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共28课7新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8079857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11 大小:77.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共28课7新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1页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共28课7新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1页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共28课7新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1页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共28课7新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1页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共28课7新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1页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共28课7新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1页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共28课7新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1页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共28课7新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1页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共28课7新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1页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共28课7新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1页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共28课7新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1页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共28课7新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11页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共28课7新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11页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共28课7新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11页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共28课7新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11页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共28课7新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11页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共28课7新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11页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共28课7新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11页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共28课7新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11页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共28课7新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共28课7新版Word文件下载.docx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共28课7新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共28课7新版Word文件下载.docx(1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共28课7新版Word文件下载.docx

3.能在实验中感悟到,来自光源的光或者来自物体的反射光进入眼睛,都能使我们看到光源或者该物体。

[科学态度目标]

1.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

2.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光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什么是光源,并能判断哪些物体是光源。

[难点]通过红苹果实验得出来自光源的光或者物体反射的光进入眼睛,都能使得我们看到光源或者该物体的结论。

【教学准备】

有遮光窗帘的教室,红苹果,带孔的黑箱子,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1.聚焦

出示各种有关光的图片,比如阳光照射树林、太阳、星空、发光鱼、点燃的蜡烛、霓虹灯等图片。

教师提问:

请同学们说一说,看到图片后想到了什么?

学生思考:

树林,阳光,勃勃生机,星空繁星点点,会发光的鱼……

为什么人的眼睛能够看到这些物体?

因为眼睛的结构,因为有光……

光是从哪里来的?

你对光有什么了解?

太阳能发光,光照到物体上有影子,月球不能发光……

聚焦本节课主题:

[设计意图]教师出示生活中关于光的图片,激趣引导学生有关光的思考,通过谈话或者头脑风暴的形式提取学生对光的前概念,为光的学习和总结提供支持。

2.探索

教师讲解:

生活中需要光,我们把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提出光源的概念)。

教师布置任务:

小组合作讨论,对老师展示的图片分类,哪些物体是光源,哪些不是光源,简单说明理由。

小组合作:

对前面展示的图片讨论交流,并且进行分类。

出示图片下列哪些是光源,哪些不是光源?

汇报交流:

学生利用教师给出“光源”的概念进行图片分类,针对有争议的分类结果进行交流讨论,明确正确的分类结果。

[设计意图]在对学生的认识基础有了了解之后,为了方便学生理解,教师给出一个界定,即“通常我们把那些自身能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有了这个概念之后,学生可以对前面的分类进行修正,并且通过几个特定的物体进行明确区分,强化认识光源的概念。

3.研讨

(1)如果没有光,会发生什么?

教师提问:

光源自身能发光,所以我们能够看见。

那么,不发光的物体,我们是怎么看见的呢?

是因为光源发出的光照射到物体上,物体再将这些光反射到我们的眼睛里,比如月球不发光,但是我们能够看到月相,是因为月球反射了太阳发出的光。

那如果没有光,会发生什么?

我们还能看清物体吗?

没有光植物就不能生长,没有光就看不到物体……(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阐述自己的观点。

(2)黑箱子苹果实验

教师操作:

出示黑箱子和苹果,将苹果放入盒子中。

如果将窗帘全部遮上,将教室的灯全部关闭,不让一点光进入黑箱子,然后把你的眼睛贴在黑箱子的孔上,你会看到黑箱子里面的苹果吗?

学生猜测一般分为以下三种:

①我不能看到苹果,不论待多长时间。

②眼睛适应了黑暗之后,才能看到红苹果。

③眼睛适应了黑暗之后,才能看到红苹果的影子。

教师调查:

收集全班同学的猜测,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解释。

学生验证:

三到四名同学进行实验体验,并且揭示结果,不论待多长时间,都不能看到苹果,也就是说没有光,我们将看不到物体。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知道,眼睛能够看到物体是因为有光进入眼睛中,但是在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很难细心关注在没有光的情况下,到底会发生什么。

这个研讨活动利用学生的逆向思维,设置假设情景,考察学生对光的认识,通过猜测和验证,最终得出结论,在没有光的情况下,不能看到物体,只有来自光源的光或者来自物体的反射光进入眼睛,我们才能看到光源或者物体,通过这个活动加深对光源的认识,完善学生对光的认知。

4.拓展

教师出示夜视仪的照片,介绍夜视仪的使用原理,并且提问,生活中,还有什么设计与光有关?

