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本科专业全程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资料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8061317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本科专业全程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版本科专业全程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版本科专业全程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版本科专业全程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版本科专业全程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版本科专业全程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版本科专业全程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本科专业全程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资料文档格式.docx

《版本科专业全程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资料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本科专业全程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资料文档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版本科专业全程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资料文档格式.docx

二、修订2015版本科专业全程培养方案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本轮《方案》的重心是通过课程结构体系的优化设计,体现“重实践,强能力,突特色”的原则。

(一)修订2015版本科专业全程培养方案的基本原则

1、专业性原则

原则上按教育部审批的本科专业进行修订全程培养方案,原有专业方向及新增专业方向应通过在专业选修课中设置课程模块加以体现专业方向的特色。

2、课程优化原则

坚持课程设置的整体优化。

加强学科的交叉和渗入,构建视野开阔、有机联系、科学合理、有一定前沿性的课程体系。

加强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教学,让学生比较系统掌握本专业的理论知识。

具有进入社会后能尽快适应本专业的实际能力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3、实践性原则

强化实践教学,注重能力培养。

进一步增大实践性教学的比重,大力开展课内实践与实训,校内实验室实验与实训以及社会实践的教学内容的改革和创新,注重理论课教学与实践实训教学的结合。

4、突出特色原则

加大对传统学科专业改造,积极向特色化、应用性方向拓展,对具有一定优势、关联度高的专业进行优化整合,利用学校的教育教学资源,努力打造特色鲜明的品牌专业。

(二)修订2015版本科专业全程培养方案的基本要求

1、《方案》中的课程要求由以下部分组成:

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实践与实验课程和素质教育课程。

其中,通识教育课程包括

公共基础课以及公共选修课;

实践与实验课程包括校内教学实习(经管类专业)、校外教学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专业综合实训(实验)课程;

素质教育课程包括“军事理论与训练”、“形势与政策”、课外素质教育,其中课外素质教育又分为课外综合素质教育和体育素质教育。

2、全院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由学院统一制定课程体系。

其中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旨在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的训练;

数学类课程(经管类专业)和计算机类课程教学旨在加强基础性,突出操作性,体现实用性。

3、总学分不得突破学院规定的上限,即总学分为175学分。

4、对纳入学院“转型”试点的专业以及理学、工学、法学、艺术学、文学学科类专业,其公共基础课中的数学类、语文及文学类课程可根据自身实际开设。

三、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及其课程结构

(一)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

本科专业全程培养方案的修订涉及到学院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必须坚持整体优化的原则,科学地处理好各个教学环节之间的关系。

1、要整合课程设置,更新课程内容,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3年)》的要求,按学科门类设置学科基础课程,要加强各门课程在内容和体系上的统筹和协调,改变课程内容陈旧和简单拼凑的状况,对课程内容进行合理归并,避免不必要的重复。

同时,要防止单纯“因人设课”现象的出现,凡与培养目标关系不大的课程以及明显落后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课程不再设立。

2、要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

通过加强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实践教学,明确实践教学的目标。

要加强教学、科研和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

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方式和途径。

原则上《方案》中的实践教学学时“转型”试点类专业不低于960个学时,其它各专业不低于720个学时。

其中用于安排实验室实验与实训环节的学时“转型”试点专业不得低于288学时,其它各专业上述环节不得低于216学时(对于法学类、文学类专业对上述学时要求不做硬性规定)。

3、要处理好课堂教学与课外指导的关系。

要改变传统的单独重视课堂教学的观念和做法,优化课程结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等途径,减少课内学时。

通过加强各种形式的课外指导,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条件,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独立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二)本科专业全程培养方案的课程结构及相关要求

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总计175学分,课程每学分16学时,其中通识教育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课程合计150学分,合计2400学时(不含公共基础课中计算机类课程上机实验16学时);

实践与实验课程11学分;

素质教育课程14学分。

原则上每学期学生修读上限为26个学分。

1、必修课与选修课课程结构

必修课包括:

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

选修课包括:

公共选修课、专业选修课。

课程结构的总体比例为:

必修课与选修课学时的比例原则上为6.6:

3.4。

具体比例为:

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合计占总学分的66%,即99学分,选修课占总学分的34%,即51学分(其中专业选修课占27%,即41学分,公共选修课占7%,即10学分)。

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之间的学时比例,由各专业根据自己的特点确定。

2、公共基础课要求

公共基础课是指按教育部和学院规定而设置的各专业均需修读的课程,包括:

思想政治理论类课程、大学英语类课程、大学语文类课程(经管类专业)、数学类课程(经管类专业)、《公共体育》、计算机类课程等。

各类公共基础课须完成的学分数详见全程教学计划表(附件1、附件2、附件3、附件4)。

3、公共选修课要求

公共选修课是指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修养、了解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发展动态以及形成个性化的知识结构而设置的课程。

本科应达到10学分。

“人生职业

规划与就业指导”、“创业规划”和“大学生心理健康”三门课程,每门2学分,共计6学分,包含在公共选修课内作为指定选修课程。

4、学科基础课要求

学科基础课是指以专业培养规格所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为主线而设置的课程,由各开课权系制定,但相同学科应加强通适性。

学科基础课一般安排在1-4学期。

5、专业必修课要求

专业必修课是指根据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和专业自身的特点而设置的最能代表本专业特色的课程。

在选择课程时要注意防止课程内容重复。

要以有限的课时容纳较多的知识量、信息量。

专业必修课一般安排在第3—7学期。

6、专业选修课要求

专业选修课是指各系面向本专业学生自行开设的进一步深化专业知识的课程,并建议在限选课中开设一门旨在提高专业英语能力的课程。

每门专业选修课一般不超过3学分。

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余地,也可在专业选修课中针对专业培养方向科学地设置课程模板供学生选择,一般设置2-3个课程模块,鼓励引入行业企业课程在模块课程中开设,并由校企合作企业的专业人员主讲该课程。

7、素质教育课程要求

素质类教育课程包括“军事理论与训练”、“形势与政策”及课外素质学分,其中“军事理论与训练”课应于新生入学第一学期开始,为期两周教学,计2学分;

“形势与政策”课以讲座形式进行,计2学分;

课外素质学分应达到10学分,其中,体育素质教育应达到5学分。

其具体内容见《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学院学生课外素质学分实施办法》。

8、考试和考查

上述课程中,公共基础课(思政类课程除外)、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中的指定选修课为考试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及其它为考查课。

考查课用“△”号注明;

四、实践性教学安排及要求

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

校内教学实习(经管类专业)、校外教学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专业综合实训(实验)课程、课内实践与实训教学、社会实践等。

1、校内教学实习(经管类专业)原则上由学院统一安排在各专业第七学期,在校内“跨专业综合仿真实训实验室”进行现代专业模拟运营实习训练。

2、校外教学实习:

安排在第六学期假期开始进行或者第七学期的第13—20周进行,并要求写出不低于3000字的质量较好的实习报告;

3、毕业论文(设计):

本科专业第七学期着手安排,第八学期的第八周必需完成;

4、课内实践和实训教学:

课内实践和实训是指在某门课程的总学时中有部分课时开展专题讲座、课堂讨论、课内专业训练、案例分析等;

实验室实训与实验教学包括两部分:

一是指在某门课程的总学时中有一部分课时在实验室进行,实验教学必须明确标明课时,并在文字叙述中说明实验内容,有相应的实验教学大纲;

二是指专门开出的一门专业实验课,一般不少于32学时,要有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5、专业综合实训(实验)课程:

每专业必须开设一门专业综合实训(实验)课程且安排在第六学期进行,48学时计3学分。

五、各专业全程培养方案的内容

各专业全程培养方案的内容应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专业名称及专业代码:

按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3年)》中标识专业名称及专业代码。

(二)专业培养目标:

文字简明准确的表达本专业应用人才的培养目标。

(三)专业特色与培养要求:

既说明本专业的特点,又要结合专业特色具体说明本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

(四)所属学科与主要课程(即核心课程):

