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习俗小故事含立夏吃蛋乌糯米饭舞狮剪发礼斗姆踢沙送火神熊葬独龙人猪槽船等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8050885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3.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传统习俗小故事含立夏吃蛋乌糯米饭舞狮剪发礼斗姆踢沙送火神熊葬独龙人猪槽船等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中国传统习俗小故事含立夏吃蛋乌糯米饭舞狮剪发礼斗姆踢沙送火神熊葬独龙人猪槽船等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中国传统习俗小故事含立夏吃蛋乌糯米饭舞狮剪发礼斗姆踢沙送火神熊葬独龙人猪槽船等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中国传统习俗小故事含立夏吃蛋乌糯米饭舞狮剪发礼斗姆踢沙送火神熊葬独龙人猪槽船等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中国传统习俗小故事含立夏吃蛋乌糯米饭舞狮剪发礼斗姆踢沙送火神熊葬独龙人猪槽船等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中国传统习俗小故事含立夏吃蛋乌糯米饭舞狮剪发礼斗姆踢沙送火神熊葬独龙人猪槽船等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中国传统习俗小故事含立夏吃蛋乌糯米饭舞狮剪发礼斗姆踢沙送火神熊葬独龙人猪槽船等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中国传统习俗小故事含立夏吃蛋乌糯米饭舞狮剪发礼斗姆踢沙送火神熊葬独龙人猪槽船等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中国传统习俗小故事含立夏吃蛋乌糯米饭舞狮剪发礼斗姆踢沙送火神熊葬独龙人猪槽船等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中国传统习俗小故事含立夏吃蛋乌糯米饭舞狮剪发礼斗姆踢沙送火神熊葬独龙人猪槽船等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中国传统习俗小故事含立夏吃蛋乌糯米饭舞狮剪发礼斗姆踢沙送火神熊葬独龙人猪槽船等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中国传统习俗小故事含立夏吃蛋乌糯米饭舞狮剪发礼斗姆踢沙送火神熊葬独龙人猪槽船等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中国传统习俗小故事含立夏吃蛋乌糯米饭舞狮剪发礼斗姆踢沙送火神熊葬独龙人猪槽船等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中国传统习俗小故事含立夏吃蛋乌糯米饭舞狮剪发礼斗姆踢沙送火神熊葬独龙人猪槽船等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中国传统习俗小故事含立夏吃蛋乌糯米饭舞狮剪发礼斗姆踢沙送火神熊葬独龙人猪槽船等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中国传统习俗小故事含立夏吃蛋乌糯米饭舞狮剪发礼斗姆踢沙送火神熊葬独龙人猪槽船等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中国传统习俗小故事含立夏吃蛋乌糯米饭舞狮剪发礼斗姆踢沙送火神熊葬独龙人猪槽船等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中国传统习俗小故事含立夏吃蛋乌糯米饭舞狮剪发礼斗姆踢沙送火神熊葬独龙人猪槽船等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传统习俗小故事含立夏吃蛋乌糯米饭舞狮剪发礼斗姆踢沙送火神熊葬独龙人猪槽船等Word下载.docx

《中国传统习俗小故事含立夏吃蛋乌糯米饭舞狮剪发礼斗姆踢沙送火神熊葬独龙人猪槽船等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习俗小故事含立夏吃蛋乌糯米饭舞狮剪发礼斗姆踢沙送火神熊葬独龙人猪槽船等Word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传统习俗小故事含立夏吃蛋乌糯米饭舞狮剪发礼斗姆踢沙送火神熊葬独龙人猪槽船等Word下载.docx