课后查阅资料。

[设计意图]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现代技术,对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强化对光的思考,为后面知识的学习埋下伏笔。

【教学后记】

2.光是怎样传播的

本课以上节课为基础对光的特点进一步探索,重点研究光是如何传播的。

在聚焦部分,教材用一张贴近生活的图片引入,将光的传播特点与声音的传播特点相比较,同学们从经验的角度出发,将两者进行辨析,引起认知冲突,推测光的传播特点。

在探究部分,通过实验观察光行进的路线,对自己的推测进行验证,初步建立“光是沿直线传播的”这一核心概念。

在研讨部分,利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说明聚焦部分的问题,做到首尾呼应,深化学生理解。

在知识层次方面,学生在三年级已经知道影子形成的条件,经历上节课的学习后,其对光源的概念有了准确的认识,但是仍然不能具体说出影子形成的原理;

在实验操作方面,五年级的学生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和科学实验素养,对实验课的兴趣非常浓厚,但是逻辑思维能力尚处于发展之中,考虑问题有时不太周全,对于光的传播特点不能准确提炼出科学概念,尤其与声音的传播相比较就会引起认知的冲突。

本节课旨在学生通过探究实验验证光是沿直线传播的,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猜想和假设,收集证据,得出实验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去实际地观察、发现光的传播特点。

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1.能与声音的传播对比,发现光的传播特点。

2.能有依据地推测光的传播路径。

3.能用实验中的现象分析,推理得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1.培养学生爱思考的习惯以及善于思考的能力。

2.在实验观察中能认真观察、勤于思考,能根据实验结果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推理。

了解利用光沿直线传播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

[重点]能够设计完成验证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实验。

[难点]能利用实验中的现象分析,推理出光的传播特点并与声音的传播特点比较区分。

[学生]手电筒、4张矩形卡纸、4个能直立的夹子、实验记录单。

[教师]有关光是直线传播的图片和教学课件。

情景设计:

请一名同学到讲台前,隔着黑色幕布对全班同学说话:

“你们能听见我说话的声音吗?

你们能看到我吗?

为什么我们能够听到声音却看不到真人呢?

因为幕布遮住了同学,能够听到声音是空气能够传播声音,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教师追问:

为什么只能看到同学黑影?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继续来看一下生活中有关光传播的图片(阳光穿过云层、舞台的聚光灯等展示光实验直线传播的图片)。

聚焦主题:

像声音一样,光也有自己的传播方式,与声音的传播相比,光的传播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现场组织活动,引起学生对于声音传播特点和光传播特点的思考比较,回忆声音传播的特点,对光是如何传播的产生好奇。

另外,通过观看生活中光传播的图片,联系生活实际,唤醒学生的生活记忆,对研究光是如何传播的提供经验支持。

同学们说说自己的猜想,光是怎样传播的?

并且说出自己的依据。

学生猜测:

根据教师提供的日常生活中有关光直线传播的图片,认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教师引导:

研究光是如何传播的,我们可以设计一个实验进行验证,教师出示实验材料,然后大家尝试说一说怎样设计这个实验。

[设计意图]学生可以对光的传播提出自己的实验猜想,并且认识到验证自己的猜想需要设计实验,如果根据教师提供的实验材料成功设计出验证猜想的实验方案,说明同学们的猜想都是建立在有依据的推测和预设的基础之上,有助于学生对光传播的思考认识,有助于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能力的培养,同时在同学的交流过程中也培养学生的良好表达习惯和倾听习惯。

教师开始介绍实验操作:

实验分为两个步骤:

①把手电筒放在离你最近的卡纸前,保持一定距离,使手电筒的光能直接穿过这些小孔。

②把中间的一张卡纸向右或者向左移动大约5厘米,再观察纸屏(教师可以进行现场示范)

教师提醒实验注意事项:

①实验重复3次。

②手电筒的光不能照射同学的眼睛。

③小组合作完成实验。

清楚实验规则后,学生进行实验并做好记录。

[设计意图]本课的探索遵循问题—解释—实验验证—解释的程序,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验证实验,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实验的乐趣,边观察,边记录,认真进行实验证据的获取。

实验探索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使得手电筒的光直接穿过这些小孔,第二,使得手电筒的光穿过第一个小孔就被遮挡住,每完成一个都要画出光的传播路径,有助于学生对于光传播特点的可视化理解。

(1)纸屏上的光斑在卡纸上移动前后有什么变化?

