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企业重组改革三十年理论研究述评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8083172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9.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企业重组改革三十年理论研究述评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我国企业重组改革三十年理论研究述评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我国企业重组改革三十年理论研究述评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我国企业重组改革三十年理论研究述评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我国企业重组改革三十年理论研究述评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国企业重组改革三十年理论研究述评Word文档格式.docx

《我国企业重组改革三十年理论研究述评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企业重组改革三十年理论研究述评Word文档格式.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我国企业重组改革三十年理论研究述评Word文档格式.docx

  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企业大致经历三次重组高潮,分别是20世纪60年代初中期,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期,1997年10月党的十五大召开后。

第一次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通过行政指令在一些重要行业试办全国性或区域性的工业托拉斯,为新中国的经济发展奠定较为坚实的工业基础。

第二、三次重组高潮发生在改革开放后,按照企业重组改革制度变迁的历程,企业重组改革理论研究的创新可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1984~1991年)

  这一阶段理论界对企业重组改革的研究,重点关注重组对促进企业解困、提高国有企业效益和调整国有经济比重和结构等方面问题。

杨淑娥(1989)指出,企业重组的条件是市场机制的健全、宏观调控机制的完善和企业自我扩张能力的增强,并提出国家和企业实行资金分帐,规定租赁国有或集体资产的企业的资产增值程度,逐步成立各级固定资产管理委员会等政策建议。

吴叔平(1990)认为,在企业重组过程中强化政府的介入行为,是推动企业集团健康发展的关键;

企业重组在管理体制和组织结构、专业化分工和结构调整、技术改造和投资等方面面临诸多困难,提出提高企业参与集团改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增强企业整体竞争和统一行动能力,采取“四统一(统一向上承包、统一与财政结算、统一实行工效挂钩、统贷统还技术改造资金)”的经营方式逐步向“资产一体化”的经营方式过渡等政策建议。

施洵(1990)在分析企业集团的结构性弊端及产生原因基础上,提出由主管部门成立重组机构,由重组机构运用经济、法律等多种手段改造现有企业集团的建议。

  该阶段由于理论上还没有真正认识到行政性重组带来的低效率和种种弊端,仍比较推崇在企业重组过程中政府的作用,理论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关于企业集团的组织形式、功能、资产关系和联结纽带方面,涉及具体重组措施方面的政策建议较少,因此,该阶段企业重组还带有很强的产业重组性质,重组手段仍以行政指令为主。

  

(二)第二阶段(1991~2000年)

  该阶段理论界对企业重组改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重组制度和战略完善方面,研究重点为产权主体的责任、产权交易市场的规范、企业重组与国有经济战略改组的结合、企业重组对市场组织结构的影响等方面。

  1 关于企业产权交易市场的研究。

199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的研究人员曾对十几个典型案例进行系统分析,提出伴随我国企业重组发展进程的企业产权交易中亟待解决的难题是制度、市场、战略和立法问题,主要是国有企业的责任主体不明确,资本市场发育不够,缺乏企业重组战略和利用外资战略,缺少相应的法律保障和管制。

郑厚斌(1998)认为,企业重组的实质是在控制权运动过程中,各权利主体依据企业产权所做出的制度安排而进行的一种权利让渡行为;

企业产权交易市场为企业重组提供了一种组织化、制度化的环境。

  2 关于企业重组的特点和方式的研究。

杨洁、辛志纯(1997)认为:

企业重组是以产权为联接纽带而实施的资源调配;

企业重组应实行企业自愿与政府推动相结合;

企业重组可以优化产业结构,但要保证我国重点产业的健康发展;

企业重组应保持必要的竞争性和流动性,反对行业垄断。

王检贵(1999)对我国横向、纵向和混合一体化企业重组实践进行了反思,指出我国企业重组兼并中常见的失误是过分推崇企业的规模优势,而忽视了其竞争优势,从横向一体化来看,我国企业落后的技术水平阻碍了规模经济的发挥;

从纵向一体化来看,主要因为现存落后的管理体制和企业制度造成的管理低效率,使企业扩张后的组织协调成本上升从而降低了竞争优势;

从混合一体化来看,企业经营绩效不佳主要与落后的企业家选拔和培养机制有关。

  3 关于重组绩效方面的研究。

沈艺峰、贺颖奇(1998)对我国企业并购的价值和效果进行分析,提出我国企业在实施员工持股(ESOP)、管理层收购(MBO)、杠杆收购(LBO)等重组方式时的策略,并对这些战略手段在企业财务、企业经营、企业风险等方面的影响做了细致考察。

孙艺林(2000)对我国上市公司的重组绩效进行分析,整理了大量采用重组战略的上市公司的业绩数据,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总结出我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规律,特别指出我国上市公司的重组关联交易是股市存在黑幕问题的重要原因,并为证券监管部门初步设计了一套对此类重组进行区别判断的方法。

  从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理论界对企业重组战略进行了认真反思,分析通过重组战略发展企业集团存在的种种问题:

政府在重组过程中存在越位行为;

企业重组理念落后,对重组条件发展变化缺乏预见,重组决策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导致重组战略风险累积和重组实际效果远远偏离预期目标等,并提出相应政策建议,目的是想帮助企业认识重组对于改善企业经营状况的价值和意义。

  (三)第三阶段(2000年至今)

  该阶段企业重组理论研究开始具有中国特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1 关于企业重组的核心问题的研究。

安明硕等(2000)认为,中国企业并购重组中的核心问题是企业重组中的价值化管理。

通过企业的资本运营、高效有序的资本市场交易完成并购重组,这既有利于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又能够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

