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市高三年级普通高考测试二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062409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79.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湛江市高三年级普通高考测试二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湛江市高三年级普通高考测试二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湛江市高三年级普通高考测试二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湛江市高三年级普通高考测试二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湛江市高三年级普通高考测试二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湛江市高三年级普通高考测试二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湛江市高三年级普通高考测试二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湛江市高三年级普通高考测试二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湛江市高三年级普通高考测试二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湛江市高三年级普通高考测试二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湛江市高三年级普通高考测试二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湛江市高三年级普通高考测试二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湛江市高三年级普通高考测试二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湛江市高三年级普通高考测试二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湛江市高三年级普通高考测试二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湛江市高三年级普通高考测试二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湛江市高三年级普通高考测试二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8年湛江市高三年级普通高考测试

(二)

文综历史试题

1.从血缘意义上说,受到祭祀的祖先应是本族群的直系先祖。

然而春秋后,人们在祭祀祖先时,祖先已不单纯具有血缘上的意义。

如出身于“夷狄”地区的舜与文王,因为他们的观念和行为合乎“中国”的规范,也成为公认的圣人,受到祭祀。

这一变化

A.反映了宗法制遭到破坏

B.推动礼乐制度的世俗化

C.有助于华夏民族的发展

D.加速王权与族权的分离

【答案】C

【解析】人们在祭祀祖先时,祖先已不单纯具有血缘上的意义”表明对宗法的遵从,故A项错误;“受到祭祀的祖先应是本族群的直系先祖”没有涉及到礼乐制度,故B项错误;“然而春秋后,人们在祭祀祖先时,祖先已不单纯具有血缘上的意义。

如出身于‘夷狄’地区的舜与文王,因为他们的观念和行为合乎‘中国’的规范,也成为公认的圣人,受到祭祀”有利于形成对华夏祖先的认同,故C项正确;“如出身于‘夷狄’地区的舜与文王,因为他们的观念和行为合乎‘中国’的规范,也成为公认的圣人,受到祭祀”没有涉及王权与族权的分离和冲突,故D项错误。

点睛:

商周的政治制度是中国早期政治文明的形成阶段。

在复习时把握一个“主体”、注意两个“角度”、理解三个“特点”。

一个“主体”: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紧密结合构成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体。

两个“角度”:

一是纵向认识早期政治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二是横向与古希腊、罗马政治制度的比较,认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

三个“特点”:

一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国家政治结构;二是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三是具有相对的延续性(继承性)和稳定性。

2.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颁布新规:

兵士罢归家乡,在战乱中聚保山泽的人各归本土,恢复官爵、田宅;因饥饿自卖为奴婢的人,一律免为庶人;抑制商人,或轻田租,十五税。

这些规定旨在

A.限制土地兼并

B.恢复农业生产

C.增加赋税收入

D.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B

【解析】兵士罢归家乡,在战乱中聚保山泽的人各归本土,恢复官爵、田宅;因饥饿自卖为奴婢的人,一律免为庶人;抑制商人,或轻田租,十五税”没有涉及土地兼并的内容,故A项错误;“兵士罢归家乡,在战乱中聚保山泽的人各归本土,恢复官爵、田宅;因饥饿自卖为奴婢的人,一律免为庶人;抑制商人,或轻田租,十五税”这些内容能够保护农民土地,减轻农民负担,有利于农业生产,故B项正确;“或轻田租,十五税”这项措施无法增加赋税收入,故C项错误;“因饥饿自卖为奴婢的人,一律免为庶人;抑制商人”这些内容没有涉及到中央集权,故D项错误。

3.南北朝时期,中书省和门下省设于宫中,主要负责皇家事务。

唐朝时两省移出皇宫,并将两省官员分为内省官和外省官,两种官员都具有内、外朝官员的双重身份。

这说明

A.国家事务的重要性有所提高

B.政治运行过程更为成熟

C.内外朝的职能差别逐渐消失

D.皇室成为政治权力中枢

【答案】A

【解析】材料中说明中书省和门下省由过去负责皇宫事务转移到具体国家事务,说明此时国家事务的重要性有所提高,A正确;B中更为成熟,说法错误;唐朝时期主要是三省六部制,不是内外朝,C错误;唐朝中枢机构不是皇室,是三省六部制度,D错误。