你怎样解释这个现象?

教师提问研讨:

请同学们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整理汇报。

学生解释自己的实验结果,根据已经掌握的知识来解释这一现象。

(2)与声音的传播相比,光的传播有什么特点?

教师鼓励学生利用光沿直线传播的道理简单解释为什么我们能够听到屏幕后的人说话的声音却看不见他本人。

教师引导学生列举光和声音的传播都有哪些特点,并且加以比较。

[设计意图]与引入问题相呼应,通过实验验证、解释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并且鼓励激发学生说出推测光传播路径时的依据。

用所学的光的传播特点解释影子的形成。

[设计意图]结合生活实际,巩固学生对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理解,并且为下节课光的传播会遇到障碍埋下伏笔。

3.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

本课是光沿直线传播特点的延续,同样利用清晨阳光穿过雾气朦胧的森林等类似的日常生活图片,引导学生继续深入思考光的传播特点,光会一直以直线的方式传播下去吗?

聚焦本课主题。

在探索部分,通过光照射不同透明度的材料和光照烟雾两个实验让学生发现光的传播会遇到障碍,有的会完全阻碍,有的会部分阻碍,有的没有阻碍,学生会认识到当光遇到阻碍时,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

本课属于物质科学领域的内容,学生利用本课所学,能够对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的内容即日食和月食的天文现象进行解释和分析,拓宽学生的思维,深化对光传播特点的理解和掌握。

学生经过前一课的学习已经了解到光是沿直线传播的,但是对光是否会一直沿直线传播,遇到阻碍后会如何传播不太了解。

由于五年级的逻辑思维能力尚在养成之中,学生要亲自经历两个探索活动,通过观察现象、收集证据、研讨交流等过程来深化对光传播特点的理解与应用,并为后面光的其他知识的学习埋下伏笔。

在实验操作方面,学生动手能力强,但是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观察要点,感知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阻碍时发生的变化。

1.光在受到一个物体或一种物质的影响前能一直保持原方向传播。

2.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的光遇到不同物体时,会发生通过、部分通过和不通过等现象。

1.能推测光照射到不同物体时光传播路径的变化。

2.能运用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的规律来解释日食和月食现象。

1.认识到自然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事物的变化之间是有联系和有规律的。

2.能够按照活动要求坚持观察和如实记录数据。

3.能够根据数据和现象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和推理。

知道人们很早就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来测定时间。

[重点]理解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阻碍会产生通过、部分通过和不能通过等现象。

[难点]能利用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科学概念来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学生]手电筒、薄纸片、塑料杯、玻璃、实验记录单。

[教师]水槽、线香、激光笔、火柴、教学课件等。

教师出示并且引导:

清晨阳光穿过雾气朦胧的森林等类似的日常生活图片,展示光和影的变幻。

请同学们说一说你观察到了什么?

那为什么只在叶子的缝隙处能看到明显直线光束,树干后面的光是怎么传播的?

光一直以直线的方式传播下去吗?

[设计意图]利用类似的情景,可以将学生的关注点快速聚焦到本课的主题上——光能以直线的方式一直传播下去吗?

图片与上一节课的内容有所重复,相呼应,回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特点,同时提出新的疑问,光在遇到不同物体的时候还是沿直线进行传播的吗?

(1)光照射玻璃、纸、书的探索

研究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我们需要设计一个实验来进行探索。

出示实验材料。

教师提出实验步骤:

①关闭教室电灯,拉上窗帘,确保手电筒是唯一光源。

②在手电筒前放一个杯子,保证可以看清杯子上的图案,将玻璃、纸、书依次放在手电筒前,对比观察三次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教师要求:

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观察,感受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阻碍时发生的变化,并且要求学生对三种不同的现象做出解释。

清楚实验要求后,进行实验,明确观察要点是能否看清前方物体的细节,并进行记录。

教师巡视指导。

小组讨论:

光照射玻璃、纸、书三种物品,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能够说明什么?

