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8080285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0.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马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马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马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马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马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马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马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马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马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马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马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马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马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马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马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

《马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马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创立的。

马克思、恩格斯适应无产阶级斗争的需要,总结了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经验,批判地继承了人类历史上一切先进思想的优秀成果,创立了无产阶级谋求解放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阐明了剩余价值学说,揭开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及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客观规律,阐述了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地位和历史使命,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

科学社会主义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为理论基础,阐明了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条件和发展规律,指出了无产阶级彻底解放的正确道路。

这三个组成部分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完整的科学体系,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科学的世界观。

坚持做到:

(1)在思想上自觉坚持一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2)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辨别和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

(3)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第一章

重点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

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和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存在性。

意义:

集中表现在四个方面:

(a)它与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b)它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c)它克服了旧唯物主义观的缺陷;

(d)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石。

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见思考题)

唯物主义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1)对立统一规律

(2)质量互变规律

(3)否定之否定规律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一、概念:

客观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联系和必然的趋势。

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和作用。

二、辩证关系:

(1)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2)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3)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

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难点

哲学物质概念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问题

哲学物质: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时间和空间则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a.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b.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原理包括三个基本观点,世界是统一的、统一于物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无限多样的统一。

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从根本上说,世界上除了运动的物质,什么也没有。

一切事物,现象的共同本质和本原是物质,意识或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

社会生活本质是实践的

实践是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实践是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辩证的否定观及否定之否定规律(怎样体现,内容)

否定观的内容:

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向新质的飞跃;

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的;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张扬”即新事物对旧事物即批判又继承,即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否定之否定规律:

事物的辩证发展过程经过第一次否定,是矛盾得到初步解决。

而处于否定阶段的事物仍然具有片面性,还要经过再次否定。

如此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就是一个周期。

思考题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物质观:

现代意义:

(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

(3)体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为什么说社会生活本质是实践的?

(1)实践是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2)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首先,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其次,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

再次,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

(网找)

联系实际思考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矛盾普遍性是指矛盾是世界的普遍状态。

其含义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矛盾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各有其特点。

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辩证统一。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实践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为什么说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1)唯物辩证法是对整个物质世界的本质属性的高度概括,它要解决的问题是世界怎么样;

(2)唯物辩证法认为,万事万物都处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中,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条件性,孤立和静止的事物是不存在的,要求我们要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题;

(3)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个世界是一个矛盾的世界,认识矛盾就是发现问题,解决矛盾就是处理问题。

要求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要敢于承认矛盾,发现矛盾和处理矛盾。

(4)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个世界总体上都是有低级向高级不断的发展,它的发展是由量的不断积累,超出度的范围,达到质的飞跃。

这要求我们在学习和生和中要重视量的积累,以便突破质的飞跃;

(5)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我们在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时,要以唯物辩证法作为思想指导。

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辩证关系?

(前提和必要条件方面)

第二章

重点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客观性:

所谓真理的客观性,是指在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主体对它的意识的客观内容。

真理之所以是客观的是因为:

(1)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2)真理的基础和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绝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也叫绝对真理,是指真理作为主客观的统一,其内容具有客观性、确定性,其发展具有无限性。

具体来说,绝对真理包含两方面涵义:

(1)任何真理都必须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被推翻。

(2)人类认识按其根本来说,能够真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相对性:

真理的相对性也叫相对真理,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过程及其规律的正确的认识是有局限性的、近似的、不完全的。

真理的相对性也有两方面的涵义:

(1)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2)真理反应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科学的实践及其对认识的作用

(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总之,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接受实践检验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之所以能够成为真理的检验标准,是有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来决定。

(1)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2)从实践的特点来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价值和价值评价的标准问题

(1)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价值的实现有赖于人类对真理的把握和真理的发展水平。

人类所发现或创造出来的每一种新事物,都具有合于人类需要的某种价值。

但价值具有主体性,对不同的主体具有不同的意义。

(2)人类的一切新发现或新创造,都标志着人类认识与改造世界的能力扩大,从这些发现和进步可资人类利用的价值来看,就成了人类智慧的化身;

当这些新事物因其利用价值脱离了真理的制约,成为人类不同个体或社会集团之间争夺的对象或进行各种斗争的武器时,就会加剧人类社会的诸多矛盾与冲突,对整个人类造成伤害,又似乎使人类变得更加愚蠢起来。

(3)历史与现实告诉我们,成功的实践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

当人所追求的价值与真理标准相统一时,由此产生的新发现或新事物就会成为人类社会进步“智慧生命”的力量;

当人所追求的价值与真理标准相违背时,人的生命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历史前进的“愚钝的物质力量”。

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1)辩证唯物主义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区别于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原则,认为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2)辩证唯物主义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直观、消极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类似于照镜子那样的活动,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科学地规定了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首先是一种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才产生了它们之间的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认识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客体主体化和主体客体化的双向互动过程,是一个认识主体能动地创造的过程。

(3)辩证唯物主义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直观、消极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类似于照镜子那样的活动,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本性,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不把认识看作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而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

第四,辩证唯物主义以实践观点和辩证观点为特征的反映论,不仅驳倒了唯心主义先验论和不可知主义怀疑论,而且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缺陷,创立了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的变革。

第五,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这种能动的反映具有两个方面的特点:

即摹写性与创造性。

如何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a.所有的认识要来源于实践。

世间的所有知识(认识)都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的。

b.认识靠实践检验.前人在实践中总结出的认识,可以以直接的理论形式传授给后人,但是后人再运用的过程中才能检验其对错。

c.在新的实践中发展认识.事物是不断发展的,以前的认识放在现在正确与否,在实践检验后,进一步发展。

为什么说认识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

跃的意义重大?