4.明清之际,“蕺山学派”的刘宗周等从理、欲协调角度。

初步反思了理学的理欲观;王夫之更以“理高欲中”,系统地分析道德理想和物质追求之间的关系;而清代戴震则从自然人性论和理欲论,深刻地揭露了理学家“以理杀人”的本质。

这反映了当时

A.理学统治地位已丧失

B.市民阶层的个性追求

C.开始向近代社会转型

D.官方哲学受到了冲击

【答案】D

【解析】南宋时期,理学作为官方正统哲学思想,材料中王夫之、戴震等人对于理学思想的批判。

说明官方哲学受到了冲击,D正确;A中丧失说法绝对;王夫之、戴震等人代表的是士大夫,B错误;近代社会转型是鸦片战争之后,C错误。

5.下表为天津机器局19世纪70年代政府投入表,资料来源于樊百川的《清季的洋务新政》这反映了该时期下表

年份

政府投入(两)

同治九年至十年(1870—1871)

256081

同治十一年至十二年(1872—1873)

395270

同治十三年(1874)

292309

光绪元年(1875)

360001

光绪二年至三年(1876—1877)

515503

光绪四年至五年(1878—1879)

491891

 

A.列强在华势力逐渐减弱

B.新兴工业面临发展困境

C.传统生产方式较为稳固

D.洋务企业经营管理不善

【答案】B

【解析】表格显示天津机器局19世纪70年代政府投入额逐渐减少,说明政府投入减少,不利于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B正确;材料没有说明列强侵华的信息,A错误;表格列举的是近代民族工业,不是小农经济,C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政府投入额,不是企业的管理,D错误。

点睛:

本题是表格类选择题,解题思路如下:

A、两头看,项间比:

①两头看:

看头———看对材料的概括说明:

包括对表内容的说明,尤其要注重时间、地点等。

看尾———看材料的出处和针对材料所提出的问题。

②项间比;据问和看获得的信息,按表中所给信息找项比较或分析,找出数字变化或获取特殊数字的含义。

B、察变化、译文字:

把发掘的数字变化或特殊数字的信息,译成文字信息。

C、联教材、掘信息:

据译成的文字信息,联系教材,揭示其深层隐含信息。

6.学者认为,义和团运动中清廷从传统的异端方面寻求支持,而不是依靠土人,多少说明政府已接受中学正统不足以救亡的观念;反过来,对士人而言,启用“子不语”的怪力乱神,或意味着朝廷行为已类似当年的洪秀全、杨秀清。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农民运动否定了传统文化

B.清政府不再固守体制统治

C.知识分子逐渐疏离清政府

D.民主革命已具备思想基础

【答案】C

【解析】“义和团运动中清廷从传统的异端方面寻求支持”可看出并没有完全否定传统文化,故A项错误;“多少说明政府已接受中学正统不足以救亡的观念”只能说明清政府思想的松动,并没有体现体制的转变,故B项错误;“义和团运动中清廷从传统的异端方面寻求支持,而不是依靠土人,多少说明政府已接受中学正统不足以救亡的观念;反过来,对士人而言,启用‘子不语’的怪力乱神,或意味着朝廷行为已类似当年的洪秀全、杨秀清”既可以看到清政府对士人的放弃,也可以看到士人对政府的冷淡,故C项正确;“义和团运动中清廷从传统的异端方面寻求支持,而不是依靠土人,多少说明政府已接受中学正统不足以救亡的观念;反过来,对士人而言,启用‘子不语’的怪力乱神,或意味着朝廷行为已类似当年的洪秀全、杨秀清”整个材料中没有体现民主革命的思想或内容,故D项错误。

7.下图为民国21年《申报》刊登的“金鼠牌”香烟的广告。

这反映了

A.广告是宣传抗日的主要媒体

B.全民抗日成为社会共识

C.商界积极参与爱国教亡运动

D.中日矛盾不断地被微化

【答案】D

【解析】“‘金鼠牌’香烟的广告”其主要目的是销售香烟,故A项错误;仅从香烟广告无法得知是否已经全民共识,故B项错误;通过材料得知,只是“金鼠牌”香烟广告不能代表整个商界,故C项错误;通过商业的广告的抗日救亡的宣传可以得知中日矛盾在不断激化,故D项正确。