孙膑逃出来后,就被齐国请去当军师了。

在一次与魏军的对阵中,孙膑设计用乱箭射死了庞涓。

那本兵书也写出来了,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齐孙子》。

舞狮

一千五百多年前,南朝宋国派兵攻打北朝魏国。

北朝林邑王范阳有一支大象兵,冲出来用象鼻子卷,用象腿踩,宋军将士死伤无数,大败而逃。

宋国将军宋悫,夜晚在帐篷里苦苦思索取胜的办法。

忽然他愁眉一展,连夜下达军令,让将士们去准备。

第二天,只听得战鼓阵阵,尘土飞扬,大象兵冲过来了。

象腿踩得大地隆隆作响,庞大的身躯像一堵巨大的墙一样压过来。

列成战队的宋兵发出一声喊,转身就跑。

大象兵更加威风,追得越猛了。

忽然,草丛里、巨石后面,冲出来数不清的青面獠牙的狮子,张着血盆大口张牙舞爪直扑上来。

大象哪见过这么凶猛的怪兽,吓得掉头就跑,挤挤挨挨,一只只落到路边、山坡上宋军事先挖好的陷阱中。

这一仗,宋军大获全胜,这些怪兽都在阵地上兴奋地跳起舞来。

原来这些狮子都是假的,是宋军连夜用布匹和麻缝制,涂上红色、青色和金色的染料做成的。

两个士兵钻进布狮中,埋伏起来,看起来和真的野兽一样。

从此后,军队每次打了胜仗,都喜欢做几只假狮子,在锣鼓声中边唱边舞,庆祝胜利。

后来士兵们复员了,就把这个习俗带到了民间。

泼水节

远古时候,每年开春,有个叫“年”的青面獠牙的恶魔,架着黑云降临傣家寨子,要傣族头人献出七个漂亮的姑娘供它享受,不然就要将灾难带给傣家人。

一次,头人献出的姑娘吸一位特别聪明勇敢,她决心为全傣族的人斗一斗恶魔,就把自己的计谋告诉了另外六位姑娘。

那天恶魔“年”来了,七位姑娘显得很高兴,载歌载舞迎接它,并且奉上七缸醇香的下了蒙汗药的米酒。

恶魔色迷迷地喝了酒,一会儿就睡得像死猪,鼻鼾声和打雷一样。

那位聪明勇敢的姑娘毫不惧怕,轻手轻脚地走近恶魔,掏出七位姑娘的长发编成的细绳,在恶魔颈子上绕了七圈,然后大家齐心合力一拉,恶魔的头掉下来了。

姑娘们还来不及高兴,只见恶魔怪眼圆睁,头在地上滴溜溜滚动,从鼻孔、耳朵和嘴里喷出熊熊大火。

眼看大火就要烧着树毁灭村寨了,那位勇敢的姑娘冲过去,奋力把狰狞的魔头高高举起,其他姑娘赶紧从溪里提来清水,不停地泼向魔头。

火暂时熄了,可是魔头上的怪眼还是睁着,这个姑娘咬牙举了七天,快要支持不住了,另一位姑娘就接过来举,其他姑娘还是不停地泼水。

举了七天,又一位姑娘替上来。

这样举了七七四十九天,恶魔终于死去,魔头化成了一滩腥臭的污水。

从此,在傣族人的新年,都要举行盛大的泼水节。

剪发礼

小宝宝出生后,大人们都乐滋滋的,忙着精心哺育孩子。

当小宝宝一岁时,都要给孩子做“周岁”。

首先请来亲朋好友,设宴招待庆贺。

宴席上,大人端出一个盘子,上面放着糖果、笔、书、化妆品、玩具等小物件,让孩子抓。

抓到什么,客人们都会说许多赞美的话,这叫“抓周”。

然后给小宝宝理第一次发,剪下的头发称“胎发”,大人把它放在精美的盒子里永远保存起来。

也有人家请人将胎毛做成毛笔,称“胎毛笔”,笔杆上刻上纪念的文字。

蒙古族人的风俗更有趣。

