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学题库第11章休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8064164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4.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病理生理学题库第11章休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病理生理学题库第11章休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病理生理学题库第11章休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病理生理学题库第11章休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病理生理学题库第11章休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病理生理学题库第11章休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病理生理学题库第11章休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病理生理学题库第11章休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病理生理学题库第11章休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病理生理学题库第11章休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病理生理学题库第11章休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病理生理学题库第11章休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病理生理学题库第11章休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病理生理学题库第11章休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病理生理学题库第11章休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病理生理学题库第11章休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病理生理学题库第11章休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病理生理学题库第11章休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病理生理学题库第11章休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病理生理学题库第11章休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病理生理学题库第11章休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病理生理学题库第11章休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题解]失血性休克早期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呈兴奋,全身小血管包括小动脉、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和微静脉、小静脉都持续痉挛,外周阻力增高。

血压下降是与低血容量引起回心血量不足、心输出量降低有关。

9.正常真毛细血管血流的调节主要与

A.交感神经的支配有关

B.毛细血管前括约肌自身节律性舒缩有关

C.局部体液因素有关

D.全身体液因素有关

E.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收缩有关

[答案]C

[题解]正常生理情况下,全身血管收缩性物质浓度很少变化,微循环血管平滑肌特别是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有节律的收缩与舒张,主要由局部产生的舒血管物质进行反馈调节,以保证毛细血管交替性开放。

10.休克缺血性缺氧期微循环开放的血管可有(0.314,0.394,03临床)

A.微动脉D.动静脉吻合支

B.后微动脉E.微静脉

C.毛细血管前括约肌

[答案]D

[题解]在休克的早期,全身的小血管包括小动脉、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和微静脉、小静脉都持续痉挛,大量真毛细血管网关闭,开放的毛细血管数目减少,毛细血管血流限于直捷通路,动-静脉短路开放,组织灌流量减少,出现少灌少流,灌少于流的情况。

11.休克时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处于

A.强烈兴奋D.改变不明显

B.先抑制后兴奋E.强烈抑制

C.先兴奋后抑制,最后衰竭

[题解]在休克各个时期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都处于强烈兴奋状态。

12.休克缺血性缺氧期引起微循环血管收缩最主要的体液因素改变是(0.262,0.297,03临床)

A.血管紧张素Ⅱ↑D.MDF↑

B.加压素↑E.TXA

2↑

C.儿茶酚胺↑

[题解]出现微循环血管持续痉挛的始动因素是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已证明休克时血中儿茶酚胺含量比正常高几十倍甚至几百倍。

13.休克缺血性缺氧期微循环灌流的特点

A.多灌少流,灌多于流D.少灌少流,灌少于流

B.少灌多流,灌少于流E.少灌少流,灌多于流

C.多灌多流,灌多于流

[题解]在休克的早期全身小血管都持续痉挛,口径明显变小,其中主要是毛细血管前阻力(由微动脉、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组成)增加显著,大量真毛细血管关闭,微循环内血流明显减慢,毛细血管内血流限于直捷通路,动静脉短路开放,组织灌流量减少,出现少灌少流、灌少于流的情况。

14.休克缺血性缺氧期,下列哪一项变化不存在?

A.微动脉收缩D.微静脉收缩

B.后微动脉收缩E.动-静脉吻合支收缩

C.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收缩

[题解]缺血性缺氧期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和微静脉都收缩,但在动-静脉吻合支上β受体分布密度较大,缺血性缺氧期动-静脉短路是开放的。

15、休克缺血性缺氧期的心脑灌流量

A.明显增加B.明显减少

C.无明显改变E.先减少后增加

D.先增加后减少

[题解]缺血性缺氧期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导致血液重新分布,只要血压不过于降低,心、脑血液灌流量稳定在一定的水平上,保证了主要器官的血液供应。

