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治疗—自画像心理分析.docx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80729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77.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绘画治疗—自画像心理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绘画治疗—自画像心理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绘画治疗—自画像心理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绘画治疗—自画像心理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绘画治疗—自画像心理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绘画治疗—自画像心理分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绘画治疗—自画像心理分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绘画治疗—自画像心理分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绘画治疗—自画像心理分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绘画治疗—自画像心理分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绘画治疗—自画像心理分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绘画治疗—自画像心理分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绘画治疗—自画像心理分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绘画治疗—自画像心理分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绘画治疗—自画像心理分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绘画治疗—自画像心理分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绘画治疗—自画像心理分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绘画治疗—自画像心理分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绘画治疗—自画像心理分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绘画治疗—自画像心理分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绘画治疗—自画像心理分析.docx

《绘画治疗—自画像心理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绘画治疗—自画像心理分析.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绘画治疗—自画像心理分析.docx

自画像心理分析一人的内容分析

(1)性别:

一般先画同性再画异性,先画异性者提示有性别认同的问题

(2)人物大小:

巨大表明自我膨胀,自制力低;很小,表明没有安全感,退缩,沮丧。

(3)漫画人与抽象人:

防御或拒绝态度,隐臧自己,不愿表露真实自我

(4)性别判断的表现:

如果画出与自己性别相反者表明性别自我认同还没发展好。

(5)主题

(6)头一智慧之源。

是产生行动、控制行动自我存在之器官、是幻想及对人及关系的象征。

大头表示对自己的智慧评价高;小头或占的比例小是缺乏感或无力感、自卑、人际或性方面有问题。

(7)五官一漏掉五官是逃避人际关系;没有很好地适应环境;五官模糊是退缩,在人际关系上畏缩和自我防卫;过分强调五官是用攻击性、交往中的唯恐天下不乱,我独尊来弥补自己的匮乏感和软弱。

(8)眼、睫毛一眼为心灵之窗、是与外界接触的最重要的器官。

大眼强调用眼睛来观察世界;也有可能是妄想

(9)眉毛一整齐有力的眉:

洗练、潇洒;画出眉毛表示能比较好的照顾他人

(10)鼻一与自我意识有关,有主见;大鼻子是性感强的表现

(11)嘴一嘴是说话和吃的功能。

强调嘴可能有强烈的表达欲或想表达自己但表达不好。

没有嘴是不愿与别人沟通;可能表示情绪低落。

(12)齿——有攻击性,幼稚化表现

(13)头发一过浓密表明烦恼多;过稀疏或没有头发,表明体力不好或对身体的不认同

(14)耳一对耳的强调是对批评很敏感;没画耳朵是很少倾听别人的意见

(15)下巴一下巴强调:

支配欲强,追求社会地位,攻击倾向

(16)颈部(脖子)一一异常颈:

不能理智的控制感情、冲动,分裂及冲突多

(17)臂一臂较腕粗:

能控制自己的行为和冲动

(18)手一最后画手:

避免与外界事物或人物的密切接触、隐蔽自我无力;没有手表明缺乏行动力;模糊的手表明在人际关系中缺乏自信;非常大的手表示攻击性;涂黑的手表示焦虑和罪恶感;手握成拳表示攻击性和叛逆性;断手表示焦虑和无力胜任感。

(19)指一花形指:

未成熟性,手笨拙;爪子似的,尖尖的手指,表明幼稚性,攻击性倾向。

(20)腿与脚——与人格安定及性的态度有关;没有脚表明不稳定,或缺乏准确的定位,或是有退缩的倾向。

(21)躯干:

圆圆的表示性格上的被动,缺乏主动性,可能性幼稚或退化;棱角分明表明个性中的倔强;小得不成比例的表示自卑,或者压抑自己的欲求。

(22)肩:

方正的肩表明攻击性,敌意;小小的肩膀表明自卑感或无力承受压力;女性画出宽肩或方肩表示必须肩负重任,好强,好胜

(23)衣服:

裸体“违反社会规范,反抗性,现实理解差。

有口袋者显示心理方面的未成熟性,依赖性强,总感到物质上的不能满足和爱情方面的欲求不满;对领带的描绘是男性对自我形象的过度关心,显得矫揉造作,对性意向作出强烈的表达,有时反而心有余而力不足;帽子则是心理防御机制的表现,也是对外界敏感、多疑,由此影响社交。

各式绘画技巧

(一)线条法:

有三种方法:

1、Numburg,M.的Scribble法:

投射法,用铅字笔或马克笔在画纸上任意绘线条,然后说:

「你看这些线条,可不可以看到一些什么形状?

或从这些线条如果有你可以看见什么形状的意象就随意绘绘看。

」等待个案绘成形状,治疗者就和他开始对话。

2、Winnicott,D.W.的Squiggle法:

个案画线条,治疗者投射并完成它;然后山治疗者先画线条,由患者去投射完成它。

双方的交替要迅速,至于绘画的完成程度不重要。

实际上,有时候治疗者的问题绘呈现出来,有时候会出现转移的意像,有时候则出现攻击性、挑战性心象。

这些方法可以稍微减少患者在导入时的防卫或抗拒,也可以判断其转移或攻击性的一部份。

此技巧不仅可以适用于导入初期,并且可以在其它阶段引起自由心像联想。

3、山中康裕的MutualScribbleStoryMaking法:

山中是综合上述方法改造的交互画线条说故事统合法,通常由患者把一张纸成几块(6-8块),交互乱绘、投射,最后用所绘的图编成故事的方法。

(二)画面分割法:

由患者或治疗者把画纸分割,然后在图上颜色就是「色彩分割」。

由患者与治疗者交互完成者,称为「交互色彩分割法」。

此法可以促使治疗者和患者间的互动,在统合失调症患者的治疗上颇有效果。

(三)画树法:

原来是瑞士的Koch,C.于1949年所创的心理测验,常被用在儿童绘画或临床研究的投射法。

可以采用原来在画纸上用4B铅笔绘画的方法,也可以用色彩绘。

一个人的潜意识领域被投射到一棵「树」上,此意像化的涵义至深。

(四)画人法:

美国的Goodenough,FL所创之心理测验,目前除用铅笔,也可以用彩色,以超出原来测验的含义。

所绘人物,有属于异性者,有绘「自己的面孔」者,已经有「统合失调症患者正面像之研究」或「背向像的研究」等实征研究。

(五)HTP法:

由美国Buck,I.所创的「HTP」(家、树、人)广被应用。

原法是让患者绘四张图(家、树、人、男女),有时候要求在一张画纸上画家、树、人三种东西。

目前已经发展出「多元HTP法」。

即一张画纸分割成三个部分,每一栏都画HTP的方法,也有在未分割的画纸上同时画HTP的方法。

总之HTP法可以了解患者对于家、家族、家族相处的方法、树木等基本生命的认识态度,以及对于人、人的互动关系、沟通方法、整体德互相关联的意识,相当有趣。

最早是一种测验,后来导入治疗上,然后又在心理治疗上发现具右临床的价值。

患者连续描绘Syn-HTP的过程中,能够了解家族内互动作用,加深洞察,已经有实征研究。

(六)动态家疗画法:

动态家族画法(k.F.D)是要患者描绘家族的动作与行为,Kwiatkowska,H.Y.最早倡始「家族艺术治疗」,近年来,藉非语言雕塑家庭内互动与家族互相认识的水准,相当盛行,可见原始的K-F-D是有其功能的。

临床家让患者描绘家族画作为他们谈对于家族的感情之线索;譬如让患者和家族分别描绘的作品,互相批评,察觉问题所在,互相修正。

在此一连串的过程中,减弱家族的压抑和防卫,塑造现实与意像德双重结构,将有助于建立浓厚的人际关系。

家族化的主题早已超出测验的意义,在家族印象绘画心理治疗的水准上预期将有临床上的应用价值。

(七)风景构成法:

由中井九夫所创,治疗者在患者面前,用快干笔把一张画纸上加框,对他说:

「现在请你把我说的东西逐一画在纸上,整个凑成一幅风景。

」顺序依次为

(1)河流

(2)山(3)稻田(4)路(5)房屋(6)树木(7)人(8)花(9)动物(10)石头,凑成一幅风景。

如果想要增加就添绘,共同用腊笔涂色。

治疗者根据整体的统整性、丰富性、分化性、空间深度等加以检讨,了解个别意义。

中井指出,统合失调症患者的绘画课以分为P型和H型。

此技法可以做心理测验,也可以用在治疗情境。

(八)九分割统合绘画法(Nine-in-OneDeawingMethod『NOD』):

是自山联想的技法。

将图画指划分为九格,以中间的格子为中心,呈漩涡状的顺序,一格一格的画。

可为自由画或主题画。

可山个案一人完成,亦可为治疗者与各案交互绘画完成。

完成后依图编故事。

其特性在于自然的集结多元且复杂的心像,同时达到信息收集及整理的效果,并可看见联想的动向,且了解抵抗的模式、因绘画面积的缩小所产生的集约效果。

绘画艺术评定都评什么

人格评定

Buck(1987)编制的房一树-人测验(H-T-P)用来获取被试人格特点和人际关系方面的信息。

包括四个任务,前面二个任务是用铅笔先后在二张7X81/2英寸白纸上画房子、树和人,第四个任务是用包括红、绿、蓝、黄等8种颜色蜡笔在同一张纸上画房、树和人。

测验通过对细节、比例和透视等方面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得到被试的人格特点和人际关系方面信息。

认知发展评定

Koppitz(1968)编制的人像绘画测验(HFD)要求被试“画一个完整的人”,通过对人像的细节和部分的存在或缺失评定被试的认知发展水平。

Silver(1990)的绘画测验通过预示性绘画、观察绘画、想象绘画三个分测验评定被试的顺序概念、空间概念和概念形成。

对心理问题被试筛选的绘画艺术评定有Naglieri等人(1991)编制的《画人测验:

情绪障碍筛选程序》(DAPSPED)。

测验要求被试用带橡皮头的铅笔先后分别画男人、画女人和画自己。

以人像大小、人像倾斜度等计分。

机能损伤和心理障碍诊断

Cohen(1985)编制的绘画诊断系列(DDS)。

该测验把绘画诊断与DSM-III-R联系起来,对被试的心理障碍进行辅助诊断。

研究发现,患者组DDS绘画与正常组绘画有显著区别:

Couch(1994)发现具有器官心理综合症和障碍的老年患者倾向于使用单一颜色、单一图像,线段压力轻,所画树一般难以辨认,绘画中没有动物和人。

Knapp(1994)发现Alzheimer患者的DDS绘画比控制组用色较少,使用空间较少。

房-树-人测验

房-树-人测验主要依据心理动力学的观点,从投射测验的角度,对被试的绘画作品内容进行分析。

比如,在中,房子代表生活的物质方面,树代表生命能量和方向,人代表来访者自己(Brooke,1996)。

Ramirez(1983)认为,在树的绘画中,树根表示与现实的关系,树干表示自我力量,树枝和叶子表示与环境满意互动的能力,树结指示创伤性事件。

绘画艺术的形式特征

从作品的形式特征如线条、色彩、空间、布局、透视等方面对绘画作品进行分析。

如Gantt(1990)对“人从树上摘苹果”绘画测验编制形式要素评定量表,从突出色彩、色彩整合、空间、逻辑、线条质量、问题解决、心理固着等方面来分析。

Cohen(1985)对绘画诊断系列(DDS)编制了“绘画分析表"(DAF),根据线条、色彩和形状等23个变量存在与否进行评定。

成套系列测验

绘画艺术评定编制者认识到单个作品,如同单一的行动或思想一样,不可能有效反映被试的心理状况。

Cohen(1985)绘画诊断系列要求被试完成二幅18X24英寸的12色蜡笔画:

(1)自山绘画;

(2)画树;(3)画情感。

Levick(1989)的情绪和认知艺术疗法测评包括6幅12X18英寸的16彩油画笔:

(1)自由画;

(2)画自己;(3)涂鸦;(4)涂鸦基础上绘画;(5)地点;(6)家庭。

动力(kinetic)绘画艺术评定是一种新绘画任务形式,它要求被试画人在“做某事”。

Burns和Kaufman(1972)的动力家庭绘画测验要求被试画一幅家庭中每个成员(包括被试自己)在做事的画。

依据绘画中人物的动作、绘画的方式和图形符号对绘画进行评定。

国外现有的艺术评定

1.1921年,罗夏(Rorschach)的墨渍测验,

标志着绘画作为心理评定的开端。

2.1926年,古伊纳夫(Goodenough)画人测验,表明心理学家开始采用绘画艺术评定的方式进行心理测量。

3.1965年,Ulman的Ulman人格评定程序(UPAP)

4.1968年,Koppitz的人像绘画测验(HFD),60年代以后,绘画艺术评定得到较大发展,产生了大量绘画测验。

5.1972年,Bums和Kaufman的动力家庭绘画(KFD)

6.1985年,Knoff等人的动力学校绘画(KSD)

7.1985年,Cohen的绘画诊断系列(DDS)

8.1989年,Levick的情绪-认知艺术疗法测评(LECATA)

9.1990年,Silver的绘画测验(SDT)

10.1993年Landgarten的杂志图片拼贴画(MPC)测验

11.1994年,Horovitz-Darby的信仰艺术评定(BATA)

绘画艺术评定的优势

绘画艺术评定是众多心理测验的一种形式。

一般有两种形式。

第一,刺激性绘画艺术评定。

要求受测者对标准化视觉刺激做出言语反应,如罗夏墨渍测验。

第二,创作性绘画艺术评定。

要求受测者根据一定任务进行绘画,评定者根据艺术作品的内容特征或形式特征进行评定,如房一树一人测验。

绘画艺术评定要求受测者按照一定要求作画,或者对评定者给出的特定视觉刺激做出言语化反应,评定者再绘画作品或言语反应内容进行分析,以此推测受测者心理特点,做出评定或诊断。

绘画艺术评定与纸笔测验和口头测验相比,其优势在于:

1、适用于阻抗严重或没有语言能力的患者特别,不受语言表达能力限制,儿童、聋哑人、智障患者可以接受测验。

Edwards(1986)认为绘画是与言语并存的方式,也是最简洁的非言语性语言。

艺术没有语言发展的局限,因而传达最直接的思想和感情。

2、绘画艺术评定对受测者的反应没有限制,受测者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一般纸笔测验特别是人格自陈测验,从题目到答案选项都是编者预定的。

这就可能限制受测者做出反应的范围。

个体有时无法完全自由地、真实地、有效地表达自己。

3、绘画艺术评定目的具有隐藏性,减少了受测者装坏和装好的倾向和刻意地表现自己的可能。

即绘画者无法知道自己作品中心理内容,只有专业治疗师才能够进行分析。

4、绘画艺术评定是投射性的,可以测量个体无意识成分。

Machover(1949)观察到了投射法可以表达无意识内容。

他认为,以言语沟通而进行的自我表达是不清楚的。

图画心理学中的笔迹分析知识

简单的说,图画心理学是依据绘画者所绘图像,从线条、大小等诸多角度去分析绘画者的心理。

图画心理学经常通过让受测者画一个家庭、画树、屋树人、自由绘画等方式,来考察绘画者的人际关系、心理状态/性格特征等。

其基本理论有二个:

第一,图画天然就是表达自我的有效工具,它是表达我们潜意识的直接工具;第二,图画是一种投射技术,它能够反映人们内在的、潜意识层面的信息,人们队图画的防御心理比较低;第三,图画所传递的信息量远比语言丰富,表现能力更强,而且,在画图的过程中,人们进一步理清自己的思路,把无形的东西有形化,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或相反)。

[1]

我们都知道,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在此不用多言,具体可以参见《汉字心理学》《汉字体态论》等著作),图画心理学的三个基本理论基本能适用于汉字,本文主要是借鉴图画心理学的分析层次来进行笔迹分析。

图画心理学至少从三个层次来分析一幅图画:

一是从整体上去分析,包括画面大小、笔画力度、构图/颜色等;二是从画的过程去分析,包括先画什么/再画什么,是否有涂擦,花了多长时间等;三是从画的内容上去分析。

前两者的分析适用于所有的图画。

[2]本文主要是分析第一个层次分析方法在笔迹分析中的适用性。

画面大小:

图画心理学认为,图画面积的大小和作画者的自我评价有关,如果画面非常大,有可能表示以下几种含义:

有可能是一种攻击性倾向;有可能因内心的无力感而表现出的外在的防御机制;表现出情绪化、躁动的倾向。

如果画面非常小,则表现出对自我评价较低,或者是表现出拘谨、胆怯和害羞的倾向,或者是可能缺乏安全感、情绪低落,或者是表现出绘画者可能有退缩的倾向。

画面在纸的上方且比较小时,表现出绘画者心理能量较低。

我们都知道,在笔迹分析中,字的大小也是与自我评价相关的,尤其是正文和签名放在一起时候进行比较分析,一般来说,正文反映的是书写者的社会评价,而签名反映的是书写者的自我评价,如果签名比正文大很多,表示书写者自我评价较高,自我意识强等特点,相反,则表示书写者害羞自卑、自信不足等特点。

在笔迹分析中,如果字很大,则表现出书写者多有雄心壮志,不拘小节,崇尚自由,兴趣广泛,视野开阔,喜欢社交和表现自己,行动欲较强,但是缺乏精益求精的精神等等。

这是一般情况,也是大多数笔迹分析爱好者关注的东西。

但是如果字体很大,线条颤抖,并且线条有被刻意拉伸的现象,则是心理补偿在起作用,这也是徐庆元所提到的负相关,这样的笔迹往往暴露出书写者内心的无力感和对外的防御心理。

需要提醒的是,在笔迹分析中,单纯分析字体的大小很有可能会出差错,需要与其他的笔迹特征结合起来,尤其是笔压。

如果一份笔迹上方的空白过小,说明书写者知识缺乏,心胸狭窄,目光短浅或者是有一种寻求保护的心理(这种情况在儿童笔迹中较多见)。

[3]这也是与图画心理学中的结论相吻合的。

画面位置:

如果画面处于纸的中间,这是最普遍的一种情况,它代表了一种安全感。

但是也有人说如果处于正中央,可能表示没有安全感,且在人际关系中比较固执。

如果处于纸的上部,表明绘画者高层次的抱负,会努力达到目标,也可能代表一种乐观,有时是一种不合理的乐观。

如果处于纸的下部,表明没有安全感,代表一种匮乏感,表示书写者情绪低落倾向或悲观主义倾向。

如果处于纸的边缘或者是最下部,表明绘画者没有安全感或者是缺乏自信,需要外部支持,悲观,依赖他人,害怕独立,或者是逃避尝试新的东西,或者沉迷在幻想中。

画面位置对应在笔迹分析中,也就是一幅笔迹在纸面上的位置,这是绝大多数笔迹分析爱好者或者是专家忽略的、不引起重视的方面。

其实这能够揭示出很多的隐含意义。

比如在赵庆梅女士《笔迹分析与测试》一书中提到,纸面上方的空白表示书写者对社会习惯、风俗、权力机关等的尊重,而我们平时的书写都要求留有“天头地脚”,天头地脚不单单是为了保持美观,也是读书人写批注的地方。