小宝宝出生后,父母就请来亲朋好友举行酒会,请来喇嘛念经。

还准备一大盆肉汤,给小宝宝洗澡,客人们就纷纷献上作为礼物的白色尿布。

小宝宝不能剃头,头发长了就扎起来,束上小银钱。

一直到孩子五岁了,才举行隆重的“剪发礼”。

在亲友们的簇拥下,由外婆剃第一刀,抹上香酥油,口里还要念着吉祥祝福的话,并送孩子一头小牲畜。

接着每位客人轮流上前,念着吉祥话,剃上一刀,抹点酥油,送点礼物。

剪发有规矩,要留下头顶当中的一小块头发。

然后大家热热闹闹地喝酒、唱歌、跳舞。

经过“剪发礼”,就意味着孩子已经长大成人,可以到草原上牧马放羊了。

斗姆

“斗姆”是藏语,意思是“唱歌会”。

藏族人能歌善舞,在过年的时候,藏族人就要举行“斗姆”了。

主办人要先找一间大房子,大房子里用长凳围成两个半圆,一边是主人坐的,一边是客人坐的。

主办人要备足茶酒和馒头,还有晚上烤火有的木柴。

斗姆日,客人们人步行来的,有乘车骑马来的,歌场一下热闹起来。

主人一方和对歌的客人面对面坐在长凳上,喝酒、喝茶、抽烟,大声开着玩笑。

斗姆开始,主方一个男人端着酒杯、拿着帽子站起来,唱着赞歌慢慢走动,挑中一位客人请他接着唱。

客人大方地站起来,也唱着歌慢慢走到主方,挑选一位接着唱的人。

这样主客双方往返邀请,唱的歌可以是现成的也可以是临时编的。

唱累了就有四名妇女走到当中跳舞,模仿射箭、挤牛奶的动作,跳完舞,大家再接着唱。

不知不觉白天过去了,晚上接着斗姆,可是内容全部变为唱情歌了。

男人坐一边,女人坐一边。

男方一人站起来,唱着情歌,半闭着眼慢慢走向女方,选中谁接着唱就用帽子盖一下她的头,被选中的女子马上唱起了情歌。

每一位歌手唱完,周围的人就发出一声狂热的吼叫,气氛很热烈,人们可以一直唱到天亮。

踢沙

在祖国的南海边,海浪拍打着绵延的沙滩。

赤脚踏在金色的细细的沙子上,柔柔的、痒痒的,舒服极了。

京族人就住在海边。

每当打渔船归来,京族男女青年就拥到沙滩上,一边卸鱼网,一边嬉笑哄闹、唱歌跳舞。

如果哪位小伙子看中了一个姑娘,他就会悄悄走近她,用脚挑起金色的沙子,踢到姑娘身上。

如果这姑娘不喜欢他,可以装作不知道,走开去。

如果姑娘喜欢他,就会甜甜一笑,也用脚尖挑起金色的沙子,踢到小伙子身上。

这样你踢我踢,就踢成一对恋人了。

踢沙,就是京族人的求爱方式。

京族人说,当年,海龙王的女儿来海边玩,她被人间的景色迷住了。

后来,她看见一位高大英俊的京族打渔青年,就爱上了她,可是那青年和气地拒绝了她,海龙王的女儿很伤心。

不久,她又遇上了一位漂亮健壮的京族青年,心底又燃起了爱情的火花,可是这位青年也客气地和她分手了。

海龙王的女儿伤心极了,哭着回到龙宫告诉了龙王。

海龙王笑着给了女儿一把金色的沙子,让她看中哪个小伙子,就把金色的沙子撒在他身上。

这位公主高兴地回到美丽的沙滩上,果然找到一位优秀的京族青年,组成了一个美满的家。

碰蛋斗鸟

壮族人有两个传统的游戏,就是碰蛋和斗鸟。

每年的农历三月三,壮族人都要把鸡、鸭、鹅的蛋染上鲜红的颜色,用丝线扎成一串串的,再带上五颜六色的糯米饭,成群结队在向阳山坡上搭起布棚,唱歌、跳舞、说族,闹上三天。