8.1951年春,山西长治地委对其辖区的5个村卖地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

“土改后5个村共有卖地户96户,计:

新中农61户,占63.5%;老中农31户,占32.3%;贫农4户(其中有2户系旧富农下降),占4.2%。

共卖出土地284.11亩,其中新中农占65.2%,老中农占31.2%,贫农占3.2%。

”这说明该地区

A.农村土地改革没有成果

B.农民土地私有制发生了变化

C.农民两极分化十分严重

D.变革农村生产关系的必要性

【答案】D

【解析】“长治地委对其辖区的5个村卖地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

‘土改后5个村共有卖地户96户’”可见土改是有成果的,故A项错误;“土改后5个村共有卖地户96户”没有改变农民土地私有制的状态,故B项错误;“土改后5个村共有卖地户96户”无法知道这些人占总人数的比重,无法判断农村的贫富情况,故C项错误;“新中农61户,占63.5%;老中农31户,占32.3%;贫农4户(其中有2户系旧富农下降),占4.2%。

共卖出土地284.11亩,其中新中农占65.2%,老中农占31.2%,贫农占3.2%”说明土改后的农民土地所有制并不能保证土改的成果,需要用新生产关系来保证,故D项正确。

9.罗马法规定,首先发现矿藏者可为该矿藏的所有人,但国家可以视需要限制甚至禁止其开发。

在这种情况下,国家须付给发现者矿藏价值的2%。

罗马法

A.以保护私有财产为核心

B.平衡环保与经济发展需要

C.保护自由民的经济利益

D.协调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

【答案】D

【解析】“国家可以视需要限制甚至禁止其开发”无法体现对私有财产的保护,故A项错误;“国家可以视需要限制甚至禁止其开发”不能确定是为了环保的要求,故B项错误;“国家可以视需要限制甚至禁止其开发。

在这种情况下,国家须付给发现者矿藏价值的2%”不能体现对自由民经济的保护,故C项错误;“首先发现矿藏者可为该矿藏的所有人,但国家可以视需要限制甚至禁止其开发。

在这种情况下,国家须付给发现者矿藏价值的2%”可以体现对公私财产的协调作用,故D项正确。

10.1839年,保守党领袖皮尔应邀组建政府,但他坚持要求女王的内务人员也应换成保守党的人。

女王愤然回绝,皮尔也拒不组阁。

后来在女王丈夫的调停下,采取折中办法,换掉了宫内的一半侍从,“寝宫危机”才宣告结束。

这反映了英国

A.女王权力受到内阁制约

B.民主政体的日趋完善

C.践行分权与制衡的原则

D.国家权力中心的转移

【答案】B

11.1930年6月,斯大林在苏(联)共十六大报告中指出:

“在我国改造国民经济不仅限于改建它的技术基础。

同时还要改变社会经济关系……已经联合起来并实行社会主义化的工业方面,技术改造基本上已经具备现成的社会经济基础。

”斯大林这一讲话

A.推动工业化的全面开展

B.加快了农业集体化步伐

C.促使新经济政策的废除

D.抓住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答案】B

【解析】“同时还要改变社会经济关系……已经联合起来并实行社会主义化的工业方面,技术改造基本上已经具备现成的社会经济基础”可以看出是为了对工业化的配合,故A项错误;“在我国改造国民经济不仅限于改建它的技术基础。

同时还要改变社会经济关系……已经联合起来并实行社会主义化的工业方面,技术改造基本上已经具备现成的社会经济基础”可得出其主要的方向是要对农业进行必要的改造来适应工业的发展,故B项正确;“1930年6月”可得出新经济早在工业化开始时已经废除,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可知,并没有和国际市场进行有效联系,故D项错误。

12.1962年法国总统戴高乐说,如果但丁、歌德都没有了自己的国籍,都用世界语来思考和写作。

他们还能对欧洲文化有他们已做出的贡献吗?