如果一个人天头地脚都不留,这说明书写者不能停止行动或者是在寻找一种安全感,也说明书写者对社会风俗和他人的不尊重。

从物理学上来说,重心越低,物体就越能够保持稳定,这也能反映在图画心理学和笔迹分析中,整幅笔迹如果在纸面的下部,这说明书写者在寻找一种稳定感,当然,这表明了其内心的不安全感,以及一种逃避现状的心理。

我们大多数人分析笔迹,都是过于注重笔迹的个别特征,当然,这并不是一件坏事,也能揭示出书写者的很多特征,然而我们有时候是不是可以换一个角度,我们尝试着将整幅笔迹看成是一幅画,从整体的角度,甚至以欣赏书法、山水画的方式去观察一幅笔迹呢?

用笔力度:

有力的笔触表示绘画者思维敏捷,自信,果断。

如果特别用力,可能代表自信,有能量,有信心,也有可能代表神经绷紧,代表攻击性或脾气暴躁,或者是代表器质性病变,如脑炎、癫痫等。

轻微力度可能代表犹豫不决,畏缩,害怕,没有安全感,或者是不能适应环境,以及低能量水平。

而断续的、弯曲的笔触表示了绘画者的犹豫不决,依赖和情绪化倾向,或者是柔弱和顺从。

在笔迹分析中,笔压也就是图画心理学中的用笔力度,往往最能反映出书写者的能量水平的高低。

笔压重表述心理能量高,从书写者身上体现出来,便是思维敏捷,自信和果断,但是如果特别用力,也就是说心理能量很高却缺乏畅通的疏通渠道,心理能量得不到正常的宣泄,则会形成负面的特征,如攻击性,脾气暴躁。

我们只需要知道,如果人的内心能量能得到正常的流泻,那么表现出来的多是正面的特征,如果得不到正常的流泻,负面特征的表达多伴有笔迹线条中的颤抖。

笔压的轻微表明书写者内心能量较低,这表明书写者内心活动无法得到足够的能量支持,表现出来也就使没有安全感、犹豫不决、适应能力不强、顺从等特征。

我们在笔迹分析过程中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无法通过正常渠道宣泄出来的能量所造成的后果。

在笔迹生理分析中,我们也会遇到这样的情况,笔压过重,则有可能说明书写者的器质性病变,如笔压过重,笔迹中上部粘连,则书写者很有可能患有脑炎,或者是容易中风。

线条特征:

线条是图画的基本元素,不同的线条传递着不同的信息。

长的线条表示绘画者能够较好的控制自己的行为,但有时会压抑自己,短而断续的线条表示冲动性,而强调横向线条表示无力和害怕,自我保护倾向或者是女性化,强调竖向线条代表自信和果断,强调曲线可能代表厌恶常规,线条过于僵硬代表固执或攻击性倾向,不断改变笔触的方向代表缺乏安全感。

笔迹分析中,线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线条也是多姿多彩、各式各样的,有光滑的线条,有弹性的线条,有粗糙的线条,有颤抖的线条,等等等等,甚至徐庆元先生创立了“线条触觉理论”,主要从线条去分析人的内心活动和性格特征。

关于线条的阐述,大家可以去查阅徐庆元的《笔迹线条的触觉心理》(贵州省新闻出版局),或者是其他相关书籍。

在这里,我主要想对线条的方向性作一点说明。

图画心理学中认为强调横向线条表示无力和害怕,而我们都知道,横在所有的笔画是最能表示和维持稳定的,如果过于强调这一种笔画,自然说明书写者内心对于稳定的追求和内心的不稳定感,或者是保守的倾向。