男女青年穿着节日的盛装,在人群中选择自己的意中人。

壮族小伙看中了一位姑娘,就用手中的红蛋去碰姑娘手中的蛋。

如果姑娘让他碰破蛋,并欣然同意和他离开人群,就可以商谈婚事了。

如果姑娘不同意,只要捏紧手中的蛋,不让碰,男青年就会知趣地转身离开。

在农闲和过年的时候,各村寨都贴上了举行斗鸟的告示,由一位“会首”组织领导。

到了这一天,各地的人都会提着画眉鸟笼赶来。

画眉体格较大,善斗,它们被编上号,抽签决定出场次序。

裁判员将两只鸟笼相对,拉开笼门,画眉就扑过去捉对厮打起来,用嘴啄,用爪抓,用翅扇。

裁判就报数“一打一、二打二、三打三……”,报到十,便放下一根蚊香,再从一数起。

当一只鸟颈毛竖起,叫着跳开,就算输了,轮到下一只鸟来斗。

斗鸟结束,按所得蚊香多少来评定名次。

第一名叫“头笼”,第二名叫“二笼”,第三名叫“三笼”。

一共评五名,发给鸟的主人小彩旗和奖金。

莫班桩

每年开春,景颇族人都要圈一块地,砍断野草、杂树,用火烧成灰。

再竖上一根刻有神符和谷子花纹的木桩,然后唱歌跳舞祭桩。

景颇族人把这根木桩叫“莫班桩”。

这仪式过后,才开始播种。

很久以前,有位英武能干的青年叫麻锐,在一次打猎途中碰到一只漂亮的马鹿。

马鹿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姑娘,她叫莫班,是山神的女儿。

因为她偷偷地爱上了麻锐,就背着山神来到麻锐相会。

莫班拿来了山神的金谷种子,和麻锐一起教景颇人开山播种金谷。

山神知道后派山鬼来捣乱。

山鬼就变成地里的野草,砍了又长。

莫班就叫麻锐放火烧山。

山鬼变成一条大鱼,大口大口要喝干塘里的水。

莫班就叫麻锐排干水,把鱼捕来吃。

山鬼变成野兽,晚上来吃金谷子。

麻锐就用箭射瞎野兽的眼睛,用刀斩去它的尾巴。

山神大为恼火,亲自带了雷和电赶来,要炸毁金谷子,炸死景颇人。

麻锐带领景颇人和山神大战了三天三夜,结果被山神打败了。

忽然,莫班冲上景颇山,挺立在种金谷子的地里,昂首怒视着山神。

山神打下来的雷和电化成了雨,金谷子长得更茁壮了。

山神大怒,就把莫班变成了一根木桩,后来人们就叫它“莫班桩”了。

送火神

中国北方的鄂温克族人,认为火神是位长着一头火红色蓬发的老婆子,脾气暴躁但又慈祥。

老婆子在人间辛苦了一年,到年底应该回天宫休息几天了。

所以每年的腊月二十三日,鄂温克族人都要举行送火神上天的传统仪式。

这天,要等到太阳下山,送神仪式才开始。

在举行仪式的场地当中是一个火盆架,代表火神——那位长着一头火红蓬发的老太太,在火盆架的南面、西南和东面,铺上厚厚的漂亮的褥子。

在火盆架的正面,放一张供奉用的供桌,摆上许多好吃的东西作供品。

在火盆架的四周,还放着一圈供盘,这供盘可是面粉做的。

盘子里都摞着五种颜色的布条。

布条的另一端,搭在火盆边上和火盆架四周。

火盆架里,用木条搭成框子,一层层叠上去,有六七层,像宝塔一样。

木条框里也放着五彩布条,还装着外面裹着羊油的带肉的羊胸骨。

仪式开始,由女主人担任主祭人。

主祭人用火点燃火盆上的木条框,大火熊熊燃烧起来,火舌跳跃着,好像老太太载歌载舞要上天了。

主祭人就把各种供品依次投入火中,口中喊着“呼日耶,呼日耶”,大家都跪下来向火神叩头,送火神上天。

葫芦

苦聪族人有自己的传说。

那是在久远的古代,地球上发大水,洪水淹没了一切,只有爬在山顶大树上的一个男孩活了下来。

洪水过后,男孩回到村子里,可是亲人、邻居统统没有了,他成了孤儿。

他不知道以后怎么过,一个人游荡在荒野上。

他又累又渴,找到一个池塘喝水。