第一次飞跃:

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程

第二次飞跃:

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一次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是又一次飞跃。

之所以第二次飞跃更重要,是因为它回到了实践,完成了认识的终极作用。

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

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辩证关系:

真理是具体的,是发展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

第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

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为什么实践标准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1)实践之所以能够成为真理的检验标准,是有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来决定。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来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2)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即离开了实践,再也没有另外的标准;

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性的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则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即任何实践都受到一定具体条件的制约,因而都具有一定的局限。

任何具体的实践活动对于真理的检验作用都会由于历史条件的种种限制而表现出相对性、有限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

如何理解真理和价值的统一?

(1)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

(2)价值的形成和实践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3)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第三章

两种对立的历史观及对立观的基本问题

两种对立的历史观:

一、唯物史观二、唯心史观

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过程,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

这种矛盾运动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

(2)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就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供给全世界以衣食等等社会物质生活资料,创造了人类的物质文明。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不仅以其实践活动为创造精神财富提供取之不尽的源泉,而且以其千百万创造者的伟大的力量和智慧,为人类社会提供不可胜计的精神财富的成品。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类社会经历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演变,都必须通过人民群众自觉的革命斗争,劳动人民是革命斗争的主力军。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与哲学基本问题的关系@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而社会存在是唯物史观的表现,社会意识是唯心主义的表现。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指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2)关系:

第一,社会历史观基本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在历史观领域的具体表现。

第二,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而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对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后才开始的。

第一生产力与先进生产力的关系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第一生产力又是先进生产力的体现和主要标志。

这是因为:

(1)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起首要的变革作用。

现代科学技术广泛渗透到经济活动中,渗透到社会生产的各个环节,决定了它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2)科学技术在生产力诸要素中起着第一位的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科学技术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进人生产,使生产力成为一个复杂的体系

(3)现代科学使管理日趋科学化、现代化。

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中,使物的要素和人要素有机结合,即管理是使潜在生产力变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

社会形态更新的规律性

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

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而这规律又决定了社会形态更新的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与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关系问题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着并不否认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唯物史观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这一基本问题出发科学地说明了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1)个人是指社会群体中的单个成员。

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存在差别,作用大的人可称为“历史人物”,作用小人的可称为“普通人物”。

(2)历史人物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

(3)历史人物与人民群众相互帮助才能创造历史。

历史人物领导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支持历史人物。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家,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

我国自然资源十分有限,环境污染较严重。

我们面临发展经济和保护的双重任务,面临发展资源和保护资源的矛盾。

情结合这一实际,并根据你对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的理解,谈谈在利用科学技术方面我们应该怎样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1)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标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那个。

现代科学技术对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但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二重性,它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小计后果。

其中不良影响之一就是在发展现代工业的过程中,违反自然规律,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环境污染等,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

(3)对此,我们要用科学的自然观和发展观指导人们,树立全球观念、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和危机意识,克服眼前利益的狭隘视野和急功近利的行为,正确看待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合理控制各种生产活动与消费活动,直至变革不适合自然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社会形式。

有所为,有所不为,为人类摆脱困境创造新的物质手段。

试分析既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那么,为什么同一时代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却丰富多彩、差异很大甚至相互独立呢?

搞清这些道理,对于提高自己思想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会有什么帮助?

(1)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社会存在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到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统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又具有反作用。

(2)社会意识不是消极被动地反映客观实在,它具有相对独立性,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

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具有不平衡性。

在同样的社会存在条件下,不同社会主体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反映。

其次,社会意识诸形式均有自然系统、前后相继的历史链条,各自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这些意识在相互间的影响中会有其不同反应。

(3)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正因如此,处于同一时代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会丰富多彩,出现很大差异甚至产生对立。

正确地认识这些道理,对于我们正确而充分地发挥人的能动作用,正确而辩证地鉴别客观存在中的一切事物,认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关系,积极汲取社会现实中一切人类积极的科学人文成果,摒弃或反对错误的思想行为,提高自己思想道德修养,具有巨大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有制经济有哪些变化?

分配机制有哪些变化?

(1)改革开放后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城市进行企业改革,实行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增强企业活力。

公有制占绝对主体地位。

(2)公有制经济比重下降,是消除过去那种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的必然结果。

公有制比重虽然有所下降,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并没有动摇,非公有制经济还将进一步得到发展。

(3)分配制度一直都是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

4、结合我国社会当下一些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在实践中坚持群众观点,做到以人为本?

(1)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和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历史的创造者。

按照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必须相信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虚心向群众学习,全心全意为人们服务。

(2)当前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有儿女读书问题、住房问题、就医问题、低保问题、物价问题、贫富不均问题、腐败问题等。

(3)在实践中,我党制定了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免除农业税,减免农村中小学学杂费,推广农村公费医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