在刘兆钟先生的《笔迹探秘》中,在谈到“通篇横向笔画明显”时,认为这种特征表示书写者“有恒心和毅力,情绪较为稳定,处事不惊。

遵循着固定的模式,很少有独特的见解。

虽然求稳怕乱,但在一些问题上仍有些莽撞。

”[4]如果过于强调竖向的笔画,则表示个性刚直,有正义感,有主见。

反应机敏,精于某种技艺,思维存在惯性定式,生活情绪单调,适应能力弱。

如果线条多曲线,且柔弱无力,图画心理学中说表示绘画者厌恶常规,而笔迹中如果遇见这样的线条,则说明书写者在性别认证上存在问题,往往会有一个强势的母亲。

止匕外,无论是什么方向的线条,只要线条过长,或者是很僵硬,则反映出书写者的固执与不够灵活,甚至是攻击性倾向。

李中湮先生的《重塑心灵》一书在提及NLP的十二条前提假设时说:

“灵活亦是自信的表现。

自信越不足,坚持某个模式的态度会越强硬。

”[5]换句话说,越是固执的人,他的自信就越不足,他就会固守于某种模式,害怕改变,在被逼迫改变时,会产生攻击性行为。

图画心理学中还有许多方法可以被笔迹分析学习、借鉴,由于笔者对图画心理学只知有一不知有二,还望方家指点、批评,并进行补充。

[1]严文华:

《心理画外音》,上海画报出版社,2003年6月第1版,264页

⑵严文华:

《心理画外音》,上海画报出版社,2003年6月第1版,274页

[3]赵庆梅:

《笔迹分析与测试》,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117页

[4]刘兆钟:

《笔迹探秘》,上海科学教育出版社,1997年4月第1版,20页

[5]李中滢:

《重塑心灵》,知识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17页

绘画治疗例一画狗游戏

在游戏的治疗中Kissel(1990)也有提到有关的游戏治疗类型:

如表…

使放松的游戏类型使变紧的游戏类型

1.黏土2.蜡笔画3.油漆4.指画5.音乐6.拳击带7.水8,沙箱9.木偶戏1.缝纫

2.模型3.卡片4.棋类5.纸牌6.规则性游戏7.录像机8.镜子

儿童绘画治疗游戏举例-画狗游戏

1.功能:

减低幼儿对情境的焦虑不安,有助于建立趣味性,不具威胁的谄商关系,促进幼儿的口语表达,尤其适合第一次造商时使用,做为后续活动的暖身。

2.材料:

纸、笔

3.实施程序:

1.辅导员可以先自我介绍,然后询问幼儿「你曾经玩过画画的游戏吗?

」随后辅导员在画纸上画出一个方形。

「从前有一间房子」辅导员一面说,一面画,在方形上画上两个小窗及一扇门,「它就像其它的房子一样有两个窗户和一个门,还有一个尖尖的屋顶和两支小小的烟囱」。

2.辅导员引发与幼儿的互动,「这个屋子里住了一位小小孩你说他的名字叫什幺呢?

」,如果幼儿未做回答,辅导员就为他取个名字(如『保保』)。

「好,保保住在这个屋子里,还有谁也和保保住在这个屋子里呢?

」若幼儿回答时,辅导员可给予专注并且做简短的反应,若幼儿未回答,辅导员则接着说:

「保保和他的爸爸,妈妈还有一只小狗住在一起,你想这只小狗要叫做什幺名字比较好呢?

」同样的等幼儿为它命名,若幼儿未做反应,辅导员则为这只小狗命名(如『猫』)。

3.「保保很喜欢猫,每天晚上都要抱着猫睡觉。

有一天早上,当保保醒过来的时候发现猫不见了。

保保赶快跑到门口去找猫。

」(自屋子的门向外画一条线)问儿童「保保有没有找到猫呢?

」如果儿童回答「没有」,辅导员就注意他的意见,继续下一步骤,如果儿童回答「有」,辅导员就说:

「保保走近一看,发现那只狗跟猫长得好象好象,可是它不是猫。

4.辅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