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会人的职业发展之我见企业vs事务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8060457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7.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财会人的职业发展之我见企业vs事务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财会人的职业发展之我见企业vs事务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财会人的职业发展之我见企业vs事务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财会人的职业发展之我见企业vs事务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财会人的职业发展之我见企业vs事务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财会人的职业发展之我见企业vs事务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财会人的职业发展之我见企业vs事务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财会人的职业发展之我见企业vs事务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财会人的职业发展之我见企业vs事务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财会人的职业发展之我见企业vs事务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财会人的职业发展之我见企业vs事务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财会人的职业发展之我见企业vs事务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财会人的职业发展之我见企业vs事务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财会人的职业发展之我见企业vs事务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会人的职业发展之我见企业vs事务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财会人的职业发展之我见企业vs事务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所以,刚走出校门在彷徨迷茫中的弟弟妹妹们,纵然先去事务所理论上是可以学得更快,但如果在一个优质大公司和一家排名差强人意的事务所中间,还是选择前者吧。

但如果在一流大事务所和同样知名的国内大企业中选择,如没有其他生活方面的考量我建议选事务所。

因为在两者名声相仿的情况下,我认为了解一家事务所的业务水平比了解一家企业的内部管理水平更容易。

不论企业还是事务所,它在业内的规模和口碑更多是体现在它的业务和产品上,不一定反映为管理水平同步得高(不见多少中字头央企还是世界500强前50名呢),如果不向在那个企业里工作的人多方打听实在是不好说,就算综合管理水平好也不代表财会部门管理得好,如同四大的业务部门是业内翘楚,但我知道四大的财务会计们的水平实在是不怎么样(但愿这儿没有四大的财务^_^)。

所以除非你们拿到的是如宝洁、通用电气、施耐德等一流大外企的offer,否则为了谨慎起见最好还是选同等名气的事务所。

另外,不妨眼光长远一些,先把工资、头衔这种身外之物暂且搁下。

如果由于个人的学校和能力水平有限,不能一毕业就进入这样的大公司、大事务所,至少也应在工作前几年内完善自己的硬件水平(如提高学历、考取证书、修炼英语等),争取加入这样的组织,尽管你很可能并不打算在这样的大公司、大事务所里面待一辈子。

既然财会人在有工作经验后有朝一日可能会跳到另外一方工作,那么了解企业与事务所的不同是很重要的。

鉴于我在企业和事务所都工作过,且年限都不算短,所以于我而言对二者不同之处的比较体会得更深。

(1)关于工作中的角色定位和心态(mindset)

虽然财会人常跳到对方去工作(以事务所到企业的居多),然而这种转型不都是顺畅和成功的。

以四大为例,我见过许多从四大转去企业财务和从企业转去四大的人,包括我自己在内,在转去对方初期都有各种不适应和各种困惑烦恼,原因即是没透彻认识(或者认识了但没做充分准备)——企业财务部门与事务所的业务部门不同的角色定位。

在事务所的专业服务部门工作,角色定位是业务职能,是直接为雇主创造收入的,而在企业财务部门工作,角色定位是内勤支持职能,是不直接为雇主创造收入的。

因而事务所与企业财务角色定位的不同,是二者在组织结构、员工绩效管理、薪酬、职业发展方向等方面都有很大不同的基本原因。

明白这一点是决定未来是否转到对方去工作、能不能适应对方的工作的关键。

即使纯粹论及工作本身,财会人才在企业与事务所也需要不同的心态和工作习惯(mindset)。

事务所工作性质是专业服务,所以要想从客户和在事务所内部获得价值的认可,必须秉承专业之上,至少在大事务所是如此。

仅以我所在的四大某家为例,不论是在审计还是咨询部门,凡是不严谨的表述、缺乏事实和数据支持观点或建议、上下文衔接中零乱的逻辑,甚至出现错别字、语法错误、格式不美观、措辞和语气不恰当等等,都不能被认为是专业的(professional),这样的工作成果和沟通方式即使不会被客户指摘,也会被上级乃至平级同事质疑其技术水平,从而影响其在团队内部的口碑和绩效评分。