说明本专业涉及的一个或几个主要

学科及主要课程,教育部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规定的各专业核心课程必须具备,同时注明本专业的学位课程。

(五)学制和学位:

本科四年,既标明总学时、总学分,又说明各类课程的学时、学分结构。

学位授予:

对符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学院学士学位条件规定的学生授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学院相关学科学士学位。

(六)全程教学计划基本框架

(七)实践性教学环节安排:

包括学院统一安排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和各专业结合专业特点分别安排的实践教学环节,要注明学时学分。

(八)素质教育课程

(九)毕业条件:

凡各科成绩考试及格,积满规定学分,实习报告、毕业论文合格,完成毕业答辩,修满课外素质教育学分者方准予毕业。

(十)全程教学计划表:

由教务处统一格式,表中的未尽事宜,各专业可在备注栏或表后加注。

本计划一经各系主任签字确定,教务处审定后,每学期必须严格按计划执行,不得随意更改。

附件1

全程教学计划表(经管类专业)

全程教学计划表(续)

附件2

全程教学计划表(除英语专业外非经管类专业)

附件3

全程教学计划表(英语专业)

附件4:

范例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全程培养方案

一、专业名称、代码

专业名称: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代码:

020401

二、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应能较好地掌握经济学和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国际贸易和国内贸易的基本技能,了解当代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现状,熟悉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能在外贸企业、事业单位和政府机构部门从事进出口贸易和国际经济合作业务、具有较强操作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中高级管理人才。

三、专业特色与培养要求

本专业以经济学为主要知识点,以管理学和其它相关学科为辅助知识点,实行多学科交叉渗透。

本专业放眼全国、面向中部地区,尤其是湖北企业以及相关教学和行政事业单位,其特点主要是服务市场经济,培养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应用型国际贸易专门人才。

本专业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并训练学生的实践技能,使学生既能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的专业知识、从事进出口贸易和国际经济合作的实务工作,又能掌握一般经济管理知识,从事涉外企业和部门的营销、财务等经营管理工作。

本专业学生应达到以下培养要求:

1.掌握经济学、管理学、国际市场营销学、国际金融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掌握国际贸易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

3.熟悉国际贸易惯例、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的经济状况、贸易政策和法规;

4.了解中国的经济政策和法规;

5.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具有听、说、读、写、译的综合能力,能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从事涉外经济工作。

四、所属学科与主要课程

所属学科:

经济学

主要课程:

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外贸函电、海关实务、会计学、国际金融、统计学、国际市场营销学、国际结算、管理学、管理信息系统等。

学位课程:

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学制与学位

学制:

学制为4年。

学生可在4—6年内完成学业。

学位:

经济学学士学位。

六、课程结构与学分比例

本专业开设的课程分为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实训与实验课程和素质教育课程6种课程类别,除学科基础课、实训与实验课程和素质教育课程外,各个类别又分为必修课与选修课

两类。

总学分为175学分,其中课内学分150学分,实践与实验课程11学分,素质教育课程(包括军事理论与

七、实践教学环节

本专业实践与实验课程包括校内教学实习、校外教学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专业综合实训(实验)课程、课内实践与实训教学、社会实践等。

毕业论文(设计)字数要求不少于10000字,实习报告字数要求不少于3000字。

1、校内教学实习:

第7学期在校内“跨专业综合仿真实训实验室”进行现代专业模拟运营实习训练,2学分。

第6学期暑假或第7学期第13—20周,为期8周,2学分。

3、毕业论文(设计):

第8学期,4学分。

4、专业综合实训(实验)课程:

第6学期,48学时,3学分。

5、课内实践与实训:

_____学时6、社会实践:

_____学时

7、其它实验室实训与实验:

_____学时。

八、素质教育课程

本专业素质教育课程包括军训、军事理论、形势与政策及课外素质教育等。

1、军训、军事理论:

第1学期,为期2周,2学分。

2、形势与政策:

2学分。

3、课外素质教育:

10学分,包括体育素质教育5学分,以及社会实践、各种学科竞赛、技能等级水平考试和科研活动等课外综合素质教育5学分。

九、全程教学计划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