忽然池塘里游过来一条小红鱼,他高兴地用手去捧,小红鱼吐了一粒籽给他后,摇摇尾巴游走了。

他将这粒籽种下,这粒籽很快发出了芽,抽出了滕,结出了许多葫芦。

有一天晚上,月亮圆圆的,其中一只最大的葫芦突然裂开了。

金光闪过,美丽的葫芦仙子走出来,和他结成了夫妻。

他们的子子孙孙成了苦聪族人。

所以苦聪人很崇拜葫芦,给孩子取名字时,一定要带个葫字。

苦聪族人给孩子做衣服或头帕时,总在衣领等地方钉上几粒葫芦籽,据说这样妖魔鬼怪不敢近身。

他们用的瓢、碗、勺子和乐器,都是用葫芦制成的。

一些不能用葫芦做的工具,像斧子、鱼篓、锄头等,也要制成葫芦的形状。

更有趣的是年轻人找对象,看对方身材漂亮不漂亮,在于看对方的身段像不像葫芦。

度戒

在瑶族人中,德高望重而又有知识的人,往往被推崇为“戒师”。

瑶族男孩长到八岁到十二岁时,要举行“度戒”仪式。

仪式要进行七天七夜,由戒师选择吉利日子举行。

在这些日子里,男孩要和戒师住在一起,戒师就教他各种宗教礼仪,讲述民族的历史和本家族的历史,以及做人的道理。

男孩一直躺在床上,不准出门,不准见其他人,不准吃荤腥食品。

在这期间,人们在寨子里用木头搭起一座坚实的高台叫“戒台”,台下铺着一层棉被。

七天期满,戒师带着男孩出来,并引他上了戒台。

村寨里的男女老少,都围在戒台四周。

男孩弯腰捧起脚,用嘴咬住大脚趾。

戒师念一通经后领着男孩对天发誓:

不杀人放火、不盗骗财产、不奸女拐妇、不虐待父母、不陷害好人、不挥霍浪费、不偷闲懒惰等等。

然后,戒师将一小团火丢入一个大水碗里,火熄灭了,表示男孩如果违背誓言,就将遭到火烧水淹那样的命运。

紧接着,戒师吼一声“度下!

”男孩就将头埋在双膝之间,从五六米高的戒台上滚下来。

这男孩才算成了真正的瑶族人。

刁羊和姑娘追

哈萨克族人剽悍健壮,而且骑马的本领很好,他们有一种叫“刁羊”的民族活动。

在辽阔的草原上,将一只养了两年的羊割去头和蹄子,放在地上。

一声令下,骑手们蜂拥而上。

马骑得最快的人弯下身子从地上拣起羊,挟在腋下,后面的骑手策马紧追,追上了就去抢夺这只羊。

马在飞快地奔驰,骑手们越聚越多。

在足球场那么大的一块地方,尘土飞扬,马蹄嗒嗒,骑手们矫健的身影前俯后仰,白色的羊一会儿被传到东,一会儿被传到西,马群也随着东挤西挨。

整个“刁羊”的场面很壮观,气氛紧张激烈。

几百个骑手,几百匹马,看起来乱成一团,共实骑手们暗中结成小组,还有冲群、刁夺、掩护、追赶和阻挡等各种战术。

刁羊靠的是健壮的体魄和智慧的脑袋,当然还要有一匹好马。

限定的时间一到,谁高高举起羊,谁就是英雄,将获得很多奖品。

紧张的刁羊过后,轻松活泼的“姑娘追”开始了。

在场的所有男女青年都可以参加。

男女自由结成对。

主持人一声号令,男青年骑着马奔跑起来,姑娘们就扬鞭催马追上去。

在追逐过程中,小伙子可以尽情地向姑娘逗乐,做怪相,甚至求爱。

姑娘含羞咬牙,追上去用马鞭抽打他。

小伙子就展现自己的骑马本领,灵巧地躲闪鞭子。

一路欢乐,一路笑声,也在一些年轻人的心中,种下了爱情的种子。

大耳环和银脚环

海南岛的黎族姑娘,都喜欢戴大耳环和银脚环。

很久很久以前,国王有个美丽善良的女儿叫青青。

青青公主知书明理又能歌善舞,引得很多王孙公子带上贵重的礼物前来求婚。

谁知道,青青公主却悄悄地爱上了在王宫里专门搞清洁卫生的工人红红。

红红长得高大健壮,性格忠厚老实。

国王天天让公主去挑如意郎君,公主不是不理不睬,就是挑剔嘲笑那些公子王孙,心里实在是烦透了。

一天,公主和红红商量了一条妙计,公主就开始装病了。

国王请遍了国内名医,可谁也治不好公主的病。

那些尊贵的王孙公子也不来求婚啦!

