言,长谦让名利地位之风,人们就多学别人所长而鉴人所短。

前者可以导人于团结、亲睦、向善;

后者则诱人嫉贤妒能。

二者的社会效果截然相反。

第十一课时

11子曰:

“父在,观其

(1)志;

父没,观其行

(2);

三年(3)无改于父之道(4),可谓孝矣。

1、找学生背上节学习内容

(1)其:

他的,指儿子,不是指父亲。

(2)行:

音xì

ng,指行为举止等。

(3)三年:

对于古人所说的数字不必过于机械地理解,只是说要经过一个较长的时间而已,不一定仅指三年的时间。

(4)道:

有时候是一般意义上的名词,无论好坏、善恶都可以叫做道。

但更多时候是积极意义的名词,表示善的、好的东西。

这里表示“合理内容”的意思。

孔子说;

“在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同,要观察他的志向;

在他父亲去世的时候,要观察他所作所为,能够多年坚持他父亲优良的做人准则,可以说他是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