学生分析:

光出现通过、部分通过和不通过三种现象;

光的直线传播路径被中断。

[设计意图]本次探索主要是光传播特点的验证实验,验证光在遇到透明、半透明和不透明物体的时候能否看清前方的物体,即光在遇到阻碍时的传播现象。

其实还是加强学生对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概念的理解,引导学生利用“光的直线传播路径被中断了”进行现象的解释。

(2)光照射烟雾的探索

教师出示激光笔和水槽,演示激光笔照射到水槽中的现象。

如果在水槽中放入烟雾会影响激光笔的光束吗?

演示实验:

将线香放在水槽中,用火柴点燃。

等到烟雾充满整个水槽时,用激光笔向水槽的水平方向照射,观察现象。

强调注意:

激光笔一定不要照射人眼,以免造成伤害。

学生活动:

对比直接照射和加入点燃线香再照射的实验现象,尝试进行解释交流。

学生汇报:

解释看到现象的原因。

[设计意图]这个活动是探索活动1的延伸。

在水槽中点燃线香后发出的烟雾是不断变化的,烟雾的分布也是不均匀的。

这时用激光笔从水槽的一端照射过去,可以看到光线有轻微的“跳动”,但是在光源比较强的条件下,还是能够看到一条清晰的光柱。

教学中也可以采取对比的方式进行观察,先在没有烟雾的状态下观察,再让水槽充满烟雾,观察光束的不同。

(1)光能穿过任何物体吗?

当光照射一个不透明的物体上时,会发生什么情况?

请同学们根据实验结果整理汇报。

学生解释自己的实验结果,光能透过一些透明的物体,比如玻璃;

光能透过一部分比较薄的半透明的物体,比如纸巾;

光不能透过不透明的物体,比如书,因为光的去路被阻挡了,不能继续传播。

在光照射烟雾探索实验中,烟雾的本质是很小的固体颗粒物,它们是不透明的,虽然会阻碍光的传播,但是由于数量很多很密集,颗粒非常小,也会有一部分被照亮。

激光笔发出的光照射到不透明的物体时,会看见一个小光点,借助烟雾让激光笔光路可见,能清晰地看到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2)当月球运行至太阳和地球之间的某个部位时,会部分或全部遮挡住太阳光,我们从地球上就能观测到日食;

而当月球运行至地球的阴影中时,就会发生月食。

你能用光的传播道理解释上述现象吗?

教师鼓励学生利用光沿直线传播的道理简单解释日食、月食,充分理解光是沿直线传播的但光的传播也会遇到阻碍。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验证、解释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学生会认识到光的直线传播路径可能被中断,并且鼓励学生用所学的科学知识来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比如影子的形成等。

4.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

本课延续了上一节课的内容,继续研究光的传播特点,聚焦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透明或者半透明的物体时,传播方向会发生什么变化。

为了逐渐加深学生对光的折射现象的理解,本课设计了三个实验,难度逐渐递增。

探究活动1开门见山地让学生知道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变化,简单分析出折射条件。

探究活动2融入生活实际,通过铅笔实验,让学生发现光倾斜照射时传播会改变方向,当光垂直地从空气照射进水中时,光的传播方向不变。

探究活动3让学生在知道“光沿直线传播”和初步了解光的折射的基础上,试着去猜测光的传播路径,有助于帮助学生深化对光的折射现象认识。

本课会让学生经历猜测-实验-分析-推理-验证-总结的过程,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最后,通过研讨,让学生感受到光的折射现象在生活中无处不在,鼓励学生用知识去解释世界,用理性去看待世界。

学生已学习了光沿直线传播的特点,但是对光的折射原理不熟悉,不过他们必定对某些生活中的折射现象有所了解。

教师从生活现象入手,在实验探究中引导学生是帮助学生理解折射现象的好方法。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进入另外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在不同的介质交界处发生偏折。

1.通过实验观察现象,自行分析、归纳规律。

2.能用对比的方法观察光从空气到水中的光线变化。

在小组合作探究中提高合作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目标

认识到自然界事物变化是有规律的。

教学[重点]光的折射现象。

教学[难点]学生自己分析、归纳光的折射规律。

[学生]水、玻璃杯、激光笔、鱼缸、假金鱼、玻璃胶、实验记录单。

我们之前学过,光在空气中是如何传播的呢?

学生回忆:

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教师继续提问:

那在水中呢?

学生回答:

光在水中也是沿着直线传播。

那光从空气中传播到水中后,传播路线会发生改变吗?

