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理及断层和金矿类型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8075910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96.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节理及断层和金矿类型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节理及断层和金矿类型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节理及断层和金矿类型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节理及断层和金矿类型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节理及断层和金矿类型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节理及断层和金矿类型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节理及断层和金矿类型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节理及断层和金矿类型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节理及断层和金矿类型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节理及断层和金矿类型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节理及断层和金矿类型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节理及断层和金矿类型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节理及断层和金矿类型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节理及断层和金矿类型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节理及断层和金矿类型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节理及断层和金矿类型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节理及断层和金矿类型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节理及断层和金矿类型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节理及断层和金矿类型Word文档格式.docx

《节理及断层和金矿类型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节理及断层和金矿类型Word文档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节理及断层和金矿类型Word文档格式.docx

张性(正)断层:

断层面具有张性裂缝的特征,即往往是比较不那么平直的,而是较多弯曲的,有时甚至是波浪状的。

构造岩石虽可破碎,但里面的原有结构、构造大多可保存。

断层角砾岩的角砾大小相差悬殊,多呈棱角状,分布无序,胶结物以外来物为主,往往胶结差。

压性(逆)断层:

断层面具有剪性裂缝的特征,往往比较平直和光滑,镜面特别发育。

可见糜棱岩,角砾大小相差较小,大多数为中-细砾。

角砾多变得比较浑圆。

胶结物往往比角砾含量多,胶结较紧密。

(以上为陈国达理论)。

压性断裂面的主要特征:

裂面形态往往呈舒缓波状,沿走向该特征更明显。

所谓舒缓波状是指裂面波动的幅度小,偏转的角度往往小于10°

破裂面上常发育有逆冲擦痕,常有动力变质矿物形成的应力薄膜,出现“凸包”。

如断裂受到强烈的挤压剪切作用,也可以使断面呈光滑的镜面。

挤压破裂带常形成的构造岩发育,破碎岩、碎斑岩、碎粒岩、糜棱岩构造透镜体;

塑性岩石在压应力作用下,使片状、板状、柱状、针状等矿物沿挤压区定向排列,常形成片理、页理等。

在空间上,破裂的岩块位移距离不大,基本上是原地挤压破碎的;

两盘的围岩很少混杂,在平面上,片理、页理、构造透镜体的长轴方向平行于挤压面分布。

在柱、剖面上,则与裂面斜交,组成的构造岩成分简单,胶结较紧密。

断裂的一侧或两侧,派生构造发育,派生构造在走向上往往与主断裂面平行,在倾向上与主断裂相交,并且受主断裂的限制。

张性断裂面的主要特征:

张性裂面的形状一般是不规则的,往往成锯齿状或肘状曲折,绕过岩石中的砾石、结核;

裂面粗糙不平,裂隙带内发育构造角砾岩,破碎的岩块有明显的位移,显示两盘围岩塌落的特点(无外来成分的砾石),混杂堆积,角砾棱角明显,大小不一(角砾大小相差悬殊),且胶结疏松。

张性断裂旁策的派生构造一般不发育,有时出现羽状裂隙及拖褶皱,指示上盘下落,张裂带、构造角砾岩带的规模大小不一,大者可深切到地幔。

扭性破裂面的主要特征:

扭裂面的形态一般比较平直光滑,如刀切一般,故又可称“刀切面”,产状沿走向、倾向较稳定,延伸较远,不受早先生成的裂隙、砾石限制,往往将它们错开。

扭裂面呈光滑的镜面,面上发育的水平擦痕和阶步;

裂面上有应力薄膜,如带内构造岩粒度一般较细,往往出现糜棱岩及断层泥,构造岩中碎裂园化现象明显,片理、叶理、构造透镜体长轴等与扭裂面斜交,交线多近于直立。

扭性断裂两侧、旁侧构造发育,派生的羽状节理、人字型分枝断裂、拖拉褶皱均有出现,走向与主断裂斜交。

不同力学性质构造面的控矿特征

压性断裂的控矿特征:

由于压性断裂面呈舒缓波状,故在平面上矿脉形态往往胀缩相间,呈尖没再现的透镜体或串珠状,当成带出现时,则分支再合,交织成网。

岩块和夹石呈扁平透镜状平行排列,剖面上,常呈斜列状分布,有时出现陡窄缓宽的现象。

张性断裂的控矿特征:

张性断裂中充填的矿脉单体短小,成组成带出现,分布较乱,形态不很规则,大角度转弯成分枝,剖面上,呈楔状尖没,成出现缓窄陡宽的现象。

扭性断裂的控矿特征:

矿脉形态简单,产状稳定,连续性好,单脉延伸较长,脉体两侧羽状分枝发育,在交叉处矿脉显著膨大,在剖面上,矿脉往往陡倾斜,而且平行排列。

(以上为昆工理论)。

在地台区及地洼区,通常具有由地槽构造层及(或)前地槽阶段所成古老构造层构成的基底【褶皱基底及(或)结晶基底】。

复在基底之上的地台构造层叫做(沉积)盖层,地洼构造层也可列入广义的盖层。

 

一、内生矿床成矿前后及成矿期断层的认识标志

(一)内生矿床成矿前断层的认识标志:

其主要特征是可以有矿化,或者被岩墙充填。

1、侵入体前断层,被侵入岩体所利用,或者受其侵入的影响。

2、岩墙前断层,穿过侵入岩体,而自身则被岩墙所利用和充填。

3、矿化前断层,切断岩墙,含有岩墙碎块作为断层角砾岩成分,而自身则有矿化。

断层与矿化一致,后者的范围受前者所控制;

矿体产状严格受断层的产状所控制;

断层带中的断层角砾岩和碎裂岩块,以及断层层两壁,皆有围岩蚀变及其他矿化现象,以致二者界线不清楚;

断裂带被矿石所充填,其断层角砾岩常被矿石所胶结,而角砾岩中无矿石成分;

在断裂带内,从中心到边部,矿石的结构、构造及成分往往有对称的分带性。

当有不透水的断层泥存在于一壁时,则对壁矿化与蚀变均较强烈;

断层带内的物质中,成矿元素有显著的富集。

(二)内生矿床成矿期断层的认识标志:

在成矿过程中,构造运动往往强烈而相当频繁,因此,既有新生断层(及其他节理)的形成,更可使矿区、矿床内原先已有的断层多次重新张开。

成矿期断层(包括新生的和再活动的旧断层)的特征如下:

1、沿着较早矿脉中部或侧旁,有同一成矿时期的较晚矿化阶段的矿脉形成,为矿化过程中断层在不同矿化阶段多次张开的产物。

2、不同方向的矿脉和岩脉互相彼此穿插。

3、同一成矿时期的较早矿化阶段的矿脉为断层所错移,并被较晚的矿脉所切穿(切错并产生位移)。

4、同一成矿时期的较早矿化阶段的矿脉被破碎,成分断层角砾岩的成分,并被较晚成矿物质所胶结或交代。

(三)内生矿床成矿后断层的认识标志:

1、矿体没走向、倾向突然断失,或矿体产状、形态及矿石结构、构造呈现突然的变化。

2、矿石被断层所破碎,成为角砾,参与断层角砾岩的成分,这些角砾不再被该勘矿液所胶结。

3、矿石的断面上有被断层运动所造成的磨光面及擦痕。

断层两壁的围岩蚀变不同,或蚀变现象相差很大。

断层带中无(该期)矿化现象。

二、外生矿床成矿前后及成矿期断层的认识标志

(一)外生矿床成矿前断层的认识标志:

在断层靠盆地一侧,可以见到盆地边缘相沉积(例如含矿地层的底砾岩)直接盖在断层的另一侧的较老地层(为断层壁之一)上面,这显示含矿地层是在为层形成以后,伴随着相对上升一壁的剥蚀削低而逐步堆积起来的,而非含矿地层形成以后被所切断的;

断层角砾岩中不见矿层或含矿地层被辗碎并被拖移的砾块。

(二)外生矿床成矿期断层的认识标志:

在沉积矿床形成过程中,这类断层就其与含矿沉积建造的时间关系来说,统属于沉积为层,也叫“同生断层”,这类断层可使沉积盆地的下陷深度逐渐加大。

还可使成矿期内较早沉积的矿层受到切断及错移,在断层面上出现擦痕,矿层可被辗成碎块,参与断层角砾岩的成分。

“同生断层”以生长断层最活跃。

(三)外生矿床成矿后断层的认识标志:

所有成矿期内先后所成的矿层都被切断、推移,沿矿层走向、倾向往往骤然消失(不是尖没);

所有成矿期内先后所成的矿层都可以被碎成角砾,参与断层角砾岩的成分,并被断层中的物质成分或外来成分所胶结。

必须注意,较早大地构造发展阶段、较早地壳运动期形成的断层,往往可以被后期构造运动所利用,并受其影响而再度活动。

这样,在多阶段成矿的矿区,对于内生矿床来说,早期形成的断层可以再受一次或多次矿液充填,使较早大地构造发展阶段或地壳运动期的矿脉,被后期的另一个大地构造发展阶段或地壳运动期的矿脉所穿切,或者早期矿体被破碎而被后期矿液所胶结。

断层折射规律(断层穿过过两种不同性质的岩石的分界面时,就会发生倾角或走向的变化,这就叫断层折射)。

逆断层进入较脆性的岩石时,倾角变小;

正断层进入较脆性的岩石时,倾角变大;

左旋平移断层进入较脆性的岩石时,走向偏左;

右旋平移断层进入较脆性的岩石时,走向偏右。

在正断层中,矿体、矿柱可以形成的位置,是在断层面倾角沿倾向增大处;

在逆断层中,矿体、矿柱可以形成的位置,是在断层面倾角沿倾向减小处;

在平移断层中,,矿体、矿柱可以形成的位置,是左旋平移断层走向偏左处和右旋平移断层走向偏右处。

1、两条以上不同方向的断层,或者是断层同别的裂隙相交,其交汇处往往矿液富集,成为矿体、矿柱,有时成为矿床所在。

同时期或不同时期所形成的不同方向,有时属于不同构造系的二个或多个断层,互相交切时,交接的地方,常可成为矿化有利的构造部位,当交角为锐角时,尤为显著。

中小断裂的交汇处,常可直接控制矿体、矿柱的形成;

而大断裂、深断裂的这种构造部位,除可直接成为矿体的产出所在之外,在更多的情况下,还可成为岩浆侵入或喷出的有利通道,从而间接控制矿床、矿体的产生;

甚至控制着矿田、矿区的出现。

交切断层之所以成为矿化有利构造,目前有两种说法,一是由于两种以上不同的成矿溶液互相作用的结果。

从构造的角度来着,在断层交切的地段,应力集中,岩石所破碎特别强烈,以致微小裂隙增加,甚至出现角砾岩化,遂为矿化富集提供了空间条件。

一般来说,交切断层的交线常可伸入地下深处。

沿交线岩石遭受强烈破坏,既是矿液上升运移的最有利道,也是沉淀成矿的最有利场所,因而常有矿体、矿柱在该处发育,并可向深部延(深)伸。

交切断层的成矿作用以斜交为好。

2、主断层同侧羽裂隙交接形成的矿体、矿柱

从断层向侧旁伸出来的羽状裂隙(尤其是张性节理),或者是主断层派生出来的次级断层,往往是成矿有利构造部位之一。

其原因一是由于侧羽裂隙发育的地段,破碎强烈,微裂隙很多;

二是,特别是就通常可起导矿作用的较大断裂而论,至少部分地还同岩浆侵入及上升时主断裂的性质有关。

如果当时它是压性或压剪性断层,便常可使矿液或岩浆较难沉淀或冷凝于断裂的主体里面,反而较易在派生裂隙,特别是它们与主断层交汇之处形成矿体或岩体,这是因为岩浆或矿液通常都朝着压力较小的方向流动。