既有利于有效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质量效益,又可能产生新的国民经济增长点。

而丁平(2003)对国有大型企业重组模式的研究结果表明,重组的实质是产权改革,重组模式与国有大型企业发展阶段、外部环境具有内在联系,与产权明晰程度正相关,国有企业的持续重组是其持续发展的动力。

  2 关于规范企业重组行为方面的研究。

蒋黔贵(2002)指出,中国国有企业重组上市中最突出的问题有六个方面:

国有大股东利用对上市公司的控制权损害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失真;

对控股股东缺乏有效制衡;

董事会、监事会建设亟待完善;

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用人机制和劳动、人事、分配制度尚未建立;

国有企业重组上市后,部分存续企业经营十分困难,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林凌等(2002)对1995~1999年上市公司控股权转让案例的综合研究表明,多年的重组改革使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逐渐走向分散化,随着协议收购的日趋频繁,为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有必要建立规范的国家股和法人股交易市场。

史言信(2006)在分析中央企业战略重组中存在问题基础上,提出颁布实施《反垄断法》,放松竞争性产业的准入规制,明确外资参与并购的领域和规范重组程序,加强中央国有资产交易的规制,运用产业政策规范中央企业重组等政策建议。

  3 关于企业重组中引进战略投资者方面的研究。

江小涓(2002)认为,我国很多大中型国有企业存在改造重组问题,国内非国有投资者,目前总体上不具备作为战略投资者参与大型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能力;

吸引外资特别是大型跨国公司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对推动国有企业改革与重组具有重要意义。

  该阶段企业重组改革仍存在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如,重组仍存在重形式、轻实质的现象,内部人控制的情况造成重组偏离了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目标等,这些现象在国有企业重组改制案例中特别显着。

针对这些问题,理论界对企业重组改革的研究进一步向纵深发展,提出的政策建议更具有国际视野,也更具现实操作性。

  二、今后我国企业重组改革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总体来看,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企业重组改革历程的变化趋势与国际企业重组发展的历史进程是基本一致的,均呈现出以下一些特点:

从“以强扶弱”为主向“强强联合”为主变化;

企业兼并重组以“横向兼并”为主到“纵向兼并”为主再到“混合兼并”为主,此后向多元化兼并方式和专业化兼并方式演变;

企业兼并重组从行政力量主导向市场力量主导转变;

重组过程中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相互渗透;

企业兼并重组的微观动机从单纯追求规模扩张,转向追求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

企业兼并重组逐步国际化。

回顾三十年来我国企业重组改革理论研究的经验和教训,有必要在今后的企业重组改革中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规范政府行为,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进行重组

  对比韩国和西方发达国家发展大企业集团的模式可见,韩国模式使原本应是企业自主行为的并购重组行为变成了一种政府行为,为日后的金融危机埋下了祸根;

而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兼并和联合始终是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企业自主行为,其从市场竞争中发展起来的大型集团公司在国际上都是相当具有竞争力的。

我们应借鉴西方国家的做法,吸取韩国的教训,进一步规范政府行为,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进行战略重组。

政府在运用行政手段时要注重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主要应通过经济杠杆等方法对企业战略重组进行间接引导,而不是直接干预企业的重组行为和过程。

政府在推进企业兼并联合的进程中,必须考虑主体企业的能力及其他企业的情况,实现优势企业低成本、高质量的扩张,使原有企业的竞争优势得到进一步增强。

  

(二)加快股份制改造,强化集团内产权联结关系

  推进企业集团股份制改造有利于增强企业凝聚力,强化集团内产权联结关系。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推行股份制是强化联结纽带、增强集团凝聚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我国推行股份制的情况也表明,实行股份制不仅能使企业产权明晰化、规范化,而且能真正做到使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实现政企职责分开。

此外,对企业集团进行股份制改造,有利于克服企业集团行政化的倾向。

以资本为纽带的企业集团大体可分为垂直持股和交叉持股两类,无论采取哪种股权关系,都必须注重强化集团内产权联结关系,加强集团公司对分、子公司的管理效力,产生管理协同效应,形成发展合力。

  (三)审慎推进多元化经营战略,重视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多元化经营是企业集团化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但多元化经营并非一定会减少经营风险,尤其是企业进入所不熟悉的行业搞多元化经营,由于缺乏竞争优势反而会加大经营风险,造成经营失败。

因此,我国企业发展应首先把经营重点放在主业上,把主业做大做强,形成核心竞争力。

在行业内取得绝对优势地位后,再审慎地把触角伸向新领域。

此外,企业不仅要根据自身的经营领域,更要根据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特点来选择并购重组的扩张领域,同时避免进入与核心优势缺乏较强战略关联的产业领域。

  (四)开辟多种渠道融资,有效预防金融风险

  我国企业集团银行负债率虽然没有韩国高,但也存在过度依赖银行信贷资金的问题,不少企业集团几乎没有自有资金,完全依靠贷款维持经营。

为避免企业集团过度负债经营,迫切需要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实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将资金配置机制由行政配置转为市场配置,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使有限的资金投向效益与市场前景好的企业和项目,从而强化企业集团的信贷约束,迫使其注重自我积累,并开辟多种融资渠道,特别是直接融资渠道,通过股权融资,从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融通资金。

  (五)重视战略联盟的重组方式

  战略联盟作为一种新型的组织形式,它能使企业更好地适应当今市场的激烈竞争环境,有利于培养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有效地实现企业规模重组和相互间的分工协作,是企业重组的一个重要途径。

在我国企业重组中,战略联盟在某种程度上显现了独特优势,推动了我国企业重组的进程。

应重视战略联盟这种新型的组织形式,充分利用和发挥其对我国企业战略重组和集团化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