在企业做财务工作这方面显然要求没那么高,特别是各职能领域的初级岗位,对所做的工作没想法、甚至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的人不在少数,可是这最多只会影响其升职加薪,不会妨碍他们在现有岗位上做下去。

所以,由于二者的角色定位不同,在事务所对不专业的业绩表现容忍程度更低,因为客户不能容忍支付了专业服务的费用得到的服务却不专业,无论是针对项目团队交付成果的质量还是针对他们在现场工作的言谈举止。

当然,我所指的仅适用于业内排名靠前的大事务所,相信很多小事务所谈不上业务专业不专业,如果面对的客户尽是花钱买报告的类型,那么没有任何审计的专业性和独立性可言。

并不是说四大里没有不专业的人,也不是说企业里就没有专业的人,差别在于,四大通常会有一套机制淘汰不专业的人,而企业往往没有那么激进。

这也就是为什么事务所人员流动频繁的其中一个原因,这个我会在后面升职体系中专门述及。

(2)关于工作中所需要的技能组(skillset)

我这里说的技能组(skillset)不是指的专业知识,而是指的专业技术、工作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以初级职位为例,两者的工作中都是运用财会专业的知识,但是在企业做会计,需要非常实务性地自行操作,一笔交易的记录,不论是收集数据还是检查原始凭证的完整性,都需要自己去和相关业务部门沟通,不论是在财务系统中输入发票还是过账时系统出现错误,都需要自己去核对和想办法找出问题并解决,因此企业财务的工作强调亲力亲为(hands-on),需要的技能组(skillset)是“以过程为导向”发现并解决问题,基本属于“正向”的或者说“自下而上”式的思维。

而在事务所,大多数业务线的项目都不会对客户的业务了解到这种深度,工作方法或执行程序中都有“询问”一项,即使也会细到看客户的各种账证表,但也不会了解这些结果形成的过程,从收集数据中的内部沟通,到系统输入与核对检查步骤。

因此事务所的工作强调分析、复核或者根据某种逻辑推算,需要的技能组(skillset)是“以结果为导向”发现并解决问题,基本属于“逆向”的或者说“自上而下”式的思维。

这里我可以举个我自己经历的例子。

记得我刚从企业到四大做管理咨询时,在与客户初次交流访谈的时候,经常因为不知道客户所咨询的领域现状具体是怎么做的,不知道该问什么,所以常怯怯地默不作声,躲在一旁听上级和其他同事跟客户聊。

回到办公室和一些一直在四大工作的同事说起这种困惑,他们都觉得不可思议,因为他们认为象我这样有丰富企业经验的人应该比他们懂得更深才对,不理解我为什么总是在客户面前沉默。

一个比我年轻许多的一直在四大工作的高级顾问(SA)形容得非常精辟:

“这就是咱们之间的差别,你们这种在industry(实业企业)成长起来的人是懂了都不敢说,我们这种在firm(事务所)里长大的人是不懂都敢说。

”这便充分体现了两者在技能组(skillset)的一个重大差别,后来在咨询部门见到的一些行业经验丰富的同事,在刚进事务所时也不同程度地有这种障碍,用句歇后语形容就是“茶壶里煮饺子,有口倒不出来”,而且原来在企业越有经验的、级别越高的人越是如此。

因为进入事务所工作,不需要通过“做”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了,很多时候要靠“问”、推理甚至是“猜”。

而在事务所工作惯了的人初到企业,除非担任不接触一线业务的财务总监级的岗位,否则也会面临被团队质疑“什么都不懂”的尴尬境地,例如如果去企业财务做一名基层主管(linemanager),你需要立刻了解负责领域的具体工作程序和涉及的部门,如果是日常交易会计领域,可能还要了解企业所用的ERP系统,因为你的某个天分不太好的下属可能会需要你非常细致、甚至是每个步骤怎么做的具体支持与辅导。