因此除了“多国家的欧洲”之外,不可能有另一个什么“欧洲”。

这反映了他

A.呼吁保留必要的国家主权

B.提倡扩大西欧一体化的范围

C.鼓励张扬各国的文化特色

D.极力反对美国干涉欧洲事务

【答案】A

【解析】请“如果但丁、歌德都没有了自己的国籍,都用世界语来思考和写作。

他们还能对欧洲文化有他们已做出的贡献吗?

”说明作者主张保留各国文化传统和主权,A正确;材料反对欧洲一体化进程,B错误;材料中说明一体化会破坏文化以及主权,C错误;材料论述欧洲一体化,没有提及美国信息,D错误。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十九世纪后期,英国掀起了怀乡风尚。

人们视乡村为“古代安宁常在之地”,是英国最宝贵的财富,视乡村生活为民族道德特点的保留地。

商人成了受蔑视和道义谴责的对象,而工业则主要被指责是乡村美景的破坏者。

发财致富的商人模仿乡绅的生活方式,渴望获取一份乡村地产,成为绅士或与地方绅士联姻。

学校教育轻视专业和实践学习,偏重塑造有闲的地主绅士,很少有实业家出身名校,而出身名校的实业家多数变得“文雅”起来,即不再一门心思追求生产和利润。

最终,英国绅士的价值观在政治思想和行动中“驯化”了工业主义。

——摘编自马丁威纳《英国文化与工业精神的衰落》

材料二二十世纪初,中国城乡文化发展渐呈分离之势。

与传统做官的读书人多半要还乡不同,新学制下的大学(早期也包括中学)毕业生基本在城市定居,不再落叶归根。

学生与城市的联系愈来愈紧密,他们轻视农民,与乡村日益疏远。

农村学校和入学儿童数量都呈下降趋势。

乡村中人的读书愿望不高,平均识字率逐渐降低。

本已为数日少的乡村读书人也向城市流动。

农村中剩余乡绅的文化水平大不如前,对自己的道义约束也日渐松懈。

——摘编自罗志田《变动时代的文化展迹》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怀乡之风”的表现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的追求与19世纪后期英国绅士化商人追求的不同之处,并分析中国产生这种不同的原因。

(2)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二十世纪初中国城乡文化发展渐呈分离之势

【答案】

(1)表现:

向往乡村生活;重视传统道德;轻视工商业;教育轻视技能培训,偏重塑造绅士风度;追求土地财富;积极与乡绅联姻。

(2点影响:

利于城乡协调发展;利于保留传统文化;利于社会和谐;不利于培养进取精神;不利于为工业提供人才积累、资金积累、营造舆论环境,导致英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的落伍。

(2)不同:

向往城市生活;摆脱传统束缚,追求思想解放;轻视农民;追求民族独立;鼓吹实业救国。

(3点原因:

近代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城市化加快;西方生活方式、近代思想文化的影响;新式学堂成本高、集中在城市;农村自然经济逐渐解体,生活贫困;科举制的废除,阻断了通过读书而做官的途径;民族工业的产生发展。

(4点以上

【解析】

(1)第一小问表现,根据材料一“人们视乡村为‘古代安宁常在之地’,是英国最宝贵的财富,视乡村生活为民族道德特点的保留地”可得出向往乡村生活,重视传统道德,“商人成了受蔑视和道义谴责的对象,而工业则主要被指责是乡村美景的破坏者”可得出轻视工商业,“校教育轻视专业和实践学习,偏重塑造有闲的地主绅士”可得出;教育轻视技能培训,偏重塑造绅士风度,“发财致富的商人模仿乡绅的生活方式,渴望获取一份乡村地产,成为绅士或与地方绅士联姻”可得出追求土地财富,积极与乡绅联姻等;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一“发财致富的商人模仿乡绅的生活方式,渴望获取一份乡村地产”可得出利于城乡协调发展,“视乡村生活为民族道德特点的保留地”可得出利于保留传统文化,“商人成了受蔑视和道义谴责的对象,而工业则主要被指责是乡村美景的破坏者”可得出利于社会和谐,不利于培养进取精神,不利于为工业提供人才积累、资金积累、营造舆论环境,导致英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的落伍等。