16.休克缺血性缺氧期血液稀释的机制主要是

A.抢救休克时输液过多D.血液稀释疗法

B.肝脾储血库收缩E.血液重新分配

C.组织液返流入血

[题解]缺血性缺氧期由于微动脉、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比微静脉对儿茶酚胺更敏感,导致毛细血管前阻力大于后阻力,毛细血管中流体静压下降,使组织液进入血管,起到了“自体输液”作用,这是缺血性缺氧期血液稀释导致血细胞压积降低的主要机制。

17.毛细血管前括约肌严重收缩可见于

A.正常微循环灌流时D.血液淤滞发生DICB.缺血性缺氧期E.重要器官衰竭期

C.淤血性缺氧期

[题解]休克缺血性缺氧期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可持续收缩,淤血性缺氧期和休克难治期由于酸中毒、局部代谢产物的堆积以及内毒素等物质的作用均导致血管扩张。

18.休克缺血性缺氧期微循环的变化表现在

毛细血管前阻力毛细血管后阻力毛细血管容量

A.↑↑↑↓

B.↑↑↑↓

C.↑↑↑↑

D.↓↑↑

E.↑↑↑↑

[题解]休克缺血性缺氧期微循环少灌少流、灌少于流。

毛细血管前阻力大于后阻力。

20.下列临床表现哪一项不是早期休克的表现?

A.脸色苍白D.尿量减少

B.四肢冰凉E.神志昏迷

C.脉搏细速

[题解]休克代偿期由于血液重新分布,心脑灌流可以正常,病人神志一般是清楚的。

21.休克淤血性缺氧期微循环灌流的特点是

A.少灌少流,灌少于流D.多灌多流,灌多于流

B.少灌多流,灌少于流E.多灌多流,灌少于流

C.灌而少流,灌多于流

[题解]休克淤血性缺氧期微血管运动减弱,终末血管床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降低,微动脉和后微动脉痉挛也较前减轻,血液经过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大量涌入真毛细血管网,微静脉端由于血流减慢、红细胞发生聚集、白细胞滚动、粘附、贴壁嵌塞、血小板聚集、血粘度增加以及微血流流态的改变等原因引起后阻力大于前阻力,出现组织灌而少流,灌多于流。

23.休克淤血性缺氧期微循环的变化表现在

E.↑↓↑

[题解]休克淤血性缺氧期微循环前阻力下降,后阻力升高,毛细血管容量增加,微循环出现灌而少流,灌大于流。

24.休克时正确的补液原则是

A.如血压正常不必补液

B.补充丧失的部分液体,“失多少,补多少”

C.补充丧失的部分液体和当天继续丧失的液体

D.“需多少,补多少””

E.补液“宁多勿少”

[题解]正确的输液原则是“需多少,补多少”,应考虑到淤滞在微循环内的血量,采取充分扩容的方法;

要正确的估计补液的总量,量需而入;

通过动态观察静脉的充盈程度、尿量、监测中心静脉压和肺动脉楔入压来指导输液。

25.休克时血细胞压积(HCT)变化的规律是

A.先正常后降低D.先降低后升高

B.先正常后升高E.先降低后正常

C.先升高后降低

[题解]缺血性缺氧期组织液返流入血,血液稀释,血细胞压积降低;

休克淤血性缺氧期血浆外渗到组织间液,血液浓缩,血细胞压积升高。

26.休克难治期并发DIC后对组织灌流的影响是

A.少灌少流,灌少于流.B.多灌多流,灌少于流C.少灌少流,灌多于流D.不灌不流E.多灌多流,灌多于流

[题解]休克难治期并发DIC后,微循环内有大量的微血栓形成,微循环血流停止,微循环出现不灌不流。

[题解]休克肺时,最初由于间质水肿,肺毛细血管旁J感受器受刺激反射性引起呼吸加深加快,发生呼吸性碱中毒。

38.休克淤血性缺氧期时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处于

A.高度抑制D.高度兴奋

B.衰竭E.变化不明显

C.兴奋

[题解]该期由于微循环淤滞,回心血量少,血压进行性下降,但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更为兴奋,形成恶性循环。

39.休克淤血性缺氧期属于

A.代偿期D.不可逆性失代偿期

B.失代偿期E.难治期

C.可逆性失代偿期

[题解]该期属于失代偿期,但仍然可以治疗和逆转。

针对微循环淤滞,临床采用纠酸、扩容、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疏通微循环等措施,可收到明显的治疗效果。

40.休克难治期下列哪种不是DIC形成的直接因素?