学生做出假设:

假设1为光继续沿直线传播;

假设2为光不会继续沿着直线传播……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导入,学生巩固知识,通过对学生熟悉的知识设置新的疑问激发学生的探知欲望,学生的意见分歧推进课堂环节。

(1)学生活动:

激光斜射入水实验

学生通过合作实验,画出光路图并分析光路图。

学生发现:

激光透过空气进入水中,可以看到光的传播路线发生了变化,不再是沿着直线一直传播下去。

如果光垂直射入水中,传播路线会发生变化吗?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看到光路的变化,初步得出光的传播路线经过两种介质后会发生变化的结论,但是他们可能会认为只要光经过两种介质就一定会折射的错误观点。

所以,设疑问引导学生进行第二个探究实验。

(2)学生活动:

铅笔入水实验

学生分别将铅笔垂直插入水中和斜着插入水中,画出光路图并分析归纳。

学生阐述自己的发现以及得到的结论:

光垂直从空气射入水中,传播路线不变。

[设计意图]融入生活实际,通过对比发现光垂直入水和斜射入水的不同变化,学生完善了光的折射原理的认识,为后续对生活现象进行分析解释做好铺垫。

(3)学生活动:

视角调整活动

学生通过调整自己的观察角度,看到粘在鱼缸角落的一条假鱼变成两条。

教师引导学生在设计单上补充光路图。

学生讨论交流视角调整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调整自己的观察角度发现“一条鱼变两条鱼”的神奇现象,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已经了解光的折射原理,教师引导学生猜测出光的路线图,深化对光的折射的认识。

教师提问1:

光的路线要发生偏折,需要哪些条件?

学生总结回答。

教师组织学生对活动2进行讨论:

放入水中的铅笔有哪些变化?

学生说出竖直插和斜插铅笔的现象区别。

教师提问3:

如何调整角度才可以看到“一条鱼变两条”的现象?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

视角调整到玻璃缸的一条边上,一边眼睛对鱼缸面的一个面。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可以用这节课的知识解释吗?

学生利用光的折射原理进行解释:

鱼发出的光经过两个鱼缸面,一边折射了一次,所以两条折射光线进入了眼睛。

[设计意图]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光的折射现象已有了深刻认识,对教师提出的纲领性问题可以给予总结性的分析和回答。

5.认识棱镜

本课在上一课认识光由空气斜射入水发生折射现象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探索光由空气斜射入玻璃等其他透明物体时,是否发生折射。

这里的光不再采用激光,而是使用太阳光,既能对折射概念有深层次理解,还能帮助学生认识太阳光是一种复色光。

探索部分分为两个活动。

活动1是棱镜分解太阳光实验,在此过程中认识棱镜结构。

通过太阳光被棱镜分解为7色光,首先能知道光路发生偏折,其次由于不同光偏折程度不同,光从棱镜出来后被分为了多种颜色,学生自己分析出这一点具有一定的难度。

此部分为本课重难点。

活动2的彩色轮实验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白光由不同颜色的光组成”。

最后,通过研讨,将学生零散的知识点规整凝练,帮助学生理清本课脉络。

学生对雨后彩虹的现象并不陌生,对其产生的原因很好奇,但是真正理解或者解释其形成原因却比较困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然知道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会发生折射现象,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推测出由空气斜射入玻璃时可能会改变方向。

对学生而言,光的概念比较抽象。

通过三棱镜分解太阳光发现白光为复色光,但是学生对于色彩之谜还是会困惑,所以彩色轮实验能帮助他们深入理解白光为复色光。

1.棱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2.棱镜是利用光的折射定律控制光的传播线路的光学元件。

3.太阳光包含不同颜色的光。

通过实验发现各种色光在不同介质中发生折射的程度不一样。

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

意识到人类的好奇心和社会需求是科学发展的动力。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发现各种色光在不同介质中发生折射的程度不一样。

教学[难点]太阳光是包含不同颜色的复色光。

[学生]三棱镜、白纸、硬纸板、水彩笔、绳子、剪刀、量角器、实验记录单。

教师展示两张图片:

插入水中的笔弯曲,鱼缸中的鱼数量翻倍。

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你能解释这种现象吗?

光的折射原理。

什么是光的折射原理?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传播路线会发生改变。

要是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还会存在折射现象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