(2)第一小问不同,根据材料二“学生与城市的联系愈来愈紧密,他们轻视农民,与乡村日益疏远”可得出向往城市生活,轻视农民,“毕业生基本在城市定居,不再落叶归根”可得出摆脱传统束缚,追求思想解放,联系所学可得知识分子追求民族独立,鼓吹实业救国等;第二小问原因,则需要联系中国近代社会的特点来进行归纳,近代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城市化加快,西方生活方式、近代思想文化的影响,新式学堂成本高、集中在城市,农村自然经济逐渐解体,生活贫困,科举制的废除,阻断了通过读书而做官的途径,民族工业的产生发展等。

点睛:

比较类非选择题属于全国卷41题常考的题型,一般从中外对比或者古今对比进行命题,命题内容涉及经济、政治、思想以及风俗习惯等方面,尤其要注意此类试题的解题方法,一把要从材料中概括要点,然后依据所学归纳回答即可。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表2近代以来中外大事表(部分)

 

序号

关键词(句)

序号

关键词(句)

1

坚守诚信的荷兰人

2

不流血的革命

3

蒸汽动力

4

启蒙运动

5

艰难“联邦”路

6

鸦片战争

7

《海国图志》

8

福州船政局

9

《资本论》

10

爱迪生灯丝实验之旅

11

《天演论》

12

门户开放政策

13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4

中共一大

15

萨拉热窝的枪声

16

短暂的春天

17

列宁对话农民

18

国民革命

19

“炉边谈话”

20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摘编自马世力《一本书读懂世界史》、范文澜《中国通史》等

从表2中提取四条以上关键词(句)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近代以来世界与中国”提炼出某一论点,并对该论点进行合理的阐述。

(要求:

论点明确,中外关联,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答案】示例:

论点:

东西方现代化之路的探索。

(不流血的革命、蒸汽动力、艰难“联邦”路、爱迪生灯丝实验之旅、鸦片战争、《海国图志》、福州船政局、天演论、中共一大)

阐述:

光荣革命后的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政治保障;伴随着蒸汽动力的普遍使用,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在19世纪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

独立后的美国中央政府权力过小,内政不机日益严重;城市谋生手段更多;文化服务娱乐功能更齐全;教育、医疗条件更好;农村饱受战乱影响;农村经济萧条;民族工业的产生发展。

(4点以上稳,外不能御敌;1787年制定了宪法,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实行权力的制约和平衡,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国成为新的世界科技中心,一跃成为工业强国。

为掠夺原料和占领市场,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敲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日益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对民族危机,从《海国图志》、洋务运动的“师夷长技”到学习制度的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先进的中国人不断努力,直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才为中国找到了新的出路,带领中国走上了独立富强道路。

结论:

综上所述,东西方国家在近代化的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各不一样,选择的道路也各不相同,每个国家都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寻找自己的现代化发展模式。

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

点睛:

开放试题答题方法:

解答此类试题要求学生在掌握一定史实的基础上再对材料中相关系信息进行高度概括,从而得出问题的答案。

具体解题方法如下;

1.变化、趋势类:

答题要求一般遵循“从……到……”格式答题。

这类题在高考试题中是常考题型,值得关注。

2.特点、特征类:

这类的题目一般要求“从具体到一般”,“从现象到本质”。

这类题难度较大,需要对材料进行高度的提炼和概括。

3.归纳要点类:

这类题目主要要求点要全,面要广,注意问题的角度和层次。

15.【历史一一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

这一时期,国家对城镇居民主要采用福利分房制度。

这既忽视市场的调节作用,使居民住房需求未能得到有效满足,又导致国家财政日趋紧张。

1980年6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颁布《全国基本建设工作会议汇报提纲》,提出住房商品化的改革目标,允许公房出售的政策由此被推及全国各个城市。

1983年国务院又颁布了《城镇私有房屋管理条例》,鼓励并推动城镇居民私人建房,提倡集资建房和合作建房。

此后,私人建房的合作范围开始扩大,类型也不断多样化。

此外,为了鼓励公民购买公房,推出了新的措施:

国家、单位和职工按“三三制”原则(个人只需支付三分之一的房款,政府和单位承担剩余的三分之二)承担购房费用;1988年1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在全国城镇分期分批推行住房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开始了“提租补贴”的实践。