国王一急,贴出榜文,榜文上写着:

谁能治好青青公主的病,就招谁做附马。

红红马上揭榜,青青的病也马上治好了。

国王反悔了,不肯将公主下嫁,可是青青不从。

国王就将青青刺成花脸,将她和红红一起丢在一艘小木船上,赶出国境。

木船在大海上漂了四十九天,漂到了海南岛。

小夫妻就在五指山安了家。

他们用弓箭打猎,用石头打火,采野谷种播种,用木头做犁,用竹筒烧饭。

后来,他们的子孙后代越来越多,成为了黎族人,而青青公主和红红就是黎族人的祖先。

青青公主爱戴大耳环和银脚环,所以大耳环和银脚环也成了黎族姑娘、妇女喜欢的装饰品。

春牛节

侗族人格外喜爱牛。

他们为牛设立了春牛节、牛王爷和牛菩萨节。

立春这天就是春牛节。

这天,侗族人一早就打扫牛舍,还为牛准备新鲜的青草、糯米糕和甜酒。

小伙子们早就把竹子剖成细蔑,精心所成一条“春牛”。

小伙子们化好装,抬起春牛,吹起芦笙,敲响锣鼓,放起爆竹,然后穿村走寨游行。

他们热热闹闹地喊着“春牛来得早,今年收成好”的口号,把春牛抬到每家每户。

家家户户打开门窗,放起鞭炮,喜气洋洋地向春牛献上糯米糕、糖果和油茶。

最后,人们走到广场上开始舞春牛,一位好嗓子的“报春客”唱起“春牛歌”。

大家纷纷跳着舞,呼喊着用鞭子抽春牛。

接着人们从田里捧起稀泥洒向春牛,洒向周围的人,谁身上的泥巴越多就越开心,因为他沾上的“吉祥”多。

农历四月初八是牛王节,也叫牛生日。

这天,侗族人祭了牛神后,就做糯米饭和酒冲蛋喂牛,再用药水约牛洗澡,替牛梳毛去虫。

农历六月六日,是牛菩萨节。

牛主人到田里拔一些苞谷回来,和牛一起吃。

因为传说以前牛耗田后,侗族人的祖先只用稀饭喂牛,牛没吃饱就去吃苞谷苗,并且从此不说话了。

可是牛啃过的禾苗反倒长得快,熟得早,所以六月六喂苞谷的习俗就传了下来。

澡塘歌会

傈僳族人自古以来有一句话:

“盐不能不吃,歌不能不唱。

过去,傈僳族人之间产生了矛盾,要请头人调解或者打官司,告状的人要将自己的理由唱出来。

有趣的是,裁决的官员,也把判决书用唱歌的形式发布出来。

傈僳族人过节唱歌,盖房唱歌,上山打猎、下田做工要唱歌,亲人重逢、朋友相见,也要饮酒唱歌。

男女青年谈恋爱,那双方更是唱个没完没了。

傈僳族人过年还要举行盛大的歌会,而且一唱几天几夜,边洗澡边唱,称为“澡塘歌会”。

每逢过年,傈僳族人背上丰盛的食品,翻山越岭来到怒江边的温泉里。

温热的矿泉水洗去人们一年的疲劳,人们高兴得放声高歌。

大家摆开许多歌场对歌,歌都是自编的,歌唱幸福和爱情,场面热闹极了。

唱了就要跳,傈僳族人爱跳的民族舞有个怪名叫“寡替”,男女老少都会跳。

寡替是成套的舞,有几种,舞姿固定,只要乐曲一响,谁都知道该跳哪一种舞。

只要哪家弹起了四弦琴,响起了口弦,大家就会跟着声音寻过去,围着火塘,手舞足蹈起来,跳完一节,大家都会喊一声:

“嗄乞义哇!

