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尔王》读书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8061297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7.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李尔王》读书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李尔王》读书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李尔王》读书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李尔王》读书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李尔王》读书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李尔王》读书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李尔王》读书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李尔王》读书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李尔王》读书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李尔王》读书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李尔王》读书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李尔王》读书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李尔王》读书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李尔王》读书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李尔王》读书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李尔王》读书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李尔王》读书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李尔王》读书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李尔王》读书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李尔王》读书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李尔王》读书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

《《李尔王》读书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李尔王》读书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李尔王》读书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

考黛莲还是被吊死了,李尔王抱着小女儿的尸体心碎而死。

另两个公主因为霭特孟自相残杀,同样没有好结果。

霭特孟机关算尽,怎么死的我忘了,反正和他父亲及霭特加重逢了,霭特加对他进行了一番审判。

最后,活下来的霭特加单独走向未来。

《李尔王》读书笔记600字

这些天我在世界文学名著上看到一个名叫《李尔王》故事。

让我来把故事说给你们听吧:

从前有个国王,他有三个女儿,大女儿和二女儿都讨厌这个国王,唯独小女儿爱国王。

一天,国王把三个女儿叫到自己身边,对她们说:

我的女儿啊,我今天要知道谁最爱我,我就分领土给她。

大女儿和二女儿听了,特别想得到领土。

大女儿对国王说:

父王,我将永远爱您,我爱您爱得比我自己的生命还重要。

国王听了,认为是真的,就把一大块领土分给了大女儿。

二女儿对国王说:

父王,我要是没了您,我每天睡觉都睡不好。

国王听了,信以为真,又将一大块领土分给了二女儿。

到小女儿了,小女儿知道姐姐们是花言巧语,即使对父王说了,父王又怎么会相信呢?

小女儿没有说好听的话给父王听,国王就认为小女儿不爱自己,所以没分给她领土,又把小女儿赶出去。

国王的大女儿和二女儿为了争夺王位,把老国王赶了出去,老国王这才恍然大悟,原来那些甜言蜜语都是假的!

小女儿才是真心的爱我,是一个老实的人。

老国去找小女儿,觉得自己都很难面对她。

国王要收回自己的国家,小女儿带着自己的军队,和父王一起向两个姐姐发起了征讨,战斗进行了三天三夜,两个姐姐对处斩了,可是小女儿也在战斗中负伤,永远的离开了。

老国王伤心极了,也去世了。

恩恩怨怨结束了,这个国家又安宁了下来。

读了这个故事我知道了:

人不能做坏事,不能贪心,要不然会受到惩罚的;

也不能光听好听的话,而不去认真思考,要看清事情的本质。

做人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熊王托尔》读书笔记

今年暑假我看了一本北美荒原动物小说-----《熊王托尔》,它是法国获奖电影《熊的故事》原著小说。

这本书描绘的是在美丽的落基山脉,熊王托尔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刨地鼠,杀驯鹿,捉鲑鱼............

想不到有一天,猎人和奥托闯入了它的世界,令人厌恶的人味、喷着火舌的猎枪、呲着尖牙的恶犬......刺激挑逗着本性温和的熊王。

它愤怒地咆哮,勇敢地还击,机智地周旋,与猎人展开了生死较量。

在追杀与逃避中托尔与失去了母亲的小熊马斯卡偶遇,它接纳并保护了马斯卡。

不幸的是,幼小的马斯卡在逃亡中与托尔离散,被捕猎者活捉。

当捕猎者和小熊玩耍,喂它吃东西的时候,两个人对熊的态度慢慢发生了奇妙变化,这个变化最后使捕猎者将小熊放回了大自然。

最后,小熊回到了托尔的怀抱里。

所以,我明白了一个道理:

保护动物就是保护了大自然的生态,也就是保护了人类自己。

李尔王读后感

李尔王读后感〔一〕

我曾经听过一个和【李尔王】有几分相像的童话,其中的国王也有两个口蜜腹剑的大女儿和一个直率的小女儿。

当小女儿拒绝奉承父亲而被驱逐时,从她脸颊上流下的眼泪变为了晶莹剔透的钻石。

最后国王意识到自己的错,顺着钻石铺成的路找回小女儿,童话有一个圆满的结局。

在【李尔王】中,科迪利娅的眼泪是轻小的水滴。

只有在肯特和读者的眼里它才和钻石一样价值连城,因为那是亲情和真理的象征。

【李尔王】以悲剧结束的原因在我看来有以下两个。

首先,权力实在是非常诱人的东西。

莎士比亚添加了一条情节线索说明这一点:

同是葛罗斯特伯爵的儿子,一爱一德蒙的地位就比一爱一德加低。

尽管大家都明白私生子不能选择是不是当个合法的孩子,他们还是对私生子抱有偏见。

机敏狡猾的一爱一德蒙因此才向开始了自己争夺地位的战斗。

亲情在这条线索中不那么重要,只是为了在两兄弟之间作比照控制变量而已。

在一爱一德蒙接近胜利时他是多么风光,掌权者信任他,看清他诡计的父亲死去了,被他陷害的兄长沦落成流一浪一汉,只差一点他就能借着戈纳瑞和里甘登上国王的宝座。

一爱一德蒙以不正当的方式挑战了命运,终究被正义和道德即一爱一德加代表的一精一神吞噬了心志发了疯。

虽然戈纳瑞和里甘对于权力的渴望没有那样夸张地落在文字上,她们的一言一行配合一爱一德蒙的地位战向读者展示了权力和欲一望交织构成的无底洞。

其次,李尔没有反省自己的意识,而是空口指责儿女的可恨。

李尔的一性一格乖戾。

他将诅咒滥加于任何不按照他的意愿行一事的人;

他变化无常,有时喜欢听甜言蜜语,有时又喜欢弄臣带有挖苦意味的儿歌。

他的一性一情除了表现在自己身上以外,还充分地从女儿们身上显露。

哪一个女儿没有遗传任何父亲的特征?

大女儿和二女儿的贪婪无情;

小女儿的善良宽容,不正是李尔的不同侧面吗?

p516弄人的比喻蜗牛背着一个屋子是因为可以把它的头缩在里面;

它不会把屋子送给它的女儿,害得它的触角没地方安排。

用屋子暗示国土和权力,用触角暗示这一家人脾气霸道的地方。

坏脾气在宫廷里有阿谀奉承的大臣帮助掩饰,蜕下这层虚伪的表皮李尔才得到了报应。

悲剧就在于李尔依然没有明白:

做父亲的没有树立好典范是不应该的。

作为一部戏剧,客观的描述让读者能从自己的角度理解故事。

【李尔王】的悲情不是让泪水湿润读者的眼睛,而是让思考充满读者的大脑。

李尔王读后感〔二〕

文/曹理思

从上中学就很喜欢莎士比亚,那时有学他的【威尼斯商人】,为其中一精一彩的剧情美妙的语言所倾倒,后来又学了【罗密欧与朱丽叶】,生死与共冲破世俗禁锢的一爱一情让我心生向往,中学时期学习莎翁的这两部剧均为经典让我折服,却又觉得意犹未尽。

那时又因条件有限,时间紧张,没有能再看到莎翁别的剧本,直到大学了才有时间有时机再次与莎翁【李尔王】相遇。

其实【李尔王】讲的是个简单的家庭故事,一个父亲与他的三个女儿的故事。

李尔王是个富有的国王,他有三个女儿,有一天他觉得自己年纪大了,不能再很好地管理国家了,于是他决定把国家分给三个女儿。

他问大女儿:

说说你有多一爱一我吧!

大女儿说她世界上最一爱一的人就是父亲,她愿意用所以的金钱与权力来一爱一父亲,李尔王听了很满意,分给了大女儿一半的土地与兵力。

接着他问二女儿:

你有多一爱一我呢?

二女儿说她愿意为父亲付出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所以她最一爱一的人是父亲。

李尔王也很满意,又分了剩下的一半土地与兵力给了二女儿。

轮到了三女儿了,李尔王问她:

你愿意用什么来一爱一我呢?

三女儿很诚恳地答复说:

我现在一无所有,所以没法拿什么来一爱一你父亲,但请相信我是一爱一你的。

李尔王很不满意三女儿的答复,认为她是在敷衍,根本不一爱一自己。

于是决定不再要这个不孝顺的女儿了,当然也不会分给她半点财产。

故事讲到这里或许没什么吸引人的地方,但一精一彩还在后面,分光了财产的李尔王一无所有,有一天他想去大女儿那里看看,却被大女儿嫌弃厌恶,扫地出门。

他在二女儿那里也是一样待遇,最终是三女儿出现了并愿意奉养李尔王,这里是故事的高一潮,当初说怎样一爱一他的大女儿和二女儿在他没财没势后开始露出丑陋的嘴脸,忘恩负义地将老父亲拒之门外,不善言辞没分到任何财产的小女儿才是最一爱一父亲的,她愿意用自己现在拥有的东西去一爱一父亲。