本来还想写一篇有证书VS.无证书的,但思来想去,似乎在如今财会人才整体供过于求的竞争形势下,没有证书还是不行滴,所以不能以这种严重不对等的VS.命题立论,就只能简单说一下我对考财会证书的看法。

先说下我本人的情况,凡是在众位眼里含金量很高的财会证书如CPA,ACCA等我一律没有,这实在是件很丢脸的事情。

我想一是因为自己确实脑子没那么好使,要不也不至于两年报考CPA一门都没考过;

二是因为我从不想为了任何事情折旧健康,为工作熬夜加班那是不得已,但为考证熬夜看书这种事我是从来不干的。

后来我回想自己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我一直不觉得持有证书与个人工作能力有确定的正比例关系,所以对后者的兴趣和重视程度都略高,于是在空闲时间和精力有限的情况下对证书就没有过于投入。

刚参加工作时在财会部门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

平时部门里的同事都在工作不忙的时候看书学习考试,有考初级或中级职称的,也有考CPA的,还有同一年报考职称和CPA的。

平时大家也都互相交流学习心得,有一位三十几岁负责资产核算的会计是大家公认的答疑老师,每次解答都能让提问者豁然开朗,而且这位资产会计业务水平也极好。

但那一年CPA成绩出来后,奇怪的是报考的同事或多或少都通过了几门,唯有这位资产会计一门也没过。

我奇怪地问一个考过了的会计,她反而不以为然地劝我:

“要想考什么证书趁早考,越不懂实务越容易通过,等实务精进以后就过不去了。

果然,在以后的工作中发现了很多这样的例子,常见业务好的人考不过,考过的人业务不强。

当然工作能力与考试能力都不强的例子更多,但业务能力与考证能力双强的可谓凤毛麟角。

我的第一个下属是四大某家的高级审计员,她也是利用职业断档期才考过CPA,她告诉我她在事务所的同事里有连续考七八年的人,在CPA五年限期的要求下几乎是轮流考轮流作废;

又听一个从我公司跳去普华永道做审计的同事说她要准备从普华永道辞职了,原因是几年考不过CPA,在那年月普华永道的政策是考不过CPA不能升经理,为了挽留人才还为那些没考过CPA但业务出众的员工单独设置了副经理的级别,除了没有CPA资格补贴其余薪酬和责任与经理无异。

我不否认CPA知识体系对提高财会人员专业见解的高度有很大帮助,然而从那时起我已经放弃它了,04年后再也没报考过。

因为我认为,一个国家的CPA类证书如果连众多审计执业者都考不过,至少说明它的考试导向是有问题的。

记得我又一次参加国际会计准则的培训,班里有一名学员这样形容CPA的学习考试过程:

“如同把你装在麻袋里暴打一顿,然后把你放出来,马上让你回答哪是北。

”又记得在刚做会计时参加过一个英语会计培训,讲课的那位常年在国外的教师在说起众多洋会计证书时告诉我们,不论什么职业的考试,全世界所有国家中都属中国的最难。

所以莫说CPA,中国现行的很多考试都是唯分数线至上,中国教育体系中的“应试文化”也是基于这样的价值判断标准发展起来的,以至于现在国际上都承认中国的学生最会考试。

应试文化容易培养钻研考试大纲的精神、发现和总结考试技巧的兴趣、希望“速成”的功利心,以及“通过”后挤进“少数人”阶层的自豪感,但并不能很好地培育出对学科知识本身的研读理解,即使不是为了将书本上的知识用在实务工作中,在会计准则和财务管理理论研究层面,这种应试文化也不利于在学界倡导严谨的治学之风。