”意思是:

真快乐啊!

布谷鸟和祭母

布谷鸟,哈尼族人叫它“合波阿玛”,也就是叫它“布谷鸟妈妈”。

阳春三月,山茶花开了,布谷鸟叫了,听到的人就会仰天应道:

“我听见了!

”于是人们会相约一个日子,用花汁浸泡糯米做饭,煮好红鸭蛋,向布谷鸟祭拜。

因为哈尼人传说,布谷鸟是天神河波摩米派来向人间传播春天的消息的。

哈尼族有个分支叫卡多人,卡多人有个很有意义的“祭母”节。

也是在三月,在一棵茂盛的大树下摆上丰盛的食品和酒。

当主持人宣布“祭母”开始时,大鼓和铜锣就震天动地响起来,所有的人深情地唱起“思母歌”。

唱完歌,全村寨的人入席喝酒。

大家一边喝,一边议论各家各户儿女对父母,媳妇对公婆好坏的事。

表现不好的,当场会受到指责,并要求他改过。

这样吃吃喝喝、谈谈论论,直到傍晚才散席。

这个“祭母”节来自一个传说。

当年有位年轻的母亲,丈夫病死了,她就含辛茹苦一个人把儿子拉扯大。

可是儿子长大后对母亲很不好,常常谩骂殴打母亲。

老母亲伤心极了,被迫跳河自尽了。

母亲一死,年轻人后悔万分。

每年母亲的忌日,他都到河边大树下祭奠母亲,后来全村寨的人也来祭奠。

这个仪工一直延续到现在。

亲家伯伯

聚居在福建的畲族人里,流行着一个有趣的风俗,叫“做亲家伯伯”。

亲家伯伯并不是谁家里真正的亲戚,而是一位善于唱歌、活泼风趣的人。

在一对青年男女就要举行婚礼前两天,男方家庭要请一位“亲家伯伯”做全权代表,请他和媒人一起,把聘礼送到女方家里去。

笑嘻嘻的亲家伯伯一进村,全村的妇女就热闹起来,将他请到女家的大堂里。

然后在表示上座的大堂东头放一张板凳,强行按他坐下来。

亲家伯伯很乖巧,马上跳起来,赶紧将板凳搬到大堂西头坐下,因为这里是下座。

妇女们一高兴,替他泡上茶,递上香烟。

亲家伯伯心里明白,不敢先抽,马上掏出烟来见人就敬,连穿开裆裤的小孩子也敬。

反正亲家伯伯要时时小心,处处提防,表现得越谦卑越好。

如果让女方村子里的大妈大嫂们觉得他不懂规矩不识相,马上就有串串鞭炮丢在他身上炸开来,烧着衣服,搞得亲家伯伯手忙脚乱狼狈不堪。

晚上,亲家伯伯要显出真本事了,他一首接一首地唱歌,还要不时地说笑话,逗女方村子里的人开怀大笑。

如果大家很满意,妇女们会对亲家伯伯恭恭敬敬以礼相待。

要是歌唱不好,妇女们会挖苦嘲笑他,白天还要让代替牛去拉犁耕田。

倒贴“福”字

过年啦!

刚建立明王朝的皇帝朱元璋十分高兴。

他决定微服出巡,到京城上走走,看看老百姓是怎么感谢他这个天子的。

京城一片喜庆景象,爆竹声声,大红灯笼高挂,家家桃符更新,张灯结彩贴对联。

可是朱皇帝的好张马脸拉长了,因为居然没有一副对联是歌颂他的丰功伟绩的。

有位侍从看出了他的心思,建议他下令让家家户户剪一方朱红色的纸,写个“福”字贴在门上。

意思是“朱”皇帝把“福气”送给万民百姓。

朱皇帝大喜,马上下了圣旨,让京官传谕下去。

第二天,朱皇帝派人去查看。

那人查了半天回来禀报说,老百姓贴是贴了,但不知怎么的,都是把“福”字倒过来贴的。

朱皇帝一听,拍着龙案大怒道:

“大胆刁民,竟敢嘲弄朕!