A.血中儿茶酚胺浓度过高D.严重的酸中毒

B.血液粘滞浓缩E.内皮激活受损,外凝、内凝系统激活

C.血液高凝

[题解]BCDE均是DIC形成的条件和原因,而儿茶酚胺过高与DIC形成无直接的关系。

41.休克肺的主要发病环节是:

(0.241,0.153,03临床)

A、肺内DIC形成B、急性肺淤血水肿C、急性肺不张D、急性弥漫性肺泡-毛细血管膜损伤E、肺泡内透明膜形成

[题解]急性弥漫性肺泡-毛细血管膜损伤是休克肺的主要发病环节。

五、名词解释题

1.休克(shock)

[答案]机体在受到各种有害因子侵袭时所发生的,以组织有效血流量(组织微循环灌流量)急剧降低为特征,并从而导致各重要器官机能代谢和结构损害的复杂的全身性的病理过程。

2.心源性休克(cardiogenicshock)

[答案]大面积心肌梗死、急性心肌炎、心脏压塞及严重的心律紊乱而引起心输出量锐减导致的休克称心源性休克。

3.低血容量性休克(hypovolemicshock)

[答案]由于血量减少引起的休克,见于失血﹑失液或烧伤等情况。

4.休克肾(shockkidney)

[答案]休克时伴发的急性肾功能衰竭,称为休克肾。

5.休克肺(shocklung)

[答案]严重休克病人在复苏后伴发的急性呼吸衰竭,休克肺属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6.血管源性休克

7.感染性休克

三、简答题

1.休克时胃肠功能障碍为什么会促使休克恶化?

[答题要点]①肠道淤血水肿,消化道分泌抑制,运动减弱,有利于肠道菌繁殖。

②肠粘膜糜烂,应激性溃疡。

③屏障功能严重削弱,内毒素及细菌可以入血,产生内毒素血症,菌血症和败血症,内毒素血症可引起感染性休克的发生并激活巨噬细胞产生大量细胞因子,从而使休克加重。

2.休克发生的始动环节是什么?

[答题要点]引起休克的始动环节是:

血容量减少;

血管床容量增加;

心泵功能障碍。

3.为什么休克缺血性缺氧期又称为代偿期?

[答题要点]此期的代偿表现有:

①微静脉及储血库收缩“自身输血”;

②组织液返流入血管“自身输液”;

③血液重新分布保证心脑供应。

其它有心收缩力增强,外周阻力增加,动脉血压维持正常。

4.为什么休克淤血性缺氧期属于失代偿期?

[答题要点]此期失代偿表现有:

微循环血管床大量开放淤滞,造成回心血量锐减,心输出量血压进行性下降,引起交感-肾上腺髓质更加强烈兴奋;

组织灌流量更低,形成恶性循环。

毛细血管后阻力大于前阻力,血浆外渗,血液浓缩;

MAP<

7kPa(1kPa=7.5mmHg),心脑血管失去自我调节,心脑功能障碍。

5.休克时血细胞压积有什么变化?

为什么?

[答题要点]缺血性缺氧期因“自身输液”,“自身输血”血液稀释,血细胞压积↓;

淤血性缺氧期因血液浓缩,血细胞压积↑。

6.为什么休克时白细胞嵌顿在毛细血管静脉端?