看到这里,我不禁有些动容,李尔王的糊涂,大、二女儿的一陰一险狡诈,三女儿的真诚孝心形成了比照,这个故事外表看起来是发生在英国皇室,但实际却在我们身边。

你的身边也有这样类似的故事吧,不孝的子女,凄凉的父母,令人心寒,从我们呱呱坠地开始,父母教我们说话,走路,吃饭,耐心地教会我们成长,父亲付出了多少辛苦,在父母年老体衰该由我们反过来奉养他们的时候,有的人却早已经忘记了父母辛辛苦苦养育了他十几年的恩情。

当乌鸦还知道反哺之情时,我们应该感到惭愧了。

当滴水之恩能换来涌一泉相报时,作为父母,他们会十分幸福。

而我们要做到饮水思源,用感恩之心回报培育我们成长的父母,回报帮助过我们的朋友们。

李尔王的故事还让我想到了真诚,人与人的交往中,要擦亮自己的眼睛,有的人说得很好,但转身就把你出卖了,而有的人是真诚对待你,不会对你说甜言蜜语却能在你困难时拉你一把,前一种人不能交,后一种人要好好把握,千万不要像李尔王那样呗甜言蜜语蒙蔽自己的双眼,看不清他人的内心,最后悲惨的还是自己。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只有长期相处,才会区分真善美假丑恶。

大学生活没有了高中的紧张的学习压力,我们可以在惬意的午后,捧着一壶热茶,品一本好书,用读书充实自己,不负美好的大学青春年华。

李尔王读后感〔三〕

【李尔王】约写于1605年,取材于英国民间一个古老的家喻户晓的传说,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

故事讲的是年老昏聩、刚愎自用、目光无识的李尔王把国土分给了虚伪的大女儿高纳里儿、二女儿里根,却把老实率直善良不会取一悦父王的小女儿考狄利娅驱逐到国外。

考狄利娅被迫离家出走,与一爱一她的法兰西国王去了法国。

李尔王自己仅保存国王的尊号和一百名侍从,准备轮流住在两个女儿家中安享晚年。

谁料两个大女儿到达目的后却原形毕露,把老父赶出家门,李尔王饱受颠沛流离之苦。

小女儿得知李尔王的凄惨遭遇,起兵讨伐两个姐姐,不幸失败,最后被俘含恨自刎,李尔王也在悲哀疯癫中死去。

当然,两个坏女儿的下场也是可悲的。

李尔王自祸其身又祸及他身的教训有两点:

其一是不该不留余地倾其所有而只剩两手空权;

其二是不该昏然不分善恶地寄托残生。

老葛罗斯特伯爵不事暴政、弃暗投明以示忠贞不二,不折节一操一,因此惨遭挖眼酷刑,饱受流放自然的落泊颠沛,甚至求死不得求生无望;

他虽认识到自己的轻信之罪,终因得知被迫害的儿子仍在人世并陪伴保护着困苦无援的自己,又得到了真相后,由于承受不了悲喜交集之情的重荷而逝。

这似乎是自咎之因所致,但似乎也属善无善终之例。

这与李尔王不察善恶不分真假而导致无处安身,一浪一迹荒野,与乞丐为伍,最后在悔恨的刺痛中,在一精一神与肉一体的折磨中,在失去所一爱一而无法承受的悲哀中结束他八十岁的生命相比,二者都令人同情,促人思索,可见官一场的邪恶,可知人心的险恶了。

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善与恶,伪与真的观念和标准,没有谁生下来就可以判断它们,现实生活是残酷的,我们不可能像书中的故事那样有好的结果,我们都是要经历这些才能够真正地区分它们的好与坏的,我们不能因为自己心中的渴望而失去区分的理智,要抑制那位喜甜的一爱一好,如果没有尝到苦的滋味又怎么会知道甜的滋味呢?