由于当时处于改革的探索阶段,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大部分改革举措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但在客观上却为此后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艾其茂《新中国六十年城镇居民住房保障制度变迁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80年代住房改革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80年代住房改革的原因。

【答案】

(1)内容:

允许公房出售;鼓励房屋自建;购房补贴和提租补贴政策。

(2)原因:

城市化进程发展的需要,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

【解析】

(1)根据材料“允许公房出售”可得出允许公房出售,“鼓励并推动城镇居民私人建房,提倡集资建房和合作建房”可得出鼓励房屋自建,“鼓励公民购买公房,推出了新的措施:

国家、单位和职工按‘三三制’原则”可得出购房补贴和提租补贴政策等。

(2)根据所学可得,80年代的住房改革与城市化进程发展的需要,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相关。

点睛:

依据材料概括信息型材料题解题方法

1.一个前提:

读懂、弄通和透彻理解材料。

尤其是图表与数据,必须明确其中主要概念,说明的主要问题,而后弄清楚图表与数据是怎样展示概念、说明问题的。

2.两个充分:

一是充分获取有效信息,二是充分利用有效信息。

所谓有效是指回答问题、解析材料有用的信息,这是答好材料题的关键。

因此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去解答问题,同样是得分的保证。

3.五个步骤:

读(审题)一找(关键信息)一接(嫁接相关知识)一转(转换材料信息和知识)一答(组织答案)。

16.【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38年,美国面临着来自欧、亚两方面的威胁。

罗斯福和军方首脑都看到旧有的只针对日本的“橙色”战争计划已不适用。

1939年,联合委员促使计划人员们制定出新的作战计划——“彩虹”计划。

这组计划不同于过去的针对单个敌人,在一个地区,而美国又没有盟友的情况下作战的单色彩计划,而是一组针对一个以上的敌人,在一个以上的地区,并考虑到获得其它民主国家援助的情况下作战的多色彩计划。

它由四个计划组成……战局的发展使罗斯福采取积极的措施去援助被围困的英帝国,也使美国越来越深地卷入欧洲与大西洋的战争。

与此同时,以太平洋为战略重点的“橙色”计划也最终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美国先后制定了多个版本的“彩虹”计划,前3个版本更多地体现了“橙色”计划的特点,都被放弃,最终选定了“彩虹”4号计划。

至此,“橙色”计划走完了它的全程。

——摘编自徐蓝《从橙色计划到彩虹计划——美国的对日战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从橙色计划到彩虹计划转变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从橙色计划到彩虹计划转变所带来的影响。

【答案】

(1)原因:

国际形势不断恶化;美国国家安全面临欧亚的威胁;“橙色”计划不符合当时形势需要;罗斯福和军方首脑的推动;罗斯福新政使美国逐渐摆脱经济危机等。

(2)影响:

促使美国对日的战略转移(或美国反法西斯的战略中心转移到欧洲);维护了美国国家利益;援助英国,改变欧洲战局等。

(3点以上

【解析】

(1)根据材料“1938年,美国面临着来自欧、亚两方面的威胁”可得出国际形势不断恶化,美国国家安全面临欧亚的威胁,“旧有的只针对日本的‘橙色’战争计划已不适用”可得出“橙色”计划不符合当时形势需要,“罗斯福和军方首脑都看到旧有的只针对日本的‘橙色’战争计划已不适用”可得出罗斯福和军方首脑的推动,联系所学罗斯福新政使美国逐渐摆脱经济危机等。

(2)根据材料“这组计划不同于过去的针对单个敌人,在一个地区,而美国又没有盟友的情况下作战的单色彩计划,而是一组针对一个以上的敌人”可得出促使美国对日的战略转移,维护了美国国家利益,“战局的发展使罗斯福采取积极的措施去援助被围困的英帝国,也使美国越来越深地卷入欧洲与大西洋的战争”可得出援助英国,改变欧洲战局等。

17.【历史一一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张汤,西汉时长安杜人,其幼年时代就喜为吏,有狱吏之才,受其父的专门培养。

父死后,约在景帝时期,张汤即为长安吏。

他任长安吏时,结识了田胜—景帝王皇后的同母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