[答题要点]淤血性缺氧期血流变慢,白细胞贴壁,轴流消失,血液浓缩,血压下降,这些是白细胞嵌塞的条件,中性粒细胞嵌塞受细胞的粘附分子所介导,主要有白细胞粘附分子CD11/CD18,它受PAF、补体、LT

S、及PG

S激活后产生。

ICAM-I和ELAM粘附分子受TNF﹑IL-1及LP

S激活,起粘附配基的作用。

四、论述题

1.成人急性失血1000ml会导致什么后果?

止血后患者能否自行恢复?

[答题要点]失血1000ml属轻度失血,可致休克但不严重;

代偿可自行恢复,机制见缺血性缺氧期的代偿方式。

2.试说明休克与DIC相互关系

[答题要点]休克→DIC:

因血液浓缩,纤维蛋白原↑而高凝,血流慢,酸中毒,外源、内源凝血系统激活;

DIC→休克:

因微血栓阻塞,FDP↑而血管通透性↑,出血,回心血量减少。

4.试比较休克缺血性缺氧期和淤血性缺氧期的微循环变化及对机体影响的异同

[答题要点]

缺血性缺氧期淤血性缺氧期

微循环变化:

1.微血管舒缩状态几乎全部血管都收缩毛细血管前扩约肌松弛

微静脉仍收缩

2.毛细血管阻力前阻力明显↑后阻力明显↑

3.毛细血管血压↓↑

4.毛细血管床容量↓↑

5.组织灌流状态少灌少流,灌少于流微灌而少流,灌大于流,

微循环缺血,组织灌流量↓微循环淤血,组织灌流量严重↓对机体的影响:

1.容量血管收缩和组织1.毛细血管床容量↑

液吸收入血→回心血量↑和血浆外渗→ECBV↓

2.血液重新分布,保证心→组织灌流量进行性↓

脑血供形成恶性循环

3.血压可维持正常,为代2.CO↓,BP↓

偿阶段3.心脑血管灌流不足

→功能障碍.为失代偿阶段.5.试述休克缺血性缺氧期病人的典型临床表现及其微循环变化的特点

[答题要点]临床表现:

脸色苍白,四肢冰冷,出冷汗,脉搏细速,脉压减少,尿少,烦躁不安,血压下降也可正常。

微循环特点:

微循环痉挛;

少灌少流,灌少于流,A-V短路开放。

6.试述休克淤血性缺氧期病人的典型临床表现及其微循环变化的特点

血压进行性下降,心搏无力,心音低钝;

神志淡漠,可进入昏迷;

少尿;

脉细速,静脉塌陷;

皮肤可出现发绀、花斑。

微循环淤滞,泥化;

灌而少流,灌大于流。

五、判断题:

1.休克是指动脉血压下降、面色苍白、四肢发凉、出冷汗、脉搏细速及尿量减少而言。

()2.血压下降是判断休克早期的指标。

()

3.在革兰阴性细菌引起的感染性休克中,细菌内毒素起着重要作用。

4.休克时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持续强烈兴奋。

5.休克早期患者有动脉血压降低和脉压增大。

6.休克早期组织微循环灌流的特点是少灌少流,灌少于流。

7.休克早期出现微循环血管持续痉挛的始动因素是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兴奋。

()8.休克早期“自身输液”作用主要是指容量血管收缩,回心血量增加。

9.休克期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收缩,而微静脉、小静脉扩张。

10.休克期白细胞贴壁、黏附于血管内皮细胞上,是毛细血管后阻力增加的重要因

素。

11.休克期时正确的补液原则是“失多少,补多少”。

12.治疗休克的首要措施是扩充血容量。

13.在治疗休克时监测输液量是否恰当的最佳指标是中心静脉压。

14.休克时因ATP不足,细胞膜钠泵运转失灵,可导致细胞水肿和高钾血症。

()15.青霉素过敏引起的休克与外周血管扩张无关。

16.严重脱水可引起低血容量性休克。

17.急性心肌梗塞引起休克的始动环节为血容量减少。

18.休克可逆性失代偿期微循环处于淤血状态。

19.休克代偿期微血管收缩主要与儿茶酚胺大量释放入血有关。

20.严重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病人不易发生休克。

答案:

1.(×

)休克是各种强烈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引起的急性循环衰竭,组织器官微循环灌流严

重不足,由此引起重要生命器官机能、代谢严重障碍的全身性危重病理过程。

2.(×

)休克早期(代偿期)血压可骤降(如大失血),也可略降,甚至正常(代偿),所以血压下降不是判断休克早期的指标。

3.(√)革兰阴性细菌内毒素可激活凝血系统、激肽系统、补体系统或中性粒细胞,产生多种血管活性物质,使微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血压降低,所以内毒素在休克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4.(√)休克时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处于持续强烈兴奋,血液中儿茶酚胺大量增加,外周

血管处于收缩状态,组织微循环灌流量明显减少。

5.(×

)休克早期即休克代偿期,由于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的强烈兴奋,外周阻力明显增

加。

故舒张压升高,脉压变小而不会增大。

6.(√)休克早期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强烈兴奋,儿茶酚胺大量释放,加上血管紧张素Ⅱ、

血管紧张素胺、血栓素、内皮素等缩血管活性物质的作用,全身小血管均处于明显收缩状态,其中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较微静脉对儿茶酚胺作用更敏感,故收缩也更强烈,造成微循环出现少灌少流,灌少于流的情况,使组织严重缺血缺氧。

7.(×

)休克早期出现微循环血管持续痉挛的始动因素是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

8.(×

)休克早期“自身输液”是由于微动脉、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比微静脉对儿茶酚胺更

敏感,导致毛细血管前阻力比后阻力更大,毛细血管内压降低,有利于组织液回流而增加回心血量的代偿措施。

9.(×

)休克期,微循环因持续收缩而处于愈来愈严重的缺血、缺氧状态,造成乳酸性酸中

毒。

此时,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对酸中毒耐受性差,对儿茶酚胺缩血管反应降低而开始松弛;

但微静脉、小静脉对酸性环境耐受性较强而继续收缩。

10.(√)休克期如果肠源性细菌和脂多糖人血,以及补体碎片等可刺激细胞间黏附分子的形

成,从而促进白细胞与内皮细胞间的黏附,使血黏度增大;

目前认为白细胞的贴壁与黏附是毛细血管后阻力增加的重要因素。

11.休克进入淤血性缺氧期,有效循环血量明显不足,补足血容量是治疗休克的主要措施,

该期血液大量淤滞在真毛细血管床,加上血浆外渗,细胞膜受损,钠、水内流,使有效循环血量锐减,所以,目前提出此期补液原则是“需多少,补多少”。

12.(√)血容量减少不仅是低血容量性休克发病的始动环节,也是其他各种类型的休克发展

到一定程度时的主要病理生理改变,因此,除了心源性休克外,补充血容量对提高心排血量和改善微循环具有重要意义。

13.(×

)测定中心静脉压,只能反映进入右心的血量和功能;

而测定肺动脉楔人压可以反映

进入左心的血量和左心功能,所以,在治疗休克时监测输液量是否恰当,测定肺动脉楔人压是更好的监护指标。

14.(√)休克时ATP不足,细胞膜上钠泵(Na+-K-ATP酶)运转失灵,因而细胞内Na+增+

多,导致细胞水肿及细胞外液K增多。

15.(×

)青霉素过敏引起组织胺大量释放,导致外周血管扩张始动休克。

16.(√)严重脱水可引起血容量减少,低血容量始动休克。

17.(×

)急性心肌梗塞引起休克的始动环节为心泵功能急剧障碍。

18.(√)休克可逆性失代偿期微循环处于淤血状态。

19.(√)休克代偿期微血管收缩主要与儿茶酚胺大量释放入血有关。

20.(×

)严重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病人易发生休克。

六、病例分析题

1.患者黄×

×

,男性,19岁,外出务工,不慎从高处坠落,事发后由他人救起,体检:

面色苍白、脉搏细弱,四肢冷、出汗,左耻骨联合及大腿根部大片瘀斑、血肿。

Bp:

65/50mmHg,HR:

125次/分,T:

36.8℃。

伤后送医院,途中患者渐转入昏迷,皮肤瘀斑,最终死亡。

问题:

该患者应属何种休克?