《李尔王》读后感

在这个寒假中,我读了著名的四大悲剧之一的《李尔王》,这本书令我感受颇深。

此书是由英国的著名戏剧家威廉.莎士比亚所著,主要讲述了古代不列颠的国王李尔老迈昏庸,要根据女儿们爱他的程度把国土分给自己的三个女儿。

长女高纳李尔和次女李根都用甜言蜜语哄骗老人,唯有小女儿考狄利娅说出了实话。

这令李尔王非常生气,于是他将考狄利娅远嫁到了法国,把国土平分给了两个虚伪的女儿,而他自己从此却受到两个女儿无情的怠慢,一怒之下跑到了暴风雨中的荒野。

后来小女儿从法国兴师讨伐,最终父女相见。

但是两军交战考狄利娅不幸被俘,不久便被害死。

李尔王最终抱着她的尸体在悲愤中痴狂而死。

在此书中,我对李尔王的印象最为糟糕。

因为他强迫女儿们为了得到政治上的利益,而用亲情作为借口,让它成为换取权力的筹码。

而最令我佩服的便是小女儿考狄利娅,她可以说是这场悲剧中唯一的正面人物。

在本书里考狄利娅的死令我痛彻心扉,但是她的人格与尊严如吸铁石一般吸引住了我。

她能在不被权力所诱惑的情况下说出心中的实话是可敬的。

在这大千世界中,我们之中有多少人能如她一般?

不仅如此,考狄利娅虽然被李尔王所抛弃远嫁到法国,但她却没有在李尔王困难时抛弃他。

就算到了最后,她为了李尔王付出了自己珍贵的生命也无怨无悔!

这个故事虽然发生在遥远的古国,但是它也告诉了我们许多道理:

不要随便运用你的权力去得到亲情,也不要多么喜爱听甜言蜜语,我们要多去看看事情的本质,不能因为外表现象而失去理智,成为下一个李尔王!

合上这本书后,我的心情随着剧情而变动,久久不能平静。

这一部社会的悲剧,它不仅震动着后世,也震动着我的心灵。

《玛蒂尔达》读书笔记

今天我读了罗尔德达尔的《玛蒂尔达》,它讲了:

一个聪明伶俐,才华横溢的女孩玛蒂尔达,她在五岁时就把大多数经典作品读完了(包括大人们读的书)。

但是她却遇到了世上最庸俗的父母和最毒恶的校长。

但是这个神奇的女孩却拥有自己独特的对付他们的方法,她在这时还遇到了善良的亨尼小姐。

玛蒂尔达让我明白了只有你热爱读书,热爱学习。

让你的大脑完全开发起来,让学习到的知识充分的利用起来,并且海量阅读,发奋写作。

这样你才能比别人更棒!

你的文采才会更好!

《俄狄浦斯王》的读书笔记

两弯小径在秋林中延伸

多可惜,我不能同时把它们踏勘

我久久地目送着一条远去

看它扭动身子,消失在灌木丛间

诗人弗罗斯特

《安提戈尼》是古希腊著名悲剧作家索福克勒斯的作品,此剧的大意是忒拜城的的俄狄浦斯王由于弑父娶母而自行流放,他的两个儿子厄忒特俄克勒斯和波吕涅克勒斯为了争夺王位,互相残杀,一同死去。

最后王位落在他们的舅父克瑞翁手中。

由于波吕涅克勒斯曾勾结外敌攻打城邦,克瑞翁便命令将波吕涅克勒斯的尸体丢弃在田野里,让野兽吞食,并宣布假设有谁敢违犯这项法令就将谁处以死刑。

波吕涅克勒斯的妹妹安提戈尼出于对哥哥的爱,不顾法令埋葬了波吕涅克勒斯。

于是克瑞翁把她囚禁起来,安提戈尼自缢而死。

安提戈尼的未婚夫海蒙是克瑞翁的儿子,在他听到安提戈尼的不幸消息后就自杀殉情,海蒙的母亲听到海蒙自杀的消息亦自杀而死。

虽然整个故事以悲剧结束了,而这个故事展现出来的冲突却是永恒的。

神法与人法的冲突

该剧一开始便从安提歌尼和她的妹妹爱斯梅娜之间的冲突展开。

爱斯梅娜劝说她的姐姐安提歌尼要服从克瑞翁的命令,违反法律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她的理由是,女人不应该与男人斗争,要服从男人。

因为女人是弱者,而弱者就应该服从强者的命令,顺从是女人的德性。

爱斯梅娜劝安提歌尼放弃安葬哥哥的念头,要现实些。

而安提歌尼却认为替亲人安葬是最为神圣的义务,是天堂的法律的戒条,凡人必须遵守,这比人间国王的法律更高。

古希腊人认为人死后尸体必须安葬,这样他的灵魂才有所归依,不然灵魂就会得不到归宿而非常悲惨。

对哥哥的爱以及身上背负着的这条神圣诫命让安提歌尼在面对国王克瑞翁的法律诫命时,在面对死的威胁时,毅然选择了与克瑞翁的命令相抗争。

在安提歌尼这里,对神的诫命的信奉和对哥哥的爱要远远高于国王的法律,这是她选择对抗克瑞翁的命令的原因所在。

神法是永恒的,而国王的法律却是一时一世的;