这实在是让人悲哀得紧。

我不是说所有人都在考证热潮中不求甚解,至少我以前在所有考证的学习中都兼顾研读知识汲取养分与练习应试技巧通过考试,尽管需要以拖延通过时间甚至脱产考试为代价(毕竟,越懂实务就越考不过的真理确实存在着~)。

所以我本人倾向考美国的财会证书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美国无论是学校的教育,还是职业教育都让人感到强调涉猎与“通读”的特点:

一门学科的教材并不重要(据说美国大学的教材很贵,有的学生经常不买),要经常泡图书馆看一堆参考书,但最后考试的难度就是那么回事。

以我考过的CMA为例,看上去只考四门,但每一门都称为part(部分)而非subject(学科),也就是说一个part包含了若干学科的内容,所以一个part的考试涉及范畴极广,例如我考的那年part1涵盖经济学、国际金融、决策模型、内部控制、财务报表分析这几个学科。

美国的考试又惯用计算机题库式的客观选择题的形式,所以这意味着每个主题也许就考了几道选择题,但你也许要读一本书几十页甚至上百页的章节。

考纲里要求的知识点只要你读到了,记住了,你就肯定能答对,典型的重广度不重难度。

而且,IMA也不会编写出版每一科的考试专用教材(就象我们的CPA教材一样),而是为学员出具一串长长的推荐读物清单(suggestedreadinglist),通常都是商学院教学用的经典教材,而我们很多学员考试用的所谓教材(reviewbook)其实是不同的出版商根据这些读物中涉及考纲的内容提炼的。

与上述学习与考试倡导的精神相比,我们的“应试文化”营造出来一个对财会证书的认识上的误区:

越难考过的证书含金量越高。

当然我不是说CPA难考但含金量不高,而是鼓励各位正确地评价各类财会证书,尤其是在各类外资企业工作、需要考洋证书的财会人们。

财会的证书不同于学位,是职业资格的象征,亦即做哪行即拥有哪行的资格。

如同我前一篇帖子提到财会专业分不同的职能领域,故财会证书也为支持不同职能领域的工作而分成很多种,所谓含金量没有绝对性和普遍性,在对口的职能领域它才有“金”可言。

例如CFA对于金融投资分析从业者是金字招牌,可对于实业界的广大财务人才就没多大用。

又例如,如我在通才vs.专才里所说的前台财务FP&

A们,管理会计类证书中的知识对工作的帮助比各类CPA类的证书更大。

此外注册税务师、注册内审师都是专业职能倾向很强的证书,不从事那个领域的工作费劲考过持有那个证书并不会为自己增值。

因此,我对于选择和考财会类证书的观点永远是:

选一个和自己的职能方向高度契合的证书(特别是那些打算走“专才”路线的财会人们),并且在学习备考过程中贯彻“学以致用”这一思想,而不是单纯依靠机械记忆、串讲划重点、研究出题规律和突击做题等纯“技术”手段以谋取最快速通过。

记得我当年在考CMA时,也听说有的具备MBA知识框架、有会计基础且英文好的人,仅凭reviewbook(复习教材)和题库最快一个月便可通过全部4个part,但我为了使自己对于管理会计知识体系的学习更有深度,没有这么急功近利,还是在研究和总结了大纲要求后,按照推荐读物清单买了几本书通读,虽然它们的内容不是全部适用于考试,但在阅读过程中可以开阔知识视野,毕竟reviewbook只是为考试编写的浓缩版。

如果想在不同的业务情境下理解和运用知识,适当看一些参考读物对考试、学习乃至工作都很有帮助,特别是非会计准则类的商业管理范畴的书籍,在我做管理咨询工作后碰到疑惑和问题时还会翻阅当初买的这些书。

我对财会类证书的第二个见解是关于求职,这恐怕是众多财会人更关心的,也是众多人考证书的最大动机。

除了CPA外,各种洋会计证书的海外会计师协会在中国的推广也是大打持证会员高薪的招牌。

然而证书到底在求职中能起到多大作用?