侍立在一旁的大臣刘伯温知道,皇上一怒,老百姓要遭殃了,他赶紧呵呵大笑鼓掌道:

“好啊,好啊!

‘福’倒就是‘福’到的意思,好啊!

”朱皇帝一听有理,立马眉开眼笑,从国库拨出许多雪花银,奖赏那些倒贴“福”字的百姓。

从那时起,每逢过年在门口贴一方倒“福”字就成了民间的一个风俗。

牛筋舞

仡佬族人种田时用牛,搬运重物用牛,最好的食品是牛从,所以仡佬族人和牛有很深的感情。

仡佬族人也很尊敬老人,希望老人健康长寿。

因此,仡佬人有一种奇特的习俗,叫“跳牛筋舞”。

牛筋舞不是随便跳的,而是当一位仡佬老人生病,在大家的关心也慢慢好转的时候,亲人们才跳的。

主跳牛筋舞的人规定是大姑爷,而陪跳的人都是女亲戚。

当老人病好后端坐堂上,所有的亲朋好友都聚集在厅堂里。

舞蹈开始了,大姑爷身背一只竹子编的大蒸笼,里面放着一个空碗,他右手拿一根一尺多长的牛筋,像鞭子一样挥着。

陪跳的妇女每人拿着一根筷子,围着大姑爷跳啊笑啊。

大姑爷灵巧地躲闪,保护背上的蒸笼。

妇女们往往趁大姑爷一个疏忽,就飞快地用筷子敲响蒸笼里的碗。

“当”的一声,赢了,大姑爷就要罚喝一杯酒。

如果筷子没有击中碗,被牛筋鞭拨开,或者筷子掉在地上,女人就要罚喝一杯酒了。

场上跳牛筋舞的人左躲右闪,忽前忽后,虚虚实实,气氛又激烈紧张,又热烈奔放。

老人和亲朋好友乐得呵呵大笑。

牛筋舞结束,跳舞的人就将牛筋和新鲜牛肉献给老人,祝愿老人的身体像牛那样强壮,生命如同牛筋那样坚韧。

天公地母

阿昌族人认为,天公和地母是人类的爸爸和妈妈。

爸爸叫遮帕麻,妈妈叫遮米麻。

他们成了家,生下的无数孩子就是人。

那时候,天地不分,混沌一片。

遮帕麻和遮米麻就用雨水拌金沙,造了个太阳;

用雨水拦银沙,造了个月亮。

遮帕麻拔下脸上的毛,织成了厚实的大地,遮米麻用自己的鲜血,灌成了江、河、湖、海。

遮帕麻教子孙打猎、吃熟食和盖房子,遮米麻教子孙在木板上刻字记事和医冶病痛的本领。

阿昌族人把天公和地母当做自己的神,特别是地母神,阿昌族人每年人祭三次。

每次祭地母神都要在大青树下举行仪式,这天不能耗田挖土,也不准舂米。

第一次祭神是在二月份的某一天。

这天全寨的人都不能去干活,而是聚集在大青树下,祈求全寨平安。

当然也不许外面的人进来,以防外人带来不吉利。

然后每户人家选派一个男人,在一起聚餐,商量这一年寨子里要做的事。

第二次祭神在五月二十八日,全寨的人在大青村下祈求牲畜兴旺。

第三次祭地母神在六月二十五日,这次仪式最隆重,也叫“保苗日”,人们祈求庄稼丰收。

全寨人聚在大青树下,各家献上祭品。

然后,寨子里的人将扎着鸡毛、沾着鸡血的竹片,插在每块田里,口里还念念有词,祈求丰收和驱除灾害。

熊葬

戴皮帽、穿皮袍、背一杆猎枪、跨一匹马,驰骋在兴安岭的丛山之中狩猎,这不是剽悍勇敢的鄂伦春族人。

鄂伦春人猎百兽,就是不猎熊。

古时候,有位鄂伦春女人去深山老林采野果。

她右手戴着丈夫给的红手镯,左手提着空筐子走进大山后,就再也没有回来。

几年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