神法是不变的而国王的法律却是变动不居的;

神法是人安身立命心灵皈依之所在,而国王的法律却只是外在的强制,不关乎人的终极意义。

安提歌尼的身上也表达出希腊人重精神轻生死的精神气质,在神法与人法发生冲突之时,她不畏克瑞翁的强权,慷慨赴死,彰显了她高贵的气质。

可以说是她对神的信仰和对于神法的恪守,使得她最终得以超越。

本来安提歌尼是可以和她妹妹爱斯梅娜一样选择顺从女人顺从男人,弱者顺从强者一切都我为了能活下去。

如果真是那样的话,安提歌尼也就不能成就她的高贵的道德了,与她妹妹选择屈辱的抱着好死不如赖活着的心态活下去相反,安提歌尼用她的决绝的赴死彰显的是她对超越于人法的神的意志的表达的法的遵从。

这是安提歌尼所信奉的个人伦理(价值)。

在安提歌尼身上,一边是神的诫命也即亲人灵魂的归依,一边是自己的生命。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她必须做出选择。

而她的选择是轻死而存义,这正是她崇高之处。

从个人伦理(价值)角度来看,这确实是一出悲剧。

即在她追求自己所谓的善(神的诫命埋葬哥哥)的过程中复出了生命的代价。

她对她的善的追求被世俗的凯撒的权力无情的湮灭。

个人的精神上的正义得以实现,而她的肉体确被摧毁。

然而从克瑞翁的视角来看,就不止是一个个人伦理(价值)的问题了。

对克瑞翁来说他首先是国王(是城邦所有人的父亲),然后才是海蒙的父亲,才是安提歌尼的叔叔和未来的公公。

在克瑞翁看来波吕涅克勒斯曾勾结外敌攻打城邦是不可饶恕的罪行,这给城邦带来了巨大的威胁,使城邦有倾覆之虞。

他作为国王就必须对这种对城邦造成巨大威胁的人给予严惩以儆效尤。

所以他必须制定法律来维护城邦的完整。

神法与人法的冲突在克瑞翁身上表达得更加突出。

克瑞翁是以双重身份出现在剧中的,一方面他是城邦的护卫者国王,另一方面却是一个父亲,一个公公。

在安提歌尼触犯他的命令将要执行死刑时,他的手上一边是城邦的永固,一边却是亲人的幸福。

在这两者之间他同样必须做出一个选择,而这个选择却比安提歌尼的选择要更为费人思量。

选择是艰难的,最终他选择了大义灭亲以维护城邦的永固。

他忠实地履行了自己作为一个国王的使命,却葬送了儿子的幸福。

他所要维护的价值是世俗社会中最重要方面城邦的利益。

为了城邦他必须舍弃个人的小我,这也成就了克瑞翁的非凡,他是一个合格的君王。

克瑞翁坚持:

国家的法律必须得到遵守,不管事情的大小,不管是对还是错。

毫无疑问,统治者将是最贤明的君王,或为此他是最坚决的国民。

在战争时期,他是一个可以依靠的人没有比不服从命令更危险的事情:

城邦将毁于此,家园成为废墟,军队溃不成军,胜利成为泡影。

而简单的服从命令拯救成千上万善良民众的生命。

因此,我坚持法律,永不背叛。

在克瑞翁这里,家庭与城邦的对立,神法与人法的对立显得特别突出,这也是由克瑞翁双重身份所决定的。

虽然最终他选择了坚持他的法律处死安提歌尼,但是这种冲突并没有得到解决,他们之间的张力依然十分紧张,并通过安提歌尼的死亡、海蒙自杀的悲剧而显得更加的永恒了。

人们还没有足够的智慧来解决这个永恒的冲突。

选择的艰难依然顽强的存在着。

恶法非法希腊人自然法观念

在古希腊人的观念里,自然的观念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希腊人的生活方式都以自然为根底。