讨论这个问题又不得不提我国很多企业在招聘人才时的盲目。

很多公司招聘财会人员似乎只认CPA,不管招聘岗位是哪个职能何种级别,工作职责中会用到CPA的多少知识,甚至越高级别越要求必须有CPA。

这一点就我个人经历来看我认为外企比较理性,财会证书对于应征初级职位比应征高级职位作用更明显,HR和直线经理会认为一个持有证书的候选人具备了一定学习能力和英文水平。

但当录用一名业务主管或经理时,面试官(专业所属的上级,不包括HR)一般不会因为看重候选人有什么证书,候选人的过往经验和行为个性会占很大的考虑比重。

不过需要承认的是,如果你选择了考取与应征岗位对口的证书,那么当你缺少应征岗位要求的一部分相关经验时(亦即你还是要满足一部分经验要求),如果能将考证过程中学过的知识运用并在面试时表达出来,其实还是可以给自己加分的,因为你向雇主传达的信息是“关于这项工作我没做过但我知道怎么做”。

以我个人的经历为例,在刚考完CMA时,还没有得到成绩通知前,去一家法国500强的公司应聘工厂的财务控制经理,笔试的考卷就是英国CIMA基础阶段的一套过往考题,内容是和招聘岗位工作职责相关的,但有一些我以前工作中没有操作过。

在面试环节亚太区财务控制总监问了我很多我以前没有经验的领域的问题,也是我在备考CMA过程中学过的。

去“四大”的某家应征管理咨询部门的职位时,有一个面试环节是模拟客户汇报,在准备案例分析讲演稿(casestudypresentation)时也是用到了备考CMA过程中学到的知识的,因为案例中提到的一些计算分析方法和我过往公司的实践不同,演讲过程中面试我的合伙人问的问题也涉及到了很多我过往经验的盲点,我当时也是用学习CMA时积累的知识应对而过的。

等我知晓CMA成绩通过已经是拿到这两个offer两三个月以后的事了,这两个公司虽然在面试中都简单问及CMA证书,但从没要求看我任何职业资格证书的原件和副本,所以等到拿到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寄来的CMA证书时,我好像已没有欣喜的感觉,随手把它丢到书柜最顶层的一角去了。

现在回想起来,这几年我似乎再也没把它拿出来看过,甚至已经忘记了它的样子,因为和这张纸相比,我看得更多的、更珍藏的是我曾经在备考过程中读过的那些书。

因此,我写此篇不是旨在点评各类证书的含金量和学科构成的优缺点,而是鼓励各位理性对待财会考证热,与其持有几个不同领域的证书,不如侧重选择一个与工作领域和职业目标相关的证书,并且在备考过程中不急于速成,而是注重沉淀与积累专业见解,每做一道题都想想:

我工作中的情景是这样吗?

甚至可以再往深想一步:

题目中已知的数据和条件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实现或获取?

若要实现条件或获取这项数据又需要做哪些工作?

养成这样的学习习惯才不致对所学无感或者学完就忘。

至于为了通过考试寻求和练习各类应试技巧反倒是不那么重要的事,因为只有这样辛苦考来的证书才更有实际意义,这种厚积薄发的学习过程才能可持续地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带来无形的效益,正如泰戈尔的那句诗一般:

“天空没有翅膀的痕迹,而我已经飞过。

我记得自己在刚考虑从文秘岗位转做财会工作时,我当时的老板,集团财务总监问我想转型的原因,懵懂的我只答他:

财会是个有一技之长的工作。

于是这位马来西亚籍的ACCA对我颔首:

“yes,professional。

何谓professional?