送院前该患者处于休克哪一阶段?

此阶段微循环变化的特点是什么?

请从病理生理的角度提出抢救此患者的原则。

[答题要点]:

1.该患者应属失血性休克(低血容量性休克)

2.送院前该患者处于休克初期(缺血缺氧期)

3.此阶段微循环变化的特点是:

见教材

4.请从病理生理的角度提出抢救此患者的原则,见教材

2.患者,男性,68岁,农民。

因咳嗽、气促、发热5天,全身散在出血点1天入院。

患者5天前固受凉而出现咳嗽、流涕、发热38.5~39.5℃,自服“感冒冲剂”未见好转。

1天前病情加重,咳黄色脓痰,呼吸急促,口唇发绀,四肢湿冷,双下肢出现散在出血点,遂入院就诊,门诊以“肺炎”收入院。

患者曾患“慢性支气管炎”十余年,

体格检查:

体温36.5℃,脉搏102次/分,呼吸33次/分,血压?

0/50mmHg。

急性重病容,神志欠清楚,嗜睡。

全身有散在出血点及淤斑。

呼吸急促,口唇发绀,双肺呼吸音粗糙,两侧中下肺可闻及湿性罗音。

脉搏细速,心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

腹软,肝脾未触及肿大,双肾区无扣痛。

尿量减少。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WBC:

16×

109/L,N:

92%,L:

8%,Hb:

114g/L,RBC;

4.32×

1012/L,PLT:

40×

109/L。

痰培养、血培养提示革兰阴性(G-)杆菌感染。

APTT64.1s(对照34,3s),PT17.8s(对照11.7s),TT37.4s(对照16.5s),Fg1.6g/L(正常1.8~4.5g/L),D二聚体大于1.0mg/L(对照小于0.5mg/L),3P试验(++)。

患者入院后,给予抗生素控制感染,低分子右旋糖苷及葡萄糖盐水扩充血容量,甘露醇250ml静脉加压滴注,纠正酸中毒,应用血管活性药物(654—2),复方丹参40ml加入5%葡萄糖500ml静脉滴注,肝素静脉注射等治疗。

经治疗后,患者血压逐渐恢复正常,面色转红润,尿量增多,未见新的出血点,双肺罗音逐渐减少,全身出血点逐渐消退。

15天后病愈出院。

思考题:

1.本病例出现哪些主要的病理过程?

诊断依据是什么?

2.讨论本病例主要病理过程的发病机制,

3.联系发病机制讨论本病的治疗原则。

感染性休克、DIC

依据:

肺部有感染,血常规检查提示细菌感染,血培养G-细菌阳性。

有感染性休克及DIC的表现。

机制、治疗原则见教材。

3.男,28岁。

因血吸虫病脾功能亢进而进行脾切除术,手术进行良好。

术后12h突发高热,水样腹泻、粪质少,继而神志不清、昏迷。

脸色灰暗、发绀,皮肤绛紫色,呈花纹状。

皮肤弹性降低,眼窝深陷。

Bp0,心音低钝、120次/分。

呼吸深快,尿量极少。

pH7.30,HCO3-16mmol/L,PaCO24.4kPa(33mmHg)。

该患者处于休克哪一阶段?

1.该患者应属感染性休克

2.该患者处于休克中期(淤血性缺氧期)

4.男,24岁。

因石块砸伤右下肢3h急诊入院。

急性痛苦病容。

脸色苍白,前额、四肢湿冷,Bp12.8/9.33kpa(96/70mmHg),脉搏106次/分,呼吸28次/分、急促。

神志清楚、烦躁不安呻吟。

尿少、尿蛋白++、RBC+。

右下肢小腿部肿胀,有骨折体征。

2.该患者处于休克初期(缺血缺氧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