在剧中一开始爱斯梅娜就是以自然法来劝安提歌尼放弃对克瑞翁的对抗,服从他的命令。

在古希腊人的自然观念中,女人应该服从男人,弱者应该服从强者。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服从克瑞翁的命令也是顺应自然法的要求,因为克瑞翁是国王,掌握着强权,对他的服从自然是自然法的要求。

但是在此之外,安提歌尼提出了神法的规定性家庭成员必须由亲人埋葬,否那么他的灵魂就不能够安息。

在这里安提歌尼以神法来对抗自然法的要求。

自然法与神法的冲突也凸显了出来。

现代观念对于自然法的消解

虽然每个时代都有着不同的对于自然法的理解,自然法的内容也在不断变迁,但是,它的核心内容却没有变。

自然法的核心理念是自然与理性以及对于终极的善的追求。

自然法一直坚持对终极善(正义)的追求,终极的善(正义)蕴含在自然法之中。

自然法的要求是评判世俗法好坏的标准。

随着现代性的彰显,进步、进化等观念开始占据人们的心灵。

历史主义、相对主义以及疑心主义和反理性主义的兴起使得自然法的根底理性得以动摇。

特别是康德的三大理性批判,更是使自然法的根基产生了很大的动摇,有人评价他是自然法的送终人。

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开展,人们原来越相信明天会比今天好,将来必定超越现在,我们人类正朝着原来越好的方向开展,这就是进步的观念。

进步的观念是历史主义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念。

历史主义坚信,一切的道德观念、价值意义都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迁,一切皆流,无物常驻。

今天我们认为的善,在明天将会成为恶,而将来的善说不定就是由现在的恶衍生而来。

所以看待我们今天的所有价值观念以及道德都要有历史的眼光,没有永恒的真理和蔼,有的只是一时一世的价值。

所以就没有必要去追求那虚无缥缈的空洞的终极的善。

这就是历史主义对自然法终极善的追求的一种消解。

伴随着历史主义的勃兴的还有相对主义的盛行。

相对主义坚信人的认识和价值都是主观的,相对的,没有是非对错的客观标准。

其中最著名是论断是休谟的有关事实与价值判断的论述。

他认为事实判断是客观的,而价值判断都是主观的,二者之间的鸿沟是无法跨越的,不能够从事实判断推出价值判断来。

是和应当应该截然分开。

这就是被人称为休谟的铡刀的著名论断。

它对后世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正是相对主义宣称的价值的主观性导致了自然法的对于价值(善、正义等)的追求变得毫无意义。

因为在一个社会中,你所认为的善于我而言有可能却是恶,所有价值都是依主体的不同而不同,个人主观价值在这里得到了更大的彰显。

对于那种普世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正义以及善的观念,人们给予了普遍的拒斥。

最后给予自然法以致命威胁的是实证主义在法学领域的兴起,实证法学的形成。

实证的方法最早产生于自然科学领域,这种自然科学方法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的成功使得它在社会科学领域得到而来很多信徒。

孔德在最初在社会科学领域采用实证主义的方法,孔德的工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现代社会是一个拒斥形而上学的时代,相对于自然法的空洞的逻辑思辨,实证法学的实证方法更能让人感到实实在在的成果,这使人们看到了法律研究的新路径。

实证法学对实在法体系、概念的研究使得法律成为现代社会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并使得法律这个工具更加的有效率。

总之,自然法受现代观念的影响开始变得式微,而实证法成为了现代法学的中流砥柱。

实证法的困境与自然法的复兴

二战前,实证法学已是主导的法学思想。

但是随着二战后人们对于纳粹法律的反思,导致了自然法的复兴。

实证法学所面临的困境在纳粹法律得到了很大的表达。

在战后对战犯的审理过程中,人们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难题。

即依据当时制定的法律而做出的行为在当时不为犯罪,而实际上这些行为都是有违最根本的正义观念的。

对于告密者案,法官感到非常头痛。

在纳粹统治时期,许多人通过向党和政府检举自己的敌人来发泄心头的怨恨。

被检举的事情包括:

私下发表批评政府的言论;

偷听敌台;

和臭名昭著的流氓无赖以及特务狼狈为奸;

囤集超过许可数量的干酪;

没有在五天内报告自己丧失了身份证,如此等等。

因为这些事情都挡了当时正义实施的道路,所以如果它们被证实了的话,被告就会被判处死刑。

在有的案件中,判决的权威依据是紧急状态法,在有的案件中,判决的作出是没有任何法律依据的,虽然这些判决是由那些被合法任命的法官们作出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