3、断层与层面交切形成的矿体、矿柱

层面,特别是二种不同性质的岩层接触面,当受断层穿切时,易受其影响而发生张开,因而有利于矿化富集。

不同岩性的薄岩层较厚岩层最有利。

当断层进入脆性较强的岩石地段时,由于岩石容易破碎,便有利于矿化。

岩石的孔隙度大处,渗透性好,对矿液的迁移和充填相当有利,如岩石的孔隙度大,其上又被渗透性差的岩石所盖,则对成矿更为有利;

断层进入化学性质有利的岩石地体段(如矽卡岩)。

断层与渗透性差的岩石相遇,断层如进入象泥岩、页岩之类的不易渗透的岩石地段,矿液流至该处,即被阻拦,停留下来,形成矿体。

断层泥也具有上述作用。

中国金矿床类型

矿床类型的划分,是矿床研究中的主要课题之一。

我国对金矿分类方法的研究,近年提出的论述较多,矿床分类的目的在于应用,便于有效地指导矿床勘查和评价。

以金矿容矿岩系与矿化体产出形式为基础的分类方案,可以将我国金矿床分为10类22个亚类(表3.18.8)。

表3.18.8中国金矿床主要类型表

一、产于太古宙—古元古代变中基性火山-沉积杂岩(绿岩带)中的金矿(绿岩带型金矿)

  本类金矿系指赋存于变中基性火山岩系和部分沉积岩系中的金矿床。

主要分布在我国华北老地台区,如乌拉山—大青山、燕辽、清原—桦甸、小秦岭与胶东地区。

容矿岩系是一套中深变质的斜长角闪岩、斜长角闪片麻岩,原岩为变中基性火山-沉积杂岩(一般称为绿岩带)。

  它是中国金矿床主要类型之一,极具经济意义,分布点多面广,储量与产量都很大。

已知该类金矿床(点)100多处,约占全国岩金矿床总数22%,储量约占岩金总储量29%,矿床平均规模约为5.5t/个。

  据矿体产出形式,可将金矿分为二个亚类:

①石英脉(包括石英-钾长石脉)型,如吉林夹皮沟、河北小营盘、河南小秦岭、内蒙古包头金矿;

②复脉带(或片理化带),如河北金厂峪、浙江诸暨金矿床。

  本类金矿主要地质特征是:

  1)金矿化主要赋存于太古宙古老基底隆起区,基底的地球化学场与金矿成矿作用关系十分密切。

大多数金矿分布于深大断裂系统中。

  2)金矿化与古老中基性火山岩类变质而成的绿岩密切相关。

容矿层位在夹皮沟地区为鞍山群三道沟组、杨家店组、燕辽地区为建平群小塔子沟组,迁西群上川组,乌拉山—大青山地区为乌拉山群、集宁群,小秦岭为太华群下部岩组,岩石变质较深,普遍遭受混合岩化作用。

  3)该类金矿赋存区多有岩浆活动,矿床距中酸性侵入体一般0.5~5km,常见矿脉与岩脉伴生。

  4)围岩蚀变主要有硅化、黄铁矿化、绢云母化,其次为碳酸盐化、钠化、绿泥石化等。

  5)矿化体主要呈脉状,矿脉延伸较大,且延伸大于延长。

  6)矿石矿物主要为黄铁矿,不等量的方铅矿、闪锌矿、黄铜矿,脉石矿物为石英、绢云母、钠长石、绿泥石及碳酸盐类等。

  7)金矿物以自然金为主,其次是碲金矿、银金矿。

金主要赋存于黄铁矿中。

二、产于元古宙变碎屑岩、泥质岩碳酸盐岩中的金矿

  泛指与元古宙变碎屑岩、千枚岩、板岩及片岩类有空间关系的金矿床,主要分布在江南古陆,辽东、内蒙古白云、阿尔泰及广东云开等地。

容矿岩系为变碎屑岩、千枚岩、板岩及片岩类,原岩为碎屑岩、泥质-半泥质岩石。

  据统计,已知该类金矿床(点)100多处,占全国岩金矿床总数20%,探获储量占岩金总储量14%,矿床平均规模4.3t/个,找矿远景较大。

  根据矿化体产出形式划分为两个亚类:

①脉型金矿,如湘西、黄金洞、四道沟、银洞坡等金矿床;

②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如猫岭、金山、河台金矿床。

  本类金矿地质特征是:

  1)区域性大断裂的次级断裂或层间断裂是控矿重要条件。

  2)容矿层主要是辽河群、白云鄂博群、阿尔泰群、双桥山群、板溪群等。

容矿岩系为中浅变质岩类的变碎屑岩、板岩、云英片岩类,并含中基、中酸性火山岩。

  3)矿体多与层理一致,呈脉状、交错脉状,矿化集中在背斜轴部或其附近。

  4)围岩蚀变主要有硅化、黄铁矿化,次为绢云母化、碳酸盐化等。

  5)矿石矿物主要有自然金、黄铁矿、毒矿、辉锑矿、白钨矿等,脉石矿物有石英、绢云母和绿泥石等。

三、产于震旦纪-三叠纪粉砂岩、泥质岩碳酸盐岩中的金矿

  这是我国金矿中的一个新类型。

自80年代以来,在广西田林、隆林、凌云、凤山、乐业、天峨及百色,贵州望谟、册亨、兴仁、兴义、安龙及云南文山等地,陆续找到一批不同规模的矿床,构成了滇桂黔“金三角”区。

另在川西北、秦岭、湘中、鄂西南、赣西北等地也找到一批类似的金矿床(点)。

这类金矿一般品位低、矿物颗粒细,但矿化均匀,储量大,埋藏浅,适于露采,因此,是一种具有重要工业意义和广阔开发远景的金矿类型。

  据统计,我国已知这类金矿床约150个,探获储量占岩金总储量的13%,矿床平均规模3.4t/个。

  根据矿化体产出形式可分为3个亚类:

①微细浸染型金矿,如广西凤山、金牙,贵州板其、丫他、戈塘、紫木凼,四川东北寨、丘洛、毛儿盖,湖南高家坳等金矿床;

②脉型金矿,如广西叫曼金矿床;

③构造角砾岩型金矿,如陕西双王、二台子金矿床。

  该类金矿具有以下特征:

  1)金矿主要分布于显生宙褶皱带中,具有明显层控性,其容矿岩系为沉积-浅变质沉积岩,如粉砂岩、泥质岩及碳酸盐岩。

这些地层大多含有碳质、泥质。

矿化富集常产出在两种不同岩性的层间破碎带、层间裂隙、层间滑动带、背斜轴部或近轴部的有利部位。

  2)含金地质体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破碎-蚀变岩体,本身就是矿体,矿化呈微细浸染状,品位低,规模大;

另一类是脉型(含金石英-方解石脉和含金黄铁矿脉),为可见金,品位较高,规模小。

  3)围岩蚀变以硅化、黄铁矿化为主,其次为重晶石化、碳酸盐化等。

其中硅化、黄铁矿化与金关系密切。

  4)常见矿石矿物有黄铁矿、毒砂、雄黄和辉锑矿,还有少量白铁矿、雌黄、辰砂,偶见铜、铅、锌硫化物,脉石矿物主要有石英、碳酸盐矿物和泥质矿物。

  5)金多呈微粒和显微粒状,矿体与围岩没有明显界线,黄铁矿和粘土类矿物为载金矿物。

  6)矿区发育有中-基性、超基性岩脉,在空间上与金矿化关系密切。

  7)矿床(点)或其附近往往有锑、砷、汞、黄铁矿等矿床(矿物)伴生,并有一定成因联系。

四、产于花岗岩类侵入体中的金矿

  指古生代以来,与岩浆热液作用有关产于花岗岩类侵入体(包括内带和外带)中的金矿床。

该类金矿床(点),无论在我国北方和南方均分布很广,尤以燕辽及胶辽地区为多。

据统计,已知该类矿床(点)120余处,探获储量占岩金总储量的37%,矿床平均规模7.9t/个。

  根据矿体产出形式划分为4个亚类:

①石英脉型金矿,如玲珑、峪耳崖、龙水金矿床;

②破碎蚀变岩型金矿,如焦家、新城金矿床;

③细脉浸染型(也称花岗岩型)金矿,如界河金矿床;

④夕卡岩型金矿,如鸡冠嘴、鸡笼山金矿床。

  本类金矿的主要地质特征是:

  1)主要分布在基底隆起区的构造-岩浆活动带中,区域性深大断裂为控岩导矿构造,次级断裂为控矿构造。

  2)成矿作用与重熔、同熔岩浆侵入活动有关,成矿时代有加里东期、海西期和燕山期,燕山期是主要的。

复式岩体与成矿的关系十分密切。

  3)金矿化带内通常有数条平行矿体。

矿体与矿化带、矿化带与围岩呈渐变过渡,唯石英脉型与围岩界线清楚。

  4)矿化类型主要是石英脉型和破碎蚀变岩型。

前者规模较小,但品位富;

后者规模大,品位偏低。

  5)围岩蚀变以硅化、黄铁矿化、绢云母化、钾化为主,碳酸盐化及绿泥石化等次之。

  6)矿石矿物组合较简单,金属矿物为黄铁矿、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等,脉石矿物主要是石英。

  7)金矿物有自然金、银金矿、碲金矿等。

金矿成色波动较大(454‰~950‰)。

  需要指出:

①破碎蚀变岩型金矿,是我国60年代后期在胶东发现的一种重要的金矿类型,矿床规模与储量都很大,具有较大的找矿潜力。

②花岗岩中细脉浸染型金矿,继1987年招远市黄金公司首先发现于胶东界河金矿后,在邻区河东金矿、玲珑金矿、河北峪耳崖等地也发现类似的矿体,这是很值得重视的金矿新类型。

③夕卡岩型金矿,过去金只是在勘查夕卡岩型矿床时作为伴生组分,未作主要勘查对象,大量资料表明,我国东部地区夕卡岩型矿床分布普遍,大都含金。

有的属伴生金或共生金,有的形成独立金矿,甚至大型金矿。

如鄂东鸡冠嘴等金矿。

因此重新认识、重视含金夕卡岩型矿床的勘查,对于扩大我国黄金储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五、产于碱性侵入岩中的金矿

  指产于碱性侵入岩体内部或近矿围岩裂隙中的金矿床。

矿化类型一般为石英脉-蚀变岩型。

  这类金矿,1985年首先发现于河北东坪,之后在邻区后沟及滇西也发现类似的矿床,目前正在勘探,矿床规模较大。

  本类金矿地质特征(以东坪金矿为例)简介如下:

  1)碱性侵入岩为金矿直接围岩。

岩体长33km,宽5.5~7.7km,面积215km2。

岩性复杂,主要由二长岩-石英二长岩系列、正长岩系列组成。

岩体时代为燕山期。

  2)岩体受区域性深大断裂控制,次级断裂构造控制矿化空间展布。

岩体的围岩为太古宇变质岩系。

  3)围岩蚀变主要有硅化、钾长石化、绢英岩化、碳酸盐化、重晶石化及绿泥石化等。

其中硅化、钾长石化、绢英岩化与金矿化关系最密切。

  4)矿体呈脉状,已发现数条。

脉带长数百至千余米,矿体长数十到数百米,厚0.n~5m,延深数十至数百米。

呈边幕式排列产出。

  5)矿体由石英单脉及其上下盘石英复脉,钾长石化带及矿化钾长石化二长岩、石英二长岩组成。

金品位以石英脉为中心,向钾长石化带、矿化围岩逐渐降低。

  6)矿石组分复杂,金属矿物主要为黄铁矿、磁铁矿、方铅矿、闪锌矿、碲铋矿、自然银等。

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钾长石、斜长石、绢云母等。

  7)金矿物以自然金为主,其次为碲金矿。

金矿物一般较粗,常见明金。

金成色为934‰~969‰。

成矿温度270~380℃。

六、产于显生宙基性、超基性岩(包括蛇绿岩套)中的金矿

  指金的成矿作用与基性、超基性岩有一定关系,并赋存于基性、超基性岩中或构造接触破碎带内的金矿床(蛇绿岩套型金矿)。

  这类金矿于70年代首先发现于云南墨江金厂,以后相继在新疆托里、青海小松树南沟、陕西煎茶岭、河北金家庄等地也发现类似金矿。

全国已知有23条蛇绿岩带,过去对其中的金矿调查研究不够。

  根据容矿岩系产生特点划分为两个亚类:

①产于基性、超基性岩体中的石英脉-蚀变岩型金矿,如云南墨江金厂、冀北金家庄、陕西煎茶岭金矿床。

②产于显生宙海相基性火山杂岩中的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如青海小松树南沟、新疆托里金矿床。

  1)主要分布于板块构造边缘深大断裂的次级断裂构造中。

  2)金矿化产出形式有石英脉-蚀变岩型、蚀变岩型。

含金石英脉呈单脉或网脉状产出。

  3)围岩蚀变主要有硅化、黄铁矿化、铁锰碳酸盐化、铬水云母化、滑石及绿泥石化,其中硅化和黄铁矿化与金矿关系最为密切。

  4)矿化以Au、Ag为主,常含有Pb、Zn、Cu、Ni、Pt、Se等。

金常呈自然金、银金矿、硒金矿、铂金矿等微粒包裹于硫化物中。

  5)矿区内常有花岗岩类侵入体。

矿化富集地段一般为强硅化带、破碎带及晚期脉岩发育地段。

七、产于中、新生代陆相火山岩(包括次火山岩)中的金矿

  系指在成因上与中、新生代的火山作用有关,矿体直接产于火山岩及次火山岩体内或其附近的浅成热液金矿床。

  这类金矿主要分布于我国东部地区,属环太平洋成矿带的外带。

该带广泛发育中生代火山岩系,按其分布特点分为3个岩带:

即大兴安岭-燕山火山岩带、东北东部-胶东火山岩带、东南沿海火山岩带。

岩性为酸性、中酸性,部分为中基性及碱性火山岩类。

时代为侏罗纪—白垩纪。

  这类金矿分布很广,与上述火山岩、次火山岩带分布一致。

目前已探明的有团结构、五凤、赤卫沟、红石、奈林沟、义兴寨、洪山、祁雨沟、赵家沟、霍山、八宝山等金矿床。

探获储量约占岩金总储量7%,矿床平均规模5.5t/个,仍有较大的找矿前景。

  根据矿化围岩特征及矿体的产出形式分2类5个亚类:

  

(1)产于火山岩中的金矿床

  1)脉型金矿,如赤卫沟、奈林沟金矿床;

  2)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如洪山金矿床;

  3)构造角砾岩型金矿,如红石金矿床。

  

(2)产于次火山岩中的金矿

  1)斑岩型金矿,如团结沟金矿床;

  2)隐爆角砾岩型金矿,如祁雨沟金矿床。

  本类矿床主要地质特征是:

  1)这类金矿主要分布于中生代断陷盆地边缘。

深大断裂既控制着断陷盆地,也控制着火山岩的展布。

矿体受火山岩(次火山岩)构造控制。

  2)基底地层含矿性是成矿的重要因素之一,矿床下部或其附近一般均有含金丰度较高的矿源层存在。

容矿围岩为中-中酸性火山岩、火山碎屑岩、碱性火山岩、以及中酸-酸性的浅成和超浅成次火山岩。

矿体对岩体而言是后成的。

  3)矿体赋存的主要部位:

一是火山穹隆、破火山口周围的环状、放射状断裂系统,二是浅成-超浅成次火山岩的顶部或接触带附近。

  4)围岩蚀变一般为硅化、黄铁矿化、绢云母化、碳酸盐化、冰长石化和钠长石化,其中硅化和钠长石化一般接近矿脉。

矿床往往含银较高,延伸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