专业人士也。

确实,在实业企业中,与行政、人力资源、营销、客户服务、生产与物流管理等后勤及运营职能相比,财会确实有一定的技术性,起码要接受系统的会计准则的教育,断不是一个“在游泳中学游泳”的工种。

然而等我后来真正转做了会计,接触到四大来审计的CPA们,领略了他们的专业见解和洞察力,再对比自己和会计部门的一众同事每日按流程在财务系统里机械地输票的工作,我开始质疑我们这些在企业里的财务人员到底是不是professional。

后来所在的美资公司全面推广全球岗位级别(GlobalGrading),从该体系的岗位类别(JobCategory)的定义中方知——凡直接劳工以外的所有职能中不带团队的白领人员均统称professional。

不提企业的其他职能,只说作为财会人,我们professional在哪里?

做了这许多年的企业财务和财务顾问后,终于我对企业财务这种职业的理解日渐professional了^_^,那便是——我们可以以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知识技能水平去“专业”地做事。

在企业财务人中最常见、也是最为人所知的是这样的一条发展路径:

会计–财务主管–财务经理–财务总监–CFO。

视野论坛的职业规划版里常见这样的讨论贴:

财务做几年可以升经理呀?

大公司的主管和小公司的经理之间怎么取舍呀?

主管、经理、总监的职责有什么区别呀?

然而,这其实只是财会人才中一种通用的职业道路,这种道路的逻辑是:

一个财务人员要先从交易层面了解企业的运营,然后逐渐从辅导基层财务人员的日常工作并行驶团队管理职能(即财务主管)开始,逐步发展为在企业运营管理决策中提供财务支持(即财务经理),继而发展为参与运营管理决策、组织制定并推进公司的财务战略规划(即财务总监),最终参与制定企业战略规划并成为企业总裁或CEO的伙伴和责任分担者(即CFO)。

并且,这种通用财务职业发展道路所需的技能也传达了这样的逻辑:

作为会计你要会做全盘账务——往来、总账、资产、成本、收入等等;

作为财务主管你不仅要对全盘账务负责,还要管所有财务报表,甚至预算编制;

作为财务经理你不仅要负责财务会计与报告职能,还要负责财务分析、预算执行、业绩评价等管理会计职能,还要熟悉税法,应对税务局稽查,还要协调组织内部与外部审计的各项事宜;

作为财务总监你除了负责财务经理担当的运营财务职能(OperationFinance),还要负责公司财务职能(CorporateFinance),特别是一些集团性公司,你要负责融资、理财、投并购、企业上市、税务筹划等;

作为CFO,你要参与帮助CEO制定企业战略规划,还要有前瞻性的商业协作精神去帮助CEO达到经营目标,与CEO站在一起对董事会与股东负责。

由此而来的问题是:

一个人果真能如此样样皆能、八面玲珑吗?

我相信一定有这样的人才,但我更相信这样的人才是财务领域的通才,而非专才。

不是说通才在各分领域就不专业,而是在这些分领域的专业精进程度没有那么高。

即使世界No.1的跨国公司的CFO,也肯定不是财务各领域什么都干过、什么都擅长,可以说无论企业大小,在财务做到高级别管理职位,一定都是通才。

然而,任何一个企业无论大小,财务总监或CFO只有一个,不是每个人都有机遇和能力做到那个职位,尤其,财务总监及CFO,相对于他们掌握的财务各领域的“通识”和专业技术水平,他们更需要的是软技能,也就是情商,这种情商除了领导力,还包括跨职能的沟通能力、谈判能力、影响与说服能力、推进管理举措甚至是管理变革的能力,这些软技能一定程度上受制于性格,不是每一项都能在职业发展过程中培养起来。

何况还有个人机遇和企业组织文化的影响。

那么财会人在企业发展就一定要面临瓶颈了吗?

答案是否定的,我们可以努力让自己成为专才,这个专才不是professional的意思,准确地说我认为应该称专家,用英文讲是在某一领域拥有expertise(专家技术意见)。

当然,这必须依托大型企业的财务组织,小公司不需要专家(当然不排除它做大了以后想做强于是需要专才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